君子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君子,在中国周朝之前,为贵族之统称。后来于春秋之封建社会则变成士大夫之统称,也就是为之人称君子,平民称小人。儒家认为君子应不单指贵族士大夫,而是“圣人之下,富有礼义规范的人”,具有高道德标准的人,君子成为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君子是儒家倡导人们塑造自己人格理想的对象,人生的终极目标。君子的很多标准是《论语》所定义的。“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舍身取义”;“士不可不弘毅”;“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等,是儒家认为君子应有的品格。

来源

“尹”甲骨文象形权杖(执政)加“口”(命令)为“君”会意为“执政号令之主”。君,尊也《说文》。君也者,掌令者也《春秋繁露》。君者,治辨之主也《荀子·礼论》。

君子的本意为“君之子”,后解作才德出众的人。周朝时期,周天子分封诸侯,建立邦国。诸侯称国君国君的儿子称为君之子,“君主的臣子”,即君子。因各诸侯国的君子普遍受到良好教育,因此文化、品味和修养水准都很高,后世也将道德水准品德修养很高的人誉称为君子,引申为“君主的子民”。孔子对君子进一步做出标准和规范,使得君子正式成为一种道德评判的标准。

相关标准

  • “内省不疚”,君子在每天反省自己一天所做的事的时候,没有内疚,没有恐惧,那么他可为君子。
  •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君子不党”
  •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第一)
  •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第二)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第四)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第七)
  • “君子不忧不惧。”
  • “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第十二)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第十二)
  •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第十四)
  •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第十五)
  •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第十五)
  •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子曰:「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则君子也。」(《孔子家语》五仪解第七)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