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弹琴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弹琴/听弹琴

唐·刘长卿

líng líng qī xián shàng 
泠 泠 七 弦 上,

jìng tīng sōng fēng hán 
静 听 松 风 寒。

gǔ diào suī zì ài 
古 调 虽 自 爱,

jīn rén duō bù tán 
今 人 多 不 弹。



诗题与背景:

  《弹琴》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题一作《听弹琴》。《刘随州集》为“听弹琴”。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四七》


逐句释义: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七弦琴奏出清亮的曲调悠扬起伏,静静地听着仿佛风吹入松林的凄清的声音。
  泠泠:形容声音清脆悠扬。
  七弦:琴的代称。古琴有七条弦,又称七弦琴。相传神农制五弦,文王加二弦为七弦。弦,一作“丝”。
  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比喻琴声的凄清。琴曲有《风入松》。寒,凄清的意思。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我)虽然很喜爱这古时的曲调,但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古调:古时的曲调。调,一作“曲”。
  多:一作“已”。


《听弹琴》插图: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通过慨叹古调受冷遇,不为世人看重,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舒解世少知音的遗憾。诗的前两句写琴音的美妙,营造高妙的音乐境界,表现弹琴人高超的技艺;后两句是议论性抒情,慨叹世人不爱高雅的古调,喻指世人只知趋时随俗,表达了世无知音、孤芳自赏的感伤情怀,体现了作者不趋时俗的清高品格。

  全诗意境清雅,志趣高洁,语言含蓄,一语双关,弥漫于字里行间的寂寞情怀感人肺腑。

  前两句“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写听弹琴,突出一个“听”字。开头用“泠泠”来形容琴弦弹奏时声音清越、悠扬,这是初听。继而当诗人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静听”之后,便觉琴音逐渐转为清幽、凄清,有如风入松之势,引导读者似乎也与作者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一同进入音乐的美妙境界。恰好琴曲中有《风入松》曲,语意双关,极为自然。“寒”,并非松风吹带来的寒气,而是听琴者或弹琴者“神与物游”,进入音乐妙境的一种特殊感受。这两句极写琴音之美妙,实为下文“今人多不弹”作铺垫。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那么后两句“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就是议论性抒情,写由听弹琴所引起的感慨,点明主旨。“古调虽自爱”的“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这两句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在现实生活中音乐正在变革,唐与周围少数民族文化交流频繁,少数民族的音乐传入内地,曲调翻新,对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当时“燕乐”已成为风行一时的新声,颇受听众的欣赏和欢迎,也是令人爱弹的曲调。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至于七弦琴的古调虽然高雅肃穆,毕竟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今人多不弹了。其二是作者通过对琴音的赞赏,古调的自爱和今人的不弹,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对自己怀瑾握瑜,抱贞守朴,却怀才不遇,深感知音稀少,无人赏识,正如同古调高雅,却不被欣赏,人多不弹一样。

  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出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作者才华卓绝,却因诬陷等数遭贬谪。虽牢骚满腹,但对高洁的坚持使他不能与流俗相合,与众人为伍。这首诗贯穿了他对于高雅、高尚、高洁的赞美,抒发了他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持以及坚持背后的遗憾与清寂。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01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89年),唐朝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安徽宣州)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天宝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量移睦州司马,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风格简淡。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全唐诗》编其诗五卷,收录其诗作508首。(《唐诗纪事》卷二六、《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