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繁体.png 简体.png

周恩来 像

  周恩来汉语拼音:Zhou Enlai;英语:Zhou Enlai;1898~197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原藉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发生重要转折。1919年回国,9月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并与运动中的其他活动分子共同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1920年去欧洲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定了共产主义的信仰。1922年和赵世炎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翌年改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为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1923年被国民党本部委任为国民党巴黎分部筹备员、国民党驻欧支部特派员和代理执行部长等职,主持国民党驻欧支部的工作。

  1924年秋回国,在国共合作期间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第一军副党代表等职,并先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委员长、常务委员兼军事部长,两次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创建了行之有效的军队政治工作制度。1927年3月在北伐的国民革命军临近上海的情况下,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赶走了驻守上海的北洋军阀部队。同年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中共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7月12日中共中央改组,他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临时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一起于8月1日在江西南昌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1928年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后任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为保证中共中央在上海秘密工作的安全,为联系和指导各地区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为发展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秘密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一阶段的大部分时间内,他实际上是中共中央的主要主持者。

  1931年12月,离开上海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央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对实际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并继续被选为中央主要军事领导人之一。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成发动武力拘禁蒋介石的“西安事变”后,任中共全权代表与秦邦宪叶剑英等去西安同蒋介石谈判,和张、杨一起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促使团结抗日局面的形成。

  抗日战争时期,他代表中共长期在重庆及国民党控制的其他地区做统一战线工作,努力团结各方面主张抗日救国的力量,并先后领导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的工作。他坚持国共合作,积极团结民主党派、进步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国际友好人士,制止反共逆流,克服对日投降的危险。在1945年的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和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组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制止内战率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谈判,并领导了国民党统治区内党的工作、军事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1946年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组织和指挥解放战争,同时指导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当选为中共第八、九、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十届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一届副主席,第二、三、四届主席。担负着处理党和国家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务。1949~1952年他成功地组织领导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到1952年底,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均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1953~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他领导了以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1954年他提出建设现代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化目标,组织制定了《1956年至1967年科学发展规划》,推动了国家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1961~1965年为纠正“大跃进”带来的失误,扭转经济困难局面,他和刘少奇、邓小平领导了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使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他强调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主张经济建设必须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积极稳妥,综合平衡。他特别关注水利建设和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并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对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知识分子工作、文化工作和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也给予特殊的关注,指导这些工作取得了重要成绩。

“文化大革命”中的周恩来(1973年1月)

  他参与制定和亲自执行重大的外交决策。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他协助毛泽东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并担负了后勤保障的组织工作,领导了中国代表团的停战谈判。1954年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经过谈判达成协议,使越南(除南方外)、老挝柬埔寨三国的独立获得国际承认。他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作为国与国关系准则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主张和平共处,反对殖民主义,提倡求同存异、协商一致,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得到积极贯彻。他先后访问过亚洲非洲欧洲几十个国家,接待过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和友好人士,为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在非常困难的处境中,为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使党和国家还能进行许多必要的工作,勉力维持国民经济建设;为保护大批领导干部和民主人士,恢复和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他同林彪江青集团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挫败林彪、江青集团种种分裂和夺权阴谋活动中,起到了控制和稳定局势的重要作用。他为开拓外交新局面,实现中美缓和、中日关系正常化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做出了卓越贡献。

  1972年他被诊断出患有膀胱癌后,仍然坚持工作。在1975年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表中国共产党重新提出在中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鼓舞了人民战胜困难的信心。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逝世受到极广泛的悼念。由于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1976年4月清明节前后,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大批党员、工人、学生、干部甚至士兵和农民,为了纪念他,也为反对当时还当权的“四人帮”,举行自发的集会,被称为“天安门事件”,并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反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抗议运动,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在1976年10 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奠定了群众基础。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

  1989年11月,经中央军委确定,33人被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的称号,1994年8月又确定增补3人,共计36人。其中有五位国家主要领导人,10位元帅,10位大将。有11人在新中国建立前献身。他们是:
  毛泽东 周恩来 朱 德 邓小平 彭德怀 刘伯承 贺 龙 陈 毅 罗荣桓 徐向前 聂荣臻 叶剑英 林 彪 杨尚昆 李先念 粟 裕 徐海东 黄克诚
  陈 赓 谭 政 萧劲光 张云逸 罗瑞卿 王树声 许光达 叶 挺 许继慎 蔡申熙 段德昌 曾中生 左 权 彭雪枫 罗炳辉 黄公略 方志敏 刘志丹

生平年谱

1920年11月,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的周恩来
1924年,周恩来在黄埔军校

 1898年

  3月5日,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原籍浙江省绍兴县(今绍兴市)。


 1910年

  春,到奉天省银州(今辽宁省铁岭县),入银岗书院读书。秋,到奉天府(今沈阳市)入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后改名东关模范学校)学习。


 1913年

  春,到天津。

  8月,考入天津南开学校。


 1917年

  6月,南开学校毕业。

  9月,赴日本留学。在日期间,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1919年

  4月,离日本回国。参加五四运动,是天津学生界主要领导人之一。

  9月,参与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入南开学校大学部(后改为南开大学)学习。


 1920年

  1月,在领导天津学生爱国运动中被捕。在狱中宣讲马克思主义。7月出狱。

  11月,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1年

  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八个发起组之一的巴黎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


 1922年

  6月,和赵世炎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负责宣传工作。


 1923年

  2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其“旅欧之部”,任书记。

  11月,国民党驻欧支部成立,当选为执行部总务科主任。


 1924年

  7月,奉调回国,9月抵广州。

  10月,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兼宣传部长。

  11月,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1925年8月8日,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广州结婚,这是他们结婚期间留影

 1925年

  1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2月,在中共广东区委内改任常委兼军事部长,参与领导黄埔军校校军进行第一次东征。

  8月8日,和邓颖超结婚。

  9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第一军第一师党代表、东征军总政治部总主任,少将军衔。

  10月,参与领导第二次东征。

  11月,被任为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


 1926年

  2月,任第一军副党代表。

  3月,“中山舰事件”后,和毛泽东等主张反击蒋介石,未被采纳。

  12月,至上海,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兼中央军委委员。


 1927年

  2月,任中共上海区委军委书记。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任总指挥。“四一二”事变后,主张“迅速出师,直指南京”,“政治不宜再缓和妥协”。

  5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7月12日,任中共临时中央常委。

  8月1日,作为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领导南昌起义。


 1928年

  夏,筹备并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会上作组织问题报告和军事报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任常委秘书长兼中央组织部长。

  11月回到上海。此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是中共中央工作的实际主持者。


 1929年

  8月,兼任中共中央军事部长。起草中央8月给红四军的指示信,口授并审定中央9月给红四军的指示信,阐明红军的任务、前途、战略、发展方向等,指出毛泽东仍应为红四军前委书记。


 1930年

  3月,离上海去莫斯科。

  7月,在联共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作报告。

  8月回上海。

  9月,和瞿秋白一起纠正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主持召开中共六届三中全会。


 1931年

  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

  12月,到中央苏区首府瑞金,就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


 1932年

  10月,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


 1933年

  春,和朱德领导红军战胜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

  5月,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


 1934年

  2月,当选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0月,参加长征。

  12月,在贵州黎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采纳毛泽东的意见,决定红军西渡乌江北上。


1935年,长征到达陕北时的周恩来

 1935年

  1月,出席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议委托周恩来为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在四川省懋功以北两河口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代表中央提出红军应北上川陕甘创建根据地,得到会议一致通过。此后经过与张国焘的斗争,和毛泽东等率红一方面军主力于10月到达陕北苏区。


 1936年

  4月9日夜,和张学良会谈,达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共识。

  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任中共代表到西安和张学良、杨虎城一起迫使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7年

  代表中国共产党在西安、杭州、庐山、上海、南京等地同国民党、蒋介石谈判,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7月,起草《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9月,到山西开展华北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和对日作战工作。

  12月,率中共中央代表团到武汉,为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成员。


1938年夏,周恩来和邓颖超会见美国记者斯诺

 1938年

  参与领导长江局所属地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推动国民党统治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建和发展。

  3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中将副部长。

  9月,参加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12月,到重庆。


 1939年

  1月,中共中央南方局成立,任书记,领导南方各省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推动国民党统治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

  2月,到皖南新四军军部,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确定新四军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方针、任务等。

  3月,回祖籍绍兴,并指导浙江等省中共地下党工作。

  6月返延安。

  7月,因坠马右臂骨折。

  8月,赴苏联就医。


 1940年

  3月,回到延安。

  5月,到重庆继续主持中共南方局工作。


 1941年

  1月,皖南事变发生。国民党封锁消息,周恩来为《新华日报》书写题词和诗:“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严正抗议,并在中共南方局内部署应变措施。


 1942年

  组织中共南方局干部参加整风学习。


 1943年

  为配合整风教育,多次召开中共南方局、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和新华日报馆党员干部会议,讲述中共党史。

  7月,回延安参加整风学习和中共七大筹备工作。


 1944年

  5月,出席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为主席团成员。

  10月,在延安各界举行的双十节庆祝会上发表《如何解决》的演说,指出挽救当前国内危机的唯一正确方案是召开紧急国是会议,取消一党专政,成立联合政府。

  11月,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12月,回延安。


1945年8月,为谋求国内和平,周恩来陪同毛泽东到重庆同国民党谈判

 1945年

  1月,再到重庆谈判。2月,回延安。

  4至6月,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会上作《论统一战线》的发言,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仍任中央军委副主席。

  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和毛泽东、王若飞代表中国共产党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

  10月10日,和王若飞代表中国共产党在《会谈纪要》上签字。


 1946年

  1月上旬,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同马歇尔、张群组成的三人委员会,通过谈判,达成停止军事冲突的协议。

  1月10日至31日,率中共代表团参加国民党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

  5月3日,率中共代表团由重庆迁至南京。随后与军事三人小组其他两方人员赴湖北宣化店阻止国民党军队向中原解放区进攻,并同中原部队领导人研究、部署了突围方案。这期间,周恩来极力防止内战,争取实现国内和平,但国民党军队终于在6月26日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11月19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返延安。

  12月,兼任中共中央城工部部长。


 1947年

  3月18日,和毛泽东等撤离延安,之后转战陕北,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国各战场的人民解放战争,同时领导国民党统治区的第二条战线斗争。

  8月,代理中央军委总参谋长。


 1948年

  4月下旬,到河北省建屏县西柏坡(今属平山县),协助毛泽东组织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西柏坡:周恩来在七届二中全会上,1949年3月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周恩来和毛泽东等在天安门城楼上

 1949年

  3月25日,和毛泽东等率中共中央机关进入北平。

  4月,率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谈判,提出《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接受。21日,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

  6月,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常务委员会上当选为新政协筹备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共同纲领》起草小组组长。

  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会上作《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的起草经过和特点》的报告;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10月,当选为第一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2月,指出中国经济建设要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领导。


 1950年

  1至2月,和毛泽东在莫斯科同苏联领导人会谈,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准备越过“三八线”。30日,周恩来指出“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10月上旬,美军越过“三八线”向朝中边境进犯。周恩来协助毛泽东组织和领导抗美援朝战争。


 1951年

  2月,周恩来、陈云等六人领导小组成立,组织领导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编制工作。

  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开始,直接领导中国方面的谈判工作。

  12月,兼任中央转业委员会主任。


 1952年

  4月,作《我们的外交方针和任务》的报告,指出我国坚持和平的外交政策。

  8月,主持拟出《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任务》,提出“全党的领导和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方面”。


 1953年

  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选举法起草委员会主席。

  12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24日,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1954年

  2月,主持研究国家体委工作,提出要为保卫祖国、建设社会主义锻炼身体。

  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

  6月下旬,访问印度、缅甸,与两国总理分别发表联合声明,共同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家关系的指导原则。

  7月,日内瓦会议达成印度支那停战协议。回国途中访问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苏联、蒙古。

  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我国“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在会上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仍兼外交部部长。

  12月,当选为第二届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


 1955年

  3月,主持国务院全体会议讨论西藏工作,指出要想方设法减轻西藏人民的负担,由国家给以财政补助。

  4月,率中国代表团抵印度尼西亚万隆参加亚非会议,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会后访问了印度尼西亚,双方签订了《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

  6月,在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上讲话。


 1956年

  1月,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会后,主持制订十二年科技规划。

  5月,谈文艺要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

  9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常务委员。

  11至12月,访问越南、柬埔寨、印度、缅甸、巴基斯坦。


 1957年

  1至2月,访问苏联、波兰、匈牙利、阿富汗、印度、尼泊尔、锡兰(今斯里兰卡)。

  8月,在青岛出席民族工作座谈会,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工作的理论和政策。

  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上海陆海空军军官大会上作《进一步提高军队的政治素养》的报告。


1958年2月,周恩来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朝鲜。这是周恩来在金日成首相陪同下,参观兴南化肥厂

 1958年

  2月,访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宣布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出朝鲜。

  6月,批准创办中国科技大学。


 1959年

  1至2月间,率中共代表团参加苏共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

  4月,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继续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继续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


 1960年

  4月,访问缅甸、印度、尼泊尔。

  5月,访问柬埔寨、越南、蒙古。

  8月,接见日本日中贸易促进会专务理事铃木一雄等,提出对日贸易三原则。

  8至9月间,主持制定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这个方针在翌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通过。

  10月1日,和缅甸总理吴努签订中缅边界条约。


 1961年

  1月,率友好代表团访问缅甸。

  4至5月,到河北省邯郸地区农村调查研究。

  10月,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参加苏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


 1962年

  1至2月,出席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在会上提倡“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指出:“这四句话归纳起来就是:实事求是。”

  3月,在全国科学工作会议、戏剧创作会议上作《论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并在全国人大二届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肯定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是“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

  4月,在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致闭幕词,着重讲我国国内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发展,提出“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动员更多可以动员的因素,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扩大我们的民主生活”。

  11月起,主持领导尖端科技的中共中央专门委员会的工作。


 1963年

  1月,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12月,访问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阐明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关系的五点立场,随后访问了阿尔及利亚、摩洛哥、阿尔巴尼亚。


 1964年

  1至2月,访问阿尔巴尼亚、突尼斯、加纳、马里、几内亚、苏丹、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缅甸、巴基斯坦、锡兰(今斯里兰卡),提出中国政府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

  10月,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并提出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的建议。

  12月,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报告,宣布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我国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提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分两步走和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1965年

  1月,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继续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继续当选为全国委员会主席。

  3至4月,访问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巴基斯坦、缅甸、印度尼西亚。

  6月,访问巴基斯坦、坦桑尼亚、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

  7月,到新疆视察。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周恩来第二天就赶往余震仍在继续的灾区,了解灾情,慰问受灾群众

 1966年

  3月,赴河北邢台地震灾区视察、慰问。

  6月,访问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

  5月后,进入“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文化大革命”中,为维护党和国家正常工作的继续进行,为尽量减少损失,为保护大批党内外干部,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费尽了心血。


 1967年

  1月,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召开的抓革命、促生产大会上讲话。

  2月,主持在怀仁堂召开的中央碰头会,会上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作法提出了强烈批评。

  7月,在江青、康生等煽动下,“造反派”在中南海西门外成立“揪刘(刘少奇)火线”,围困中南海。“揪刘”活动持续近一个月,周恩来多次批评“造反派”,并坚持不搬出中南海,使他们的罪恶企图未能得逞。


 1968年

  极力维护工农业生产,制止武斗,解放干部,促进联合。

  12月4日,向新华社指示:对外宣传中极左思潮一定要批判。


 1969年

  4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九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

  9月,会见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就举行中苏边界谈判、防止武装冲突等达成谅解。


 1970年

  4月,访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6月,批示:“防保守,排极左,仍是当前主要任务。”


 1971年

  3月,访问越南。

  4月,指出:否定一切“是极左思潮”。

  7月,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在北京秘密会谈。

  9月13日起,连续三天三夜处理林彪叛国事件,使国家转危为安。之后,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使各方面工作有了转机。

  10月,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得到恢复。


1972年2月,周恩来在机场迎接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出访未建交国家的总统尼克松

 1972年

  2月,同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

  5月,发现癌症。

  7月,提出要加强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

  8月,再次提出要批判极左思潮。

  9月,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会谈,签署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3年

  8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在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和中央副主席。

  10月,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敦促加速解放干部工作。本年国民经济逐步回升,是“一五”计划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1974年

  6月1日,病重住院,此后,在医院中仍工作不止。

  9月30日,出席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五周年招待会。这是他最后一次出席国庆招待会。


 1975年

  1月,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重新提出向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前进。在会上继续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

  9月7日,在医院最后一次会见外宾。

  12月20日,最后一次约中央部门负责人谈工作。


 1976年

  1月8日,在北京逝世。

纪念

故居及纪念馆

  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周恩来青年时代在津革命活动纪念馆、天津觉悟社纪念馆、南开大学周恩来雕像、南开中学周恩来雕像、南开大学“我是爱南开的”纪念碑

  浙江绍兴市:周恩来祖居

  江苏淮安市楚州区:驸马巷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

  江苏淮安市清河区:漕运西路周恩来少年读书处(万公馆,外祖父家)

  江苏宝应县:周恩来少年读书处

  江苏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

  江西庐山牯岭周恩来纪念馆

  辽宁沈阳:沈阳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

  辽宁铁岭:铁岭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

  北京: 西花厅周恩来故居,毛泽东纪念堂的周恩来厅

  陕西延安:周恩来枣园故居

  广东揭阳:周恩来揭阳革命活动旧址

  日本京都:周恩来诗碑,位于日本京都西北岚山山麓的龟山公园

  武汉大学珞珈山上周恩来故居

  新疆石河子市 周恩来总理纪念碑

纪念文艺影视作品

  2008年,电视连续剧《周恩来在重庆》

  1998年,大型电视专题片《百年恩来》

  1998年,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

  1991年,故事片《周恩来》

  1990年,纪录片《周恩来》

  1979年,纪录片《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

  歌曲:《大江歌罢掉头东》,周恩来诗作,傅庚辰作曲。

货币与邮票

  货币:第四套人民币中最大面额的100元正面为四位中国开国元勋,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和朱德。

  邮票:

    1977年1月8日,纪念周恩来逝世一周年,中国发行《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周恩来同志逝世一周年》纪念邮票

    1996年1月8日,纪念周恩来逝世二十周年,中国发行《周恩来故里》特种邮资明信片,全套4枚

    1998年3月,中国发行《周恩来同志诞生一百周年》纪念邮票一套4枚

    1994年,朝鲜发行《纪念中国人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全套包括4枚邮票、2枚小全张和1枚小型张

    古巴、利比里亚、纳米比亚、坦桑尼亚等国也发行关于周恩来的纪念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