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6行: 第16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是[[唐代诗人]][[杜审言]]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千家诗]]》收录此诗。和:指用诗应答。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陆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
+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是[[唐代诗人]][[杜审言]]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皆收录此诗。从诗题看,是晋陵一位姓陆的郡丞先写了一首题为《早春游望》的诗,作者赓和(续用他人原韵或题意唱和)而作此诗。和:指用诗应答。晋陵: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陆丞:姓陆的晋陵县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丞,县令下的佐官。
  
和,指以诗相酬答。参见卷四岑参《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晋陵,今江苏常州市,陆丞,姓陆的晋陵县丞。丞,县令下的佐官。
+
  杜审言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前后,他到江阴县任职。此时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在江阴县任职时,杜审言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陆某原唱应为《早春游望》,内容已不可知。此诗是杜审言为唱和而作。
  
 
+
  在《[[全唐诗]]》中,杜审言和[[韦应物]]名下均有《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诗。但今传《韦苏州集》中不收,只在《杜审言集》二卷中有此诗。此诗的风格也与杜审言其他一些写宦游、写景物的诗的风格更为接近。
 
+
  此诗写诗人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伤情。诗一开头就发出感慨,说明离乡宦游,对异土之“物候”才有“惊新”之意。中间二联具体写“惊新”,写江南新春景色,诗人怀念中原故土的情意。尾联点明思归和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这是一首和诗,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历历如画。对仗工整,结构细密,字字锤炼。
+
 
+
  杜审言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他到江阴县任职。此时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在江阴县任职时,杜审言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陆某原唱应为《早春游望》,内容已不可知。此诗是杜审言为唱和而作。
+
 
+
 
+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是唐代诗人杜审言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写诗人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伤情。诗一开头就发出感慨,说明离乡宦游,对异土之“物候”才有“惊新”之意。中间二联具体写“惊新”,写江南新春景色,诗人怀念中原故土的情意。尾联点明思归和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这是一首和诗,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历历如画。对仗工整,结构细密,字字锤炼。
+
 
+
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陈子昂在《送吉州杜司户审言序》中 说他“有重名于天下,而独秀于朝端”、“合绝唱之音,人皆寡和”。 他自己也很以文学自负,曾说“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他的五 言律诗已达成熟境地,有的七言律诗也完全符合后来的声律规格, 成为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说:“唐初 沈、宋以来,律诗始盛行,然未有以平侧失粘为忌;审言诗虽不多, 句律极严,无一失粘者。”他的诗对齐梁以来“绮错婉媚”的传统诗 风有所突破,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些写宦游情怀的诗较有生活实 感,朴素清新,一些写自然景物的诗境界开阔,笔力雄健,已初露唐 诗浑厚风格的端倪。
+
+
      在《全唐诗》中,杜审言和韦应物名下均有《和晋陵陆丞早春游 望》一诗。但今传《韦苏州集》中不收,只在《杜审言集》二卷中有此 诗。此诗的风格也与杜审言其他一些写宦游、写景物的诗的风格 更为接近。
+
+
        从诗题看,是晋陵一位姓陆的郡丞先写了一首题为《早春游 望》的诗,作者赓和而作此诗。杜审言在被武后召见之前一直在地 方上任尉、丞、参军之类的小官,与陆丞的社会地位相似。从诗的 内容看,此诗应写于这个时期。
+
+
        当时,唐王朝正处于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治”的上升时期, 国家统一,政治安定,经济富庶,国力强大。在这种历史氛围中,人 们对生活的积极进取态度、对事业的自豪感、对才能的自信心,以 及审视事物的宏阔气魄等,融汇成这个历史时期的一种时代精神。 这种时代精神与知识分子传统的“兼济天下”、建功立业等价值观 念相结合,使得许多知识分子把施展自己的才能有一番作为以巩 固和发展大唐王朝的繁盛局面作为自己的生活理想。杜审言的远 祖杜预是晋代的征南将军,注《春秋左氏传》的一代学术巨匠,儒宦 成为家世传统。杜审言自己更以才情自负,当然不会甘心于碌碌 无为。但在现实中却蹭蹬于尉、丞、参军等小官下位,长期过着宦 游生活,而且不时遭到挫折。陆丞的《早春游望》今已不传,但从杜 审言的这首和诗看,其中是有宦游感慨、思乡心情的。当杜审言在 与陆丞相会的场合,听到与自己社会地位相似的陆丞吟咏这首“古 调”时,当然会触发起自己在宦游生涯中内心的失意感与苦闷感。
+
 
+
晋陵,唐郡名,即今江苏省常州市。陆丞相,名元方,晋陵人,武则天时期为相,与杜审言颇有交往。陆元方有《早春游望》诗寄给他。因有感于陆元方能够在宦游中赏玩春光,而自己却在异乡为“归思”所苦,于是杜审言将自己的感想结构成篇,作《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一诗以和原唱。
+
  
  
第76行: 第59行:
  
  
 
+
  此诗写诗人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伤情。诗一开头就发出感慨,说明离乡宦游,对异土之“物候”才有“惊新”之意。中间二联具体写“惊新”,写江南新春景色,诗人怀念中原故土的情意。尾联点明思归和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这是一首和诗,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历历如画。对仗工整,结构细密,字字锤炼。
  
 
全诗对仗工整,结构细密,紧贴“物候”二字。中间出、渡、催、转等字,都是“诗眼”,“渡”字尤精巧。
 
全诗对仗工整,结构细密,紧贴“物候”二字。中间出、渡、催、转等字,都是“诗眼”,“渡”字尤精巧。

2020年8月15日 (六) 16:22的版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诗题与背景: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是唐代诗人杜审言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皆收录此诗。从诗题看,是晋陵一位姓陆的郡丞先写了一首题为《早春游望》的诗,作者赓和(续用他人原韵或题意唱和)而作此诗。和:指用诗应答。晋陵: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陆丞:姓陆的晋陵县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丞,县令下的佐官。

  杜审言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前后,他到江阴县任职。此时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在江阴县任职时,杜审言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陆某原唱应为《早春游望》,内容已不可知。此诗是杜审言为唱和而作。

  在《全唐诗》中,杜审言和韦应物名下均有《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诗。但今传《韦苏州集》中不收,只在《杜审言集》二卷中有此诗。此诗的风格也与杜审言其他一些写宦游、写景物的诗的风格更为接近。


逐句释义: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只有远离故里外出做官之人,才会对异乡的自然物候的变化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
  宦游人:离家做官的人。
  物候:景物变化的征象,即自然界的气象和季节变化。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江南梅红柳绿江北却才回春。
  海曙:海边的晓色。
  梅柳渡江春:梅柳间的春色,从江南渡到江北。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晴日阳光的照耀使水中蘋草转成深绿色。
  淑气:和暖的气侯。
  催黄鸟:催着黄莺啼叫。
  晴光转绿蘋:水上的绿蘋在阳光下摇动着光泽。蘋,水草,茎横卧在浅水的泥中,叶柄长,顶端集生四片小叶,亦称“田字草”。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忽然听到你歌吟古朴的曲调,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止不住热泪长淌揩湿了巾帕。
  古调:指陆丞写的诗,即题目中的《早春游望》。这里是赞美陆丞《早春游望》诗的格调有古风。
  沾巾:流泪,泪水沾湿手巾。巾:一作“襟”。



作品赏析:


  此诗写诗人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伤情。诗一开头就发出感慨,说明离乡宦游,对异土之“物候”才有“惊新”之意。中间二联具体写“惊新”,写江南新春景色,诗人怀念中原故土的情意。尾联点明思归和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这是一首和诗,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历历如画。对仗工整,结构细密,字字锤炼。

全诗对仗工整,结构细密,紧贴“物候”二字。中间出、渡、催、转等字,都是“诗眼”,“渡”字尤精巧。


这是一首和诗。原作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陆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陆某原唱已不可知。杜审言这首和诗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

这是一首和诗,作者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诗人却像王粲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所以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


诗人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他却象王粲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所以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


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诗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言外之意,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这一开头相当别致,很有个性特点。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诗一开始就写自己在宦游生涯中 对早春景象的独特感受,并暗合陆丞的诗题《早春游望》。面对早 春之“新”,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情感状态;或以喜,或以爱,或以怨, 或以伤;作者则是“惊”。不同的情感状态是不同心理的外射。作 者之所以“惊”,是因为他是一个“宦游人”,功业无成,岁月蹉跎。 他最敏感的就是时光流逝。如今,在无所作为中又一个万象更新 的春天倏忽而至,这怎能不使他为之惊心? 所以“惊”的表层是有 感于早春之“新”,而深层则是时光流逝、功业无成、宦游失意的苦 闷心理的表现。“独”、“偏”二字,强调只有“宦游人”才有如此感 受,就更突出地表现了这种心理。

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起笔就从同为“宦游人”的角度来应和陆元方《早春游望》的心理感受,说明只有宦游他乡的人,才对自然界的物象和气候的变化特别敏感。而诗人与陆元方都同为客居异乡的人,“独”字和“偏”字,既是对陆元方诗中感受的充分肯定,又表现了“宦游人”对于岁月流走的特殊敏感性,显得警拔有力;一个“新”字紧扣题中的“早”字,这两句主要是写情,以共同的感受拉近两人间的距离,但也概括地显示了早春“物候新”的非凡景象,为下文粗笔勾勒了总体画面轮廓。


颔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此二句承“物候新”而来,写使作 者惊心的早春景象。作者虽然以一个“宦游人”的心理感受春景, 但这里既没有动人愁情的丝丝细雨,也没有引人离思的春草连绵, 而是写清晨太阳从东海升起,海上的云气被曙光照耀,蔚成彩霞; 从江南到江北,梅红柳绿,处处皆春。这里选取的是旭日、大海、云 霞、长江等一系列阔大壮观的景物,形成开阔明朗的意象,组合成 一幅气象壮美的早春图景。“出”、“渡”二字化静为动,传神地写出 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云霞变幻,春意渐浓,由南及北,布满大江两 岸。这情景,使这幅早春图景更加生机勃勃。

中间二联即写“惊新”。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

“云霞”句是写新春伊始。在古人观念中,春神东帝,方位在东,日出于东,春来自东。但在中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礼记·月令》),风已暖而水犹寒。而江南水乡近海,春风春水都暖,并且多云。所以诗人突出地写江南的新春是与太阳一起从东方的大海升临人间的,象曙光一样映照着满天云霞。

“梅柳”句是写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树,同属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里寻梅,遥看柳色,残冬未消;而江南已经梅花缤纷,柳叶翩翩,春意盎然,正如诗人在同年正月作的《大酺》中所形容的:“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所以这句说梅柳渡过江来,江南就完全是花发木荣的春天了。


颈联“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淑气催黄鸟,晴光 转绿苹。”这是接前二句,继续写使作者惊心的早春景象。不过,在 时间上,已由旭日东升及于阳光高照;在空间上,已由远望转为近 观。意谓温暖的春气催促黄莺早鸣;阳光照射水面,使水中浮苹转 为深绿。这里又以温馨明丽的景物为意象组成一幅开朗明媚的早 春图景,同样没有惨绿愁红的情调。句中“催”、“转”二字一方面与 上二句的“出”、“渡”二字照应,强调了时间的流动,暗示出时光流 逝之速;另一方面,也巧妙地表现出春意渐浓的动态过程,让人感 受到春天的无限生命力。以上二联集中写“物候”之“新”,而在”物 候”之“新”中作者发现的是壮丽与明媚,投射出虽在宦游失意中但 仍有开朗的胸怀和蓬勃向上的心态。他在发现大自然中也发现了 自我。正是这样的“物候”之“新”,使他“惊”于自己在无所作为中 时光流逝;也正是在这样生意盎然的大自然面前,使他感到自己宦 游生涯的萧条索寞。他省悟到自己价值的失落。强烈的进取精神 和宦游生涯的矛盾,在他的心灵中拼搏撞击,使他产生了更深刻的 失意感与苦闷感。


接着,写春鸟。“淑气”谓春天温暖气候。“黄鸟”即黄莺,又名仓庚。仲春二月“仓庚鸣”(《礼记·月令》),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黄莺叫得更欢。西晋诗人陆机说:“蕙草饶淑气,时鸟多好音。”(《悲哉行》)“淑气催黄鸟”,便是化用陆诗,而以一个“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鸟更其欢鸣的特点。

然后,写水草。“晴光”即谓春光。“绿蘋”是浮萍。在中原,季春三月“萍始生”(《礼记·月令》);在江南,梁代诗人江淹说:“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蘋。”(《咏美人春游》)这句说“晴光转绿苹”,便是化用江诗,也就暗示出江南二月仲春的物候,恰同中原三月暮春,整整早了一个月。

总之,新因旧而见奇,景因情而方惊。惊新由于怀旧,思乡情切,更觉异乡新奇。这两联写眼中所见江南物候,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与首联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贯,同时也自然地转到末联。

“古调”是尊重陆丞原唱的用语。诗人用“忽闻”以示意外语气,巧妙地表现出陆丞的诗在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思乡之痛,因而感伤流泪。反过来看,正因为诗人本来思乡情切,所以一经触发,便伤心流泪。这个结尾,既点明归思,又点出和意,结构谨严缜密。

前人欣赏这首诗,往往偏爱首、尾二联,而略过中间二联。其实,它的构思是完整而有独创的。起结固然别致,但是如果没有中间两联独特的情景描写,整首诗就不会如此丰满、贯通而别有情趣,也不切题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诗的精采处,恰在中间二联。

颔联和颈联,是“物候新”的具体化,展示了题中“游望”的详细内容。颔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是说清晨太阳从东海海面升起,曙光乍现,云气被朝阳折射,变成绚烂的彩霞,布满东方天际,从江北来到江南,忽见早春的江南梅树已经开花,杨柳也遍抽新绿,仿佛梅柳一过长江就染上了迷人的春色一般。这幅画面紧扣了题中的“望”字。颈联“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是说江南那温暖的春的气息,似乎在催促着黄莺婉转早啼;江南那明媚的阳光,也使水中的萍草颜色愈染愈绿。这幅画面紧扣了题中的“游”字。这两联中,“云霞”、“梅柳”,“黄鸟”、“绿苹”、“曙”、“春”、“淑气”、“晴光”色彩鲜明,给人春光明媚春意盎然之感,而“出”、“渡”、“催”、“转”四个动词,尤具传神之妙,它们赋予“云霞”等四“物”人格化的性灵,从而使诗歌画面呈现着一种流动的美感,把江南早春的气候变化描摹得淋漓尽致。   中间这两联在细致生动的景物描写中融注了诗人对江南春光的无比惊慕、喜悦之情。江南春景越美,但在“宦游人”眼中,越容易引起令人触景伤情的“归思”。因为更容易引起对故乡春色的回忆,从而也就更能加重身在异乡的客游感。从诗的总体上加以考察,这两联铺衬“归思”宕然而生,有了它的渲染,才使尾联的“归思”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四句诗二十个字已穷形尽意地绘制出一张江南早春游望图,图中的远景近景层次分明,大景小景相映衬,格局匀称优美,着色明丽和谐。宋人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过:“诗在意远,固不以词语丰约为拘。状景物,则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似此之类,词贵多乎哉?”他所称赞杜审言的是能“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词约而意丰。这也正是中间两联诗的精彩所在。长期“载笔下寮”的诗人,宦游千里之外,置身于良辰美景之中,“虽信美而非吾土”的情思便油然而生。他以写景来寄情,异乡的景物写得愈美好,怀乡的情思表现得愈沉挚。诗人善于化景物为情思,为尾联的直抒胸臆作好准备。


于是,自然引出最后两句的“归思”之叹。“忽闻 歌古调,归思欲沾巾。”“古调”即指陆丞的《早春游望》一诗,以“古 调”相称,是赞美该诗格调近于古人。显然,陆丞的“古调”中也有 宦游感慨和思乡心情,才引起作者的共鸣。“归思”是宦游人常有 的心态。他们为一官半职奔波他乡,失意的苦闷,飘泊的辛酸,往 往使他们思乡念亲,厌倦宦游。反之,如果春风得意,自然少有“归 思”。所以,“归思”愈深,往往表明失意的苦闷愈重,飘泊的辛酸愈 多。“物候”之“新”,本来已“惊”起作者内心的失意感与苦闷感,忽 又听到友人带着宦游感慨和思乡心情的“古调”,就更拨动了他失 意苦闷的心弦,引发出强烈的“归思”,致使热泪“欲沾巾”。这里, 通过“忽闻”二字一转,把“物候”之“新”所引起的内心波澜在听陆 丞的“古调”的感受中显现出来,并深化开去,让人去体味、咀嚼,同 时也把全诗落到和陆丞《早春游望》的诗题上。诗以写感情状态 始,以写感情的状态终,首尾照应,浑然一体。

尾联“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诗人正陶醉于江南佳景,忽然读到陆元方寄来的格调古朴的游春诗,乡思不禁油然而生,几乎要潸然泪下。这里一个“忽”字,在突兀中寓有对陆诗表示惊喜的感情,又使上文对江南美景留连忘返的诗情陡转,由兴发而转感伤,由眼前景而勾起归乡情,从而给画面景物进一步浸染了感情的色彩,增强了诗歌的容量和深沉感。

尾联点明思归和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诗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历历如画,对仗工整,结构细密,字字锤炼。扣住题意,说自己读了陆丞那格调高古的《早春游望》诗,更加唤起了想家的念头,止不住的泪水,简直要沾湿衣襟了。“欲”字用得极妙,妙在它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归思”之情的深切。 这首诗造语警策。体例上韵脚分明,平仄和谐,对仗工整,已是成熟的律诗作品。结构上,首联一个意群,颔联颈联一个意群,尾联又一个意群,并且首尾呼应、中间展开。这种行文方式是初唐律诗乃至此后的唐律中常用的格式。因此,这首诗可谓初唐时期完成近体诗体式定格的奠基之作,具有开源辟流的意义。


全诗虽然没有一字正面写到失意的感慨,但在它的生机勃勃 的春景深处却跃动着一个有才能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无所 作为的一颗苦闷的心灵。此诗突破了一般诗歌的意境结构方式, 在情与景的关系上不是融情入景情景直接相谐的同构式,而是情 景相逆以不谐为谐的异构式,形成明显的情景反差,彼此对照鲜 明,从而造成了全诗悲而能壮沉郁而不失开朗的气象,渗透出作者 没有被失意的苦闷所压倒的开阔胸怀和进取精神,这又达到了谐。 此诗已经是一首完整的五言律诗,对仗工稳,韵律谐和,加上它巧 妙的艺术构思所形成的格局气象,就成为唐代五言律诗的奠基作 之一。所以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 第一。”


名家评价:

  方回:律诗初变,大率中四句言景,尾句乃以情缴之。起句为题目。审言于少陵为袓,至是始千变万化云。起句喝咄响亮。(《瀛奎律髓》)

  杨慎:妙在“独有”、“忽闻”四虚字。(《升庵诗话》)

  郭濬:郭云:四句俱说景,腰字俱惊眼。格不甚高,起独有力。(《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刘孟会:起得怅恨。“云霞”二句,便自浩然。(《唐诗广选》)

  胡应麟:初唐五言律,杜审言《早春游望》、《秋宴临津》、《登襄阳城》,陈子昂《次乐乡》,沈佺期《宿七盘》,宋之问《扈从登封》,李峤《侍宴甘露殿》,苏颋《骊山应制》,孙逖《宿云门寺》,皆气象冠裳,句格鸿丽。初学必从此入门,庶不落小家窠臼。(《诗薮》)

  陆时雍:三、四如精金百炼。“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曙”、“春”一字句,古人琢意之妙,起结意势冲盈。(《唐诗镜》)

  周敬:“独”、“偏”、“忽”、“惊”、“闻”、“欲”等虚字,机括甚圆妙。(《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王夫之:意起笔起,意止笔止,真自苏、李得来,不更问津建安。看他一结,却有无限。《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构如此,俗笔于此必数千百言。(《唐诗评选》)

  冯班:次联做“游望”二字,无刻画痕。(《瀛奎律髓汇评》)

  顾安:中四句说物候,偏是四句合写,具见本领。“出海”、“渡江”,便想到故乡矣。岑嘉州诗“春风触处到,忆得故园时”即此意,但此一句深厚不觉耳。(《唐律消夏录》)

  朱之荆:物候新,暗点早春,喝起中二联在一“惊”字。中二联写早春,中四字皆“惊”也。……“独有”、“偏惊”、“忽闻”是机括。(《增订唐诗摘钞》)

  屈复:中四句合写“物候”二字,颠倒变化,可学其法。“物候新”居家者不觉,独宦游人偏要惊心。三、四写物候到处皆新,五、六写物候新得迅速,具文见意,不言“惊”,而“惊”在语中。结和陆丞,以“归思”应“宦游”,以“欲沾巾”应“偏惊”。(《唐诗成法》)

  纪昀:起句警拔,人手即撇过一层,擒题乃紧。知此自无通套之病,不但取调之响也。末收“和”字亦密。(《瀛奎律髓汇评》)

  谭宗:“忽闻”字下得突绽,使末句精神透出。此诗起结老成警洁,中间调高思丽。(《近体秋阳》)

  高步瀛:吴北江云:起句惊矫不群。高步瀛云:此等诗当玩其兴象超妙处。(《唐宋诗举要》)

  俞陛云:此诗为游览之体,实写当时景物。而中四句“出”字、“渡”字、“催”字、“转”字,用字之妙,可为诗眼。春光自江南而北,用“渡”字尤精确。(《诗境浅说》)


试题精选:

  1.开头两句作者是如何表现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的?(3分)

  参考答案:作者用“独有”“偏惊”生动地表现了自己虽面对江南美丽春色,却因别家离乡、在外做官,对异乡的新春物候变化反而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的矛盾心理,以乐景衬哀情,表达自己宦游他乡,辜负春光,不能归家的伤痛之情。(评分要点:紧扣独有偏惊作分析2分,指出游宦他乡1分。)


  2.“独有”“偏惊”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只有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对自然界不同季节的变化感到特别新奇。


  3.这首诗的颔联、颈联描写出一幅怎样的江南春天风光?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描写了江南早春风光:云蒸霞蔚,梅柳摇曳,春水荡漾,春和景明,黄莺啼唱,一池浮萍生机盎然,凸显出江南春天生机勃勃、万象更新的特征。(评分要点:分析意象2分,指出特征1分。)


  4.中间两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体会“出”“渡”“催”的妙处。

  参考答案:

  中间两联写了江南早春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 诗人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出诗人思乡之情。

  “出”“渡”两个动词化静为动,将原本不易觉察的物候迁移贴切传神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感受到春光地脉搏和动感。“催”字突出了江南春鸟一声紧似一声地鸣叫的特点,以拟人的手法赋予淑气以人的情态,表现春气之浓。


  5.明代胡应麟称“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第一”。请就第二、第三两联的写景特色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参考答案:颔联、颈联紧承“物候新”来写春色。颔联是远景,颈联是近景。“催”“转”这两个动词将春天使万物复苏的动态表现得具体细致,用语精练传神。远景的壮阔与近景的细微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幅有姿有彩、动静交错的春景图。


  6.对这首诗歌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说只有远离故乡外出做官之人,才对自然物候的变化特别敏感。“偏”字用得特别工巧,形象地表现出新春来临时宦游人感慨时光流逝的心惊,与尾联“归思”相照应。

  B. 颈联写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水上的绿萍,在晴朗的阳光下摇动着光泽。“催”和“转”两个字非常有力地渲染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与无尽活力。

  C. 诗人触景生情,抒发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尾联是点睛之笔,诗人因宦游他乡,不能赏玩故园春景,辜负大好春光的“归思”之情跃然纸上。

  D. 本诗结构细密,循着诗题,层层拓展:“新”字扣住“早”;中间两联具体描写早春景象,“云霞”两句呼应“望”,“淑气”两句呼应“游”,尾联与“和”字照应,点明了诗人和同伴的伤春思归之情。

  参考答案:D,点明了点明了诗人自己的伤春思归之情。


作者简介:

  杜审言(约645—708年),唐朝诗人。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杜甫祖父。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后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宋人辑有《杜审言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作41首。(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一)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