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贾舍人早朝 杜甫诗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和贾舍人早朝

唐·杜甫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千家诗》收录此诗,诗题作《和贾舍人早朝》。和(hè),即和诗,是用来和答他人诗作的诗,依照别人诗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词。可和韵,可不和韵。舍人,即中书舍人,官名,时贾至任此职。大明宫,宫殿名,在长安禁苑南。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九月,广平王李傲率朔方、安西、回纥、南蛮、大食之兵二十万人收复长安,平定了安禄山父子之乱。十月丁卯,肃宗还京,入居大明宫。三年二月丁末,大赦天下,改元乾元。此时李唐政权,方才转危为安,朝廷一切制度礼仪,正在恢复。中书舍人贾至在上朝之后,写了一首诗,描写皇帝复辟后宫廷中早朝的气象,并把这首诗给他的两省同僚看。两省是门下省和中书省,在大明宫宣政殿左右,是宰相的办公厅。当时,岑参官为右补阙,属中书省。贾至是中书舍人,是他的上司,因而做一首诗来奉和。贾至的原诗《早朝大明宫》为:“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满建章。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共沐恩波凤池里,朝朝染翰侍君王。”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贾至居官中书舍人,杜甫居官左拾遗,王维居官太子中允,岑参居官右补阙,四人都在京师长安,他们侍君立朝,同出同入,互相唱和。这一年的春天,贾至因列班上朝而有《早朝大明宫》之作,然后杜、王、岑相继奉和,四诗一出,一时传为佳话。(参见:贾至原诗《早朝大明宫(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杜甫和诗《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岑参和诗《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王维和诗《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逐句释义: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五更时分漏壶滴水声声,催促着拂晓的来临。皇宫院内春色烂漫,仙桃(或桃花)红艳醉人。
  五夜:五更,夜晚的五更天。
  漏声:漏壶滴水的声音。
  箭:漏箭。放在漏壶中带有刻度的杆状物体,用于计量。
  九重(chóng):帝王住的宫禁之地。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旌旗上旭日初升觉得很和暖,好似龙蛇一般舞动着,宫殿里微风吹拂,燕雀高飞。
  旌(jīng)旗:旗帜的总称。
  龙蛇:指旗帜上绣有龙蛇图案。
  动:舞动。
  风微:微风轻拂。
  高:高飞。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退朝后衣袖满是御炉的香烟味,且喜诗作完成,在那笔下做得珠润玉圆。
  朝罢:早朝结束。
  香烟:焚香所生的烟雾。
  珠玉:珠和玉,常比喻优美珍贵之物。这里是珠圆玉润的意思,形容语言婉转流畅。
  挥毫:挥笔,写文章。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要知道父子世代相承执掌丝纶阁下的文章,都传为美谈,凤凰池上如今正有那凤毛(贤才)。
  世掌:世代掌管,贾至和其父贾曾都担任过中书舍人,所以说“世掌”。
  丝纶:《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绰。”孔颖达疏:“王言初出,微细如丝,及其出行於外,言更渐大,如似纶也。”后因称帝王诏书为“丝纶”。
  池:指凤凰池,即中书省。
  凤毛:凤凰的羽毛。比喻珍贵稀少之物。比喻人子孙有才似其父辈者。


《和贾舍人早朝》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和诗。首联突出“早朝”,写时间飞快和宫里景色醉人;颔联写朝见时的仪仗和宫殿中的自然景观及气氛;颈联写贾至的儒雅风流和备受君主恩宠;尾联用典称颂其家世的文采和父子两代执掌朝廷起草诏命职务的荣耀。


  这首诗艺术上格法严谨,脉胳分明,深得和诗之体,体现了杜甫诗歌“清词丽句”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挺拔之姿和雄健之气。格调上平正典雅,并且不乏歌功颂德、点缀升平的意味。


  首联“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先写漏声催促着天色破晓,后用“仙桃”代表宫内春景,点出景色醉人。这一联主要突出“早朝”。“九重春色醉仙桃”,或解为:早朝时的皇帝的容颜,看上去像仙桃一样丰满而红润。


  颔联“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分别写朝见时的仪仗和宫殿中的自然景观及气氛。春日和煦,旌旗舞动,好似龙蛇在腾跃。大明宫里,和风轻吹,燕雀轻快地高飞。“日暖”,也含有赞美“圣恩”惠及万民,连龙蛇、燕雀亦且广沽皇泽之意。这一联主要突出“大明宫”。


  前二联主要写的是“早朝大明宫”的原题。因为是和诗,接着就不免要转到原诗的作者身上来了。


  颈联“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写退朝后,贾至的儒雅风流和备受君主恩宠。退朝后衣袖满是御炉的香烟味,诗作在那笔下做得珠润玉圆。


  尾联“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用了两个典故。“世掌丝纶美”,是说贾家父子历任两朝的中书舍人。有一日肃宗对贾至说,“昔先天诰命,乃父为之,今兹命册,又尔为之,两朝盛典出卿家父子,可谓继美矣……”主要意思是赞扬贾至继承了父亲的才华,并能做出像父亲一样的政绩,实在是朝廷里的一段佳话。“池上于今有凤毛”里的“凤毛”并非简单的凤毛麟角的凤毛,也不是简单说贾至的才华出众,在一班大臣里很少见。而是用了一个典故:南朝时有谢凤和谢超宗父子,他们文章风格和成就都很出众,于是梁武帝就称赞他们说,“超宗殊有凤毛”。意思是想说谢超宗终归继承了父亲谢凤特有的风格和才华。这两句进一步称颂贾至家世的文采和父子两代执掌朝廷起草诏命职务的荣耀。


  这首诗按其体例是一首台阁应酬式的诗,在杜诗中是很少见的。整首诗艺术上格法严谨,脉胳分明,深得和诗之体,所以历来的诗家对它十分推重。尤其是它的颔联“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字里行间洋溢着一派冲融和悦的春天气息,诗家评价很高。当时唐王朝于安史之乱中初得安定,朝廷上下都以为中兴在即,升平可望,因此王维和诗中也有“九天闻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这种充满信心的句子。整首诗看来,确乎体现了杜甫诗歌“清词丽句”的另一面特色。另外,即使在清词丽句中,仍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挺拔之姿和雄健之气,这也是杜诗的独特面目。


名家点评:

  宋·苏轼《东坡志林》:七言之伟丽者,杜子美云“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尔后寂寥无闻焉。

  宋·庞元英《文昌杂录》:礼部王员外因言和诗最为难,唯唐贤尤工于此。……三篇皆用凤池事,唯上部尤出于二公,昨建三省待漏院,书此诗为屏风焉。

  宋·杨万里《诚斋诗话》:七言褒颂功德,如少陵、贾至诸人倡和《早朝大明宫》,乃为典椎重大。

  元·方回《瀛奎律髓》:四人早朝之作,俱伟丽可喜。不但东坡所赏子美“龙蛇”、“燕雀”一联也。然京师喋血之后,疮痍未复,四人虽夸美朝仪,不已泰乎!

  明·高棅《唐诗品汇》:壮丽自是,若非“微”字清洒,不免痴肥矣。漫发此议。(“宫殹”句)。

  明·胡应麟《诗薮》:《早朝》四诗,妙绝今古……工部诗全首轻扬,较他篇沉著浑雄,如出二手。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次句用事牵合,所取一结妥耳。吴山民曰:“燕雀高”三字,以实对虚。五、六颇拙,结是赠答佳句。

  清·黄生《杜诗说》:王元美嫌此诗后半意竭,不知自作诗,与和人诗,体固不同。唐贤和诗,必见出和意。王、岑二首,结并归美于贾;少陵后半,特令注之,此正公律格深老处,可反以此为病哉?且王结美掌纶,岑结美倡咏,惟杜兼收之,又显其世职,写意周到,更非二子所及,合观四作,贾首倡,殊平平。三和俱有夺席之意。就三诗论之,杜老气无前,王、岑秀色可揽。一则三春秾李,一则千尺乔松。结语用事,天然凑泊,故当推为擅场。

  清·陆时雍《唐诗镜》:“九重春色醉仙桃”,此一语意,诸家少及。三、四意气高远,景见言外。“诗成珠玉在挥毫”一语三折笔,气格最老。“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景色融和,“宫”字肃穆于此照出,非为“旌旗”、“燕雀”咏也。结语“欲知”、“于今”一转折间,便觉语气深厚。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情、景名为一,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情中景尤难曲写,如“诗成珠玉在挥毫”,写出才人翰墨淋漓、自心欣赏之景。凡此类,知者遇之;非然,亦鹘突看过,作等闲语耳。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⑴颔联壮气,直掩王、岑。此首当居第二。⑵前四句将早朝打叠,后半详叙和贾,较之王、岑,绰有馀裕,此笔力之高。他人佴切舍人,此更切贾。⑶西河诋此诗太甚,然要非杜之佳处。⑷老健独出。许印芳:西河才高学博,不愧名家。而好诋毁前贤,朱子一代大懦,且遭其齮龁,况子美哉!此诗东坡极赏“旌旗”一联,称为伟丽,而晓岚不取,亦因西河之说有以中之耳。⑸或谓此诗脱尽窠臼,为公用意处,未免好奇之病。众不谓然。或问予,予曰:吾从众。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前人评此诗,谓其起语高华,三壮丽,四悠扬,无可议矣。颇嫌五、六气弱而语俗,得结尾振救,便觉全体生动也。顾注:贾诗言“凤池”,公即用“凤毛”,贴贾氏父子,不可移赠他人,结语独胜。

  清·方世举《兰丛诗话》:偶宿春暖花开,思及宋子京得名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亦佳;但词则可用,字太尖。若诗,如老杜“九重春色醉仙桃”,略迹而会神,又追琢,又混成。“醉仙桃”不可解,亦正不必求解。施诸廊庙之诗,尤宜平易。如《早朝大明宫》,杜之“九重春色醉仙桃”,仙语也,却不如贾至、王维之稳。

  清·杨伦《杜诗镜铨》:声采壮丽,妙复生动(“旌旗”二句)。

  清·刘文蔚《唐诗合选详解》:此作律法工整,用意甚高,从题前“五夜”入手,用“醉仙桃”衬朝仪,“日暖”、“风微”,赞气象,“炉烟”拟笼幸,“珠玉”比才华。“世掌”作结,写来出色入妙。

  清·卢麰《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谓此诗或以熟见不鲜。其实三、四旺丽生动,殆胜王、岑。……结切实,末句使事巧合,尤胜诸家。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唐朝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逝于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全唐诗》编其诗十九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