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

2020年10月10日 (六) 08:54云贵组01讨论 | 贡献的版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咏怀古迹·其三

唐·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下载,二维码
《学生经典古诗词》公众号,二维码

  《咏怀古迹·其三》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咏怀古迹,即借古迹以咏怀之意。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到达夔州(治今重庆奉节)。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一些劳动。这一时期,他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大历三年(768年),杜甫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咏怀古迹五首》约作于大历元年至三年期间。诗中的古迹,指江陵、归州、夔州的宋玉宅、庾信故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其中有才士,有国色,有英雄,有名相,而其生平,又多可感慨可崇敬处。由古迹追怀古人,由古人又感怀自己。

  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全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第一首咏庾信,因为庾信宅在江陵。“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明叹庾信,暗喻自己,想到自己半世漂泊,国破家散,流离巴蜀。不过杜甫的诗也是老愈成熟,仅七律就有151首之多,超过了初、盛唐诗人七律的总和,不愧为七律大师。

  第二首咏宋玉。归州(今湖北省秭归县)有宋玉宅,“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是吾师”,抒其哀时忧国之悲怀,称其为己之师表;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缅怀千载之前的宋玉而洒一腔热泪,彼萧条于前代,吾萧条于今日,仅生不同时而已。既悲宋玉,也悲自己。

  第三首是过昭君村写昭君。“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言千年前的昭君,以琵琶弹奏胡音乐曲,分明是寄托她心中无限怨恨。据《后汉书》载,昭君曾上书归汉,成帝不允,遂葬身异国。“昭君有国色,入宫见妒,公亦国士,而入朝见妒。” (王嗣奭语)沈德潜评曰: “咏昭君此为绝唱。”

  第四首咏刘备。“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是说刘备与诸葛亮,同受百姓祭祀,流泽尚存,同时也寄托诗人怀才不被见用的感慨。

  第五首咏诸葛亮。“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前句说他为刘备尽心谋划,遂三分天下有其一,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下句赞其才略、品德,如鸾凤云霄,为万世人人所景仰。杜甫对诸葛亮十分敬仰,居蜀中时写过不少赞美诸葛亮的诗,以此首对他评价最高。因此,《唐宋诗举要》云: “此五章乃借古迹以咏怀也。”所言极是。


逐句释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群山万壑连绵不断直到荆门,就在这一带至今还留存着王昭君生长的山村。
  群山:不用千山而用群山,音调上就有轻重、清浊之别。
  壑:山谷。
  赴荆门:奔向荆门山。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南与五龙山的群峰相接,北和虎牙山隔江相峙。
  明妃:指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汉书注》:文颖曰:昭君,本蜀郡秭归人也。《汉书》:王嫱,字昭君。石崇《明君词序》:“明君,本昭君,触晋文帝讳改焉。”
  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当年昭君远嫁匈奴)从紫台一去就和北方沙漠连在一起了(从此不再回来),只留下一座长满青草的坟墓,由一个个的黄昏陪伴着。
  一去紫台连朔漠: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一,加强语气的助词。去,离开。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青冢(zhǒng):指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南。传说塞外草白,昭君墓上草色独青。
  向黄昏:实是死犹向汉之意。
  明妃:指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汉元帝)只凭画像岂能识得昭君美丽的容颜?(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在月夜归来。
  画图:据《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其貌,独不肯与,工人乃醜图之,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而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
  省(xǐng)识春风面: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省识,认识。
  环佩空归月夜魂: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应上“向黄昏”。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千年以来琵琶所奏的仍是胡地之音,这分明是昭君在曲中诉说着怨恨啊。
  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见晋石崇《明君词序》)。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故推想如此。
  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
  怨恨:黄生注“怨恨者,怨己之远嫁,恨汉之无恩也。”又《琴操》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
  曲中论:曲中的怨诉。


作品赏析: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是咏王昭君的。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作者自己的怀抱。


  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从夔州到昭君生长的荆门(广义而言)都是山峰沟壑,重在表现其地的险峻边荒,衬托第二句昭君的出生,险峻之地居然也生出这样的美丽女子。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写昭君本人。当年昭君远嫁匈奴从紫台一去就和北方沙漠连在一起了,从此不再回来。死后凄凉,只有一个个的黄昏伴着她长满青草的坟墓。此联简短而雄浑有力,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青冢”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琴操》说“胡中多白草而此冢独青”,这一传说饱含人民对昭君的同情。


  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上句写说汉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据《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其貌,独不肯与,工人乃醜图之,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而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下句是写昭君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


  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千年以来琵琶所奏的仍是胡地之音,这分明是昭君在曲中诉说着怨恨啊。据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晋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据《后汉书》,昭君曾上书求归汉朝,成帝却令从胡俗。连故国也不让她回来,又怎能不怨?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个评语的确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此诗的最大价值就在于成功地塑造了昭君之魂。


名家点评:

  《后村诗话》:《昭君村》云:“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亦佳句。

  《唐诗品汇》:刘云:起得磊落(“群山万壑”二句下)。

  《汇编唐诗十集》:吴云:此篇温雅深邃,杜集中之最佳者。钟、谭求深而不能探此,恐非网珊瑚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徐常吉曰:“画图”句,言汉恩浅,不言不识,而言“省识”,婉词。郭浚曰:悲悼中,难得如此风韵。五、六分承三、四有法。周珽曰:写怨境愁思,灵通清回,古今咏昭君无出其右。陈继儒曰:怨情悲响,胸中骨力,笔下风电。

  《杜臆》:因昭君村而悲其人。昭君有国色,而入宫见妒;公亦国士,而入朝见嫉:正相似也。悲昭以自悲也。……“月夜”当作“夜月”,不但对“春风”,而与夜月俱来,意味迥别。

  《唐诗评选》:只是现成意思,往往点染飞动,如公输刻木为鸢,凌空而去。首句是极大好句,但施之于“生长明妃”之上,则佛头加冠矣。故虽有佳句,失所则为疵颣。平收不作记赞,方成诗体。

  《杜诗解》:咏明妃,为千古负材不偶者,十分痛惜。“省”作省事之省。若作实字解,何能与“空归”对耶?

  《唐诗快》:昔人评“群山万壑”句,颇似生长英雄,不似生长美人。固哉斯言!美人岂劣于英雄耶?

  《杜诗详注》:朱瀚曰;起处,见钟灵毓秀而出佳人,有几许珍惜;结处,言托身绝域而作胡语,含许多悲愤。陶开虞曰:此诗风流摇曳,杜诗之极有韵致者。

  《围炉诗话》:子美“群山万壑赴荆门”等语,浩然一往中,复有委婉曲折之致。

  《唐宋诗醇》:破空而来,文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咏明妃者,此首第一;欧阳修、王安石诗犹落第二乘。

  《唐诗别裁》:咏昭君诗,此为绝唱,余皆平平。至杨凭“马驼弦管向阴山”,风斯下矣。

  《读杜心解》:结语“怨恨”二字,乃一诗之归宿处。……中四,述事申哀,笔情缭绕。“一去”,怨恨之始也;“独留”,怨恨所结也。“画图识面”,生前失宠之“怨恨”可知;“环佩归魂”,死后无依之“怨恨”何极!

  《杜诗镜铨》:起句: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李子德云:只叙明妃,始终无—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王阮亭云:青邱专学此种。

  《诗法易简录》:起笔亦有千岩竞秀、万壑争辉之势。

  《网师园唐诗笺》:奔腾而来,悲壮浑成,安得不推绝唱!

  《随园诗话》:同一著述,文曰作,诗曰吟,可知音节之不可不讲。然音节一事,难以言传。少陵“群山万壑赴荆门”,使改“群”字为“千”字,便不入调。……字义一也,时差之毫厘,失以千里,其他可以类推。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三、四笔老峭而情事已尽,后半沈郁,结最缠绵。评:开口气象万千,全为“明妃村”三字作势。而下文“紫台”、“青冢”亦俱托起矣。且“赴”字、“尚有”字、“独留”字,字字相生,不同泛率,故是才大而心细。

  《唐宋诗举要》:吴曰:庾信、宋玉皆词人之雄,作者所以自负。至于明妃,若不伦矣;而其身世流离,固与己同也。篇末归重琵琶,尤其微旨所寄,若曰:虽千载已上之胡曲,苟有知音者聆之,则怨恨分明若面论也。此自喻其寂寥千载之感也。

  《诗境浅说》:咏明妃诗多矣,沈归愚推此诗为绝唱,以能包举其生平,而以苍凉激楚出之也。首句咏荆门之地势,用一“赴”字,沉着有力。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87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唐朝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逝于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全唐诗》编其诗十九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

最后修改于2020年10月10日 (星期六) 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