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二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咏怀古迹·其二

唐·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咏怀古迹·其二》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二首。咏怀古迹,即借古迹以咏怀之意。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到达夔州(治今重庆奉节)。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一些劳动。这一时期,他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大历三年(768年),杜甫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咏怀古迹五首》约作于大历元年至三年期间。诗中的古迹,指江陵、归州、夔州的宋玉宅、庾信故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其中有才士,有国色,有英雄,有名相,而其生平,又多可感慨可崇敬处。由古迹追怀古人,由古人又感怀自己。

  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全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第一首咏庾信,因为庾信宅在江陵。“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明叹庾信,暗喻自己,想到自己半世漂泊,国破家散,流离巴蜀。不过杜甫的诗也是老愈成熟,仅七律就有151首之多,超过了初、盛唐诗人七律的总和,不愧为七律大师。

  第二首咏宋玉。归州(今湖北省秭归县)有宋玉宅,“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是吾师”,抒其哀时忧国之悲怀,称其为己之师表;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缅怀千载之前的宋玉而洒一腔热泪,彼萧条于前代,吾萧条于今日,仅生不同时而已。既悲宋玉,也悲自己。

  第三首是过昭君村写昭君。“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言千年前的昭君,以琵琶弹奏胡音乐曲,分明是寄托她心中无限怨恨。据《后汉书》载,昭君曾上书归汉,成帝不允,遂葬身异国。“昭君有国色,入宫见妒,公亦国士,而入朝见妒。” (王嗣奭语)沈德潜评曰: “咏昭君此为绝唱。”

  第四首咏刘备。“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是说刘备与诸葛亮,同受百姓祭祀,流泽尚存,同时也寄托诗人怀才不被见用的感慨。

  第五首咏诸葛亮。“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前句说他为刘备尽心谋划,遂三分天下有其一,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下句赞其才略、品德,如鸾凤云霄,为万世人人所景仰。杜甫对诸葛亮十分敬仰,居蜀中时写过不少赞美诸葛亮的诗,以此首对他评价最高。因此,《唐宋诗举要》云: “此五章乃借古迹以咏怀也。”所言极是。


逐句释义: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落叶飘零是因为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风流儒雅(无论品德与文学)都足以作自己的老师。
  摇落:凋残,零落。
  深知:很同情宋玉所以悲秋的原因,因他也是怀才不遇。
  宋玉:战国楚人,《楚辞》作家,所作《九辩》开头,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句。
  风流儒雅:指宋玉的文采和学问。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遥想千秋往事不禁泪洒衣襟,我们身世同样凄凉可惜生不同时。
  怅(chàng)望:惆怅地想望。
  千秋:一千年,泛指很长久的时间。
  一:加强语气的助词。
  萧条异代不同时: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江山依旧故宅犹在空留文藻,云雨荒台难道真是荒唐梦思(而无讽意吗)。
  故宅:江陵与归州(今湖北秭归县)都有宋玉故宅。此指归州宅。
  空文藻:枉留下文采。
  云雨荒台:宋玉曾作《高唐赋》,述楚王游高唐(楚台观名),梦见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阳台,山名,在今重庆巫山县。
  岂梦思:意谓宋玉作《高唐赋》,难道只是说梦,并无讽谏之意?沈德潜云:“谓《高唐》之赋,乃假托之词以讽淫惑,非真有梦也。”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最可感慨的是当年楚宫早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云雨荒台”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船夫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楚宫:楚王宫。
  泯灭:消失。
  舟人:船夫。


《咏怀古迹·其二》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二首,是咏宋玉的。宋玉,战国时楚国郢都人,楚大夫,辞赋家,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常因个人怀才不遇而发为愤世嫉俗之辞。流传下来的作品有《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等。

  宋玉的《高唐赋》,后人的理解取用不尽相同,李商隐就说“襄王枕上原无梦,莫枉阳台一片云”。杜甫更是从崇高的意义上来评价他,也真正是宋玉的“深知”者。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则遭误解,至于曲解。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处,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为伤心处。这诗便是瞩目江山,怅望古迹,吊宋玉,抒己怀。

  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后半则为其身后索寞鸣不平。有人认为,杜甫之“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


  首联“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深情地自述对于宋玉的透彻理解与无限倾慕。“摇落”是宋玉名作《九辩》中的用词。宋玉名篇《九辩》以悲秋发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其辞旨又在抒写“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与作者当时的情怀共鸣,因而便借以兴起本诗,简洁而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同时又点出了时节天气。“风流儒雅”是庚信《枯树赋》中形容东晋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语,这里借以强调宋玉主要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负的志士。“风流”,言宋玉的品格;“儒雅”,言宋玉的文才。“亦吾师”用王逸说:“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被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这里借以表示杜甫自己也可算作师承宋玉,同时表明本诗旨意也在闵惜宋玉,“以述其志”。诗一开头就对吟咏对象灌注了浓烈的感情,为全篇的抒情定下了基调。


  颔联“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接着说作者自己虽与宋玉相距久远,不同朝代,不同时代,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相同。因而望其遗迹,想其一生,不禁悲慨落泪。这是一联悲凉凄婉的流水对,它以目穷今古、思接千载的心灵自述,表达了作者的如下哀痛之感。自己虽然和宋玉悬隔千秋,恨不同时,但却有类似的身世遭遇和深刻的思想共鸣;可惜的是,自己作为后人虽能知宋玉,却不能使自己也为宋玉所知了。到这里,作者已经是完全以吟咏对象为宾,以主观感情的宣泄为主了。“萧条”的感叹,虽是叹古人之早亡,哀宋玉之生不逢时,但何尝不是兼指诗人自己大半生的漂泊落魄。


  颈联“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惋惜宋玉生前身后都不被人们理解,对这位异代知音一洒同情之泪。上句先说:宋玉留下住宅,装点江山,可惜其人已不能见,只是空让后人读他的那些文章(“文藻”,文采,指宋玉的作品)罢了。下句更进一步说:就连宋玉文章的意蕴和价值也并未真正为人们所了解。“云雨荒台”,指宋玉《高唐赋》序中所写神女故事。序中说宋玉和楚襄王“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宋玉为襄王叙述楚怀王曾梦见神女,神女自称住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这个故事,本是宋玉虚构来讽谏襄王的,并非怀王真有此梦,巫山真有此神。后人不懂宋玉作赋之意,竟附会出“云雨荒台”的古迹来。从误解而曲解,使有益作品阉割成荒诞故事。这使宋玉含屈,令杜甫伤心。杜甫认为,这对宋玉来说真是可悲得很。杜甫用一“岂”字,为宋玉的《高唐赋》正名辩诬,写得委婉含蓄,深沉有力。


  尾联“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最为叫人痛心的是,随着历史变迁,岁月消逝,楚国早已荡然无存,人们不再关心它的兴亡,也更不了解宋玉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以至将曲解当史实,以讹传讹,以讹为是。到如今,江船经过巫山巫峡,船夫们津津有味,指指点点,谈论着哪个山峰荒台是楚王神女欢会处,哪片云雨是神女来临时。词人宋玉不灭,志士宋玉不存,生前不获际遇,身后为人曲解。宋玉悲在此,杜甫悲为此。


  这首诗和第一首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是:借代巧妙,一箭双雕,用典贴合,不露斧痕。


名家点评:

  《杜臆》:玉悲“摇落”,而公云“深知”,则悲与之同也。故“怅望千秋”,为之“洒泪”;谓玉萧条于前代,公萧条于今代,但不同时耳。不同时而同悲也……知玉所存虽止文藻,而有一段灵气行乎其间,其“风流儒雅”不曾死也,故吾愿以为师也。

  《杜诗详注》:(“怅望千秋”一联)二句乃流对。此诗起二句失粘。

  《唐音审体》:义山诗“楚天云雨俱堪疑”从此生出。

  《唐宋诗醇》:顾宸曰:李义山诗云:“襄王枕上元无梦,莫枉阳台一段云。”得此诗之旨。

  《唐诗别裁》:谓高唐之赋乃假托之词,以讽淫惑,非真有梦也。怀宋玉亦所以自伤。言斯人虽往,文藻犹存,不与楚宫同其泯灭,其寄概深矣。

  《读杜心解》:此下四首,分咏峡口古迹也,俱就各人时事寄概……三、四,空写,申“知悲”;五、六,实拈,申“吾师”。……结以“楚宫泯灭”,与“故宅”相形,神致吞吐,抬托愈高。

  《杜诗镜铨》:流水对,一往情深(“怅望千秋”二句下)。意在言外(“最是楚宫”二句下)。“亦”字承庾信来,有岭断云连之妙。

  《杜诗集评》:如此诗亦自“风流儒雅”。

  《杜诗言志》:此第二首,则将自己怀抱与宋玉古事引为同调。

  《昭昧詹言》:一意到底不换,而笔势回旋往复,有深韵。七律固以句法坚峻、壮丽、高朗为贵,又以机趣凑泊、本色自然天成者为上乘。

  《唐宋诗举要》:吴曰:次首以宋玉自况,深曲精警,不落恒蹊,有神交千载之契。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87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唐朝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逝于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全唐诗》编其诗十九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