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四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20年9月11日 (五) 18:00大猫咪组32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咏怀古迹·其四

唐·杜甫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诗题与背景:

  《咏怀古迹·其四》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四首。咏怀古迹,即借古迹以咏怀之意。


逐句释义: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刘备出兵伐吴就驻扎在三峡,无奈战败归来去世在永安宫。
  蜀主:指刘备。
  窥吴:对吴有企图。
  幸:旧称皇帝踪迹所至曰“幸”。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瞿塘峡在夔州东。
  崩年亦在永安宫: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刘备率兵攻打东吴,为陆逊所败,次年四月死于永安(今重庆奉节县东),即白帝城,城在县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公孙述自称白帝,筑城时因以名之。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九:“先主征吴败还,至白帝,改鱼复为永安而居之,后人因名其处曰永安宫。”按,永安宫之称,唐之前已有,梁简文帝萧纲《蜀道难》:“建平督邮道,鱼复永安宫。”崩,旧称皇帝死曰“崩”。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昔日翠旗飘扬空山浩浩荡荡,永安宫湮灭在这荒郊野庙中。
  翠华,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毛作装饰的旗帜。
  玉殿虚无野寺中:句下有原注云:“殿今为寺庙,在宫东。”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古庙里杉松树上水鹤做了巢,每逢节令仍举行隆重的祭祀。
  杉:常绿乔木。
  水鹤:鹤为水鸟。
  岁时:意谓每逢季节,村民皆前往祭祀。
  伏腊:古代祭名。伏在夏六月,腊在冬十二月。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丞相的祠庙就在先王庙临近,君臣共同享受着礼仪和祭礼。
  武侯祠:诸葛亮曾封武乡侯,其祠在先主庙西。
  常:一作“长”。
  一体君臣祭祀同:正因他们君臣一体,情分特密,故也一同祭祀。


作品赏析:


诗中对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深致推崇,他们的遗迹流泽,还深入到村翁野老,但看到玉殿虚无,古庙栖鹤,对支离飘泊的诗人自然无限感慨。到了宋代,据王十朋说,永安宫已成为郡仓了。


第四首诗因永安宫而追怀刘备。诗人称颂了三国时刘备和诸葛亮君臣一体的亲密关系,抒发了自己不受重用抱负难展的悲怨之情。

作者借村翁野老对刘备诸葛亮君臣的祭祀,烘托其遗迹之流泽。诗歌先叙刘备进袭东吴失败而卒于永安宫,继叹刘备的复汉大业一蹶不振,当年的翠旗行帐只能在空山想象中觅得踪迹,玉殿虚无缥缈,松杉栖息水鹤。歌颂了刘备的生前事业,叹惋大业未成身先去,空留祠宇在人间的荒凉景象。最后赞刘备诸葛亮君臣一体,千百年受人祭祀,表达了无限敬意,发抒了无限感慨。全诗通过先主庙和武侯祠邻近的描写,进而赞颂刘备、诸葛亮君臣际遇、同心一体,含有作者自己论事被斥,政治理想不能实现,抱负不能施展的感慨。在艺术描写上和前几首又有所不同。全诗平淡自然,写景状物形象明朗,以咏古迹为主而隐含咏怀。



名家点评:

  《杜臆》:其四:咏先主祠。而所以怀之,重其君臣之相契也。……幸三峡而崩永安,直述而悲愤自见。

  《杜诗解》:前解,首句如疾雷破山,何等声势!次句如落日掩照,何等苍凉!虚想当年,四,实笑今日也。……“翠华”、“玉殿”,又极声势,“空山”、“野寺”,又极苍凉。只一句中,上下忽变,真是异样笔墨。

  《义门读书记》:先主失计,莫过窥吴,丧败涂地,崩殂随之;汉室不可复兴,遂以蜀主终矣。所赖托孤诸葛心神不二,犹得支数十年之祚耳。此篇叙中有断言,婉而辨,非公不能。

  《读杜心解》:三、四语意,一显一隐,空山殿字,神理如是。五、六流水递下。……结以“武侯”伴说,波澜近便,鱼水“君臣”,殁犹“邻近”;由废斥漂零之人对之,有深感焉。

  《杜诗镜铨》:曰“幸”曰“崩”,尊昭烈为正统也。是《春秋》书法。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起二便是峭笔。三、四低徊,凭吊备极迷离。五、六“巢”、“走”二字法高,而“走”字尤似出意。结腐而峭,笔可排山。

  《唐诗笺注》:此诗似无咏怀意,然俯仰中有无限感慨。

  《杜诗集评》:抑扬反复,其于虚实之间,可谓踌躇满志。

  《杜诗言志》:此一首是咏蜀主。而己怀之所系,则在于“一体君臣”四字中。盖少陵生平,只是君臣义重,所恨不能如先主武侯之明良相际耳。

  《昭昧詹言》:“古庙”二句,就事指点,以寓哀寂。山谷《樊侯庙》所出。

  《唐宋诗举要》:吴曰:先主一章,特以引起武侯。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87


试题精选: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唐朝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逝于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全唐诗》编其诗十九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