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唐的历史地位
(60h72l96)
第1行: 第1行:
[[文件:99961.jpg|right|thumb|200px|[[唐高祖]][[李渊]] 像]]
+
wh0cd630599 <a href=http://reviadrug.us.com/>revia drug</a>
[[文件:99962.jpg|right|thumb|200px|[[唐太宗]][[李世民]] 像]]
+
 
+
  '''唐朝'''(公元618-907年),[[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因皇室姓李,故又称“李唐”。唐王[[李渊]]于618年逼[[隋恭帝]]禅位,推翻[[隋朝]],改国号为“唐”(尊称“大唐”),建立了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京城(后称西京、中京、上都),作为首都,后又设[[洛阳]]为东都(后称东京),[[太原]]为北都(后称北京),作为[[陪都]],与长安合称“三都”,之后又陆续建立了一些陪都如成都、凤翔、江陵等,但很快取消。其全盛时期的7世纪中叶,[[中亚]]的绿洲地带也受唐支配。690年,[[武则天]]篡唐并改国号为“周”,迁都神都(洛阳),史称“武周”,一直到705年,[[唐中宗]]复辟称帝,才恢复唐朝,把首都迁回长安。唐朝的国力在[[唐玄宗]]开元年间中期达到顶点,开元末年后逐渐走向下坡路,尤其是发生于天宝十四载(755年)的[[安史之乱]]给唐朝沉重的打击,其后,中央政府控制力急剧衰弱,唐末民变后帝国中央政府实际权力被梁王[[朱全忠]]控制,首都迁往洛阳,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禅位,唐朝遂亡,被朱全忠所建立的新王朝—[[后梁]]所取代,开始了[[五代十国]]时期。唐代共延续了274年,传位21代。唐代全盛时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大的成就,是中国历史其中的一个盛世(黄金时代)。
+
 
+
  “唐”是晋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传说君主尧号称“陶唐”氏。[[周朝]]时[[周成王]]灭古唐国后,分封其弟叔虞的封国古唐国的土地上(今山西省),为唐国即后来的晋国;尧的后裔改封为现今湖北一小国唐国。[[西魏]]时,李虎为八柱国之一,封陇西郡公,其子[[李昞]]后来晋封唐国公。573年,李昞之子李渊继承唐国公爵位,后晋升唐王;在隋恭帝禅让帝位后便以唐为国号。唐朝灭亡后,[[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后唐]]和[[十国]]的[[南唐]]都自称是唐朝的承继者而用“唐”作为国号。[[南唐]]的建国者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之后。后唐皇室则因祖先建立军功而受赐姓李。事实上他们的皇帝与唐王朝并无血缘关系。
+
 
+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文化方面,当时的[[东亚]]邻国包括[[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的政治体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响。军事方面,在继[[北魏]]破[[柔然]]之战之后,唐朝又一次取得了中原王朝对大漠部落的军事上的巨大胜利。经济方面,到了唐玄宗时期,唐朝经济已经远超过了同一时期的[[拜占庭]]以及阿拉伯。
+
 
+
  唐朝连同隋朝被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是相继于[[秦朝|秦]][[汉朝|汉]]之后的中国第二帝国时期,日本历史学者则普遍认为唐朝是中国“中世”时期的结束。唐朝国力在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因此华人也被称为“唐人”,现今西方华人聚居处也被称为“[[唐人街]]”。
+
 
+
  >>> [[中国历史纪年表]]
+
 
+
== 疆域 ==
+
 
+
  初唐时代是唐代的武功比较兴旺的时代,疆域大大扩展。贞观四年(630年),唐军灭亡东突厥,今阴山以南的地区大部至此为唐势力范围。贞观廿年(646年),又一举消灭了已经成为北疆不安定因素的薛延陀汗国,至此大漠南北广大地区皆为唐的势力范围。唐朝廷在漠北设立安北都护府,在漠南设立单于都护府军事羁縻机构以达维护塞北边境安定和平的目的。永淳元年(682年),突厥在经过几年的叛乱后成功复国,丢失拉漠北的势力范围。此后直到后突厥灭亡北方边境边患严重。直到天宝三年(744年),回纥建国,尽复原东突厥故地,成为漠北霸主。安史之乱后,边患再次出现,但唐朝与回纥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
 
+
  在西北方向,贞观四年,唐朝廷在伊吾七城设立西伊州,开始经营西域。贞观十九年(645年),唐朝廷移安西都护府到龟兹。显庆四年(659年),唐军又平西突厥,势力及里海到黑海一带。但唐朝廷对葱岭以西地区的统治始终不稳固,麟德二年(665年),由于大食势力的扩展,唐朝疆域逐步退到葱岭以东,安史之乱爆发后的三十六年时间内,唐朝逐步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权。
+
 
+
  在东北方向,显庆五年(660年),唐军灭亡百济。总章元年(668年)八月,唐军又灭高句丽,并设安东都护府于平壤。但由于当地人民反抗激烈及新罗势力的北进,咸亨元年(670年)安东都护府内迁辽东。开元元年(713年)以后又将安东都护府移到辽西。天宝年间(742年—756年)安东都护府废,辽东遂空,粟末靺鞨乘机据有其地。武周圣历元年(698年)其首领大祚荣建立渤海国,号为“海东盛国”,但与唐朝的关系比较好,大部分时间向唐朝称臣。
+
 
+
[[文件:99960.jpg|right|thumb|500px|唐时期全图(一)]][[文件:99959.jpg|right|thumb|500px|唐时期全图(二)]][[文件:99958.jpg|right|thumb|500px|唐时期全图(三)]]  在青康藏高原上,吐蕃日渐兴起,至六世纪末与吐谷浑、苏毗为高原上三大势力。七世纪初,赞普松赞干布即位,统一了高原,又征服了位于西藏西部的苏毗、阿里地区的羊同和尼婆罗(今尼泊尔)。龙朔三年(663年),吐蕃灭吐谷浑,尽有其地。后又与唐朝争夺安西四镇,为唐朝最大敌国。安史之乱后,由于大量河陇边兵参与平乱(主要为陇右节度使、河西节度使所部)导致边防空虚,吐蕃趁势进逼,使得唐朝能控制之疆域大减,黄河以西甘、凉皆不可得,陇山以西为吐蕃占据。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沙州(甘肃敦煌)人张议潮发动起义,唐人群起响应,很快占领了沙州。接着,张议潮又派兵攻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以上地区在今甘肃、新疆、青海境内)等十州。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张议潮遣其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唐宣宗在沙州置归义军,以张议潮为节度使,河陇地区又重新为唐朝廷所控制。唐亡前夕,河西、陇右又被吐蕃、回鹘余部占据。但终唐之世对于敦煌以西之控制亦完全丧失。
+
 
+
  在西南云贵地区,南诏建国,与唐时战时和,也削弱了唐朝的国力。同时,由于交州土著的兴起,自汉武帝平南越后一直是中原王朝领土的越南北部地方,在晚唐时代开始藩镇割据,至北宋初完全脱离中原王朝而独立。
+
 
+
=== 政区 ===
+
 
+
  唐朝开创了中国政区史上道和府的建制。贞观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
+
 
+
  '''关内道''' 治所凤翔府,今陕西凤翔。 下辖:京师(长安)、京兆府、华州、同州、坊州、丹州、凤翔府、邪州、泾州、陇州、宁州、庆州、娜州、定州、绥州、银州、夏州、灵州、盐州、丰州、会州、宥州、胜州、麟州、安北大都护府
+
 
+
  '''河南道''' 治所洛阳/汴州 今河南洛阳/开封。 下辖:东都(洛阳)、河南府、孟州、陕州、虢州、汝州、许州、汴州、蔡州、陈州、亳州、宋州、濮州、郓州、泗州、海州、兖州、徐州、宿州、沂州、密州、齐州、青州、棣州、莱州、登州
+
 
+
  '''河东道''' 治所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 下辖:河中府、绛州、晋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泽州、沁州、辽州、太原府(北京)、蔚州、忻州、岚州、石州、朔州、云州、单于都护府
+
 
+
  '''河北道''' 治所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南。下辖:怀州、卫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贝州、洛州、磁州、邢州、赵州、冀州、深州、沧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妫州、平州、顺州、归顺州、营州、燕州、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夷宾州、师州、鲜州、带州、黎州、沃州、昌州、归义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凛州、安东都护府
+
 
+
  '''山南道''' 治所襄阳,今湖北襄阳。下辖:兴元府、兴州、凤州、利州、通州、洋州、泽州、合州、集州、巴州、蓬州、壁州、商州、金州、开州、渠州、渝州、邓州、唐州、均州、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复州、江陵府、硖州、归州、夔州、万州、忠州
+
 
+
  '''淮南道''' 治所扬州,今扬州市。 下辖:扬州、楚州、和州、濠州、寿州、光州、蕲州、申州、黄州、安州、舒州
+
 
+
  '''江南道''' 治所苏州,今江苏苏州市。下辖:润州、常州、苏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台州、婺州、衢州、信州、睦州、歙州、处州、温州、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宣州、池州、洪州、虔州、抚州、吉州、江州、袁州、鄂州、岳州、潭州、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连州、黔州、辰州、锦州、施州、巫州、夷州、播州、思州、费州、南州、溪州、溱州、珍州、珜州
+
 
+
  '''陇右道''' 治所鄯州,今青海乐都。下辖:秦州、成州、渭州、兰州、临州、河州、武州、洮州、廓州、叠州、宕州、凉州、甘州、瓜州、伊州、沙州、西州、安西大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
 
+
  '''剑南道''' 治所成都府,今四川成都。下辖:成都府、汉州、彭州、蜀州、眉州、锦州、剑州、梓州、阆州、果州、遂州、普州、陵州、资州、荣州、简州、嘉州、邛州、雅州、黎州、泸州、茂州、翼州、涂州、炎州、彻州、向州、冉州、穹州、笮州、戎州、嵩州、松州、文州、扶州、龙州、当州、悉州、恭州、保州、真州、霸州、柘州
+
 
+
  '''岭南道''' 治所广州,今广东广州市。下辖:广州、韶州、循州、贺州、端州、新州、康州、封州、泷州、恩州、春州、高州、藤州、义州、窦州、勤州、桂州、昭州、富州、梧州、蒙州、龚州、浔州、郁林州、平琴州、宾州、澄州、绣州、象州、柳州、融州、邕州、贵州、党州、横卅、田州、严州、山州、峦州、罗州、潘州、容州、辩州、白州、牢州、钦州、禺州、滚州、汤州、岩州、古州、安南都督府、武峨州、粤州、芝州、爱州、福禄州、长州、罐州、林州、景州、峰州、陆州、廉州、雷州、笼州、环州、德化州、郎茫州、崖州、儋州、琼州、振州、万安州、赤土国、丹丹国
+
 
+
  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360州(府),下辖1557县。神龙二年设立十道巡察使、十道存抚使和十道按察使。这些都是监察官,为中央临时派遣,不常置,也无固定治所。开元廿一年又从关内道分立京畿道,从河南道分立都畿道,分山南道为东西两道,分江南道为江南东、江南西和黔中三道,共十五道,是为开元十五道,每道设立固定的监察官员(采访使),有如汉朝的刺史,也设立了固定的治所(首府),正式成为十五个监察区,并逐渐向行政区转变。这十五道如下:
+
 
+
  京畿道,治西京(首都)京兆府(今陕西省西安市);
+
 
+
  关内道,治西京(首都)京兆府(今陕西省西安市);
+
 
+
  都畿道,治东都(陪都)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
+
 
+
  河南道,治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
+
 
+
  河东道,治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西);
+
 
+
  河北道,治魏州(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北);
+
 
+
  山南西道,治梁州(今陕西省汉中市);
+
 
+
  山南东道,治襄州(今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
+
 
+
  淮南道,治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
+
 
+
  江南东道,治苏州(今江苏省苏州市);
+
 
+
  江南西道,治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
+
 
+
  黔中道,治黔州(今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
 
+
  陇右道,治鄯州(今青海省乐都县);
+
 
+
  剑南道,治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
+
 
+
  岭南道,治广州(今广东省广州市)。
+
 
+
  道下设州、府,州、府下再设县,开元末年,全国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县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
 
+
  驻守各道的武将称都督,都督带使持节的称节度使。不带者不称。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政府增加了许多节度使,而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为藩镇。唐政府本企图可借节度使来平定一些叛乱,不料这些节度使拥兵自重。唐朝末期因此形成了道(方镇)、州(府)、县三级行政区划。唐末年全国有四五十个镇,除了京兆府和周围几个州以及河南府外,全国其他地方都是藩镇割据的局面。唐德宗时期,河朔一带的藩镇叛乱,占领京师长安,德宗逃到汉中,用了四年的时间才平定,从此之后藩镇之祸日益扩大。宪宗年间虽然平定了淮西吴元济势力,各地藩镇继归顺中央,但是却未能除根。宪宗死后藩镇割据的局面就又死灰复燃。最后唐朝终于亡在节度使朱温的手中。唐朝后的五代十国实际上是藩镇之祸的延续,只是一些藩镇已经完全独立而已。唐朝主要的地方官阶如下:
+
 
+
  州(郡)首领:刺史(太守);
+
 
+
   别驾、长史、司马;
+
 
+
   录事、参军事;
+
 
+
   六曹: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
+
 
+
  县:县令;
+
 
+
   县丞、主簿;
+
 
+
   县尉、录事、佐史。
+
 
+
  乡:耆老;
+
 
+
  里:里正;
+
 
+
  村:村正;
+
 
+
  保:保长;
+
 
+
  邻:邻长。
+
 
+
  四家一邻,五邻一保,五保一里,五里一乡;一自然村为一村。城市内无村设坊,坊正和村正同级。
+
 
+
== 人口 ==
+
 
+
  根据《旧唐书》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有180万户;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有219万户,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户口二百九十万户。只是隋代极盛时(隋世祖大业五年(609年)的全国户口为8,907,536户.)的三分之一强,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三百万户,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360万户,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有380万户,100年后才恢复并超过隋代极盛时的规模。据《通典》卷七《食货》载,到唐玄宗天宝十三年(西元754年),全国有907万户,52880488人。(今学者把不列入统计数据的僧人道士流民奴婢等算进来,那么此年有12,000,000户,约60,000,000人.)当时全国有十五道,秦岭淮河以北有人口3000万。人口最多的是河南、河北两道及淮北地区,这些地区合计人口接近2000万。首都京兆府长安人口达到196万,东都河南府洛阳则有118万人口。运河沿岸的交通枢纽城市魏州也有人口110万。河东道人口达372万;关内道有150万;陇右道人口最少,仅53万。南方各道中,江南东道人口最多,有661万。其次为剑南道,有409万,其中成都府人口就有92万。江南西道人口亦有372万,淮南道227万,岭南道116万。人口位居全国之末的是黔中道,仅16万。
+
 
+
  但在安史之乱后,北方社会生产遭受较大破坏,除开逃难到华南地区的中原人口之外,其余的华北人口大多已死亡,安史之乱结束后根据传世文献资料记载统计的户口数只是安史之乱前的三分之一,此后的中晚唐户口一蹶不振,估计中唐时的户口在400—500万户之间。全国人口分布格局因此发生重大变化。初唐时华北占全国人口75%,华南25%的格局到唐亡时,全国人口分布格局为南北各50%。华南各地吸引的各地北方移民,而河北清河郡人口竟从安史之乱前的80万锐减到10万。晚唐时的藩镇割据以及黄巢之乱,人口南迁避难更加严重。安史之乱一直到唐末是为中国人口史的第二波大幅南迁潮。从此华南在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全面超越华北。五代十国时期,南方九国中除了吴和吴越两国统治者是南方人,南汉是早期移民后裔外,其他六国统治者都是唐末北方移民。
+
 
+
== 历史 ==
+
 
+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隋之后的朝代。在经济、政治、文化和中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曾出现过短暂的武周政权。唐代的疆域东至安东,西迄安西,北起单于府,南止日南;都西京长安(今陕西西安),以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为东都,通称二京。
+
 
+
=== 李渊开国 ===
+
 
+
  李渊的母亲是北周明帝皇后的妹妹、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姐,故在历朝受得重用。李渊的祖父李虎随北周建立者宇文泰进入关中,西魏时,赐姓大野氏,官至太尉,与李弼等八人助周代魏有功,皆为柱国,号“八柱国家”。北周孝闵帝受禅后,虎已去世,故追封唐国公,父亲李昞袭封唐国公,李渊十岁不到已经袭唐国公爵。大业年间,由于隋炀帝政治改革的措施过早实施和三征高句丽失败造成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民变在各地兴起不止。李渊深受炀帝信任而得到重用,大业十二年(616年)被派为太原留守。李渊见天下大乱,隋的灭亡不可扭转,便生起了取而代之的念头。于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造反,十一月攻入隋京大兴,拥立杨侑为帝,是为隋恭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
+
 
+
  大业十四年(618年)五月,李渊迫使恭帝禅位,自己称帝,国号唐,是为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大兴,改名为长安。封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嫡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嫡三子李元霸早夭、嫡四子李元吉为齐王。
+
 
+
  李渊建立唐朝后,以关中为基地逐步统一了全国。618年,李世民平定西北的薛举、薛仁杲,同年幽州罗艺降唐。619年,唐使安兴贵、安修仁生擒占据河西走廊的李轨。620年,李世民击败攻入山西的刘武周、宋金刚。621年,李世民东征河南王世充,王世充与河北窦建德结盟抗唐。622年,李世民俘窦建德,王世充投降。窦建德余部在刘黑闼带领下两次起兵反唐,李世民与李建成先后征讨,李建成623年俘斩刘黑闼,河北平定。623年,辅公祏率杜伏威余部在丹阳反唐,624年被唐军俘杀,江淮、江南平定。621年,唐大将李靖围攻江陵,萧铣降唐。翌年,岭南冯盎降服,又虔州林士弘死,唐据赣地。
+
 
+
  李世民军事才能突出,率军赢得多次关键胜利。扫平群雄后,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生起冲突,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杀,逼其父立自己为太子。不久,李渊宣布逊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
+
 
+
=== 前期的政治 ===
+
 
+
  隋代末年,农民起义遍及全国各地,隋炀帝命太原留守李渊镇压今山西省境内的农民起义。李渊看到隋朝即将败亡 ,于大业十三年(617)五月正式宣布起事 。七月,李渊与长子建成、次子世民挥师南下,渡黄河,于十一月间攻入长安,拥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隋恭帝。李渊任大丞相,进封唐王。大业十四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杀,五月,李渊逼恭帝禅让,自己称帝,国号唐,是为唐高祖。改元武德,仍都长安。
+
 
+
  '''统一全国''' 唐建立后,唐高祖派李世民于武德元年(618)平定了西北广大地区。同年冬,幽州罗艺降唐。武德二年,唐平定了河西走廊。武德三年,李世民收复并州(今山西太原西南)。这时,黄河流域形成窦建德的夏政权、王世充的郑政权与唐政权鼎足而立的形势。李渊派李世民东征王世充,郑、夏结成联盟抗唐。次年,窦建德被李世民所俘,王世充被迫出降。李建成于武德六年平定了河北地区。在江淮方面,李世民东征时,占有丹阳的杜伏威受唐朝册封为吴王。武德六年,杜氏的江淮余部再度起事反唐。七年江南平。武德四年,唐大将李靖围江陵,南朝梁代后裔所建的萧政权被消灭。五年,唐在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置八州。同年,唐据有虔州(今江西赣州)。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即位为唐太宗。唐太宗即位不久,于贞观二年(628)发大军征讨夏州 (今内蒙古白城子) ,夏州归唐所有,至此全国统一。
+
 
+
  '''政治制度''' 唐因隋旧,中央仍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当时还设政事堂,为三省宰相共议军国大事的场所。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逐渐确定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央的监察机构是御史台。中央的司法机构有:最高的审判机构大理寺、司法行政机构刑部、负责监督大理寺和刑部司法审判活动的御史台。地方行政为州县二级。州设刺史;有时称郡,则设郡守。县设县令。刺史(郡守)、县令掌本级地方政府的政令。在沿边及内地紧要之处,州(郡)之上还设有都督府 ,都督掌管该州民政和军事。唐太宗于贞观元年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个监察区(即道),玄宗时增为15道。唐王朝一再修订《唐律》。《唐律》是传世的中国古代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法典。它对亚洲很多国家产生过显著的影响。府兵制是唐前期的基本兵制。唐代学校分京师学和州县学。京师学包括以下6种学校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以国子学和太学最为重要。国子学、太学及四门学的学生主要学习儒家的经典。各少数民族及亚洲各国君长亦遣子弟入国学,于是儒学大盛,为古昔所未有。除官家的学校外,当时还有私人聚徒讲学。唐代继续发展与完善新兴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制在削弱门阀士族的等级特权、扩大唐政权的社会基础、提高官员文化水平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
 
+
=== 前期政局的发展 ===
+
 
+
  唐太宗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开明皇帝,励精图治,天下升平,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逝世,第九子李治即位,是为高宗。唐高宗统治时期,皇后武则天逐步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从显庆开始,唐高宗因体弱多病 ,政柄渐操武后之手 。弘道元年(683)高宗死后,武则天立太子李显为帝,是为中宗。不久,又废中宗,改立另一个儿子李旦为帝,是为睿宗。天授元年(690),武则天废睿宗称帝 ,改国号周。武周政权持续了15年之久。武则天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她广建佛寺,浪费了大量的民力物力。所以在其统治期间,一方面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另一方面均田制已开始趋向弛坏,农民逃亡逐渐普遍。武则天在夺权的过程中曾任用酷吏,大兴告密之风,一时冤案累累。神龙元年(705),宰相张柬之、崔玄等人发动政变,拥立中宗李显复位,重建了李氏王朝。中宗复位以后,大权旁落在皇后韦氏、女儿安乐公主及武后余党武三思等人手中。中宗于景龙四年(710)去世,韦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并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子隆基遂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即位,是为睿宗。此后睿宗妹太平公主因拥立之功而大权在握,与李隆基发生了权力之争。睿宗于延和元年(712)让位于太子隆基 ,是为唐玄宗。次年,太平公主被赐死,党羽或杀或逐,混乱政局至此结束(见韦后之乱)。同年唐玄宗改元开元。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吏治趋向清明。大力兴修水利,兴建屯田。在东、西二京置集贤院,集中学者整理典籍。故开元年间形成了政治清明、物阜民殷的局面,史称开元之治。这是继汉武帝时期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鼎盛局面。
+
 
+
=== 前期社会经济 ===
+
 
+
  高祖、太宗、武则天先后推行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唐代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呈蒸蒸日上之势。唐初,国家掌握了大量的无主田,统治者把相当一部分官田用作赐田、公廨田、驿田、屯田,其余大部分则用以实行均田制。均田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能起一定的进步作用。
+
 
+
  '''农业''' 唐代统治者比较重视兴修水利和管理灌溉设施。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灌溉技术也有所提高,农民不仅用传统的辘轳和桔槔汲水,而且制成水车、筒车。唐代前期已经把过去使用的直辕犁改造成曲辕犁。耕作技术的进步与灌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农业的发展使土地得到了空前的开发。
+
 
+
  '''手工业''' 主要是丝、麻织物,遍于全国各地,最重要的产区首推河南道。唐代丝织品色彩绚丽、图案新颖,而且吸收了一些波斯风格和手法,印染技术也有所提高。陶瓷制造技术也有显著进步,新产品白瓷开始制造于北方的邢窑(在今河北邢台)。唐代还出现了三彩陶俑,即所谓唐三彩,反映施釉技术有了新的提高。金属铸造技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唐代已能用灰吹法提取纯度很高的白银,铜器制造以扬州所产的方丈镜、江心镜最为驰名。
+
 
+
  '''商业''' 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比魏晋南北朝时显得繁荣。唐初,开始铸造轻重适中的开元通宝钱,以后广为流布。随着商业的繁盛,出现了一些藏镪巨万、邸店遍海内的大商人,他们多从事远地转运,获取巨额利润。由于域外通商的发达,胡商遍布各大都会、名城。唐代交通的发达,为商品流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出于行政、军事的需要,驿传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驿路通往全国大多数地区。水路上宏舸巨舰,千舟万艘 ,交贸往还,十分繁忙。城市的繁荣与商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关系。长安和洛阳是唐代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商品经济比较繁盛的城市。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市内四方珍奇,皆所积聚。唐代重要的城市还有地处长江与运河交汇处的扬州及号称锦城的成都。广州则为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城市。
+
 
+
=== 贞观之治 ===
+
 
+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东突厥攻至距首都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京师震动。此时,长安兵力不过数万,刚刚即位的唐太宗李世民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骑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唐语林》记载唐太宗“空府库”以求突厥退军。并与之结“渭水之盟”,突厥兵于是退去。之后,唐太宗励精图治,并且挑拨颉利、突利二可汗和突厥与铁勒诸部的关系。627年,东突厥内部出现分裂。反对颉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落对其变革国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满,另立薛延陀为可汗。突利可汗也暗中与唐联络,并与颉利可汗决裂。同时东突厥又遇到大雪气候,牲畜大多被冻死饿死,突厥势力渐弱。贞观二年四月二十六壬寅日(628年6月3日),朔方人梁洛仁杀夏州割据势力首领梁师都,归降唐朝,唐朝统一全国。630年,李靖等率唐军灭东突厥。
+
 
+
  唐太宗励精图治、纳谏如流,使得唐朝国运蒸蒸日上,唐太宗也成为一代有为之君。在内政方面,唐太宗又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对外方面,太宗时期将原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纳入版图,唐朝西北方的诸民族专称李世民为天可汗。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派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通婚,稳定了唐蕃两国的关系。
+
 
+
  在职官制度上,则承继了秦汉以来的宰相制度,发展并完善了隋朝所开创的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为后世所效仿。唐太宗不计出身,网罗了一大批精明强干的大臣,比如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徵、马周、高士廉和萧瑀等文臣,尉迟敬德、李靖、侯君集、程知节、李世勣和秦叔宝等武将。此外,唐太宗派官员四处询问百姓的生活情况,然后把各官员的功过写在屏风上,以便褒贬。
+
 
+
  贞观时期社会秩序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贞观之治”。《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四年(630年)一斗米不过三、四钱,全年死刑犯仅廿九人。其政绩的总结《贞观政要》成为日本和新罗帝王的治国教科书,亦为后世君主模彷学习的对象。
+
 
+
=== 永徽之治与日月当空 ===
+
 
+
[[文件:99957.JPG|right|thumb|200px|武则天 像]]  唐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内斗。太宗废李承乾,逐李泰,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太宗死后,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高宗从尼寺取太宗的才人武氏入宫,之后又立武氏为皇后。自显庆元年(656年)以后,高宗因健康原因,将许多政事都交给武后处理,武后成为唐朝的实际最高统治者,与高宗并称“二圣”。在武后辅佐高宗的时期,唐军于显庆四年(659年)消灭西突厥,疆域达到极盛;与新罗联合灭掉高句丽和百济,并打败日本援军,促使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唐朝在半岛北部设立安东都护府,恢复自汉朝末年失去的领土。
+
 
+
  高宗死后,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因为与中宗不合,武太后不久废中宗为庐陵王,改立四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平定了李敬业的反叛后,武太后天授元年(690年)废睿宗帝号,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周,迁都洛阳(号称神都),改立李旦为皇嗣。武氏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由于武氏死后的谥号中有“则天”二字,所以近代学者多称她为“武则天”。
+
 
+
  在武则天掌权中国的半个世纪里,国家较贞观时期有更大的发展,史称贞观遗风。均田制的继续推行发展了农业生产;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武则天开创了殿试和武举,并且大力提拔科举出身的官员,打击北魏以来的世家势力;对外战争巩固并拓展了国家的疆域;文化艺术亦有所进步。但武则天任用酷吏,在后世经常受到传统史学家的批评。武则天又设北门学士,常绕过门下省,中书省直接对官员发号施令,开了破坏官吏制度的先例。武则天对佛教大力推崇,武周时期的佛寺兴建频繁。
+
 
+
=== 开元、天宝时期的变革和改革 ===
+
 
+
  开元 、天宝之际,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土地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于是渐渐被破坏。这是中国土地制度史上的大变革,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在均田制走向破坏的过程中,民户纷纷逃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劳动人民人身地位的变化,纳钱代役的情况逐渐发展和普遍。到开元初年,终于正式出现了纳钱代役的课税,称作资课,并且成为一项与正税并列的税收。均田制的破坏引起了旧兵制的崩溃,旧兵制的崩溃又反转过来加速了农民的破产和逃亡,唐代统治者在这种恶性循环中陷于兵源枯竭,只得将征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自从打败西突厥以后,疆界基本上固定下来了,防御线大大延长,需要有经常性的军事设置,因而就形成了军区。军区的固定长官即节度使。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这是造成割据势力的重要原因。开元二十二年(734)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拜相后,排摈贤良,以谄佞进身的人与日俱增。继起的权臣杨国忠,也是一个恣弄威权的奸佞。从玄宗朝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特蒙恩宠,权势炙手可热。总之,到唐玄宗统治的末年,唐代鼎盛局面已经显露出严重的危机,终于在天宝十四载(755)发生安史之乱。
+
 
+
=== 安史之乱 ===
+
 
+
[[文件:99956.jpg|right|thumb|200px|唐玄宗李隆基 像]]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放纵享乐,从此不问国事。在纳儿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罢免良相张九龄,改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六年,使得朝政败坏。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天宝十载(751年),由高仙芝所率领的唐军在中亚的怛罗斯战役中为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所挫败,唐朝经营西域的进展受到了阻碍,因此唐朝便整顿了在中亚的布局,准备趁阿拉伯帝国内乱时,再次发兵。但是唐朝内部也有隐忧。由于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又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和征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
+
 
+
  李林甫为杜绝边将入相之途,以胡人为节度使。其中以胡人安禄山最著。安禄山一人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掌握重兵,因与杨国忠不和,在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九日趁中央政治松懈、重军多部署在边境之机以讨杨国忠为借口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十二月十三日,东都洛阳沦陷。次年六月九日,潼关失守,长安告急。六月十三日,玄宗吓得从长安出逃到成都,次日途经马嵬驿时,禁军把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杀死,又要求玄宗绞杀杨贵妃,才继续西行。太子李亨起初在灵武募兵,后来被宦官李辅国拥立为帝,是为肃宗,奉玄宗为太上皇。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至德二载(757年),叛军内讧,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但是同时,史思明与安庆绪之间关系也开始冷淡。同年九月,长安光复,十月,洛阳光复。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在魏州自称大圣燕王,之后他又杀死安庆绪,返回范阳自称大燕皇帝。
+
 
+
  之后叛军又再次攻克洛阳。但是由于他性格残忍好杀,其部下又在上元二年(761年)立其子史朝义为帝。之后,叛军内部分崩离析,一蹶不振。宝应元年(762年),唐军攻克洛阳。史朝义向河北流窜。宝应二年(763年)正月,他就在石头城(今唐山东北)附近的森林里自缢。安史之乱经过八年时间至此才告平定,但是北方地区经过这场战争后人丁锐减,土地大量荒芜,社会生产严重倒退,藩镇割据的原因也与此有关。唐朝从此也失去继续经略中亚地区的实力、埋下了日后吐蕃、回纥侵犯京都长安的危机。安史之乱乃成为唐朝历史上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
 
+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统一集权走向分裂割据的转折点。以此为标志,唐朝的历史分为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
+
 
+
=== 刘晏的财政改革 ===
+
 
+
  安史之乱使唐王朝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困难之中。唐代宗时,刘晏整顿漕运,降低运费,减少沿河力役的征发,大力疏浚运河道。刘晏在肃宗上元元年(760)任盐铁使后,改革盐法,在产地统购食盐,然后加价卖给特许的盐商,任其自运自销,鼓励商人以绢代钱籴盐,在离盐乡很远的地方,储备食盐,称作常平盐。刘晏在各地设粮仓,实行丰则贵籴、歉则贱粜的办法,以稳定物价,增加财政收入。这就是常平法。刘晏的改革使唐王朝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
+
 
+
=== 两税法的实行 ===
+
 
+
  唐德宗任用杨炎为宰相,于建中元年(780 )宣布实行两税法。废除以前的租庸调和一切苛杂 ,各项并入两税。新的税项是户税和地税。户税据户等以钱定税,地税按亩征收。户税与地税都一年两征,因此新税制称作两税法。这次税制改革是中国财政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件大事,对此后历代的赋税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
=== 藩镇割据 ===
+
 
+
  安史之乱虽然平定,藩镇割据的形势却从此形成。安史之乱过程中及平定战乱后,唐军将几乎都授以节度使之名,内地也先后建立军区,藩镇制度因此进一步推广。唐代后期,中央同藩镇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战争。唐德宗力图平藩,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的叛乱。德宗一度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后又奔梁州(今陕西汉中),史称奉天之难。这次战争持续了5年之久,朱泚和李希烈等虽先后败死,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藩帅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从此,有些节度使父死子继、兄终弟立成为惯例,割据局面进一步深刻化。唐宪宗即位之始就大力对强藩巨镇进行斗争,企图恢复中央集权。先后讨平西川节度使刘挌、夏绥节度留后杨惠琳、镇海节度使李锜;迫使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归命,在成德镇自立的王承宗也输贡赋、请官吏 。元和九年(814),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发动叛乱。元和十二年,宪宗命李愬攻破蔡州城(今河南汝南),生擒吴元济,平定了淮西。后又平定了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会昌三年(843),武宗发兵进讨泽潞节度使刘稹。战事进行了一年多,朝廷平定了泽潞。武宗以后,中央再也无力与藩镇进行较量,藩镇内部骄兵逐帅日见频繁,抵消了不少力量,双方在相当长的时期中未再发生重大的战争。
+
 
+
=== 宦官专权 ===
+
 
+
  从唐玄宗晚年重用高力士开始,宦官逐渐参政。代宗即位于非常时期,宦官李辅国有拥立之功,因此深受重用。代宗时程元振、鱼朝恩先后专制禁军,权势很大 。四王二帝之乱的过程中,德宗由长安外逃,仅宦官及亲王左右从驾逃难。因此,德宗还京师后把神策军交给宦官统领。神策军是中央唯一的一支有较强战斗力的军队,所以宦官掌握这支军队后实际上掌握了京师的全部军力,如虎添翼,不可一世。代宗时,始用宦官于内廷知枢密,参与机要。宪宗时正式设枢密使,由宦官担任。宦官集团的猖獗和专擅,引起了皇帝和朝臣的不满。所以唐中叶以后,不仅宦官和朝臣间的南衙北司之争经常发生,有的皇帝还和朝臣一起企图翦除这一势力。第一次重大事件是王叔文集团的革新,斗争矛头直指宦官集团,引起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及部分节度使的强烈反对。最后,俱文珍发动政变,幽禁顺宗,拥立太子李纯,大肆打击和贬降革新派人物。第二次反宦官的重大斗争是甘露之变。结果,朝官惨败,宦官全胜。
+
 
+
=== 牛李党争 ===
+
 
+
  牛李两党的政治主张截然不同,主要表现在:李党力主摧抑藩镇割据势力,恢复中央集权;牛党反对用兵藩镇,主张姑息妥协。牛党竭力拥护进士科取士;李党企图改革选举制度。李党主张精简国家机构;牛党持相反态度。李德裕支持唐武宗废佛之举,宣宗即位后牛党执政,恢复了会昌废佛时被废毁的寺院。从宪宗朝开始,牛李两党交替执政,执政时各自贬谪对方。会昌六年(846)唐武宗去世,宣宗即位,李党从此失势,以后,朝廷上形成了牛党当权的形势,党争至此结束。
+
 
+
=== 后期社会经济 ===
+
 
+
  唐代后期藩镇战争连绵不断 ,社会经济始终未能重现开元年间的全盛景象。各地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很不平衡。北方战争频繁,社会生产时兴时衰;南方兵燹较少,加之北方人口部分避难南徙,增加了那里的劳力,因而经济成就远比北方显著。在水利建设方面,南方兴修了不少大型水利工程。水稻种植在南方进一步发展,已经采用插秧移植的技术。随着稻麦复种制的开始推广,亩产量有明显的提高。植茶的发展对南方经济的上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唐代后期茶叶不但贩运于全国各地,而且也是输往少数族地区和国外的主要商品。唐代后期南方种桑养蚕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是丝织业发展的重要条件。造纸业在唐代后期有长足的进展 ,著名的产地也多在南方 ,如杭州 、婺州(今浙江金华)、衢州、越州、信州(今江西上饶)。唐代后期,商业的繁荣首先反映在城市经济的发展方面,最明显的表现是坊市隔限的制度开始有所突破。扬州是南北交通枢纽,聚集着大量的客商,不少节度使也在该城列置邸肆,从事商业活动。成都是西南一带的重要商业城市,与扬州处于相等的地位 ,时称扬一益二。唐代后期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汇兑。
+
 
+
== 唐末农民起义 ==
+
 
+
[[文件:99953.png|right|thumb|500px|唐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唐代后期正值土地制度发生剧变的阶段,土地兼并空前严重。强藩巨镇遍布各地,藩镇战争连年不绝,不但在战火中生灵涂炭,庐舍为墟,即使在和平的年代,也由于大量养兵而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
 
+
=== 裘甫起义和庞勋起义 ===
+
 
+
  东南一带早在安史之乱行将结束之际,就爆发过浙东袁晁起义和宣歙方清、陈庄起义。唐代后期,中央的财政主要依靠搜刮东南各道,当地农民遭受的苦难特别深重 。于是,在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终于爆发了裘甫领导的浙东农民起义,唐懿宗咸通元年(860)被唐军镇压。为了加强南方边备,统治者曾调徐州士卒驻守桂州(今广西桂林)。至咸通九年,戍卒因不满超期戍边,遂拥立庞勋为都将,擅自回到徐州城,欲胁迫朝廷任命庞勋为节度使。徐泗观察使崔彦曾先发制人,派兵出战,正式开启战端。在作战过程中,农民纷纷加入庞勋军队,兵变于是发展成为起义。这时,庞勋自谓无敌于天下,而且对统治者存有幻想,往往坐失良机。咸通十年,起义被镇压。
+
 
+
=== 黄巢、王仙芝领导的农民战争 ===
+
 
+
  咸通十四年(873),黄河中游天灾严重,农民卖妻鬻子,无以为生。唐僖宗乾符二年(875),王仙芝与尚让等首先在长垣发动起义。黄巢亦于同年起义,响应王仙芝。两支义军汇合在一起壮大了声势。五年,王仙芝战死,尚让率余众北上与黄巢会合,从此,黄巢就成为起义军的最高领导人。广明元年(881),黄巢在长安含元殿即位,国号大齐。后因大齐的同州(今陕西大荔)守将朱温叛变,唐又乞援于沙陀族李克用,李亲率1.7万人自雁门(今山西代县)南下支援唐军。黄巢遂于四月放弃长安东撤。最后,义军连遭挫败,中和四年(884)黄巢牺牲。历时9年余的农民战争至此结束。
+
 
+
=== 唐的灭亡 ===
+
 
+
  唐王朝在黄巢起义的沉重打击下分崩离析,名存实亡。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又新兴起一批节度使,其中黄河流域势力最大的是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汴宋节度使朱全忠(朱温降唐后被赐名全忠)和凤翔节度使李茂贞3人。文德元年(888)唐僖宗去世,昭宗即位,藩镇更加猖獗。李茂贞与朱全忠各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意,后来双方发生战争,唐昭宗被宦官和李茂贞劫持至凤翔。朱全忠遂兵围凤翔。李茂贞不能支,终于让步讲和。天复三年(903)朱全忠拥昭宗还京,尽诛宦官,持续100多年的宦官势力至此被彻底翦除。次年,朱全忠逼唐昭宗迁都洛阳,强令朝廷百官随驾东行,动身后派人尽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后来,朱全忠使人杀昭宗,另立李柷为太子。李柷不久即位,是为哀帝。天祐二年(905)朱全忠大肆贬逐朝官,又把被贬朝官全部杀死于白马驿,投尸于河,这次事件史称白马驿之祸。天祐四年,朱全忠逼唐哀帝禅位于己,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是为梁太祖(不久,改名晃),改元开平,都于开封。唐灭亡。
+
 
+
== 政治制度 ==
+
 
+
  唐朝沿用隋朝制订的三省六部制,主要机构有三省、六部、一台、五监、九寺。三省即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此外中央还有殿中省和秘书省,只是这两省职能不大。尚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长官本为尚书令,但因唐太宗曾任尚书令,后以左、右仆射为首。中书省是皇帝颁布大政文书的机构,长官为中书令,副手为中书侍郎,下有中书舍人六人,此外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等谏官。门下省则是审核大政文书之机构。由于尚书权力太大,因此后来设立左右仆射(射读作yè)代行大权。左右仆射就是宰相。后来,此二职要加同中书门下的头衔才是宰相。但中书令和门下侍中的名位很高,也不常设。于是,给其他管理加上参预朝政、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头衔就为宰相。宰相平时在政事堂讨论朝政,政事堂会议成为协助皇帝统治的最高决策机构。
+
 
+
  六部分管各种具体行政事务,下各设四司。六部有高低之分,吏、兵二部为前行,户、刑二部为中行,礼、工二部为后行。其中吏部主管全国文官升迁,下设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司;户部掌管全国土地、民众、财赋,下设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司;礼部掌管祭祀,下设礼部、祠部、膳部等四司;兵部负责武人选举、地图、车马、兵械等事务,下设兵部、职方、驾部、库都四司。刑部主管律令刑事,下设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四司;工部负责山泽、纸笔、屯田、工匠等事务,下设工部、屯田、虞都、水部四司。三省六部制在中国政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
  一台就是御史台,其负责监察中央和地方管理,参与大狱的审讯。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副长官是御史中丞。五监为国子监(掌文教);少府监(掌皇家工业生产);将作监(掌国家工程);军器监(兵器制造);都水监(掌水利建设)。九寺有太常寺(掌礼仪祭祀);光禄寺(掌皇室食物);卫尉寺(掌兵器和仪仗);宗正寺(掌皇室族谱);太仆寺(掌皇帝车马);大理寺(掌刑法);鸿胪寺(掌邦交典礼);司农寺(掌国家仓储);太府寺(掌国家财政)。此外,唐朝还有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等荣誉职务。此外,唐朝在其前期还设立过如节度使、观察使、枢密使等临时职务,后来则成为定职。
+
 
+
  隋代成立的科举制度在初唐时期还不完善,朝中的政治仍然被关陇集团所垄断。到了武则天执政后,他大力起用通过科举进入政府的平民官僚,贵族政治的局面至此开始瓦解。唐朝中期以后,世族官僚已经几乎不复存在,但是科举士人却进行牛李党争,这场党争持续长达四十年,严重败坏朝政。
+
 
+
  唐朝中后期也与汉朝后期和明朝后期成为中国历史上三个宦官时代。唐朝早期,宦官并没有什么权力,自唐玄宗时代高力士得宠以来,宦官的地位步步高升,开始直接参与政治。后来伴随者宦官对兵权的掌握,皇帝的废立都掌握在宦官的手中。这以“甘露之变”表现得最为突出。而在朱全忠诛灭了全部宦官之后,唐朝也很快灭亡。显示宦官已与皇帝形成了命运共同体。
+
 
+
  唐朝的法律分为律、令、格、式四种。律是刑法典;令是指国家对各项制度所做出的具体规定(如《户令》);式是各项行政法规(如《水部式》);格则是对律令式做出的补充修改。《唐律》是根据隋朝《开皇律》修正而来。自唐高祖时代开始制订,在唐太宗时才宣告完成。至唐高宗永徽年间又对唐律进行了全面解释,与《唐律》合称为《永徽律疏》。后世则称呼为《唐律疏典》。唐律分十二篇,共五百零二条,刑名则有五种。
+
 
+
=== 土地与赋税制度 ===
+
 
+
  武德七年(624年)四月,唐朝廷颁布均田令和租庸调。均田令规定政府依户籍授田。人口三岁或以下为黄,四岁或以上为小,十六岁或以上为中,廿一岁或以上为丁,六十岁或以上为老。丁男和十八岁以上的中男授田一顷,老男和残障人授田四十亩。寡妻妾授田卅亩。和尚道士每人授田卅亩,尼姑女冠则有廿亩。贵族和官吏则另有规定。土地的买卖则有严格限制。无庸质疑,均田制对唐初生产的恢复有大意义。
+
 
+
  租庸调法是与均田制配套实行的赋役制度。租庸调按丁征收。每丁每年交纳粟二石,称为租。根据各地的不同生产,每年交纳绢二丈,锦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为调。每丁每年要服徭役廿日,闰月加两日。如果不想服徭役,每天折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为庸。如果政府额外加役,十五日,免调;卅日,租调全免。额外加役最多不可超过卅日。
+
 
+
  武周末年均田制开始崩溃,大庄园制经济日益发展。安史之乱后,庄园制的形成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越来越多的自耕农成为地主的佃户。这种情况导致税收人口紧缺。据统计,肃宗上元元年国家控制的人口仅一千六百九十九万零三百八十六。,其中纳税人口只有两百三十七万零七百九十九。唐朝的财政陷入崩溃。为解决财政困难,刘晏开始实行赋税制度改革,取得很好的成效。德宗建中元年,唐朝的财政制度由租庸调法改为两税法。两税法沿袭过去地税和户税的形式,按田亩的多少收地税,按户等的高低抽户税。这样,官僚、贵族、地主和商人都要纳税,减轻了平民的负担,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是,两税法也有一些弊病,诸如钱重物轻等。唐朝后期,为解决财政拮据的局面,实行盐铁专卖制度。政府设立盐铁使管理各地的专卖情况。结果导致物价飞腾,民怨四起,民间贩卖私盐者不在少数。而盐铁专卖制度也是黄巢民变的直接原因之一。
+
 
+
=== 货币制度 ===
+
 
+
  唐王朝建立后,统治阶级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铸币政策。武德四年(621)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 确立了国家铸币的法币地位。与此同时,又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绢帛为货币的传统,实行了“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钱即铜钱,帛则是丝织物的总称,包括锦、绣、绫、罗、绢、絁、绮、缣、?等,实际上是一种以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货币制度。
+
 
+
  初期,社会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复苏阶段,水平很低。在这种情况下,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较好地适应了小额商品交易的需要。但随着贞观后期,尤其是高宗、武后及玄宗时期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逐渐暴露出其落后的一面。首先表现在绢帛作为货币因体大物重、不便分割、难于运输储藏等缺点开始不受市场欢迎,绢帛作为货币的职能趋于衰退,商品交易趋向喜欢使用更高一级的铜钱作仲介,提出了增加流通中铜钱投放量的要求,然而唐王朝的官营铸币不能满足这种要求,于是造成了流通中铜钱短缺的日益加剧,又进而引发了严重的铜钱的私铸和滥铸,造成了物价波动、货币流通不稳定以及经济发展的混乱,对国家财政制度造成威胁。
+
 
+
  唐政府不断出台严厉打击私铸和滥铸等的法令,并禁断使用恶钱,但是由于铜钱供应量严重短缺,币值不断上升坚挺,私铸和滥铸有暴利可图,所以成效并不理想。
+
 
+
== 军事 ==
+
 
+
  唐朝一统中国之后,太宗、高宗、武后先后对外用兵,击败北方的东突厥与西突厥,在西北攻灭高昌、收其地为州县,重新控制西域,在东北灭高句丽和百济,并在白村江战役击败日本援军。到玄宗时,唐朝对外扩张达到顶峰,势力甚至远达中亚与新兴的黑衣大食(即伊斯兰教逊尼派的阿拔斯王朝)相遇。但唐朝经安史之乱后一蹶不振,不仅无力保持前期扩张的成果,还要依靠吐蕃、回纥的军事实力以对抗藩镇的割据势力。虽然唐朝朝廷获得过对淮西、剑南等地藩镇的军事胜利,但是无法阻止地方割据的大势。唐朝廷就此衰落下去。京城长安甚至一度被吐蕃攻陷,西南的南诏也曾联合吐蕃占领过成都。
+
 
+
  唐朝早期继承隋朝制度实行府兵制。府兵制的基本单位是折冲府。府分三等。上府一千两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军府长官为折冲都尉,副职为左右果毅都尉。府兵称卫士或侍官。军府隶属于十二卫和六率。军府最多时有六百三十四个,其中三成以上驻扎在关中,保卫长安。府兵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农兵合一制度。兵士廿一岁入军,六十岁免役。卫士平时在家生产,农闲时由军府训练。其经常性任务是轮流到长安宿卫,叫做番上。战时则应征作战。服役期间免除自己的租调;但口粮和兵器都要自己负责。
+
 
+
  府兵制实际上是士兵和农民的结合,减轻了国家的负担。战事结束后,士兵回府,将领回朝,降低了将领拥兵自重的危险。府兵制的主要缺点在于动员速度慢,用兵时间过长会影响农业,而且免除士兵的税赋对朝廷收入也是一个损失。因此,太宗、高宗及武后时已经采取过临时征募士兵的办法作为对府兵制的补充。到玄宗时,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渐被破坏,府兵大多逃散。玄宗天宝年间正式以征兵制和募兵制替代已经废坏的府兵制。为了满足他“领有四夷”的虚荣心,募得的士兵长期驻扎在边镇以进行对外战争,称为“健儿”。这些职业士兵与土地没有联系,他们只渴望从边境战争中获得收益。边镇将领通过利益关系和部族关系(很多将领和士兵都来自依附的异族)大大加强了对士兵的控制,埋下了日后祸乱的种子。
+
 
+
  安史之乱后,唐朝廷在军事上开始失势: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回纥、吐蕃、南诏的入侵。例如唐朝需要借回纥兵来平定安史之乱,763年吐蕃军曾经占领长安达十五日,南诏军一度攻打成都并占领安南直至十国的南汉才收回。唐朝防备南诏之士兵不满又导致了庞勋之变。后来的黄巢的流寇叛乱导致朱全忠和沙陀人李克用的争战,直至唐朝灭亡后仍未平息。
+
 
+
  唐玄宗时唐朝的势力与来自现在阿拉伯、新兴和信奉(即黑衣大食)的势力在包含昭武九姓国、大勃律、小勃律、吐火罗在内的中亚诸国相遇。虽然唐朝在西元751年怛罗斯战役战败,经略中亚的进展遇挫,但是接踵而至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导致华北地区经济萧条,使正重整武力的唐朝大军从此无暇顾及中亚,军队必须退回长安一带平定内乱,终于造成唐朝在往后的一百五十年间吐蕃和回纥势力兴起并占领原属唐朝的西半部领土。
+
 
+
  唐朝的众多著名将领中,除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将领、郭子仪、李晟及其子李诉、高骈等汉族统帅外,异族将领也占据了重要地位:比较重要的有混血胡安禄山、史思明、百济人黑齿常之、高句丽人高仙芝、突厥人阿史那社尔、契丹人李光弼、靺鞨人李怀光、突厥突骑施部人哥舒翰、铁勒部的仆固怀恩、浑瑊和阿跌光进等。
+
 
+
=== 唐朝武将官衔 ===
+
 
+
   1 从一品 骠骑大将军
+
 
+
   2 正二品 辅国大将军
+
 
+
   3 从二品 镇军大将军
+
 
+
   4 正三品上 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千牛卫大将军
+
 
+
   5 正三品下 怀化将军
+
 
+
   6 从三品上 云麾将军、归德大将军
+
 
+
   7 从三品下 归德将军
+
 
+
   8 正四品上 忠武将军
+
 
+
   9 正四品下 壮武将军、怀化中郎将
+
 
+
   10 从四品上 宣威将军
+
 
+
   11 从四品下 明威将军、归德中郎将
+
 
+
   12 正五品上 定远将军
+
 
+
   13 正五品下 宁远将军、怀化郎将
+
 
+
   14 从五品上 游骑将军
+
 
+
   15 从五品下 游击将军、归德郎将
+
 
+
   16 正六品上 昭武校尉
+
 
+
   17 正六品下 昭武副尉、怀化司阶
+
 
+
   18 从六品上 振威校尉
+
 
+
   19 从六品下 振威副尉、归德司阶
+
 
+
   20 正七品上 致果校尉
+
 
+
   21 正七品下 致果副尉、怀化中候
+
 
+
   22 从七品上 翊麾校尉
+
 
+
   23 从七品下 翊麾副尉、归德中候
+
 
+
   24 正八品上 宣节校尉
+
 
+
   25 正八品下 宣节副尉、怀化司戈
+
 
+
   26 从八品上 御侮校尉
+
 
+
   27 从八品下 御侮副尉、归德司戈
+
 
+
   28 正九品上 仁勇校尉
+
 
+
   29 正九品下 仁勇副尉、怀化执戟长上
+
 
+
   30 从九品上 陪戎校尉
+
 
+
   31 从九品下 陪戎副尉、归德执戟长上
+
 
+
== 文化 ==
+
 
+
  唐代生产力提高,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
 
+
=== 天文与数学 ===
+
 
+
  僧一行是唐代最著名的天文学家。他于开元十二年(724)制成铜黄道游仪。次年,一行又与梁令瓒奉玄宗之命,共同研制成铜铸的水运浑仪,用以计时。黄道游仪和水运浑仪的制成,对观察天象起了很大的作用。开元十三年,一行还用自己制成的复矩图,进行世界上第一次实测子午线。一行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发现恒星位置变动的天文学家。他同梁令瓒合制的黄通仪,重新测定150余颗恒星的位置。他临死前编成《大衍历》的草稿,日后经张说等整理成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历书。该历在数学上也做出杰出的贡献。此外,李淳风等注释《算经十书》及十书中最后一部王孝通所撰《辑古算经》,也都是数学方面的重要成就。
+
 
+
=== 地理学 ===
+
 
+
  唐初的一部重要地理学著作是《括地志》,全面叙述了唐初政区的建置沿革,并介绍了各地的山岳、河流、风俗、物产及人物故事等。惜已无完帙。唐代另一部重要的地理学著作是唐宪宗朝宰相李吉甫在元和八年(813)撰成的《元和郡县图志》。全书记录了当时各地的物产、贡物、户口、州县沿革和山川险易等情况。该书是现存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地方总志,对后世方志的编撰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杜佑所著《通典》的《州郡典》,在方志发展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唐末樊绰所著《蛮书》,为研究古代云南地理及南诏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
 
+
=== 医药学 ===
+
 
+
  孙思邈是唐初医学和药物学家。他于高宗永徽三年(652)撰成《备急千金要方》。后来,孙思邈又撰成《千金翼方》以辅之。这两部书在中国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人尊称孙思邈为药王。此外 ,显庆四年(659)唐颁行的《新修本草》,为世界上第一部官修的药典。
+
 
+
=== 印刷术 ===
+
 
+
  雕版印书始于何时,其说不一,至迟在中唐、晚唐时已经逐渐兴起。成都市望江楼附近的唐墓也出土了龙池坊卞家印卖的《陀罗尼经》,是中国现存的最早印本。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为五代以后大量印书创造了条件。
+
 
+
=== 道教与佛教 ===
+
 
+
  中国的道教奉李耳为教主,唐朝皇室亦为李姓,故从唐初起统治者就规定道教地位居于佛教之先。唐代大多数皇帝均崇奉道教,唐玄宗尤为突出,在他执政时道教势力达到了最高峰。佛教的政治地位虽然不如道教,但就其流传影响及寺院的经济实力而言,实际上都超过了道教。在武周时期佛教倍受宠遇,甚至一度凌驾于道教之上。唐代佛教已渐趋中国化,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宗派。当时最主要的有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和禅宗,其中尤以慧能和神秀所倡导的禅宗的中国化程度最高,流行最广。随着佛教的大盛,寺院经济恶性膨胀起来,成为逃避课役的藏身之地。这就必然触动唐王朝的财政利益。崇信道教的唐武宗在道士赵归真等人的鼓动下,于会昌年间下令打击佛教。经过这次打击,佛教与寺院经济暂时有所削弱(见会昌废佛)。
+
 
+
=== 哲学思想 ===
+
 
+
  唐代主要的思想家有韩愈、李翱、柳宗元和刘禹锡。韩愈主要的哲学论著有《原道》、《原性》等名篇。李翱主要的哲学论著是《复性书》。韩愈和李翱都强调儒家的伦理道德,他们的理论在唐代后期兴起,是宋明理学的先声。柳宗元主要的哲学论著有《天说》、《天对》、《封建论》等名篇。刘禹锡主要的哲学论著有《天论》3篇。
+
 
+
=== 史学 ===
+
 
+
  唐太宗即位后专设史馆,置史官修撰前代及本朝历史,例由宰相监修。从此纪传体的正史大多出自官修,宰相监修成为定制。唐初官修的正史有:《晋书》、《梁书》、《陈书》、《周书》、《北齐书》和《隋书》。此外,由李延寿私人修成《南史》和《北史》。唐代史学上最大的成就是刘知几撰成《史通》和杜佑撰成《通典》。《史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历史学理论著作,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通典》创典志体,且系纵贯古今之通史,在中国史学史上创建了新的史书体例,为后代政书的撰述开了先河。
+
 
+
=== 文学 ===
+
 
+
[[文件:99955.jpg|right|thumb|200px|李白 像]]  唐代文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诗歌创作、古文运动、民间文学等方面均有辉煌的成就。古典诗歌在唐代处极盛时期。《全唐诗》辑录诗歌4.89万余首,不少名篇千古传诵。初唐诗人承袭南北朝颓靡绮丽的遗风,但在诗歌的艺术形式上,自初唐四杰至沈佺期、宋之问,逐渐完成了声律化过程,奠定了律诗的形式。初唐最杰出的诗人是陈子昂,为唐诗的发展开拓了道路。盛唐诗歌体裁众多,风格各异。最有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和岑参等。中唐诗人中的佼佼者有白居易、元稹和李贺等人。晚唐的著名诗人是李商隐和杜牧。初盛唐时开始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体,叫作词。词在中唐时普遍流行起来,成为一种新的创作形式。中唐前后文人填词者逐渐增多,知名的作家有李白、张志和、刘长卿、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和温庭筠等人。最杰出的是温庭筠,艺术成就很高。古文运动是中唐时期兴起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文学改革浪潮,力图开创一个文学发展的新局面。古文运动代表人物是韩愈和柳宗元。韩愈的主要贡献是为古文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古文”这一概念即由韩愈提出。柳宗元对古文运动的最大贡献是在古文创作上留下了大量的名篇。在传奇小说方面,贞元、元和年间出现了大量作品,如陈鸿的《长恨歌传》、元稹的《会真记》、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及蒋防的《霍小玉传》等均比较有名。唐代,印度佛教传经的梵呗和唱导的方法发展为僧讲和俗讲。后者专以世俗民众为对象,其话本叫作变文。变文的出现对后世的民间文学中的宝卷 、弹词、鼓词、话本及长篇白话小说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影响。
+
 
+
=== 绘画和雕塑 ===
+
 
+
  唐代绘画艺术在画法上有独特的创造,题材比以往广泛,名画家辈出。初唐的阎立德、阎立本兄弟都是善画人物的画家。盛唐的吴道子被称为画圣,尤善画迎风轻举的衣服,号称吴带当风。隋唐以后,出现了山水画。初唐、盛唐之际的李思训善画金碧山水。诗人王维亦擅长山水画。壁画也是绘画艺术的重要成就。甘肃敦煌石窟、新疆库车克孜尔石窟及陕西乾县的唐章怀太子墓、唐懿德太子墓等处发现的壁画,都是唐代绘画艺术中的珍品。雕塑有石雕和泥塑。洞窟、寺院和帝王陵寝有大量的石雕和泥塑,如昭陵的六骏、龙门的卢舍那佛都是杰出的艺术品。唐代雕塑家辈出,最著名的是盛唐时的杨惠之,被称为塑圣。唐代是敦煌艺术的极盛时期。它最主要的艺术作品是塑像和壁画。唐代作品有世俗化的特点,佛和菩萨塑像端庄、慈祥、温和。此外,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甘肃安西西南的榆林窟,也都有一部分唐代洞窟,其中均有塑像和壁画。
+
 
+
=== 书法 ===
+
 
+
  隋末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和褚遂良号称初唐三大书法家。盛唐的颜真卿的特点是气势雄浑,形体敦厚,笔法遒劲。中唐、晚唐之际的柳公权与颜真卿齐名,他吸收了欧、颜两家之长,自成一体。唐代著名的草书家有孙过庭 、张旭和怀素等。
+
 
+
=== 音乐和舞蹈 ===
+
 
+
  隋代曾将中外音乐分类整理,先后置七部乐和九部乐,唐太宗时进一步扩充成十部乐。这些乐舞少数属于汉族所固有,大部分来源于国内各族及亚洲各国。到唐玄宗时改设立部伎与坐部伎。唐代的舞分健舞与软舞。婆罗门曲在天宝时改称霓裳羽衣舞,是中印乐舞融合的最高成就。唐代乐舞分大曲与散乐。大曲是大规模的歌舞,包含着以后戏曲的部分因素,是中国戏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散乐是杂技,统称为百戏。
+
 
+
=== 教育 ===
+
 
+
  科举制度在唐朝进入了逐渐完备期。唐朝的学校以官办为主。中央设国子监,下辖六学,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这些学校主要招收贵族官僚子弟,也招收少量平民子弟。学生称生徒,人数在两千以上。地方设立州、县学,每校有学生十人。学校为科举考试服务,成绩好的学校保送参加科举考试,主要的讲授内容是九经。唐朝的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每年举办考试,科目有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此外还有秀才、道举、童子、一史、三史等科目。常举的应考举子有两个来源,一是保送的生徒;二是乡贡选拔出来的自学者。应考举子主要集中在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科主要考试儒家经典,难度较低。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政论,难度高,但其是主要的高官进身之阶。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二,进士科不过百分之一二。时有谚曰: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而制举则是临时考试,是为了网罗非常人才,不常举行。
+
 
+
== 唐与周边各族的关系 ==
+
 
+
  唐代周围的少数族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北方的突厥和回纥、西南的吐蕃、南方的南诏以及东北的契丹和靺鞨。
+
 
+
=== 东突厥 ===
+
 
+
  开皇三年(583),突厥被隋朝打败,遂分裂为东、西两部,西部的称西突厥;东部的称东突厥或蓝突厥,且因居唐代之北,亦称北突厥。唐太宗即位后,于贞观三年(629)派李靖 、李等分路出击,次年俘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唐太宗李世民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管辖突厥降众。开明的民族政策既解除了唐初的北方边患,也有利于突厥此后的发展。这件事在北方各族中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因而唐太宗被各族尊称为天可汗。东突厥灭后,北方最强大的民族是薛延陀和回纥。唐太宗于贞观二十年灭薛延陀,以其地置燕然都护府。以后,东突厥降众复国。所恢复的汗国通称后突厥。证圣元年(695)武则天遣使封默啜可汗为迁善可汗。后突厥有时亦南扰唐边。毗伽可汗在位时期对唐又采取睦邻政策 。天宝三载(744,一作四载) ,后突厥为回纥所灭。
+
 
+
=== 回纥 ===
+
 
+
  初称回纥,后改称回鹘。回纥曾协同唐击灭薛延陀以后尽据其地。后突厥复国后,回纥中的一部分自天宝以后为后突厥所役属。天宝三载(744)回纥联合后突厥统治下的其他各部灭后突厥,不久尽有其地。唐玄宗册封回纥骨咄禄毗伽阙为怀仁可汗。安史之乱时期,回纥一再派兵帮助唐平定叛乱。贞元四年(788),回纥更称为回鹘。吐蕃占领陇右以后,唐和西域、中亚的交通必须假道回鹘,回鹘人遂得以从东西贸易中得到很大利益。唐代皇帝不断以宗女和亲于周边各族,但嫁给回鹘的都是皇帝的生女而非一般的宗女,可见唐与回鹘的政治关系特别亲密。开成五年(840),回鹘为黠戛斯族所破,被迫进行大迁徙。西迁西州、龟兹即今维吾尔族的祖先;有的西迁甘州,即今裕固族的祖先。唐初,吐谷浑处唐与吐蕃两大势力之间,执政的慕容伏允亲吐蕃而疏唐。从贞观八年(634)开始 ,唐一再派兵西征。次年,李靖大败吐谷浑,伏允为左右所杀,其子慕容顺属亲唐势力,在唐王朝的支持下继立,遂称臣内附。
+
 
+
=== 西突厥与西域各族 ===
+
 
+
  隋唐之际,中原大乱,西突厥势力相当强大。这一情况有碍于今新疆一带的统一,而且不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唐太宗派侯君集率军出征,于贞观十四年(640)攻下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东南),与西突厥结成反唐联盟的高昌氏政权降唐。唐以其地置西昌州,不久改名西州,并置安西都护府,统辖高昌故地。同时置庭州 。以后,唐军又于贞观十八年平定了焉耆王龙突骑支之乱,二十二年平定了龟兹王诃黎布失毕之乱,唐遂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并于疏勒、焉耆、于阗同时设镇,合称安西四镇。当时西突厥分裂为两部,陷于内争,其属国高昌、焉耆和龟兹又先后被唐所灭。高宗为了解除西突厥对庭州等地的威胁 ,遂于显庆二年(657)派苏定方 、萧嗣业等率军西征,大破西突厥,西突厥至此宣告灭亡。唐灭西突厥后,国界越葱岭,远达咸海东、南一带。高宗调露元年(679)王方翼筑碎叶城,以后一度以龟兹、疏勒、于阗与碎叶为安西四镇。为了控制西突厥广大地区,武则天又于长安二年(702)分安西都护府天山以北地区为北庭都护府。
+
 
+
=== 吐蕃 ===
+
 
+
[[文件:99954.jpg|right|thumb|400px|阎立本绘《步辇图》,内容为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  贞观八年(634),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使于唐,请求通婚。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和亲吐蕃,揭开了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序幕。唐中宗时又以宗女金城公主和亲于吐蕃赞普弃隶蹜赞。吐蕃有时对唐发动掠夺奴隶、财物的战争。广德元年(763)一度攻入长安 。唐代宗被迫逃往陕州。此后,自河陇直至北庭、安西的广大地区,几乎全部被吐蕃占领。陇右各族人民曾在汉人张议潮领导下,先后恢复了沙州(今甘肃敦煌西)、瓜州(今甘肃安西东南)等河西的大部分地区。唐代后期,两族间虽然不断发生战争,但也一再建立盟约恢复睦邻关系,如9世纪中叶吐蕃赞普弃松德赞当政时就积极推行与唐和盟的政策,双方在穆宗长庆间结盟时建立的《唐蕃会盟碑》,至今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
+
 
+
=== 南诏 ===
+
 
+
  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册封南诏王皮罗阁为云南王。以后双方保持友好关系,不少南诏最高统治者接受过唐的册封。从8世纪中叶开始,双方不断爆发战争,南诏王阁罗凤遂归附于吐蕃,受封为赞普钟。异牟寻当政后,在贞元十年(794)恢复了同唐的和睦关系,唐德宗遂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以后双方时战时和,但经济、文化交流始终没有间断。
+
 
+
=== 契丹 ===
+
 
+
  唐代初年,契丹族首领大贺摩会归附于唐。贞观年间,唐太宗于其地置都督府,以其首领窟哥为都督,赐姓李。武则天执政以后,双方争战达数十年。至开元初,始复置都督府。此后恢复了和睦关系,双方聘使不绝,经常互市。
+
 
+
=== 靺鞨 ===
+
 
+
  开元元年( 713 )唐玄宗以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所部置忽汗州,以大祚荣为都督,封渤海郡王,从此其辖区 便以渤海为号。十四年,唐又在黑水靺鞨部所在地置黑水州。靺鞨族即满族的前身,渤海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相当发达。渤海的政治、军事制度多仿唐制。唐代周边各族与汉族的交往空前频繁,各族间的关系进一步密切,因而中国这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壮大又有长足的前进。
+
 
+
== 中外关系及经济、文化交流 ==
+
 
+
  唐代前期全国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庶、最文明的国家之一,因而对其他各国发生了吸引力,亚、非很多国家的使臣、留学生、商人和学问僧潮涌而来。唐代生产的空前发展也促使国际贸易大为增加,中国人到外国聘问、经商的络绎不绝。中国地处亚洲中心,不但与各国频繁交往。而且成为亚、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中转的枢纽。唐代对外交通的发达为国际交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陆路交通,经过西域,可达中亚及印度等国。海路交通以广州为主要港口,可至东南亚各国及波斯湾等地;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东南沿海登舟、可浮海东通朝鲜、日本诸国。
+
 
+
  长安是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而成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城市。各国的使臣、留学生、僧侣、商人云集于此,相互间发生了密切的接触。朝鲜半岛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并立时期,中朝之间的文化交流已经相当发达。7世纪下半叶,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以后,与唐的聘使往返更加频繁。倭国在唐代改称日本。终唐之世,日本派遣唐使10余次。每次除使臣、水手之外,还有留学生、学问僧、医师、音声生、玉生等。中国鉴真和尚于天宝十二载(753)以66岁的高龄成功地抵达日本。鉴真在日本生活达10年之久,对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
+
 
+
  在唐代中外文化交流中,玄奘和义净是两个重要人物。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取道今新疆、中亚等地,最后抵今巴基斯坦和印度。贞观十九年(645)他返抵长安,携回佛经657部 。此外,玄奘写成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7世纪中叶中亚、南亚等国历史和地理的珍贵资料。义净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1)从广州出发赴天竺学佛学,最后于武周证圣元年(695)回到洛阳,共携回经 、律、论约400部。隋唐时期中亚有9个以昭武为姓的国家。唐代与这些国家均不断互通使节,有频繁的商业交往。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唐与大食国(阿拉伯)开始建立联系。此后一个半世纪中,大食通使达36次。天宝十载,唐大将高仙芝在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附近)之役为大食所祅败,在这次战役中有中国的造纸工匠被俘,造纸术因而传去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在那里建立了中亚最早的造纸厂。伊斯兰教在唐初由大食传入中国。中国与波斯(今伊朗)通过丝绸之路也有密切的交往。波斯的波罗戏是一种马球运动,也在唐代开始传入中国。北朝时从波斯传入的祅教在唐朝进一步广为传布,景教和摩尼教则是在唐代开始由波斯传入中国的。今西安碑林藏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敦煌石窟还发现了《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它们都是中伊文化交往的历史见证。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高潮时期,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
 
+
== 唐的历史地位 ==
+
 
+
  中国历史自春秋、战国之交进入封建社会以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3次鼎盛局面。第一次高潮产生于西汉,第三次高潮产生于明清,第二次高潮就产生于唐代。在第二次鼎盛中,尤其是唐代前期,农业生产蒸蒸日上,手工艺品日益精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唐代后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以后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础。
+
 
+
  在政治上先后有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呈现出一派升平景象,其成就都超过了西汉的文景之治。唐玄宗统治时期鼎盛局面达到了高峰,甚至在文坛上也出现了盛唐气象。就当时的世界范围来看,唐帝国也是最重要、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唐代处在中国封建社会发生明显变化的关键阶段,是由前期向后期发展的转折时期。唐代后期出现的很多萌芽状态的新事物,对此后千余年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变化,不仅是唐代赋税制度上的改革,而且是从汉代以来课役重丁口、轻田产转变到此后轻丁口、重田产的分水岭。宋代的二税、明代的一条鞭法及清代的摊丁入地,都是杨炎两税制的继续和发展。
+
 
+
  中唐时期韩愈和李翱的哲学思想为宋明理学开了先河。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为宋代古文运动的第二次高潮奠定了基础,写古文之风一直持续到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前夕。唐代在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壮大中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唐代历时较久,前期统一,国力强盛,疆域辽阔,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水平的文化使周边各族增强了向心力,于是各民族间的接触和交往空前发展,民族关系进一步密切。因此,唐代是继汉代之后,中国多民族国家壮大、发展的第二个历史阶段。唐帝国卓越的国际地位和优异的经济、文化成就使亚洲各国和部分欧、非国家对之产生了钦羡之情,争相与唐交往,遂使中国成为亚洲诸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中心 ,在中西交往中也起着显著的作用。唐代是继汉代之后,中国历史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第二个高潮时期。
+
 
+
== 参见条目 ==
+
 
+
*[[中国历史]]
+
*[[中国历史纪年表]]
+
 
+
[[Category:历史]]
+
[[Category:历史学]]
+
[[Category:中国历史]]
+
[[Category:中国通史]]
+
[[Category:中国古代史]]
+
 
+
[[Category:朝代]]
+
[[Category:唐朝]]
+

2017年7月5日 (三) 16:48的版本

wh0cd630599 <a href=http://reviadrug.us.com/>revia dru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