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唐诗之路

添加8,083字节2020年12月3日 (四) 14:27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br><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0%; color:red;">'''“中国唐诗之路”应作为世界文化<br><br>遗产成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span></center><br>“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唐代大多数诗人都做到了。“唐诗之路”的起点应是唐朝都城长安(今西安市),长安,也应是唐诗的中心。主要的路线应当有: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盛世(黄金时代),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有很大的成就。[[唐诗]](Tang poetry)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及诗歌艺术成就的高峰。唐代诗歌创作繁荣,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流派众多、体制齐备,作家作品量多质高,据《[[全唐诗]]》存录,诗有4.89万余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2200多人。唐诗成就卓著,是在封建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思想比较开放,艺术文化普遍高涨的推动下,诗人们继承和发扬《[[诗经]]》、《[[楚辞]]》以来的优良传统,广泛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结果。它显示出中国古典诗歌已发展到完全成熟的阶段。(1)蜀道。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往蜀中(今四川),走蜀道(从陕西到四川),此外,李白有《蜀道难》,为著名诗篇,一是皇帝唐玄宗走过,二是李白咏过,且唐玄宗的诗作水平也是相当高的,算是唐朝著名诗人。因此,这条路的历史文化价值应排在首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唐代诗人身体力行做到了,因而有了成就卓著唐诗,造就了古典诗歌创作及诗歌艺术成就的高峰。唐代诗人们“行万里路”行出了一条烁古耀今“唐诗之路”。(2)杜甫的诗被称为“史诗”,杜甫所走过的路,历史文化价值也是相当高的,这条路,大致是从陕西(长安、秦州等)到四川成都,在成都草堂住了几年,受到当时当地长官严武的帮助,过的很舒心,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到达夔州(奉节)。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一些劳动。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写下名诗《登岳阳楼》。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 杜甫所走的这条路,也应当是“唐诗之路”的重要的线路。  1991年5月25日至29日,南京师范大学和中华书局在南京联合主办“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学者[[竺岳兵]]向这次讨论会提交和在大会上宣读了论文《剡溪——唐诗之路》(注:原题为《剡溪是唐诗之路》,收入当年的《中国首届唐宋诗词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时,题目改为《剡溪——唐诗之路》),这被认为是第一次提出“唐诗之路”一词。从此“唐诗之路”一词频频出现在网络、报刊。1993年7月18日至22日,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专门在新昌县举行了“唐诗之路学术讨论会”。会议肯定了“唐诗之路”学术价值、遗产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唐代文学学会行文“同意原‘剡溪唐诗之路’正式命名为‘浙东唐诗之路’”。有人提出:[[浙东唐诗之路]]可与河西[[丝绸之路]]并列,同为有唐一代极具人文景观特色、深含历史开创意义的区域文化。(3)唐代有大量的边塞诗,很多著名诗人都是官员,且从军或随军到边塞,留下大量的诗篇,“边塞之路”应成为“唐诗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9年7月6日《光明日报》以《一项文学研究带起一方产业》为题(记者 叶辉)报道了当年5月下旬,在浙江省新昌县举行的“李白与天姥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李白学术研究会特别会议”,说“以一首诗为一次研讨会的主题举行国际学术研讨会,这在学术界是第一次;因一项学术研究带动了一方旅游业,这在中国恐怕亦属第一次。”报道还说“一道中华文化的七彩祥光从剡溪冲天而起,沉寂千年的‘唐诗之路’顿时华光四射”,“这项纯学术研究给新昌带来的是旅游业的勃兴。”其它诸多媒体文章也都说:“唐诗之路”对于提高当地知名度、优化区域环境、增强国民文化素质,促进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于是,''(本段下文据新昌“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2011年3月编制的《“浙东唐诗之路”申报世界遗产手册》)''新昌县人民政府于2007年成立的新昌县唐诗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2008年5月,嵊州市人民政府、上虞市人民政府相继成立了浙东唐诗之路申报世界遗产领导小组、浙东唐诗之路申遗联谊会。(4)“浙东唐诗之路”排第四位的话,应不亏于这些年当地政府和学者们付出的辛劳。  以上学者和当地政府提出的观点和作为,无疑为“中国唐诗之路”的研究并使之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做出了开创性的、积极的贡献。(5)唐代官员的“贬谪之路”,最著名的历史事件是“永贞革新”,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和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7人亦同时被贬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柳宗元谪居永州9年,在抑郁悲凉心境中创作了大量哲学论著和文学精品。其他7人在所贬之地都有诗作。还有贬谪之地更远的,如宋之问等被贬到广东茂名、广西钦州,宋之问受不了,逃回洛阳途中还留下了一著名诗作《渡汉江》。  “中国唐诗之路”是所有[[唐代诗人]]一起走出来的文化之路、人类文明之路。“中国唐诗之路”的起点应是唐朝都城[[长安]](今[[西安市]])包括东都洛阳(今[[洛阳市]]),长安,也应是唐诗的中心。(6)游览或游历名山大川之路,“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的说法也与文人(包括诗人)有关,帝王到泰山“封禅”,随行的诗人也都留有著名诗篇,更有开元十三年(725年)十一月,唐玄宗到泰山祭天,行封禅大礼。封禅之后,顺道经曲阜作了《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很著名,还被收录于《唐诗三百首》。 武则天还到嵩山(中岳)封禅,这条路也很重要。韩愈在迁谪(从一地又贬到另一地)途中,游览衡山(南岳)写了一篇《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也被收录到《唐诗三百首》里。洞庭湖、太湖,都是许多诗人的游览、留诗之地,有大量的著名诗篇。  唐代诗人的足迹形成了以唐朝都城长安和东都洛阳为中心,往返于该中心与全国的城市、名山大川、湖泊的辐射状的足迹图。这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机构(包括民间学术团体)组织专家学者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研究、整理出一个概况图,并从中确定几条走过的人众、留下的名诗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线路。留诗多的城市是线路上的重要节点,应成为“中国唐诗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7)再有,水路。唐代诗人出行,远路多走水路,长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从成都开始到南京、镇江。南通,诗人们留下诗篇数量巨大,且有很多名诗。  根据清康熙年间成书的《[[全唐诗]]》和乾隆年间成书的《[[唐诗三百首]]》所收诗词及作者情况看,以下几条线路可作重点考虑和研究:因此,申遗应以“中国唐诗之路”为名,才有可能成功。  '''1.蜀道'''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李隆基]]逃往蜀中(今[[四川]])避乱,走蜀道,这是一条由长安通往蜀地(今四川)的道路,途中还发生了“马嵬坡之变”。当时和此后的唐代诗人吟咏此事,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有“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李白]]的乐府诗《[[蜀道难]]》等诗篇更是奠定了“蜀道”作为首要的唐诗之路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蜀道”及其此道上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本身就是人类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2.长江水道''' 这条线路以“蜀道”的终点[[成都]]为起点,经[[重庆]]、[[忠县]]、[[奉节]],出三峡,过[[荆州]],到[[洞庭湖]],再到[[九江]]、[[南京]]、[[镇江]]、[[南通]],至[[长江]]入海处。这条道,走过的唐代诗人和留下的著名诗篇最多。在这条道上,诗人们凭吊人文古迹,吟咏自然景观,留下的诗作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如[[张继]]的《[[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千古传诵,让寒山寺闻名天下。[[杜甫]]的诗被称为“史诗”,在这条道上,杜甫从成都经嘉州(今[[乐山]])、戎州(今[[宜宾]])、渝州(今重庆)、忠州(今重庆忠县)、云安(今重庆[[云阳]]),到夔州(今重庆[[奉节]]),后乘舟出三峡,到江陵(今荆州),再漂泊到[[湖南]][[岳阳]],他所留下的诗作记录和反映了当时唐代的社会、政治、民生状况。如,《[[春夜喜雨]]》一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来到四川成都,在剑南节度使[[]]严武的照顾和帮助下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心情较为愉快,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严武去世后,他又流落到夔州,幸而得到了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一些劳动。这一时期,他的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大历]]三年(768年),他乘舟出三峡到湖南岳阳,沿途凭吊了宋玉宅、庾信故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写下了著名的《咏怀古迹五首》。在岳阳吟出名诗《[[登岳阳楼]]》。李白年轻时出川壮游,也是走的这条路。   '''3.浙东唐诗之路''' 上文中已述。据浙东学者研究,这条路上,共有400余位诗人留下了1500余首所作。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山,在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东。此诗是他在天宝四载(745年)将由东鲁(今山东)南游越州(绍兴),留给在东鲁的朋友的诗作(诗题一作《梦游天姥山别鲁东诸公》)。这条路上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也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4.边塞之路''' 唐代有大量的[[边塞诗]],是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著名诗人都是朝廷官员,他们从军或随军到边塞,留下大量的精彩诗篇。如[[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二首》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千古传诵。再如[[岑参]]多次出塞,所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至今仍为人们援引。“边塞之路”应成为“唐诗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5.贬谪之路''' 贬谪,即贬官,又称贬降、左迁等,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一种对官吏的行政处罚,与普通的降职(级)相比,贬官处罚的独特之处在于除了降职之外,还必须迁任外地官职,京官贬为地方官,地方官则贬至更边远的地区。贬官处罚虽然有很悠久的历史,但只是到了唐代才开始完整、严密起来,以后历代的贬官制度都受到唐制的影响。[[柳宗元]]、[[刘禹锡]]等著名诗人他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穷僻荒远的贬所度过的。他们在贬所吟咏出了许多千古传承的诗篇,这数量不小的“贬谪诗”成为了唐诗独特的组成部分。如[[宋之问]]被泷州(今[[广东]][[罗定市]])后,思乡心切,从贬所逃归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作了一首名诗《[[渡汉江]]》,其中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成为经典名句。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805—815年)作《[[江雪]]》一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表达了他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    其他,如诗人们游览或游历名山大川所走过的道路和诗作,都具有非常高的文学、文化和历史价值,亦须纳入“唐诗之路”。“[[三山]]”(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诗人们都曾吟咏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是杜甫望泰山所作的《[[望岳]]》诗中的名句。更有帝王到泰山“封禅”,随行的诗人也都留有著名诗篇,再有[[开元]]十三年(725年)十一月,唐玄宗到泰山祭天,行封禅大礼。封禅之后,顺道经[[曲阜]]作了《[[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很著名,被收录于《[[唐诗三百首]]》。 [[武则天]]还到嵩山(中岳)封禅,这都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韩愈]]在迁谪(从一地又贬到另一地)途中,游览衡山(南岳)写了一篇《[[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也被收录到《唐诗三百首》里。[[洞庭湖]]、[[太湖]]等,都是许多诗人的游览、留诗之地。   “中国唐诗之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既是中国的,也属于全世界。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唐诗”还是一项属于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有责任要做的事情是,通过研究、整理历史文献资料,实地调研,使之系统化、明晰化,便于世界人民认识它、理解它。   此文是有感于“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者和当地政府为“中国唐诗之路”走向世界所作的积极努力和辛勤劳动而作。这里为他们点赞!同时,因笔者水平有限,疏漏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仅作抛砖引玉之用,谨请海内外专家学者和民众批评指正。(作者:刘心)
10,880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