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四川

添加2,634字节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四川省'''([[汉语拼音]]:Sichuan Sheng;[[英语]]:Sichuan Province),简称'''川'''或'''蜀''',[[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份(一级行政区),省会[[成都]]。又因先秦时四川曾分属巴国、蜀国两诸侯国,故别称'''巴蜀'''。位于中国西南地区,[[长江]]上游,是中国内陆腹地省份之一。地理坐标东经92°21′~108°12′和北纬26°03′~34°19′。全省东西长1075公里,南北宽921公里,面积48.6万万平方千米。四川与[[重庆]]、[[陕西]]、[[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和[[西藏|西藏自治区]]接壤。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辖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合计21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51个市辖区、16个县级市、112个县、4个自治县(合计18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是中国的资源大省、人口大省、经济大省。  '''四川省'''([[汉语拼音]]:sì chuān shěng;[[英文]]:Sichuan Province),简称'''川'''或'''蜀''',[[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份(一级行政区),省会[[成都]]。又因先秦时四川曾分属巴国、蜀国两诸侯国,故别称'''巴蜀'''。位于中国西南地区,[[长江]]上游,是中国内陆腹地省份之一。地理坐标东经92°21′~108°12′和北纬26°03′~34°19′。全省东西长1075公里,南北宽921公里,面积48.6万万平方千米。四川与[[重庆]]、[[陕西]]、[[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和[[西藏|西藏自治区]]接壤。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辖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合计21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共有55个市辖区、19个县级市,105个县,4个自治县(合计18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是中国的资源大省、人口大省、经济大省。  <font size=-1>全省辖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合计21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51个市辖区、16个县级市、112个县、4个自治县(合计18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font size>  <font size=-1>辖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合计21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共有55个市辖区、19个县级市,105个县,4个自治县(合计18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font size>*'''[[凉山彝族自治州]]''' 辖1个县级市、15个县、1个自治县。州政府驻西昌市*'''[[凉山彝族自治州]]''' 辖2个县级市、14个县、1个自治县。州政府驻西昌市**'''县级市''':[[西昌市]]**'''县级市''':[[西昌市]]、[[会理市]]  四川为多民族聚居地,有55个少数民族,422万人。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为省内世居少数民族。四川是全国惟一的羌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全国第二大藏区。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  四川为多民族聚居地,有55个少数民族,422万人。除[[汉族]]外,[[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仡佬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为省内世居少数民族。四川是全国惟一的羌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全国第二大藏区。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  四川人的通用语言被称为四川话,包括[[汉语]][西南官话]]中源自古巴蜀语的成渝片及赤灌片。四川话目前约有1亿2千万的使用者,如果把它当成一种独立语言,其使用者人数居于世界所有语言第10位,仅次于[[日语]],多于[[德语]]。现今四川话形成于元末明初“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是由明朝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巴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与[[湘语]]、[[赣语]]等南方汉语有着密切的联系。四川话的主要特点是古入声或保留(如乐山话),或全部整齐地归入某一个调类(如成都话入派阳平、自贡话入派去声、雅安话入派阴平),同时拥有大量的特有词汇、俗语与句式。  四川人的通用语言被称为四川话([[官话方言]]西南官话),包括[[汉语方言]][[西南官话]]中源自古巴蜀语的成渝片及赤灌片。四川话目前约有1亿2千万的使用者,如果把它当成一种独立语言,其使用者人数居于世界所有语言第10位,仅次于[[日语]],多于[[德语]]。现今四川话形成于元末明初“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是由明朝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巴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与[[湘语]]、[[赣语]]等南方汉语有着密切的联系。四川话的主要特点是古入声或保留(如乐山话),或全部整齐地归入某一个调类(如成都话入派阳平、自贡话入派去声、雅安话入派阴平),同时拥有大量的特有词汇、俗语与句式。  除四川话外,四川省境内较为常见的汉语还有土广东话(属客家话)和老湖广话(属湘语)等,其都以方言岛的形式分布于四川各地。其中土广东话使用者主要集中于成都平原周边丘陵、川中丘陵和川北山区等地,人口约100万;而老湖广话使用者主要集中于沱江中上游丘陵等地,人口约90万。由于四川话在四川地区的强势地位,一般而言,土广东话与老湖广话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四川话的使用者。另外,四川省境内还存在以康巴语、嘉绒语、彝语、羌语、摩梭语等语言为母语的族群。  除四川话外,四川省境内较为常见的汉语还有土广东话(属[[客家方言]])和老湖广话(属[[湘语]])等,其都以方言岛的形式分布于四川各地。其中土广东话使用者主要集中于成都平原周边丘陵、川中丘陵和川北山区等地,人口约100万;而老湖广话使用者主要集中于沱江中上游丘陵等地,人口约90万。由于四川话在四川地区的强势地位,一般而言,土广东话与老湖广话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四川话的使用者。另外,四川省境内还存在以康巴语、嘉绒语、彝语、羌语、摩梭语等语言为母语的族群。=== 5A级景区 ======世界遗产===  阿坝州黄龙景区  乐山大佛景区  九寨沟旅游景区  峨眉山景区  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 *'''[[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世界文化遗产,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成都都江堰市。 *'''[[峨眉山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四川省乐山市。 *'''[[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位于四川省乐山市。 *'''[[黄龙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位于成都、雅安、阿坝和甘孜共4市州的12个县。 ===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  <font size=-1><span style="background:green; color:white; font-size:smaller">参见 → </span>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font size> :*[[峨眉山风景名胜区]](1):*[[黄龙寺—九寨沟风景名胜区]](1):*[[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1):*[[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1):*[[贡嘎山风景名胜区]](2):*[[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2):*[[西岭雪山风景名胜区]](3):*[[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3):*[[石海洞乡风景名胜区]](4):*[[邛海—螺髻山风景名胜区]](4):*[[白龙湖风景名胜区]](5):*[[光雾山—诺水河风景名胜区]](5):*[[天台山风景名胜区]](5):*[[龙门山风景名胜区]](5):*[[米仓山大峡谷风景名胜区]](9)   <font size=-1><span style="background:red; color:white; font-size:smaller">注: </span> 括号内的数字为批次</font size> === 5A级旅游景区 ===  <font size=-1><span style="background:green; color:white; font-size:smaller">参见 → </span> [[国家5A级旅游景区]]</font size> #[[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2007)#[[乐山市峨眉山景区]](2007)#[[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旅游景区]](2007)#[[乐山市乐山大佛景区]](2011)#[[四川省阿坝州黄龙景区]](2012)#[[广安市邓小平故里旅游区]](2013)#[[南充市阆中古城旅游区]](2013)#[[绵阳市北川羌城旅游区]](2013)#[[阿坝州汶川特别旅游区]](2013)#[[广元市剑门蜀道剑门关旅游区]](2015)#[[四川省南充市仪陇朱德故里景区]](2016)#[[四川省甘孜州海螺沟景区]](2017)   <font size=-1><span style="background:red; color:white; font-size:smaller">注: </span> 括号内的数字为评定的年份</font size>
186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