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土家族姑娘
湘西州龙山县土家摆手舞“舍巴乐”表演
56朵“民族体育之花”:土家族“民族体育之花”田华,来源:第八届全国民族运动会

  土家族汉语拼音:tujia Zu;英语:the tujia nationality),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是湖南、湖北、重庆、贵州毗连武陵山脉地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大巴山麓的1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即湖南省(湘西地区)、湖北省(鄂西地区)、贵州省(黔东北地区)三省及重庆市(渝东南地区)的51个县市(区)。还有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土家族。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35.3912万人,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34%,其中男性430.726万人,女性404.6652万人。仅次于壮族回族满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第七位。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和“孟兹黑”,系氐羌族群。土家语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比较接近于彝语支的一支独立语言,土家族仅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通用汉文。现在绝大多数人通用汉语;如今只有酉水流域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来凤酉阳等县和泸溪县潭溪乡的土家人仍使用土家语。 土家族本民族語言为两种土家語("毕基語"和"孟兹語"),现时土家族大部分人口仅使用当地汉語西南官話,但土家族聚居地区使用的西南官話与汉族地区的西南官話在語音、詞汇、語法上均有一些差別 。


  土家族基本特点为:“有独立的语言(土家语);传统的节日(如:过赶年、土家社日);古朴的歌舞(如:土家族民歌、梯玛歌、摆手舞、毛古斯舞、八宝铜铃舞);精美的工艺(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奇特的乐奏(如:土家族咚咚喹、打溜子、薅草锣鼓);哭唱的婚丧(哭嫁歌、撒尔嗬-跳丧舞);特殊的信仰(如:白虎信仰、土王信仰、梯玛文化);自尊的禁忌;顽强的民族意识和悠久的历史遗迹”等,1957年1月3日被中央正式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土家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张古老制天地》、《梅山打虎》、《洪水登天》等民间故事,流传至今。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长篇叙事诗《锦鸡》最为著名。山歌有情歌、战歌、诉苦歌、劳动歌等。传统的民族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撒尔嗬(跳丧舞)、茅古斯舞等。 “西兰卡普”(土家族花铺盖)是土家族特有的精织手工艺品,有百余种图案,和摆手舞一起被称为土家族的艺术之花。



  土家族聚居地,目前在25个县区实行区域自治,其中两个自治州(共辖16个县市),5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4个土家族自治县,40个土家族乡,41个土家族联合自治乡。分别是: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所辖的8县市: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古丈县、泸溪县、凤凰县、花垣县、吉首市;张家界市的桑植县、慈利县、永定区、武陵源区;常德市的石门县、桃源县;怀化市沅陵县、芷江县、溆浦县、麻阳县。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的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巴东、宣恩、咸丰、鹤峰、来凤县;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杂居地区有兴山县、宜昌县、秭归县、宜都市松滋市神农架林区等县市。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黔江区,杂居地区有奉节县武隆区巫山县、巫溪、云阳县万州区忠县、涪陵等县市。

  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杂居区有思南县德江县江口县、石阡、万山区碧江区及松桃苗族自治县,遵义市道真县黔东南州岑巩县镇远县

民族支系

1.北支土家族(毕基卡):占土家族人口的絕大部分,主要分佈於湖南省湘西州龍山、保靖、永順、古丈等四縣、张家界市常德市石門縣;湖北省恩施州宜昌市五峰縣、長陽縣;重庆市渝東南等地。自稱「畢茲卡」、「畢基卡」、「密基卡」、「貝錦卡」、「胡瑪」、「齊里」等。



2.南支土家族(孟兹):主要分佈於湖南省湘西州泸溪县境內。五代十國時期,溪州土家族不堪楚国施加的繁重稅賦,在首領"墨迭送"的領導下與楚國進行自立戰爭之後,雙方重新劃定邊界,將酉水以南土家族人口相對較少的錦州、辰州等地區割讓给楚國,從而使得土家族聚居的酉水以北溪州地區不再向楚國納稅。而南支土家族人便是當時被割讓的南部領土中遺留至今未被漢化的土家族人自稱「孟兹」。其語言為"孟兹語"(南部土家語),该语言受周圍苗語、漢語的影響強烈,與土家语北部方言相差很大,無法互通。據2008年調查,南部土家語在泸溪县潭溪鎮婆羅寨和且己村約440人使用。 潭溪鎮的南部土家族社區有「過趕年」習俗,傳統上不跳擺手舞。農曆五月的「五龍日」、六月的「六龍日」為潭溪土家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3.廩嘎(凤凰县土家族):在湖南省湘西州凤凰县當地自稱「廩嘎」的人被識別為土家族。傳說中廩嘎人有七大姓人,分別是楊、田、蘇、羅、吳、林、譚。當地有"白帝天王信仰",在喪葬儀式中擁有獨特的"打廩儀式",所唱的音樂稱作《天王菩薩廩歌》。廩嘎人通用汉语,除了認為自己是巴人廩君的後裔以外,他們既不認同「毕基卡」,也不認同「孟兹」。可能是由於漢化程度深,造成的認同錯亂。他們與當地汉族在語言文化風俗上沒有顯著區別,而與一般而言的土家族族群「毕基卡」、「孟兹」之間缺乏共通性。當地操湘西苗語西部次方言的苗族將廩嘎人、汉族以及侗族等等都稱為「仡扎」,意為「外族人」。但汉族還是有一個獨稱是「仡客」,表示漢族人是「客家」。而操湘西苗語東部次方言的苗族稱土家族「毕基卡」為「土客」。



4.南客(贵州土家族):陳國安認為現代贵州省土家族的祖源主要為明清地方志所記載印江县等地的「南客」以及 德江县沿河县务川县等地的「土人」。由於貴州省北部的族群,包括南客、仡佬、冉家蠻、木佬等,除苗族外均已丟失本民族語言,因此民族識別並非易事,但根據平苗史籍以及地方志所記載,貴州省北部(包括與貴州省毗鄰的重庆市邊境地區)民族十分繁多,各自獨立,土家族在此地區並沒有如同湘西、鄂西以及渝東南不與貴州毗鄰地區的主體地位。但現時這些汉化族群的民族劃分十分混亂,基本上基於80年代民族成分恢復時期各縣政策決定而被人為劃分為土家族侗族仡佬族,從而使得同一家族的人在不同縣被識別成了不同的民族的現象時有發生。也使得土家族散居的貴州省的土家族人口還比土家族聚居的重慶市多。


根據1986年出版的《土家語簡志》,土家語分佈在湖南湘西州的永顺县龙山县保靖县古丈县泸溪县,湖北恩施州的来凤县、宣恩縣,四川涪陵地區(今重慶市)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此外,根據各地民族識別調查資料,在當時,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桑植縣,常德市石門縣;湖北省恩施州鶴峯縣、咸豐縣,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贵州省銅仁地區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等地亦有土家語分佈的报道。

民族历史

湖北恩施土家山寨

  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土家族族源,尚无定论,目前处于诸说并存,其主要来源仍有以下几说:

  一说是古代巴人后裔。认为土家族的自称与历史上巴人活动的有些地名读音相近,巴人崇虎与土家族相同,巴人的一些姓氏与土家族的一些姓氏相同等等。

  二说是土著先民的后裔。认为最早定居湘西的先民是土家族的主要来源之一。从龙山里耶、大庸古人堤等地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证明,湘西很早就有古人类活动,很多土家语地名至今犹存,说明这些地方最早应该是土家族先民开辟和居住的。

  三说是唐代中叶由贵州迁入的乌蛮的一部分。认为贵州境内称为“比跻”或“比际”的人与土家族自称相同,而中唐以后,“越嶲”一带乌蛮入侵贵州,征服了当地一部分土著,就是白罗罗称谓的起源,一部分与他们长期斗争,最后被迫迁入湘西和云南,而土家族与彝族在语言、信仰、歌舞方面有相似之处,进而认为土家族是乌蛮的一支。

  四说是来自江西彭氏的后裔。认为唐末五代初年,由彭王咸率领的江西彭氏子孙及百艺工匠入主湘西后,披荆斩棘,开拓疆土,统治湘西,在此繁衍生息起了巨大作用。以上诸说虽不完全一致,但有一点认识是统一的,这就是发展到唐代末五代后,土家族已逐步形成为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开始形成为一个单一的民族。

  土家族居住的湘鄂渝黔毗邻地区,以武陵东脉和清江流域为中心,西抵贵州梵净山和乌江,东接彝陵和江汉,北界巫山长江,南控兰澧芷沅,方圆约10万平方公里。这里属山区丘陵地带,海拔多在1000-1500米之间,境内山峦重叠,山势险峻,沟壑纵横,溪河密布。武陵山脉横贯其间,三峡巫山绵延北部。河流主要有酉水、澧水、清江、乌江。整个地区,峰巅山峦挟持河谷平坝,自云贵高原向东倾斜延伸。这里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山地辽阔,年平均气温为13.5至17.5摄氏度。平均降雨量1200-1500毫米之间,适宜于农作物和果木的生长,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良好条件。主要农作物有稻谷、玉米、小米、高粱、黄豆、绿豆、红薯、大麦、小麦、豌豆、马铃薯等,经济作物有甜菜、芝麻、烟叶、生漆、乌柏、倍子、棉花、油桐、油茶、茶叶等;其中桐油、茶叶是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在土家人的生活中占重要地位。林木中的松、杉、楠、柏十分丰富。桑植县还保留着稀有的孑遗树种珙桐群落,为世界所罕见。

  土家族地区的药材十分丰富,著名的有杜仲、天麻、木瓜、银共、茯苓、黄连、当归、木香等;特产有柑桔、板栗、猕猴桃;矿藏有汞、铅、锌、铜、镍、钼、钡、磷、煤、锰、铁、紫砂陶等,另外如湘鄂西娃娃鱼、梵净山的金丝猴、壶瓶山的白猴与飞鼠等均有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

  土家族地区有神奇的山水风光,这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就山而言,这里有张家界、武陵山、梵净山、巫山、桑植天平山、石门壶瓶山、利川星斗山、长阳武当山、龙山八面山等,其中号称“奇峰三千、秀水八百”的张家界,群峰挺秀,古原苍莽,周围百里,翠屏环列,宛如蓬莱仙境。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 “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后,每年接待中外游客180万人次。就水而言,除上述几条主要河流外,还有数千条溪流密布,如正在开发的猛洞河、茅岩河等,都是神奇幽境,长川泻碧的自然景观,蕴涵着旅游的巨大潜力。猛洞河青山绿水,滩浪起伏,每年游客尝试“天下第一漂”者达数十万人。土家族地区山高地洼,溶洞十分众多壮观,现已开发的龙山火岩溶洞、利川腾龙洞、酉阳大、二酉洞、索溪峪黄龙洞、桑植九天洞等张家界森林公园,洞内千姿百态,世人称绝。

  土家族地区还有不少名胜古迹值得赞赏,如永顺的溪州铜柱、永顺老司城 、咸丰唐崖土司城、五峰土汉疆界碑、长阳武落钟离山、永顺不二门、酉阳桃花源等等。不少名胜古迹记录着土家族的历史与文化,谱写着中华文明。土家族地区的物产资源和山水风光乃是土家族民族心性潜移默化的基因,这些奇丽的山川自然造就了土家人民心灵的美丽和性格的坚忍顽强。

  土家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善于吸收先进文化的民族。历史上由于接触汉族较早,受汉文化影响较大,这为自身的发展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同时,在反封建压迫、反对外国侵略、保卫祖国领土的斗争中,土家族人民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自唐末农民起义后,“溪州蛮酋”相继而起,溪州彭士愁自署刺史后,势力日趋强大,割据地区不断扩大,除管辖上、中、下溪州外,还管辖龙赐、天赐、忠顺、保静、感化、永顺、安、远、新、洽等20个州地,不断与楚争雄,多次进犯楚地。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秋,彭士愁举兵攻打辰州、澧州时,楚王派兵反击,经过数次战斗,彭士愁节节败退,后经过谈判,双方缔结盟约,铸铜柱立于溪州会溪。溪州之战后张家界人事局,彭虽在军事上失利,但其政治地位和管辖地域却得到了楚的确认。楚王马希范仍授彭士愁为溪州刺史,继续管辖溪、锦、奖州,使其取得合法地位和领地,为彭氏在湘西维系八百余年统治奠定了基础。这使土家族地区在政治上获得长期的稳定,在经济上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五代时,土家族地区以农业为主,并喜渔猎,不事商贾。生产时,耕作粗放,伐木烧畬,火耕水薅,不施肥,不灌溉,农业产量极低。这时已有阶级分化,封建领主是最大的统治阶级。他们占有大量土地,广大农民则沦为农奴,受到封建领主的压迫剥削。

  唐宋时期,土家族地区手工业和副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除采茶、取蜡、炼朱砂水银、采药较为突出张家界图片,这些手工产品,多作贡品,供统治者向朝廷纳贡之用,并取得朝廷可观的“回赐”,即不少的食盐、丝绸、服饰以及金银货币等,这种官方贸易形式使上下统治者受益不少,农民一无所得。但这种“贡赐”关系,客观上又保持了地区政治稳定,促进各地经济技术的交流。明末清初,土家族农民大量使用从汉族地区输入的各种先进农具,如铁犁、铁耙、铁镰等,还学会了制造使用“蜈蚣车”、“冲筒”、“水磨”、“水碓”、“水碾”等。在汉族地区经济影响下,土家族地区出现了土地买卖,封建领主经济逐步向封建地主经济转化。但由于汉族商人和农民的大量迁入,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广大农民不但受各种形式的地租剥削,还受到各种差役和苛捐杂税的剥削,生活苦不堪言。

  清雍正年间,在土家族地区实行的“改土归流”是一次政治经济制度的大变革,废除了土司制度,实行流官制度,客观上推动了土家族地区政治、经济的大发展。在政治上,打破了元明以“蛮不出境,汉不入洞”的禁令,这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各民族的相互交往;在经济上,随着土司剥削制度的废除,广大农民摆脱了封建领主的人生依附关系,成为自由农民,并拥有自己开垦的土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此同时,汉族农民和商人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特别是百艺工匠人员进入土家地区后,使一些城镇逐步建立和壮大,促进了土家地区手工业的起步和发展,如纺织、木雕、刻画、铸造、金工和采矿等。“改土归流”后,土家地区的商业贸易空前活跃,货畅出流,购销两旺,各州、府、县及交通要道集镇已成为百货营集的重要市场。有的产品,如盐业已设专店,分销川盐和淮盐。商品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土家族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相应改善。

  土家族在近现代爱国斗争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鸦片战争时,清朝副将鹤峰土家族陈连升与其子陈鹏,率领600多名楚兵与从海路来犯的侵略军奋战,不幸以身殉国。八国联军攻陷大沽口之时,湘西轮州土家罗荣光任总兵,他严词拒绝敌军的胁迫,身先士卒,在激战中牺牲。温朝钟、黄玉山等人曾组织“川鄂湘黔铁血联英会”,发动起义震撼清廷。至今,土家农民薅草唱的田歌仍在歌颂他们的革命精神。

  在近代史上,土家族人民为民族的自由和幸福,参加了历次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成为革命的大后方,为保持革命的基本力量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又成为抵御日寇的一道钢铁长城。土家族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土家族是一个勇敢,富于爱国传统的民族。


土家族土司史

土家族有着历史悠久的土司統治史。可以說,土家族作為一個族群明確登上歷史舞台便是從"溪州土家族國王"莫克迭送与楚國進行的溪州之戰開始。此後,這種當地少數民族統治者向中原王朝稱臣換取自身事實上的獨立的形式迅速被推廣到了中原王朝範圍所及之處。也因為土司制度源於土家族土司,土家族的土司品級一直位居高位,明朝時期,與中南半島各國緬甸阿瓦王朝、泰傣瀾滄王國、蘭納泰王國、景龍金殿國、藏族朵甘思宣慰司等同為最高級別的宣慰使司一級的土家族土司就有"永順土司"、"保靖土司"、"桑植土司"、"容美土司"、"酉陽土司""石柱土司"六大土司,此外實力較強的"茅崗"、"散毛"、"施州"、"沙溪"、"慈利"、"唐崖"等也曾在不同的時期受封過宣慰司。在土家族八百多年的土司歷史上,改朝換代鮮少發生,中原王朝歷經五代、宋、元、明、清數朝,而土家族各土司基本還是萬世一系的土司王國。



一、福什王國(永順宣慰司)

疆域最大時(含附屬國)轄現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張家界市、懷化市北部、銅仁市東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北部、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與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東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宣恩縣南部一帶。

始祖"莫克迭送",漢姓彭氏。福什王國是唯一一個擁有長時間無爭議主權的土家族王國。喪失獨立之後,被封為永順土司,亦是土司制施行之後,唯一一個從始至終便是最高品級的土家族土司。福什王國長達八百年的歷史裏,儘管經歷了溪州之戰盡失南方大片疆域;保靖一系幾百年的分庭抗禮乃至最終於明朝正式獨立;明滅思州後,思州土司下屬酉陽土司盡收思州勢力趁機對外擴張奪取了蘇木布山以西領土等等一系列事件,到改土歸流為止,作為土家族各王國的「都誓主」依舊是土家族土司中少數可以施行三級分封制的絕對強國之一。福什王國在歷史上曾經兩次遷都,第一次於1135年,時任國王的福什寵深感王都所在地下溪州離宋朝邊境(溪州王國於1055年國王什西在位期間,再次從宋朝獨立,自立為王,並成功擊潰宋朝軍隊的兩次進犯,於1057年結束戰爭,並兩國議和結盟,直至1275年臣服於蒙古,結束獨立時代。期間雖與宋朝再無戰事,但兩國邊境一直有大量駐軍。)過於接近,下令於王國中部建立新城,命名為「福什城」,漢語稱之為「老司城」,福什城遺址也作為三大土司王城遺址於2015年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福什城作為福什王國都城長達近6個世紀,直至1724年,永順末代土司遷都科沙(漢語稱之為「新司城」)為止。在保靖州獨立之後,其下仍封有三州安撫司以及田家峒長官司四爵:

⊙上溪州 : 原為溪州土司王族封爵,後由外氏莫克直踵(漢姓張氏)所取代。其下有一長官司:

⊙⊙白崖峒長官司 始祖耶律,漢姓張氏。

⊙施溶州(司州安撫司): 原為溪州土司王族內封爵,後由外氏田健霸取代。該田氏出自黔東北思州田氏土司王室,本為外族,但土司時期各國貴族往來姻親頻繁,一國王族支系在另一國受封爵成為領主亦是常有之事。其下還分封有四個長官司:

⊙⊙臘惹峒長官司 始祖孛索,漢姓向氏。

⊙⊙驢遲峒長官司 始祖達迪,漢姓向氏。

⊙⊙施溶溪峒長官司 始祖汪良。族源屬性不明。

⊙⊙麥着黃峒長官司 始祖莫克和踵,漢姓黃氏。

⊙南渭州(葛蠻安撫司) :溪州土司王族內封爵,始祖什茲比。雖為溪州土司下封爵,但因毗鄰保靖,實則從保靖仍為溪州下屬時起便為保靖盟友,名義上效忠於永順,實則為永順土司勢力未及之處,因此在保靖獨立,永順大舉廢除內封爵改用外氏的過程中未受影響。

⊙田家峒長官司 :溪州土司直屬長官司,即溪州王室領地下溪州下屬長官司。始祖莫克伊送,漢姓田氏。





二、容美土司(容美宣慰司)

容美土司作為土家族後期最強大的土司王國,其前期並不是很大的一個勢力。始祖莫克色什用,於元朝時期受冊封,正式開始見於記載。明洪武四年(1371)置容美宣撫司,屬施州。原取漢姓天氏,後改為田氏,因此與思州田氏並無關係。容美到後期,疆域基本涵蓋了現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東部,宜昌市的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湖南省張家界市桑植縣、常德市石門縣與之毗鄰的地區。到清朝時期,雍正帝評價道「楚蜀各土司,惟容美最為富強」可見其實力之雄厚。容美後期,下封四大安撫司,並自行分封27長官司,未向中原王朝請求冊封。這一舉動使得清朝皇帝頗為忌憚,從而促使雍正帝下定決心改土歸流,而改土歸流之際,容美土司亦是唯一一個有實力與中原王朝進行戰爭的土司王國。而面對一直以來有着屠殺平民傳統的清帝國,容美的滅國之戰直接導致容美地區喪失大量人口,從最為富庶的土司王國衰敗為人丁稀少的地區,尤其其核心地區,現恩施州鶴峯縣損失極為慘烈,至今仍為土家族地區人口密度最小的縣。容美土司下封爵現可見記載有:

⊙五峰安撫司 : 原本為張氏土司,後變為容美王族封爵,而原張氏王室被改為其下屬封爵。

⊙石寶長官司: 原五峰土司,後被分封至五峰安撫司下屬石寶長官司。漢姓張氏。

⊙石樑安撫司 : 原本為唐氏土司,後變為容美王族封爵,而原唐氏王室被改為其下屬封爵。 ⊙下峒長官司 : 原石樑土司,後被分封至石樑安撫司下屬下峒長官司,漢姓唐氏。

⊙水濜源安撫司: 原本為唐氏土司,後變為容美王族封爵,而原唐氏王室被改為其下屬封爵。

⊙通塔坪長官司: 原水濜源土司,後被分封至水濜源安撫司下屬通塔坪長官司,漢姓唐氏。 ⊙椒山安撫司 : 原本為劉姓土司,後變為容美王族封爵,而原劉氏王室被改為其下屬封爵。

⊙瑪瑙長官司: 原椒山土司,後被分封至椒山安撫司下屬瑪瑙長官司,漢姓劉氏。

⊙長茅長官司、玉江長官司、麻栗長官司、施都長官司……容美自行冊封27長官司,但容美對抗清帝國的戰爭失敗之後,史料基本遺失。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容美土司置為鶴峰州。





三、酉陽土司(酉陽宣慰司)

自元仁宗延祐元年 (1314年) 將酉陽州改為酉陽宣慰司開始, 酉陽就正式實施土司制度。但元朝末期,統治貴州省東部、渝東南的思州土司一分為二,並互相討伐征戰,使得當時正處於鼎盛期的明帝國抓住機遇於1411年出兵,歷時兩年滅掉了從公元582年起便一直統治貴州東部、渝東南的思州土司一系。之後,酉陽土司抓住機遇,招募了大量原思州土司的下屬將兵,趁勢開始對外擴張。趁當時保靖內亂,又永順與反叛保靖的大喇土司結盟為契機,與保靖王室結為姻親,奪取了現屬於渝東南東部邊境酉陽、秀山兩縣的酉水流域中游一帶;又征討東北方散毛土司,奪取現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東北、黔江區東南地帶;向北奪取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東南部,黔江區中部大部分地區。最終酉陽土司疆域定格在現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全境,黔江區大部分地區,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東南部地區以及貴州省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松桃苗族自治縣的部分地區。而在此之後,也使得酉陽土司由原本的宣撫司晉升為宣慰司,成為土家族歷史後期軍事實力最為強大的土司王國之一。酉陽土司管轄地域內族群複雜,而本身酉陽土司王室所屬冉家蠻的民族成分亦為懸案,但其疆域境內東部、北部基本為土家族地區,西部南部則苗族、百越各部族、土家族雜居,總體而言土家族稍佔優勢,又貴州境內幾大土司思州、播州相繼被明帝國攻滅之後,酉陽土司的歷史基本上是與東部土家族各土司聯繫在一起,且與保靖有着世代姻親關係,因此一般算作土家族土司。儘管酉陽土司歷史上並未留下使用過土家語名字的記載,但其王國政府後期開始設有「舍巴」等土家族土司王國特有官職等亦可看出其王國整體大致為土家族文化圈比較邊緣、異質成分較多的一個王國。

酉陽土司王室為冉氏。明朝洪武八年(1375),酉陽土司其下分封有平茶、邑梅、麻兔、石耶四個洞的長官司。其他記載的長官司有:

沿河祐溪長官司 酉陽宣慰司王族封爵。在今沿河縣和平鎮。

地壩峒蠻夷長官司 上述四司均為現秀山縣境內楊氏土司,族源自貴州省境內與思州並稱的另一大土司播州土司王族,前三司為三兄弟分別繼承,後石耶長官司又分置出地壩峒蠻夷長官司,由其兩子分別繼承。





四、保靖土司(保靖宣慰司) 五代時,蠻置保靖州。宋為羈縻保靜州,屬荊湖路。元改靜為靖,屬葛蠻安撫司。明初置保靖州安撫司,洪武六年升保靖軍民宣慰使司,屬湖廣都司,治所在今湖南保靖縣駐地遷陵鎮。為溪州土司始祖莫克迭送次子封地,因其為最早的王族封爵,管轄面積極大,佔據溪州土司三分之一的區域。該土司南鄰苗疆,疆域最大時包括現湖南省湘西州保靖縣、花垣縣、鳳凰縣、龍山縣南部一帶。數代之後,便只名義上對永順效忠,實際各自為政。明朝建立之時,保靖捷足先登朝貢請求冊封,獲得宣慰司的品級,從此正式與永順割裂,成為土家族歷史後期比較強大的國家之一。然而,在獨立後不久,1424年便發生了攝政王大喇爵主達沖科尼氏弒君篡位被群臣誅殺,進而達沖科尼之子大喇繼任爵主公開反叛的兩江口事件。雙方陣營難分伯仲,又各自與永順、酉陽結盟,內亂持續了將近100年才得到平息。但其後在幾任國王勵精圖治之下,其疆域向南擴張到花垣、鳳凰等傳統苗疆,使得苗族成為保靖境內與土家族旗鼓相當的一大族群。於是在兩江口事件之後,原本不再分封的保靖破格在南部新疆分封了新的長官司,時任太后並掌權的白氏夫人充分借鑑中原王朝「以夷制夷」的智慧,分封漢族長官司管理苗疆,且對待新納入疆域的苗民採取與中原王朝對待苗民的「趕苗拓疆」不同的懷柔體恤政策,深得苗民愛戴,從而使得百年內亂後的保靖能夠迅速崛起,成為土家族歷史後期實力較強的王國之一。然而由於夾在永順與酉陽兩個實力頂尖的大國之間,保靖政治始終受到兩國影響,一開始由於永順支持兩江口叛亂從而與酉陽聯姻結盟,到後來內亂平息幾十年之後逐漸與永順和解,亦與永順聯姻。保靖一直奉行姻親外交的原則,這也對保靖後期政治埋下了不穩定因素,以至於到後來又發生了酉陽土司與永順土司各以母舅身份干預保靖王位的代理人戰爭。保靖宣慰司其下共計分封有三個長官司:

大喇土司 即兩江口長官司,始祖莫克古踵,漢姓彭氏。保靖內封爵,爵位傳至其子達沖科尼時,因是時國王年幼,便由達沖科尼攝政,後國王逐漸長大,達沖科尼以國王昏庸為由毒殺了國王約哈什比,自立為王。此舉遭保王派大臣強烈反彈,以討伐逆賊為由攻陷王城,誅殺達沖科尼,而達沖科尼死後,其子繼承兩江口爵位,聯合大喇派勢力割據保靖北方大片區域直到1519年內亂平息為止。 筸子坪長官司

五寨長官司 與筸子坪長官司均為保靖在南部苗疆設立的長官司。原本為一司,始祖田汝銘,漢族。亦說為思州田氏,只是當時思州田氏已經漢化,在土家族眼中被視作漢族。後分裂為兩司。






五、桑植土司(桑植宣慰司)

桑植土司原為幾個向氏家族土司,後通過姻親繼承等方式逐漸合併成為土家族後期幾大列強之一。疆域大致在今湖南省張家界市桑植縣、武陵源區一帶。由於北接容美,西鄰永順兩大頂尖強國,桑植土司邊境地區與上述兩王國一直摩擦不斷,從而使其與同與永順對立面的保靖土司長期結盟。使得後期土家族土司基本組成兩大陣營,以容美、永順為雙核心的軍事聯盟,以及以酉陽為首,保靖、桑植緊隨其後的軍事聯盟。桑植土司除了其逐漸合併構成共主邦聯的三個(一說為四個)向氏土司王國(上峒、下峒、桑植,一說還有中峒)外,合併之後其下又重新分封了三州安撫司,以及六個只有封號沒有實際領地的長官司:

安州 龍潭州 化被州 均不詳。





六、石柱土司(石柱宣慰司)

石柱土司漢姓馬氏。由於偏居土家族地區西北一隅,與幾個大國距離頗遠,從而鮮少參與其他土司王國的紛爭。也因此成為最後一個被廢除的土司家族,在雍正時期其它土家族土司紛紛被改土歸流之際,石柱土司破例保有舍巴之職世代世襲,而保持了對其疆域的名義統治,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成為最後一批被廢除的少數民族特權家族。其疆域大致為現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北部以及毗鄰地區,變化不大。





七、散毛土司(散毛宣慰司)

散毛土司歷史記載始見於宋朝,始祖莫克來送,漢姓覃氏。明代屬施州衛[30]。恩施州覃氏土司十分繁多,也因此覃氏為土家族僅次于田氏的第二大漢姓。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直至改土歸流為止,在土家族地區漢語只是極少數貴族、商人掌握的外語技能,且水平亦參差不齊,使得土家族的覃氏一般讀作「Tan」氏,而不是漢族覃氏的「Qin」;且又由於直到普及義務教育為止,絕大部分土家族人並不通曉漢字,在覃氏的擴張中,各地覃氏並不知道自己的漢姓到底是哪個漢字,從而使得土家族「Tan」氏逐漸訛變為「覃」、「潭」、「譚」、「秦」等多個漢姓。散毛土司疆域最大時大致為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全境、咸豐縣大部分地區、宣恩縣部分地區,以及重慶市黔江區東南部、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東北部。散毛土司在土家族歷史上屬於發展較早,前中期實力較強的土司,亦參與了大量歷史事件,但後期隨着自身疆域的縮小以及多個疆域遼闊的土司的崛起,逐漸淪為了中等土司,以至於土司制實施之後大部分時間均為宣撫司。散毛司下有8封爵,但這些封爵基本上是原本就存在的部落首領,逐漸統一於散毛其下,而非其分封:

施壁峒宣慰司 原本為獨立宣慰司,後臣服於散毛司,再後來逐漸失去中原王朝冊封,成為無爵位土酋領主。 龍潭安撫司 不詳。 大旺安撫司 始祖律提什用,漢姓田氏,族源容美田氏。 盤順安撫司 始祖圭什,漢姓向氏。原本為容美下屬安撫司,後被容美用來與散毛交換水濜源安撫司。臣屬於散毛之後,其領地從散毛王國的東部遷至了西南部的卯峒地區,降為了卯峒長官司。 臘壁峒安撫司 始祖爾毛送,漢姓田氏,族源容美田氏。 漫水長官司 始祖宗列爾,漢姓向氏。 百戶長官司 始祖莫克,漢姓向氏。 東流蠻夷長官司 源於容美田氏。




八、唐崖土司(唐崖宣慰司)

唐崖土司建立於元朝,其王室來源於蒙古族,作為蒙古帝國安插在土家族勢力地區的蒙古人土司王國而成立,因此成立之初雖名義上只為長官司,但實際受到蒙古帝國直接的支持,軍事實力、經濟實力均十分雄厚。其疆域大致在今湖北省恩施州咸豐縣北部以及鄰近的重慶市黔江區北部邊境一帶。始祖鐵木易爾(又說鐵木乃爾)。唐崖土司王國成立之後,由於其王室的蒙古人身份,一度被提升到宣慰司。而後鐵木易爾家族逐漸被土家化,第一代王鐵木易爾傳位幼子托音帖木兒,托音帖木兒傳位於其子福不壽花,而待到福不壽花時,其子已轉用土家語名啟處送。由於其周邊散毛、施南土司等大多漢姓為覃,因此唐崖土司亦取漢姓為覃。不過,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民族識別時,唐崖土司王室後裔仍有大量堅持自己為蒙古族,而對於意願十分強烈的,基本亦尊重其民族認同識別為蒙古族,從而出現不少同為親戚卻分屬土家、蒙古兩族的狀況。啟處送在位期間,元朝覆滅,明朝建立,因唐崖土司的蒙古族源身份,僅被受封為最低一級的長官司,此後唐崖一直作為土家族最強長官司直到改土歸流為止。而其於元朝時期修建的土司王城,雖修建時名義上僅為長官司,實際卻是各民族土司中數一數二規模宏大的王城,因此於2015年與溪州土司王城一併成為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三座土司王城遺址之一。由於唐崖土司大部分時間僅為長官司,因此並沒有分封的資格,其分封也得不到中原王朝冊封,但見於史料的,唐崖土司下仍分封有兩封爵:

蒼蒲左附司 不詳,漢姓黃氏。 活龍右附司 不詳,漢姓秦氏。





九、施南土司(施南宣慰司)

施南土司始祖如夏爾毛,漢姓覃氏。同樣為歷史悠久的覃氏土司,與散毛同出一宗。然而與散毛對下屬封爵的掌控力相比,施南土司對其下的幾大封爵控制力十分薄弱,名義上共主,然而實際上除了施南土司直接管轄的地域以外,其他的廣大封國基本各自為政。一方面,施南土司下的安撫司均有着相當規模的面積以及實力,這也是施南土司難以對其進行有效干預的原因之一。名義上,施南土司最大疆域大致為現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恩施市、宣恩縣,巴東縣、建始縣、咸豐縣的部分地區。其下的封爵有:

鎮邊毛嶺宣慰司 始祖達新麥克阿,漢姓覃氏。其實力強勁,原本為施南土司下屬鎮南長官司,於元時獨立並獲封宣慰司,然而元末明初之際爆發內亂,國王被一名廖姓刺客刺殺身亡,隨即被周圍鄰國瓜分而滅亡。 忠孝安撫司 始祖爾毛,漢姓田氏。 忠路安撫司 始祖達旺,漢姓覃氏。其下又有一封爵: 劍南長官司 不詳。 金峒安撫司 漢姓覃氏,其下又有2封爵: 西關峒長官司 不詳。 西坪蠻夷長官司 不詳。 東鄉五路安撫司 漢姓覃氏。其下又分封有五封爵: 搖把峒長官司 不詳。 上愛茶峒長官司 不詳。 下愛茶峒長官司 不詳。 鎮遠蠻夷長官司 不詳。 隆奉蠻夷長官司 不詳。

宗教信仰

  土家族处于原始宗教崇拜阶段。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等多种形式。其祖先崇拜为土王、八部大神、向王、向王军,这些都是土家早期的祖先神,认为其灵魂可以庇护本民族的繁荣昌盛。建有庙、祠堂,定期祭祀。

  受汉族影响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这些神不是他们自己的神。过去有巫师驱鬼。有的地方信道教。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

  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土家族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龛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结婚时,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

民族服饰

  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文化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土家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和独有的风俗习惯。《张古老制天地》、《梅山打虎》、《洪水登天》等民间故事,流传至今。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长篇叙事诗《绵鸡》最为著名。民族民间音乐品种繁多。声乐有劳动号子、山歌、神歌等。器乐有打击乐、吹奏乐等。音乐界把打击乐“打溜子”誉为“土家族的交响乐”,通常用四件乐器演奏,强烈的节奏、快速的旋律、变幻的音响,令人倾倒。“打溜子”也是“标题音乐”,曲牌有《八哥洗澡》、《喜鹊闹梅》、《火车进山》、《马过桥》、《牛擦痒》等固定名目,传统曲牌多达200多套。土家族的戏剧有茅古斯、阴花歌、傩戏、南戏、酉戏等多种。土家族的傩戏,可以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贵州铜仁土家族地区,是我国保存傩戏最完整、演出傩戏最多的一个傩文化圈,国内外专家都十分关注。传统的摆手舞、八宝铜铃舞、跳丧舞古朴刚健,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西朗卡铺”(土家铺盖)是土家姑娘精织的特有手工艺品,织工精巧,色彩绚丽,有100多种图案,这和摆手舞一起被称作土家族人民的艺术之花。

土家族摆手舞:2002年,酉阳被命名为“中国土家摆手舞之乡”,2008年酉阳土家摆手舞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土家族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主要的标志性文化形态,以摆手为基本动律特征的祭祀性舞蹈,是土家人祭祀神灵、酬报先祖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如今,摆手舞从最初的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逐渐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体育竞赛、物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每逢节日喜庆,土家人都要到“摆手堂”或草坪、院坝跳摆手舞。早在西汉司马相如在《子虚赋》记载了巴渝摆手舞盛况:“千人唱万人合,山陵为之震荡,川谷为之荡波。”摆手舞在土家历史悠久,2002年,酉阳被命名为“中国土家摆手舞之乡”,2008年酉阳土家摆手舞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渝、鄂、湘、黔四省市边区,千百年来,土家先民在极艰苦的生存环境中,生生不息,创造了“摆手舞”这一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形态。酉阳境内酉水河流域的大溪、酉酬、后溪三镇,至今保存有原生态的摆手舞,位于后溪古镇长潭村的清代摆手堂遗址保存完好。而在酉阳县城的桃花源广场上,当土家摆手舞曲子响起的时候,成百上千在广场上健身的市民会不自觉地跳起摆手舞,其乐融融。

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

湖南土家族织锦技艺,展演人:叶水云(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土家织锦,是土家族的传统的工艺品,也称“西兰卡普”。“西兰卡普”以其独特的工艺及其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土家妇女擅长纺织很早就见史籍,早在四千多年前,土家先民就掌握了简单的纺织技术。秦汉时期,土家人的织锦被称为“賨布”,曾是皇室的贡品。三国时期,土家人逐步掌握了汉族先进的染色技艺,能够编织出五彩斑斓的“土锦”《华阳国志》称之为“兰干细布”,说它“织成文如绫锦”。唐代称其为“溪峒布” “溪峒布”工艺已十分精湛,《溪蛮丛笑》描绘它“绩五色线为之,文彩斑斓可观。俗用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峒布。”宋代以后,土家人的纺织技艺已相当成熟,能够用丝经棉纬织造色彩绚丽、工艺精巧的织锦──“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的编织是在机床窄小的手工织布机上,用棉线为经,各种色彩的丝、棉、毛线为纬,采用挖花工艺,手工挑织而成。“西兰卡普”体现了粗犷洗炼、结构饱满、色彩艳丽、图案奇特的艺术效果,其图案多用直线造型,连续对称,呈单一型的演进变化,仅传统图案就达二三百种。其图案设计独特、造型奇异、生动逼真,真实地反映出土家族的生活、历史、风俗习惯,表现了土家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西兰卡普”注重色彩的对比与反衬,强调一种艳而不俗、清新明快和安定、祥和的艺术效果,展现出土家族豪放、粗犷、大方的民族性格。

恩施灯戏

     恩施灯戏俗称“唱灯(儿)”,是湖北省恩施州土家族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传统剧种之一。其中,尤以流行于恩施白杨坪乡羊角坝一带的“羊角灯戏”最具代表性。恩施灯戏唱腔主要有正腔和小调两大类,以恩施流行的花锣鼓和称之为“大筒子”的胡琴伴奏。恩施灯戏具备四大特点:一是服装道具简单,一件官衣、一顶纱帽、三副口条、一把剑足矣,没有舞台装置和布景;二是人物少,生、旦、丑三行,没有净和末,但在极少戏里有近似末的老生,出台常为一男一女,最多不超过4人;三是器乐不多,文场只需一人用“大筒子”伴奏,武场增加鼓、锣、钱;四是不择演出场所,院坝、广场皆可。

风俗习惯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风俗。为了准备哭嫁,女孩稍懂事,就要学习哭嫁。

  土家族在古代曾流行过姑家女儿必嫁舅家(称为还“骨种”)的交错从表优先婚姻。还有兄亡弟收嫂,弟亡兄纳弟媳的收继婚。

  丧葬基本是土葬,古代巴人也有火葬、悬棺葬、船棺葬的习俗。现已基本灭迹。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老司祭祀亡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天桥上天庭。然后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老司哭丧,土老司唱丧歌,吹牛角,顿时火炮连天,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

土家族哭嫁

土家族哭嫁

     哭嫁,是土家族特有的婚嫁习俗,一般是从男方择定了结婚的黄道吉日后,到女方报送期单时便拉开了序幕,直到新娘出嫁当天上轿前结束。此间,姑娘的母亲及亲人往往陪哭,或对新娘开导劝慰,或与新娘共诉衷肠,场面往往“流泪眼对流泪眼,断肠人看断肠人”,悲悲切切、声声泪俱下、动情感人。半个世纪前,恩施土家族近亲结婚的现象比较普遍,有“姑之女,必嫁舅之子”的习俗,称为“骨种”。“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表兄妹通婚几乎成了定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优生优育的宣传,近亲结婚的现象越来越少见了,哭嫁作为传统习俗也越来越少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随着历史的沿革,逐渐转变成一种民族文艺表演形式。

  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今天婚姻自由了。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也还要哭嫁,但哭嫁仅是一种仪式罢了。

  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独特形式。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

  土家族在同姓为婚的问题上十分谨慎,仅限于同姓不同宗或五服以外的通婚,五服以内通婚为大逆。事实上,到现在为止,即使是符合土家婚规的同姓婚姻,也还是不能为大多数土家人认同。

  土家族历史上的婚姻是比较自由的,男女双方经过自由恋爱,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即可结为夫妻。在恩施石窑、大山顶等地,有“女儿会”的习俗,即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青年男女通过“女儿会”,自由恋爱,结为终身伴侣。

食俗

  土家族地区最普及的风味食品是糯米粑粑、米炕腊肉和团馓。

  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有时也吃豆饭,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粱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日常食俗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节庆、礼仪食俗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染成红、绿色,晾干而成),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猪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间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重阳节打粑粑,女儿“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梁抛粑粑。节日里馈赠亲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粑粑。除糯米粑粑外,还有高梁粑粑、小米粑粑、包谷粑粑等。腊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冬至一过,将大块的猪肉用盐、花椒、五香粉腌制好,吊挂在火炕上,下烧柏树枝田,烟熏而成。有的户腊肉存放两三年。切成块状的腊肉,肉质紧凑,呈殷红色,喷香诱人。逢年过节或亲朋临门,满桌的菜肴中,正上方必摆腊肉。土家族十分好客,平时粗茶淡饭,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待客喜用盖碗肉,即以一片特大的肥膘肉盖住碗口,下面装有精肉和排骨。为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真诚,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来装。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土家族置办酒席分水席(只有一碗水煮肉,其余均为素菜,多系正期前或过后办的席桌)、参席(有海味)、酥扣席(有一碗米面或油炸面而成的酥肉)和五品四衬(4个盘子、5个碗,均为荤菜)。入席时座位分辈份老少,上菜先后有序。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祭祀食俗

  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典型食品

  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此外还有:合菜,土家族逢年过节最常吃的菜,时常同包谷烧酒一起上桌;团馓,土家族风味小吃,用糯米饭加工后炸制而成,常用来泡水当茶为客人洗尘;绿豆粉(米粉),用大米绿豆等原料制成;油炸粑,又名油香或“灯盏窝”,是以大米、黄豆为主要原料炸制而成。

传统节日

  土家族以过四月八、六月六和土家年为主要节日。最隆重的是过土家年,俗称过“赶年”,即赶在汉族过年的前一天进行,大年为腊月二十九,小年为腊月二十八。

过赶年

土家族过赶年:晚上,寨上烧起冲天大火,调年旗高高飘扬,男男女女围着旺火跳摆手舞,唱调年歌,舞“毛古斯”

  湘西土家族常在大年除夕前一天过年,称“过赶年”,此习俗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明朝初年,倭寇(即日本浪人)大举侵犯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明朝官军已无力征剿。明宪宗皇帝御批湘西土家兵(湘西土家兵历代以精悍善战著称)火速前往东南沿海抗倭。圣旨到时,恰是大年二十九日。按理,应于三十日正式开拔前线。土家族人想留子弟兵过了年再去。若此,则有违圣令,其罪不轻。土家族有威望的老年人临时决定,提前一天过年(即过赶年),让子弟兵过了年再去打仗。后来,土家族子弟兵在前线奋勇杀敌,明宪宗亲赐“东南第一功”御匾。土家族人为了纪念自己的子弟兵的英勇战功,从此永远保留过赶年的习惯。“过赶年”的晚上,寨上烧起冲天大火,调年旗高高飘扬,男男女女围着旺火跳摆手舞,唱调年歌,舞“毛古斯”。这种“过赶年”的爽快朴野、红火亢奋,别有一番情调。

  土家族过赶年不但在时间上有其独特之处,而年事活动也丰富多彩,持续时间也长。主要内容有“打粑粑”、“做团馓”、“插柏梅、贴纸”、贴门神“、吃团年饭”、“守岁抢年”等。吃“团年饭”很有讲究,一定要蒸甑子饭和蒸肉、煮合菜。甑子下层蒸的是小米或米粉子裹的坨子肉。饭一定要蒸多,要从过年那天一直吃到正月十五。合菜就把肉丝、萝丝、白菜、海带、粉丝、猪杂等煮在一起吃,并称这菜为“贺菜”,有祝贺打胜仗之意。这说明和土家族祖先的战争生活有关。

恩施土家族女儿会

湖北恩施土家族女儿会

  湖北恩施市的“土家女儿会”是恩施州“州庆”、“摆手节”、“牛王节”等四大民族节之一,历史悠久。早在明末青初,中国还相当封闭,恩施市海拔1800多米的高山,红土乡的石灰窑、板桥乡的大山顶更是地远山荒,由于外来户的入籍,该地出现了一种由青年男女自由谈婚论嫁的婚俗,由于这个活动是在每年农历7月12日,以赶集贸易、赶集途中对歌的形式来实施,整个过程是以青年女性为主来选择谈婚论嫁的对象,后来,当地老百姓便把这天称为“土家女儿会”。这一古老的婚俗被当地的土家人一直保留到今天。

名人

  向达:中国著名的敦煌学家、中外交通史家,湖南溆浦人。

  彭司勋:中国工程院院士,药物化学专家。

  黄永玉:中国著名画家,艺术家。湖南凤凰人。

  杨正午:1941年1月出生,湖南省龙山人,曾长期担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省长。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苏晓云,1951年10月出生,湖北宣恩人。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部长。中共十七大代表;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戴秉国:生于贵州印江,曾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外交部常务副部长、现任国务委员。

  李正天:广州著名当代艺术作家。

  许晴:女,1969年1月22日生于北京,北京电影学院88级表演系毕业。

  阿朵:中国女歌手。

中国民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且经过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另外,还有尚未被确定的民族成份的人口(中国未识别民族)。根据从语言的系属来看,中国少数民族使用的语言分别属于六大语系:汉藏语系、壮侗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阿尔泰语系和印欧语系 :




(一)主体讲汉藏语系的少数民族有:回族藏族门巴族羌族普米族纳西族珞巴族僜人景颇族阿昌族独龙族怒族彝族傈僳族哈尼族拉祜族基诺族白族土家族苗族瑶族畲族等民族。




(二)主体讲壮侗语系的少数民族有: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黎族等民族。


(三)主体讲南亚语系的少数民族有:京族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等族。


(四)主体讲南岛语系的少数民族有:高山族等民族。 (包括泰雅语赛德克语邹语卡那卡那富语沙阿鲁阿语排湾语阿美语布农语鲁凯语卑南语赛夏语邵语噶玛兰语巴则海语雅美语等语言)


(五)主体讲阿尔泰语系的少数民族有: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撒拉族裕固族蒙古族土族东乡族保安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锡伯族满族朝鲜族等民族。


(六)主体讲印欧语系的少数民族有:塔吉克族俄罗斯族等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