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四首 其二 卢纶诗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20年1月20日 (一) 13:28东南组03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扩展80首

塞下曲四首·其二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诗题与背景:

  这是一首描写守关将士雪夜追敌的古体诗,是唐代诗人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原共六首,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选其四首。《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唐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逐句释义: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天亮时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箭竟然射进石头中去了。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石棱:石头的棱角。也指多棱的山石。



作品赏析: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因为是和张仆射之作(诗题一作“和张仆射塞下曲”),语多赞美之意。

  此为组诗的第二首,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

次句“将军夜引弓”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平明”),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试题精选:

1:“暗”“惊”“寻”“没”四字妙在何处? 答:这个“暗”字既透露了朦胧的夜色,又渲染出一片黑乎乎的森林; “惊”字不只是风吹草动,而且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寻”字说明昨晚夜射是误会;“没”字把将军射艺高超,臂力惊人的形象描绘出来了。


拓展阅读:

《塞下曲四首》

卢纶

其 一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其 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其 三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其 四

野幕蔽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