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行: 第1行:
 
[[文件:90513.jpg|right|thumb|180px|复旦大学校徽]]
 
[[文件:90513.jpg|right|thumb|180px|复旦大学校徽]]
[[文件:90556.jpg|right|thumb|280px|复旦大学 ]]
+
[[文件:90501.jpg|right|thumb|280px|复旦大学校门]]
  
 
== 概况 ==
 
== 概况 ==

2014年4月6日 (日) 18:21的版本

复旦大学校徽
复旦大学校门

概况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创始人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校名“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学校内迁重庆北碚,并于1941年改为“国立”;1946年迁回上海江湾原址;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复旦大学成为文理科综合大学;1959年与上海第一医学院(上海医学院前身)一起成为全国首批重点大学。

  上海医科大学创建于1927年,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医学院校。建院时定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

  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进一步拓宽了学校的学科结构,形成了文理医三足鼎立的学科格局,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作为全国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高校,复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目前,学校有普通本专科生1.41万人,研究生1.48万人,其中含学历留学生近3000人。学校有教职工5800人,其中专任教师2700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06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30人。学校有直属院(系)28个,设有本科专业7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15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229个,并设有2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有1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9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学校有各类科研机构近300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8个及若干个工程中心,“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5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7个。

  学校图书馆有馆藏文献519万册,馆藏数列国内高校前茅。其中线装古籍40万册(包括善本6万册),年订购中西文纸本期刊 7000 余种,可使用的电子图书近200万种、中西文全文电子期刊近3.5万余种,各类数据库近300种。

  学校已经形成“一体两翼”的校园格局:即以邯郸路校区、江湾新校区为一体,以枫林校区、张江校区为两翼。占地面积244.3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49.23万平方米。此外,学校还拥有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等11个附属医院,医护员工近1.5万人。

  2005年复旦大学百年华诞。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希望复旦大学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综合性大学,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百多年来,学校在培养人才、创新科技、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方面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复旦师生谨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严守“文明、健康、团结、奋发”的校风;力行“刻苦、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发扬“爱国奉献、学术独立、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复旦精神,为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标识

复旦大学 毛泽东主席为复旦大学题写的校名
复旦大学 李登辉校长题写的校训
复旦大学校歌,作词:刘大白 作曲:丰子恺

校名

  复旦大学的前身是马相伯于1902年创办的震旦学院。震旦开学一年多之后,因法国教会势力干预学校教务,篡夺校政,以于右任为首的绝大部分同学愤然退学。 1905年,他们重新拥戴马相伯创立了复旦公学,校名“复旦”便是于右任所取,表示不忘“震旦”之旧,更含复兴中华的意义。

  “复旦”二字出自《尚书大传》中的一篇《虞夏传·卿云歌》。《虞夏传》记载,舜禅让给禹时,“卿云聚,俊集,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1951年,应陈望道校长之请,毛泽东主席为复旦大学题写校名。复旦接到题名后,放大复制成校门匾额、缩小复制后用于校用信封、信笺、校徽、毕业证书封面等,一直沿用至今。原迹请荣宝斋精裱后珍藏于校档案馆。

校徽

  一九一八年,校长李登辉到南洋募集资金十五万银元,在江湾购地七十余亩。一九二零年冬,复旦大学在江湾奠基。从此,学校拥有了永久校址。复旦校徽即根据江湾校区奠基石拓片制作。

校训

  复旦校训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图为李登辉校长题写的校训。

校歌

  复旦大学校歌,作词:刘大白 作曲:丰子恺

校庆

  1905年9月14日(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十六日),复旦公学正式开学,1949年以前,复旦一直把这天作为校庆日。1949年5月27日是上海解放、复旦大学获得新生的日子,后来复旦校务会议通过陈望道校长的提议,把5月27日定为复旦的校庆日。

校区

  复旦大学有邯郸路校区、江湾校区、枫林校区、张江校区四个校区,构成以邯郸路校区、江湾校区为“一体”,枫林校区、张江校区为“翼”的“一体两翼”的校区布局。各校区周边交通方便,生活便利。校园环境优美,有多种体育设施供师生使用。校区之间有定时校车互相交通,机场、火车站等交通集散地与复旦大学之间有多种交通方式可以利用。

校史

  1905年,于右任、邵力子等原震旦公学学生脱离震旦,拥戴马相伯在吴淞创办复旦公学。校名撷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两句中的“复旦”二字,本义是追求光明,寓含自主办学、复兴中华之意。马相伯、严复等先后担任校长。1913年李登辉开始担任校长,一直到1936年。在他长达23年的校长任内,复旦发展成为一所以培养商科、经济、新闻、教育、土木等应用型人才闻名的、有特色的私立大学,形成了从中学到研究院的完整的办学体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复旦部分师生在吴南轩校长带领下,辗转内迁重庆北碚(渝校)。1941年增设了农学院。经国民政府行政院批准,1942年元旦复旦由私立改为国立,全称为国立复旦大学,吴南轩、章益先后出任校长。1946年夏,渝校迁回上海江湾原址,与沪校合并,学校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1949年6月,上海市军管会接管复旦。军管会任命张志让、陈望道担任校务委员会正副主任委员。1952年2月,中共复旦大学委员会成立,李正文任书记。1952年8月至9月,华东地区进行院系大调整,复旦大学成为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全国重镇,奠定了后50年学科发展的基本格局和师资基础。

  1954年,杨西光出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1956年复旦第一次党代会召开。五六十年代,杨西光、王零领导的学校党委支持校长陈望道狠抓教学质量,充分发挥老专家、老教授的作用,有计划、有重点地系统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期间,复旦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条件都有瞩目的长足发展,形成了有特色的学科高原。1949—1966年,复旦培养的学生中有70余人日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个人数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三。

  1958年“大跃进”,复旦大学理科新建了计算数学、力学、原子核物理、放射化学、无线电电子学、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等新专业。此前,文科重建了法律系、哲学系。这些新专业的创建,标志着复旦开始探索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综合大学之路。1959年,复旦大学被列为全国16所重点大学之一。1966年到1976年,复旦大学成为“文革”的重灾区,教学科研受到重创。

  1977年,复旦大学恢复招收本科生,次年恢复招收研究生。1978年,苏步青出任校长、党委委员,夏征农出任党委第一书记,进行了一系列拨乱反正工作,同时倡导民主办校,推动思想解放运动。1983至2011年,谢希德、华中一、杨福家、王生洪、杨玉良先后出任校长,盛华、林克、钱冬生、程天权、秦绍德、朱之文先后出任党委书记。

  1984年,复旦大学成立研究生院。同年,再次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0所高校之一。1993年2月,复旦大学提出了“追求优质,争创一流,明确复旦作为高校国家队的坐标位置”的发展大计,并逐步确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奋斗目标。

  1994年,复旦大学通过由国家教育部组织的“211工程”部门预审,提出了在21世纪初期,将复旦大学建设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科技成果转让和高规格决策咨询的中心和基地,成为学术思想活跃、学科特色鲜明、综合实力雄厚、精神面貌健康奋发、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地位相称的、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综合大学的总体奋斗目标,为此后十年制定了发展蓝图。1995年5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复旦大学题词:“面向新世纪,把复旦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综合性大学。”

  1999年国家教育部、上海市政府签定共建复旦大学的协议,复旦成为“985工程”的首批建设高校。2000年4月27日,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强强联合,成立新的复旦大学。

  2005年复旦大学百年华诞。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希望复旦大学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综合性大学,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校领导

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是复旦大学的第一资源。近年来,复旦积极引进海外顶尖人才,实施“复旦卓越人才发展计划”,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目前,学校共有教职工5800人,其中专任教师270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有1800人。其中,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44%,41-50岁的中年教师占35%。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6人,复旦文科杰出教授2名、特聘资深教授6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9名,国家级教学名师7人,上海市教学名师2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1个,上海市教学团队7个。

  教师以育人为天职,是复旦教职员工的共识。学校要求,所有专任教师必须参与教学,所有高级职称教师必须为本科生开课。每年在编教授开授本科课程比例超过80%。近年来,学校也大力推进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建设,聘请了大批海内外学者来校为本科生授课,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目前,有来自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位全职外籍专业教师活跃在近20个院系的讲台上。

院系设置

  • 复旦学院
  • 中国语言文学系
  • 哲学学院
  • 历史学系
  • 旅游学系
  • 文物和博物馆学系
  •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 法学院
  •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 新闻学院
  • 经济学院
  • 管理学院
  •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 数学科学学院
  • 物理学系
  • 化学系
  • 高分子科学系
  •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 软件学院
  • 微电子学院
  • 材料科学系
  • 力学与工程科学系
  • 生命科学学院
  • 基础医学院
  • 临床医学院(待恢复)
  • 药学院
  • 公共卫生学院
  • 护理学院
  •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 社会科学基础部
  • 艺术教育中心
  • 体育教学部
  • 分析测试中心
  • 实验动物科学部
  • 放射医学研究所
  • 古籍整理研究所
  •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
  • 高等教育研究所
  • 现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学与技术系
  • 神经生物学研究所
  • 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国际问题研究院
  • 先进材料实验室
  • 专用材料与装备技术研究院
  • 生物医学研究院
  • 脑科学研究院
  •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 文史研究院
  • 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 继续教育学院
  • 网络教育学院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