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5个用户的12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扩展80首]]》、《[[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1-3年级)]]》<br><br>
+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0%; color:red;">'''夜书所见'''</span><br><br>
+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0%; color:red;">夜书所见</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宋·[[叶绍翁]]</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宋·[[叶绍翁]]</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20%; color:#B8860B;">
 
<span style="font-size: 120%; color:#B8860B;">
第30行: 第30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诗题《夜书所见》的意思是:在孤寂的夜里写写所见、所思。题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在这里是看见、所见的意思,应读“jiàn”。
+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夜书所见:在夜里写所见、所思。题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在这里是看见、所见的意思,应读“jiàn”。
  
 
  这首诗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季节和景物的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这首诗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季节和景物的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第37行: 第37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使客游在外的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span><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使客游在外的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span><br>
 
  萧萧:形容风声。<br>
 
  萧萧:形容风声。<br>
 
  梧叶:梧桐叶。梧:梧桐,落叶乔木。树干直,树皮绿色、平滑,叶大、柄长。<br>
 
  梧叶:梧桐叶。梧:梧桐,落叶乔木。树干直,树皮绿色、平滑,叶大、柄长。<br>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br>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夜里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明亮,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span><br>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夜里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明亮,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span><br>
 
  挑:用细长的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拨出。<br>
 
  挑:用细长的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拨出。<br>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儿。<br>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儿。<br>
 
  篱落:篱笆。<br>
 
  篱落:篱笆。<br>
  
[[文件:夜书所见 插图-2.jpg|center|thumb|500px|夜书所见 插图: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文件: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jpg|center|thumb|400px|<span style="color:red;">绘画要点:树,为秋天的'''梧桐树'''。</span>'''夜书所见''':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临时用图)|link=夜书所见]]
+
[[文件:夜书所见 插图-2.jpg|center|thumb|500px|《夜书所见》插图: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
  这首诗描写作者在孤寂夜里所见、所思,写得极生动、优美,营造出了一种高远的意境。前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后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诗的一二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写景,借秋风瑟瑟、梧叶萧萧、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在外的孤单寂寞、凄凉之感。“江上秋风动客情”一句暗用了张翰辞官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这首诗里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
 
  诗的一二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写景,借秋风瑟瑟、梧叶萧萧、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在外的孤单寂寞、凄凉之感。“江上秋风动客情”一句暗用了张翰辞官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这首诗里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
第62行: 第63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考试考点:</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考试考点:</span>
  
1.诗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字用语巧妙,任选一个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
  1.诗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字用语巧妙,任选一个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2.这首诗使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它的妙处。
+
  参考答案:
  
 +
  “送”有“送来”之意,秋风吹动梧桐叶子,送来叶子飒飒作响的声音,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写出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1. “送”有“送来”之意,秋风吹动梧桐叶子,送来叶子飒飒作响的声音,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写出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
  “动”有“打动”之意,秋风吹来,勾起了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孤寂之情。借秋风来表达漂泊的孤独凄凉之情。(解词1分,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表达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动”有“打动”之意,秋风吹来,勾起了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孤寂之情。借秋风来表达漂泊的孤独凄凉之情。(解词1分,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表达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
  写“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1分)“动”字揭出“客情”,自然贴切地写出江上的阵阵秋风引发的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1分)“送”“动”二字化无声为有声,变无情为有情,让客观景物染上了主观色彩(融情于景),(1分)突出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1分)
  
2.示例一:衬托或对比。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
 
  
示例二:借景抒情。一、二两句写梧叶摇落,萧萧作响,江上秋风寒气袭人,营造了一种萧瑟凄冷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客居异乡心境的凄凉愁苦,自然牵动了诗人羁旅思归之情。
+
  2.这首诗使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它的妙处。
  
(答对写法得1分,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表达效果得2分)
+
  参考答案:
  
 +
  示例一:衬托或对比。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者简介:</span>
+
  示例二:借景抒情。一、二两句写梧叶摇落,萧萧作响,江上秋风寒气袭人,营造了一种萧瑟凄冷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客居异乡心境的凄凉愁苦,自然牵动了诗人羁旅思归之情。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县]])人。祖籍建阳(今[[福建]][[建瓯市]]),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著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有诗集《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补遗》。叶绍翁的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属江湖诗派风格。他的七言绝句《[[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
  (答对写法得1分,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表达效果得2分)
 +
 
 +
 
 +
  3.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情感的?(4分)
 +
 
 +
  参考答案:
 +
 
 +
  衬托或对比。(1分)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2分)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1分)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者简介:</span>
  
 +
  [[叶绍翁]](1194—?),[[南宋]]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县]])人,祖籍建阳(今[[福建]][[建瓯市]])。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其学出于[[叶適]],与[[真德秀]]友善。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属江湖诗派风格。他的七言绝句《[[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 参考 ==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
 
*[[唐诗三百首]]
 
*[[《小学生诵读 唐诗一百首》学习软件|《小学生诵读 唐诗一百首》目录]]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扩展80首]]
 
*[[中华古诗词经典名句]]
 
  
  

2022年6月29日 (三) 12:12的最后版本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xiāo xiāo wú yè sòng hán shēng 
萧 萧 梧 叶 送 寒 声,

jiāng shàng qiū fēng dòng kè qíng 
江 上 秋 风 动 客 情。

zhī yǒu ér tóng tiǎo cù zhī 
知 有 儿 童 挑 促 织,

yè shēn lí luò yī dēng míng 
夜 深 篱 落 一 灯 明。



诗题与背景: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夜书所见:在夜里写所见、所思。题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在这里是看见、所见的意思,应读“jiàn”。

  这首诗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季节和景物的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逐句释义: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使客游在外的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萧萧:形容风声。
  梧叶:梧桐叶。梧:梧桐,落叶乔木。树干直,树皮绿色、平滑,叶大、柄长。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夜里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明亮,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挑:用细长的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拨出。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儿。
  篱落:篱笆。


《夜书所见》插图: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写作者在孤寂夜里所见、所思,写得极生动、优美,营造出了一种高远的意境。前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后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诗的一二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写景,借秋风瑟瑟、梧叶萧萧、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在外的孤单寂寞、凄凉之感。“江上秋风动客情”一句暗用了张翰辞官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这首诗里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

  三四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盎然,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考试考点:

  1.诗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字用语巧妙,任选一个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

  “送”有“送来”之意,秋风吹动梧桐叶子,送来叶子飒飒作响的声音,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写出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动”有“打动”之意,秋风吹来,勾起了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孤寂之情。借秋风来表达漂泊的孤独凄凉之情。(解词1分,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表达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写“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1分)“动”字揭出“客情”,自然贴切地写出江上的阵阵秋风引发的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1分)“送”“动”二字化无声为有声,变无情为有情,让客观景物染上了主观色彩(融情于景),(1分)突出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1分)


  2.这首诗使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它的妙处。

  参考答案:

  示例一:衬托或对比。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

  示例二:借景抒情。一、二两句写梧叶摇落,萧萧作响,江上秋风寒气袭人,营造了一种萧瑟凄冷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客居异乡心境的凄凉愁苦,自然牵动了诗人羁旅思归之情。

  (答对写法得1分,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表达效果得2分)


  3.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情感的?(4分)

  参考答案:

  衬托或对比。(1分)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2分)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1分)


作者简介:

  叶绍翁(1194—?),南宋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县)人,祖籍建阳(今福建建瓯市)。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其学出于叶適,与真德秀友善。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属江湖诗派风格。他的七言绝句《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