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以“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汉语拼音:Dàtōng Huízú Tǔzú Zìzhìxiàn;英文:Datong Hui and Tu Autonomous County),中国青海省西宁...”为内容创建页面)
 
第1行: 第1行:
 
+
[[文件:994140.jpg|right|thumb|260px|青海省西宁市:大通鹞子沟]]
 
+
[[文件:994123.jpg|right|thumb|200px|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达板山]]
 +
[[文件:994122.jpg|right|thumb|200px|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老爷山]]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汉语拼音:Dàtōng Huízú Tǔzú Zìzhìxiàn;英文:Datong Hui and Tu Autonomous County),中国青海省西宁市所辖的一个县。西宁市辖县。位于西宁市东北部。总面积3090平方千米。总人口45万人(2010年)。以汉族为主,还有回、土、藏等少数民族。辖9个镇、11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桥头镇、城关镇、塔尔镇、东峡镇、黄家寨镇、长宁镇、景阳镇、多林镇、新庄镇、青林乡、青山乡、逊让乡、极乐乡、宝库乡、斜沟乡、良教乡、向化藏族乡、桦林乡、朔北藏族乡、石山乡。县政府驻桥头镇,距西宁市35千米。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汉语拼音:Dàtōng Huízú Tǔzú Zìzhìxiàn;英文:Datong Hui and Tu Autonomous County),中国青海省西宁市所辖的一个县。西宁市辖县。位于西宁市东北部。总面积3090平方千米。总人口45万人(2010年)。以汉族为主,还有回、土、藏等少数民族。辖9个镇、11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桥头镇、城关镇、塔尔镇、东峡镇、黄家寨镇、长宁镇、景阳镇、多林镇、新庄镇、青林乡、青山乡、逊让乡、极乐乡、宝库乡、斜沟乡、良教乡、向化藏族乡、桦林乡、朔北藏族乡、石山乡。县政府驻桥头镇,距西宁市35千米。
第18行: 第19行:
 
大通发展环境优越
 
大通发展环境优越
 
全县有汉、回、土、藏、蒙古等2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2.2万人,各民族团结和谐,共同发展,多次被评为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县城建城区面积位居全省县级地区之首,达18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14万, 辐射带动能力较强。根据新一轮城市发展规划,以承担和弥补城市功能为目标,以实现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功能完善、新型产业承接和城市品位提升为重点,我 县将全面启动东部新城建设,通过几年努力,把东部新城打造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近年来,我县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全民创业的配套政策和招商引 资优惠政策,初步形成了“机制灵活、服务到位、环境优越”的创业服务体系。大通已成为创业者投资兴业的热土,一个社会和谐、实力强劲、活力奔放的新大通, 在又好又快的大发展中正在迅速崛起。
 
全县有汉、回、土、藏、蒙古等2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2.2万人,各民族团结和谐,共同发展,多次被评为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县城建城区面积位居全省县级地区之首,达18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14万, 辐射带动能力较强。根据新一轮城市发展规划,以承担和弥补城市功能为目标,以实现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功能完善、新型产业承接和城市品位提升为重点,我 县将全面启动东部新城建设,通过几年努力,把东部新城打造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近年来,我县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全民创业的配套政策和招商引 资优惠政策,初步形成了“机制灵活、服务到位、环境优越”的创业服务体系。大通已成为创业者投资兴业的热土,一个社会和谐、实力强劲、活力奔放的新大通, 在又好又快的大发展中正在迅速崛起。
 +
 +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度地带,位于青海省东部,祁连山麓之南,湟水上游北川河流域。东部隔马鞍山与互助土族自治县相邻,西部以娘娘山与湟中、海晏县为界,南接西宁市,北隔达坂山与门源回族自治县相望。介于东经100°51′至101°56′,北纬36°43′至37°23′之间,海拔2280—4622米,年均气温5.5度,年降水量450—800毫米,年内无霜期100—120天左右。县境东西最长95公里,南北最宽85公里,图形呈桑叶状,总面积3090平方公里。全县辖9镇11乡,289个村委会、20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4.3万人,有汉、回、土、藏、蒙古等2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0.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6.7%,农业人口34.6万人,占总人口的78.1%。
 +
  大通县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生产经营举步维艰。2010年1-10月,在规模以上44家工业中,小企业数为31家 ,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数的70%,实现总产值16.6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2.8%。这些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和生产稳定性都较差。到10月底,总产值累计同比下降企业8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8%。停产企业6家,半停产企业2家,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近14 %。小型企业过多严重制约了规模工业的发展和壮大。新增企业规模偏小,难以带动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1-10月,我县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0.6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总产值的0.46%。新增企业规模偏小,难以支撑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耗增长迅速,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保护难度加大。随着近年来大通地区重化工业中高耗能企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碳化硅、铁合金、水泥、铝锭等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长迅猛,不仅给单位增加值消耗能源降低带来难度,而且对区域环境影响较大,大通用于作为燃料的能源消耗大幅增加,能源结构仍以煤品能源为主,煤品中尤以原煤为主,这种能源结构进一步加重了能源资源的消费紧张状况,也增加了烟尘、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影响大通地区公众健康。
 +
  大通县大通“社火”和省内各地一样,是每年春节期间广大群众迎春、闹春的一大群众性文化活动,其传承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广泛,是群众自发的年节民间艺术大汇演,体现着大通各族人民群众祈盼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抒发着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理想,展示着他们对民间文化艺术的创造力和审美观念。他们在“社火”活动中的参与对传承和创造民族文化起着源泉和土壤的作用,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份十分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大通地区的社火队,除回族居住的地区外,几乎村村有队,户户随队,农村社火队最多时达74个。费用一般由群众自愿损赠或从各家中募集,群众积极踊跃,唯恐落后于人。组织者称会头,各队都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演出时间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七到十七之间,表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一般社火都有牌灯彩旗、锣鼓乐队、灯官、报子、龙灯、狮子、旱船、老秧歌、霸王鞭、太平鼓、八大光棍、拉花姐儿、高、低跷、滚灯等。演员在锣鼓指挥下,统一跑满场作造型之后,分项表演。表演节目的形式几乎包括所有小调、民歌、秧歌、道情、眉户以及民乐曲牌、曲艺形式,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清末西宁诗人朱耀南“社火”诗:“休明鼓吹答升平,街舞衢歌雅颂声。巧制鱼龙看变化,粉墨登场又多名。”便是社火这一民间传统文化粗犷、豪放、朴实而又充满的乡土气息的真实写照。
 +
  大通县物产资源丰富。可利用草场234万亩;林地面积1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6.4%,位居全省第一。野生植物众多,药用植物有160多种,赤芍、青艽、茵陈、大黄等远销北京、上海等地。沙棘林面积12万亩,白桦林面积6万亩,开发生产的沙棘油、沙棘汁、白桦汁等产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土特产品种繁多,蚕豆、蕨菜、活牦牛等畅销国际市场。珍禽异兽有白唇鹿、麝、棕熊、紫、猞猁、蓝马鸡等20多种。已探明的矿种达31种,其中煤、石英石、白云石、石灰石、方解石、长石、高岭土、粘土等储量可观。水资源丰富,黄河的三级支流北川河贯穿全县,较大的河流还有宝? 理想的旅游暑胜地。
 +
  大通县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发掘文化特色,坚持旅游与文化相结合,深度挖掘丰富的历史、民族、宗教等文化资源底蕴,把具有大通特色的文化资源发展成为一大旅游优势。发展民俗特色,针对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民族文化丰富的特点,把旅游业同民俗风情有机结合起来,打造旅游新亮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各项资金,加大县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大力开展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广泛吸引民间投资和外来资金对全县旅游设施的开发建设。不断完善各旅游重点城镇主要街道、重要公共场所和景区景点的道路、通信、环卫等配套设施,提高旅游服务档次。推进服务业发展。推进与旅游业相关联的餐饮、住宿等行业协调发展。落实扶持餐饮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以服务旅游业发展为导向,积极引导餐饮企业挖掘和弘扬餐饮文化,全面提升宾馆饭店的服务档次与水平,促进餐饮服务业上水平、上规模。支持和鼓励大型商贸企业在县域内建立商贸连锁网点和分销网络,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金融、保险、教育、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
  
 
  邮编:810100 区号:0971 代码:630121
 
  邮编:810100 区号:0971 代码:630121
第37行: 第44行:
 
2006年8月,撤销西山乡,并入青山乡;撤销窎沟乡,并入朔北藏族乡。调整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辖9个镇、11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桥头镇、城关镇、塔尔镇、东峡镇、黄家寨镇、长宁镇、景阳镇、多林镇、新庄镇、青林乡、青山乡、逊让乡、极乐乡、宝库乡、斜沟乡、良教乡、向化藏族乡、桦林乡、朔北藏族乡、石山乡。
 
2006年8月,撤销西山乡,并入青山乡;撤销窎沟乡,并入朔北藏族乡。调整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辖9个镇、11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桥头镇、城关镇、塔尔镇、东峡镇、黄家寨镇、长宁镇、景阳镇、多林镇、新庄镇、青林乡、青山乡、逊让乡、极乐乡、宝库乡、斜沟乡、良教乡、向化藏族乡、桦林乡、朔北藏族乡、石山乡。
  
 +
名称由来
 +
青海省,青海湖在西汉时称西海、仙海、鲜水海和卑禾羌海,北魏时称青海,清代后期出现青海湖这一名称。青海湖蒙古语音译为“库库诺尔”,藏语音译称“措温波”,意为蓝色或青色的海。民国十八年(1929年)元月,青海建省,省名因青海湖而来。
 +
西宁市,青海省省会,是青海省的省会城市。古为羌戎之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自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建立西平亭始,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公元222年修筑西平郡,北魏时期(公元439年)鄯善镇移驻西平。公元526年改制,撤销鄯善镇,改设鄯州,仍治西平。从公元527年到北宋约有500年以上的时间,由于民族间军事斗争,西宁地区成为军事要地和战区。北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夏五月,改鄯州为西宁州,意为希望西方安宁。西宁之名沿用至今,已逾900年。
 +
大通县,位于青海东部农业区北部,属西宁市辖区。周、秦至汉代,猃狁匈奴在此居住;西晋六朝,诸羌出没。唐贞观初年曾设米川县,宋元时属唃厮啰,明朝为海夷麦力干占据。据《大通县志》记载:宋时在浩门河上筑城,命名曰大通城,后遂名浩门河为大通河。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复修城于卫地,建卫制时,名曰大通卫,从属西宁府。乾隆九年(1744年),移卫于白塔城(今大通城关镇)。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卫为县,仍名大通县,至今已248年。1985年11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改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至今24年。
 +
部分乡镇名称由来
 +
桥头镇,原名峡口,1930~1932年,在宝库、黑林、东峡河汇合处修木桥一座,名济通桥,沟通了东峡地区交通和经济、文化交流,之后城乡居民陆续迁居此桥两岸。马步芳当局在此开设商号,修建学校,倡办集市贸易,峡口日益繁荣,桥头之名,从此开始。
 +
城关镇,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大通卫时,在今镇政府所在地筑城一座,高6.67米,底厚6米,顶宽4米,周围1860米,设有城楼、角楼、腰楼、月城、炮台、堑壕和东西两门。“城关”一名因此而来。但此时,该城名曰“白塔城”,因城东原有一古塔,唇灰垩之,俗称“白塔儿”,故城亦名“白塔城”。乾隆九年(1744年)移卫于白塔城,二十六年(1761年)改卫为县,遂为大通县城。清光绪《大通县志》:“白塔城又名毛佰胜,明初有将毛姓出兵于此,百战百胜,固以名地,始隶版图……”。毛佰胜即源于此,并为后代沿袭了260年之久。新中国成立之初,建立了佰胜镇,1952年改称为“城关”,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
东峡镇,1949年至1956年为多隆乡,1958年公社化时,属东峡公社。该乡南北两面为山,中间一条沟道,由东西向西倾斜,故名。其乡政府所在地衙门庄,大约形成于明代隆庆年间。据传此地原有系蒙古族游牧区,有蒙古族部落首领黄台吉在此修有衙门一处,古称衙门庄。
 +
长宁镇,“长宁”名称历史悠久,西汉修筑西平亭的同时,在此筑安宁堡,后来为取长久安宁之意,改名长宁堡。此后随时代变迁,行政区划反复变更,但“长宁”之名久兴未衰,沿袭至今。
 +
黄家寨镇,黄家寨地区开发较早,西晋设长宁县时属长宁县管辖。元、明期间就有了黄姓居民在此居住,故村名以黄家寨命名。黄家寨乡因黄家寨村而得名。
 +
塔尔镇,塔尔镇是个纯回族聚居的地区。据传:元朝末年,这里是藏族居住的地区,建有一座小寺(土塔),后被毁。此地东西较高且靠东山根,象弯月状,故得名塔尔湾。因镇政府驻塔尔湾,故名塔尔镇。
 +
新庄镇,新庄镇辖有上山、下山、李家山、申哇、硖门、新庄、台其庄等十二个村民委员会,因镇政府驻地在新庄自然村而命名。
 +
多林镇,多林镇聚居着土、汉、藏三个民族,镇政府设在哈州村。1949—1956年名多洛乡,虽行政区划几经变更,镇政府驻地始终在哈州村。哈州村始建于康熙年间,有哈氏迁居于该地区域内,村因此得名。后因通婚关系现演变为林姓(镇名是否为“多洛”与“林”姓的合成,目前尚无文字说明)。
 +
朔北藏族乡,该乡开发较早,大约四百年前就有先民们在此安居乐业,开荒种地,放牧牲畜。因位于元朔山(老爷山)之北而得名。
 +
向化藏族乡,据《西宁府新志》记载,大通卫属藏族共六族,即那楞、新顺、隆旺、兴马、向化、归化族。又载:“向化族,卫城北(今城关镇)一百二十里,……”广惠寺建成后六族统归广惠寺管辖,其地名由族名而来。
 +
极乐乡,该乡乡政府驻极拉后庄村。极拉村名据传来源于此地有座极哇寺。元末明初藏族居住此地。明代中朝马氏从河州迁居于此,遂此寺名为村名。因“极哇”、“极拉”近音,演化为极拉一词。新中国成立后改设极乐乡。
 +
良教乡,该乡辖有良教沟等十二个居民委员会,乡政府驻地下治泉村。“良教”一名源于“良教沟”。良教沟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早先此沟是狼经常嚎叫出没之地,故名为“浪叫沟”。因狼叫不雅,且因“狼叫”、“良教”近音,久而久之,演变为良教,良教乡由此而得名。
 +
斜沟乡,斜沟乡原名雪沟,取沟内积雪之意,因“雪”、“斜”近音演变为斜沟乡。
 +
青山乡,青山乡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建政时为古娄乡、祁家上乡。1958年为先锋公社,1962年将祁家乡的佐士图等地及原古娄乡合并,成了青山公社。因祁家寺前有四季常青的松林一片,故名为青山。1984年乡政府改名为青山乡沿用至今。
 +
桦林乡,乡政府设在桦林庄,故名桦林乡。桦林庄自然村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因村址西靠一片桦树林,故取名桦林庄,沿用至今。
 +
逊让乡,乡政府设在逊布村,逊布沟自然村始建于明末清初,嘉庆年间苏、铁等姓从互助逊布迁来此地,村以姓而得名(“逊布”语源于藏语,为姓氏)。1951年建政时,成立了逊让上、下两个庄,逊让一名沿用至今。
 +
石山乡,史书称石山堡。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大通改卫为县,将南闇门(今桥头镇)外,新城以南原属西宁的10堡(寨)划归大通县,石山被划入,新中国成立时建立了石山乡。
 +
宝库乡,位于县境西北角达坂山下,面积1174.85平方公里,面积之大列全县各乡镇之首。旧时称“拨科”。史料记载:“去县城西北四十里,为县治南条诸水之总。初名博罗冲克河。东流穿拨科山峡,东折向南……入西宁之北川……”。民国《大通县志》载:“去县城四十五里,居浩门河之南,自西至东二百余里……为通甘凉之道”,说的就是宝库河、宝库峡。“拨科”原为少数民族词汇,为何族语言,何意?虽无考证,但“宝库”一词源于“拨科”却勿庸置疑。新中国成立之初,设山城乡和宝库乡,1956年合并建立了宝库乡。
 +
 +
老爷山景区,因原建于山顶的太元宫供奉有“关老爷”而得名,又因其险峻并有北八天教主在此修仙的传说而称“北武当”。
 +
娘娘山景区,古称金山,因隋炀帝西巡佚事改名金娥山,民间也有西王母娘娘诞生地传说。
 +
鹞子沟景区,因林区内多有鹞子(猎隼)而著称,也因从高处俯瞰山形如展翅的鹞子而得名。
 +
广惠寺,因雍正皇帝赐额得名,意为赐福拯民,跻诸仁寿之意,广惠恩泽,普济天下。
 +
察汗河景区,因察汗河水而命名,“察汗”为蒙语,是洁白的意思。
 +
 +
 +
 +
== 地理 ==
 +
[[文件:994124.jpg|right|thumb|200px|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老爷山]]
 +
 +
 +
 +
== 自然资源 ==
 +
 +
①土地资源:全县3090平方公里总面积中,农用地397万亩,建设用地12.18万亩,未利用地64.77万亩。
 +
②森林资源:主要有青海云彬、祁连圆柏、青杨、新疆杨、中国沙棘等树种,林木总蓄积量166.36万立方米,林地面积23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8.1%,县城园林绿地率32.82%。
 +
③矿产资源:原煤储量1.02亿吨,石英石16亿吨,石灰石0.5亿吨。
 +
④水资源:年均水资源总量6.8亿立方米,每年向西宁市及本县提供城市及工业用水1.35亿立方米,至2010年供水能力将达2.19亿立方米。
 +
⑤人力资源:全县劳动力24.6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20.4万人,可转移13万人,占57.14%。富余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7%,初中文化程度51%。
 +
二、基础设施条件优越。
 +
①水:建成农灌干渠32条,总长217公里,供水能力1.3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4.5万亩;县自来水公司日供水能力7200立方米,供水管网40.7公里,供水人口7万人;污水管网总长57.6公里,在建的县城污水处理厂近期规模为1.5万立方米/日,远期为2.3万立方米/日。
 +
②电:全县配电线路总长3111.5千米,其中35千伏线路12条,10千伏线路44条,0.4千伏线路782条。有35千伏主变12台,总变电容量4.72万千伏安;110千伏主变11台,总变电容量47.6万千伏安;330千伏主变7台,总变电容量168万千伏安。
 +
③路:境内公路里程达1323.8公里,公路密度0.43公里。县城距省会西宁仅30公里,距西宁飞机场不到50公里。227国道线贯穿全境,宁大铁路和宁大高速公路直达县城,县乡公路连通全县,以“四纵三横”为主框架的公路路网格局基本形成。
 +
④气:天然气管道运行压力10千克,工业用气价1.07元/立方米,近期供应能力为1.12万标准平方米/小时,远期1.54万标准平方米/小时。
 +
⑤通讯:县、乡电话普及率分别达82%和29%,移动电话普及率达78%。
 +
三、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
①工业:北川地区是全省重要的工业聚集地带,2009年正式成立北川工业园及其管委会,园区规划总面积为2145公顷(3.2万亩), 功能定位主要以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为主,重点发展新型材料、化工和机械设备制造等产业。其中,北部工业园发展冶化、铝业、能源工业;中部工业园发展精细化 工、新材料、建材产业;南部工业园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业和包装工业;规划仓储园用于货物的储藏、中转和流通。目前,园区内共有工业企业47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户:新能源企业3户,冶金企业5户,建材企业4户,精深加工2户,其它企业3户。
 +
②农业:现有4个无公害露天蔬菜生产基地,面积5987亩。其中:朔北乡代同庄菜瓜、甘蓝基地主栽菜瓜2000亩、甘蓝1500亩,黄家寨平乐村旱地红葱基地2000亩,桥头镇南关村苤蓝基地387亩,塔尔镇中庄村菜花、青笋基地100亩。已形成3个设施蔬菜产业带,即双新公路沿线千亩日光节能温室无公害蔬菜种植产业带,长宁、黄家寨及县城临近花卉、新型果品产业带,城关、东峡片食用菌产销一体化产业带。
 +
 +
 +
 +
 +
== 文化 ==
 +
 +
'''四大手工艺品'''
 +
 +
  '''大通皮影''' 自明末清初(公元1644年)传入以来,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2006年大通皮影被列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大通皮影作为河湟皮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通皮影戏以完美的雕刻造型、艺人优美的唱腔和熟练的演技集民间美术、音乐、戏曲为一体的一种民间曲艺表现形式,以光、影、色三者的组合形成了皮影雕刻艺术的观赏性,“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是对皮影戏的真实写照,它的表演道具有影人(俗称皮娃娃)、影幕(亮子)、光源(灯盏)。
 +
 +
  '''大通刺绣''' 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实用类,主要有鞋、袜子、腰带、辫筒、枕头,这是刺绣的主体;二是观赏类,主要有钱褡、衣领、衣袖,荷包、口袋片等;三是礼仪类,主要 有钱包、笔包、寿帐、挽联、字画等;四是宗教用品类,用刺绣塑造佛像和装饰寺庙殿堂。大通刺绣的绣法较多,有平绣、盘绣、锁绣、网绣、拉绣、垛绣、辫绣、 堆绣、剪贴绣等。
 +
 +
  '''大通剪纸''' 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大通剪纸内容广泛,多以表现戏曲人物、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生活场景为主,工具以剪为主,以刻为辅, 色彩上以单色为主,金色为辅,手法上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剪纸的作者大多是劳动妇女,熟练的剪纸艺术一般不在纸上起稿,用剪刀直接剪裁,艺术风格古雅质 朴、粗犷奔放、单纯明快,大胆夸张与自由装饰相结合,具有浓郁的高原气息。
 +
 +
  '''大通农民画''' 大通农民画以夸张变形、粗犷、直白、装饰性强、民族民间风情强烈、生活气息浓郁、地域特色明显为主要特点,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大通农民画作者队伍已发展到200余人,骨干作者100余人,共创作作品2000多件。2008年,大通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农民画)之乡”。有20多件作品参加了全国历届农民画展览,其中获全国性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5个,优秀奖10多个。有近2000多幅作品参加了省、市、县书画展览,有多幅作品获奖、刊登发表和收藏。
 +
 +
 +
 +
== 旅游 ==
 +
 +
[[文件:994125.jpg|right|thumb|200px|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明长城]]
 +
 +
  '''大通明长城'''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明长城遗址,现存50245米,东起大通与互助县交界的阎王边西止大通与湟中县的交界处。从老爷山过北川河,再从小石山至拱北岭,这一段的长城不仅集中了众多的敌楼、关城、营城、卫所、烽火台,而且还巧妙地与巍峨险峻的自然山体结合在了一体,形成了易守难攻的气势,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被专家誉为青海八达岭。2007年,大通县境内的明代长城遗址被列入国家长城保护计划。这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明代长城遗址。根据近年来国内专家的考证发现:大通明长城是围绕着西宁卫而修筑的防御体系,被人们称做是青海的八达岭长城。
 +
 +
  修建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位于西宁市大通县境内的明长城是明代隆庆六年修筑的。全长约二十九里,坐落于娘娘山东麓及老爷山与互助五峰山的山梁上。从全省长城的保存现状看,大通境内的明长城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段,也是青海省境内明长城中的精华部分。1986年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史料记载,西宁近境的明长城,从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开始,由西宁兵备副使王继芳、周京等官吏主持修筑,后来经过了隆庆元年、隆庆六年、万历元年、万历二年、万历二十四年多次大规模的修筑才初步完成青海西宁近境长城的工程。
 +
 +
  大通境内的明长城在清代时先后进行过二次维修。据《西宁府新志·建置》记载:"国朝雍正十年,署西宁总兵官印务范散秩大臣时捷奏请动工重修。乾隆十年应琚率同知县张渡于残缺处复捐俸葺理,虽垣堑时有损益,而规模仍旧。""规模仍旧"表明当时西宁近境的明长城,虽然经过了二次修葺,但是,没有改变明长城的原貌,也没有进行"重修"。
 +
 +
  2008年3月25日,省文物局抽出业务骨干和省测绘局组成调查队,对其展开了调查。目前,大通明长城已列入国家长城保护计划,属国家重点保护单位。为完整保存这一珍奇的历史景观,进一步丰富西宁周边的历史文化旅游内涵,近期,大通县聘请兰州大学和敦煌艺术研究所的专家,再次对明长城遗址作了全面考察,根据考察结果,制订了详细的《大通县明长城保护规划》,拟将大通明长城建设成一个明长城遗址公园,最终实现保护和开发双赢的目标。同时,申报了"大通明长城"抢险加固工程,已被国家文物局下达立项批复,前期设计规划工作正在进行。
 +
 +
[[文件:994127.jpg|right|thumb|200px|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察汗河国家级森林公园]]
 +
 +
  察汗河国家级森林公园 位于大通县西北部,达坂山南脉的宝库林区。察汗河是蒙古语,译为“洁白的河”。总面积3114公顷,森林覆盖率58%,海拔2868—4235米,南高北低,呈狭长沟谷地貌,距省会西宁市82公里,距大通县城45公里。这里气候温凉湿润,夏季年平均温度在12℃左右,是理想的避暑胜地以及人们回归自然的绝妙佳境。察汗河景区不仅景色如画,而且还分布有许多动植物资源和山珍野果,植物有园柏、桦树、杜鹃、绣线菊等多种植物,常绿与落叶并存;动物有岩羊、蓝马鸡、雪鸡、红隼等;山珍野果有冬虫夏草、莓子、草莓、野樱桃、蘑菇和蕨菜等应有尽有。
 +
 +
[[文件:994139.jpg|right|thumb|200px|青海省西宁市:娘娘山景区]]
 +
 +
  '''娘娘山景区''' 又名金娥山,位于青海省大通县桥头镇西侧,距县城5公里。起于黑林,止于景阳川,环绕县境西南部,首尾50余公里。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与老爷山对峙。山顶有一座天池,每到夏季雨水旺盛之时,天池里水波荡漾,池畔蝴蝶飞舞,五色的斑斓,这便是西宁古八景中的“金娥晓日”。娘娘山是祁连山系的支脉,西起黑林,东止于景阳川,首尾长百里余。从山脚至顶峰,一年四季千姿百态,情趣横生,实是一条幽深雅静、绚丽多彩的天然画廊。另外,那一万多亩草山,逶迤起伏,错落相间,有时茂林如屏,峭壁当前,令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登上山顶,极目远眺,南面西宁市耸立的南北两山和幢幢高楼,隐约可望。北边的大坂山壁立万仞,山顶白雪皑皑,山腰云雾缥缈,环顾四周,但见娘娘山麓自西而东,岗陵起伏,有的若龙腾霄汉,有的似凤凰展翅,有的青翠如屏,有的彩云缭绕。
 +
 +
  关于娘娘山,有种种传奇的历史传说故事。首先在当地民间是这样传说的:大通县长宁堡村从前有个总神庙,据说是人们为了纪念娘娘山而建的,相传在隋朝时代,隋炀帝有三千六百个老婆,娘娘为正宫。由于隋炀帝成天花天酒地,不理朝政,贪官污吏坑害百姓,人民生活十分贫苦,娘娘多次进谏,而隋炀帝一句也听不进去。后来隋炀帝在一些小人的挑唆下,将正宫娘娘发配到西北的落云山军马场中牧马,受尽了艰难困苦,吃的是野菜,穿的是破衣裳。到了后来,一些忠臣在隋炀帝面前经常劝说,皇帝回心转意,打算接回娘娘。隋炀帝带着随从,就来到西北,娘娘山听到皇上来接的消息时,心中又气又悲,对来人说:"他还有脸来见我?我再也不想害苦百姓的昏君"。说罢,纵身跳下了悬崖,等隋炀帝赶到时,娘娘已死于悬崖下,隋炀帝非常后悔自己当初的做法,想起娘娘生前对自己的关心和良言,为了永远怀念娘娘,用厚礼埋藏了娘娘,并封为总官这一带地方的总神。人们为了纪念娘娘,就在长宁堡村修建了庙官,起名总神庙,把西北部的落云山改为"娘娘山"了。
 +
 +
  历史传说一是: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4月,隋炀帝亲自统兵十几万出征叶谷浑,带着大批的文武官员和嫔妃宫女,到西平(今西宁)陈兵讲武,5月进入长宁谷,在娘娘山下大宴群臣,为进攻吐谷浑进行了军事部署,隋炀帝命元寿南屯金山。当时,隋炀帝胞娣乐平公主(即前北周天元皇后)也一同,随驾西行殁于金山,据说就埋葬在这座山,后人建了圣姥庙以纪念她。圣姥俗称娘娘年,所以这座山又称娘娘山,第三个传说是:当时跟随隋炀第西征的众多娘娘中,有一爱妃因不抵高山冷寒气候,病情日渐恶化后病逝于娘娘山中,隋炀帝命属下在山中择一处风景秀丽之处,将其安葬。第二天,人们看到在妃子的葬坟上有成群的白蛾飞舞,隋炀帝人为这时"天地为其妃子吊丧之北",命名此山为"金娥山",他把皇帝的妃子尊成为娘娘,便从此称"金娥山"为娘娘山。
 +
 +
  还有一中传说是跟随隋炀帝西征的众多妃子当中,当时有个叫金娥的,由于厌弃禁宫生活,来到娘娘山出家。后来金娥病逝在山中,人们将她埋葬在山腰,被封为圣母,并建设庙祭祀她,因此把这座山称为金娥山,俗称娘娘山。
 +
 +
  娘娘山位于大通县桥头镇西侧,距县城5公里。起于黑林,止于景阳川,环绕县境西南部,首尾50余公里。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与老爷山对峙。娘娘山岗峦起伏,危峰突起,直插云天。《后汉书》和《汉书》都曾管它叫“昆仑”,它的主峰海拔为4010米。此山的天然林区有12000亩,苍松翠柏,赤桦白杨,郁郁葱葱。其山势峰峦叠嶂,间或峭壁林立,山间溪水潺潺之声不息,林间百鸟鸣唱不绝。
 +
 +
  娘娘山表面覆盖黄土,下部则由厚达3000米以上的千枚岩、极岩、变砾岩构成。局部地区有总厚在1000米以上的石英岩、砂岩。岩石质地坚硬,表面均有风化现象。娘娘山景区年平均气温为2.8℃,一般7月份气温较高,平均为13.9℃,年平均降雨量达800毫米以上。景区山高沟深,空气湿润,气候多变。云飘之间忽落蒙雨,云移之间又显晴空。山顶由于高而寒,白雪覆顶一片洁白。山腰雾缭云绕,间见鲜花盛开,美丽娇艳,赏心悦目。而深秋桦叶如火,山高雾淡,夕阳晚霞,妆如流金,秀绝金娥。大通古八景之一“夕照流金”即指此山
 +
 +
  天然的造型地貌,带给娘娘山的是无尽的美丽。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当时的大通县知事合肥人刘运新在《大通县志》中对娘娘山曾作过绝妙的描绘:“九面芙蓉,巍峨万仞。夕阳西照,辉接层霄。射目光芒,流丹映碧。”通俗说,娘娘山有:高、美、神三大特色。
 +
 +
  登上山顶,极目远眺,遥见南面耸立在西宁市凤凰山上的南禅寺和土娄山上的北禅寺,还有那幢幢高楼,插入云霄的高大烟囱;北边的大坂山壁立万仞,山顶白雪皑皑,山腰云雾缥缈。站在山顶,真有“一峰拔地起,四望众山小”之感。就连对面耸立在北川河畔、巍峨壮观、久负盛名、被人们称为“仰半肚儿摸着天”的老爷山,霎时也显得低矮了许多。  美----山上的桦树林、苍松、白杨,负势竞上,郁郁葱葱。13.7万亩草地,是嫩草丰茂的夏季牧场,每到夏季,这里山清水秀,百花吐艳,彩蝶飞舞,鸟语花香,苍松白桦,绿草如茵。另加之山上的湫池、庙宇等,更加色彩缤纷,光耀夺目。
 +
 +
  娘娘山的由来和它的很多景点都有神话传说,比如“塌庙台”、“神仙洞”、“炮台”、“二郎石”等景点,都得名于神话传说。
 +
 +
  塌庙台位于娘娘山半山腰,距山门约3公里。据史料记载,公元609年(隋大业五年),隋炀帝率军及文武百官、嫔妃和各种服役人员约10万之众巡于河谷(河西的别称),亲征吐谷浑。五月进入西平(今西宁市)以北的长宁谷,在金山(又名金娥山)大宴群臣,期间,隋炀帝一爱妃因受不住青藏高原的寒气,殂于金娥山。隋炀帝万分悲伤,恰在此时,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了无数的白娥落满了葬地,隋炀帝认为是“天地吊唁之兆”,因之把金山改名为“金娥山”。后来隋炀帝西征胜利,起兵东还时,留兵吏驻扎在长宁为地方官,并让兵吏在金娥山雄伟秀丽的地方修建“金山圣母庙”,以示纪念。后因“年久失修,遂致倒塌。”人们便把这里称为“塌庙台”。
 +
 +
  娘娘山巅有着一口“瑶池”,按理说,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顶峰有水泊就奇了,而这水洋洋大观,竟有百余亩面积,那当然属于奇迹,再说它常年积水,久旱不涸,可以说得上是奇绝了。民间传说这水直通青海湖,并且把它与王母瑶池联系起来,更使它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
 +
  娘娘山是祁连山系的支脉,西起黑林,东止于景阳川,首尾长百里余。从山脚至顶峰,一年四季千姿百态,情趣横生,实是一条幽深雅静、绚丽多彩的天然画廊。另外,那一万多亩草山,逶迤起伏,错落相间,有时茂林如屏,峭壁当前,令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然而当您在迂回曲折的羊肠小道攀登探幽时,又会峰回路转,顿生“云开别有天”的情趣。有时顺着坎坷的山间小道步行其间,突然会从晴天外,洒下阵阵细雨,拂落在脸上,顿觉清新凉爽。偶然又会看到一股白朦朦的水雾,从悬崖间喷薄而出,飘游于峰顶山腰。这种蒸郁不散的高山深谷的湿气,造成了娘娘山的多变气候。她时而细雨蒙蒙,给人频添沉肃穆之气;时而云开雾散,明媚的阳光照得古木添新,绿树滴翠。更有那涓涓溪流,潺潺涧水,如细乐轻奏,飞虹流彩,让人心旷神怡,耳目一新。  登上山顶,极目远眺,南面西宁市耸立的南北两山和幢幢高楼,隐约可望。北边的大坂山壁立万仞,山顶白雪皑皑,山腰云雾缥渺,环顾四周,但见娘娘山麓自西而东,岗陵起伏,有若龙腾霄汉,有似凤凰展翅,有的青翠如屏,有的彩云缭绕。身居此山,真有“一峰拔地起,四望众山小”之感。就连对面耸立在北川河畔,巍峨壮观,久负盛名,被人称为“仰半肚儿摸着天”的老爷山,霎时间也显得矮了许多。俯视山间,翠屏壁立,深壑万丈;山下溪水碧透,欢腾奔流,间有汇合处则水石相击,如滚珠溅玉,涌银堆雪,煞是好看。每当秋末冬初,满山桦林如火,特别是在夕照晚霞中,状若流金,伴着阵阵秋风送来的麦香,不仅恍若置身画图之中而且更能醉人心扉。
 +
 +
  娘娘山流传久远的名胜古迹和奇妙动人的神话故事,无不令人神往。古往今来许多诗人、画家、风流名士慕名而来,为她吟诗填词。清留甘任用县知事湘潭廖傒苏调寄《浪淘沙》中写道:“南望好山多,秀绝金娥。夕阳横落浅深坡。照彻芙蓉红有晕,玉面婀娜。诗景费摩挲,采入樵柯。一肩归去如何?呼得老妻烹酒醉,终夜狂歌。”据史料记载,公元609年隋炀帝率文武百官和各种服役人员约十万之众,巡游河右(河西的别称)亲征吐谷浑。炀帝胞妹乐平公主随行,殂于金娥山,后建成圣姥庙。因圣姥俗称娘娘,故金娥山又叫娘娘山。  娘娘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还是一座宝山,山下蕴藏着丰富的煤层,开采了五、六百年之久。娘娘山麓中岭、还埋藏着大量的石英石,水利资源也十分丰富。
 +
 +
  (湖北省郧西县娘娘山属秦岭支脉,位于郧西县南部,为郧西县涧池乡附近群山之首,主峰海拔1078米,方圆约12平方公里。河南省灵宝市娘娘山,又名女郎山,位于小秦岭山脉的最东端,灵宝市西南10公里处的焦村镇南部,总面积28平方公里。)
 +
 +
[[文件:994138.jpg|right|thumb|200px|青海省西宁市:老爷山景区]]
 +
 +
  老爷山景区 老爷山是马鞍山系的主要山峰,座落在大通县城桥头镇的东侧北川河畔,是大通中部的一座主要山峰,面积为3.24平方公里,因山顶原有太元宫(关帝庙),俗称老爷,又称元朔山,北武当,山势呈西北向东南走向,高低悬殊,主峰海拔2928米,相对高度486.5米,老爷山山势雄伟,以奇峰险崖著称,风景优美如画,气势磅礴,奇峰突出,峭壁凌云,被列为青海省著名的九大风景名胜区之一,景区自古以来以苍松蓊翳,石磴盘梯,川流萦带,风景秀丽而闻名天下,老爷山上植物各类繁多,其中木本植物57种,草本植物170多种,形成桦树,云杉,山杨等为上层乔木,枸橘,沙棘,小孽,黄刺,托叶樱桃为中层灌木,野山药,山菊,兰花为地被的植物群体系。
 +
 +
  京式仿古山门的正面上书“雄峙三川”四个镏金大字,也代表大通,三川指的是黑林川,宝库川,东峡川,山门的另一面则书写着:“灵山胜地”四个大字,道出了老爷山的奇雄险峻和它所具有的丰厚文化底蕴。
 +
 +
  山名石取自于青山卧马,由王生铭题写的,石头的质地花岗岩。
 +
 +
  关公大殿,原名太元宫,又名老爷庙,关公大殿内供奉着关羽将军的塑像,当地老百姓俗称关老爷,所以老爷山是因此而得名的。老爷山因此而得名,关公大殿殿宇巍峨,烟雾缭绕,独具气势,此庙原来在山顶,后因被毁,重建于此。
 +
 +
  文化长廊全长213米,这道长廊古朴雅致,迂回曲折。宛如长龙卧于山上,廊内彩绘有廿四孝、佛教、道教故事以及花卉、风光故事等。
 +
 +
  这座经过重新修建的大殿,飞檐斗拱,屋脊安有宝鼎。殿内精雕细镂,殿外流光溢彩。殿中塑有五尊大佛。分别是佛祖释迦牟尼,阿南、伽叶两弟子侍立在两旁。佛祖左侧是西方净土主佛弥勒佛,大行普贤菩萨,右侧是东方琉璃界主佛药师佛,大智文殊菩萨。这五尊佛像气宇轩昂,慈祥端庄。东面塑大愿地藏菩萨和藏传佛格鲁派创始人宗科巴,西面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和藏传佛教宁玛派创始人莲花生大师。每到农历初一和十五,信徒到此顶礼膜拜,虔诚上香敬佛,表现人们祈求平安和幸福的真诚心愿。
 +
 +
  玉皇宫位于老爷山山顶。面南背北的山门,山门两壁上各彩绘有怒目圆睁,狰狞可怖的门神。中供放的这尊巨大香炉铸于明朝宣德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可称得上是老爷山的镇山之宝了。玉皇宫,顾名思义这里供奉的是玉皇大帝的神像。玉皇大帝是道教尊神,在比较正规的道观中都要供奉,他的生日是农历正月初九,即所谓的“玉皇诞”。这一天,道观要举行盛大的祝寿仪式,诵经礼忏,道教又以腊月二十五日为玉帝出巡日,玉帝要下界巡视,考察人间善恶祸福。这一天,道观要举办道场,迎接玉帝御驾,很是庄严、隆重。玉皇大帝是道教中最高级的神明之一,地位不仅在三清尊神之下,但在世俗的心目中,玉皇大帝却是中国最大的神祗,是众神之王。对玉帝的敬奉,反映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神往,以及对神权的敬重和对不死的追求。
 +
 +
  在火烧台的左侧有一块巨石突兀而出,整个看上去就像是一只蟾蜍伏卧在此处,面南背北,圆眼紧盯着半空,四肢蓄劲正待凌空一跃,飞临月宫。这就是有名的“金蟾望月”景点。
 +
 +
  老爷山传统文化活动—朝山会规模之大,声势之浩荡,远近闻名。是大通旅游文化中唯一一项民间文化品牌,每年农历六月六。
 +
 +
  老爷山传统文化活动—朝山会规模之大,声势之浩荡,远近闻名。是大通旅游文化中唯一一项民间文化品牌。老爷山朝山会的来历是这样的:明朝永乐皇帝封太子为“北八天教主”,叫他在朝中助一把力,将来继承王位,统守大明江山,可是永乐太子不愿在朝廷里享受帝王福贵,一心要上山吃斋念佛,修仙成道。皇帝和朝中的文武百官再三相劝,他只是不肯听从。这样,皇帝只得让他走了。临行前,朝廷准备了盛大的宫廷宴会,并举行了隆重的送别仪式。现场有无数美女弹唱歌舞,献上许多金银珠宝,华贵的衣服穿戴,永乐太子一件也没看在眼里,困为这样,倒给他增添了许多烦恼。皇帝看见了,问他怎样才能满意,永乐太子说:“别无他求,只要半幅銮驾相送就可以了。无奈之下,皇帝只好答应了这个要求。永乐太子上山后,下铺百草,上盖青天,渴了喝的是清泉水,饿了吃的松柏籽,数年后,有一天皇帝来到仙山看望他时说:“我的儿呀,父王封你北八天教主你不坐,如今在这里苦渡日月,能到何时?”永乐太子说:“父王不必担心,儿必有成功之日”。皇帝说:“既然如此,你将来若修道成功,但不知我怎样祭奠你才是”?永乐太子说:“父王一定要祭奠我的话,以送我上山时的半幅鸾驾祭奠就是了”。又过了几年,有一天永乐太子出了洞门,正要去采集野果,只见一个老道手拿一根铁梁,坐在大石头上磨。太子见了便道“道师,这样粗的铁梁,你磨它做什么”?老道说:“我要磨它做绣花鞋”。太子感叹道:“你这何时才能磨成针”?老道说:“哎,功到自然成嘛,忙人是修不成好道行的呀”。太子听了后,觉得有理,后悔自己修道有些性急,便继续苦修道行。又过了数年,有一年九月九日凌晨,永乐太子正在打坐修行,洞中进来了一位美貌女子,那女子嘻皮笑脸,卖弄风姿。太子只是低头不理,苦修念佛。不料女子越来越放肆,伸手去拥抱太子,太子气极,便拔剑追杀,追到一条山涧悬崖上,见那女子跃身而过。当太子迈步跨洞时,一足踩空,身体悬空落下。这时,五条神龙腾上山谷,捧住永乐太子灵魂,冉冉飞升上天。从此,永乐太子脱却了肉体,修成了道行,被封为“北八天教主无量佛,”。那个磨铁梁的老道和诱惑太子的美女都是观世音菩萨点化的。从此,当地和附近地方的人们每年以半幅銮驾来仙山祭奠永乐太子,叫做朝山会。每年农历六月六,大通朔北,桥头地区以及互助县的部分农民来到老爷山举行盛大的朝山仪式,其间,锦罗伞盖、唢呐吹奏、山炮轰鸣,场面宏大。
 +
 +
[[文件:994141.jpg|right|thumb|260px|青海省西宁市:大通鹞子沟]]
 +
 +
  '''鹞子沟''' 万元大通县东峡镇广惠寺的对面,坐落在碧波涌翠、明澈如玉带的东峡河畔,总面积1633公顷,是一个以云杉为主,伴生有桦木、山扬的针阔叶混交次生林区。对鹞子沟名称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因这片浩瀚的林区内栖息的鹞子数量非常多,它们翔集在林间,自由繁衍生息,把这里当作它们的天堂,人们取名此地叫鹞子沟。二是由于鹞子沟中间一道山梁将林区分成两条沟,两沟连同这山梁之间云杉密布,连绵起伏。远望此地,像一只巨大的鹞子铺开两翼展翅飞过,人们便称此地为鹞子沟。不管哪种传说有理,这里的确是一处优美的天然生态家园。
 +
 +
  苍茫深邃的鹞子沟以原始云杉林、落叶松林和草地为主要景观。清幽的生态环境,使这里成为人们登高览胜、山地游憩、森林疗养、森林娱乐、科学考察、休闲娱乐的理想度假胜地。在这里,人们还可以尽情举行富有民族风情特色的藏式拔河、射箭活动,体验山野生活情趣,体味到身居山林之间,寄情山水、领悟到民族风情的闲情雅致。
 +
 +
== 美食 ==
 +
 +
[[文件:994126.jpg|right|thumb|200px|青海省西宁市美食:馓子]]
 +
 +
'''馓子''' 是青海农业区各族人民逢年过节制作的特色食品。其形圈圈相连,外观纤细黄亮,入口浓香酥脆,为面食中的佳品,在宴会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馓子是一种油炸面食。在青海,汉族在腊月底制作,过年时招待客人,在正餐前食用。回族、撒拉族等一些少数民族的群众,在每年欢度传统的“古尔邦节”、“尔德节”、“圣纪节”,以及婚丧大事中,都把馓子作为待客的主要面食品。馓子是用白面为原料,稍加盐和调料,搓成细条(越细说明手艺越好),一圈圈放入油中炸制而成,酥脆可口。
 +
 +
酥和丸 是青海西宁的美食,俗称“团园丸子”。将熟糯米搅粘凉透,拌清粉,压成片状,切成长条,揉园压扁,包入蒸熟的水晶馅丸子(即面粉、白糖、玫瑰糖、核桃仁、红绿丝、冰糖渣、生猪板油碎丁拌匀),文火炸,再蒸半小时,扣如盘内,撒上白糖,或倒入少许糖水。具有软、甜、香、酥的特点。
 +
 +
奶皮 也叫干奶酪,和西餐中称作"忌司"的相似,是青海农牧交错地区农民用牛奶制成的著名士特产品之一,为牛奶制品中最可口的营养食品。其制作历史己近百年。奶皮的制法是将鲜牛奶入锅煮熟后,控制火力,微火烘煮,并不断搅动,使水分慢慢蒸发,奶汁浓缩,在锅底凝结成一个圆形的黄色奶饼,放凉处阴干,即成。奶皮纯黄夹白,油渍点点,蜂窝沙孔满布,色彩清新迷人,入口奶油溢香,酥柔味美,不油不腻,营养丰富,不但可供日常食用,而且更是逢年过节、迎亲嫁女待客 的上品,也是探亲访友、慰问老年病人的礼品。老年人最喜把奶皮切成小块泡在奶茶中食用。若切盘上席,作为干果软糖,则是很好的奶油小吃。
  
 +
余酿皮 是青海西宁的特色佳肴,是用麦面为原料,加一定量碱面,用温水调成硬性的面团,多揉搓,在放入凉水中搓洗,洗去淀粉,直到面团成蜂窝状时为止。此面团即面筋。剩的湖水沉淀后,铺入蒸笼中蒸熟,即为“蒸酿皮”。将“蒸酿皮”切成条状,缀以面筋多片,加调料,即可食用。酿皮是青海地方风味浓厚的传统小吃,吃起来辛辣、凉爽、柔韧,滋味悠长。
  
 +
筏子肉团 是青海西宁的名菜,俗称“炸筏子”。将猪的胃壁脂肪膜九俗称蒙肚子油或包肚油)做包裹皮,把肝、肺、肾、脾等,剁成泥,拌入盐、姜粉、花椒粉、胡椒粉、 酱油、清油、葱沫、蒜泥等掺入面粉和团粉,拌匀,填入脂肪膜中,再用洗净的小肠管来回密密地扎成一长圆形肉团,两端封口、煮熟,再蒸一个时辰可食。有的做 法是把羊肉装入肠中经煮、蒸而成。因形似当地水上运输工具羊皮筏子而得名。特点是肥而不腻,鲜嫩味美。青海各族人民都吃筏子肉团,回族和撒拉族群众多在自 己的节日扎羊肉筏子吃;汉族和土族群众都集中在岁尾制作,作为春节的美食。
  
  

2016年2月26日 (五) 20:37的版本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鹞子沟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达板山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老爷山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汉语拼音:Dàtōng Huízú Tǔzú Zìzhìxiàn;英文:Datong Hui and Tu Autonomous County),中国青海省西宁市所辖的一个县。西宁市辖县。位于西宁市东北部。总面积3090平方千米。总人口45万人(2010年)。以汉族为主,还有回、土、藏等少数民族。辖9个镇、11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桥头镇、城关镇、塔尔镇、东峡镇、黄家寨镇、长宁镇、景阳镇、多林镇、新庄镇、青林乡、青山乡、逊让乡、极乐乡、宝库乡、斜沟乡、良教乡、向化藏族乡、桦林乡、朔北藏族乡、石山乡。县政府驻桥头镇,距西宁市35千米。 省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新兴工业区。地处湟水以北,祁连山南麓,为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西、东三面环山。宝库河由西北向东南贯境,水资源充足。年均气温3.4℃,年降水量450-820毫米。境内矿产资源有煤、石英石、石灰石等。为西(宁)大(通)铁路终点站,227国道西(宁)张(掖)公路穿境。景点有老爷山风景区、八寺崖墓群、察汉河森林公园等。

大通县是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回族土族自治县,属青海省省会西宁市辖县,地处青海省东部,海拔2280—4622米,全县总面积3090平方公里,辖9镇11乡,总人口45.5万人。 大通历史文化悠久 长宁镇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饰彩陶盆,距今已有5000年 的历史,属于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原物已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境内有世界上海拔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明长城遗址,被专家誉为青海八达岭,现已列入国家长 城保护计划。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大通皮影、老爷山花儿会、刺绣、农民画等文化品牌享誉省内外,老爷山花儿会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民族文化、文化遗址及出土文物充分印证了大通同样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2008年和2011年,我县先后两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大通区位优势明显 县城桥头镇距西宁市35公里,距西宁飞机场60公里,227国道线贯穿全境,宁大(西宁至大通)铁路和宁大高速公路直达县城,兰新(兰州至新疆)铁路第二双线及多条省级高速公路将路径县内,便捷的区位优势将能够快速、高效地融入全省统一大市场中,对外来投资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大通农业特色鲜明 大通是全省的农业县,是河湟谷地重要的农业区,全县农业人口36.2万人,占总人口的79.2%。我们坚持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强势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目前累计建成冬暖式标准化日光节能温室2.2万栋,设施农业走在全省前列,是全省首家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绿草源”被认定为全国驰名商标。 大通工业基础雄厚 大通是全省的工业县,境内有工业企业23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家,其中有中国铝业青海分公司、桥头铝电有限公司、青海华鼎重型机床有限责任公司等21家中央和省属大中型企业,已形成有色金属、火力发电、新型建材、化工和机械装备制造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5.9%。 大通生态资源丰富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8.1%,居全省之首,水资源总量6.9亿立方米,承担着西宁市75%以上的城市供水任务,是全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基地。境内有老爷山国家4A级旅游区、察汗河国家3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鹞子沟景区、娘娘山风景区,被第三届中国消费经济高层论坛组委会评为“2012中国十佳城市慢游地”。境内已探明矿藏31种,矿产地129处,其中煤、石英石等储量可观,品质较高,探明原煤储量1.02亿吨,石英石16亿吨,石灰石5000万吨。 大通发展环境优越 全县有汉、回、土、藏、蒙古等2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2.2万人,各民族团结和谐,共同发展,多次被评为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县城建城区面积位居全省县级地区之首,达18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14万, 辐射带动能力较强。根据新一轮城市发展规划,以承担和弥补城市功能为目标,以实现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功能完善、新型产业承接和城市品位提升为重点,我 县将全面启动东部新城建设,通过几年努力,把东部新城打造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近年来,我县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全民创业的配套政策和招商引 资优惠政策,初步形成了“机制灵活、服务到位、环境优越”的创业服务体系。大通已成为创业者投资兴业的热土,一个社会和谐、实力强劲、活力奔放的新大通, 在又好又快的大发展中正在迅速崛起。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度地带,位于青海省东部,祁连山麓之南,湟水上游北川河流域。东部隔马鞍山与互助土族自治县相邻,西部以娘娘山与湟中、海晏县为界,南接西宁市,北隔达坂山与门源回族自治县相望。介于东经100°51′至101°56′,北纬36°43′至37°23′之间,海拔2280—4622米,年均气温5.5度,年降水量450—800毫米,年内无霜期100—120天左右。县境东西最长95公里,南北最宽85公里,图形呈桑叶状,总面积3090平方公里。全县辖9镇11乡,289个村委会、20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4.3万人,有汉、回、土、藏、蒙古等2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0.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6.7%,农业人口34.6万人,占总人口的78.1%。   大通县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生产经营举步维艰。2010年1-10月,在规模以上44家工业中,小企业数为31家 ,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数的70%,实现总产值16.6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2.8%。这些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和生产稳定性都较差。到10月底,总产值累计同比下降企业8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8%。停产企业6家,半停产企业2家,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近14 %。小型企业过多严重制约了规模工业的发展和壮大。新增企业规模偏小,难以带动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1-10月,我县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0.6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总产值的0.46%。新增企业规模偏小,难以支撑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耗增长迅速,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保护难度加大。随着近年来大通地区重化工业中高耗能企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碳化硅、铁合金、水泥、铝锭等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长迅猛,不仅给单位增加值消耗能源降低带来难度,而且对区域环境影响较大,大通用于作为燃料的能源消耗大幅增加,能源结构仍以煤品能源为主,煤品中尤以原煤为主,这种能源结构进一步加重了能源资源的消费紧张状况,也增加了烟尘、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影响大通地区公众健康。   大通县大通“社火”和省内各地一样,是每年春节期间广大群众迎春、闹春的一大群众性文化活动,其传承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广泛,是群众自发的年节民间艺术大汇演,体现着大通各族人民群众祈盼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抒发着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理想,展示着他们对民间文化艺术的创造力和审美观念。他们在“社火”活动中的参与对传承和创造民族文化起着源泉和土壤的作用,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份十分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大通地区的社火队,除回族居住的地区外,几乎村村有队,户户随队,农村社火队最多时达74个。费用一般由群众自愿损赠或从各家中募集,群众积极踊跃,唯恐落后于人。组织者称会头,各队都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演出时间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七到十七之间,表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一般社火都有牌灯彩旗、锣鼓乐队、灯官、报子、龙灯、狮子、旱船、老秧歌、霸王鞭、太平鼓、八大光棍、拉花姐儿、高、低跷、滚灯等。演员在锣鼓指挥下,统一跑满场作造型之后,分项表演。表演节目的形式几乎包括所有小调、民歌、秧歌、道情、眉户以及民乐曲牌、曲艺形式,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清末西宁诗人朱耀南“社火”诗:“休明鼓吹答升平,街舞衢歌雅颂声。巧制鱼龙看变化,粉墨登场又多名。”便是社火这一民间传统文化粗犷、豪放、朴实而又充满的乡土气息的真实写照。   大通县物产资源丰富。可利用草场234万亩;林地面积1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6.4%,位居全省第一。野生植物众多,药用植物有160多种,赤芍、青艽、茵陈、大黄等远销北京、上海等地。沙棘林面积12万亩,白桦林面积6万亩,开发生产的沙棘油、沙棘汁、白桦汁等产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土特产品种繁多,蚕豆、蕨菜、活牦牛等畅销国际市场。珍禽异兽有白唇鹿、麝、棕熊、紫、猞猁、蓝马鸡等20多种。已探明的矿种达31种,其中煤、石英石、白云石、石灰石、方解石、长石、高岭土、粘土等储量可观。水资源丰富,黄河的三级支流北川河贯穿全县,较大的河流还有宝? 理想的旅游暑胜地。   大通县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发掘文化特色,坚持旅游与文化相结合,深度挖掘丰富的历史、民族、宗教等文化资源底蕴,把具有大通特色的文化资源发展成为一大旅游优势。发展民俗特色,针对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民族文化丰富的特点,把旅游业同民俗风情有机结合起来,打造旅游新亮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各项资金,加大县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大力开展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广泛吸引民间投资和外来资金对全县旅游设施的开发建设。不断完善各旅游重点城镇主要街道、重要公共场所和景区景点的道路、通信、环卫等配套设施,提高旅游服务档次。推进服务业发展。推进与旅游业相关联的餐饮、住宿等行业协调发展。落实扶持餐饮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以服务旅游业发展为导向,积极引导餐饮企业挖掘和弘扬餐饮文化,全面提升宾馆饭店的服务档次与水平,促进餐饮服务业上水平、上规模。支持和鼓励大型商贸企业在县域内建立商贸连锁网点和分销网络,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金融、保险、教育、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

  邮编:810100 区号:0971 代码:630121

行政区划

历史

古为羌地。唐属鄯州湟水县,宋、元属西宁州,明属西宁卫。清雍正三年(1725年)建大通、永安(均在门源境内)、白塔三城,设大通卫治大通城,属西宁府辖。乾隆九年(1744年)大通卫由门源浩门迁至白塔城(今大通县城关镇),乾隆廿六年(1761年)改卫为县。1949年成立大通县人民政府,1957年县府由城关镇迁至桥头镇。1960年划归西宁市管辖,1985年改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面积3090平方千米,人口40.3万人,以汉族为多,有回、土、藏等少数民族,其中回族占总人口的27.3%、土族占9.2%。辖2个镇、26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桥头镇、城关镇、新城乡、黄家寨乡、清平乡、长宁乡、后子河乡、景阳乡、岗冲乡、元朔乡、石山乡、朔北藏族乡、窎沟乡、东峡乡、向化藏族乡、桦林乡、塔尔乡、药草乡、新庄乡、宝库乡、西山乡、青山乡、青林乡、多林乡、逊让乡、极乐乡、斜沟乡、良教乡。县政府驻桥头镇。(根据《政区大典》整理,1996年左右资料) 1999年,撤销塔尔乡、东峡乡、元朔乡、黄家寨乡,设立塔尔镇、东峡镇、元朔镇、黄家寨镇。调整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辖6镇、22乡。1999年末,面积3000平方千米,人口420427人(根据青海省志),其中回族占27%,土族占9%。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辖6镇、22乡)总人口416968人,其中:桥头镇61657人、城关镇22966人、塔尔镇19205人、东峡镇14869人、元朔镇24978人、黄家寨镇26059人、青林乡10441人、青山乡8359人、多林乡9193人、逊让乡12015人、极乐乡11910人、新庄乡14066人、西山乡7675人、宝库乡10151人、斜沟乡7560人、良教乡17023人、药草乡8954人、向化乡8183人、桦林乡14333人、朔北乡11982人、吊沟乡5863人、石山乡7645人、新城乡20099人、清平乡10782人、后子河乡16674人、长宁乡11163人、景阳乡13900人、岗冲乡9283人。 2001年1月16日,青海省政府青政函[2001]7号文批复:撤销新庄乡,设立新庄镇;撤销多林乡,设立多林镇;撤销长宁和后子河2乡,合并设立长宁镇;撤销清平乡,并入黄家寨镇;撤销岗冲和景阳2乡,合并设立景阳镇;撤销药草乡,并入塔尔镇;撤销新城乡和元朔镇,将其中6个村(老营庄、毛家寨、贺家寨、毛家沟、大湾、水泉湾)并入桥头镇,另4个村(新添堡、上堡、鲍东、鲍西)并入长宁镇。2001年末,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辖9个镇、13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13个居委会、289个行政村。 2003年末,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总人口426210人。辖9个镇、13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桥头镇、城关镇、塔尔镇、东峡镇、黄家寨镇、长宁镇、景阳镇、多林镇、新庄镇、青林乡、青山乡、逊让乡、极乐乡、西山乡、宝库乡、斜沟乡、良教乡、向化藏族乡、桦林乡、朔北藏族乡、窎沟乡、石山乡,共有18个社区居委会、289个行政村。 2006年8月,撤销西山乡,并入青山乡;撤销窎沟乡,并入朔北藏族乡。调整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辖9个镇、11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桥头镇、城关镇、塔尔镇、东峡镇、黄家寨镇、长宁镇、景阳镇、多林镇、新庄镇、青林乡、青山乡、逊让乡、极乐乡、宝库乡、斜沟乡、良教乡、向化藏族乡、桦林乡、朔北藏族乡、石山乡。

名称由来 青海省,青海湖在西汉时称西海、仙海、鲜水海和卑禾羌海,北魏时称青海,清代后期出现青海湖这一名称。青海湖蒙古语音译为“库库诺尔”,藏语音译称“措温波”,意为蓝色或青色的海。民国十八年(1929年)元月,青海建省,省名因青海湖而来。 西宁市,青海省省会,是青海省的省会城市。古为羌戎之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自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建立西平亭始,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公元222年修筑西平郡,北魏时期(公元439年)鄯善镇移驻西平。公元526年改制,撤销鄯善镇,改设鄯州,仍治西平。从公元527年到北宋约有500年以上的时间,由于民族间军事斗争,西宁地区成为军事要地和战区。北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夏五月,改鄯州为西宁州,意为希望西方安宁。西宁之名沿用至今,已逾900年。 大通县,位于青海东部农业区北部,属西宁市辖区。周、秦至汉代,猃狁匈奴在此居住;西晋六朝,诸羌出没。唐贞观初年曾设米川县,宋元时属唃厮啰,明朝为海夷麦力干占据。据《大通县志》记载:宋时在浩门河上筑城,命名曰大通城,后遂名浩门河为大通河。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复修城于卫地,建卫制时,名曰大通卫,从属西宁府。乾隆九年(1744年),移卫于白塔城(今大通城关镇)。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卫为县,仍名大通县,至今已248年。1985年11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改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至今24年。 部分乡镇名称由来 桥头镇,原名峡口,1930~1932年,在宝库、黑林、东峡河汇合处修木桥一座,名济通桥,沟通了东峡地区交通和经济、文化交流,之后城乡居民陆续迁居此桥两岸。马步芳当局在此开设商号,修建学校,倡办集市贸易,峡口日益繁荣,桥头之名,从此开始。 城关镇,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大通卫时,在今镇政府所在地筑城一座,高6.67米,底厚6米,顶宽4米,周围1860米,设有城楼、角楼、腰楼、月城、炮台、堑壕和东西两门。“城关”一名因此而来。但此时,该城名曰“白塔城”,因城东原有一古塔,唇灰垩之,俗称“白塔儿”,故城亦名“白塔城”。乾隆九年(1744年)移卫于白塔城,二十六年(1761年)改卫为县,遂为大通县城。清光绪《大通县志》:“白塔城又名毛佰胜,明初有将毛姓出兵于此,百战百胜,固以名地,始隶版图……”。毛佰胜即源于此,并为后代沿袭了260年之久。新中国成立之初,建立了佰胜镇,1952年改称为“城关”,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东峡镇,1949年至1956年为多隆乡,1958年公社化时,属东峡公社。该乡南北两面为山,中间一条沟道,由东西向西倾斜,故名。其乡政府所在地衙门庄,大约形成于明代隆庆年间。据传此地原有系蒙古族游牧区,有蒙古族部落首领黄台吉在此修有衙门一处,古称衙门庄。 长宁镇,“长宁”名称历史悠久,西汉修筑西平亭的同时,在此筑安宁堡,后来为取长久安宁之意,改名长宁堡。此后随时代变迁,行政区划反复变更,但“长宁”之名久兴未衰,沿袭至今。 黄家寨镇,黄家寨地区开发较早,西晋设长宁县时属长宁县管辖。元、明期间就有了黄姓居民在此居住,故村名以黄家寨命名。黄家寨乡因黄家寨村而得名。 塔尔镇,塔尔镇是个纯回族聚居的地区。据传:元朝末年,这里是藏族居住的地区,建有一座小寺(土塔),后被毁。此地东西较高且靠东山根,象弯月状,故得名塔尔湾。因镇政府驻塔尔湾,故名塔尔镇。 新庄镇,新庄镇辖有上山、下山、李家山、申哇、硖门、新庄、台其庄等十二个村民委员会,因镇政府驻地在新庄自然村而命名。 多林镇,多林镇聚居着土、汉、藏三个民族,镇政府设在哈州村。1949—1956年名多洛乡,虽行政区划几经变更,镇政府驻地始终在哈州村。哈州村始建于康熙年间,有哈氏迁居于该地区域内,村因此得名。后因通婚关系现演变为林姓(镇名是否为“多洛”与“林”姓的合成,目前尚无文字说明)。 朔北藏族乡,该乡开发较早,大约四百年前就有先民们在此安居乐业,开荒种地,放牧牲畜。因位于元朔山(老爷山)之北而得名。 向化藏族乡,据《西宁府新志》记载,大通卫属藏族共六族,即那楞、新顺、隆旺、兴马、向化、归化族。又载:“向化族,卫城北(今城关镇)一百二十里,……”广惠寺建成后六族统归广惠寺管辖,其地名由族名而来。 极乐乡,该乡乡政府驻极拉后庄村。极拉村名据传来源于此地有座极哇寺。元末明初藏族居住此地。明代中朝马氏从河州迁居于此,遂此寺名为村名。因“极哇”、“极拉”近音,演化为极拉一词。新中国成立后改设极乐乡。 良教乡,该乡辖有良教沟等十二个居民委员会,乡政府驻地下治泉村。“良教”一名源于“良教沟”。良教沟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早先此沟是狼经常嚎叫出没之地,故名为“浪叫沟”。因狼叫不雅,且因“狼叫”、“良教”近音,久而久之,演变为良教,良教乡由此而得名。 斜沟乡,斜沟乡原名雪沟,取沟内积雪之意,因“雪”、“斜”近音演变为斜沟乡。 青山乡,青山乡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建政时为古娄乡、祁家上乡。1958年为先锋公社,1962年将祁家乡的佐士图等地及原古娄乡合并,成了青山公社。因祁家寺前有四季常青的松林一片,故名为青山。1984年乡政府改名为青山乡沿用至今。 桦林乡,乡政府设在桦林庄,故名桦林乡。桦林庄自然村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因村址西靠一片桦树林,故取名桦林庄,沿用至今。 逊让乡,乡政府设在逊布村,逊布沟自然村始建于明末清初,嘉庆年间苏、铁等姓从互助逊布迁来此地,村以姓而得名(“逊布”语源于藏语,为姓氏)。1951年建政时,成立了逊让上、下两个庄,逊让一名沿用至今。 石山乡,史书称石山堡。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大通改卫为县,将南闇门(今桥头镇)外,新城以南原属西宁的10堡(寨)划归大通县,石山被划入,新中国成立时建立了石山乡。 宝库乡,位于县境西北角达坂山下,面积1174.85平方公里,面积之大列全县各乡镇之首。旧时称“拨科”。史料记载:“去县城西北四十里,为县治南条诸水之总。初名博罗冲克河。东流穿拨科山峡,东折向南……入西宁之北川……”。民国《大通县志》载:“去县城四十五里,居浩门河之南,自西至东二百余里……为通甘凉之道”,说的就是宝库河、宝库峡。“拨科”原为少数民族词汇,为何族语言,何意?虽无考证,但“宝库”一词源于“拨科”却勿庸置疑。新中国成立之初,设山城乡和宝库乡,1956年合并建立了宝库乡。

老爷山景区,因原建于山顶的太元宫供奉有“关老爷”而得名,又因其险峻并有北八天教主在此修仙的传说而称“北武当”。 娘娘山景区,古称金山,因隋炀帝西巡佚事改名金娥山,民间也有西王母娘娘诞生地传说。 鹞子沟景区,因林区内多有鹞子(猎隼)而著称,也因从高处俯瞰山形如展翅的鹞子而得名。 广惠寺,因雍正皇帝赐额得名,意为赐福拯民,跻诸仁寿之意,广惠恩泽,普济天下。 察汗河景区,因察汗河水而命名,“察汗”为蒙语,是洁白的意思。


地理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老爷山


自然资源

①土地资源:全县3090平方公里总面积中,农用地397万亩,建设用地12.18万亩,未利用地64.77万亩。 ②森林资源:主要有青海云彬、祁连圆柏、青杨、新疆杨、中国沙棘等树种,林木总蓄积量166.36万立方米,林地面积23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8.1%,县城园林绿地率32.82%。 ③矿产资源:原煤储量1.02亿吨,石英石16亿吨,石灰石0.5亿吨。 ④水资源:年均水资源总量6.8亿立方米,每年向西宁市及本县提供城市及工业用水1.35亿立方米,至2010年供水能力将达2.19亿立方米。 ⑤人力资源:全县劳动力24.6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20.4万人,可转移13万人,占57.14%。富余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7%,初中文化程度51%。 二、基础设施条件优越。 ①水:建成农灌干渠32条,总长217公里,供水能力1.3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4.5万亩;县自来水公司日供水能力7200立方米,供水管网40.7公里,供水人口7万人;污水管网总长57.6公里,在建的县城污水处理厂近期规模为1.5万立方米/日,远期为2.3万立方米/日。 ②电:全县配电线路总长3111.5千米,其中35千伏线路12条,10千伏线路44条,0.4千伏线路782条。有35千伏主变12台,总变电容量4.72万千伏安;110千伏主变11台,总变电容量47.6万千伏安;330千伏主变7台,总变电容量168万千伏安。 ③路:境内公路里程达1323.8公里,公路密度0.43公里。县城距省会西宁仅30公里,距西宁飞机场不到50公里。227国道线贯穿全境,宁大铁路和宁大高速公路直达县城,县乡公路连通全县,以“四纵三横”为主框架的公路路网格局基本形成。 ④气:天然气管道运行压力10千克,工业用气价1.07元/立方米,近期供应能力为1.12万标准平方米/小时,远期1.54万标准平方米/小时。 ⑤通讯:县、乡电话普及率分别达82%和29%,移动电话普及率达78%。 三、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①工业:北川地区是全省重要的工业聚集地带,2009年正式成立北川工业园及其管委会,园区规划总面积为2145公顷(3.2万亩), 功能定位主要以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为主,重点发展新型材料、化工和机械设备制造等产业。其中,北部工业园发展冶化、铝业、能源工业;中部工业园发展精细化 工、新材料、建材产业;南部工业园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业和包装工业;规划仓储园用于货物的储藏、中转和流通。目前,园区内共有工业企业47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户:新能源企业3户,冶金企业5户,建材企业4户,精深加工2户,其它企业3户。 ②农业:现有4个无公害露天蔬菜生产基地,面积5987亩。其中:朔北乡代同庄菜瓜、甘蓝基地主栽菜瓜2000亩、甘蓝1500亩,黄家寨平乐村旱地红葱基地2000亩,桥头镇南关村苤蓝基地387亩,塔尔镇中庄村菜花、青笋基地100亩。已形成3个设施蔬菜产业带,即双新公路沿线千亩日光节能温室无公害蔬菜种植产业带,长宁、黄家寨及县城临近花卉、新型果品产业带,城关、东峡片食用菌产销一体化产业带。



文化

四大手工艺品

  大通皮影 自明末清初(公元1644年)传入以来,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2006年大通皮影被列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大通皮影作为河湟皮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通皮影戏以完美的雕刻造型、艺人优美的唱腔和熟练的演技集民间美术、音乐、戏曲为一体的一种民间曲艺表现形式,以光、影、色三者的组合形成了皮影雕刻艺术的观赏性,“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是对皮影戏的真实写照,它的表演道具有影人(俗称皮娃娃)、影幕(亮子)、光源(灯盏)。

  大通刺绣 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实用类,主要有鞋、袜子、腰带、辫筒、枕头,这是刺绣的主体;二是观赏类,主要有钱褡、衣领、衣袖,荷包、口袋片等;三是礼仪类,主要 有钱包、笔包、寿帐、挽联、字画等;四是宗教用品类,用刺绣塑造佛像和装饰寺庙殿堂。大通刺绣的绣法较多,有平绣、盘绣、锁绣、网绣、拉绣、垛绣、辫绣、 堆绣、剪贴绣等。

  大通剪纸 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大通剪纸内容广泛,多以表现戏曲人物、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生活场景为主,工具以剪为主,以刻为辅, 色彩上以单色为主,金色为辅,手法上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剪纸的作者大多是劳动妇女,熟练的剪纸艺术一般不在纸上起稿,用剪刀直接剪裁,艺术风格古雅质 朴、粗犷奔放、单纯明快,大胆夸张与自由装饰相结合,具有浓郁的高原气息。

  大通农民画 大通农民画以夸张变形、粗犷、直白、装饰性强、民族民间风情强烈、生活气息浓郁、地域特色明显为主要特点,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大通农民画作者队伍已发展到200余人,骨干作者100余人,共创作作品2000多件。2008年,大通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农民画)之乡”。有20多件作品参加了全国历届农民画展览,其中获全国性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5个,优秀奖10多个。有近2000多幅作品参加了省、市、县书画展览,有多幅作品获奖、刊登发表和收藏。


旅游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明长城

  大通明长城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明长城遗址,现存50245米,东起大通与互助县交界的阎王边西止大通与湟中县的交界处。从老爷山过北川河,再从小石山至拱北岭,这一段的长城不仅集中了众多的敌楼、关城、营城、卫所、烽火台,而且还巧妙地与巍峨险峻的自然山体结合在了一体,形成了易守难攻的气势,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被专家誉为青海八达岭。2007年,大通县境内的明代长城遗址被列入国家长城保护计划。这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明代长城遗址。根据近年来国内专家的考证发现:大通明长城是围绕着西宁卫而修筑的防御体系,被人们称做是青海的八达岭长城。

  修建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位于西宁市大通县境内的明长城是明代隆庆六年修筑的。全长约二十九里,坐落于娘娘山东麓及老爷山与互助五峰山的山梁上。从全省长城的保存现状看,大通境内的明长城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段,也是青海省境内明长城中的精华部分。1986年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史料记载,西宁近境的明长城,从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开始,由西宁兵备副使王继芳、周京等官吏主持修筑,后来经过了隆庆元年、隆庆六年、万历元年、万历二年、万历二十四年多次大规模的修筑才初步完成青海西宁近境长城的工程。

  大通境内的明长城在清代时先后进行过二次维修。据《西宁府新志·建置》记载:"国朝雍正十年,署西宁总兵官印务范散秩大臣时捷奏请动工重修。乾隆十年应琚率同知县张渡于残缺处复捐俸葺理,虽垣堑时有损益,而规模仍旧。""规模仍旧"表明当时西宁近境的明长城,虽然经过了二次修葺,但是,没有改变明长城的原貌,也没有进行"重修"。

  2008年3月25日,省文物局抽出业务骨干和省测绘局组成调查队,对其展开了调查。目前,大通明长城已列入国家长城保护计划,属国家重点保护单位。为完整保存这一珍奇的历史景观,进一步丰富西宁周边的历史文化旅游内涵,近期,大通县聘请兰州大学和敦煌艺术研究所的专家,再次对明长城遗址作了全面考察,根据考察结果,制订了详细的《大通县明长城保护规划》,拟将大通明长城建设成一个明长城遗址公园,最终实现保护和开发双赢的目标。同时,申报了"大通明长城"抢险加固工程,已被国家文物局下达立项批复,前期设计规划工作正在进行。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察汗河国家级森林公园

  察汗河国家级森林公园 位于大通县西北部,达坂山南脉的宝库林区。察汗河是蒙古语,译为“洁白的河”。总面积3114公顷,森林覆盖率58%,海拔2868—4235米,南高北低,呈狭长沟谷地貌,距省会西宁市82公里,距大通县城45公里。这里气候温凉湿润,夏季年平均温度在12℃左右,是理想的避暑胜地以及人们回归自然的绝妙佳境。察汗河景区不仅景色如画,而且还分布有许多动植物资源和山珍野果,植物有园柏、桦树、杜鹃、绣线菊等多种植物,常绿与落叶并存;动物有岩羊、蓝马鸡、雪鸡、红隼等;山珍野果有冬虫夏草、莓子、草莓、野樱桃、蘑菇和蕨菜等应有尽有。

青海省西宁市:娘娘山景区

  娘娘山景区 又名金娥山,位于青海省大通县桥头镇西侧,距县城5公里。起于黑林,止于景阳川,环绕县境西南部,首尾50余公里。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与老爷山对峙。山顶有一座天池,每到夏季雨水旺盛之时,天池里水波荡漾,池畔蝴蝶飞舞,五色的斑斓,这便是西宁古八景中的“金娥晓日”。娘娘山是祁连山系的支脉,西起黑林,东止于景阳川,首尾长百里余。从山脚至顶峰,一年四季千姿百态,情趣横生,实是一条幽深雅静、绚丽多彩的天然画廊。另外,那一万多亩草山,逶迤起伏,错落相间,有时茂林如屏,峭壁当前,令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登上山顶,极目远眺,南面西宁市耸立的南北两山和幢幢高楼,隐约可望。北边的大坂山壁立万仞,山顶白雪皑皑,山腰云雾缥缈,环顾四周,但见娘娘山麓自西而东,岗陵起伏,有的若龙腾霄汉,有的似凤凰展翅,有的青翠如屏,有的彩云缭绕。

  关于娘娘山,有种种传奇的历史传说故事。首先在当地民间是这样传说的:大通县长宁堡村从前有个总神庙,据说是人们为了纪念娘娘山而建的,相传在隋朝时代,隋炀帝有三千六百个老婆,娘娘为正宫。由于隋炀帝成天花天酒地,不理朝政,贪官污吏坑害百姓,人民生活十分贫苦,娘娘多次进谏,而隋炀帝一句也听不进去。后来隋炀帝在一些小人的挑唆下,将正宫娘娘发配到西北的落云山军马场中牧马,受尽了艰难困苦,吃的是野菜,穿的是破衣裳。到了后来,一些忠臣在隋炀帝面前经常劝说,皇帝回心转意,打算接回娘娘。隋炀帝带着随从,就来到西北,娘娘山听到皇上来接的消息时,心中又气又悲,对来人说:"他还有脸来见我?我再也不想害苦百姓的昏君"。说罢,纵身跳下了悬崖,等隋炀帝赶到时,娘娘已死于悬崖下,隋炀帝非常后悔自己当初的做法,想起娘娘生前对自己的关心和良言,为了永远怀念娘娘,用厚礼埋藏了娘娘,并封为总官这一带地方的总神。人们为了纪念娘娘,就在长宁堡村修建了庙官,起名总神庙,把西北部的落云山改为"娘娘山"了。

  历史传说一是: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4月,隋炀帝亲自统兵十几万出征叶谷浑,带着大批的文武官员和嫔妃宫女,到西平(今西宁)陈兵讲武,5月进入长宁谷,在娘娘山下大宴群臣,为进攻吐谷浑进行了军事部署,隋炀帝命元寿南屯金山。当时,隋炀帝胞娣乐平公主(即前北周天元皇后)也一同,随驾西行殁于金山,据说就埋葬在这座山,后人建了圣姥庙以纪念她。圣姥俗称娘娘年,所以这座山又称娘娘山,第三个传说是:当时跟随隋炀第西征的众多娘娘中,有一爱妃因不抵高山冷寒气候,病情日渐恶化后病逝于娘娘山中,隋炀帝命属下在山中择一处风景秀丽之处,将其安葬。第二天,人们看到在妃子的葬坟上有成群的白蛾飞舞,隋炀帝人为这时"天地为其妃子吊丧之北",命名此山为"金娥山",他把皇帝的妃子尊成为娘娘,便从此称"金娥山"为娘娘山。

  还有一中传说是跟随隋炀帝西征的众多妃子当中,当时有个叫金娥的,由于厌弃禁宫生活,来到娘娘山出家。后来金娥病逝在山中,人们将她埋葬在山腰,被封为圣母,并建设庙祭祀她,因此把这座山称为金娥山,俗称娘娘山。

  娘娘山位于大通县桥头镇西侧,距县城5公里。起于黑林,止于景阳川,环绕县境西南部,首尾50余公里。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与老爷山对峙。娘娘山岗峦起伏,危峰突起,直插云天。《后汉书》和《汉书》都曾管它叫“昆仑”,它的主峰海拔为4010米。此山的天然林区有12000亩,苍松翠柏,赤桦白杨,郁郁葱葱。其山势峰峦叠嶂,间或峭壁林立,山间溪水潺潺之声不息,林间百鸟鸣唱不绝。

  娘娘山表面覆盖黄土,下部则由厚达3000米以上的千枚岩、极岩、变砾岩构成。局部地区有总厚在1000米以上的石英岩、砂岩。岩石质地坚硬,表面均有风化现象。娘娘山景区年平均气温为2.8℃,一般7月份气温较高,平均为13.9℃,年平均降雨量达800毫米以上。景区山高沟深,空气湿润,气候多变。云飘之间忽落蒙雨,云移之间又显晴空。山顶由于高而寒,白雪覆顶一片洁白。山腰雾缭云绕,间见鲜花盛开,美丽娇艳,赏心悦目。而深秋桦叶如火,山高雾淡,夕阳晚霞,妆如流金,秀绝金娥。大通古八景之一“夕照流金”即指此山

  天然的造型地貌,带给娘娘山的是无尽的美丽。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当时的大通县知事合肥人刘运新在《大通县志》中对娘娘山曾作过绝妙的描绘:“九面芙蓉,巍峨万仞。夕阳西照,辉接层霄。射目光芒,流丹映碧。”通俗说,娘娘山有:高、美、神三大特色。

  登上山顶,极目远眺,遥见南面耸立在西宁市凤凰山上的南禅寺和土娄山上的北禅寺,还有那幢幢高楼,插入云霄的高大烟囱;北边的大坂山壁立万仞,山顶白雪皑皑,山腰云雾缥缈。站在山顶,真有“一峰拔地起,四望众山小”之感。就连对面耸立在北川河畔、巍峨壮观、久负盛名、被人们称为“仰半肚儿摸着天”的老爷山,霎时也显得低矮了许多。  美----山上的桦树林、苍松、白杨,负势竞上,郁郁葱葱。13.7万亩草地,是嫩草丰茂的夏季牧场,每到夏季,这里山清水秀,百花吐艳,彩蝶飞舞,鸟语花香,苍松白桦,绿草如茵。另加之山上的湫池、庙宇等,更加色彩缤纷,光耀夺目。

  娘娘山的由来和它的很多景点都有神话传说,比如“塌庙台”、“神仙洞”、“炮台”、“二郎石”等景点,都得名于神话传说。

  塌庙台位于娘娘山半山腰,距山门约3公里。据史料记载,公元609年(隋大业五年),隋炀帝率军及文武百官、嫔妃和各种服役人员约10万之众巡于河谷(河西的别称),亲征吐谷浑。五月进入西平(今西宁市)以北的长宁谷,在金山(又名金娥山)大宴群臣,期间,隋炀帝一爱妃因受不住青藏高原的寒气,殂于金娥山。隋炀帝万分悲伤,恰在此时,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了无数的白娥落满了葬地,隋炀帝认为是“天地吊唁之兆”,因之把金山改名为“金娥山”。后来隋炀帝西征胜利,起兵东还时,留兵吏驻扎在长宁为地方官,并让兵吏在金娥山雄伟秀丽的地方修建“金山圣母庙”,以示纪念。后因“年久失修,遂致倒塌。”人们便把这里称为“塌庙台”。

  娘娘山巅有着一口“瑶池”,按理说,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顶峰有水泊就奇了,而这水洋洋大观,竟有百余亩面积,那当然属于奇迹,再说它常年积水,久旱不涸,可以说得上是奇绝了。民间传说这水直通青海湖,并且把它与王母瑶池联系起来,更使它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娘娘山是祁连山系的支脉,西起黑林,东止于景阳川,首尾长百里余。从山脚至顶峰,一年四季千姿百态,情趣横生,实是一条幽深雅静、绚丽多彩的天然画廊。另外,那一万多亩草山,逶迤起伏,错落相间,有时茂林如屏,峭壁当前,令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然而当您在迂回曲折的羊肠小道攀登探幽时,又会峰回路转,顿生“云开别有天”的情趣。有时顺着坎坷的山间小道步行其间,突然会从晴天外,洒下阵阵细雨,拂落在脸上,顿觉清新凉爽。偶然又会看到一股白朦朦的水雾,从悬崖间喷薄而出,飘游于峰顶山腰。这种蒸郁不散的高山深谷的湿气,造成了娘娘山的多变气候。她时而细雨蒙蒙,给人频添沉肃穆之气;时而云开雾散,明媚的阳光照得古木添新,绿树滴翠。更有那涓涓溪流,潺潺涧水,如细乐轻奏,飞虹流彩,让人心旷神怡,耳目一新。  登上山顶,极目远眺,南面西宁市耸立的南北两山和幢幢高楼,隐约可望。北边的大坂山壁立万仞,山顶白雪皑皑,山腰云雾缥渺,环顾四周,但见娘娘山麓自西而东,岗陵起伏,有若龙腾霄汉,有似凤凰展翅,有的青翠如屏,有的彩云缭绕。身居此山,真有“一峰拔地起,四望众山小”之感。就连对面耸立在北川河畔,巍峨壮观,久负盛名,被人称为“仰半肚儿摸着天”的老爷山,霎时间也显得矮了许多。俯视山间,翠屏壁立,深壑万丈;山下溪水碧透,欢腾奔流,间有汇合处则水石相击,如滚珠溅玉,涌银堆雪,煞是好看。每当秋末冬初,满山桦林如火,特别是在夕照晚霞中,状若流金,伴着阵阵秋风送来的麦香,不仅恍若置身画图之中而且更能醉人心扉。

  娘娘山流传久远的名胜古迹和奇妙动人的神话故事,无不令人神往。古往今来许多诗人、画家、风流名士慕名而来,为她吟诗填词。清留甘任用县知事湘潭廖傒苏调寄《浪淘沙》中写道:“南望好山多,秀绝金娥。夕阳横落浅深坡。照彻芙蓉红有晕,玉面婀娜。诗景费摩挲,采入樵柯。一肩归去如何?呼得老妻烹酒醉,终夜狂歌。”据史料记载,公元609年隋炀帝率文武百官和各种服役人员约十万之众,巡游河右(河西的别称)亲征吐谷浑。炀帝胞妹乐平公主随行,殂于金娥山,后建成圣姥庙。因圣姥俗称娘娘,故金娥山又叫娘娘山。  娘娘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还是一座宝山,山下蕴藏着丰富的煤层,开采了五、六百年之久。娘娘山麓中岭、还埋藏着大量的石英石,水利资源也十分丰富。

  (湖北省郧西县娘娘山属秦岭支脉,位于郧西县南部,为郧西县涧池乡附近群山之首,主峰海拔1078米,方圆约12平方公里。河南省灵宝市娘娘山,又名女郎山,位于小秦岭山脉的最东端,灵宝市西南10公里处的焦村镇南部,总面积28平方公里。)

青海省西宁市:老爷山景区

  老爷山景区 老爷山是马鞍山系的主要山峰,座落在大通县城桥头镇的东侧北川河畔,是大通中部的一座主要山峰,面积为3.24平方公里,因山顶原有太元宫(关帝庙),俗称老爷,又称元朔山,北武当,山势呈西北向东南走向,高低悬殊,主峰海拔2928米,相对高度486.5米,老爷山山势雄伟,以奇峰险崖著称,风景优美如画,气势磅礴,奇峰突出,峭壁凌云,被列为青海省著名的九大风景名胜区之一,景区自古以来以苍松蓊翳,石磴盘梯,川流萦带,风景秀丽而闻名天下,老爷山上植物各类繁多,其中木本植物57种,草本植物170多种,形成桦树,云杉,山杨等为上层乔木,枸橘,沙棘,小孽,黄刺,托叶樱桃为中层灌木,野山药,山菊,兰花为地被的植物群体系。

  京式仿古山门的正面上书“雄峙三川”四个镏金大字,也代表大通,三川指的是黑林川,宝库川,东峡川,山门的另一面则书写着:“灵山胜地”四个大字,道出了老爷山的奇雄险峻和它所具有的丰厚文化底蕴。

  山名石取自于青山卧马,由王生铭题写的,石头的质地花岗岩。

  关公大殿,原名太元宫,又名老爷庙,关公大殿内供奉着关羽将军的塑像,当地老百姓俗称关老爷,所以老爷山是因此而得名的。老爷山因此而得名,关公大殿殿宇巍峨,烟雾缭绕,独具气势,此庙原来在山顶,后因被毁,重建于此。

  文化长廊全长213米,这道长廊古朴雅致,迂回曲折。宛如长龙卧于山上,廊内彩绘有廿四孝、佛教、道教故事以及花卉、风光故事等。

  这座经过重新修建的大殿,飞檐斗拱,屋脊安有宝鼎。殿内精雕细镂,殿外流光溢彩。殿中塑有五尊大佛。分别是佛祖释迦牟尼,阿南、伽叶两弟子侍立在两旁。佛祖左侧是西方净土主佛弥勒佛,大行普贤菩萨,右侧是东方琉璃界主佛药师佛,大智文殊菩萨。这五尊佛像气宇轩昂,慈祥端庄。东面塑大愿地藏菩萨和藏传佛格鲁派创始人宗科巴,西面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和藏传佛教宁玛派创始人莲花生大师。每到农历初一和十五,信徒到此顶礼膜拜,虔诚上香敬佛,表现人们祈求平安和幸福的真诚心愿。

  玉皇宫位于老爷山山顶。面南背北的山门,山门两壁上各彩绘有怒目圆睁,狰狞可怖的门神。中供放的这尊巨大香炉铸于明朝宣德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可称得上是老爷山的镇山之宝了。玉皇宫,顾名思义这里供奉的是玉皇大帝的神像。玉皇大帝是道教尊神,在比较正规的道观中都要供奉,他的生日是农历正月初九,即所谓的“玉皇诞”。这一天,道观要举行盛大的祝寿仪式,诵经礼忏,道教又以腊月二十五日为玉帝出巡日,玉帝要下界巡视,考察人间善恶祸福。这一天,道观要举办道场,迎接玉帝御驾,很是庄严、隆重。玉皇大帝是道教中最高级的神明之一,地位不仅在三清尊神之下,但在世俗的心目中,玉皇大帝却是中国最大的神祗,是众神之王。对玉帝的敬奉,反映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神往,以及对神权的敬重和对不死的追求。

  在火烧台的左侧有一块巨石突兀而出,整个看上去就像是一只蟾蜍伏卧在此处,面南背北,圆眼紧盯着半空,四肢蓄劲正待凌空一跃,飞临月宫。这就是有名的“金蟾望月”景点。

  老爷山传统文化活动—朝山会规模之大,声势之浩荡,远近闻名。是大通旅游文化中唯一一项民间文化品牌,每年农历六月六。

  老爷山传统文化活动—朝山会规模之大,声势之浩荡,远近闻名。是大通旅游文化中唯一一项民间文化品牌。老爷山朝山会的来历是这样的:明朝永乐皇帝封太子为“北八天教主”,叫他在朝中助一把力,将来继承王位,统守大明江山,可是永乐太子不愿在朝廷里享受帝王福贵,一心要上山吃斋念佛,修仙成道。皇帝和朝中的文武百官再三相劝,他只是不肯听从。这样,皇帝只得让他走了。临行前,朝廷准备了盛大的宫廷宴会,并举行了隆重的送别仪式。现场有无数美女弹唱歌舞,献上许多金银珠宝,华贵的衣服穿戴,永乐太子一件也没看在眼里,困为这样,倒给他增添了许多烦恼。皇帝看见了,问他怎样才能满意,永乐太子说:“别无他求,只要半幅銮驾相送就可以了。无奈之下,皇帝只好答应了这个要求。永乐太子上山后,下铺百草,上盖青天,渴了喝的是清泉水,饿了吃的松柏籽,数年后,有一天皇帝来到仙山看望他时说:“我的儿呀,父王封你北八天教主你不坐,如今在这里苦渡日月,能到何时?”永乐太子说:“父王不必担心,儿必有成功之日”。皇帝说:“既然如此,你将来若修道成功,但不知我怎样祭奠你才是”?永乐太子说:“父王一定要祭奠我的话,以送我上山时的半幅鸾驾祭奠就是了”。又过了几年,有一天永乐太子出了洞门,正要去采集野果,只见一个老道手拿一根铁梁,坐在大石头上磨。太子见了便道“道师,这样粗的铁梁,你磨它做什么”?老道说:“我要磨它做绣花鞋”。太子感叹道:“你这何时才能磨成针”?老道说:“哎,功到自然成嘛,忙人是修不成好道行的呀”。太子听了后,觉得有理,后悔自己修道有些性急,便继续苦修道行。又过了数年,有一年九月九日凌晨,永乐太子正在打坐修行,洞中进来了一位美貌女子,那女子嘻皮笑脸,卖弄风姿。太子只是低头不理,苦修念佛。不料女子越来越放肆,伸手去拥抱太子,太子气极,便拔剑追杀,追到一条山涧悬崖上,见那女子跃身而过。当太子迈步跨洞时,一足踩空,身体悬空落下。这时,五条神龙腾上山谷,捧住永乐太子灵魂,冉冉飞升上天。从此,永乐太子脱却了肉体,修成了道行,被封为“北八天教主无量佛,”。那个磨铁梁的老道和诱惑太子的美女都是观世音菩萨点化的。从此,当地和附近地方的人们每年以半幅銮驾来仙山祭奠永乐太子,叫做朝山会。每年农历六月六,大通朔北,桥头地区以及互助县的部分农民来到老爷山举行盛大的朝山仪式,其间,锦罗伞盖、唢呐吹奏、山炮轰鸣,场面宏大。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鹞子沟

  鹞子沟 万元大通县东峡镇广惠寺的对面,坐落在碧波涌翠、明澈如玉带的东峡河畔,总面积1633公顷,是一个以云杉为主,伴生有桦木、山扬的针阔叶混交次生林区。对鹞子沟名称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因这片浩瀚的林区内栖息的鹞子数量非常多,它们翔集在林间,自由繁衍生息,把这里当作它们的天堂,人们取名此地叫鹞子沟。二是由于鹞子沟中间一道山梁将林区分成两条沟,两沟连同这山梁之间云杉密布,连绵起伏。远望此地,像一只巨大的鹞子铺开两翼展翅飞过,人们便称此地为鹞子沟。不管哪种传说有理,这里的确是一处优美的天然生态家园。

  苍茫深邃的鹞子沟以原始云杉林、落叶松林和草地为主要景观。清幽的生态环境,使这里成为人们登高览胜、山地游憩、森林疗养、森林娱乐、科学考察、休闲娱乐的理想度假胜地。在这里,人们还可以尽情举行富有民族风情特色的藏式拔河、射箭活动,体验山野生活情趣,体味到身居山林之间,寄情山水、领悟到民族风情的闲情雅致。

美食

青海省西宁市美食:馓子

馓子 是青海农业区各族人民逢年过节制作的特色食品。其形圈圈相连,外观纤细黄亮,入口浓香酥脆,为面食中的佳品,在宴会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馓子是一种油炸面食。在青海,汉族在腊月底制作,过年时招待客人,在正餐前食用。回族、撒拉族等一些少数民族的群众,在每年欢度传统的“古尔邦节”、“尔德节”、“圣纪节”,以及婚丧大事中,都把馓子作为待客的主要面食品。馓子是用白面为原料,稍加盐和调料,搓成细条(越细说明手艺越好),一圈圈放入油中炸制而成,酥脆可口。

酥和丸 是青海西宁的美食,俗称“团园丸子”。将熟糯米搅粘凉透,拌清粉,压成片状,切成长条,揉园压扁,包入蒸熟的水晶馅丸子(即面粉、白糖、玫瑰糖、核桃仁、红绿丝、冰糖渣、生猪板油碎丁拌匀),文火炸,再蒸半小时,扣如盘内,撒上白糖,或倒入少许糖水。具有软、甜、香、酥的特点。

奶皮 也叫干奶酪,和西餐中称作"忌司"的相似,是青海农牧交错地区农民用牛奶制成的著名士特产品之一,为牛奶制品中最可口的营养食品。其制作历史己近百年。奶皮的制法是将鲜牛奶入锅煮熟后,控制火力,微火烘煮,并不断搅动,使水分慢慢蒸发,奶汁浓缩,在锅底凝结成一个圆形的黄色奶饼,放凉处阴干,即成。奶皮纯黄夹白,油渍点点,蜂窝沙孔满布,色彩清新迷人,入口奶油溢香,酥柔味美,不油不腻,营养丰富,不但可供日常食用,而且更是逢年过节、迎亲嫁女待客 的上品,也是探亲访友、慰问老年病人的礼品。老年人最喜把奶皮切成小块泡在奶茶中食用。若切盘上席,作为干果软糖,则是很好的奶油小吃。

余酿皮 是青海西宁的特色佳肴,是用麦面为原料,加一定量碱面,用温水调成硬性的面团,多揉搓,在放入凉水中搓洗,洗去淀粉,直到面团成蜂窝状时为止。此面团即面筋。剩的湖水沉淀后,铺入蒸笼中蒸熟,即为“蒸酿皮”。将“蒸酿皮”切成条状,缀以面筋多片,加调料,即可食用。酿皮是青海地方风味浓厚的传统小吃,吃起来辛辣、凉爽、柔韧,滋味悠长。

筏子肉团 是青海西宁的名菜,俗称“炸筏子”。将猪的胃壁脂肪膜九俗称蒙肚子油或包肚油)做包裹皮,把肝、肺、肾、脾等,剁成泥,拌入盐、姜粉、花椒粉、胡椒粉、 酱油、清油、葱沫、蒜泥等掺入面粉和团粉,拌匀,填入脂肪膜中,再用洗净的小肠管来回密密地扎成一长圆形肉团,两端封口、煮熟,再蒸一个时辰可食。有的做 法是把羊肉装入肠中经煮、蒸而成。因形似当地水上运输工具羊皮筏子而得名。特点是肥而不腻,鲜嫩味美。青海各族人民都吃筏子肉团,回族和撒拉族群众多在自 己的节日扎羊肉筏子吃;汉族和土族群众都集中在岁尾制作,作为春节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