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末怀李白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天末怀李白

唐·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天末怀李白》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因思念李白而作。天末,天的尽头。秦州(今甘肃天水)地处边塞,如在天之尽头。当时李白因永王李璘案牵涉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客居秦州时,与他的五言古诗《梦李白》二首是同一时期的作品。诗中设想李白流放夜郎途中,当会经过汨罗江,其实这时李白已遇赦得释,而且确实在舟游洞庭了。


逐句释义: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凉风从天边刮起,不知此时你心境怎样(令我惦念不已)。
  天末:天的尽头;天边。
  君子:指李白。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鸿雁捎的消息不知何时(你能收)到?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浪。
  鸿雁:指音信,书信。传说雁能传书(原出《汉书·苏武传》)。
  江湖:喻指充满风波的路途。这是为李白的行程担忧之语。
  秋水多:杜甫《梦李白》诗中有“江湖多风波”一句。江湖上多险风恶浪之意。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有文才的人总是薄命遭忌,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
  文章憎命达:有文才的人总是薄命遭忌。命,命运,时运。
  魑魅(chī mèi)喜人过:山精水鬼在等着你经过,以便出而吞食。魑魅,鬼怪,这里指坏人或邪恶势力。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想必你会与沉冤的屈原共语,投诗于汨罗江(与屈原一起互相诉说冤曲和不平)。
  应共冤魂语:因屈原被放逐,投江而死,与李白之受枉窜身,有共通处,李白被流放往夜郎又须经过汨罗,故也应有可以共语处。
  汨罗:汨罗江,屈原自沉处,在今湖南湘阴县。


《天末怀李白》题图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因怀念李白所作。杜甫的怀人诗,写得最多最好的,除怀妻、怀兄弟的以外,就数怀李白的了。诗中设想李白流放夜郎途中,当会经过汨罗江吊念屈原,并想到他会投诗以寄托心中的痛苦。其实这时李白已遇赦得释。

  此诗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全诗情感真切深挚,风格婉转沉郁,为历代广为传诵的抒情名篇。


  首联“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首句以秋风起兴,引出对李白的思念。既交代了作诗的时间、地点,又紧扣题意。此时杜甫在秦州,地处边塞,与李白天各一方,故用“天末”二字。秋天的凉风已经在边地刮起,不知道老朋友你的心情如何?杜甫以不经意的语气表达着对朋友最真挚的关怀。


  颔联“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承接首联,继续写对李白的思念。“鸿雁”代指书信的意向早已固化,“江湖”指波折的人生旅途。我的书信不知何时你能收到?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浪。再明确凉风的天气是秋天,增加萧瑟之感。


  颈联“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转换到对李白这次流放事件以及波折一生的议论,表达对友人深沉的怀念与同情。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魑魅鬼怪总喜欢有人遭受磨难。“魑魅”句暗指李白流放夜郎,遭人诬陷。这一联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似轻松而实沉痛,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尾联“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将李白的才华和屈原等列,同时合回首联“君子意如何”,替李白臆想了一种解决悲伤郁闷的方式。你和屈原命运相同,不如投诗于江,与他一起互相诉说自己的冤曲和不平。最后一句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读杜诗说》)


  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格高调古,内涵丰富,感情十分强烈。充满殷切的思念、细微的关注和发自心灵深处的情怀,却又写得低回婉转,沉郁顿挫。正如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所评: “说到流离生死,千古关情,真堪声泪交下,此怀人之最惨恒者。”因而成为流传百世的怀友代表诗作。


名家点评: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此首才堪入选,是一片真情写成。

  《读杜诗说》:三联:文与命仇意,而“憎”字惊极。不言远贬,而曰:“魑魅喜人过”,将欲伺人而食之也,语险更惊。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投诗”句下)。

  《唐诗归》:钟云:真元气(首四句下)。钟云:大发愤,却是实历语。谭云:十字读不得,然深思正耐多读(“文章”二句下)。钟云:“赠”字说得精神与古人相关,若用“吊”字则浅矣(末二句下)。

  《杜臆》:陆士衡诗:“借问欲何为?凉风起天末。”全用起语而倒转之,此用古之一法。“江湖水多”,鲤不易得,使事脱化。

  《杜诗详注》:盖文章不遇,魑魅见侵,夜郎一窜,几与汨罗同冤,说到流离生死,千里关情,真堪声泪交下,此怀人之最惨怛者。

  《义门读书记》:嵇叔夜耻与魑魅争光。此句指与白争进者言之。鬼神忌才,喜伺过失(“魑魅”句下)。

  《拜经楼诗话》:少陵“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一联,古今以为名句。明人云:“鸿雁几吋到?江湖秋水多。”却有自然之妙。

  《唐诗成法》:文章知己,一字一泪,而味在字句之外,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也。七、八从三、四来,法密。

  《唐诗归折衷》:吴敬夫云:六句,刘须溪谓:魑魅犹知此人之来以为喜,则朝廷之上,不如魑魅多矣。如此解,于接下二语较有情。

  《唐宋诗醇》:悲歌慷慨,一气舒卷,李杜交好,其诗特地精神。

  《唐诗别裁》:沉郁(“文章”二句下)。

  《读杜心解》:太白仙才,公诗起四语,亦便有仙气,竞似太白语。五、六,直隐括《天问》、《招魂》两篇。

  《杜诗镜铨》:蒋云:向空摇望,喃喃作声,此等诗真得《风》、《骚》之意。

  《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胸中有千万言说不出,忽有此起十字米。

  《网师园唐诗笺》:“鸿雁”四句,《骚》经之遗。

  《唐宋诗举要》:邵曰: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文章”二句下)。吴曰:深至语自然沉痛,非太白不能当(末二句下)。


《天末怀李白》,陈十田《唐人诗意山水百开册》
《天末怀李白》瓷画,钟福洪绘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64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65


试题精选: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参考答案:①对李白的无比思念(怀念)。②对李白不幸身世(命运)的深切同情。③自身内心深处的悲苦。


  2.请分析首联在诗中的作用。(3分)

  参考答案:奠定了全诗悲愁的情感基调(2分),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关心和思念(1分)。

  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


  3.“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为何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4分)

  参考答案:通过形象的比喻手法,富有情感的议论,(2分)高度概括了自古以才华出众者命途多舛的历史事实,抒发了诗人的悲愤之情。(2分)


  4.颈联“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其表达上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此二句议论中抒情,用“魑魅喜人过”,比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意味深长。一“憎”一“喜”,前后两句形成对比,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这不但表明自己的对友人李白处境的同情,而且蕴含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5.古人评尾联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又有人说:“赠字说得精神,若用予字,则浅矣。”请作简析。(4分)

  参考答案:用“予”用“吊”只写出同情(2分),用“赠”才能写出李白和屈原同冤(2分)。


  6.古人讲究炼字,你认为本诗中最发人深思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参考答案: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


  7.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秋,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

  B.“君子意如何?”直言自己心境,看似不经意的寒暄,实际上这不经意之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

  C.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这足可见出诗人想念之殷切。

  D.“文章憎命达”,意谓文采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

  参考答案:B


  8.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颈联带情韵,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送千古的名句。

  B.吟咏全诗,如展读友书信,充满殷切的思念,细微的关注和发自心灵深处的感情,反复咏叹,实为古代抒情名作。

  C.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的表达出来,而是千回百转,萦绕心际。

  D.诗歌结尾不是想象,因为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

  参考答案:D


  9.下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古代一些物象常常被寄予特定的含义,例如“鸿雁几时有”中的“鸿雁”就因为有借雁足传信的说法,常常被用来借指书信。

  B.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元素,本诗在“风”“水”物象前分别添加“凉”和“秋”两字,形成意象,构建了共同的意境。

  C.“知人”是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作者视李白为知己,首联在看似不经意的寒暄中表现出作者对李白的关切。

  D.“论世”也是一种重要的鉴赏方法。作者在动乱年代与李白一起被流放。所以才由李白的遭遇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感慨万千。

  E.诗歌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一“憎”一“喜”的对比,主要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命运坎坷的无尽感叹。

  参考答案:D、E

  解析:

  D项,“作者在动乱年代与李白一起被流放”理解错误,诗人并没有与李白一起被流放,属于无中生有,李白被流放是,诗人弃官远游客居秦州。

  E项,分析错误,一“憎”一“喜”并非对比,主要写出了诗人对李白等自古以来才智之士命运坎坷的无尽感叹。““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10.诗人为什么说“应共冤魂语”?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1)因为李白和屈原都是被谗放逐的。(1分,答“被诬陷的”等意思相近的词语均可。)(2)①对李白的无比关怀、思念(怀念)。②对李白不幸身世(命运)的深切同情。③自身内心深处的悲苦。(3分,每一点1分,意思相近便可。)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唐朝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逝于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全唐诗》编其诗十九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