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湖北省天门市:城区风光
湖北省天门市:西塔寺全景
湖北省天门市:皂市田园风光
湖北省天门市:茶经楼
湖北省天门市:陆羽石像,位于陆羽故园

天门市汉语拼音:Tiān Mén Shì;英文:Tianmen City),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直管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汉水北岸。1987年8月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天门县,设立天门市。1994年10月,国务院批准天门市为湖北省直管市。2002年,湖北省将天门市纳入武汉城市圈。地理坐标东经112°33ˊ45〞-113°26ˊ15〞北纬30°22ˊ30〞-30°52ˊ30〞。 东邻应城市汉川市,南连仙桃市潜江市,西界沙洋县钟祥市,北与京山县接壤。 总面积2622平方千米。 辖3个街道、21个镇、1个乡。 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为1158640人。

天门古为云梦泽风国地,春秋时期为郧国地,战国时期为楚竟陵邑,因大洪山余脉在此终止,即“陵之竟也”而得名。秦统一中国后,设竟陵县,隶属南郡。五代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为避晋高祖石敬瑭名讳(敬、竟同音),改竟陵县为景陵县,属直隶防御州,州治设此。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为避康熙墓名(景陵)讳,改为天门县,隶属湖北安陆府,此为第一次定名天门,沿用至今。天门是陆羽皮日休的故里。境内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的史前文明中心,有5900年历史。天门是蒸菜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蒸菜之乡;是著名的状元之乡、中国内地最大的侨乡,诞生了以陈东升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天商,有28万海外华侨华人遍布世界各地。

天门市地处江汉平原北部,市境北缘与大洪山余脉的低丘相连,西、南面有汉水环绕,依山带水,呈龙拱虎卫之状。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低丘、岗状平原和河湖平原三种地貌。境内最高处为位于坟禁乡佛子山,海拔191.9米;最低处为多祥镇的陈洲村,海拔23.2米,大部分面积海拔在25~30米左右。汉江流经全境。府河、汉北河横贯腹地,皂市改道河、东河、西河等20多种河流纵横交错,张家湖、华严湖等多个湖泊星罗棋布。矿产资源有原盐、无水芒硝、石油、石灰、石膏、大理石、煤、硫磺等。为中国著名“棉乡”。名胜古迹有石家河文化遗址、文学泉、陆羽亭、东湖和西湖公园等。天门东距武汉城区90公里,上海—成都高速公路(沪蓉高速)、武汉—重庆高速公路(武渝高速)、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宁蓉铁路)、沪渝蓉高速铁路(沿江高铁)等国家干线公路、铁路横贯全境。

天门是湖北省13个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为全国百强县、中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全国工业百强县市、全国制造业百强县市、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市,《湖北省人口发展规划(2018—2030年)》将天门列为全省10个大中型城市之一,现役海军“天门舰”是全国第三个以县级区划命名的军舰。

  • 邮编:431700 代码:429006 区号:0728

行政区划

全市辖3个街道、21个镇、1个乡:竟陵街道、侨乡街道、杨林街道、多宝镇、拖市镇、张港镇、蒋场镇、汪场镇、渔薪镇、黄潭镇、岳口镇、横林镇、彭市镇、麻洋镇、多祥镇、干驿镇、马湾镇、卢市镇、小板镇、九真镇、皂市镇、胡市镇、石河镇、佛子山镇、净潭乡。市政府驻竟陵街道。

历史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著名的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部落遗址中,出土了大量七、八千年以前的石(玉)器、陶器、骨器、蚌器、粳稻和青铜器等文物,还发现了陶祖这一原始社会父系氏族时期的重要标志性文物。石家河文化被写入"九五"高等教育重点教材《中国古代史》。

天门古代属风国,春秋时属郧国,战国时为楚竟陵邑。秦朝设置竟陵县(取“竟陵者,陵之竟也”之意,即山陵至此终止),属南郡。

西汉时,竟陵县隶属江夏郡。新朝王莽将竟陵县改名守平县。至东汉又复名竟陵县。

三国时,竟陵县为吴国荆州江夏郡所辖。

299年(西晋元康九年),竟陵县属竟陵郡,郡治设石城(今钟祥市)。东晋末年,分竟陵县设置霄城县。

454年(南朝宋孝建元年),竟陵县属郢州竟陵郡。479年(南齐建元元年),迁竟陵郡治至竟陵县境。550年(梁大宝元年),竟陵县并入霄城县,仍属郢州竟陵郡,郡治设霄城。561年(北周保定元年),霄城县改为竟陵县。

583年(隋开皇三年),废除郡制,实行州、县两级制,竟陵县属复州所辖,州治设竟陵。603年(仁寿三年),复州治所迁至建兴县(沔阳)。大业初,复将州改郡,复州改为沔阳郡,竟陵县属沔阳郡。

622年(唐武德五年),沔阳郡改为复州,州治迁竟陵县。633年(贞观七年)州治又迁沔阳,属山南道。742年(天宝元年),复州改为竟陵郡,属山南东道所辖。758年(乾元元年),又为复州。763年(宝应二年),州治再迁竟陵。

五代时期,竟陵县一直为州(郡)治所。936年(后晋天福元年),为避石敬瑭名讳("敬"与"竟"同音),遂改竟陵县为景陵县。天福五年,直隶防御州治所设景陵县。后汉复名竟陵县。

962年(北宋建隆三年),为避赵匡胤祖父赵敬之讳,再改竟陵县为景陵县,由湖北路复州所辖。1073年(熙宁六年)撤销复州,景陵县属荆湖北路安州(州治设今安陆县)。1086年(元祐元年)恢复复州建制,州治设景陵县。1130年(南宋建炎四年),于景陵设置德安府、复州、汉阳军镇抚使。1133年(绍兴三年),又于景陵设荆湖北路安抚使,景陵县属荆湖北路复州。1236年(端平三年),荆湖北路安抚使治所迁至沔阳。由于蒙古军南下,州、县治所亦随迁至沔阳,后转徙频繁。

元代,景陵县先后属复州、复州路,沔阳府所辖。

明代初期,景陵县为景陵卫。1370年(洪武三年),撤卫改县,隶属沔阳府。洪武九年改府为州,直属湖广布政使司,景陵县属沔阳州所辖。1531年(嘉靖十年),沔阳州改属承天府(治所在今钟祥市)所辖,景陵县亦随属承天府沔阳州。天启年间,景陵县属承天府直辖。

清代,景陵县属湖北省安陆府(府治设今钟祥市)。1726年(雍正四年),为避康熙陵寝名(景陵)讳,改景陵县为天门县,此名因县境西北有天门山而取。

民国初期,天门县属湖北省襄阳道所辖。1928年(民国17年)废道,天门县为省直辖。民国21年,为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所辖,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天门县城。

民国25年,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随县(今随州市),直至1948年(民国37年)9月24日天门县城解放为止。

民国28年6月,天门县国民党政府迁至第三区合丰店;民国32年春,迁至京山县六房嘴与随县之环潭;民国34年9月迁回竟陵镇。

1938年1月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天门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先后在本县东部、西部、南部与邻县边境地区结合部建立天汉县、天京潜县,1948年属江汉地区行政公署鄂中专区。1949年5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同月25日撤销天京潜县、天汉县,恢复天门县建制。同年7月,改属湖北省荆州专区。

新中国成立后,天门县属荆州专区所辖,1970年荆州专区改称荆州地区。

1950年6月,天门县汉江以南的毛咀区划入沔阳县。同时,沔阳县汉江以北的仙北等地划入天门县。1955年7月,潜江县汉江以北的张港,京山县的多宝、拖市划入天门县,1996年11月蒋湖农场回归天门,2001年8月总后沉湖基地(天门部分)移交天门,形成现境。

1987年8月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天门县,设立天门市(县级),原天门县所辖行政区域仍为天门市行政区域,仍属湖北省荆州地区管辖。1994年10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湖北省人民政府下发鄂政发〔1994〕143号文件,决定天门市实行省辖直管。

1996年,天门市面积2622平方千米,人口约163万人,辖6街道16镇6乡:竟陵街道、岳口街道、皂市街道、陆羽街道、杨林街道、侯口街道、多宝镇、张港镇、蒋场镇、渔薪镇、黄潭镇、横林镇、彭市镇、麻洋镇、多祥镇、干驿镇、马湾镇、卢市镇、小板镇、九真镇、胡市镇、石河镇、拖市乡、汪场乡、新堰乡、净潭乡、李场乡、佛子山乡。市政府驻竟陵。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天门市总人口1613739人,其中(4个街道、22个镇、2个乡):竟陵街道127805人,候口街道32269人,杨林街道36991人,陆羽街道28417人,多宝镇73688人,拖市镇72265人,张港镇84270人,蒋场镇49039人,汪场镇46649人,渔薪镇72672人,黄潭镇61683人,岳口镇111464人,横林镇73082人,彭市镇60571人,麻洋镇54332人,多祥镇65793人,干一镇61465人,马湾镇40547人,卢市镇66119人,小板镇38213人,九真镇71218人,李场镇33576人,皂市镇37919人,胡市镇38766人,石河镇58015人,佛子山镇40333人,新堰乡18285人,净潭乡33880人,蒋湖18093人,白茅湖6320人。

2001年进区划调整,将李场镇与皂市镇合并为皂市镇、陆羽办事处与竟陵办事处合并为竟陵办事处、新堰乡与候口办事处合并为候口办事处,新设沉湖农业综合示范区。辖竟陵、杨林2个办事处;多宝、拖市、张港、蒋场、汪场、渔薪、黄潭、岳口、横林、彭市、麻洋、多祥、干驿、马湾、卢市、小板、九真、皂市、胡市、石河、佛子山21个镇;净潭1个乡;天门侨乡经济开发区(候口办事处)、国营蒋湖农场(以上2个单位为副县级);沉湖农业综合示范区,白茅湖棉花原种场。全市共有787个村委会,30个居委会,6982个村民小组。2002年末,天门市总户数370912户,总人口161.6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4.47万人。

2004年末,天门市面积2622平方千米,人口1731482人。辖4个街道、20个镇、1个乡:竟陵、岳口、侯口、杨林4街道办事处,多宝、拖市、张港、蒋场、汪场、渔薪、黄潭、横林、彭市、麻洋、多祥、干驿、马湾、卢市、小板、九真、皂市、胡市、石河、佛子山20个镇,净潭1个乡。共有39个居委会、787个村委会。

2005年末,天门市辖4个街道、20个镇、1个乡。共有40个居委会、795个村委会。

2008年,将候口街道的8村11居划归岳口镇管辖。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天门市常住总人口1418913人,其中:竟陵街道169734人,天门经济开发区管委会33768人,杨林街道28208人,多宝镇71908人,拖市镇58347人,张港镇76305人,蒋场镇39989人,汪场镇39225人,渔薪镇56915人,黄潭镇50754人,岳口镇88095人,横林镇63621人,彭市镇52070人,麻洋镇48023人,多祥镇62396人,干驿镇46601人,马湾镇36632人,卢市镇55895人,小板镇32630人,九真镇72608人,皂市镇68272人,胡市镇30211人,石河镇50171人,佛子山镇33154人,净潭乡27855人,蒋湖农场18827人,白茅湖农场6515人,沉湖管委会184人。

地理

天门市地图政区版

天门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北部。版图总面积2622平方公里。平面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2°33ˊ45〞-113°26ˊ15〞北纬30°22ˊ30〞-30°52ˊ30〞之间。东与汉川、应城接壤,北与京山、钟祥毗邻,南面和西面隔汉江与仙桃、潜江、荆门相望。境内东西最大横距约8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约58公里。

市境北缘与大洪山余脉的低丘相连,西、南面有汉水环绕。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低丘、岗状平原和河湖平原三种地貎,冲积平原又分为平原和滨湖两个亚区,三种地貌面积分别为33.84平方公里、739.78平方公里和1848.38平方公里,各占全市总面积的比例为1.3%、28.2%和70.5%。市域范围内,海拨最高191.5米(佛子山顶),最低23.2米(多祥镇的陈家洲),其他一般为28~34米。境内县河、汉北河等29条河流纵横交错,张家湖、华严湖等多个湖泊密布。

地质地貌

地质

天门市大地的基底构造是自燕山运动以来形成的内陆盆地的一部分。全市跨盆地8个构造单元,即潜江凹陷、龙赛湖凸起、小板凹陷、沉湖低凸起、天门凸起带、汉水地堑、永漋河隆起,乐乡关地垒。

天门市地层上的晚近期构造层,承袭了燕山期地壳运动以来的特点,北部不断隆起,南部不断沉降,境内自北向南的单斜构造明显,倾斜度一般为1~3度。继承性活动是天门市地质构造的显著特点,从白垩系到第四系沉降中心并无明显迁移,古河流(汉江、天门河)的活动踪迹变化不大。

地貌

天门市位于大洪山山前丘陵与江汉平原衔接地带,地貌属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依次递减。最高点在佛子山顶端,海拔191.7米,最低点在多祥镇达洲的陈家洲,平均海拔23.2米。

汉江环绕市境南边而过,天门河、汉北河和皂市河贯穿腹部,东流入汉江。人工开挖的天南、天北、中岭和东风等渠道贯穿全市。境内还有星罗棋布的湖泊。按自然地形地貌可分为低丘(俗称山)、岗状平原(俗称丘陵)和河湖平原三种地类。

低丘

天门市北部山岭,属大洪山脉的山前剥蚀低丘,分布在市境北部和东北部,由西龙尾山、天门山、扑船山、团山、火门山、金杯山、佛子山、洪山、青山、五华山、东龙尾山、小山、幺河山、陶家山、大团山、红墨山等16个小山组成,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3%。低丘大致走向,市东北为西北—东南向,市西北为东北—西南向。海拔高度为46.7~191.5米,坡角25~35度。

岗状平原

自青山往东(含青山),沿天北长渠和汉北河一线以北的大部分地区(不含其中的湖泊)为岗状平原。属剥蚀—堆积垅岗地形。包括皂市镇全部,胡市、九真、佛子山、石家河镇大部分和渔薪镇的一小部分。面积约559.6千米,约占全市总面积的22.5%。地表垄岗相间,波状起伏,海拔高度一般在35~60米。呈掌状自北向南微倾斜。

河湖平原

从拖市镇大桥村起,沿天门河往东,接天南长渠,又东,连汉北河天门段,在这条分界线以南的地区(不含青山)为河湖平原,属堆积地形,地势平坦开阔,全部由新生界第四系地层组成。其面积为1894.6千米,占市属总面积的76.2%。海拔大多为28~32米,自西向东微递降。西部多宝镇、拖市一带,海拔高度30~32米,坡角1~2度,微向河流倾斜。市东部,麻洋、多祥、马湾、卢市、净潭一带,海拔高度24~26米。沿汉江河床断续分布有河漫滩,呈月牙形,一般高出水面4米左右,江汉汛期常被淹没。

气候

天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光照充足,气候湿润,春温多变,初夏多涝,伏秋多旱,生长期长,严寒期短的气候特点。虽然地势地貌比较单一,但由于北部大洪山脉对冷空气的阻挡作用,西南沿江地带出于江汉河谷边缘,东北处皂市河谷南下冷空气影响,形成了天门市气候的区域分布特点:热量条件东北部和西南沿江一带略低,其他地方略高,水资源东南部多,西部和北部少,光资东高西低。

水文

天门市河流流域面积达50平方公里的河流38条,河道总长1014.15公里,逐步形成了现今的几大河流,即汉江、上天门河、下天门河和汉北河。天门市位于汉江下游,境内湖泊众多,面积100亩以上的45个,湖泊总面积达37.38平方公里。大多分布在丘陵平岗与平原湖区的交接地带,跨市界湖泊1个:肖严湖(跨天门市、孝感市);城中湖泊4个:东湖、西湖、北湖、小南湖。其中水位面超过1平方公里的有陈家湖、张家大湖、石家湖等,以张家大湖最大,水面面积6.17平方公里。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天门市版图总面积2622平方公里。全市耕地16.833万公顷;园地888.26公顷;林地8028.33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1050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7897.04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379万公顷;其它土地405.35公顷。

水利资源

天门市河流流域面积达50平方公里的河流38条,河道总长1014.15公里,逐步形成了现今的几大河流,即汉江、上天门河、下天门河和汉北河。

天门市位于汉江下游,境内湖泊众多,面积100亩以上的45个,湖泊总面积达37.38平方公里。大多分布在丘陵平岗与平原湖区的交接地带,跨市界湖泊1个:肖严湖(跨天门市、孝感市);城中湖泊4个:东湖、西湖、北湖、鬼湖。其中水位面超过1平方公里的有陈家湖、张家大湖、石家湖等,以张家大湖最大,水面面积6.17平方公里。

矿产资源

天门市矿产资源有:原盐、无水芒硝、石油、地热、石灰石、石膏、硫磺等。小板盐矿区的储量为:表内盐储量C+D级10528万吨,表外盐储量C+D级23866万吨。无水芒硝开采条件好,硫酸钠含量高,表内体共生硫酸钠储量C+D级668万吨,表外伴生硫酸钠储量C+D级4142万吨。地热分布在皂市李场等丘陵地区。石油开采主要在彭市、张港、杨林三个地区,年开采量为10多万吨。

主要物产

天门物产资源丰富,除农作物和家畜家禽外,野生动植物约有1100余种,其中动物200余种,植物900余种。

农作物:棉花、稻谷、小麦、大豆、大麦、蚕豆、荞麦、粟、玉米、薯类、花生、芝麻、菊芋(俗名洋生姜)、苎麻、黄红麻、甘蔗、烟叶等。天门素有“棉乡”美称,棉花总产14次超过百万担,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

动物:兽类有黄鼬(黄鼠狼)、水獭、草兔、狗獾、狐、牙獐、貉、小麝鼠、豹猫、刺猬、家蝠、穿山甲、长吻松鼠计13种,其中,黄鼬、獭是著名的毛皮兽,豹猫、穿山甲可入药。

鸟类43种。鱼类64种,其中以鲤科鱼类为主,鳅科次之,有不少重要经济鱼类,如青、草、鲢、鲤、鲫、黄鳝、鳜、长江银鱼、红鱿、河豚等。软体动物15种,其中产于天门河的橄榄蛏蚌(俗名义河蚶)为名贵水产品,享誉全国;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分布在张家湖等湖泊,是培育珍珠的优良母体品种。两栖动物4种,其中蟾蜍可入药。爬行动物11种,其中龟、鳖为贵重滋补品。蠕动动物2种。节肢动物5种,其中虾、螃蟹、蜈蚣经济价值均较高。虫类14种,其中蜜蜂、蚕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其它30余种,不少是害虫天敌。

植物:在900余种植物中,有药材9类152种,其中属国家收购的有20种,年收购量一般为31.8吨,其中野生半夏行销国内,有“荆半夏”之称,1976年采挖量达到155吨;枸杞远销江浙两广等地,1981年产量达到8吨;还有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植物,如藕、荸荠、菱菜等。全市蔬菜有12类,70多个品种。果树30余种,其中无花果树、银杏(白果)树等为珍贵树种。花卉有7类,188个品种。

文化

文化遗产

石家河遗址,位于天门市石河镇北部,大洪山南坡和江汉平原的交接地带,是长江中游地区迄今为止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聚落遗址。

天门渔鼓,盛行于天门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渔鼓,起源于唐代,俗称“道情”或“道情筒子腔”。流转至今的渔鼓曲牌中,即有《道士腔》、《还魂腔》、《观音调》等。天门渔鼓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可溯到乾嘉“盛世”。天门渔鼓曲目有《武松赶会》、《拷棚案》、《包公案》。现在天门渔鼓最常见的演唱形式是与皮影配合,为皮影戏伴唱。

天门民歌,有其独特的风格特色,它不像高原民歌那么粗犷高亢,也不同于草原民歌的辽阔悠长,也不像新疆民歌那样欢快跳跃、节奏明朗,更不像江南民歌吴侬软语、浅吟低唱,天门民歌旋律优美抒情,如行云流水、曲调妩媚缠绵、纯朴甜美、委婉动听。天门民歌大致可以分为号子、田歌、小调、灯歌、风俗歌、儿歌、宗教歌等类型。其中号子又可分为若干类:《打硪号子》、《打麦歌》、《车水歌》、《栽秧歌》、《薅草歌》、《船工号子》、《装卸号子》等等。

莲厢,天门早期的莲厢大多都和碟子配在一起表演,后来随着艺术的实践和发展,才慢慢地各自独立,成了不同的两种艺术形式。莲厢开始由男女二人表演,逐渐发展到集体舞蹈,并且由一手打的单莲厢发展到双手并舞的双莲厢,配着节奏明快的音乐,边唱边舞,学令前的孩童也竞相仿效。

天门碟子小曲,碟子小曲又称“内河小曲”。由“襄河”(即“汉水”)流域的天门、沔阳、汉阳、潜江一带的“俚歌俗曲”嬗变而来。流传于江汉平原、汉水流域的天门、仙桃、潜江、汉川、汉阳、洪湖、监利、钟祥、荆门等县(市),其中尤以天门、仙桃最为流行,故碟子小曲又别称“天沔小曲”。

三棒鼓,流行于湖北天门等地。源于唐代的三杖鼓。明人沈德符在《顾曲杂言》里已记载了三棒鼓在万历年间的演出情况。清末与凤阳花鼓合流,流传渐广。除东北地区外,全国各地都可以找到它的踪迹,并随艺人流传到英、法、意、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数十个国家。

天门花鼓戏,始于清朝中叶,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50年代,花鼓戏《打莲湘》参加过中国民间艺术汇演,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世纪80至90年代,是天门花鼓戏全面发展的鼎盛时期。《花墙会》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戏曲片;《水乡情》、《飘逝的蓝印花》先后在中南海演出;《一口咬定》夺得全国金奖,并作为湖北省代表剧目进京为中共十六大代表展演;《石磉磴还田》获第十届楚天群星奖金奖。

天门蓝印花布,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以天门棉花织布为载体,用蓝白二色为基调,通过精美的雕刻艺术和精湛的印染技术加工而成,图案清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广泛用于床单、被套、围裙、门帘、包袱布等,曾经风靡全国,并流传到东南亚一带。

天门说唱,亦称天门锣鼓说唱,是流行于天门及毗邻地区的一个曲艺新品种,其历史有三十多个春秋。它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欢快热烈的节奏,风趣诙谐的表现形式,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在流传过程中,其表演形式、唱腔曲牌不断丰富完善,并培育出一批说唱演员和艺人,积累了一批较优秀的曲目。

天门皮影 兴起于明末清初,流行于天门、仙桃、潜江、监利、洪湖、石首、江陵、公安、京山等原荆州地区及孝感、云梦、汉川、应城和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区。后归并称为江汉平原皮影。其唱腔是湖北渔鼓的立体风格源和母腔。江汉平原皮影是湖北皮影中流传区域最广、最具影响和风格最鲜明的皮影。

天门糖塑,湖北省天门市民间艺术。从前俗称“做糖人”,“糖塑”则是今名。天门糖塑主要分布在境内的小板、干驿、马湾、杨林、麻洋、彭市、卢市、竟陵、岳口等地。天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河湖交叉,堤垸纵横。旧社会,堤防失修,十年淹九水,人们逃亡异乡谋生。糖塑是天门人用来谋生的一项民间手工技艺。

旅游

东湖 天门东湖水体面积33万平方米,是中心城区重要的湖泊。东湖公园由北西东三块水面构成,分别为文化活动、滨水休闲、生态湿地、时尚生活四个区域,整体呈现L形。在设计方案中,它被设计成一个浴火重生、振翅欲飞的凤凰。设计中最大的亮点为栈桥亲水、生态环保和地域文化特色,14条栈道和环湖生态景观道路连接公园的主要景观。

陆羽故园 占地43万平方米,其中水面28万平方米。陆羽故园东至西寺路,与市体育馆、陆羽广场相邻;南到人民大道,西至西湖路;北以陆羽大道为界。园内有“三湖三岛”,岛上有兴建茶经楼(又名天下第一茶楼)以及连接三岛的夫子桥、古雁桥、司子桥及青塘别业、雁桥广场、茶圣广场、茶经广场、双湖广场、植物印章迷宫、东岗草堂、大型景观喷泉、有一系列以陆羽生平经历为内容的情景雕塑、主题人文雕塑等等诸多景观。规划结构概括为“一线、两区、三湖、五岛、八景”组成: 一线:环湖岸线。两区:茶文化展示区、水上游乐区。三湖:龙井湖、普洱湖、茉莉湖。五岛:观音岛、碧螺岛、银针岛、毛峰岛、云雾岛。八景:茶经广场、陆羽纪念馆(已建)、陆羽雕像、歇脚吧、张港茶吧等。

沉湖 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基地,湖北最大的军垦农场。位于天门市东南部,地处天门、仙桃、汉川三市结合部,东距武汉90公里,南至仙桃8公里,紧邻汉宜铁路上的天门南站。保持有原生态的湿地风貌,气候适宜,林木茂盛,水网密布,物种丰富,环境优美,具有独特的生态农业资源和军垦文化资源。沉湖林木茂盛,鸟语花香,森林覆盖率达40%。主要特色是军垦河把沉湖与外界完全隔离,无人烟、无村落,内部十分静谧,只有栖息的动物活动。是野营探险、乡野体验、田园狩猎的好去处。

张家湖 距天门市区10公里,是天门市最大的湖泊,面积10000余亩,湖水均深1.8米,水质一直保持在国家Ⅱ-Ⅲ类水标准,湖岸绵延数十公里。湖岸湖泊密布;半岛罗列,河湖相通;湿地环绕,村落点缀。一派水乡泽国、湖光田园景象,具有开发湖泊观光、水上游乐和休闲度假的先决条件。同时,张家湖盛产多种鱼类,均采用无污染的野生生态养殖模式养殖,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被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为绿色食品。张家湖上缘有绿水堰、石堰口、裴冲三座中小型水库,拦截柳河河邱桥河的承雨面积43.4平方公里。湖底最低高程在24米左右,湖内水位正常情况下控制在26.5米,相应面积为6.2平方公里(9300亩)内辖八一、九真、花台、石场、长寿、文墩6个行政片、共计27个村民委员会和一个张店渔场,258个村民小组46500人。张家湖周围海拔最低高度的村民小组是杜场1组,为28米,其次是杜场2组,海拔高度为28.5米,柳河河、邱桥河上游为山丘与岗地、汇流时程短、径流集中。

长寿山 位于天门市东北部,为天门市长寿林场所在地,属省级自然保护区,距天门市区32公里,距汤池温泉17公里,建设中的武荆高速公路贯通其中,交通十分便利。旅游区总面积6900亩,生态系统较完整,有山地、湖泊、水库和保护较好的公益林,并有较大面积的农田、果园和苗圃,还有相对集中的农队居民区,具备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良好条件。利用长寿山森林生态资源及其良好的环境进行旅游开发,将打造森林生态度假区、“林家乐”休闲体验区、滨湖康体游乐区、商务会议养生区等四大景区,开展森林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滨湖康体游乐及“林家乐”、“农家乐”等活动,建成集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于一体的森林生态旅游区。

石家河文化遗址 位于天门市石河镇近郊的石河土城遗址,距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是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50至80年代,先后出土石(玉)器、陶器、骨器、粳稻和青铜器等文物数万件,并发现陶祖这一原始社会父系氏族时期的重要标志性文物。经专家鉴定,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鉴赏价值。国家文物主管部门认定其为我国南方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总规模达120万平方公里,遗址群总共有56处,功能分区明显,包括手工作坊区、居民生活区、祭祀区和墓葬区。石家河文化遗址群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保存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遗存有数千年的连续性,最能反映文化的典型特点;二是遗址普遍具有规模大、堆积厚、遗存丰富的特点。这两个特点在江汉地区是绝无仅有的。2005年,石家河古文化遗址已被纳入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十一五”专项规划及项目库》。

陆羽纪念馆 位于天门市区西湖畔陆羽旧居处。1985年仿西塔寺原型开始重建。馆址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馆舍由雁桥、山门、陆公祠、鸿渐楼、服务设施等组成,为歇山顶式仿唐建筑。山门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仿古建筑,屋顶翘角重檐、质朴典雅、别具一格。陆公祠面积182平方米,殿内以展示“茶圣”陆羽的事迹为主。其门额“陆羽纪念馆”五个大字为原中宣部副部长、著名诗人贺敬之所书。殿内两侧陈列柜展出的陆羽遗物、文献和照片,中外专家学者研究陆羽所撰写的书刊、画册、评论文章300余件,其中有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教授诸冈妙子在1986年出席首届陆羽学术讨论会时奉还的《陆羽茶经》珍本和日本京都“日中茶经研究交流会”的文献资料。殿内还有日本茶道协会和韩国陆羽茶经研究会所赠的珍品。茶事活动室东西墙壁上悬挂着16幅大型陆羽生平木雕,气派非凡。鸿渐楼为两层结构,面积约600平方米,1楼陈列陆羽茶的实物和史料,大堂中央是一尊高2.8米的陆羽铜像,东西两侧墙壁分别展示的是《茶经》全文和古《竞陵山水图》;2楼为茶艺表演厅。

陆羽亭 位于天门市区文学泉路,原为双层木质结构跳角亭,系清乾隆戊子年(1768年)时任天门知县马士伟为纪念“茶圣”陆羽而建。后毁于兵燹。1957年经周恩来总理过问后重建。“文革”期间曾搬迁至东湖公园。1981年6月由县人民政府在文学泉路官池中重修,建筑面积10平方米,呈六角形,高七米。2003年春,天门市政府将湖中土丘砌石岸护坡,拆除原建陆羽亭,在原址东20米处以混凝土结构原样重建了陆羽亭。

文学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门市石河镇土城村。省道荷沙公路可达。东南距天门市城区约16公里。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1956年11月15日,被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8余平方公里,由40处遗址组成。各遗址相距很近,有的甚至紧密相连,其中心区还有一座我国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构筑于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古城和一座保存完整的西周城址。石家河遗址及由它命名的石家河文化代天有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在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与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研究我国史前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社会性质、社会结构、人口分布、聚落的发展演变,民族形成与文明起源、邦国兴起的实物资料宝库,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众多的原始艺术品,堪称当时的艺术杰作,具有传承借鉴价值和审美价值。

西塔寺 位于天门市区西寺路以西,陆羽故园北端,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禅寺。始建于东汉中叶,距今已近2000年历史。史载西塔寺宏伟壮观,山门外有菏湖拥堤,堤中筑桥,桥上建亭“浮香阁”。大雄宝殿重檐凌空,巍峨轩昂;韦驮殿、关帝殿、藏经楼、闻思阁、支公祠、桑苧庐等建筑如众星捧月。禅院碑石林立,有唐代所立的龙盖寺碑、陆羽煎茶碑、陆文学传碑等,还有陆子泉、莲池、花圃、竹林点缀其间。抗战期间,西塔寺毁于日军战火。2003年,天门市政府在原址恢复重建了西塔寺。

白龙寺 位于天门市皂市镇五华街白龙寺西路,省道汉宜公路可达。距天门市中心城区约25公里。相传因白龙引水,解救了一方生灵,故人们在五华山以北麓设坛祭祀。南朝齐武帝萧子良,将祭坛改建为佛寺,依坛取名为“白龙寺”,至今已有1500余年。重建于唐代,宋、元、明、清均有修缮。现存寺院为1993年重修,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前殿、大雄宝殿。前殿内供有弥勒佛、韦驮菩萨、四大天王。大雄宝殿是历代佛教僧徒参禅拜佛的殿堂,为“白龙寺”的主体建筑,坐落于五华山的山顶之上,为一重檐歇山顶式的宫殿,屋面出檐深远,以撩檐枋代替檐歇山顶式的宫殿,屋面出檐深远,以撩檐枋代替檐檩,上有斗拱22组,斗拱分布稀朗,其中并施用丁头拱菱形梭斗,如意饰头,生动而有灵气。整个建筑物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外形雄伟壮观,氛围神圣肃穆,香烟飘逸缭绕,钟声清越悠扬。

佛祖山 位于天门市佛子山镇,北依大洪山脉,南连江汉平原。已被中国佛教协会认定为“佛祖圣地”,相传为佛祖释加牟尼的道场,有着悠久而丰富的文化积淀。佛祖山由子弟山、坛山、佛祖山(火门山)、卧虎山、龙尾山等五座山峰组成,由远及近,其形似龙脉,状似巨大玉如意。2008年5月,天门市引进湖北乾坤聚院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启动了佛祖山宗教文化旅游项目,旅游区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整个工程计划分三期进行建设,建设6个功能区、9大景点。

彭家垴 位于卢市镇卢家口西南2公里处,为中共天门县第一个党小组诞生地。

蒋家场 位于净潭乡,1927年9月秋收起义中共鄂中(北)特委所在地;1932年春夏间中共襄北特委、苏维埃代表团驻地。

徐家嘴 位于拖市镇灰市,1931年至1932年6月,红三军主力开辟发展襄北苏区,进行的皂市战斗,龙王集战斗,文家墩、瓦庙集、九真张家场等战斗中为红三军司令部驻址。

文家墩 位于皂市镇,南距竟陵城22公里,是历史上的重要战场。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将领陈玉成率部与满清兵鏖战于此,大败清兵。1932年,贺龙率红三军与国民党军第十军徐源泉部在此激战,生俘敌旅长韩昌俊及所部2000多人。

夏家场 1943年至1945年夏,中共襄河(北)地委、军分区、专署驻地。

石家河殉难烈士纪念碑、亭 位于石家河西侧,1942年11月,新四军第五师四十三团为新四军抗日烈士树石碑一尊,额镌“名震豫鄂”四字,碑刻156名烈士姓名、职务等。1963年,县人民政府在石碑处修建烈士纪念亭。1975年,又在此处建起烈士陵园。

特产

湖北省天门市特产:义河蚶
湖北省天门市特产:蒋场香干

义河蚶,湖北省天门市水产名品,本名车鳌、亦作砗螯,学名橄榄蛏蚌,属全国稀有。唐朝诗人皮日休《送从第崇归复州竞陵》诗句“车螯近岸无妨取”,即咏此物。蚶为淡水蛤属,具金黄色狭长贝壳两枚,合拢时如一柄短剑,肉呈奶白色,用以氽汤,鲜美可口,是天门著名的筵席用菜。义河蚶之名始于宋代,《天门县志》载,宋太祖赵匡胤微服逃脱郭延成的追逼,过竟陵县河,舟子不收渡费。他登基后,诏封天门县河小板至截河河段为“义河”,并免除渔课,该河段所产蚶蛎,特冠以“义河”二字。

蒋场香干,历史悠久,风味独特,采用江汉平原优质大豆,应用独特的地方传统工艺精制而成,韧性好、耐嘴嚼、揉搓不烂,是一种色香俱全、营养丰富、鲜美可口的绿色食品。目前,蒋场香干已向国家工商总局申办“蒋场香干”地域商标。并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镇还正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壮大香干产业。

天门蒸菜,亦称竟陵蒸菜。湖北省天门市的传统佳肴。是鄂菜的代表品种之一,它以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独特的民族风味和精湛的烹饪技艺等,形成了独特的美食文化。据《天门县志》记载,在距今六千多年历史的天门石家河文明的发掘物中,出现的有陶锅、陶壶、陶罐、陶甑等陶器和其它文物。天门蒸菜不仅拥有完整、成熟、独特的蒸菜传统技术体系,而且拥有久远的发展历程、深厚的文化积淀、鲜明的风味个性和广阔的消费市场。中国烹饪协会于2010年4月6日至9日,派遣专家组前往天门市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专家组的意见,中国烹饪协会研究决定,命名天门市为“中国蒸菜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