娲皇宫及石刻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河北邯郸:娲皇宫,是奉祀上古天神女娲氏的古代建筑,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北邯郸:娲皇宫
河北邯郸:娲皇宫—活楼吊庙
河北邯郸:娲皇宫—补天园
河北邯郸:娲皇宫—补天湖
河北邯郸:娲皇宫—娲皇宫远景
河北邯郸:娲皇宫—女娲像
河北邯郸:娲皇宫—北齐摩崖刻经

  娲皇宫及石刻,娲皇宫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涉县中皇山上,是全国规模最大、肇建时间最早、影响地域最广的奉祀女娲的历史文化遗存,被誉为“华夏祖庙”。始建于北齐,即公元550年到公元577年,至今有1400多年历史,是神话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地方。由朝元宫、停骖宫、广生宫和娲皇宫四组建筑组成,占地面积550亩。计有古建筑135间,北齐石窟3个,北齐摩崖刻经6部,集古建、石窟、石刻、石造像于一体,是中国最大的奉祀中华始祖女娲的古代建筑群,自古就有“蓬壶仙境”之美誉。是全国五大祭祖圣地之一,为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悬空寺娲皇宫旁边的北齐摩崖刻经群是娲皇古迹之精髓,共有6部,刻经面积165平方米,分5处刻于崖壁之上,共刻经文13.7万字,是中国现有摩崖刻经中时代最早、字数最多的一处,被誉为天下第一壁经群。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三月十八,是祭祀女娲诞辰的日子。

  北齐摩崖刻经群是娲皇古迹之精髓,共有六部:《思益梵天所问经》、《十地经》、《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佛说盂兰盆经》、《深密解脱经》、《妙法莲花经》。刻经面积165平方米,分5处刻于崖壁之上,共刻经文13.7万多字,字体有隶、楷、魏碑体,“银钩铁画,天下绝奇”,堪称艺术珍品,是我国现有摩崖刻经中时代最早、字数最多的一处,也是我国佛教发展史上、特别是佛教早期典籍中弥足珍贵的资料,对于研究我国早期佛教地域、流派及书法镌刻演变历史有着重大意义和价值,经考证为“天下第一壁经群”。

  主体建筑娲皇阁共分四层,通高23米,拥群峰以渲势,依悬崖以据险,夺天工以称奇,临清漳以蕴秀,涵摄了山川之钟秀,汇集了古建之精华,玉宇悬空,琼楼耸翠,上临危岩,下瞰深壑,为河北省古建筑十大奇观之一,素有“活楼”、“吊庙”之美称。       

  山下主要建筑有朝元宫、停骖宫、广生宫。朝元宫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重修于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停骖宫建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重修于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广生宫建于元末明初,于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两次重修。

  山上建筑娲皇宫为代表性建筑,由娲皇阁、梳妆楼、迎爽楼、钟楼、鼓楼、山门、牌坊、皮疡庙等古建组成。娲皇阁座东面西,共分四层,歇山琉璃剪边顶建筑,一层为拜殿,二、三、四层分别为“清虚阁”、“造化阁”、“补天阁”。梳妆楼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重修于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钟楼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造一高1米多、口径1米的八卦铁钟悬挂其中。鼓楼建于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共分三层,总高15米,是通向娲皇阁的重门,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楼内置直径为0.68米的大鼓。皮疡庙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重修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

  眼光洞、蚕姑洞和拜殿三处石窟均凿于北齐,蚕姑洞凿于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面阔2.6米,进深2.35米,高4米,面积6.11平方米。内雕蚕姑奶奶石造像,内刻佛经《十地经》的结尾部分。眼光洞始凿于北齐天保年间,面阔2.6米,进深2.35米,高4米,面积6.11平方米。内雕眼光奶奶石造像,内刻佛经《十地经》。拜殿建于北齐天保六年(公元555年),是最大的一处石窟。

  凿壁古碑位于山上牌坊外右侧山崖上,刻于北齐天保年间,通高4.33米,宽1.33米,依山镌刻,龟座、蛇身、龙头。

  娲皇宫的“女娲祭典”活动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经中国文联批准,中国民协将涉县命名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并成立了“中国女娲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以来,涉县举办了三届女娲文化节和三次公祭女娲大典。2005年10月被批准为省级文明风景旅游区。

  娲皇宫是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女娲氏族曾在这里生息繁衍,形成脍炙人口的女娲传说,汉代开始为女娲庙立像,现存北齐石窟两座、北齐石造像两尊、北齐摩崖刻经六部、宋代砖砌拱门两座和明清时期的神庙建筑四组。其中主体建筑娲皇阁位于峭壁之上,悬空而置,素有“活楼”“吊庙”之美称,是河北省古建筑十大奇观之一。北齐摩崖刻经“银钩铁画,天下绝奇”,堪称稀世珍品,为娲皇宫古迹之精髓,被誉为“天下第一壁经群”。

  2006年,涉县被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并挂牌成立了“中国女娲文化研究中心”,“女娲祭典”被列入首批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女娲补天的传说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和鸟兽鱼虫,可是惟独没有人类,天神女娲就按照自己地 模样抟黄土创造了人类。由于大地非常广袤,抟黄土造人又累又慢,女娲就将一根藤条伸到泥潭中,然后举起沾满泥浆的藤条向大地挥洒,这泥点溅落到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

  正当女娲为自己的发明高兴时,一场灾难却突然降临。原本一片祥和的宇宙,瞬时间变了模样,天塌了,地裂了,山林燃起了大火,大地一片汪洋。女娲看到自己创造的人类遭受如此大的灾难,难过极了,她决定挺身而出拯救人类。可是怎样才能补好残破的苍天呢?女娲想了又想,突然想起涉县凤凰山一带是最好的炼石补天之地,于是她迅速来到这里,开始炼五色石修补苍天。果然,天上的窟窿很快就补好了。

  可是女娲怕天会再崩塌下来,就斩下一只大龟的四只脚,以凤凰山为中心竖立在大地的四方,把天空牢牢地支撑了起来。从此“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后人为了纪念女娲,就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建起了娲皇宫。

民俗信仰

  集中民间祭祀 相传农历三月十八日为女娲生日。从农历三月初一开始,到三月十八日,为娲皇宫庙会。庙会期间,民间祭祀以摆社为主要形式。周边地区摆社以福建漳州、泉州、山西长治、榆次为主,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组织百余人,全套祭祀器具设备,到涉县娲皇宫寻根祭祖,谒拜女娲。本地几乎村村有社,甚至一村多社,从清康熙年间后,上顶朝拜的有七道社,分别为:曲峧社、石门社、七原社、温村社、索堡社、桃城社和唐王峧社。农历三月初一,各社组织人员,多则上千人,少则几百人,全副古装穿戴。祭品有三牲太牢、时果三珍、馒首干果等,祭器设备有金瓜钺斧朝天镫、祭旗、功德旗、黄龙旗、五彩旗等。祭祀队伍一字长龙,浩浩荡荡,甚是壮观。民间活动融入了音乐、舞蹈、服装、道具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祈禳还愿 除集中民间祭祀摆社外,从三月初一开始,各地零散香客云集娲皇宫,祈禳还愿,整月川流不息。祈禳内容包括求福、求寿、求财、求前程、求子、求平安、求康健、问前程等;形式有坐夜、打扇鼓、撒米、结索开索、披红、垒石子、结红布、绑娃娃、开锁等,丰富多彩,不一而足。还愿即祈禳时所许之愿,在达到目的后的兑现之举,带上祭品、香纸、鞭炮等,到娲皇宫拜谒娲皇圣母。这种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形成了丰厚的民俗文化氛围。

  进香朝拜 进香朝拜的时间不太固定,一般多在农历每月的初一或十五日,平时也可。香客为社会各界,有官有民,有时还有国外朋友。形式多为烧香叩首,进香朝拜,目的不外乎祈求国泰民安,物阜民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万事如愿,全家安康等等。

政府公祭

  清嘉庆《涉县志》载:“我朝顺治、康熙、雍正间历经修理,每年以三月十八为神诞日,有司致祭,自月初一讫二十启庙门,远近士女坌集”。表明从清朝就已有公祭。至清末由于战乱而中断,基本形式、内容、范围已濒临失传。为了恢复公祭,2003年9月和2004年9月,由涉县人民政府组织在娲皇宫举行规格较高的公祭女娲大典女娲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极为丰富,她是人类始祖文化的杰出代表。主要包括民众和政府对人类始祖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断鳌足、立四极、治洪水、通婚姻、作笙簧等功德的朝拜祭祀,主要形式为传统娲皇宫三月庙会、期间的民祭、九月十五的公祭、神话传说、女娲传说与村名地名的关系和婚嫁、生育、人生礼俗、岁时节庆等。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