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王朝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孔雀王朝汉语拼音:Kongque Wangchao;英语:Maurya Dynasty),古代印度摩揭陀国的奴隶制王朝。因其创造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孔雀家族而得名。阿育王在位期间,南亚次大陆除极南端一部分外,全部囊括在孔雀王朝的版图之内。首都为华氏城(今巴特那)。

  公元前327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入侵西北印度,至前324年征服该地区,消除了那里小国林立的分裂局面,为后来孔雀王朝统一这一地区铺平了道路。出身低贱的旃陀罗笈多乘机崛起,推翻难陀王朝,自立为王,赶走马其顿驻军,统一北印度,于前323年建立孔雀王朝。前305年,塞琉西王国入侵印度,战败求和,把大体相当于今阿富汗和俾路支斯坦的大片土地割让给印度。约前297年,旃陀罗笈多去世,其子频头娑罗继位。20余年后频头娑罗死,其子阿育王继位。在阿育王时期,印度古代奴隶制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达到顶峰。

  孔雀王朝统治下各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很大的独立性,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王朝的中央集权制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种姓制度与政治的相对独立,导致神权和种姓制度逐步取代了国家机器的作用。凡此种种,都在不同程度上助长了各地区的离心倾向,因此,阿育王死后,帝国逐渐分裂,其势力仅及恒河部分地区。约在前187年(或前185),末代国王布利哈德罗陀为其部将普士亚密多罗·巽伽所杀。至此,孔雀王朝灭,巽伽王朝兴。

经济

  孔雀王朝时期生产力有很大提高。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已非常普遍。农产品种类增多,农业占有显著优势,是孔雀王国的社会经济基础。纺织、金属加工、酿造和造船等城市手工业都有发展。城市贸易同农村没有联系。印度同中国、两河流域、埃及等地有较活跃的贸易关系。中国丝绸输入印度,促进了印度养蚕业和丝绸制造业的发展。

行政司法和军事

  国王是最高权威,辅佐他的是庞大而臃肿的官僚政治机构:第一大臣、王子、财政大臣、总税务官、大臣会议、总督和其他各级官吏。司法系统分为最高法院和地方法院,大法官负责最高法院。地方法院按行政区划分,共为4级。最低一级的法院由村社行政人员和长老组成。军队分为船队、步兵、骑兵、战车战象和后勤5个部门,总兵力63万人,战象9,000头。

  维持上述机构、人员的正常开支和浩繁军费花销时常造成王朝府库空虚。阿育王时代后期,政府被迫发行贬值的货币以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

奴隶制特点和税收

  孔雀王朝的奴隶制特点是普遍存在着家庭奴隶制,似乎并没有大规模地使用奴隶。只是在村社、矿山和行会中使用奴隶。最普通的奴隶称为达萨-布尔塔卡。

  国家的税收主要来自于土地税,小部分来自国内外贸易税。土地为国王所有,多数学者认为国王是土地的唯一主人。少数学者认为当时存在着私人土地所有制。土地税一般是收获物的1/6,有时高达1/4,或低至1/8。在城市中,还征收出生税和死亡税等。国家控制着部分地区的灌溉系统,多数灌溉系统则由农村公社控制。有学者认为国家控制着全部灌溉系统。

种姓制度

  印度种姓制度的发展在孔雀王朝时期达到成熟阶段并趋于严峻。此时编成的法经、法典,尤其是《摩奴法典》以大量的条文对种姓制度作了极为详尽的规定,特别是对各种姓的职业范围、婚姻等方面的规定,时至今日仍在印度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