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注疏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孟子注疏》·赵岐注,·孙奭疏。在中国经学历史上,许多经学大家都曾为《孟子》做注,而赵岐作注,孙奭作疏和儒学大师朱熹的注最为后人所重,两家在很多地方都有差异,其中,赵岐认为《孟子》首章在讲“仁义”治国,而朱熹则认为孟子在说天理与人欲;赵岐认为《孟子》末章在学孔子“叹而不怨”,而朱熹则借以发挥理学家的“道统”观等。

  北宋著名的经学家孙奭奉诏校勘《孟子》一书,并为之正义。与以往的章句之学不同,孙奭正义《孟子》,疏于名物制度解说,注重经学大义。朱熹等认为,该正义不似疏,没有解出名物制度,只是围绕赵岐之说,语气敷衍,如乡塾讲章;《宋史·邢呙传》和《涑水记闻》所记邢呙与孙奭等校勘的书籍中没有关于孙爽做正义的记载;正义所引用的一些典故,所注的出处有误。

  《孟子注疏》,全书共分十四卷,每卷分上下两部分。正文部分是战国时代孟子论著,在孟子论著的章节之下又附以后人作的注(释经为注)与疏(兼释经与注者为疏。义疏、疏义和正义皆是疏之别名)。注是东汉赵岐作。关于疏或者说正义的作者,古代学者众说纷纭。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认为正义是南宋邵武一士人的伪作,非孙奭之手笔。而宋人陈振孙等却认为孙奭尝奉诏校订正义。就现有的记载来看,明朝人对孙奭是否作正义并无争论。

目录

  (据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