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孟子(著作)

删除115字节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span style="background:green; color:white; font-size:smaller">→ 《孟子》阅读:</span> <small>[[《孟子》目录]]</small>  '''《孟子》'''([[汉语拼音]]:Mengzi;[[英语]]:Mencius),,[[儒家]]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约成书于战国中期,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孟子》全书现存7篇,体裁与《[[论语]]》大致相似。每篇分上下,以开头文字作篇名。《[[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11篇,除7篇外,尚有外书4篇。[[东汉]]经学家[[赵岐]]认为外书似非《孟子》真本,为后世依托而为。  '''《孟子》'''([[汉语拼音]]:mèng zǐ;[[英语]]:Mencius),[[儒家]]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约成书于战国中期,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孟子》全书现存7篇,体裁与《[[论语]]》大致相似。每篇分上下,以开头文字作篇名。《[[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11篇,除7篇外,尚有外书4篇。[[东汉]]经学家[[赵岐]]认为外书似非《孟子》真本,为后世依托而为。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子周游列国,上说下教,但其政治学说始终未能得到实施,于是回到邹地与弟子[[万章]]等人整理《[[诗经]]》、《[[尚书]]》,阐发[[孔子]]思想,编为《孟子》。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子周游列国,上说下教,但其政治学说始终未能得到实施,于是回到邹地与弟子[[万章]]等人整理《[[诗经]]》《[[尚书]]》,阐发[[孔子]]思想,编为《孟子》。  《史记·孟荀列传》:“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谓《孟子》七篇由孟轲自作,赵岐《孟子题辞》曰:“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又曰:“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弟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着书七篇。”此亦主孟子自撰。清阎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亦以孟子自作是,且曰:“《论语》成于门人之手,故记圣人容貌甚悉。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记言语或出处耳。”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史记·孟荀列传》:“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谓《孟子》七篇由孟轲自作,赵岐《孟子题辞》曰:“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又曰:“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弟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着书七篇。”此亦主孟子自撰。清阎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亦以孟子自作是,且曰:“《论语》成于门人之手,故记圣人容貌甚悉。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记言语或出处耳。”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div style="margin-top: .2em; padding-left:30px; color:#EE4000; font-size: 110%;"> >>> 阅读《孟子》: [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74095 '''《孟子》目录''']</div>  《孟子》在汉初一度列入传记博士,在《汉书·艺文志》列于诸子略。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中均列于子部,地位在经书之下。[[韩愈]]把孟子看作[[儒家]]“道统”的真正继承者,认为“道统”因孟子之死而不得其传,《孟子》的地位才开始提高。[[北宋]]时,《孟子》上升为经,被列于“[[九经]]”。[[南宋]][[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并称“[[四书]]”,编为《[[四书章句集注]]》。《孟子》的经典地位才真正确立。元、明、清三代定“四书”为科举考试的科目,《孟子》成为学者必读之书。现存《孟子》最早的注本为东汉赵岐的《孟子注》,其他重要的版本有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和清人[[焦循]]的《[[孟子正义]]》。   《孟子》在汉初一度列入传记博士,在《汉书·艺文志》列于诸子略。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中均列于子部,地位在经书之下。[[韩愈]]把孟子看作[[儒家]]“道统”的真正继承者,认为“道统”因孟子之死而不得其传,《孟子》的地位才开始提高。[[北宋]]时,《孟子》上升为经,被列于“[[九经]]”。[[南宋]][[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并称“[[四书]]”,编为《[[四书章句集注]]》。《孟子》的经典地位才真正确立。元、明、清三代定“四书”为科举考试的科目,《孟子》成为学者必读之书。现存《孟子》最早的注本为东汉赵岐的《孟子注》,其他重要的版本有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和清人[[焦循]]的《[[孟子正义]]》。  《孟子》一书的地位一开始并没有很高,《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叫作“传记博士”。 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到南宋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在明代与清代时,四书被列为官方取士的教科书,《孟子》也成了读书人必读之书。  《孟子》一书的地位一开始并没有很高,《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叫作“传记博士”。 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到南宋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在明代与清代时,四书被列为官方取士的教科书,《孟子》也成了读书人必读之书。[[Category:中文字典]][[Category:中文词典]][[Category:中华大词典]]
7,215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