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亮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孟昭亮(1916—1980),生于湖北省石首市天府庙(现属公安县藕池镇宫建村)一个农民家庭,八九岁时,就开始从事农业劳动。1930参加了红军,跟随他父亲孟广春(红军排长)转战于石首、公安、洪湖等地。父亲在战斗中牺牲后,子继父志,孟于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红军长征。长征期间,任过红二军团政治保卫局侦察员、特派员。抗日战争时期,任过旅锄奸科长、军区政治保卫部长、组织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过晋绥军区独立三旅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八师政治委员,参加过云城、太原和解放大西北诸战役,他多次负伤,不畏艰险。

  建国初期,孟任过政务院人事局副局长和公安部八局副局长,担任过保卫中央、保卫毛主席的警卫工作。1953年任公安部十一局局长,负责对犯人的劳动改造工作。

  1959年9月,孟调任中共青海省委常委、青海省副省长,分管农垦及劳动工作。他一上任就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从这年冬天到第二年秋,大部分时间在农场、牧区度过。每到一处,便召集农场干部、支边青年座谈了解情况,及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有时住在牧民帐篷,吃糌粑,喝酸奶,甚至风餐露宿。

  一次,孟带着秘书从省会西宁出发,行程1500公里,来到昆仑山麓,沿铁木里克河而下,这是是一片沼泽地,没有公路。他们时而下车步行,时而推车垫路,时而跨越沟壑。孟风趣地说:“真有点长征过草地的味道。”当到达人称“天涯”的阿拉尔农场后,看到牧场辽阔,水草丰茂。听了干部群众的要求,他从实际出发,建议这个农场“以牧为主,因地制宜,力所能及地搞些农副业”,端正了农场办场方向。经过深入调查,他对青海省几个大滩(处女地)的情况了若指掌,采取了收缩农场的措施,使青海的农垦业和畜牧业都迅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许多“老青海”也感佩不已。

  1963年10月,孟因蒙受一件错案株连,被降任陕西兴平县委副书记,他到县后,不因降职减低工作热情,而是不辞劳苦奔波于群众之中,到最穷困的杏花大队蹲点、劳动、调查,还对兴平县地形、地貌、风土人情进行了全面考察。针对兴平县的实际,他提出“一平三端”(一平即平整土地,三端即渠端理水,路端植树,树端种庄稼)的农业建设方案,使兴平的农业迅速改变了面貌,孟也因此誉满兴平。次年5月,兴平县召开党代会,很多代表推荐孟为县委书记候选人,但没有被批准,代表们很惋惜。孟却向代表解释说:“共产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党给安个什么职务都行,千万别计较,从战争年代过来的干部,能留下个脑袋就算幸运了。”

  “文化大革命”期间,孟受到康生之流的诬陷和打击。1968年7月,孟被关进监狱,时达3年之久。一连串的游斗、拷打使他遍体鳞伤,连牙齿也被打掉8颗,在滴水成冰的严寒日子里,被强令穿着单衣挨斗。旁观的群众流着眼泪说:“这样折磨老孟,真伤了兴平县30万人的心。”许多干部、群众冒着风险去看望他,语重情深地说“老孟啊,可要保重呀!”孟向来看望他的同志们说:“我暂时没有自由了,你们的工作、生产可不能松劲!”在他被折磨得难以忍受的时候,还多次要求搞劳动,一年内他和另一个人共同开荒种地,收获了3000多斤南瓜和豆子,还喂养了13头肥猪。1970年8月,他因受监狱生活的折磨,高血压病日益严重,不得已才住进医院。可是在进医院地第二天,天还末亮他就拖着病躯,爬坡来到他原来蹲点的杏花大队察看、访问。1971年3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和过问下,孟才出了监狱。出狱的第二天,他和一个干部,徒步到在大阜、冉庄、赵村等公社察看。他向干部、群众说:“我哪个地方都不去,今年56岁,至少可以工作10年,把兴平搞上去,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即使再受一次整而死去,也甘心了!”

  1975年10月,孟昭亮调回中央工作,临行前他怀着依依难舍的深情厚意,巡视了兴平的土地,看望了群众。孟调回中央后,先后任过公安部第六局局长、公安部顾问。

  1976年11月3日,中共兴平县委召开万人大会,为孟昭亮彻底平反,恢复名誉。中共青海省委也纠正了过去对他的错误处理。1978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组织部长胡耀邦给公安部负责人的信说:“孟昭亮是我们党的一位久经考验的老同志,历史上受过很大的冤屈,请代我向他的全家致意。”

  1980年4月28日,孟昭亮因患癌症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64岁。5月23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由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主持举行追悼会,公安部长赵苍壁致悼词,悼念这们中国共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