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3年4月25日 (四) 14:52航公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历史

  宁夏居黄河上游,北倚贺兰山,南凭六盘山,黄河纵贯北部全境,历史文化悠久,古今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宁夏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灵武境内市"水洞沟遗址"、 中卫长流水和固原地区诸多太古先民活动遗址的发 掘发现,表明,早在25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三代"以前境内为北 狄、西戎各游牧部落居牧区,先后被称之为荤粥、鬼方、狁、匈奴和胡等名。至战国间,宁夏地区开始归隶中原政权管辖。

  春秋战国时期,是羌、戎、和匈奴等民族集居地之一。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此设北地郡、九原郡,派兵屯垦,兴修水利,开创了引黄灌溉的历史。西汉时期,汉武帝曾两次巡视宁夏,移民70万,朝廷大量"募民徙塞下屯耕"大兴水利,设定郡。十六国期间,为匈奴铁佛部首领郝连勃勃所建大夏国的领土。进入南北朝时期,宁夏社会日渐稳定,经济开始恢复。北魏,北周时继续推行移民兴屯,再次得到有效开放,当时就已称这片塞上灌区为"塞北江南"了。唐朝安禄山乱后,公元756年,太子李亨进入宁夏,在灵武登基称帝(即唐肃宗)。当时,宁夏平原已相当富庶。宋代,党项族正是凭 借这块塞上得天独厚的绿洲作为根据地, 才能在西北建立一个史称"西夏"的万里之国。

  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以宁夏为中心,建立大夏国,史称西夏。 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国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抵大 漠","方二万余里",形成了和宋、辽、金政权三足鼎立的局面。公元1227年,元灭西夏后,设宁夏府路,始有宁夏之名,明朝设宁夏卫,清代设宁夏府。

  到了近代,民国初年宁夏改为朔方道,此时大部分时期在马福祥、马鸿逵家族回族军阀 的统治下。1929年成立宁夏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宁夏省撤销,阿拉善等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其余部分并入甘肃。1958年10月25日成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具有悠久的历史。灵武市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掘出来的石器、骨器和用火痕迹表明,远在距今3万年前后,宁夏境内就有了人类活动,他们创造了旧石器晚期的"水洞沟文化"。解放后,在宁夏境内陆续发现了较多的"细石器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这些遗址表明,距今六七千年到三四千年前,宁夏南北的"居民"已由母系氏族社会进人父系氏族社会、开始从事畜牧业和农业生产,并与中原地区有了密切的联系。商、周时期,境内有称为胡(北狄)、羌(西戎),后又称为鬼戎、猃狁(熏育、荤粥)的游牧部落活动。周宣王时,曾在"太原"(今固原一带)调查户口,表明当时不仅已有较多人口,而且有了行政管理体制。春秋战国时期,固原地区南部属秦,其余地区分别为义渠戎、朐衍戎等部族的聚居地。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收复河套,当时的宁夏地区为北地郡,将大批六国臣民移至此地,开荒种地,修渠灌溉。为宁夏平原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秦代开挖的秦渠,至今仍在使用。汉武帝时,先后又有大批移民涌入宁夏河套地区。随之也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耕作技术。为扩大耕地,又新开了汉渠。

  西晋末年,匈奴人赫连勃勃于407-431年建立地方政权,自号夏,以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境)为都城,宁夏属其管辖范围。

  唐朝分全国为十道,宁夏属关内道。唐王朝在灵州(今灵武市西南)设大都督府和朔方节度使。安史之乱期间,唐肃宗于756年在灵武登基。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中原战乱。宁夏成为羌族、匈奴、鲜卑游牧、逐鹿之地。公元407-431年,匈奴人赫连勃勃兴起,建立大夏,成为十六国之一。现在宁夏的固原、灵武、银川等地区属其管辖。李渊灭隋建大唐,分全国为十五道。宁夏属关内道。在灵州,今灵武县南,设都督府和朔方节度使,驻军6万多人。成为西北的一个政治、军事、经济、交通中心。在唐代鼎盛时期,宁夏的经济也有很大的发展。

  公元1038年,元昊正式称帝,国号夏。因在北宋之西,又别于十六国之一的赫连夏,故史称西夏。兴庆府,今银川市,不仅是西夏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水利灌溉的枢纽。在西夏时,畜牧业很是兴盛。宋朝所用的马,大部分购自西夏。成吉思汗也从西夏得到许多骆驼。西夏的手工业也很发达,主要有鞣皮、纺毛线、制毡毯。谅祚时建造的承天寺塔至今仍屹立在银川,表现了西夏人的高超建筑技术。

  公元1227年,在西夏国被成吉思汗督师所灭之后,元在此设宁夏府路,开始迁入回族。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宁夏地区为边防要塞。

  公元1368年朱元璋下令农民归耕,承认耕者有其田,垦者享有其地。后来又发诏令,规定宁夏等地的农民垦荒所得土地任其自有,永不征税。政府还组织军队兴修水利,并把大批回民以"屯戍"人的身扮安插在灵州、固原一带。公元1412年前后,人口繁衍,粮食储备增加。宁夏等地的仓储可支当地10年的俸晌。但在明朝中叶以后,起兵祸,生灵涂炭,宁夏经济也遭到很大的破坏。

  元朝设宁夏路,开始迁入回回人。明朝设宁夏卫,大批回回以"屯戍人户"的身份被安置在灵州、固原一带。

  清朝建宁夏府。乾隆年间,银川发生大地震,原址受损严重,乾隆帝拨下巨银用于重建家园,在城郊建新城,称新满城,既现在新城(现在您如果从老城到新城,途中有一站叫满城站)。乾隆以后,"宁夏至平凉千余里,尽悉回庄",成为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民国初年设朔方道,1929年改为宁夏省,辖除固原地区以外的现有市、县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和磴口县。

  1949年9月23日,宁夏解放,仍沿用宁夏省原称,辖区范围与民国时相同。1954年,撤销宁夏省,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和磴口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地区并入甘肃省。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白治区成立,辖原属甘肃省的银川专区、吴忠回族自治州、西海固回族自治州及泾源、隆德2县。1969年,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的5个公社并入宁夏。1979年,这些地区又划回内蒙古自治区。


历史沿革

  宁夏地区早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生息繁衍。灵武县"水洞沟遗址",是黄河上游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春秋战国时期,是羌、戎和匈奴等民族聚居地之一。秦代在此设北地郡,秦始皇曾派兵屯垦,开创了引黄灌溉的历史。汉代袭秦制,宁夏仍属北地郡,后又属朔方刺史部。407~431年,匈奴族赫连勃勃以宁夏为中心建立大夏政权。唐属关内道管辖,在灵州(今灵武县)设大都督府和朔方节度使。安史之乱,唐肃宗便在灵州即位。1036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在宁夏建立大夏国,历史上称为西夏。西夏以兴庆府(今银川市)为国都,后为成吉思汗所灭。元朝在此置宁夏路,于是始有"宁夏"之称。明又改宁夏府,后改宁夏卫,属陕西布政使司。清代复设宁夏府。民国初年改为朔方道。1928年成立宁夏省。1949年9月3日宁夏解放。1954年10月,宁夏省建制撤消并入甘肃省。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地理

  宁夏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从地貌类型看,南部以流水侵蚀的黄土地貌为主,中部和北部以干旱剥蚀、风蚀地貌为主,是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境内有较为高峻的山地和广泛分布的丘陵,也有由于地层断陷又经黄河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还有台地和沙丘。地表形态复杂多样,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同的条件。据2004年初统计数据显示,宁夏地形中丘陵占38%,平原占26.8%,山地占15.8%,台地占17.6%,沙漠占1.8%。

  (-)天然屏障与高原"绿岛"

  宁夏有名的山地有贺兰山和六盘山。

  贺兰山绵亘于宁夏的西北部,南北长200多公里,东西宽15-60公里。山地海拔多在1600-3000米,主峰达3556米。古人称之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山势巍峨雄伟,既削弱了西北寒风的侵袭,又阻挡了腾格里沙漠流沙的东移,成为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山中有丰富的煤炭等矿产资源。山麓部分,1500米以下为荒漠草原带;1500米以上出现覆盖度较大,草本植物生长较高的山地草原及旱生灌丛带。大约2000米以上,有以云杉、油松等为主要成分的森林。森林带以上,有一定面积的高山灌丛草甸带,是较好的夏季牧场。贺兰山的山脊是我国荒漠草原与荒漠、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的分界线。山岭中间,也有一些较低矮的山口,成为东西交通要道。其中三关口是银川通往内蒙古阿拉善盟的重要通道。

  六盘山古称陇上,位于宁夏的南部,耸立于黄土高原之上,是一条近似南北走向的狭长山脉。主峰位于和尚辅以南的美高山,海拔2942米,山势高峻。山路曲折险狭,须经六重盘道才能到达顶峰,六盘山因此而得名。山腰地带降雨较多,气候较为湿润,宜于林木生长,有较繁茂的天然次生阔叶林,使六盘山成为突起于黄土高原之上的一个"绿岛",也是宁夏重要的林区之一。

  (二)被誉为"塞上江南"的宁夏平原,海拔1100-1200多米,地势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黄河自中卫入境,向东北斜贯于平原之上,河势顺地势经石嘴山出境。平原上土层深厚,地势平坦,加上坡降相宜,引水方便,便于自流灌溉。所以,自秦汉以来,劳动人民就有这里修渠灌田,发展了灌溉农业。2000多年来经劳动人民的辛勤开发,这里早已是渠道纵横、阡陌相连的"塞上江南"。现为宁夏的商品农业基地。

  宁夏平原以青铜峡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青铜峡口以南叫卫宁平原比较狭窄,宽仅2一10公里。坡度较大,不仅有利于灌溉,排水也比较方便。地面径流及地下水均可顺利排入黄河。地下水位较低,土壤盐渍化现象较少。青铜峡以北的银川平原,地形开阔,有的地方竟达40公里以上。尤以黄河以西的地区。平原面积较广。这里坡度较小,引水虽便,排水欠佳,过去缺乏良好的排水系统,积水汇集于注地。人为地增加了许多湖泊。由于排水不畅,地下水位抬高,土壤的盐渍化现象严重。建国后加强了排水措施,盐碱滩被改造成为沃土,很多湖泊被排干,垦为农田。现在平原上还有不少湖泊,这些湖泊已成为今日发展淡水养鱼的重要场所。

  (三)丘陵起伏的黄土高原区

  宁夏南部为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其上黄土覆盖,厚的地方可达100多米,大致由南向北厚度渐减。六盘山主峰以南,流水切割作用显著,地势起伏较大,山高沟深。六盘山以北的地区,由于降水少,流水对地表切割作用较小,除少数突出于黄土瀚海之上、状如孤岛的山峰之外,一般为起伏个大的低丘浅谷,相对高度在150米左右。凡有河流流过的地方,经河流的冲积,形成较宽阔的河谷山地,宜于发展农业生产,是重要的粮油产地。许多低丘缓坡也多开垦成农田。丘陵坡下,开挖一排排窑洞,是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建造的住房,是这里普遍的、具有自然地理特色的人文景观。在人们对黄土丘陵地区长期垦殖过程中,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使这里的生态环境逐年恶化,破坏了植被,水土流失严重,农作物产量下降。根治的出路在于大力植树种草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广辟水源。

  (四)风沙侵袭的灵盐台地

  在黄土丘陵区以北、银川平原以东,即灵武市东部和盐池县北部的广大地区,为鄂尔多斯高原的一部分,是海拔1200-1500米的台地。台面上固定和半固定沙丘较多。西部,低矮的平梁与宽阔谷地相交错,起伏微缓。谷地里散布有面积不大的盐池、海子,生产食盐、芒硝等盐类矿点。

  台地区降水少,地下水埋藏深。水质差,水分条件不好。风沙侵袭严重,沙荒多,农田少。天然植物主要是早生草类和低矮的灌木丛,这里是生态比较脆弱的天然牧场

  在宁夏不大的版图上,包含了类型多样的地貌: 山脉、高原、平原、丘陵、河谷一应俱全,使宁夏呈现出丰富的自然景观。


  宁夏地处中国地质、地貌"南北中轴"的北段,在华北台块、阿拉善台块与祁连山褶皱之间。高原与山地交错带,大地构造复杂。从西面、北面至东面,由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相围,南面与黄土高原相连。地形南北狭长,地势南高北低,西部高差较大,东部起伏较缓。

  南部的六盘山自南端往北延,与月亮山、南华山、西华山等断续相连,把黄土高原分隔为二。东侧和南面为陕北黄土高原与丘陵,西侧和南侧为陇中山地与黄土丘陵。中部山地、山间与平原交错。卫宁北山、牛首山、罗山、青龙山等扶持山间平原,错落屹立。

  北部地貌呈明显的东西分异。黄河出青铜峡后,塑造了美丽富饶的银川平原。平原西侧,贺兰山拔地而起,直指苍穹。东侧鄂尔多斯台地,高出平原百余米,前缘为一陡坎,是宁夏向东突出的灵盐台地。

  地貌复杂,山地迭起,盆地错落,大体可分为: 黄土高原,鄂尔多斯台地,洪积冲积平原和六盘山、罗山、贺兰山南北中三段山地。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按地表特征,还可分为南部暖温带平原地带,中部中温带半荒漠地带和北部中温带荒漠地带。全区从南向北表现出由流水地貌向风蚀地貌过渡的特征。

  根据自然特点和传统习惯,一般把银川市、石嘴山市、中卫市和吴忠市的利通区、青铜峡市的引黄灌溉区称为宁夏北部;把吴忠市的盐池、同心两县和灵武市、中卫市的山区以及中卫市海原县的北部称为宁夏中部;把固原市的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及中卫市海原县的南部山区称为宁夏南部。


自然资源

  宁夏地处黄河中游地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约占全区面积的3/4。宁夏地势南高北低,南北狭长。自北向南依次为贺兰山地、宁夏平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以及六盘山地。宁夏河流均属黄河水系。主要河流有黄河、清水河、苦水河、泾河、葫芦河、红柳河、祖厉河等。黄河在宁夏境内流程397千米,水流较缓,两岸沟渠纵横,是宁夏主要灌溉水源。清水河是发源于宁夏境内的最大河流,南起六盘山麓,北抵中宁县汇入黄河,全长320千米,是山区重要水源。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气候。由于地形南高北低的影响,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具有南寒北暖、南湿北干、冬寒漫长、夏短酷暑及降水南多北少、气候干燥、日照充足、风大沙多的特点。年平均气温在 5~9℃之间,1月平均气温为-10~-8℃,7月平均气温为17~23℃。日温差较大,四季分明。年降水量为200~700毫米,降水的年变率大,季节分配也不均衡。南部山区多冰雹,中部一些地区旱灾严重,中部和北部多风沙,对农业生产不利。1991年底有耕地面积132.96万公顷,尚可开发的荒地面积 42.93万公顷 , 草地2.6 万平方千米,水面 1312.00 平方千米,沙漠923.61平方千米,土地资源尚待加强利用。另外,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宁夏一直是中国少林区之一,仅有林地36.2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85%。大力发展林业,提高森林覆盖率应是宁夏自然环境改造中的一个重点 。宁夏水力资源蕴藏量为205.4万千瓦,可给本区工农业提供充足的能源。全自治区1991年底煤炭的保有储量为309亿吨,居全国前列。宁夏煤炭具有分布广、品种全、煤质好、埋藏浅等特点,且构造简单,易于开采。主要有贺兰山煤田、香山煤田、宁南煤田和宁东煤田等四大煤田。汝箕沟矿区出产的太西煤是中国最好的无烟煤,也是世界上最优质的无烟煤之一,被誉为太西乌金。除煤炭外,宁夏石膏储量居中国首位,且分布广,矿床厚,便于机械开采, 主要产地有中卫县干塘 、小红山,同心县贺家口子等。此外,还有水泥石灰岩、玻璃石英砂岩、粘土、芒硝、重晶石、燧石、硅石、石油、铜、铁、磷、盐等矿产资源。宁夏回族自治区物产丰富,土特产品很多,其中枸杞、甘草、贺兰石、滩羊二毛皮、发菜最为有名,被称为红黄蓝白黑宁夏五宝。



文化

须弥山石窟

  位于固原县西北的须弥山东麓。那里峰峦迭峰,树木繁茂,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是黄土高原少有的风景区。具有重大价值的北朝、隋唐时期的石窟艺术造像,俗称大佛楼、子孙宫、圆光寺、相国寺、桃花洞,就开凿在长约2公里、宽约1公里并 连的5座山峰的峭壁上。它和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石窟一样,是 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瑰宝。

  "须弥",梵文意为"宝山"。须弥山石窟最早开凿的确切年代已无从稽考了,但从石窟形制和造像风格判断,大约最初开凿于北魏中晚期。须弥山石窟入口处的第5窟内,高达20米的弥勒坐佛,神情端庄,十分壮观,它比云冈、龙门石窟中最大的造像还高。这里原有三层挑檐楼遮护,俗称大佛楼,但窟檐早已崩坏,大佛全部露出窟外,于是成了须弥山石窟的有名标记。

  过大佛楼,参观子孙宫。北魏的石窟大多集中于此。子孙宫山崖前部的第14窟是须弥山开凿最早的一个。窟内,佛像雕绘结合,色调古朴,其造型与云冈、敦煌石窟中北魏前期的造像极为酷似。第24、32窟比14窟稍晚,窟内佛像已是一佛二菩萨,从这些以"秀骨清相"为特点的一佛二菩萨造像中,可以看出这是北魏孝文帝以后的作品。

  须弥山宏伟华丽、造像众多的石窟,如第45、46、51窟等,都是北周(557~581年)开凿的。圆光寺后的第45、46窟和相国寺后的第51、67、70窟,每窟都有高6-7米的造像40余尊,龛内立佛多为一佛二菩萨,刻工精美。除此外,龛额上有各种小佛,龛座下有手执各种乐器的伎乐人,窟顶有围绕塔柱翱翔的飞天浮雕,真是千姿百态,琳琅满目。和敦煌、龙门石窟一样,须弥山最繁荣的时期是唐代,这可以从第5窟(弥勒坐佛)、第10、12、20、54、62、68、105 诸窟中雕刻的众多菩萨像中感受到。这些菩萨像多为一手提瓶的袒臂露脐的女性形象,身着天衣,胸挂璎络,腕配环钏,面貌端丽,姿态秀美。唐代有"宫娃如菩萨"之说,其实是"菩萨如宫娃",这是佛教雕刻艺术中现实主义的部分,给人以美的享受。 须弥山石窟还有唐、宋、西夏等各个时代的题记多处,这些题记,是研究当时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



旅游

贺兰山自然风景区

  贺兰山在蒙语中意为黑色的骏马,它像一道屏障横亘在宁夏平原西部,雄伟、峻峭。最高峰3556米,平均海拔2000多米。贺兰山风景区在贺兰山东麓,北起拜寺口,南至三关口,南北长30多公里,东西宽4公里。主要景点有拜寺口双塔、小滚钟口、苏峪口森林公园、贺兰山岩画等。这里峰峦叠障,崖壁险峭,森林资源丰富,早在西夏王朝时期,就已被视为避暑胜地。



宁夏之最

  • 宁夏境内最早的长城 宁夏境内最早的长城是公元272年修筑的。据《史记匈奴传》记载,战国时,秦昭王“遂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这条长城由甘肃静宁县进入西吉县后,循葫芦河东岸至将台, 折向马莲川,穿甸甸沟,绕固原城北10公里,又折向东南,从彭阳县孟源进入甘肃省境,全长400余里,据实地调查,这段长城墙身分层夯筑,残高2-10米,基宽6-8米不等,内缓外陡,墙有敌台突出墙外,间距200米左右,长城内侧沿线及要道、隘口、分别筑有城障和烽火台,形成完备的防御系统。
  • 宁夏最大的古陵园 位于银川市西郊贺兰山东麓的西夏陵园是宁夏最大的古陵园。它东西约4公里,南北10公里。在这4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8座西夏帝王的陵墓和70余座官僚勋戚的陪葬墓。这些墓葬规模宏大,布局严整,虽大都被破坏和盗掘过,但留下的文物仍丰富。从总体平面布局看,西夏陵园既采纳了唐代帝陵形制的特点,又吸取了宋代帝陵的一些建筑布局格式。
  • 宁夏最大的煤炭工业基地 位于银川平原北端的石嘴山市现已形成包括煤田地质勘探、建矿、采煤、洗煤、矿山机械制造等比较齐全的煤炭工业系统,是宁夏最大的煤炭工业基地。石嘴山市辖四个区(石嘴山、大武口、石炭井、郊区)两县(平罗、陶乐),解放前,石炭井只有二家小煤窑,四名工人。汝箕沟从清朝康熙年间就有人采煤,到马鸿逵统治时期,也还是几个小煤窑。解放后,石嘴山的煤炭工业迅速地发展起来。石炭井、石嘴山、汝箕沟建起了现代化的大型煤矿区;大武口区成为宁夏煤矿机械制造的重要基地,年产原煤1000多万吨,洗精煤100多万吨。煤城石嘴山,在宁夏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 宁夏现存最小的图书 宁夏图书馆珍藏着一本袖珍《古兰经》。这本用阿拉伯文字印刷的小书是已知的宁夏最小的图书。该书长3.4厘米、宽2.2厘米、厚1厘米、整本书翻开还没有一个普通火柴盒大。它印刷精美、装帧考究,封面是紫红底漆、烫金花枝。整本书放在一个小铁盒内,盒上镶有一直径1.6厘米的放大镜,以便阅读。盒上还配有一条铜项链,携带十分方便。





•区情概貌• •自然地理• •历史文化• •行政区划• •经济建设• •社会事业• •宁夏旅游• •宁夏人物• •宁夏特产•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