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安徽大学校徽
安徽大学校旗
安徽大学 磬苑校区南门
安徽大学 磬苑校区航拍
安徽大学 磬苑校区雪景
安徽大学 龙河校区春晖亭

  安徽大学汉语拼音:Anhui Daxue;英语:Anhui University),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安徽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位于安徽省会合肥市。1928年创建于当时省会安庆市。抗战期间,学校被迫西迁,并一度流散,1946年复校,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12月迁至芜湖,几经调整,学校于1956年迁建合肥市,1958年全面恢复招生。现有四个校区和一个大学科技园,校园面积达3200余亩,建筑面积120余万平方米。

概况

  安徽大学(Anhui University)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安徽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作为安徽现代高等教育开端,学校1928年创建于当时省会安庆市。抗战期间,学校被迫西迁,并一度流散,1946年复校,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12月迁至芜湖,几经调整,学校于1956年迁建合肥市,1958年全面恢复招生。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学校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尤其是进入国家“211工程”高校建设行列之后,更是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学校现有四个校区和一个大学科技园,校园面积达3200余亩,建筑面积120余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5亿余元,馆藏纸质图书330余万册。现有教职工2500余人,其中教学人员1600余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者800余人;有兼聘院士及兼聘特聘教授28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12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名,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1名,入选“皖江学者”特聘教授8名,入选安徽省“百人计划”2名,享受国务院和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33名,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53名,入选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8名。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约27000余人:其中研究生5851人,本、专科生21544人。

  学校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26个院(系、部),84个本科专业,涉及理学、工学、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现有汉语言文字学和计算机应用技术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级重点学科;建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获得国家CMA计量认证的现代实验技术中心;有6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设有2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和地方建设输送近20万名优秀毕业生。学校分别与16个地市签订了多层次的校市科技合作协议,与2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与120多家企业保持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各方面的服务,已成为研究与解决安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主要基地。学校是外交部选拔录用公务员定点高校,为外交部输送了众多专门人才。学校是国家公布的华文教育基地和接收政府奖学金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与美、英、德、日等国家和地区的109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智利圣托马斯大学、乌克兰的哈尔科夫大学、阿塞拜疆的巴库大学合作设立孔子学院,成立国(境)外“中国中心”3所。

校史

  安徽大学的前身是敬敷书院和在二十世纪初创办的安徽大学堂。1928年经当时安徽籍政界、学界名人提议,于安庆市创建安徽省立大学。1930年6月更名为省立安徽大学。七七事变之后,安徽大学一度停办。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安徽大学于安庆市复校,并援河南大学例,改为为国立大学,定名国立安徽大学。

  1949年12月迁至芜湖,与安徽学院合并,恢复校名安徽大学。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部分系科调往华东地区有关院校,同时调入一些系科,设师范、农学两个学院。

  1954年2月分别独立组建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和安徽师范学院(现安徽师范大学),学校建制取消。

  1958年,安徽省政府在原来合肥大学的基础上重建安徽大学,改名为安徽大学,从此安徽大学得到新生。安徽师范学院物理系的一部分并入安徽大学。

  2013年8月,教育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签发共建安徽大学协议。

校园环境

  学校现有四个校区和一个大学科技园,校园面积达3200余亩,建筑面积120余万平方米,最主要为龙河校区和磬苑校区,其中磬苑校区坐落在风景优美的翡翠湖公园旁,与合肥工业大学相邻,风景优美,环境宜人,建筑特色为徽派建筑,属于合肥大学城的一部分。目前研究生和本科生都在磬苑校区学习。学校主要商业街为西门的九龙路商业街,主要交通为149路,和128路公交车,每天高峰都非常拥挤。

学校标识

校名

  安徽大学于1928年在当时省会安庆市创建,次年更校名为“安徽省立大学”,1936年更名为“安徽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改省立为国立、名“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学校迁芜湖与安徽学院合并,始名“安徽大学”。1956年,学校迁合肥市重建,更名“合肥大学”。 1958年9月,毛泽东同志来皖视察,15日到达合肥。兼任校长的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向毛泽东同志请示了两件事:一是安徽省省会是否迁往芜湖;二是为开学在即的学校题写校名。毛泽东同志忙完了一天的视察,兴致很浓,于16日深夜欣然命笔,一连写了4幅“安徽大学”校名,并给校长曾希圣同志写了一封信:

曾希圣同志:

  校名遵嘱写了四张,请选用。沿途一望,生气蓬勃,肯定是有希望的,有大希望的。但不要骄傲,以为以为如何?合肥不错,为皖之中,是否要搬芜湖呢?从长考虑,似较适宜,以为如何?
                                                    毛泽东
                                                 一九五八年九月十六日

  至此,安徽大学恢复原来的校名。毛泽东同志题写校名的九月十六日被确定为安徽大学的校庆日。

  安徽大学是全国为数很少的由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校名的高校之一。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伟大的革命领袖,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得到毛泽东同志为学校题写校名的喜讯后,时任学校副校长的张行言同志当即按照指示,从4幅校名中挑选了4个最好的单字,在合肥唯一一家有几十年历史的字画装裱店里精工裱褙,于是形成了沿用至今的毛泽东书法体“安徽大学”校名。

  安徽大学自建校以来,就不断赋予校名新的内涵。1928年安徽大学的创建,标志着安徽高等教育的开端。毛泽东同志亲笔为安徽大学题写校名,更体现了老一辈革命领袖对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殷切期望。1993年安徽省委、省政府重点支持安徽大学参与到国家“211工程”建设的行列中,安徽大学不负众望,经过多年的飞速发展,成为了安徽高等院校的“排头兵”和安徽高等教育战线的旗帜。2005年底,安徽省省长王金山专程视察安徽大学时强调指出,安徽大学是安徽的大学,办好安徽大学是安徽的大事,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责任。

校徽

  安徽大学校徽原制定于80年代后期。校徽总体上为圆形,中心图案系学校教学主楼的变形、“1928”系学校创建年份,象征学校的历史;“安徽大学”中英文文字分别呈弧状围绕中心图案上下。

  2003年9月,安徽大学启用了由艺术系教师设计的新的校徽图案。本着连续、稳重、现代和简洁的原则,新校徽保持了原校徽的圆形构图(取“通达”、“圆通”之意),保留了原校徽使用的毛泽东手书校名,校名的英文译名及建校时间,还保留了学校重建后教学主楼这一标志性建筑作为构图主体,并作适当变形,使其既保持原有的纵深、重叠、延展等基本特点,又与新建磬苑校区的主体建筑群由东向西眺望之景观相似,以示新老校区文化一脉相承,楼的外形像书、像皇冠,楼前加上一组半圆形树冠,更显高大、深远而生机盎然。

校训

  至诚 至坚 博学 笃行

  此8字中,有6字出自《礼记·中庸》。“至诚”是传统儒家的最高道德境界;“博学”“笃行”则被注为“诚之目”,是达到“至诚”境界的行为指南。“至坚”2字提炼自学校乃至时代对人的品格要求,同是达到“至诚”境界不可或缺的意志力因素。就今天来说,“至诚至坚”是指以诚实、诚信和坚毅、坚定为目标的人生修养过程,可视为对人“德”的要求;“博学笃行”是指以渊博、深厚和笃实、诚笃为指标的学行态度,可视为对人“才”的要求。“至诚至坚,博学笃行”8字联系起来解读,虽不外乎“德才兼备”的意思,但通过对“诚”“坚”“博”“笃”的强调,突出了对学习目的实践和对人成才的道德要求。

  安徽大学校训制定于1996年底。1998年,学校在筹办建校7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邀请中国当代佛学家、社会活动家、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了校训。

校歌

  安徽大学校歌1933创作,由安徽大学校长程演生先生作词,上海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前身)萧友梅先生作曲。该曲为G大调的四部合唱曲,原为3\2拍子,曲风质朴而庄重,与歌词的配合相得益彰。此曲已被收录在上海音乐学院陈聆群教授和洛琴教授共同编纂的《萧友梅全集》音乐作品卷(第二卷)中。该作品集已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安徽大学校歌在制作过程中制作了两个合唱版本,短版依照萧友梅先生原曲制作,长版在萧友梅先生原作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中段,由安大艺术学院进行了再创作,增加了三个声部。

  2006年11月由历史系教授陆发春在复旦大学图书馆发现的《安大校歌》,系1933年省立安徽大学校务委员会审定通过,词作者乃时任省立安徽大学校长的程演生,曲作者为程演生任教北京大学时的同事、时任上海国立音乐学院院长的萧友梅。歌词计两段八句六十四字,每段四句,每句又分上下句,四字一顿,全文为:

  潜岳苍苍,江淮汤汤。夏商肇启,雍容汉唐。
  文化丕成,民族是昌。莘莘多士,跻兹上庠。
  潜岳苍苍,江淮汤汤。缅怀先哲,管仲蒙庄。
  高文显学,宋清孔彰。莘莘多士,跻兹上庠。

校旗

  安徽大学校旗制定于2012年,校旗涵盖学校形象识别系统的基本元素为:校名、标准字、标准色等。我校校旗为红底(红色标准色值:C:0,M:100,Y:100,K:0)、黄色中文校名(黄色标准色值:C:0,M:0,Y:100,K:0),红底黄字寓意:热烈、向上、吉祥。校名字体为毛体,校名位居中间偏上,校名四字组合后的标准尺寸为208cmX50cm;左右两端距旗帜两端均40cm;顶端距离旗帜顶端57cm;底端距离旗帜底端85cm。校旗规格(尺寸)为:一号旗,长288厘米,高192厘米;二号旗,长240厘米,高160厘米;三号旗,长192厘米,高144厘米;四号旗,长144厘米,高96厘米。

  校旗由学校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指定专人管理与使用,在以学校名义举办的各种重大活动中使用。在重大活动中,校旗应大于院(系)旗及其他专用旗帜。不得升挂和使用破损、污损、褪色或者不合规格的校旗。校内有关单位需要使用校旗时,需向管理部门申请借用并登记备案。使用过程中应严格规范,尊重爱护,不得污损、丢失。

校领导

现任领导

  • 党委书记:李仁群
  • 校长:匡光力
    • 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正厅级)——王群京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胡小松
    • 副校长——虞宝桃、俞本立、薛照明、程雁雷

历任领导

历任校长(括号内为在任时间)

  • 刘文典(1928年4月-1929年1月)
  • 程天放(1929年1月-1929年6月)
  • 王星拱(1929年6月-1930年6月)
  • 杨亮功(1930年6月-1931年6月)
  • 何鲁(1931年6月-1932年4月)
  • 程演生(1932年4月-1934年1月)
  • 傅铜(1934年1月-1934年7月)
  • 李顺卿(1934年7月-1938年3月)
  • 陶因(1946年9月-1948年7月)
  • 杨亮功(1948年7月-1949年4月复任国立安徽大学校长)
  • 许杰(1949年10月-1954年2月)
  • 曾希圣(1958年9月-1962年3月以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兼任安徽大学校长)
  • 张行言(1962年3月-1966年10月任安徽大学校长;1973年2月-1978年12月任安徽大学革委会主任)
  • 杨枫(1978年12月-1979年1月)
  • 孙陶林(1979年1月-1983年10月)
  • 刘永生(1983年10月-1987年7月任安徽大学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
  • 杜宜瑾(1987年8月-1997年4月)
  • 黄德宽(1995年任安徽大学副校长;1997年任副校长、党委副书记,主持行政工作;2000年-2010年1月任安徽大学校长)
  • 程桦(2010年1月-2017年3月)

历任书记

  • 项南(1951年-1953年2月)
  • 张行言(1958年6月-1966年10月任中共安徽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1977年9月-1983年10月复任安徽大学党委书记)
  • 孙献忠(1983年10月-1985年任安徽大学党委副书记,1985年-2003年6月任安徽大学党委书记)
  • 陆勤毅(2003年6月-2009年6月)
  • 黄德宽(2009年7月-2014年7月)

院系设置

  • 数学科学学院
  • 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
  • 化学化工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生命科学学院
  • 文学院
  • 历史系
  • 哲学系
  • 新闻传播学院
  • 经济学院
  • 商学院
  • 外语学院
  • 法学院
  • 管理学院
  • 社会与政治学院
  • 艺术学院
  •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江淮学院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 大学外语教学部
  • 体育军事教学部
  • 大学计算机教学部
  • 国际教育学院
  • 国际商学院
  • 外国语言文化教育中心
  • 文典学院
  • 软件学院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