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44行: 第44行:
 
  2011年底,全省共有16个地级行政单位,包括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16个省辖市,6个县级市、62个县、43个县级区。省会合肥市
 
  2011年底,全省共有16个地级行政单位,包括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16个省辖市,6个县级市、62个县、43个县级区。省会合肥市
  
  合肥市 辖4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政府驻蜀山区东流路
+
  '''合肥市''' 辖4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政府驻蜀山区东流路
  
 
   市辖区:瑶海区 庐阳区 蜀山区 包河区
 
   市辖区:瑶海区 庐阳区 蜀山区 包河区
第52行: 第52行:
 
   县级市:巢湖市
 
   县级市:巢湖市
  
  芜湖市 辖4个市辖区、4个县。市政府驻镜湖区
+
  '''芜湖市''' 辖4个市辖区、4个县。市政府驻镜湖区
  
 
   市辖区:镜湖区 弋江区 鸠江区 三山区
 
   市辖区:镜湖区 弋江区 鸠江区 三山区
第58行: 第58行:
 
   县:芜湖县 繁昌县 南陵县 无为县
 
   县:芜湖县 繁昌县 南陵县 无为县
  
  蚌埠市 辖4个市辖区、3个县。市政府驻蚌山区东海大道
+
  '''蚌埠市''' 辖4个市辖区、3个县。市政府驻蚌山区东海大道
  
 
   市辖区:龙子湖区 蚌山区 禹会区 淮上区
 
   市辖区:龙子湖区 蚌山区 禹会区 淮上区
第64行: 第64行:
 
   县:怀远县 五河县 固镇县
 
   县:怀远县 五河县 固镇县
  
  淮南市 辖5个市辖区、1个县。市政府驻田家庵区
+
  '''淮南市''' 辖5个市辖区、1个县。市政府驻田家庵区
  
 
   市辖区:大通区 田家庵区 谢家集区 八公山区 潘集区
 
   市辖区:大通区 田家庵区 谢家集区 八公山区 潘集区
第70行: 第70行:
 
   县:凤台县
 
   县:凤台县
  
  马鞍山市 辖3个市辖区、3个县。市政府驻雨山区
+
  '''马鞍山市''' 辖3个市辖区、3个县。市政府驻雨山区
  
 
   市辖区:花山区 雨山区 博望区
 
   市辖区:花山区 雨山区 博望区
第76行: 第76行:
 
   县:当涂县 含山县 和县
 
   县:当涂县 含山县 和县
  
  淮北市 辖3个市辖区、1个县。市政府驻相山区
+
  '''淮北市''' 辖3个市辖区、1个县。市政府驻相山区
  
 
   市辖区:杜集区 相山区 烈山区
 
   市辖区:杜集区 相山区 烈山区
第82行: 第82行:
 
   县:濉溪县
 
   县:濉溪县
  
  铜陵市 辖3个市辖区、1个县。市政府驻铜官山区
+
  '''铜陵市''' 辖3个市辖区、1个县。市政府驻铜官山区
  
 
   市辖区:铜官山区 狮子山区 郊区
 
   市辖区:铜官山区 狮子山区 郊区
第88行: 第88行:
 
   县:铜陵县
 
   县:铜陵县
  
  安庆市 辖3个市辖区、7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政府驻大观区
+
  '''安庆市''' 辖3个市辖区、7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政府驻大观区
  
 
   市辖区:迎江区 大观区 宜秀区
 
   市辖区:迎江区 大观区 宜秀区
第96行: 第96行:
 
   县级市:桐城市
 
   县级市:桐城市
  
  黄山市 辖3个市辖区、4个县。市政府驻屯溪区
+
  '''黄山市''' 辖3个市辖区、4个县。市政府驻屯溪区
  
 
   市辖区:屯溪区 黄山区 徽州区
 
   市辖区:屯溪区 黄山区 徽州区
第102行: 第102行:
 
   县:歙县 休宁县 黟县 祁门县
 
   县:歙县 休宁县 黟县 祁门县
  
  滁州市 辖2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市政府驻琅琊区
+
  '''滁州市''' 辖2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市政府驻琅琊区
  
 
   市辖区:琅琊区 南谯区
 
   市辖区:琅琊区 南谯区
第110行: 第110行:
 
   县级市:天长市 明光市
 
   县级市:天长市 明光市
  
  阜阳市 辖3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政府驻颍州区清河路
+
  '''阜阳市''' 辖3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政府驻颍州区清河路
  
 
   市辖区:颍州区 颍东区 颍泉区
 
   市辖区:颍州区 颍东区 颍泉区
第118行: 第118行:
 
   县级市:界首市
 
   县级市:界首市
  
  宿州市 辖1个市辖区、4个县。市政府驻埇桥区
+
  '''宿州市''' 辖1个市辖区、4个县。市政府驻埇桥区
  
 
   市辖区:埇桥区
 
   市辖区:埇桥区
第124行: 第124行:
 
   县:砀山县 萧县 灵璧县 泗县
 
   县:砀山县 萧县 灵璧县 泗县
  
  六安市 辖2个市辖区、5个县。市政府驻金安区
+
  '''六安市''' 辖2个市辖区、5个县。市政府驻金安区
  
 
   市辖区:金安区 裕安区
 
   市辖区:金安区 裕安区
第130行: 第130行:
 
   县:寿县 霍邱县 舒城县 金寨县 霍山县
 
   县:寿县 霍邱县 舒城县 金寨县 霍山县
  
  亳州市 辖1个市辖区、3个县。市政府驻谯城区
+
  '''亳州市''' 辖1个市辖区、3个县。市政府驻谯城区
  
 
   市辖区:谯城区
 
   市辖区:谯城区
第136行: 第136行:
 
   县:涡阳县 蒙城县 利辛县
 
   县:涡阳县 蒙城县 利辛县
  
  池州市 辖1个市辖区、3个县。市政府驻贵池区
+
  '''池州市''' 辖1个市辖区、3个县。市政府驻贵池区
  
 
   市辖区:贵池区
 
   市辖区:贵池区
第142行: 第142行:
 
   县:东至县 石台县 青阳县
 
   县:东至县 石台县 青阳县
  
  宣城市 辖1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政府驻宣州区
+
  '''宣城市''' 辖1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政府驻宣州区
  
 
   市辖区:宣州区
 
   市辖区:宣州区
第152行: 第152行:
 
人口
 
人口
  
 +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11月1日零时,安徽省全省常住人口为5950.1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5986.0万人相比,十年共减少35.9万人,下降0.6%,年平均下降0.06%。全省净流出到省外半年以上人数为911.9万人。
  
 +
  全省普查登记的户籍人口为6862.0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6245.3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616.7万人,增长9.9%,年平均增长0.95%。
  
 +
  '''家庭户人口''' 全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830.8万户,家庭户人口为5660.4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09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51人减少0.42人。
 +
 +
  '''性别构成''' 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024.6万人,占50.83%;女性人口为2925.5万人,占49.17%。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61下降为103.39。
 +
 +
  '''常住人口地区分布'''
 +
 +
  合肥市 570.2万人   淮北市 211.4万人   亳州市 485.1万人   宿州市 535.3万人
 +
 +
  蚌埠市 316.4万人   阜阳市 760.0万人   淮南市 233.4万人   滁州市 393.8万人
 +
 +
  六安市 561.2万人   马鞍山市 136.6万人  巢湖市 387.3万人   芜湖市 226.3万人
 +
 +
  宣城市 253.3万人   铜陵市 72.4万人    池州市 140.3万人   安庆市 531.1万人
 +
 +
  黄山市 135.9万人
  
 
== 地理 ==
 
== 地理 ==

2013年4月28日 (日) 10:27的版本

安徽:黄山风景区
安徽:九华山风景区
安徽:西递,坐落于黄山南麓,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
安徽:亳州花戏楼
文件:94653.jpg
安徽:黄山风景区
文件:94652.jpg
安徽:九华山风景区


  安徽省,简称“皖”,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陆省份,大致位于东经114°54′~119°37′与北纬29°41′~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安徽省在地理上属于华东地区,地跨淮河和长江南北,在地域文化上呈现出明显差异,主要分为:徽文化、江淮文化和中原文化;在经济上属于中国中部经济区。省会为合肥市。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安徽清初属江南省,康熙6年(公 元1667年),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而正式建省,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公元前722—前481年)曾被封为伯国,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


  安徽位于东经114°54′一119°37′与北纬29°41′— 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 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 3位,全国第22位。

  2011年,全省人口出生率12.23‰,比上年下降0.47个千分点;死亡率5.91‰,下降0.04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6.32‰,下降0.43个千分点。年末户籍人口6875.9万人,比上年增加48.9万人;常住人口5968万人,增加11万人。城镇化率44.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分别流经我省长达416公里和43O公里,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湖泊110多个,著名的有长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安徽地处暖温带过渡地区,以淮河为分界线,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全省年平均气温14-16°C,南北相差2°C左右; 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600毫米。

  安徽襟江带淮,吴头楚尾,承东启西,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无缝对接的纵深腹地。安徽交通便捷,公路密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 1300公里;铜陵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安庆长江大桥连接南北,公路和内河运输能力分别居中部地区第 2位和第3位;京沪、京九、亚欧大陆桥等铁路纵贯境内,全省铁路通车里程已达2326公里,居华东首位;空中交通拥有合肥、黄山、芜湖、安庆、蚌埠、阜阳等6大机场。安徽邮电通讯发达,是全国第三个实现所有市县通讯数字化的省份。

  安徽资源条件优越,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全省现有耕地408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其中可养面积48万公顷。共有 生物资源1091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木本植物有 30种,珍稀野生动物54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分别有18种和368种,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水资源蕴藏总量约为680亿立方米,居全国第20位。全省已发现近140种有用矿产,探明储量的67种,煤、 铁、铜、硫、磷、明矾、石灰岩等38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10位。现已探明煤炭储量250亿吨,铁矿储量29.9亿吨,铜矿储量384.9万吨,硫铁矿储量5.64亿吨,分别居全国第7位、第5位、第5位和第2位。

  安徽省省树为黄山松,省花为皖杜鹃,省鸟为灰喜鹊。

  安徽省简称皖,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东连江苏,南邻浙江、江西,西靠湖北、河南,北接山东,居华东地区腹地。安徽临江近海,襟江带淮,地理位置优越,既是沿海与中西部内陆腹地的过渡带,又是南北商旅的辐辏通衢,为中原的襟喉之地。

  安徽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 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安徽地形复杂, 以平原为主。全省土地面积中,山地4.34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1.2%;丘陵4.1万平方公里,占29.4%;平原4.35 万平方公里,占31.3%; 湖泊和洼地1.11万平方公里,占8.0%。安徽境内长江、 淮河横贯其间, 将全省分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自然区。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中部江淮之间,山地岗丘逶迤曲折,丘波起伏,岗冲相间;长江两岸和巢湖周围地势低平,属于著名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安徽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两个气候带,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但气候条件分布差异明显,天气多变,降水年际变化大,常有旱涝等自然灾害发生。

  安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风景名胜具有品位高、密度大、知名度高的明显优势,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等均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其中,黄山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享誉天下,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有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美称。九华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齐云山是我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巢湖、太平湖风景名胜区也驰名遐迩。

  安徽矿产种类较全,储量丰富。2009年全省已发现的矿种为158种(含亚矿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118种(含普通建筑用石料矿种),其中能源矿产5种,金属矿产19种,非金属矿产92种,水气矿产2种。其中煤、铁、铜、硫、明矾石为五大优势矿产。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行政区划

  2011年底,全省共有16个地级行政单位,包括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16个省辖市,6个县级市、62个县、43个县级区。省会合肥市

  合肥市 辖4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政府驻蜀山区东流路

   市辖区:瑶海区 庐阳区 蜀山区 包河区

   县:长丰县 肥东县 肥西县 庐江县

   县级市:巢湖市

  芜湖市 辖4个市辖区、4个县。市政府驻镜湖区

   市辖区:镜湖区 弋江区 鸠江区 三山区

   县:芜湖县 繁昌县 南陵县 无为县

  蚌埠市 辖4个市辖区、3个县。市政府驻蚌山区东海大道

   市辖区:龙子湖区 蚌山区 禹会区 淮上区

   县:怀远县 五河县 固镇县

  淮南市 辖5个市辖区、1个县。市政府驻田家庵区

   市辖区:大通区 田家庵区 谢家集区 八公山区 潘集区

   县:凤台县

  马鞍山市 辖3个市辖区、3个县。市政府驻雨山区

   市辖区:花山区 雨山区 博望区

   县:当涂县 含山县 和县

  淮北市 辖3个市辖区、1个县。市政府驻相山区

   市辖区:杜集区 相山区 烈山区

   县:濉溪县

  铜陵市 辖3个市辖区、1个县。市政府驻铜官山区

   市辖区:铜官山区 狮子山区 郊区

   县:铜陵县

  安庆市 辖3个市辖区、7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政府驻大观区

   市辖区:迎江区 大观区 宜秀区

   县:怀宁县 枞阳县 潜山县 太湖县 宿松县 望江县 岳西县

   县级市:桐城市

  黄山市 辖3个市辖区、4个县。市政府驻屯溪区

   市辖区:屯溪区 黄山区 徽州区

   县:歙县 休宁县 黟县 祁门县

  滁州市 辖2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市政府驻琅琊区

   市辖区:琅琊区 南谯区

   县:来安县 全椒县 定远县 凤阳县

   县级市:天长市 明光市

  阜阳市 辖3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政府驻颍州区清河路

   市辖区:颍州区 颍东区 颍泉区

   县:临泉县 太和县 阜南县 颍上县

   县级市:界首市

  宿州市 辖1个市辖区、4个县。市政府驻埇桥区

   市辖区:埇桥区

   县:砀山县 萧县 灵璧县 泗县

  六安市 辖2个市辖区、5个县。市政府驻金安区

   市辖区:金安区 裕安区

   县:寿县 霍邱县 舒城县 金寨县 霍山县

  亳州市 辖1个市辖区、3个县。市政府驻谯城区

   市辖区:谯城区

   县:涡阳县 蒙城县 利辛县

  池州市 辖1个市辖区、3个县。市政府驻贵池区

   市辖区:贵池区

   县:东至县 石台县 青阳县

  宣城市 辖1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政府驻宣州区

   市辖区:宣州区

   县:郎溪县 广德县 泾县 绩溪县 旌德县

   县级市:宁国市

人口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11月1日零时,安徽省全省常住人口为5950.1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5986.0万人相比,十年共减少35.9万人,下降0.6%,年平均下降0.06%。全省净流出到省外半年以上人数为911.9万人。

  全省普查登记的户籍人口为6862.0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6245.3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616.7万人,增长9.9%,年平均增长0.95%。

  家庭户人口 全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830.8万户,家庭户人口为5660.4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09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51人减少0.42人。

  性别构成 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024.6万人,占50.83%;女性人口为2925.5万人,占49.17%。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61下降为103.39。

  常住人口地区分布

  合肥市 570.2万人   淮北市 211.4万人   亳州市 485.1万人   宿州市 535.3万人

  蚌埠市 316.4万人   阜阳市 760.0万人   淮南市 233.4万人   滁州市 393.8万人

  六安市 561.2万人   马鞍山市 136.6万人  巢湖市 387.3万人   芜湖市 226.3万人

  宣城市 253.3万人   铜陵市 72.4万人    池州市 140.3万人   安庆市 531.1万人

  黄山市 135.9万人

地理

  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 (1)淮北平原 (2)江淮丘陵 (3)皖西大别山区 (4)沿江平原 (5)皖南山区。

山脉

  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

河流、湖泊

  长江流经安徽南部,境内全长416公里,淮河流经安徽北部,在境内全长430公里,新安江为钱塘江正源,境内干流长240公里。长江水系湖泊众多,较大的有巢湖、龙感湖、南漪湖。其中巢湖面积800平方公里,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气侯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侯,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侯。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


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全省耕地面积408万公顷,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 (2)水资源。全省水资源总量约680亿立方米。全省重要的水利工程为淠史杭灌溉工程,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 (3)动植物资源。全省森林面积3600.7千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6258.4万立方米,森林蓄积量13755.4万立方米。全省植物种类丰富,共有本植物300余种,草本植物约2100余种,动物约5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4种,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 (4)矿产资源。安徽省是矿产资源大省,矿产种类较全,储量丰富。2008年全省已发现的矿种138种(含亚矿种)。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种105种(含普通建筑用石料矿种),其中能源矿产5种,金属矿产19种,非金属矿产79种,水气矿产2种。全年地质勘查部门开展各类地质(科研)项目204项,新增查明资源储量的大中型矿产地20处,新增查明煤炭资源储量16.2亿吨。新增查明资源储量矿种1种(镓)。其中煤、铁、铜、硫、明矾石为五大优势矿产。

地方特产

  古井贡酒 我国八大名酒之一,产于毫州市古井镇。古井贡酒是用古井泉水酿造而成,其井系三国时代遗迹,井水堪称甘露,呈乳白色。由于井水天然味甜,酿成的酒颜色清澈如水,香纯如兰,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经久不息。同时它还具有润喉止渴、通胃解劳之功能,是我国宴请国内外嘉宾之珍品。

  口子酒 产于淮北市滩溪县,系浓香型白酒。口子酒酿造历史悠久。据传,战国时期,宋国迁都相山,就大量酿造。口子酒历时千年,素有“名驰冀北三千里,昧占江南第一家”之誉。口子酒人口昧道甘美,酒后心悦神恰,素有“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的美誉。

  黄山毛峰 中国极品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黄山。黄山毛峰外形美观,每片茶叶约半寸,绿中略泛微黄,色泽油润光亮,尖芽紧偎叶中,酷似雀舌,全身披白色绒毫,为其他名茶所不及。黄山毛峰是历代皇帝点名要的贡品茶。1949年以后,也一直作为我国外事活动中馈赠国宾的礼品茶。

  祁门红茶 我国十大名茶之一,中国著名的工夫茶。主要产地为祁门、东至、贵池、石台、默县等地。素有“茶中英豪”和“群芳最”之称。“祁门红茶”品质优异,制造工艺精湛。条索紧细,色泽乌润,汤色红艳,饮之醇和,回味隽厚。国际上称之为“祁门香”。与印度大吉岭茶、斯里兰卡乌伐茶,并称世界三大高香名茶,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信誉。

  屯溪绿茶 中国传统名茶,简称“屯绿”,有“绿色黄金”之誉,是皖南地区数县绿茶的统称。因黄山辖清县和相邻县的绿茶旧日均在屯溪茶市总经销转口,故称之为“屯溪绿茶”,是黄山市大宗出口产品,也是我国炒育中出类拔革的品种。

  太平猴魁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黄山市黄山区。因其品质超群,人称“尖茶魁首”,冠以地名,故名“太平猴魁”。因每朵茶都是两叶抱一芽,芽长藏而不露,有“两刀夹一枪”之说。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和奖状。

  六安瓜片 主要产于皖西大别山区六安、金寨、霍山等县,尤以金寨县所产“齐山云雾”品质最佳。“齐山云雾”瓜片已有300多年历史,明清代均为贡品。1949年后列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六安瓜片由单片叶制成,不含芽头和茶梗,其外形直顺完整,叶边背卷平摊,宛如瓜子,色泽宝绿润亮。

  涌溪火青 一称“鹰窝岩茶”,产于宣城市经县,是中国极品绿茶之一,已有300余年的生产历史。外形呈颗粒状,似螺丝形,紧实细润,墨绿白毫,香气浓厚鲜爽,有独特的花香。

  敬亭绿雪 产于宣城市宣州区敬亭山。“敬亭绿雪”久负盛名。《宣城县志》上记载有:“明、清之间,每年进贡300斤”。清康熙年间(1662-1722),宣州诗人施润章在京都翰林院修明史,饮敬亭绿雪后即作诗赞:“薄滚如花乳,湛湛如云液……枝枝经手摘,贵真不贵多。”明清时期就被列为贡茶。

  霍山黄芽 主要产于六安市霍山。历史悠久,唐代即有“寿州霍山之黄芽”的记载,明代王象亚的《群芳谱》亦称“寿州霍山黄芽之佳品也”。该条条形紧密,形如雀舌,颜色金黄,白毫显露,汤色黄绿,香醇浓郁,甜和清爽,有板栗香气。

  萧县葡萄酒 盛产于宿州市萧县。该酒营养丰富,醇香浓郁,柔和爽口,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并具有药用价值,长期饮用,可增进食欲,活络筋骨。该酒品种繁多,主要品牌有味美思、白兰地、十全大补、干红葡萄酒、干白葡萄酒等。特别是“夜光杯”牌葡萄酒在全国享有盛名,并远销东欧、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水东蜜枣 盛产于宣州素有“枣乡”之称的水东镇。早在300多年前水东青枣即以个大、核小、皮薄、肉厚、脆甜而闻名于世。经加工制成的蜜枣具有糖份重、色面好、晶莹透明、甜香可口、储存时间长等特点,素有“天香枣”之称。其“金丝琥珀枣”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远销东南亚及欧美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怀远石榴 产于蚌埠怀远县。古人曾赞其“子白莹澈如水晶,果实大如碗,皮黄而透红,粒精赛玉米,明洁如珍珠,肉肥核细,汁多味甘”,“一粒入口,甜如含蜜”。怀远石榴为我国五大名贵石榴品种之一,而怀远玉石籽石榴名列首位,明清时期即被作为贡品送入宫廷。怀远石榴以其独特的品质畅销国内各大中城市,并远销欧亚。

  砀山酥梨 简称“砀山梨”,盛产于宿州砀山县,被誉为“优梨之冠”。其果实大,色黄亮,皮薄、肉多、汁丰富,味甘甜、脆酥,入口无渣且核小。 主要品种有金盖酥、白皮酥、青皮酥等,以金盖酥品质最佳。砀山梨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及糖、矿物质,并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润肺止咳,去热消炎及解酒毒等。除能鲜食外,还可以加工成梨酒、梨汁、梨膏、梨脯、梨罐头等。

  青阳折扇 又称“九华折扇”,明代已跻身于国内名扇之林,由池州青阳县九华工艺厂生产。青阳纸折扇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把实用和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纳凉、装饰、收藏及馈赠亲朋好友的精美礼品。

  灵壁石 产于宿州灵壁县。“灵壁一石天下奇,宝落世间何巍巍,声如青铜色如玉,秀润四时岚岗翠”,这是宋代诗人方岩赞美灵壁大理石的绝妙佳句。灵壁石有奇特的天然造型,峰峦洞壑,浑然一体,骨秀色青,扣之有声,集漏、透、瘦、怪、丑、清、奇、形、响诸美于一身,色泽秀丽雅致,质地细腻光洁,居中国四大美石之首,为历代名人雅士所珍藏。

  徽州漆器 主产于黄山徽州。徽州盛产国漆,以国漆作原料,掺以绿松石、丹砂、珊瑚、青筋蓝、朱砂等,经过一系列工艺处理,制成漆器。徽州漆器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现代产品继承了传统细嵌螺甸漆的风格,髹漆打磨推光,需经几十道工序。成品图案花纹瑰丽,光彩夺目。人立其上,不见漆损;沸水茶杯置其上,不伤漆面丝毫。漆器色泽艳丽多彩,有天蓝、墨绿、淡绿、奶油、铁锈红、朱砂红以及淡紫、洁白等品种有镶嵌、刻漆、描金绘彩、磨漆、堆漆五大类。产品有挂屏、台屏、屏风、炕几、书橱、果盘、花瓶、电视机柜、啤酒橱等,产品远销美国、法国、加拿大、日本及东南亚各国,享誉甚高。

  芜湖铁画 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芜湖市特有的工艺美术品,原名“铁花”。铁画吸取了我国传统国画的构图法及金银首饰、剪纸、雕塑等工艺技法,以低碳钢作原料,以铁代墨,以锤代笔,经过出稿、剪、砸、烧打、上漆蜡、上框等工序和“打活”、“钻活”等工艺,精致成山水、人物、花卉、虫鱼、飞禽、走兽等各种艺术品。其特点既有国画、水墨画之境,又有强烈的艺术立体感,黑白分明,苍劲凝重,被称为“巧夺万代所未有”。

  徽墨 主产于黄山屯溪、歙县、绩溪等地,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创始人为南唐制墨名家奚超和其子奚延珪。徽墨以松为原料,经过点烟、和料、压墨、晾干、挫边、描金、装盒等工序精致而成。其特点是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馨香浓郁、造型美观、防腐防蛀等,宜书宜画,既畅销国内,又远销日本、东南亚及港澳台等地。尤其是“超顶漆烟墨”更是珍品中精品。

  宣纸 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始产于唐代,因生产于宣城泾县而得名。其主要采用皖南山区的青檀皮和砂田稻草为原料,经过揉、蒸、浆、水捞、贴烘等18道工序、100多项操作过程精制而成。其特点质地细薄、绵韧、洁白、紧密,不蛀不腐,搓折无损,润墨性强,尤以耐老化、拉力强及不变色而被称为“纸中之王”、“千年寿纸”,是古今中外书画艺术的珍贵载体。据史载,早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6),宣纸就远销欧洲。地处宣城泾县的中国宣纸集团是我国最大的宣纸生产基地,“红星牌”宣纸曾两次获国家金质奖,是国家出口免检商品。2002年8月,宣纸被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办公室正式批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原产地域产品”。宣城泾县被确定为宣纸原产地域。它是我国“文房四宝”中第一个获此保护的产品。



文化

  安徽自古就是风云际会、兵家必争之地。从大禹治水到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从《孔雀东南飞》的凄美故事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许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都发生在江淮大地上,这些事件对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都产生了重要的乃至决定性的影响。国人耳熟能详的许多成语典故也都出自安徽,如十面埋伏、望梅止渴、卷土重来、打草惊蛇、班门弄斧等等。

  安徽的传统戏剧、民间音乐、传统手工艺、民间舞蹈、民间美术都十分发达,许多艺术门类和成果享誉海内外。这些艺术门类大多历史悠久、雅俗共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如戏剧中的黄梅戏、徽剧、泗州戏、庐剧,传统美术中的新安画派、阜阳剪纸、徽州四雕、徽派篆刻,传统手工技艺中的文房四宝、芜湖铁画、万安罗盘,传统舞蹈中的花鼓灯、傩舞等,地域特色鲜明,形式活泼多样。其中,黄梅戏是中国流传最广的地方戏曲之一,徽剧是京剧的前身,中国文房四宝中的徽墨宣纸更是中国绘画和书法创作及古人日常书写不可或缺的工具。

山水文化

  安徽山川秀美,风光旖旎,更因历代文人墨客的足迹而灵动而闪光。安徽的山水之间蕴涵和引发了丰富深厚的文化现象,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为中国的山水文学、山水画创作提供了绝好的素材。黄山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是中华民族山水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山水画灵感的源泉。唐代诗仙李白游历安徽十余次,写下140多篇诗作。宋代文豪欧阳修在滁州琅琊山写下的《醉翁亭记》成为中国散文的典范和士大夫们的楷模。


建筑文化

  安徽建筑风格南北有较大差异,其中以皖南徽派建筑最为著名。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徽派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徽派建筑充分体现了崇尚自然与和谐的人居精神、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相辅相成的文化理念。其中黟县的西递、宏村是徽派建筑特色的集大成者。


民俗文化

  安徽各类节庆、服饰、饮食起居、婚丧、宗教信仰等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民俗风情图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学价值。安徽民俗文化涵盖婚嫁习俗、岁时节令习俗、社交往来习俗、烹调饮食习俗等许多方面,展示了安徽人民追求幸福、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皖南的跳钟馗、叠罗汉,皖北的肘阁、旱船等不仅地域特色鲜明,而且有极强的观赏性。九华山的“荤年素年”民俗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宗教特色,而且已经逐渐成为广受喜爱的九华山冬游项目之一。


宗教文化

  安徽有佛教名山九华山以供奉地藏菩萨闻名,有道教名山齐云山以正一派为主,作为道教主要源流之一的道家学说源自此地。与中华文化关系最为密切的佛教、道教在九华和齐云都有著名的道场和圣地。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为安徽留下了很多历史遗存,除了九华山独具特色的寺庙外,还有芜湖天主堂、安庆迎江寺、寿县清真寺等全国著名的宗教建筑。安徽的宗教文化在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生活习俗和文学艺术、建筑、雕塑、音乐、绘画等方面都渗透到社会生活当中,对于社会的道德教化、文化传播发挥着独特作用。

饮食文化

  安徽饮食大体分为皖南、沿江、沿淮三类,总体上讲究原汁原味、酥嫩香鲜、浓淡适宜,同时又各具特色。其中皖南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烹制山珍野味,重油、重色、重火功而闻名,汤汁清纯,味道醇厚,原锅上桌,香气四溢,著名菜肴有火腿炖甲鱼、腌鲜桂鱼、火腿炖笋等。徽菜的形成与江南古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饮食习俗密切相关。绿树丛荫、沟壑纵横、气候宜人的徽州自然环境,为徽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徽菜原料。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徽菜发展的有力物质保障,同时徽州名目繁多的风俗礼仪、时节活动,也有力地促进了徽菜的形成和发展。沿江菜以芜湖、安庆地区为代表,以烹调河鲜、家禽见长。讲究刀工,注重形、色,善于用糖调味,尤其以烟熏技术别具一格,鲜明地体现了沿江人民的食俗情趣。著名菜肴有生熏仔鸡、蟹黄虾盅等。沿淮菜主要由蚌埠、宿州、阜阳等地方风味构成,一般咸中带辣,汤汁口重色浓,有质朴、酥脆,咸鲜、爽口的特色,体现了皖北粗犷豪放的民风。著名菜肴有奶汁肥王鱼、焦炸羊肉等。


红色文化



成语典故


地方戏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民间文学
    • 桐城歌
  • 传统音乐
    • 当涂民歌
    • 巢湖民歌
    • 五河民歌
    • 徽州民歌
    • 大别山民歌
    • 道教音乐(齐云山道场音乐)
  • 传统舞蹈
    • 花鼓灯
    • 火老虎
    • 傩舞(祁门傩舞)
    • 灯舞(东至花灯舞)
  • 传统戏剧
    • 徽剧
    • 黄梅戏
    • 庐剧
    • 泗州戏
    • 青阳腔
    • 岳西高腔
    • 徽州目连戏
    • 贵池傩戏
    • 文南词
    • 坠子戏
    • 花鼓戏
    • 二夹弦
  • 曲艺
    • 凤阳花鼓
    • 门歌
  •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 马戏(埇桥马戏)
  • 传统美术
    • 徽州“三雕” 徽州木雕、砖雕、石雕
    • 挑花(望江挑花)
    • 阜阳剪纸
    • 盆景技艺(徽派盆景技艺)
    • 竹编(舒席)
  • 传统技艺
    •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
    • 芜湖铁画锻制技艺
    • 万安罗盘制作技艺
    • 宣纸制作技艺
    • 徽墨制作技艺
    • 歙砚制作技艺
    • 宣笔制作技艺
    • 纸笺加工技艺
    • 桑皮纸制作技艺
    • 漆器髹饰技艺
    • 徽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 红茶制作技艺
    • 绿茶制作技艺
  • 民俗
    • 珠算(程大位珠算法、珠算文化)
    • 抬阁(肘阁抬阁)
    • 界首书会
    • 肥东洋蛇灯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民间文学
    • 孔雀东南飞传说
    • 六尺巷传说
    • 徽州民谣
    • 徽州楹联匾额
    • 鞭打芦花
    • 老子传说故事
    • 涂山大禹传说
    • 徽州民谣(绩溪民歌民谣)
  • 传统音乐
    • 繁昌民歌
    • 贵池民歌
    • 石台唱曲
    • 潜山弹腔
    • 寿州锣鼓
    • 金寨古碑丝弦锣鼓
    • 九华山佛教音乐
    • 牛歌
    • 砀山唢呐
    • 淮河锣鼓
    • 谢郢锣鼓
    • 丰收锣鼓
    • 凤阳民歌
    • 思帝乡锣鼓
    • 无为民歌
    • 断丝弦锣鼓
  • 传统舞蹈
    • 卫调花鼓
    • 临北狮子舞
    • 十兽灯
    • 黎阳仗鼓
    • 秧歌灯
    • 竹马灯
    • 棒鼓舞
    • 钱杆舞
    • 旱船舞
    • 太和狮子灯
    • 马戏灯
    • 手狮灯
    • 采石跳和合
    • 无为鱼灯
    • 云舞
    • 舞徊
    • 平安草龙灯
    • 十二月花神
    • 花梆舞
    • 徽州板凳龙
    • 采茶扑蝶舞
    • 卫调花鼓(凤阳花鼓戏)
    • 火狮舞
  • 传统戏剧
    • 梨簧戏
    • 南陵目连戏
    • 石台目连戏
    • 推剧
    • 嗨子戏
    • 洪山戏
    • 含弓戏
    • 淮北梆子戏
    • 灵璧皮影戏
    • 余家皮影戏
    • 皖南皮影戏
    • 鸡公调
    • 曲子戏
    • 庐剧(东路庐剧)
    • 徽剧(徽戏童子班)
  • 曲艺
    • 门歌
    • 清音
    • 渔鼓
    • 锣鼓书
    • 淮北大鼓
    • 庐州大鼓
    • 花腔渔鼓
    • 萧县坠子
    • 灵璧琴书
    • 淮河琴书
    • 端公腔
    • 扁担戏
    • 端鼓
    • 白曲
    • 小调胡琴书
    • 淮北大鼓
    • 清音(清音戏)
  •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 华佗五禽戏
    • 晰扬掌
    • 六洲棋
    • 叶村叠罗汉
  • 传统美术
    • 灵璧钟馗画
    • 萧县农民画
    • 火笔画
    • 徽派版画
    • 徽派篆刻
    • 青阳农民画
    • 凤画
    • 吴山铁字
    • 葫芦烙画
    • 民间扎彩
    • 萧县石刻
    • 杨氏微雕
    • 天官画
    • 羽毛画
    • 皖南木雕
    • 徽州根雕
    • 徽州竹雕
    • 剪纸(萧县剪纸 亳州剪纸)
    • 竹编(徽州竹编 王河舒席)
  • 传统技艺
    • 紫金砚制作技艺
    • 宿州乐石砚制作技艺
    • 无为剔墨纱灯技艺
    • 太平府铜壶技艺
    • 石台油坊榨制技艺
    • 豆腐传统制作技艺
    • 临涣酱培包瓜制作工艺
    • 千年古井贡酒酿造技艺
    • 符离集烧鸡制作技艺
    • 临泉毛笔制作技艺
    • 淮河柳编制作技艺(皇岗柳编、霍邱柳编)
    • 滁菊制作工艺
    • 大救驾制作技艺
    • 迎驾酒传统酿造技艺
    • 博望打铁工艺
    • 传统钾明矾制作技艺
    • 宣酒纪氏古法酿造技艺
    • 铜陵白姜制作技艺
    • 铸胎掐丝珐琅制作技艺
    • 痘姆陶器手工制作工艺
    • 顶谷大方制作技艺
    • 观音豆腐制作技艺
    • 五城米酒酿造技艺
    • 五城豆腐干制作技艺
    • 皖南火腿腌制技艺
    • 红茶制作技艺(葛公红茶制作技艺)
  • 传统医药
    • 新安医学
    • 张一帖内科
    • 西园喉科
  • 民俗
    • 涂山禹王庙会
    • 九华山庙会
    • 霸王祠“三月三”庙会
    • 徽州祠祭
    • 轩辕车会
    • 跳五猖
    • 走太平
    • 徽菜
    • 九曲黄河灯阵
    • 大班会
    • 清明庙会
    • 大黄庙会
    • 天长孝文化
    • 琅琊山初九庙会
    • 四顶山庙会
    • 繁昌县中分村徐姓祀祖习俗
    • 安苗节
    • 赛琼碗
    • 花车转阁
    • 福主庙会
    • 上九庙会
    • 婆溪河灯
    • 抬阁(隆阜抬阁 湖村抬阁 肘阁)


徽菜

  徽菜,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安徽菜系的主要代表。它发源于歙县,发扬光大于绩溪县,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素以烹制山珍野味而著称。特色为"三重",即重油、重色、重火功。主要烹饪特点是:一是选料严格,刀功细致、讲究火候、佐料恰当,以做到"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色香形味器,五感俱生"。二是烹调技术精湛,主要采用炝拌、爆炒、蒸煮、炖闷、烧烤、杂烩等方法。在操作中讲究造型艺术,善于刀刻、装饰、配色,使烹调技术和艺术加工熔于一炉。三是将美味与保健结合起来。传统徽菜一般都以《本草纲目》为依据,创造出多种名菜,以补气补身。传统名菜有:腌鲜鳜鱼、蟹连鱼肚、山药炖鸽、甲鱼烧石鸡、歙味笋丝、李鸿章大杂烩、胡氏一品锅、绩溪炒粉丝等。

  腌鲜鳜鱼 徽州水产类传统名菜。俗名"臭鳜鱼",制法独特,食而得异香。相传在200多年前,沿江一带的贵池、铜陵、大通等地鱼贩每年人冬时将长江名贵水产棗鳜鱼用木桶装运至徽州山区出售(当时有"桶鱼"之称),途中为防止鲜鱼变质,采用一层鱼洒一层淡盐水的办法,经常上下翻动。如此七八天抵达屯溪等地时,鱼鳃仍是红色,鳞不脱,质未变,只是表皮散发出一种似臭非臭的特殊气味,但是洗净后经热油稍煎,细火烹调后,非但无臭味,反而鲜香无比,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肴延续下来,至今盛誉不衰。如今烹制此菜不再使用桶鱼,而是用新鲜的徽州自产桃花鳜(每年桃花盛开、春讯发水之时,此鱼长得最为肥嫩,故名)用盐或浓鲜的肉卤腌制,再用传统的烹调方法烧制,故称"腌鲜鳜"。

  蟹连鱼肚 长江安徽河段产鲴鱼,肉味平美,其鳔肥厚,干制成鱼肚,色淡黄,胶厚,韧性大,为名贵水产原料。配以安徽名产大闸白蟹,集河鲜之珍,鱼肚上置蟹肉、蟹黄,并加配料组合成黄、白、桔红、黑、绿五色。鱼肚吸蟹肉之味,非常鲜美,是沿江传统名菜。

  歙味笋丝 此菜乍看像极一颗象牙色珍珠浮在清清的水面上,一小簇鲜绿的葱丝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这是由切得极细的安徽歙县笋丝垒成的,拨开象牙色城堡,里面依次呈现肉丝、冬菇 丝。夹几根笋丝细细一品,其味清淡爽口,有香菇的香,肉丝的鲜,还有一股土鸡特有的鲜香味。

  李鸿章大杂烩 李鸿章访美宴请宾客时,随行厨师制作了丰盛的徽菜,宾客食后仍嫌不足,李即命添菜。但因原料用完,厨师无奈,将所剩原料下锅混烧上桌,宾客尝后赞不绝口,询问菜名,李答:"杂烩。 从此,"杂烩"在美成为中国名菜,益称:"天下奇味奇菜"。

  一品锅 黄山人冬季常吃的一种火锅。相传,此菜有明代石台县"四部尚书"毕锵的一品诰命夫人余氏创制。一次,皇上突然驾临尚书府作客,席上除了山珍海味外,余夫人特意烧了一样徽州家常菜--火锅。不料皇上吃得津津有味,赞美不绝。后来,皇上得知美味的火锅竟是余夫人亲自所烧,便说原来还是"一品锅"!菜名就此一锤定音。 "一品锅"的烹调比较讲究,在火锅里,锅底铺上干笋子,第二层铺上块肉,第三层是白豆腐或油炸豆腐,第四层是肉圆,第五层盖上粉丝,缀上菠菜或金针菜,加上调料和适量的水,然后用文火煨熟即成。此菜乡土风味浓,味厚而鲜,诱人食欲。

  山药炖鸽 徽菜野味类名品。此菜取材于黄山名产棗黄山山药与黄山野鸽以隔水炖法烹制。黄山山药是黄山特产,肉细嫩,味鲜美,可作蔬菜,也可作上等药材。古人云,久眼山药。"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野鸽素为鲜美的飞禽肉,有补脑健肾,增强记忆力的特殊作用。这道菜既为佳肴,又为补身良药。此菜汤色清白,鸽肉酥烂,山药绵香,因入笼蒸炖,原味不失,醇美爽口。

  甲鱼烧石鸡 黄山传统名菜。黄山山区所产甲鱼质地高出旁地一筹,肉厚背隆起,胶质大,肥嫩,无泥腥气。民谣道:"水清见沙底,腹白无淤泥,肉厚背隆起,大小似马蹄。",俗称马蹄鳖。配合当地的石鸡一同炖烧而成,该菜肴香气扑鼻,汤醇胶浓,原汁原味,肉酥烂而鲜香,充分体现了黄山菜的风格。

  绩溪炒粉丝 黄山绩溪地处丘陵,盛产山芋,所产的粉丝滑爽劲道,配合当地五成干丝及青红椒爆炒而成,不油不腻。此菜乡土风味浓,价格低廉却不失名菜风范。

  椒汁石巴鱼翅 石巴鱼长不过三至四寸,褐色腹平,无鳞无刺,紧贴清溪流水滩底而生,实为难得水中珍肴。取其翅,附以椒汁,嫩而不腻,辣而不腥,唇齿留香三日不绝。

  干锅野山羊 徽州层峦叠嶂之中的野山羊,俗称"山几",是我国南方山区野生的一种珍贵动物、瘦肉率高、野味浓厚,其肉香味浓、营养丰富,脂肪含量低,含有17种氨基酸、亚油酸,含量是南江黄羊的20倍,是野猪的2倍。优质野山羊肉以干锅文火久焖,汁味尽出。把酒话桑麻,人生几何?

  元宝排骨煲 徽州经商者众,希望财富如鸡生蛋、蛋生鸡般积聚。因此鸡蛋在徽州等地又名元宝。有风俗除夕年夜饭后煮熟鸡蛋,大年初一早饭将去壳鸡蛋与排骨共炖,男丁必食之,以喻得元宝,获油水,新年财运昌盛。一道菜,一种文化。

  腊味黄金饼 还记得农村柴草灶烤出的锅巴的味道吗?那个香呀!是不是常常让人想起老家的母亲?糍实的糯米饭,加上多种配料,文火煎制而成的黄金饼,外脆内软,浓香沁鼻。加上地道的咸肉、香肠,要的就是这个味。

  黄山五城干 徽州风味小吃。五城茶干是黄山传统特产。相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意外得尝,赞不绝口。该茶干以配料讲究、制作精细、色香味美而著称。主要原配料有优质大豆、原酱、冰糖、香油、丁香、桂皮、大香等。含有植物蛋白质、还原糖等多种营养成分。五城茶干是下酒佳肴,味美爽口,老幼皆宜。

特色食品

  八公山豆腐 产于淮南市八公山一带。八公山上有百眼泉水,尤其城北山下的大泉水为最佳,含有多种矿物质。其特点洁白细腻、鲜嫩可口、汁厚味重、营养丰富。托于手中晃动而不散塌,掷于汤中久煮而不沉碎,红烧、凉拌俱佳。

  巢湖银鱼 产于巢湖,古称“脍残鱼”、“玉余鱼”、“白小”“冰鱼”等,历来被誉为“鱼类皇后”。因其体细长如银、透明似水得其名。该鱼鲜嫩可口,营养丰富,可鲜食,也可加工成鱼干、冰冻小包装、成品小包装等,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

  大闸蟹 学名“中华绒螯蟹”,又名“清水大闸蟹”,产于安庆、芜湖、巢湖及当涂等地,其中巢湖产量最大。大闸蟹青壳白肚,个大体肥,肉质细嫩,黄多油重,含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等多种物质,营养丰富,为国内外市场的名贵水产品。

  铜陵冰姜 产于铜陵市,从明代起,即为佛民贡品。其色白肉嫩,嚼之无渣,故名冰姜。其味香甜辣俱全,食之能生津开胃,祛寒解毒,清痰正气,是健身强体之佳品。

  符离集烧鸡 产于宿州市北的符离镇。符离集烧鸡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精制而成的烧鸡,香气扑鼻,色佳味美肉质雪白,肥而不腻,肉烂有丝连,嚼骨有余香。1956年就被列入《中国名菜谱》,行销海内外。

  琅琊酥糖 产于滁州市,是江淮一带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食品,借“琅琊山”之名,称之为“琅琊酥糖”。其糖块厚薄均匀,骨薄如纸,剖面层次分明,呈螺旋体,色泽乳白,入口酥软,香味浓郁,甜而不腻,是畅销海内外市场的名优食品。

  无为熏鸭 又称“无为板鸭”,产于巢湖市无为县,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制作精细,选料讲究,风味别致,色泽金黄油亮,皮润肉嫩,在江淮一带颇有名气。已收入《中国名菜谱》。

  采石茶干 产于马鞍山市,清朝嘉庆年间即是宫廷贡品之一,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用料独特,配方讲究,制作精细,色香俱佳,是下酒品茗、出游携带的绝好方便良品。

  合肥四大名点 麻饼、烘糕、寸金、白切统称为合肥“四大名点”,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麻饼用青梅、桔饼、桂花、青红丝、冰糖等为主料,经麻油调制成饼心,饼面沾上芝麻烤制而成,香甜可口。烘糕具有香、脆、酥、微甜等特色。寸金糖表层脆、心酥软、甜味醇。白切片薄、质白透明,表层伴有芝麻,香、甜、脆俱佳。

  胡玉美蚕豆辣酱 产于安庆,为安徽省传统产品。其精选优质蚕豆和鲜红硕肥、肉厚糖多的红辣椒等,经科学酿造而成。色绛紫而有光泽,可见豆瓣,但食之又感觉不到。入口鲜美,微辣淡咸,风味独特,畅销国内并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水产珍品 安徽境内的长江段为鲥鱼重点产区之一。该鱼银白色,体侧扁,呈长椭圆形,尖头,燕尾,窄背,宽腹。一般长25-40厘米,体重l-2公斤。为暖水性溯河回游鱼类。鳃鱼脂肪厚,肉细味美,营养丰富,系长江三鲜之首,位列天下鳞品第一。







•省情概貌• •自然地理• •历史文化• •行政区划• •经济建设• •社会事业• •安徽旅游• •安徽人物• •安徽特产•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