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以“赵构作品:《洛神赋》(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文件:991424.jpg|right|thumb|360px|赵构作品:《徽...”为内容创建页面)
 
第2行: 第2行:
 
[[文件:991424.jpg|right|thumb|360px|赵构作品:《徽宗文集序》,27.3cm×137cm,纸本水墨,现藏日本文化厅]]
 
[[文件:991424.jpg|right|thumb|360px|赵构作品:《徽宗文集序》,27.3cm×137cm,纸本水墨,现藏日本文化厅]]
  
  赵构(1107-1187),南宋开国皇帝,徽宗赵估之子,钦宗之弟。1127—1162年在位,庙号高宗。初封康王,徽、钦二帝被俘后,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继又渡江而南,建都临安(治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赵构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笔法端雅淳厚,以得力于智永为多,又尝深究黄庭坚书,颇能得其神髓。著有《翰墨志》一卷,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卷等。
+
  '''赵构'''(1107-1187),[[南宋]]开国皇帝,徽宗[[赵佶]]之子,钦宗之弟。1127—1162年在位,庙号高宗。初封康王,徽、钦二帝被俘后,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继又渡江而南,建都临安(治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赵构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笔法端雅淳厚,以得力于智永为多,又尝深究黄庭坚书,颇能得其神髓。著有《翰墨志》一卷,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卷等。
  
 
  赵构为南宋第一位皇帝,在位三十六年,禅位于孝宗,居德寿殿为太上皇。赵构在政治上无所作为,但喜爱收集书画作品,个人在书画方面也有所建树。赵构受其父赵佶影响,自幼喜爱书法,涉猎广泛。自谓:“余自晋魏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或萧散,或枯瘦,或遒劲而不回,或秀逸而特立,众体备于笔下。”至晚年勤习不辍,未尝一日舍笔墨,因而晚年书“横斜平直,随意所适”,自谓古人难到也。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
 
  赵构为南宋第一位皇帝,在位三十六年,禅位于孝宗,居德寿殿为太上皇。赵构在政治上无所作为,但喜爱收集书画作品,个人在书画方面也有所建树。赵构受其父赵佶影响,自幼喜爱书法,涉猎广泛。自谓:“余自晋魏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或萧散,或枯瘦,或遒劲而不回,或秀逸而特立,众体备于笔下。”至晚年勤习不辍,未尝一日舍笔墨,因而晚年书“横斜平直,随意所适”,自谓古人难到也。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

2016年5月27日 (五) 17:55的版本

赵构作品:《洛神赋》(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赵构作品:《徽宗文集序》,27.3cm×137cm,纸本水墨,现藏日本文化厅

  赵构(1107-1187),南宋开国皇帝,徽宗赵佶之子,钦宗之弟。1127—1162年在位,庙号高宗。初封康王,徽、钦二帝被俘后,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继又渡江而南,建都临安(治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赵构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笔法端雅淳厚,以得力于智永为多,又尝深究黄庭坚书,颇能得其神髓。著有《翰墨志》一卷,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卷等。

  赵构为南宋第一位皇帝,在位三十六年,禅位于孝宗,居德寿殿为太上皇。赵构在政治上无所作为,但喜爱收集书画作品,个人在书画方面也有所建树。赵构受其父赵佶影响,自幼喜爱书法,涉猎广泛。自谓:“余自晋魏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或萧散,或枯瘦,或遒劲而不回,或秀逸而特立,众体备于笔下。”至晚年勤习不辍,未尝一日舍笔墨,因而晚年书“横斜平直,随意所适”,自谓古人难到也。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

  赵构的楷书风格道劲洒脱,结字端庄秀丽,字形略扁。传世单幅作品未见,马和之补画之《诗经》系列作品,多为其真楷书作。但此系列真赝杂糅,专家考订,《小雅鹿鸣之什》卷为赵书马画合璧真迹。卷中十段诗文皆出自赵构之手,从中可以窥见其楷书面目。

  赵构行草书也未见有单幅作品传世,但有见于题跋者。著名的如《后赤壁赋图》后的草书全文,笔法苍逸瘦劲,多出飞白之笔,点画精熟。又如《洛神赋》卷,此卷为高宗晚年经心得意书作。书体介乎行书与草书之间,总体风格严谨规范,圆润秀美,古雅道劲。可谓功底深厚,人书俱老,实有过人之处。用笔坚实凝重,点画提按顿挫比较明显,或浑厚,或流畅,一股高远萧穆之气充溢于字里行间。运笔收放法度森严。此卷方笔圆笔并用,笔画轻重粗细结合,笔锋多以中锋为主,但用锋能够灵活多变,使整个篇幅富有鲜明的节奏和灵气飞逸的韵味。

  值得一提的是,赵构的书论《翰墨志》一卷,对于书法颇有精辟独到的见解。文章认为,学习书法,正楷和草书两者不可偏缺。其中“正则端庄雅重,结密得体,若大臣冠剑,俨立廊庙;草则腾蛟起凤,振迅笔力,颖脱豪举,终不失真”。然而两者之中,又必须先学正楷,因为“楷法既到,则肆笔行草间”,自然于“二法臻极而笔势翩翩可观”了。又认为,在篆、隶、楷、行、草五体之中,笔意不同,“往往篆、隶各成一家”,正、行、草也“自成一家”。至于融会贯通,那又“五者皆在笔端,了无阂塞,惟在得其道而已”。因此,书法除了平时力学不倦,还必须要有“风神颖悟”的情性,否则也难以成功。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