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定州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河北省 > 保定市 > 定州市
保定市定州市:开元寺塔
保定市定州市:文庙
保定市定州市:南城门
保定市定州市:城区风光(2011年)

  定州市汉语拼音:Dìng Zhōu Shì;英文:Dingzhou City),中国河北省辖县级市,由保定市代管。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河北省中部偏西,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西缘。地理坐标北纬38°14′-38°40′,东经114°48′-115°15′。总面积1274平方千米。总人口122万人(2012年末)。全市辖4个街道、16个镇、5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

  定州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沙河唐河孟良河自西向东流经市境。年降水量523毫米,年均气温12.4℃。定州是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国粮食、生猪、油料生产大县、河北蔬菜之乡,拥有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华北最大的花卉苗木基地。初步建成汽车、能源、煤化工、乳品四大生产基地。城市建设,形成了以中山路、清风街为主轴的七纵四横棋盘式道路格局。京广铁路、107国道、京深高速公路纵贯南北,曲河公路、朔黄铁路横穿东西,京石高速铁路将在定州设立新定州车站。定州主干公路、铁路纵横,客运、货运非常便利,是华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周边县区客运、货运的汇集地。

  定州古为中山国都,历代设州置府,是联合国地名组织命名的“千年古县”,河北省十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有380余处,其中国家级7处。馆藏文物1.8万件,已鉴定出国宝级3件,国家一、二级文物240余件。最为著名的有建于宋代的砖木结构最高的古塔—开元寺塔;建于清代的北方唯一保存最好的贡院;建于唐代后经历代修葺的文庙;体现汉字由篆书向隶书演变过程的带铭石刻馆;具有高超的建筑和绘画艺术的元代大道观;东魏造像精品如来佛石像;西汉中山王陵双峰山;宋代静志寺塔基地宫和净众院塔基地宫;东汉中山墓室,是河北省第一座对外开放的、保存完好的东汉大型砖室墓;建于明代的南城门,不失当年雄浑丰姿。还有宋代雪浪斋、东坡双槐、元代清真寺、已越千年的白果树、明代八角琉璃井、清代王灏庄园等名胜古迹。

  邮编:073000 代码:130682 区号:0312

行政区划

  全市辖4个街道、16个镇、5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南城区街道、北城区街道、西城区街道、长安路街道、留早镇、清风店镇、庞村镇、砖路镇、明月店镇、叮咛店镇、东亭镇、大辛庄镇、东旺镇、高蓬镇、邢邑镇、李亲顾镇、子位镇、息冢镇、周村镇、开元镇、东留春乡、号头庄回族乡、杨家庄乡、大鹿庄乡、西城乡。市政府驻南城区街道中山中路1号

历史

  定州古称卢奴、安喜。春秋时属鲜虞国,战国时属中山国,秦属巨鹿郡,汉属中山郡。汉景帝时为中山国都、称卢奴。东晋改称弗违。后燕都于此。(西汉置卢奴、安险、新处、苦陉四县于今定州市境内。西汉至前秦,卢奴一直是中山国(郡国)都。)

  北魏皇始二年(397年)于卢奴置安州,设行台。天兴三年(400年),改安州为定州,今定州由此而得名。据《元和郡县志》载:“以安定天下为名也。”今定州市境内当时有卢奴、魏昌、安喜三县。北齐废卢奴入安喜。唐代今定州市境内有安喜、唐昌二县。宋、金、元三代境内只有安喜县。明初撤安喜入定州,至清代仍为定州。自北魏至清,此地曾为行台、府、路、郡、州的治所。

  民国二年(1913)废州改为定县,后曾两度为专署驻地。抗日战争初期,中共定县县委将定县分为定南、定北两县。后定北县又分为定唐、望定二县。日本投降后,恢复定北县。民国36年(1947年)定县解放,建立定县市;定南、定北县合并为定县。翌年定县市并入定县。曾是冀中九专署(后改定县专署)驻地。1954年撤销定县专区。1958年定县、曲阳合并为定县,1961年定、曲两县分置。1986年,定县撤县改为定州市(县级)。

  1996年,定州市面积1274平方千米,人口约107.5万人,辖3个街道、13个镇、8个乡、1个民族乡:南城区街道、北城区街道、西城区街道、清风店镇、东亭镇、李亲顾镇、明月店镇、大辛庄镇、邢邑镇、砖路镇、留早镇、庞村镇、高蓬镇、子位镇、叮咛店镇、东旺镇、东留春乡、号头庄回族乡、周村乡、大鹿庄乡、杨家庄乡、小油村乡、赵村乡、西城乡、息仲乡。市政府驻中山中路。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定州市常住总人口1107903人,其中:南城区街道69888人,北城区街道68191人,西城区街道65312人,留早镇44943人,清风店镇47650人,庞村镇45874人,砖路镇49741人,明月店镇44477人,叮咛店镇53260人,东亭镇34189人,大辛庄镇31379人,东旺镇32146人,高蓬镇40635人,邢邑镇35186人,李亲顾镇43331人,子位镇42928人,赵村乡59101人,小油村乡47541人,周村乡44851人,东留春乡29916人,号头庄回族乡35689人,杨家庄乡32208人,大鹿庄乡46527人,息冢乡37237人,西城乡25703人。

  2002年,定州市面积1257平方千米,人口约112.51万人。辖3个街道、14个镇、7个乡、1个民族乡:南城区街道、北城区街道、西城区街道、留早镇、清风店镇、庞村镇、砖路镇、明月店镇、叮咛店镇、东亭镇、大辛庄镇、东旺镇、高蓬镇、邢邑镇、李亲顾镇、子位镇、开元镇、赵村乡、周村乡、东留春乡、号头庄回族乡、杨家庄乡、大鹿庄乡、息冢乡、西城乡。共有23个社区、486个行政村。市政府驻中山路。

  2009年,撤销息冢乡、周村乡、赵村乡,设立息冢镇、周村镇、赵村镇(10月16日息冢乡正式撤乡建镇)。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定州市常住总人口1165182人,其中:南城区街道98322人,北城区街道77385人,西城区街道81911人,留早镇44367人,清风店镇43703人,庞村镇46582人,砖路镇53697人,明月店镇46049人,叮咛店镇54494人,东亭镇33772人,大辛庄镇30383人,东旺镇31953人,高蓬镇43319人,邢邑镇33901人,李亲顾镇47398人,子位镇43118人,开元镇49538人,赵村镇52940人,周村镇49091人,息冢镇38319人,东留春乡29567人,号头庄回族乡35178人,杨家庄乡30426人,大鹿庄乡44555人,西城乡25214人。

  2013年,撤销赵村镇,设立长安路街道(冀民函[2013]83号)。调整后,全市辖4个街道、16个镇、5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南城区街道、北城区街道、西城区街道、长安路街道、留早镇、清风店镇、庞村镇、砖路镇、明月店镇、叮咛店镇、东亭镇、大辛庄镇、东旺镇、高蓬镇、邢邑镇、李亲顾镇、子位镇、息冢镇、周村镇、开元镇、东留春乡、号头庄回族乡、杨家庄乡、大鹿庄乡、西城乡。市政府驻南城区街道中山中路1号。

地理

  定州市位于北纬38°14ˊ-38°40ˊ,东经114°48ˊ-115°15ˊ之间,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西缘,河北省中部偏西,自古就有“九州咽喉地,神京扼要区”之称。定州位于北京、天津之翼,保定、石家庄之间,定州市区距北京196公里,距天津220公里,距石家庄68公里,距保定56公里。总面积1275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定州地势平坦,一望无垠。沙河、孟良河、唐河横贯全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微倾斜,其自然景观相应为山麓洪积冲积扇平原、冲积平原和海滨平原三个景观地带,地面坡降在1.4%~0.7%之间,形成了略有起伏的土丘、洼地及沙岗、河滩等冲积扇平原的微地貌。

气候

  定州市属温带-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半湿润暖湿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少雪,春季多干热风,夏季高温、高湿、降水集中,秋季秋高气爽。年均日照2611.9小时;年均气温为12.4℃,年际间气温差异不大;累年年均地面温度为19.6℃;年均降水量为503.2毫米;累年年均绝对湿度为11.3HP;累年年均蒸发量为1910.4毫米;全年风向以东北风频率最大,南风次之,累年年均风速为2.4米/秒。

自然资源

耕地资源

  截至2013年,定州市有耕地7.7万多公顷,土层深厚,多为褐土。土壤养分齐全,氮碳比例合理,适种广谱植物。

水资源

  定州市地表水有唐河、沙河、孟良河,多年平均过境量共5.5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年开采量3亿立方米。南水北调工程建成运行后,每年向定州市输送长江水3300万立方米。

特产

  定瓷,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创烧于唐,盛于北宋,终于元,当今的定瓷烧造又趋于繁盛。定窑以白瓷著称,其胎质坚密细腻,釉色透明。“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是定瓷的真实写照。元代刘祁在《归潜志》中对定瓷高度赞美:“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其代表作是孩儿枕,民间有“凡求子者,得其瓷婴即得虎子”的传说。定窑颜色釉瓷器,虽少而精。宋代邵伯温《闻见录》曾有宋仁宗斥张贵妃接受臣僚王拱宸馈送定州红瓷的佳话。苏东坡在《咏定瓷》中有“定州花瓷琢红玉”的名句。

  定州手掰肠:以精肉为主,内配多种纯中草药作为香料制成。

  定州新宗熏肉:北宋年间,苏东坡到河北定州任职,根据定州人的肉食习惯,和衙厨王某一起,制成了定州熏肉,并且书写了熏肉秘法,后来由王某后人传承下来,被称为新宗熏肉。

  中山松醪酒:中山松醪酒之所以独享盛名,源于宋代名家苏东坡的一首《中山松醪赋》。北宋哲宗年间,苏东坡出任定州太守。由于爱饮松醪酒,苏东坡根据当地的松醪酒酿造工艺,亲自收集材料,以当地的黑龙泉水自酿松醪酒。由于中山国曾定都于定州,所以苏东坡便把自己在定州酿制的酒称为“中山松醪酒”。

  定州焖子:北方常说的焖子是驴肉火烧河间派的食物,皮冻状,佐食驴肉增加口感。定州焖子不是此类,它是一种肉类枕状熟食,像香肠,但是比香肠粗得多,大约像小腿那么粗。长度大约是30厘米到40厘米。

文化、旅游

  定州市文物资源丰富,文化底蕴丰厚。早在新时器时代,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商代建贵族方国,战国时为中山国都,北魏时取安定之意始称定州,后历代设州置府,遗存了大量的文化瑰宝。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其中最具吸引力的有“中华第一塔”之称的开元寺塔、我国北方唯一保存完好的科考场所定州贡院,其次还有著名的汉中山王墓、唐代文庙、元代大道观和清真寺、清代王灏庄园,以及近代的晏阳初旧居,清风店战役烈士陵园和北疃烈士陵园等名胜古迹。

中山文化

  定州是中山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北方古代地域文明的摇篮之一,历史上曾作为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过几千年,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传统文化――中山文化。

  战国中山国是由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白狄族建立的。历史上,中山国国都几经变迁,先是新市、然后是中人城、再然后是顾(今定州城)最后是灵寿。纵观上述几个中山国都,随中山国的动荡和灭亡,均开始衰落,唯独定州继承了中山文化的正统,一直延续了中山文化的命脉,并将其发扬光大。在上述几个中山国都中,定州是唯一一个中山文化没有出现过断代的城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定州秧歌,又名定县大秧歌,是流行在华北平原中西部的一个古老戏曲剧种,因发源地在定州而得名。其源头是古时候民间小调,宋代文学家苏轼在定州任知州时加以整理并流传下来。清朝中期定州秧歌已有一批剧目出演,并成立了秧歌班。民国十五年后秧歌艺人大批崛起,定州秧歌风靡一时。民国二十年,著名社会学家李景汉在定县参加平民教育期间搜集出版《定县秧歌选》,有近百个剧目。1952年,定县成立了秧歌剧团,最兴盛时能演出五十余出戏。1988年剧团撤销,演员转入民间活动。2003年参加了保定市戏剧艺术节,2004年在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展演活动中,定州秧歌小戏《扒糕情》获群星奖。定州秧歌传统剧目很多,按剧目内容分为节孝类、贞操类、爱情类、夫妻关系类、公堂告状类、滑稽类等。这些剧目是老百姓的创作,反映了老百姓的心声,戏文浅显,明白如话,有大量方言俚语,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最受老百姓喜爱。定州秧歌的唱腔独特,是我国戏曲百花园中一个独有的音乐基因。因为传统剧目中保留了大量民俗和人文信息,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国民俗以及传统文化的第一手资料。二十年来,欧美学者多次造访定州研究观摩定州秧歌,定州秧歌成为中外学术交流的渠道。定州秧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5年申请进入国家保护名录。现在保护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果,秧歌传人张占元先生编著的《定州秧歌的音乐、板式、唱腔》和《定州秧歌剧本选》已成书稿,戚进才先生的《秧歌集成》手稿也早已完成,同时一部分代表剧目录制了光盘。民间业余秧歌团经常在庙会上和集镇上演出,足迹遍及定州、曲阳、唐县、望都、顺平、满城、新乐等市县,较活跃的演出团有南平谷班、东汶村班、北东丈班、齐堡班、贾村班、丁村班、孟家庄班等,著名演员有张占元、黄翠、陈新军、于翠英、张芬然、郭根庆、赵彩英等。

  子位吹歌,是冀中民间鼓吹乐的典型代表,定州市子位镇是子位吹歌诞生和流传的地方。据子位村老艺人王成奎讲述,他家已有六代家传技艺,推测子位吹歌的历史在200年以上。子位吹歌使用的乐器有管子、唢呐、笙、横笛、海锥(俗称喇嘛号)、大胡、鼓、小钹、手锣、梆子等。演奏时的乐器可作多种增减组合,声音高亢宏亮,旋律多变化。代表曲目有《放驴》、《打枣》、《万年欢》、《一支花》等。新中国初期,音乐家杨荫浏、曹安和整理出版了《定县子位村管乐曲集》,有乐曲34首,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子位吹歌乐手善于吸收各种民间小调、地方戏曲的曲调和技艺。还大胆吸收电影、电视剧优秀歌曲,经过艺术编排,搬上吹歌舞台。演奏时不拘一格,自由夸张,风趣活泼,甚至边吹边唱,边吹边舞,现场气氛非常热烈。吹歌会是传承技艺,组织吹歌活动的组织、一代接一代的吹歌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新中国初期王铁锤、王小寿等民乐演奏家进入中央一级的乐团。1980年前后,全国艺术院团从子位选走的青少年乐手近百人。1990年省河北吹歌汇演中,子位吹歌获合奏特等奖,乐手张占民获独奏一等奖。1995年乐手张志军获国家“群星”三等奖。2001年张占民获河北省民间吹歌演奏家称号。1996年文化部命名子位镇为“中国民间音乐之乡”。子位吹歌已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风景名胜

  古城定州,位于保定西南50公里处,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著称于世。商周以来,定州一直是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定州古城主要景点:

  定州贡院:定州贡院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道光十三年重修从建成到清朝灭亡,一直是定州及附近地方学子考取秀才和贡生的场所。定州贡院建筑雍容壮观。轩身其中,既可领略独特的建筑艺术,又可想像当年森严宏大的考试场面。 

  定州文庙:位于定州市城区中部,始建于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是供奉孔子的场所,河北省保存最完事的文庙古建筑群,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15685平方米。文庙建筑气势恢弘,院内苍柏林立,花草相依,环境幽雅。著名的“东坡双槐”,传说是宋代大文苏东坡在定旅店做父母官司时亲手杆下的,现在仍然葱郁古朴。

保定市定州市:开元寺塔

  开元寺塔:开元寺塔为八角形楼阁建筑,高83.7米,全塔越向上塔径越小,层高越矮。塔身各层外壁内均有一周回廊,整个塔身犹如大塔中又抱着一座小塔。塔内保存有宋代壁画,砖雕斗拱,彩绘天花。回廊两壁有佛龛及历代名人题咏碑刻30多方,各层门窗雕刻的五彩祥云,象征着佛光普照。轩身于此,使人仿佛进入香火缭绕的佛门圣地。定州塔外观挺拔俊秀,威武壮观。宋代时定州是与辽毗邻的军事重镇,可登塔来观察敌情,故此塔又称为“料敌塔”。

  定州南城门,史称“迎泰门”,位于定州市中心南街,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定州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明洪武初年(1368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据州志记载,都督平安展筑旧城,周长26里,高三丈,四门各建月城。上有门楼,各有重门四面,异其制,现仅存南城门门洞三座及部分城墙、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1993年南城门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来的南城门有四座门洞,三道瓮城。在第一座城门上有炮楼,又叫闸楼,主要使用是控制吊桥升降的;在第二座和第三座城门之上有箭楼;是开弓放箭的;第四座城门是用于主将指挥作战和了望敌情的。瓮城又叫月城,是由三面城墙与城门组成的半月形空间,它是专为保护城门而设置的,敌人攻入瓮城,只能进来少数人,而且会立即陷入包围之中,成为瓮中之鳖,没有生还的余力,在这里修建如此坚固的城池主要是定州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当时这里做为京都的大门,被称为“北门锁钥”,只要守住此关,京城就万无一失。南城门的瓮城布局盘旋曲折,严谨合理,对研究我国古代军事工程建筑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明万历47年,知州沈廷瑛在主持修葺城门时为四座城门各题匾额,东门“观海”、西门“望恒”、南门“迎泰”、北门“瞻辰”。可惜,其它三座城门已毁于战火和文革期间,城墙也被夷为了平地。为了保护这一古代军事文化遗址,使其再现当年雄伟风姿,1999年、2000年由定州市政府投资对南城门三座门洞进行加固,并恢复了东西部分城墙,整修后的城墙宽22米,高12米,按所探明的原内门城楼遗址恢复了面阔三间的重檐歇山式城楼,成为定州古老历史文化的象征。

  晏阳初旧居,晏阳初是近、现代著名的平民教育家,1922年在全国发起全民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1926—1936年曾在定州搞平民教育实验,如办学、引进农业技术、品种等,然后把实验成果推广到东南亚、非洲等地,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影响,40年代曾被美国100所大学推选为贡献最大的世界十大名人之一,与爱因斯坦齐名。晏阳初在1930年举家迁到定州城内,全家在此居住七年之久。为了纪念这位著名平民教育家及其对定州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上世纪80年代初有关部门拨款整修了晏之旧居。旧居位于中山东路路南,四合院布局,座南朝北,正房5间,东、西厢房各3间,占地573.4平方米,内设“平教会专题展室”。1990年6月“国际乡村建设研讨会”在石家庄召开,与会代表专程来定州参观“旧居”。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山汉墓,位于定州市区西北部李家湾街西侧,是我国第一座对外开放保存完好的东汉较大型的砖室墓,据今大约1700多年。汉墓封土高大,墓室南北长24米,东西宽10米,由东、西耳室、前室、中室、后室组成。汉墓四周建有围墙,成一封闭院落,大门南开,院中有40多棵柏树,树干胸径20—30厘米。墓前建有展室,可通地下墓道,展室前立有移来的两通石碑,一为“苏文忠公祠记碑”,另一为“题魏国韩公祠碑”。汉墓院西半部墙内镶有488块“北庄子汉墓”出土的铭文石刻,内容有石场地名、郡国名、工匠姓名和石刻地名,涉及六州十多个郡,多数出自工匠之手。石刻年代为公元79—88年,此时正是我国文字由篆书向隶书演变时期的过渡字体,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1982年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定州石刻馆”。院内东北部有定州文物部门收集和征集流散于寺庙和民间的碑刻200多通,年代为北齐至明、清、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碑记、墓志、经幢、石造像等。其中有些价值很高的碑刻,如北齐“彭城寺碑”、唐王维的“阴阳竹碑”、宋韩魏公祠绘画记碑、清乾隆御碑、石竹碑、冯玉祥书的“王瑚木碑”等,均是碑中珍品及石刻艺术佳作,在考古和书法艺术上都具较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汉墓南约百余米处有北宋净众院塔基地宫遗址,地宫已发掘,出土了多件北宋时期珍贵的文物。地宫石门两旁有卧首,东、西、北三面均有艺术价值较高的壁画。塔基地宫地上圈有围墙,自成小院,与汉墓遥相呼应。中山汉墓是以汉墓为主体,辅以汉墓石刻和定州历代碑刻,以及宋代塔基地宫相衬托的陵墓石刻文化园性质的景区。

  定州汉墓石刻馆,位于定州市鼓楼街,保存了汉至民国时期石刻、碑刻五百余通,数量之多,时代之延续,是研究中国历史、书法、绘画、雕刻艺术为一体的文化宝库,碑廊建于70年代,占地面积约7千平方米。北庄子汉墓石刻是1959年在中山简王刘焉墓中发掘出土的带铭石刻,其中有488块刻字方石镶嵌在石刻馆回廊内。中山简王刘焉为光武帝第十个儿子,他的母亲是郭圣通郭皇后。建武十五年(39)封左翊公,三十年(54)徙封中山王。永元二年(90)薨,死后葬于都城附近(今北庄子村),故名为“北庄子汉墓石刻”,石上铭文内容为采石场地、郡国、县邑及采石工匠名字,年代为东汉章帝建初九年(公元84年)至章和二年(公元88年)。地名涉及东汉六州十余个郡国,石刻文字所记载的地名与《汉书.地理志》来对照,郡县名称相同的共有25处。石刻记载的地名不仅包括了中山国的大部分县名,而且还有临近郡县名称,是研究汉代地理、郡县名称的珍贵资料。石刻文字属于从篆书向隶书过渡的字体,由于它出自民间工匠之手,真实的记录了篆书、隶书在民间应用和演变。这样大批汉代文字得以完整保存在全国是罕见的。除此之外还有,北齐武成帝元年(562年)“彭城寺”碑;纪念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宋苏文忠公祠记”碑,“雪浪斋”碑;纪念韩琦“韩魏公祠堂绘画记”碑,“题魏国韩公祠”碑;立于明代的“虞国中山”碑,咸丰时期的“古中山国”碑,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立“汉中山靖王墓”碑;赞颂关羽忠义思想的“汉义勇武安王庙”碑,“关帝诗竹胜迹”碑;乾隆六下江南五跸定州,留下了赞美雪浪石诗碑刻十余通。馆内还有1995年发掘开放的西汉第八代孝王刘兴之墓。该墓封土高约7米,墓室南北长36米,东西宽10米,有甬道、东耳室、西耳室、中室、后室组成。东耳室为死者贮存食物、水和酒的库房,摆放了大量的陶罐、陶瓮、陶壶、陶勺。西耳室摆放着车马器、铜铃、兵器、武士俑等,表示死者死后继续拥有尊贵和权威。中室又称主室,为死者使用的会客厅、议事厅、书房,随葬品主要有木器、酒器、灯具等生活用品;中室还代表着死者生前拥有的庄园、庭院和游乐场所,所以还摆放着楼阁、歌舞杂技俑等明器。后室是摆放棺椁的地方,棺椁内有玉衣、钱币、铜剑、金箔等,相当于主人生前的寝室。整个墓室券顶及墓壁均为两层墓砖,每块砖重75斤,上有白灰题字,字为佐书(隶书),每一排砖字相同,依次为“甲”、“子”“乙”“丑”“觚”“就”等。专家就是根据这些券顶墓室装饰文字,“春秋尚书律令”和“急就奇觚异众”之句,认定为中山孝王刘兴墓。刘兴为西汉第八代中山王,其父为汉元帝,其兄为汉成帝,其子为箕子是第九代中山王,后来被册封为汉平帝。其墓文字的《急就章》句,是汉元帝内廷黄门令史游所写,其中“尚书”之句,史有“上令诵尚书,又废”之载,为此疑为中山孝王刘兴之遗训,缅怀先帝,并以《急就章》句示后人。此墓铺地砖为五层,每块重67斤,虽不及靖王刘胜墓之宏大,但当时修筑这样一座墓也需要几百名民工修筑三年才能完成,足见当时封建统治者的厚葬陋习对老百姓形成的残酷剥削。

  定州市博物馆,定州文庙1959年被辟为定州市博物馆馆址。馆藏文物5万余件,一、二、三级珍贵文物近千件,其中青玉龙螭衔环大玉璧、神仙故事玉座屏、定窑白釉刻莲纹龙首大净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根据馆藏特色,布置陈列了中山汉墓出土文物展、北宋塔基地宫出土文物展以及列于北宋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瓷系列展。

人物

  李悝(前455-前395年),战国初期魏国政治家。又作李克。有的古书还作里克,或讹作李兑、季充。中山(今河北定州)人。曾受业于子夏,做过中山相和上地守。文侯时魏国能走上富强之路,李悝曾在农政、法制等方面作出很大贡献。

  李延年(?-前87),中山(今河北定州)人。西汉音乐家。

  廉颇(前327-前243),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中山苦陉(今河北定州邢邑镇)人,出生在今山西平遥廉庄福安堡。

  张钧,汉中山(今河北定州)人。

  李康(约196-约265),字萧远,中山(今河北定州)人。三国时魏文学家。

  刘琨(271-318),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定州市邢邑镇)人,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昙曜,生卒年不详。定州得道高僧,云冈石窟开凿先人。

  慧光(487~536),又名惠光,南北朝时代的义学高僧。俗姓杨,定州(今河北定州)人。

  崔仁师(592-652),安熹(今河北定州)人。

  杜太后(902-961),宋太祖(赵匡胤)之母,昭宪杜太后,安熹(今河北定州)人。

  石曜,字白曜,安熹(今河北定州)人。因通晓儒学而被任命为官,清廉俭朴。

  崔液,唐朝诗人。生年不详,约卒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字润甫,湜之弟。安熹(今河北定州)人。工五言诗,擢进士第一人。友人裴耀卿纂其遗文为集十卷。《全唐诗》收录其诗作7首。

  崔曙,唐朝诗人。生年不详,卒于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博陵(今河北定州)人。开元二十六年登进士第,以《试明堂火珠》诗得名。诗一卷。《全唐诗》收录其诗15首。

  崔元翰(733-795),唐朝诗人。名鹏,以字行,博陵(今河北定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辛酉科状元。擢进士第一人,又举宏词,历官礼部员外、知制诰。终比部郎中。集三十卷,今存诗七首。

  郎士元,唐朝诗人,字君胄,中山(今河北定州)人。天宝十五载擢进士第。

  崔护,唐朝诗人。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定州)人。唐贞元十二年(796年)登进士第。大和三年(829年),由京兆尹出为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全唐诗》录存其诗六首,以《题都城南庄》(即《人面桃花》)最为著名。

  刘益,北宋数学家。中山(今河北定州)人。约在元丰三年(1080年)完成一部《论古根源》著作,提出二次方程式的求根法。曾被杨辉编入《田亩比类乘除捷法》(1275年)一书中。

  石琚(1111-1182),字子美,中山(今河北定州)人。金熙宗天眷二年(1139年)己未科状元。

  王实甫(约1260前-1337后),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字实甫。元代名臣王结之父,祖籍河北定兴。早年,其父王逖勤随成吉思汗西征,班师后带妻子驻军秦陇(今陕西、甘肃)。后来王逖勤举家迁到中山府(今河北省定州市)。王实甫出生中山府,亦称中山人(详见《元史》和孙楷第《元曲家考略》)。

  刘贯道(1258-1336),元代画家。字仲贤,汉族。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人。

  王结(1275-1336),字仪伯。其祖逖勤,以质子军从元太祖(铁木真)西征,后自西域徙戍秦陇,又徙中山(今河北定州),从此在中山安家立业。其父是王实甫。

  郝浴(1623-1683),字雪海、冰涤,号复阳,河北定州唐城村人。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

  邢敦行(?-1788),字立德,号恕堂,河北定州内化村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进士,同年武科状元。

  邸飞虎(1769-1819),又名邸允亭,字赐拜,河北定州子位村人。武状元。

  王之枢,字声远,河北定州城内东街人,康熙甲子、乙丑两年,参加乡试、会试,考中进士。康熙五十六年任湖南巡抚。

  王灏(1822-1888),字文泉,号坦圃,河北定州西关人。当时家财居定州之首。清咸丰二年(1852年)举人。

  王瑚(1864-1933),字铁珊,河北定州南支合村人。30岁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谷钟秀(1874-1949),字九峰,河北定州东马家寨村人。早年留学日本,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

  鹿钟麟(1884~1966),字瑞伯,河北定州北鹿庄人。国民党军高级将领。

  杨银山(1887-1974),原名杨国珍,曾用名杨书绅,人送号杨老银,河北定州杨只东村人。抗日英雄。

  王森然(1895-1984),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名王樾,字森然,号杏岩,曾用哑公、子燕、杏楠、黑衣、菊子、涤楼、养吾等70个笔名。河北定县人。代表作品:《文学新论》,国画《松鹤朝阳》和《群鹰图》。

  王恒生(1901-2003),河北定州东旺镇前营村人。岩石矿床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张寒晖(1902~1946),乳名全子,学名兰璞,字寒晖。直隶(今河北)定州人。

  甄凤山(1903-1972),河北定州东朱谷村人。战斗英雄。

  马溶之(1908-1976),中国土壤地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字月亭,1908年11月25日出生于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西南合村。

  杨栋梁(1916-1989),曾用名杨文聚,河北定州周村乡北车寄村人。

  江潮(1917-1996),河北定州子位村人。

  郝庆山(1917-1983),河北定州郝白土村人。全国民兵战斗英雄。

  罗宗贤(1925-1968),河北定州清风店镇东王吕村人。作曲家。中国音协会员、理事。

  马应龙,生卒年不详,回族,河北定州人,“马应龙眼药”的创始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
河北省区划
地级市 石家庄市 | 唐山市 | 秦皇岛市 | 邯郸市 | 邢台市 | 保定市 | 张家口市 | 承德市 | 沧州市 | 廊坊市 | 衡水市
Hebtv logo.png
省直辖县级市 定州市 | 辛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