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湖北省宜都市:城市标识
湖北省宜都市:杨守敬故居

宜都市汉语拼音:Yídū Shì;英文:Yidu City),中国湖北省辖县级市,由宜昌市代管。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理坐标东经110°05′-111°36′,北纬30°05′-30°36′。东隔长江与宜昌市猇亭区枝江市相望,东南邻松滋市,西南、正西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交界,北与宜昌市点军区接壤,区域面积1357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宜都市辖1个街道、8个镇、1个乡,另有1个矿区。2021年底户籍人口38.1万人。

宜都素有“楚蜀咽喉”“三峡门城”“鄂西门户”之称。7000多年前,人类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县境属楚地。 西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设县制,名为夷道。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设宜都郡,取“宜于建都”之意。1998年6月11日,更名为宜都市。

宜都地处江汉平原向鄂西南山地过渡地带。总地势为东北低,西南高。地貌以丘陵为主,也有低中山地和少量平原,具有多层梯状分布带特征。平原区主要分布于市境东北部的长江清江流域,丘陵区主要分布于市境中部,山区主要分布于市境西南部。河流东北有长江,西北有清江,西有渔洋河。湖泊有南庄桥、贵子湖等10余个。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7℃。有煤、重晶石、石灰石近20种矿产资源。焦(作)枝(城)铁路与枝(城)柳(州)铁路于境内经长江大桥连结。有红东、古州、鸦来、雅澧4条省级公路经过,全市村村通公路。在长江、清江建有港口6个,码头82个,泊位124个。水陆交通便捷,以枝城港为中心的水运、铁路和公路为全国主要水陆交通联运枢纽之一。有距今7500多年的城背溪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和红花套原始社会村落等古遗址。名胜有荆门山、宋山、双龙洞等。

宜都市是全国百强县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中国民间故事之乡、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全国工业百强县市、全国创新型县市。

  • 市树:香樟 市花:紫薇
  • 城市精神:守信 敬业 融和 厉行
  • 邮编:443300 代码:420581 区号:0717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10月,宜都市辖1个街道、8个镇、1个乡,另有1个矿区:松宜矿区。宜都市人民政府驻地陆城街道。

历史

宜都市地名含义:一说“宜于建都”之意为名。二说由“夷道”谐音得名。

宜都历史悠久,红花套城背溪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确证在置县前5000多年时,人类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县境属楚地。秦时县域属南郡。西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宜都已设有县制,名夷道县,治所在今陆城,隶南郡。西汉末年曾更名为江南县,不久复名夷道县。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属临江郡。建安十五年,刘备改临江郡为宜都郡,治今陆城,辖夷道、西陵、佷山三县,“宜都”始得名。建安二十四年(219)吴大将陆逊占领宜都郡,获取夷道、枝江、夷陵、秭归等县。时县域属吴。

三国时期,宜都郡属吴荆州,辖秭归、西陵、夷道、佷山四县。

晋朝时宜都郡属荆州,辖夷道、佷山、夷陵三县。东晋太和年间,夷道改名为西道县,后仍复名夷道。

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析夷道县置宜昌县,宜都郡遂辖夷道、佷山、夷陵、宜昌四县。西魏时,宜都郡属柘州,辖巴山、夷道、归化、夷陵四县。南朝陈时,后梁与陈划长江为界,将县域分为江北夷道、江南夷道二县。江北夷道县属后梁,江南夷道县属陈。陈天嘉元年(560)江南夷道县改为宜都县。

隋开皇七年(587)废宜都郡,宜都县改为宜昌县,先属松州,后属南郡。江北夷道仍名夷道县,属峡州。大业三年(607)改峡州为夷陵郡,夷道县改属夷陵郡。

唐初县域仍置宜昌、夷道二县。武德二年(619)改宜昌县为宜都县,属江州。贞观八年(634)夷道县并入宜都县,属荆州都督府峡州郡。

宋朝时,宜都县属荆湖北路峡州夷陵郡。

元代,宜都县属荆湖北道宣慰司山南江北道峡州路,隶河南行省。

明代,宜都县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夷陵州。

清顺治四年(1647),宜都隶属于荆州府夷陵州,雍正十三年(1735)改属荆州府。同治四年(1865),县境内设14铺、36保、99甲、13市镇。

民国初年,宜都县属湖北省荆南道。民国11年(1922)属荆宜道。民国19年(1930)设4区,有集镇13个。民国21年属湖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25年属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38年(1949)6月,全县划分为3个区、1个督导区,17个乡镇。

1949年7月,宜都县解放,县人民政府成立。

195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枝江县,将其所辖区域划归宜都县管辖。1962年12月,恢复枝江县制,白洋等6个区和江口镇划归枝江县管辖。

1987年11月3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都县,设立枝城市(县级)。1998年6月,枝城市更名为宜都市。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宜都市总人口385779人,其中(1个街道、6个镇、6个乡):陆城街道85627人,红花套镇28128人,高坝洲镇32403人,聂家河镇22400人,松木坪镇32627人,洋溪镇18202人,枝城镇55678人,姚家店乡24943人,五眼泉乡22448人,潘家湾乡16623人,毛湖淌乡16586人,王家畈乡16981人,黎家坪乡13133人。

2004年末,宜都市总人口376974人。辖陆城街道办事处,红花套、高坝洲、聂家河、松木坪、枝城5镇,姚家店、五眼泉、潘家湾土家族、王家贩4乡,21个居委会、123个村委会。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宜都市常住总人口384598人,其中:陆城街道90849人,红花套镇27053人,高坝洲镇25860人,聂家河镇16847人,松木坪镇28553人,枝城镇88935人,姚家店镇24292人,五眼泉镇21898人,潘家湾土家族乡15057人,王家畈乡29747人,松宜矿区管委会15507人。

2013年,撤销王家畈乡,设立王家畈镇(鄂民政发[2013]53号)。调整后,全市辖1个街道、8个镇、1个民族乡:陆城街道、红花套镇、高坝洲镇、聂家河镇、松木坪镇、枝城镇、姚家店镇、五眼泉镇、王家畈镇、潘家湾土家族乡。

地理

宜都市地图政区版

宜都市地处长江中游近三峡出口、鄂西南部,处于江汉平原向鄂西山区的过渡地带。版图面积1357平方公里,东北隔长江与枝江市接界,东南与松滋市相邻,西南与五峰县接壤,西北与长阳、宜昌两县市相连。

地形地貌

宜都市处于鄂西山地和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是一个丘陵起伏的半山区。最高点为五峰接壤的帽子尖,海拔1064.6米,最低点为枝城镇的官洲,海拔仅38米。西南地势高竣,群山连绵,高程在250-800米之间,约占总面积的40%。东部丘陵,海拔在50-250米,沿长江及清江出口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中部丘陵、冲沟与岗地交错,但坡度较缓,形成平畈,是本市粮油和农特产品的主要产地。

水文

宜都市河流水系发育,溪河纵横,共有大小河流50余条,长江自宜昌市猇亭区虎牙滩入境,由北向南流向洋溪入枝江市境,市内河段长45千米。清江自西从长阳入境,至城区流入长江,市内河段33千米为长流河。渔洋河(又名汉阳河)自五峰县入境,流径潘家湾、聂家河、五眼泉、姚家店四个乡镇,于五眼泉镇和姚家店镇交界处注入清江,为清江支流,市内河段60千米。除此以外,还有大溪河、九道河、松木坪陈家河、尖岩河、干沟河等44条大小溪河。

土壤

宜都市境内土壤共分为红壤土类、黄壤土类、黄棕壤土类、石灰岩土类、紫色土类、潮土土类和水稻土土类7个土类,18个亚类,64个土属和183个土种。

气候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年平均气温16.7℃,一月最低平均气温4.6℃,七月最低平均气温28.1℃,无霜期273天,年平均降雨量1235.4毫米,夏季多暴雨,主要灾害性天气为大暴雨强寒潮。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宜都市土地总面积135482.83公顷,其中西南山区面积63228.57公顷,占46.67%;中部丘陵面积55926.18公顷,占41.28%;沿江平原岗地面积16328.08公顷,占12.05%。全市耕地面积22206.99公顷,占60%耕地分布在市域东北部的长江流清江下游和渔洋河沿岸平原、岗地。其中水田8753.73公顷,占耕地的35.59%,主要分布在市域缓丘陵和沿长江、清江、渔洋河地带;旱地13379.22公顷,占耕地60.08%,集中在市域的中部。林地72186.61公顷,主要分布在市域的西南山区。

水利资源

宜都市河流水系发育,溪河纵横,共有大小河流50余条,长江自宜昌市猇亭区虎牙滩入境,由北向南流向洋溪入枝江市境,市内河段长45公里。清江自西从长阳入境,至城区流入长江,市内河段33公里为长流河。渔洋河(又名汉阳河)自五峰县入境,流径潘家湾、聂家河、五眼泉、姚家店四个乡镇,于五眼泉镇和姚家店镇交界处注入清江,为清江支流,市内河段60公里。除此以外,还有大溪河、九道河、松木坪陈家河、尖岩河、干沟河等44条大小溪河。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宜都市已建有中小型水库131座,修建渠道200多公里。控制灌溉面积达20多万亩,宜都市已建成香客岩等小型水电站39座,装机54台,总容量5.7千瓦。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贮藏丰富。现已探明煤炭储量7500万吨,水泥石灰石6.8亿吨,重晶石、粘土、石英砂等矿产种类繁多,且品位高、易开采,非常适合基础工业的发展。宜都市范围内以沉积岩层为主,自寒武系至第三系各时代地层均有出露。寒武—奥陶系以碳酸盐为主,厚度在1000米以上,分布面积约占宜都市面积60%以上主要分布在市境中部和南部地区,矿产主要有水泥石灰石、重晶石、方解石、建筑石材等,志留—泥盆系以砂页岩为主,厚度约800米以上,主要分布在南部毛湖淌至松木坪一带,呈带状出露。产赤铁矿和硅石。石碳、二迭、三迭系以碳配盐为主,厚度在1500米以上,主要分布在松木坪和鄢家沱地区,出露面积不大,但盛产优质石灰石,煤炭、硫铁矿、水泥石灰石、建筑石材、高岭土、耐火粘土等矿产。侏罗系以砂页岩为主,仅在松木坪南部边缘出露一小块,面积不足一平方千米。白垩系为罗镜滩组,出露在市境北部与宜昌市接壤处,以砂砾岩为主。第三系主要为方家河组和分水领组,自鄢家沱经过路滩至枝城约20多公里范围内断续出露,作北东向分布,大致与长江平行,产水泥石灰岩,水泥辅助原料砂岩和建筑砂、石料等。第四系的更新统和全新统皆有出露,沿长江分布。

植物资源

宜都市森林植被分区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清江流域低山丘陵樟、楠、栲、毛竹、松杉、柏木林小区,同时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在境内也广有分布。活立木总蓄积量256万方,森林蓄积253万方,森林覆盖率64.12%。全市共有森林植物78科,192属,479种,其中乔木415种,灌木58种,木质藤本6种。主要用材林树种有马尾松、杉木、栓皮栋等,主要经济林树种有柑橘、板栗、乌柏、油桐等,引进树种12个。植物群落为针叶林与阔叶林混交。境内水生植物共65种,隶属26科47种。

动物资源

宜都市有兽纲重点保护动物4目10科16种,代表物种有斑羚、大灵猫、花面狸、赤腹松鼠、野猪等,占全省重点保护42个物种的38%。16种兽类中受国家II级保护的有4种,省级保护的有12种;鸟纲重点保护动物10目20科35种,代表物种有白鹤、鸳鸯、大小杜鹃、红嘴相思鸟、家燕等,占全省重点保护151种的23%,35种鸟类中,属国家I级保护的有自鹤1种,II级保护的有6种,省级保护的有28种;两栖爬行纲重点保护物种3目5科11种,代表物种有中华大蟾蜍、乌梢蛇、银环蛇、丽纹龙蜥等,占湖北省重点保护42种的26%。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6种)

特产

  • 清江鲟鱼,清江高坝洲库区水产养殖发展迅猛。之多在中国首屈一指。天峡鲟鱼有限公司的鲟鱼产品有:各类鲟鱼鱼苗、鲜鱼、鱼片、鱼子酱等。
  • 清江野渔休闲食品,以鲜鱼为原料,采用独特的传统工艺,低温低盐腌制,鱼刺软化,高温杀菌,经科学配料精制而成,不含任何添加剂,香、麻、嫩、脆、营养丰富,老少皆宜。据悉,系列产品有香辣味、香酥味、泡椒味、烧烤味、豆豉味、五香味、酸菜味、辣辣棒、猛辣棒等共二十多种规格品种,是居家旅游,休闲馈赠佳品。
  • 土老憨三峡风味豆豉,是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传承和挖掘三峡地区数百年来的民间秘方,采用纯天然发酵工艺,经独特配料研制而成的土老憨系列豆豉制品,口味鲜美,营养丰富,酱香馥郁。产品采用优质大豆,精挑细选,粒粒饱满,配以辣椒、菜籽油,发酵后颗颗香浓、润软适口,佐餐使用,开胃下饭。常被用来做凉拌菜、拌米饭、面条、饺子、馄饨、醮馒头食用。
  • 鲟鱼子酱,蛋白含量可高达29%,富含17种氨基酸,被誉为黑色黄金。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矿物盐,蛋白质,氨基酸和重组基本脂肪酸,营养价值及其丰富。具有消除疲劳,改善精神状况的作用。是世界上最为昂贵、精美的食品和美容养颜品,素有“黑色黄金”的美称。
  • 鲟龙肉,富含20余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长期食用使人面色红润、肌肤富有弹性,对防治营养不良、贫血、前列腺炎、结石、血淋止痛,对久治不愈的腰痛、胃病、脱发、消斑去皱具有明显作用。

交通运输

宜都市交通便捷,属于三峡宜昌半小时经济圈。贯穿南北的焦柳铁路及两江航道,沪蓉高速、三峡翻坝高速架起连接外界的快速通道,宜华、陆渔一级路、宜张、宜岳高速宜都段建成通车,水路空立体交通格局基本形成。

2021年末,宜都市公路里程到达数为3632.89公里,其中,等级公路3620.26公里。

文化旅游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民间艺术

  • 宜都梆鼓,湖北地方曲艺品种之一。源于宜都,是在当地民歌的基础上,吸引了民间吹打之所长,逐步发展演变而成的。该县各地普遍流传,人民群众喜听乐唱。其中尤以王畈、姚店、红花、云池等地最为盛行。民间流传的梆鼓形式,大都是男女演员数人,各持两个竹梆(长约35公分,粗细不一的楠竹制成)相击,配以唢呐、锣鼓伴奏。这种别具一格的民间说唱艺术,于1958年正式搬上舞台,并有其后的普及、发展过程中,扬长弃短,不断改革,终成一种单人演唱的曲艺形式。现在的梆鼓:梆,采用木制的南梆子,大小各一,音高不同。鼓,改为书鼓,代替原先的堂鼓。二者重叠,呈阶梯状,固定在铁制的鼓架上,用两根木槌击奏,从而丰富了各自的表现力。演员自击梆和鼓,说唱结合带表演,乡土气息异常醇厚,情趣盎然,引人入胜。
  • 宜都故事,宜都传统的故事活动可分为以下三种形式:(1)日(说)白弹琴(谈情)讲古,在本地的口语中,讲故事又叫“讲古”、“日白谈情”、“讲日古子经”,既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也不分人多人少,均可即兴开讲。(2)为谋生计说书,晚清至1949年前,宜都水府庙,洋(轮船)码头,丹阳河码头,古老背码头,红花套河街等都有茶社。店老板为招徕生意,习惯于请有名望的说书艺人上门讲书。茶客们一把拖椅一杯茶,喝茶听书。老板与说书人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老板按收入的一定比例付给报酬。艺人根据老板和听众的要求选择书目,一部连台本,一讲就是十天半月。传讲的主要书目有《封神榜》、《三国》、《水浒》、《说岳》等。目前健在的老艺人中,红花套镇75岁的裴大荣能够讲传统书目,如《山伯送友》、《尼姑试春》、《扳竹笋》、《打补丁》等。(3)劝人积德讲善书,宣扬孝敬父母、家庭和睦、扶危济困、积德行善、因果报应,在宜都称为讲善书。一般是在夏天纳凉时和冬天围火炉烤火时进行。一个家族聚拢了,请来说书的艺人,为家族成员宣讲。讲善书的艺人是不收费的,东家只招待一餐饭就可以了。
宜都民俗吹打乐队
  • 宜都民俗吹打乐队,宜都市松木坪镇观音桥村有吹唢呐、打土锣、拍楠管等民间艺术,这些形式历史悠久、乡土气息浓厚。为了保存这一独具浓郁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传统,2004年10月,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在该村成立了“宜都市民俗吹打乐队”。这支农民吹打乐队,其成员近百人,由10多个地道的土锣鼓班子组成。年龄最大的有80余岁,年龄最小的也过了不惑之年。他们长年活跃在农村各地,凡村里人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离不开他们上门助兴,有时还被请到外乡和其他县市演奏。自古以来,观音桥村人就有吹唢呐、打丧鼓、打栽秧锣鼓、打薅草锣鼓、拍楠管的习俗,不少村民在农闲时节皆以此为好,一些家庭的多数成员都是世袭的吹打乐艺人,他们通过父传子、师授徒的形式,口传身授代代相传,保存了传统的吹打乐调(曲)牌有68种之多,其中“十番”、“利胜令”、“散花”、“火爆头”、“工尺字”等最为古老。据《周礼》记载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
  • 五眼泉石雕工艺,五眼泉乡地处清江南岸,渔洋河畔,是一个环境优美、山青水秀的山区乡镇,距市区13公里。石材资源丰富,而且质地优良。在历史上手工业十分盛行的时候,这里的石刻石雕手艺是十分发达的,“九佬十八匠”的谱系中,这里最多的是石匠。石雕产品深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随处可见。无论是房屋建筑、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还是筑路建桥、修堤垒坝,无一处不见石雕、石刻作品。在这里,会石匠手艺、掌握了基本的刻石技术的人约占总人口的25。5%,具有较高技艺的著名石匠艺人,现在虽然不多了(不到10人),但是历史上曾经多达数十人。

文物古迹

  • 杨守敬书院,地处湖北清江天龙湾风景区砚墨山(五眼泉镇石门村),陆渔路石门进线即到。山上古木葱郁,怪石林立,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杨守敬书院建筑采用了中国传统古书院的形制,保留了古书院最基本的讲学、藏书、祭祀功能,同时在此功能基础上与杨守敬的成就完美结合:以书法为纽带,以汉学为基础,以弘扬杨学(與地学、书法书学、金石学、藏书及版本目录学)精神为宗旨。在功能布局上遵循中国古书院“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原则,结合山水资源,追求“礼乐相成,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整个书院由不同风格的院落、回廊、天井组成,曲径通幽相映成趣。
湖北省宜都市:杨守敬故居
  • 杨守敬故居,位于宜都市陆城邻苏巷30号,是1986年宜都市人民政府为纪念杨守敬,报经中宣部、湖北省委宣传部批准建立的。清道光20年(1840年)建,同治二年(1863年)续修,1986年根据中共宜部、湖北省委宣传部意见,经湖北省文化厅批准,宜都市人民政府将故居维修后在故居内举办纪念陈列并对外开放。杨守敬故居占地3121平方米,建筑面积1633.3平方米,木结构建筑,大门面对清江,中轴线对称布局,二进八开间,三天井将前后二进分开,前一幢一层,有客厅、厢房,后一栋二层,有卧室、书房、藏书楼。外围风格为白色斗墙和青灰色小瓦,与四邻相接处均为高大的风火墙,整个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古朴、庄重、典雅,是该地区土汉民族杂居地带仅存的典型建筑。故居内保存有杨守敬生活原状并设有陈列展览。199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宜昌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被省政府推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杨守敬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陆城龙窝村三组,系圆型土塚,下部1米高处用青石环绕浆砌,墓前立有五厢石碑一座,碑上有杨守敬浮雕像,碑名“杨守敬先生之墓”及碑文。墓地总占地540平方米。
  • 古潮音洞,属大型石灰岩溶洞,坐落在聂家河镇以南2公里处的尖峰垴山腰,渔洋河左侧,距陆城25公里。洞分水洞和旱洞。水洞在下,可以行船;旱洞在上,四季干爽,旱洞200米处已发现三厅、三穴、一涧、一潭,洞口右壁有石刻五幅,除一幅为阴刻篆文外,其余四幅均为阴刻楷书,刻石时间为光绪九年仲冬(1833年11月)。其中,3幅石刻记录了前人游洞经过,描绘了洞内景观,并兼抒发游兴及感慨。碑文刻写细腻,文笔流畅典雅,书法端庄秀丽,是我市境内少有的近代文化研究史料,其碑刻属摩崖石刻,尤为珍贵。
  • 永兴桥,位于宜都市王家畈乡。结构为单拱石桥,侧面桥东砌为平地,西侧阶状踏步12步,拱分内外二层,内拱共34块石块砌成穹窿顶,桥基东为基岩,西为石块垒砌而成,桥面长 12米,宽 4.1米,拱水面高度 5.8米,拱跨 7.5米。附属建筑桥功德碑1通,位于桥南 30米处河边坎上,圭首形碑,首端阴刻隶书“永興犞”三个字,碑右侧为立碑时间“乾隆六年......”,下风化不可见,左侧下端建桥功德碑名录,碑身两侧边饰波浪纹,碑通高 1.32米,宽 0.66米,厚 0.19米,碑体做工较为粗糙。
  • 望佛桥,位于五眼泉乡境内,是我市唯一一座清代木质廊桥。始建于清乾隆末年,桥长18.5米,面宽4米,桥高9米,一孔净跨12.6米。先后3次毁于山洪,1次毁于水灾,经4次重建,3次修复,保留到今,属罕见的重要历史文物。2001年11月,五眼泉乡对望佛桥再次进行修复,在不改变该桥原貌的情况下,使该桥更加雄伟壮观。
  • 通天观炮楼,位于宜都市王家畈乡。呈四边形,上细下粗,由原道观拆下来的石块以及附近收集的墓碑残块用错缝平砌的方法砌成,通高 5.75米,宽 3.6米,墙体宽0.4 -0.45米。炮楼东立面设单开门一扇,门己毁仅剩门框,宽 1米,高 2米,门楣厚约 0.1米、门槛厚约 0.4米。炮楼内用木头搭建成三层,现木头均已被毁,仅存四壁柱眼,内四壁可见战争的枪眼数个,孔位均为 0.2米左右。炮楼上不覆顶,顶部用收集的墓碑搭建,四角建成圭形四柱。年代为1971年。
  • 陈建华土纸作坊,位于宜都市王家畈乡。现已基本废弃不用,其动力装置由先前的水车动力改变为现存的电机传动。整个传动过程为水车(电机)—车头轴(直径 0.46米,叶长长 0.17米)—碾盘(直径 4.3米,高 0.56米)—石碾(直径 1.88米)—石碾底(直径 1.72米)碾压已浸泡好的原料竹子。碾盘由吊梁(长 5.6米)、天平(长 3.97米)、吊柱(长 1.2米)、碾框(长 3.4米)、碾桩(高 1.7米)等部分组成。土纸制作的整个工艺流程为:先将竹子锤打至破损后,进入麻垱,用生石灰水浸泡八个月,然后在石碾底碾后进入槽缸淘洗干净(槽缸长 2.5米,宽 1.4米,高 0.9米)后用竹帘捞起成一张一张的薄片叠压至 1米高度毛柸,再然后用地牯牛压干,阴晒至70%干燥后一张一张分开,最后进入阴低楼晾干至成纸。年代为现代。
  • 贺学文烈士墓,位于松木坪镇江家湾村一组。圆形墓冢,9层条石砌冢壁,递减至尾端呈两排,正后部以水泥浆砌单圆形,冢北、西面以水泥浆砌石块以为围栏,冢径 6米,高 2.1米,围栏径 7.9米。冢壁正前下端立一正方形香炉,小条石档门,内铺细沙以插香之用。冢正前 1米处立碑两通,仿门楼式单檐结构,正脊鸱吻,中火炬状宝刹,正视面饰浮雕画龙凤图案,檐部四面水,四角飞檐,整石雕刻筒瓦状,碑一为贺学文烈士墓,两侧阴刻孝子贤孙名录,两侧墙内饰浅浮雕盘龙纹,外侧饰花卉纹,碑前档板饰菱形内卷云纹。一通为向母晏孺人墓,顶饰浮雕状人物图案,侧墙内卫浮雕龙纹,外饰花卉纹,碑前为青条石砌为拜台,拜台前踏步一级,拜台长 7.86米,宽 2.6米,踏步前栽种棕树三棵,外栏以青石质材砌为围栏,围栏内小块青石板错缝平铺为地板,东南端为九级踏步以为上。两通墓碑背面均为墓生人生平或迁建的缘由。年代为现代。贺学文烈士是独臂将军贺炳炎的父亲,1878年生于宜都九道河巫家堰(今属枝城镇纸坊冲村三组)一个贫农家庭,十多岁即帮工务农,在宜都郑家垴、江家湾等煤矿当矿工。1929年春在松滋刘家场参加贺龙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历任运输员、司务长等职,转战洪湖、湘鄂边等地,参加湘鄂西苏区四次反“围剿”,出入枪林弹雨,历尽艰辛危难。1933年春转战鹤峰,不幸壮烈牺牲。

文化遗址

  • 城背溪文化遗址,分布于典型的山前地带,这样的地理环境为当时人们从事农业与狩猎或渔猎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使当时人们发展原始农业成为可能。据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湖北宜都城背溪遗址的两次考古发现,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宜都先民就生产、生活、繁衍在这块热土上。他们已经会打制和磨制简单的石器工具。打制石器多石片石器,还有石球、网坠等;磨制石器主要有石斧,亦有石铲;出土有磨光的或粗或细的棒状物,疑为磨棒;还有较薄较平的板状石,疑为磨盘。陶器多夹砂红褐陶、泥质红褐陶和灰褐陶;采用泥片贴筑法制作。不仅如此,城背溪遗址还发现有稻壳遗存。

风景名胜

  • 三峡九凤谷生态旅游度假区,位于宜都市五眼泉镇,占地3.7平方公里,是集四季花海、峡谷溯溪、高空滑索、栈道幽径、儿童探索乐园及主体活动等众多娱乐项目于一体的宜都首家准4A级综合性主体生态旅游区。
湖北省宜都市:梁山
  • 梁山,佛、道两教共居一山,海拔920米,方圆8平方公里,山势雄奇,自然风光秀丽,山麓有佛教观音禅寺,山顶为道观金顶。
  • 中国宜都·世界鲟鱼博览园,位于长江之滨的宜都市红花套绿色产业园区。博览园以珍稀濒危物种鲟鱼为研究对象,集科研、物种保护、旅游观光、科学普及、鲟鱼养殖和繁育以及产品开发于一体,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 奥陶纪石林景区,国家AAA级景区。位于宜都市潘家湾乡,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距今5亿年的奥陶纪石林景观。
湖北省宜都市:正国民俗博物馆
  • 正国民俗博物馆,位于宜都市陆城城区西南部红春社区内。整个建筑为清代徽派井院式结构,高低错落。博物馆共分为十五个展厅及一个精品展馆。共收藏万余件民俗文物。
  • 潘家湾土家族乡集镇,位于潘家湾村五组,全长2.5公里,省鸦来公路横穿集镇。2008年3月,宜都市委、政府在潘家湾土家族乡启动“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通过集镇改造,政治、商贸、文化、娱乐功能逐步显现,初步建成集商贸、旅游、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土家民族特色建筑集群。土家民俗文化博物馆极具观赏价值。
  • 青林寺谜语村,是全国谜语村,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目前正在创建全省旅游名村。位于宜都市高坝洲镇境内,清江高坝洲库区北岸、紧靠318国道老线(254省道)、离宜昌城区仅40分钟车程。在青林寺,村民们制谜、猜谜,痴谜成风,几乎人人能说谜语,青林寺谜语乡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集娱乐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对研究我国民间文学、民俗学、方志学等均有独特的参考价值。2002年7月,湖北省文联在组织专家、学者反复论证后,将青林寺村命名为“湖北省青林寺谜语村”,2002年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 “湖北省民间艺术之乡”;2003年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谜语村”。
  • 古潮音洞度假山寨,国家AAA级景区。地处宜都市聂家河镇。该洞为灰质白沙岩层结构,成洞于寒武纪。
  • 红春民俗文化旅游村,位于宜都市陆城城区西南郊,是典型的城中村,2009年8月荣获“湖北旅游名村”称号。该项目规划总面积350多亩,容纳居民户600多户,分商业贸易区、民俗博物展览区、居民居住区、田园山水绿化区四个区域。建筑布局以地块划分为依据,采用江南徽派形式,融和于小桥流水、青瓦白墙,既提高了土地效益,又为居民创造了良好环境。其中商业贸易区总面积5.1万平方米,设有幼儿园,超市等配套设施。
  • 宋山森林公园,位于高坝洲镇宋山冲,国家AAA级景区,省级森林公园。
  • 高尔夫球场,由东阳光集团投资兴建的18洞山地标准国际高尔夫球场,位于高坝洲镇青林寺村,沿318国道老线(254省道)在红花套镇鄢沱处拐弯即到。拥有18洞国际高尔夫球场、30打位高尔夫训练场。既可以登高远望长江、清江两江秀丽风光,又可以陆上打山地高尔夫,是高端旅游休闲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