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语音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实验语音学汉语拼音:Shiyan Yuyinxue;英语:Experimental Phonetics),用各种实验仪器来研究、分析语音学科。早期又名仪器语音学。研究范围一般分为三方面:①人的发音机制。②语音发出后在空气中传播的物理特性。③语音传入听话人的听觉器官,造成听觉,又通过神经系统来理解等过程。

概况

  实验语音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1.前期 20世纪初到30年代前。早年的语言学家分析语音只能依靠音标来描写所要研究的语音,后来借用医疗器械分析发音动作和语音特性。

  2.中期 30~40年代。这期间语言学界应用实验方法研究语音已有了一定成果。借助X射线照相、腭位照相等进行言语生理的研究。此前的语音实验都还局限于用仪器研究语音,还未形成一门专业学科。

  3.近期 50~6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事通信的需要,促进了言语声学的发展和实验仪器的改进。由于语音的特性逐渐被揭示,归纳出许多语音规律,又上升到理论(如区别特征理论),从而丰富、订正了语音学本身。此外,生理实验也从静态分析提高到动态分析,应用的实验仪器有X射线电影照相、动态腭位记录装置、频闪声带照相、肌电测试仪器等,录音器材有磁带录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仿真度。不同的语音人工合成和识别系统由实验阶段达到应用水平,实验语音学就在这一阶段建立了。

  4.现代 70年代到现在。电子计算机已普遍应用于语音分析。在这期间,语音研究已从过去的音素、音节分析扩展到成句成章的分析。除音色外,超音段特征(包括音高、音强和音长)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言语的规则合成和识别的方案是计算机的常备项目。综合这些研究项目,配合新兴的人工智能、言语理解等,达到实验语音学的高级水平。

  早期的实验语音学家首推美国的E.W.斯克里普契尔,1906年他出版了《实验语音学研究》,J.P.卢赛洛于1908年出版了《实验语音学原理》。两书提供了大量的生理实验方法和成果,是现代实验语音学的启蒙著作。50年代开始了言语声学的研究。美国的贝尔电话公司实验室、哈斯金斯研究组,瑞典的皇家理工学院言语通信系,英国的爱丁堡大学语音系都做了很多工作,为后来的实验语音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语言学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用实验方法分析汉语语音。有刘复的《四声实验录》(1924),王力的《博白方音实验录》(1931)。赵元任在30年代以后作了吴方言广东湖北湖南等地的方言调查,罗常培调查了厦门及其他方音,都是用当时的唱片灌音和用浪纹计、渐变音高管等工具记录和分析语音。刘复创制了声调推断尺,是中国国内第一种语音实验仪器。赵元任在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建立了具有国际水平的语音实验室,罗常培在北京大学创立了“语音乐律实验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继续开展语音实验工作。50年代中期建立了语音实验室,同时,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也开展了语音实验,南京大学物理系也在声学语音学的教学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工作。70年代后,国内有些大学为了配合语音教学,多在中文系成立语音实验室,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等。

应用领域

  实验语音学发源于语言学的语音学,中途分家,最后又与语言学合并,成为现代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应用领域,可以说凡是与人类语言有关的学科,都有实验语音学的内容,如在语音教学、言语处理、言语矫治以及在语言学研究方面,都需要借助实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在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社会需要,如先进的通信设备及各种工程的自动化,几乎无一不靠计算机来解决,语音的合成与识别等言语处理工程已成为人–机对话的必需手段;因此,对高质量、高自然度的语音分析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时代的实验语音学成为一门更为丰富的新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