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宫词(顾况诗)

删除9,263字节2021年6月20日 (日) 13:15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center>[[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1-3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4-6年级)|(4-6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7—12年级)|(7-12年级)]] [[学生古诗词名句|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目录|唐诗三百首]] <span style="font-size: 100%; color:red;"><sup>▲</sup></span> [[千家诗目录|千家诗]]<center>[[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1-3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4-6年级)|4-6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7—12年级)|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目录|唐诗三百首]]<span style="font-size: 100%; color:red;"><sup>▲</sup></span> [[千家诗目录|千家诗]] [[全唐诗·目录|全唐诗]] [[诗词名句]]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补充名篇|其他名篇]]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br>月殿影开闻夜漏,水精帘卷近秋河。<br>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文件: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right|thumb|128px|]]《宫词》是由顾况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不言怨情,而怨情早已显露。诗中前二句写听到玉楼笙歌笑语,后二句写自己锁闭幽宫的孤凄冷落。  《宫词》是[[唐代诗人]][[顾况]]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宝历二年(826年)升官至秘书省校书郎。盛唐无战事干扰,国泰景安,经济繁荣,统治阶级的生括腐化堕落,于是诗人写下这首诗。唐人宫词,以写宫女愁怨、寂寞为多。顾况宫词五首专写宫中豪奢排场和弦歌不辍的情景,以另一侧面揭示出宫中艺妓的浪漫生活内容。“玉楼天半起笙歌”为其二,笔墨清丽,意境淡远,巧妙地摹写出艺妓们月夜笙歌的生动情形,为五首中最为精致的一首。高耸入云的玉楼,奏起阵阵笙歌,高高的玉楼响起阵阵笙歌,随风飘来宫嫔的笑语和着笙歌。随风飘来宫嫔的笑语,与它伴和。  玉楼:华丽的高楼,指官嫔的居所。<br>  玉楼:华丽的高楼,指嫔妃的居所。<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月殿影开闻夜漏,水精帘卷近秋河:</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月宫影移,只听得夜漏单调嘀嗒,随着月影移动只听得见铜壶滴漏之声,卷起水晶帘仰望秋夜天空似乎更近银河。卷起水晶帘来,我似乎靠近银河。  水晶帘:一作“水精帘”。<br>[[文件:271宫词.jpg|center|thumb|400px|《宫词》题图]]这是一首宫怨诗。写失宠宫女的哀怨。前二句写听到玉楼笙歌笑语,后二句写自己锁闭幽宫的孤凄冷落。  这是一首宫怨诗。写失宠宫女的哀怨。前二句写听到玉楼笙歌笑语,后二句写自己锁闭幽宫的孤凄冷落。与其他宫怨诗的不同处,是采用对比的手法。前二句写听到别处的笙歌笑语,相形到自己这里的寂寞。第三句是夜深听漏难以入眠,最后一句写自己独自卷帘看天上的银河,极言锁闭幽宫的孤凄冷落。如此相形比作,即使不言怨情,而怨情早已显露于言外。  宫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特殊命题,专门描写后妃、宫女的生活。此诗笔触细腻精致,纯用客观描写,更显得意韵深远。宫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特殊命题,专门描写后妃、宫女的生活。这首宫怨诗,与其他宫怨诗的不同之处,是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前二句写听到玉楼笙歌笑语;后二句写宫人锁闭幽宫的孤凄冷落。如此相形比做,即使不言怨情,而怨情早已显露。诗笔触细腻精致,纯用客观描写,更显得意韵深远。这首宫怨诗,与其他宫怨诗的不同处,是采用对比的手法。前二句写听到玉楼笙歌笑语;后二句写自己锁闭幽宫的孤凄冷落。如此相形比作,即使不言怨情,而怨情早已显露于言外。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写得宠者的欢乐。写受宠者的欢乐情景。“玉楼”,指嫔妃居住的楼阁。以“玉”状“楼”,言楼阁之华美。“天半”,离天只剩一半,极言楼阁之高。耸入高空的皇宫楼阁里,响起了阵阵笙歌。只说“笙”与“歌”,却使人想见那里的管弦之盛、歌舞之欢。次句是说随风送来了得宠宫女的欢笑之声。“和”字,写“笑语”与“笙歌”混杂一起,使人想见出得宠者欢乐的情状。这两句隐含着抒情女主人公不能像其他宫妃那样得到皇帝宠幸的怨意。写远处别人的笙歌欢笑,更对比出自己的孤独冷清,反映了被冷落的宫嫔的特殊心理。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转写冷宫情景。“月殿影开”,表明时间的推移。这时夜已深了,玉楼里的笙歌笑语已消歇了。可这位宫女仍然不能入眠,在寂寞地听着铜壶滴漏之声,又独自卷帘,遥望着天上的银河出神。“夜漏”,古代一种计时器。古时以铜壶漏水计时,称为“漏”。诗人常借它写宫怨之情。如王昌龄《长信秋词》:“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李益《宫怨》:“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作者也选取了夜闻宫漏这个细节,来表现失宠宫女处境的冷凄及其内心的幽怨。“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前二句写得宠者的欢乐。先写玉楼笙歌。玉楼,指皇帝居住的楼阁。以“玉”状“楼”,言楼阁之华美。天半,离天只剩一半,极言楼阁之高。耸入高空的皇宫楼阁里,响起了阵阵笙歌。只说“笙”与“歌”,却使人想见那里的管弦之盛、歌舞之欢。二句写宫嫔笑语。是说随风送来了得宠宫女的说笑之声。“和”字写“笑语”与“笙歌”混杂一起,而不为“笙歌”之声所遮掩,可知“笑语”之声的酣畅,使人想见出得宠者兴高采烈的情状。这两句通过失宠者耳中所闻之笙歌笑语,写出了皇帝宫殿里的热闹景象。  如果说前两句是以笙歌笑语的“乐”境,反衬失宠者的“哀”情,那么这第三句则是以水滴宫漏的“哀”境来烘托“哀”情,进一层地表现了宫女孤寂、凄凉的心境。末句写了一个卷帘望秋河的动作,揭示了宫女在此境中的特殊感受。描写受宠者的欢乐情景,笙歌四起,月光如水,和风习习,一阵阵欢声笑语。“天半”,诗中用来形容楼高。其实,其中还隐含着抒情女主人公不能像其他宫妃那样得到皇帝宠幸的怨意在内。诗中那些得宠的嫔妃,能进入高及“天半”的玉楼中,这就暗喻她们有机会见到君王,有机会得到恩宠。  这首诗构思的妙处,在于诗意的表达体现在鲜明的对比之中。玉楼笙歌笑语的热闹,与冷宫月影夜漏的冷凄,得宠者的欢乐,与失宠者的悲愁,形成了明显对比。 前两句“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玉楼”指宫嫔居住的房子。“宫嫔”指后妃等。“笑语和”指相互寻欢作乐。这里用“玉楼”写出了环境的奢华,“笑语和”则展现了欢快之况,再现了宫妃与皇帝的奢靡生活,极写受宠宫女的欢声笑语,为下文的描写做铺垫。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描写受宠者的欢乐情景,笙歌四起,月光如水,和风习习,一阵阵欢声笑语。“天半”,诗中用来形容楼高。其实,其中还隐含着抒情女主人公不能像其他宫妃那样得到皇帝宠幸的怨意在内。诗中那些得宠的嫔妃,能进入高及“天半”的玉楼中,这就暗喻她们有机会见到君王,有机会得到恩宠。 高高的玉楼笙歌悠扬,恍如天乐轻起,在幽谧的夜空里缭绕不绝,清冷、灵妙;宫女们尽兴嬉闹,欢声笑语,也伴着夜风悠然飘送,激起一串清脆的回响。诗人一开篇并不直接描绘玉楼中分曹射覆、歌笑纵情的热烈场面,而是借助听觉的美妙感受抒写出笙歌、笑语,婉转和谐的韵致,透过诗句,我们仿佛看到一群活泼、烂漫,洋溢着青春激情的女性,听到一种和美、抒情的心音。诗句着一“和”字,给笙歌、笑语所唤起的视觉形象定下真切、和谐的格调。笙歌似笑语,笑语如笙歌,都是从心灵里流淌出来的欢快音乐。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后二句转写冷宫情景。夜深了,浮云散去,月亮出来了。失宠的宫女长夜难眠,在寂寞地听着铜壶滴漏之声,又独自卷帘,遥望着天上的银河出神。夜漏,古代一种计时器。古时以铜壶漏水计时,称为“漏”;宫中专用者,谓之“宫漏”。诗人常借它写宫怨之情。如王昌龄《长信秋词》:“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李益《宫怨》:“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顾况也选取了夜闻宫漏这个生活细节,来表现失宠宫女处境的冷凄及其内心的幽怨。“月殿影开”,表明时间的推移。这时夜已深了,玉楼里的笙歌笑语也早已消歇了。可这位宫女仍然不能入眠,那悠长凄凉的铜壶清漏,不断地响在她的耳际,也仿佛滴在她的心头。如果说前两句是以笙歌笑语的“乐”境,反衬失宠者的“哀”情,那么这第三句则是以水滴宫漏的“哀”境来烘托“哀”情,进一层地表现了宫女孤寂、凄凉的心境。末句写了一个卷帘望秋河的动作,并用一个“近”字,揭示了宫女在此境中的特殊感受。秋河,即银河。银河本在天上,宫女却感到它“近”在眼前,恍如横亘在“玉楼”和冷宫之间。只写宫女感觉上的“错位”,不言怨情,而怨情自显言外。 这首诗构思的妙处,在于诗意的表达体现在鲜明的对比之中。玉楼笙歌笑语的热闹,与冷宫月影夜漏的冷凄,得宠者的欢乐,与失宠者的悲愁,形成了明显差异。全诗通过闹与静、盛与衰的强烈对比,充分表现了失宠宫女的哀怨之情。 写失宠者的遭遇,室内悄无声息,这些失宠的宫妃们惟有与冷寂的滴漏声和帘外的秋日星河相依为伴。“近秋河”意谓女主人公将水晶帘卷上以后,由于去掉了遮掩之物,原先隔帘相望的天河变得更加清晰明亮。那是说女主人公原先只是仰望玉楼,但由于心中失望、空虚和无奈,故而便将视线从玉楼转移到秋河,想看一看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星,他们是与自己有着同样命运的仙界人物,能否同情自己的遭遇。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月殿”即月下,意谓宫殿。“影开”指影子出来。“闻夜漏”是听时间。“漏”是古代计时间的铜壶滴漏。月光下,殿门半开,周围一片寂静,这里环境、气氛与首句中的“天半起笙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位孤独的宫女听着夜漏缓缓地滴水的声音。此时的她只能是高高地卷起水晶帘,独自一人静望秋日的银河。“水晶帘卷”指卷起晶莹的门帘。生活也许并不贫困,但是这里没有任何笑语欢颜,有的只是寂寞的煎熬,“近秋河”点明季节已是秋天,心中的悲凉又浓重了许多。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写失宠者的遭遇,室内悄无声息,这些失宠的宫妃们惟有与冷寂的滴漏声和帘外的秋日星河相依为伴。“近秋河”意谓女主人公将水晶帘卷上以后,由于去掉了遮掩之物,原先隔帘相望的天河变得更加清晰明亮。那是说女主人公原先只是仰望玉楼,但由于心中失望、空虚和无奈,故而便将视线从玉楼转移到秋河,想看一看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星,他们是与自己有着同样命运的仙界人物,能否同情自己的遭遇。 第三、四句作者又将诗笔转向玉楼窗外,写月华初开、银河闪烁的美丽夜景。月亮象一位刚出浴的美人,辉光熠熠,衬托出夜的特有宁静,以至更漏的嘀嗒声,也能清晰入耳,宫女于歌笑之余,卷起水精窗帘,深情地眺望窗外银白色的星河,觉得那么接近,那么亲切,仿佛一伸手就能触摸到。这是一幅“楼上美人相倚看,红妆透出水精帘”的图画,月光,美人,银河中灿烂繁星,在“水精帘”的掩隔与“沟通”下,更有一番特殊的审美效果。“水精帘卷”,使它们之间虽通犹隔、虽隔犹通,若远若近,若离若即,窗内的歌妓更显窕窈、幽美,而窗外的“月殿”、“银可”也更觉朦胧含情,富有诗意。这是写星月的皎洁、光辉,也是写宫女的纯情、可爱;既烘托出宫女歌吹彻夜的外在氛围,又象征性地点染出这样艺术女性的内在品格。笔法轻盈、洗炼,委婉、隽永。这首诗纯用客观叙写,以超功利的审美眼光欣赏着这群艺术女性。宫嫔本有千种辛酸、万端愁绪,被扭曲、压抑的身心已经痛若不堪甚至麻木,所谓“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唐张祜《宫词》)。然而,她们一旦与艺术相联系,便忘却一切,将全部的爱与恨化作一股热力,倾注于这种崇高的创造事业。艺术,激活了她们的灵性和智慧。诗人敏捷地采撷到她们一个小小的生活片断,捕捉出其间的生活情趣,也糅进自己的理解和欣赏,应该说,这是积极而有新意的。 全诗采用对比或反衬手法。玉楼中的笙歌笑语越发反衬出被冷落者的孤苦伶仃,反衬出失宠者的幽怨哀婉之情,即使不明言怨情,而怨情早已显露。这首宫怨诗的优点在于含蓄蕴藉,引而不发,通过欢乐与冷寂的对比,从侧面展示了失宠宫女的痛苦心理。诗中以他人得宠的欢乐反衬女主人公失宠的凄寂。别殿里笙歌阵阵笑语声欢,自己则独听更漏,遥望星河,长夜不寐。一闹一静,一荣一枯,对比鲜明,也从中道出了盛唐时期统治阶级的腐败以及堕落。   本诗表现宫怨,和其他宫怨诗大致一样,仍是不言“怨”,但是怨情却很明显地显露在外:这位宫女深夜未眠,静听着那边君王和嫔妃们的欢歌笑语,此时的她怎能不怨?也许不久前的自己也是这般生活,如今却只能独守宫苑,所以她的怨在这一闹一静,一枯一荣中得到充分体现。  本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以极为精炼的语言、优美清丽的艺术形象,把宫女、嫔妃中两种迥然不同的遭遇鲜明地表现出来,并巧妙地把怨情寄寓在寂寞冷落的生活中。 全诗采用对比或反衬手法。玉楼中的笙歌笑语越发反衬出被冷落者的孤苦伶仃,反衬出失宠者的幽怨哀婉之情,即使不明言怨情,而怨情早已显露。这首宫怨诗的优点在于含蓄蕴藉,引而不发,通过欢乐与冷寂的对比,从侧面展示了失宠宫女的痛苦心理。 诗中以他人得宠的欢乐反衬女主人公失宠的凄寂。别殿里笙歌阵阵笑语声欢,自己则独听更漏,遥望星河,长夜不寐。一闹一静,一荣一枯,对比鲜明,也从中道出了盛唐时期统治阶级的腐败以及堕落。<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40%; color:red;">'''《宫词五首》'''</span><br><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40%; color:red;">'''《宫词五首》'''</span><br><br><span style="font-size: 100%;">[[张九龄]]</span><br><br><span style="font-size: 100%;">[[顾况]]</span><br><br>  [[顾况]](约730—806年后),[[唐朝诗人]]。字逋翁,苏州海盐(今属[[浙江]])人。[[至德]][[进士]],曾官著作郎。以嘲诮当朝权贵,被劾贬饶州司户。后隐居茅山,自号华阳山人。善画山水。其诗平易流畅,常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华阳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作235首。(《旧唐书》卷三〇《李沁传》附传、《唐才子传》卷三)  [[顾况]](约730—806年后),[[唐朝诗人]]。字逋翁,苏州海盐(今属[[浙江]])人。[[至德]][[进士]],曾官著作郎。以嘲诮当朝权贵,被劾贬饶州司户。后隐居茅山,自号华阳山人。善画山水。其诗平易流畅,常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华阳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作234首。(《旧唐书》卷三〇《李沁传》附传、《唐才子传》卷三)
8,965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