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阳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宾阳县
宾阳:邹圩清水河
宾阳:南街,始建于元而成于明
宾阳:程思远故居

  宾阳县汉语拼音:Bīn Yáng Xiàn 英语:Binyang County),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所辖的一个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南部,南宁市东北部。地处东经108°32′-109°15′,北纬22°54′-23°37′,东邻贵港市覃塘区,南连横县青秀区,西接兴宁区武鸣县,北与上林县来宾市兴宾区接壤。古为百粤之地,夏至周为荆州地,秦时属桂林郡所辖,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领方县,为本县立行政建置之始,唐改置宾州,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称宾阳至今。宾阳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程思远的家乡。全县面积2308平方公里,辖16个镇,193个行政村、40个社区居委会、1742个自然村(屯),总人口105万。是广西四大古镇之一和桂中南重要商品集散地。农业、矿产、旅游、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黎塘莲藕、古辣香米、大桥香芋、王灵胡萝卜、陈平甜笋等名特优产品。

  境内东、南、西、北四面边缘多属山区,中部多属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20.8℃,年降水量1595毫米。为桂中南重要交通枢纽,湘桂铁路、黎塘至湛江铁路、黎塘至钦州铁路在县内黎塘镇交汇,黎塘火车站是广西第二大货运编组站和一级客运站。桂海高速公路、南梧公路(324国道)、南柳公路(322国道)、宾阳至上林公路、宾阳至横县公路过境。名胜古迹有昆仑关战役旧址、古辣蔡氏书香古宅、程思远故居和陈列馆、陈平金坑峡漂流、宾州古城文化景区、白鹤观竹海旅游度假区、情人谷相思潭景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宾阳炮龙节、游彩架、丝弦戏等。

  宾阳县交通便利,是桂中南重要交通枢纽,黎塘火车站是广西第二大货运编组站和一级客运站,湘桂铁路、黎塘至湛江铁路、黎塘至钦州铁路在县内黎塘镇交汇,在建的南广高速铁路、南柳城际铁路在黎塘镇设有客运站。桂海高速公路在宾阳境内设有两个出入口,境内有南梧、南柳、宾上(上林)、宾横(横县)四条二级公路。

  宾阳先后荣获“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县”、“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全国法治县创建先进单位”、“全区两基教育达标县”、“全区第一批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县”、“全区人口与计生工作优质服务先进县”、“广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8年度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2010年度广西科学发展十佳县”等荣誉称号。

  邮编:530400 代码:450126 区号:0771

行政区划

  宾阳辖16个镇,193个行政村、40个社区居委会、1742个自然村(屯)

  • 宾州镇
  • 黎塘镇
  • 甘棠镇
  • 思陇镇
  • 新桥镇
  • 新圩镇
  • 邹圩镇
  • 大桥镇
  • 武陵镇
  • 中华镇
  • 古辣镇
  • 露圩镇
  • 王灵镇
  • 和吉镇
  • 洋桥镇
  • 陈平镇

历史沿革

  今宾阳县境,古为百越(粤)西瓯之地。夏、商、周为荆州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地属桂林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地属郁林郡。是年建领方县(县境内有领方山而得名),为县地建立行政建置之始。时领方县域范围大致包括今宾阳县、武鸣县、南宁市区、上林县、合山市、及横县部分(原永淳县)、来宾市兴宾区部分(原迁江县)。三国时代,县地为吴国属地。吴元兴元年(264年),改县名为临浦县。西晋太康年间(280年~289年),恢复领方县名,并在县域东部汉广郁地另设绥宁县。南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撤绥宁县置安城县。旋以州统郡,领方、安城两县升为郡,皆属南定州。隋朝开皇八年(588年),两郡同改为县,属郁林郡。唐朝废郡立州,领方县地属南方州。唐武德四年(621年),领方县名为岭方县,在岭方县域南部、西部分设琅琊、思干县。唐贞观五年(631年),在岭方县域置宾州(州境内有宾水而得名。所谓宾水,为今清平水库及其源流小江),为县地设州行政建置之始。宾州属岭南道,时辖岭方、琅琊、思干、安城4县。贞观十二年(638年),撤思干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宾州为安城郡。唐至德二年(757年),又改为岭方郡,同时将安城县更名为保城县。唐乾元元年(758年),将岭方郡恢复为宾州,时辖岭方、安城、琅琊3县。五代十国时,沿唐制,宾州隶属南汉。宋开宝五年(972年),废宾州,将琅琊、保城两县并入岭方县,隶属邕州。次年又恢复宾州建置,属广南西路。宋端拱二年(989年),上林县(原为澄州)归属宾州辖;天禧四年(1020年),迁江县(原为思刚州)归属宾州辖。时宾州共辖岭方、上林、迁江3县。元世祖初年,宾州升为路称宾州路。元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年)复名宾州,属广西两江道。明洪武二年(1369年),撤岭方县并入宾州。宾州隶于柳州道(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宾州升为直隶州,辖上林、迁江、来宾、武宣4县;十二年(1734年)降为散州,改属思恩府。清宣统三年(1911年),宾州改称宾县。民国元年(1912年),改名宾阳县(县城在宾水之北故名),隶属柳州道。次年(1913年)隶属邕南道,民国3年(1914年)属南宁道。民国16年(1927年)直属广西省政府。民国19年(1930年),属宾阳民团区。民国21年(1932年),改属南宁民团区。民国23年(1934年)改属南宁行政区。民国28年(1939年)改属武鸣行政区。次年(1940年)改属广西第八行政区。民国31年(1942年),改属广西第四行政区。1949年12月宾阳县解放后,属南宁专区管辖。1951年11月南宁专区改称宾阳专区。1952年8月改为邕宁专区。同年12月属桂西壮族自治区管辖(1956年3月自治区改为自治州)。1958年1月自治州撤销,宾阳县属邕宁专区辖。同年9月,邕宁专区改称南宁专区。同年12月,宾阳县与上林县合并,称宾林县。次年5月恢复原两县建置。1971年,南宁专区改称南宁地区。

  1996年,宾阳县面积2312平方千米,人口约87.5万人。辖17个镇、6个乡:芦圩镇、宾州镇、新宾镇、邹圩镇、新圩镇、大桥镇、黎明镇、黎塘镇、和吉镇、洋桥镇、武陵镇、中华镇、古辣镇、露圩镇、甘棠镇、新桥镇、思陇镇、王灵乡、双桥乡、陈平乡、高田乡、太守乡、河田乡。县政府驻宾州镇。

  1999年12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同意王灵乡改为镇建制,原辖行政区域不变(桂政函[1999]215号)。调整后,全县辖18个镇、5个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宾阳县总人口852881人。其中:宾州镇98986人,黎塘镇86219人,甘棠镇40382人,思陇镇29484人,新桥镇70770人,芦圩镇54948人,新宾镇34165人,新圩镇24889人,邹圩镇37470人,大桥镇60127人,武陵镇47463人,中华镇28716人,古辣镇42289人,露圩镇27975人,王灵镇17315人,黎明镇37399人,和吉镇33953人,洋桥镇29405人,陈平乡8200人,高田乡7735人,太守乡18712人,河田乡9944人,双桥乡6335人。

  2002年7月2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同意:将黎塘镇与黎明镇合并为黎塘镇,原黎塘镇和黎明镇所辖的行政区域全部归黎塘镇管辖(桂政函[2002]132号);将宾州、芦圩、新宾3个镇合并为芦圩镇,原宾州、芦圩、新宾镇所辖的行政区域全部归芦圩镇管辖(桂政函[2002]133号)。

  2003年末,宾阳县总人口97.9万人。辖15个镇、5个乡:芦圩镇、黎塘镇、新桥镇、新圩镇、大桥镇、邹圩镇、甘棠镇、古辣镇、露圩镇、洋桥镇、王灵镇、武陵镇、中华镇、思陇镇、和吉镇、陈平乡、太守乡、双桥乡、河田乡、高田乡。共190个行政村、45个居委会。县政府驻芦圩镇。

  2004年末,宾阳县东邻贵港市,南偏东与横县接壤,西南部与邕宁县交界,西部与武鸣县相连,西北部连接上林县,东北部与来宾市相邻。总面积2314.31平方千米。总人口982141人。辖15个镇、5个乡,共191个行政村、45个社区。

  2005年6月25日,《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通知》(南府发[2005]70号):撤销高田乡、太守乡、河田乡、双桥乡,分别并入陈平乡、思陇镇、芦圩镇、王灵镇。1、撤销高田乡建制,整体并入陈平乡,扩大陈平乡的管辖范围。调整后陈平乡管辖和平、五星、平天、义平、新安、文华、上峰、名山等8个村和陈平、高田2个社区,总面积153.5平方千米,人口2.5万人。陈平乡人民政府驻陈平社区。2、撤销太守乡建制,整体并入思陇镇,扩大思陇镇的管辖范围。调整后思陇镇管辖柳洞、马岭、六盘、贵龙、六高、黄冠、平安、六岑、益宪、秀英、兰田、南关、六合、太新、六章等15个村和祥华、太守2个社区,总面积173.74平方千米,人口6.04万人。思陇镇人民政府驻祥华社区。3、撤销河田乡建制,整体并入芦圩镇,扩大芦圩镇的管辖范围。调整后芦圩镇管辖顾明、王明、吴村、古城、蒙田、国太、黄卢、六明、碗窑、宝水、新模、北街、新廖、新宾农业、芦圩农业、陆村、恭村、六岭、呇塘、太乡、文伟、展志、三韦、基塘、七里、六和、长岗、勒马、中兴、德明、南山等31个村和商城、蒙村、临浦、永武、枫江、兴仁、同仁、镇兴、中靖太、建设、商贸城、城中、三联、南街、仁爱、中和、河田等 17个社区,总面积228.59平方千米,人口20.4万人,芦圩镇人民政府驻商城社区。4、撤销双桥乡建制,整体并入王灵镇,同时将黎塘镇的三择、义和两个村划归王灵镇管辖,扩大王灵镇的管辖范围。调整后王灵镇管辖秀山、七新、大宁、八岭、三择、义和、黄兴、张安、芳雷等9个村和王灵社区,总面积148.52平方千米,人口4.09万人,王灵镇人民政府驻王灵社区。调整后,黎塘镇管辖青山、帽子、三李、龙胜、农业、司马、啟明、新圩、凤鸣、欧阳、三和、吴江、龙公、补塘等14个村和解放、民主、建设、仁爱、永安西、永安东、城南、中营、金龙等9个社区,总面积202.7平方千米,人口12.09万人,黎塘镇人民政府驻仁爱社区。至此,宾阳县辖15个镇、1个乡:芦圩镇、黎塘镇、甘棠镇、思陇镇、新桥镇、新圩镇、邹圩镇、大桥镇、武陵镇、中华镇、古辣镇、露圩镇、王灵镇、和吉镇、洋桥镇、陈平乡。县政府驻芦圩镇。

  2009年10月13日,芦圩镇更名为宾州镇。2009年末,全县总面积2308平方千米。总人口103.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8.28万人;壮族人口20.12万人。辖15个镇、1个乡,40个社区、193个行政村,1892个自然村(屯)。县政府驻宾州镇。

地理

  宾阳县整个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县境东、南、西三面边缘土山环亘,北及东北面边缘石山群立,中部为不闭合盆地,属大片冲积平原,北部及东北部为溶蚀平原及缓丘地区,东部为低山丘陵地带,东南部为高低丘为主的丘陵区。中部平原,延伸至新桥、芦圩、大桥、武陵、古辣、甘棠等镇,面积576.27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24.9%。海拔高度在100米~120米之间,虽有部分丘陵,但高低相差在10米以内,起伏甚微。宾阳一武陵山前平原面积446平方公里,地表平坦,堆积层厚度较大,为广西四大冲积平原之一。北部东北部溶蚀平原及缓丘地区,延伸至邹圩、新圩、宾州、洋桥、和吉、黎塘、王灵等镇,海拔85米~110米之间,面积815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35.21%。东部低山丘陵区起伏变化较大,山坡相对高度一般在100米左右,坡度多在15~40度之间,面积207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8.96%。据统计,全县平原面积为823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35.6%;丘陵面积719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31.1%。县境内有山峰200多座,海拔500米以上30多座。山脉分两大支。东支镇龙山脉,盘踞于县境东和东南部边缘,与贵港市、横县交界,东西长32公里,南北宽27公里,山沟深壑狭窄,山峰海拔多在7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多半在100米~200米以上,主峰镇龙山海拔1170米,为全县最高山峰。西支大明山余脉,绵亘县境西南与南部,其扭轴位于宾阳县思陇镇与上林、武鸣两县交界处,东分支在新桥、芦圩、武陵、古辣等镇,长43公里,宽13公里,一般海拔500米,西分支为宾阳县与兴宁区、横县的界山,主峰白凿山海拔1041米,为宾阳县的第二高峰。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宾阳县境土地资源丰富,土地类型以平原、丘陵、台地和山地4种为主。平原是本县农业种植的耕地基本来源,丘陵主要用于发展林业和种植果类。县境土壤类型多样,分为6个土类、15个亚类。6个土类是水稻土类、砖红性红壤土类、黄壤土类、石灰(岩)土类、紫色土类、冲积土类。水田以淹育性水稻土、潴育性水稻土、潜育性水稻土、沼泽性水稻土为主,畲地以耕型第四纪红土赤红壤、耕型铁砾赤红壤为主。荒林牧地以砂页岩赤红壤、石灰岩亦红壤为主。全县土壤成土母质以砂页成土为多,主要分布于县境西南大明山余脉和东南镇龙山脉的低山丘陵区;红土母质成土次之,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花岗岩成土主要分布在昆仑关一带,紫色页岩成土主要分布在甘棠、和吉、邹圩等地,河流冲积成土主要分布在沿河两岸和平原地区,洪积成土一般分布在山前的冲积扇或河谷地带,石灰岩成土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黎塘、和吉与邹圩一带,石灰岩组成的残峰平原、硅质页岩成土主要分布于新宾至大桥公路两旁的狭长地带。全县耕地主要集中在县境中部广阔的冲积平原和西北部及山前的中丘地带。全县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南、西部边缘的黎塘、王灵、露圩、甘棠、陈平、思陇、宾州、武陵、中华、古辣等乡镇的土山。牧草地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洋桥、和吉、邹圩和中部的大桥、宾州等镇。2009年,全县有耕地面积5.56万公顷,其中水田3.36万公顷。

水资源

  宾阳县水资源有地表水、地下水。县境无大河巨川,但溪涧密布,小河溪江纵横,流量丰富。境内河流长5公里以上的有37条,长15公里以上的有20条;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有33条,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7条。河流分为红水河、郁江水系,统属珠江流域之浔江水系。大部分河流因地势由东南、西南向北汇流。全县河道总长688.45公里,总流域面积2304.08平方公里。正常流量44.03立方米/秒,枯水流量19.50立方米/秒。最大的河流清水河流经县境长39公里,流域面积381.15平方公里,正常流量14立方米/秒,枯水流量12立方米/秒。其余河流大部分属季节性溪流。全县有中小型水库127座,其中库容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中型水库4座,小一型水库40座,小二型水库83座,水库集雨面积520.48平方公里,总库容33882.18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2691.41万立方米。此外还有小塘库622座。全县最大的水库清平水库总库容971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6207.23万立方米。全县90%以上的水库分布在县南部山区。有地下水42处,主要分布在黎塘镇及和吉、洋桥、邹圩、芦圩、大桥、王灵、古辣等乡镇的岩溶区内,蓄流量3.23立方米/秒。有富水地段6个。地下河11条,枯水流量2381升/秒。黎塘富水地段面积为47平方公里,姚村地下河流量为123/秒。全县地下泉34处,枯水期流量3.13立方米/秒。此外还有地下孔隙水,主要是打深井使用。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12326.7千瓦。可开发6480.7千瓦,已开发利用3345.5千瓦。县境受海洋暖湿气流调节,高温多雨。全县平均年降雨量1552.9毫米,产生的径流总量20.70亿立方米。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量2422立方米,公顷均耕地占有地表水量3600立方米。年可利用水量0.2124亿立方米。引水流量4.64亿立方米,年可利用径流量7.06亿立方米,占产水量的35.2%。

植物资源

  宾阳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丰富,夏温冬干,夏长冬短,雨量充沛,终年适宜植物生长。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用材类植物主要有杉木、松木、桉木、苦楝、樟木、铁木等,其中分布最广的是马尾松、杉木和竹类。果树类主要有柑、橙、柚、龙眼、荔枝、梅、梨、桃、李、枣、柿、枇杷、黄皮、柠檬、黄枧、香蕉、巴蕉、葡萄等。其他林木类还有柏、枫、榕、桂、椿、槐、柳、栗、油桐、八角、桑、油茶、棚、紫檀、槟榔、乌桕、苏木、慈恩等。花苎有玉兰花、桂花、芙蓉、菊花、夜来香、海棠、月季、腊梅等等。2009年,全县有林面积7.1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2%。药用植物有半夏、桔梗、柴胡、姜黄、紫苏、黄精、香附、高良姜、草决明、半边莲、木弊子等118种。农业种植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豆类、花生、薯类、甘蔗、蔬菜等。

动物资源

  宾阳县动物资源丰富。常见的养殖动物有猪、牛、羊、鸡、鸭、鹅、狗、兔、鱼等60多种。野生哺乳类动物主要有黄麋、野兔、獭、果子狸、野狸、獾、穿山狐等。鸟类有伯劳、乌鸦、鹧鸪、山鸡、画眉、斑鸠、鹩哥、猫头鹰、喜鹊、啄木鸟、鹌鹑、麻雀、白头翁、翡翠、燕子、莺、红毛鸡、野鸭、鹤、鹭、雁、燕子、杜鹃、黄雀、云雀等等。鱼类主要有鳙鱼、鲢鱼、鲩鱼、鲮鱼、鲤鱼、鳗鱼、鲫鱼、点星鱼、泥鳅、黄鳝、塘角鱼、花鱼、桂花鱼、鲶鱼等等。蛇类主要有吹风蛇、金包铁、银包铁,百步蛇、草花蛇、南蛇、碰蛇、白花蛇、青竹蛇、眼镜蛇、五步蛇、山万蛇、水律蛇等。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小灵猫、虎纹蛙、雕鄂(猫头鹰)、褐翅鸦鹃(毛鸡)。属广西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雉鸡(山鸡)、八哥、大山雀、喜鹊、画眉、黄鬊(赤鹿)、豹猫、黄鼠狼、中华竹鼠、乌龟、泽蛙、沼蛙、大树蛙、花姬蛙、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水律蛇、灰鼠蛇、三索蛇、百花锦蛇等。

矿产资源

  宾阳县矿藏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钨、钼、铋、铜、铅、锌、锑、锰、三水铝、褐铁、流铁、金、银、白砒、石灰石、花岗岩、石英、毒砂、铝士、瓷土、煤、磷、钾、重晶石、页岩、粉砂岩、铅土、膨润土、高岭土、砂、粘土等。其中探明金属矿床(点)31处(大型1处,中型2处,小型13处,矿点15处),但品位普遍较低。查明非金属矿床94处(大型1处,中型3处,小型49处,矿点41处)。

文化

语言文字

  居住在宾阳县的25个民族,大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在县内的社会交往中,宾阳话和普通话是通用语言。学校教学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对外交际一般使用普通话。除普通话外,县内使用的汉语方言主要有宾阳话(本地话,语音介于平话与粤语白话之间)、新民话(客家话)、白话(粤语)、西南官话(桂柳话),此外还有福建话、下乡话、思陇话、甘棠平话等。讲宾阳话的几乎遍及全县各地,占全县总人口的70%左右。县内各地宾阳话基本相同,只有语调上的差异。讲新民话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5%左右,以新桥、芦圩、武陵等镇居多。壮族讲壮话(属广西北部壮语方言),操壮话的占全县总人口的19%左右,主要分布在甘棠、露圩、王灵、黎塘、和吉、洋桥、邹圩等乡镇。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由于与汉族长期相处交往,普遍会讲宾阳(话和普通话。全县各民族通用汉语文字。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国家级(1个)
    • 宾阳炮龙节
  • 自治区级(9个)
    • 宾阳炮龙节、游彩架、丝弦戏、宾阳酸粉、宾阳“老窍”故事、宾阳师公戏、宾阳壮锦、大罗毛笔、《三娘乖》
  • 南宁市级(12个)
    • 宾阳炮龙节、游彩架、丝弦戏、宾阳酸粉、宾阳“老窍”故事、宾阳师公戏、宾阳壮锦、宾阳八音、甘棠彩凤、宾阳关公诞、大罗毛笔、《三娘乖》
  • 宾阳县级(23个)
    • 宾阳炮龙节、游彩架、丝弦戏、宾阳酸粉、宾阳“老窍”故事、宾阳师公戏、宾阳壮锦、宾阳八音、甘棠彩凤、宾阳关公诞、大罗毛笔、《三娘乖》、仙马、高跷、龙舟节、宾阳竹编、蓝衣壮、宾州镇王明瓷器、宾阳胜利节、邹圩陶瓷、宾阳纸伞、宾州镇蒙村和宋村竹帽、大桥镇《马歌》

民俗文化

  宾阳,自然山水钟灵敏秀,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民俗风情咨彩浓郁,民间文艺丰富、文化形式多样,尤其是宾阳炮龙文化活动,以狂热、激烈、奔放的感人形象,塑造了热情、进取、豪放的宾阳精神,宾阳炮龙节于2008年6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在北京市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节庆创新论坛暨中国品牌节会颁奖盛典上荣获“中国最佳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的称号,被人们称为“中国炮龙之乡”。目前,全县已成功入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3项,其中国家级1项(宾阳炮龙节,国家级第二批),自治区级9项(宾阳炮龙节、游彩架、丝弦戏、宾阳师公戏、宾阳酸粉、宾阳“老窍”故事、宾阳壮锦、大罗毛笔、三娘乖习俗)、南宁市级12项,宾阳县级23项。

  宾阳民间的节日除了传统的春节等节日外,还有清明节、端午节、天贶节、关公节、灯酒节、中元节、重阳节、冬至节、送灶节、三月三、四月八等。在民间和传统的节日里,除了家家户户燃放鞭炮外,人们还舞龙、舞狮、舞马、舞鹤、舞蝶、舞蚌、游彩架、踩高跷以及跳民间歌舞等。此外,宾阳的民间舞蹈、戏剧丰富多彩,戏剧方面有粤剧、师公师戏、丝弦戏、采茶戏;歌舞方面有仙马舞、彩凤舞、饮酒舞、群鼓舞等;音乐方面有八音、民歌、马歌、侬歌及各种形式的配乐演奏等。与此同时,宾阳人民还创造了剪纸、刺绣、壮锦、竹篾编织、木器、制陶、雕刻、绘画等传统工艺,这些有上千年历史的传统工艺是宾阳独特文化积淀的精髓。

宾阳炮龙节活动

  宾阳炮龙节是宾阳县一带汉族、壮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综合性民族民间节庆活动,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于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1年 5月荣获“中国最佳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的称号。炮震千山醒,龙腾百业兴。传统的炮龙节活动主要有“游彩架”、“灯酒会”、“舞炮龙”三个部分。自2007年起宾阳县委、县政府实施“炮龙文化”精品战略,着力打造“百龙舞宾州”特色品牌,在传统炮龙节的基础上,增加炮龙晚会、炮龙表演比赛、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民间文艺大展演、龙娃龙女形象大使选拨等内容,将活动时间改为每年的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一,整个活动的内容可以概括为:食龙肉,竞龙会,看龙行,随龙舞,抱龙归。近年来,宾阳炮龙节活动规模逐步扩大,每年炮龙增加到100多条,参与炮龙节的群众、游客多达50多万人,有60多家国内主流媒体与10多家国外知名媒体参与采访报道。2012年炮龙节期间带动旅游收入达1.3亿元,带动了宾阳的旅游、服务行业的发展。2010年2月“宾阳炮龙”首次走出了国门,参加新加坡“新年妆艺大游行”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宾阳炮龙节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2011年 5月份在北京市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节庆创新论坛暨中国品牌节会颁奖盛典上,我县炮龙节荣获“中国最佳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的称号。

游彩架

  宾阳彩架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于清代同治十三年(1874)间,由广东佛山武举人李若珠移居其妻潭氏家(即今新宾三联社区外东街)时传入,俗称“游彩架”或“飘色”。宾阳彩架在1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倾注了当地艺人全部高超的技艺技能和渊博的艺术知识,从而使她成为如今集雕塑、绘画、化妆、裁缝、力学、数学、民族学、金工、木工等技艺溶于一体,兼并听、视艺术于一身的一种完美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形式。当年一传入,就与本地八音文武场音乐柜、舞龙、舞狮体育技艺项目融合在一起。近年,彩架又加入了炮龙节项目活动,使这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得到了完美的相合与共存共荣的传承和发展,更为当地新春佳节增添了喜庆、欢腾,热烈的气氛。宾阳彩架曾先后组团应邀参加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开幕式、海南省椰风集团狂欢节、八桂狂欢旅游节、来宾县法国狂欢节、浙江省温州迪尼斯乐园展演,所到之处,均受当地观众的喜爱和欢迎,广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以及外省电视台都录播载转播,使彩架成为了对外文化交流的纽带和挤梁,这对建设“文化宾阳”,乃至“文化南宁”、“文化广西”都起到积极的影响,倍受各地关注。2010年6月4台宾阳彩架被广西恭城县邀请参加当地的关帝庙会民俗文化艺术节。宾阳彩架被自治区文化厅选为2010年8月在上海世博园广西活动周表演节目之一,10月份又随南宁市人民政府代表团到韩国果川市进行访问表演。

丝弦戏

  宾阳丝弦戏,又称“宾州戏”、“丝弦戏”, 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于清朝乾隆五十九年(1794)前后,由湖南一位姓白的师傅传入宾阳。其后,由三联街与廖族班科弟子分别在本县与周边地区的上林、马山、邕宁、忻城、都安、武鸣等先后传艺,并组建了30多个丝弦戏班或剧团,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宾阳丝弦戏,音乐含唱腔、伴奏曲牌、锣鼓点三部份。唱腔以南、北路为主,兼有吹腔、杂腔小调,属皮黄系统板腔体。南北路唱腔的句式为上下句复唱形式,用桂柳官话演唱,重语言本色、问字要腔。传统唱腔在使用上严格区分南、北两种板路;在同一剧目内最忌南、北唱腔混用,同一唱段内也忌两路板式混用,故一出戏的唱腔仅用一路板式和南北路能通用的小调杂曲。丝弦戏行当、表演程式,锣鼓点、唱腔板式、伴奏曲牌、管弦乐器等戏曲的主要成分较齐全完善,是广西八大剧种之一,在桂 中地区占有重要地位。是优秀民间地方戏曲艺术,她融纳了多种兄弟剧种的唱腔曲目,小调杂曲与各民族音乐艺术的精华,且能与自己的唱腔曲目,并存发展,又不失本地丝弦戏的特色,这在广西实为绝无仅有。

宾阳壮锦

  宾阳壮锦,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起源于汉代,形成于唐宋时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广西壮族民间工艺文化的珍品,是广西壮族地区古老而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壮锦曾与历史上有名的蜀锦、云锦和宋锦一起,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宾阳壮锦编织技艺严格地传承了传统壮锦古老的织造器械、编织工艺、编织材料和图案风格,与其他织锦器械最大的区别和特点是悬挂在壮锦织机上的大竹笼(“竹笼机”), 其产品有生活日用品类,艺术品类,旅游纪念品类三大类,主要有壮锦被面、罗芯、头巾、黄红麻地毯、床毯、挂包、壁挂、窗帘、台布、沙发布、套绣花丝等100多个品种。宾阳壮锦图案众多、设计新颖、颜色鲜艳、质地结实,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富含吉祥、美好的寓意,以反映壮族人民热爱幸福生活的愿望。传统的花色图案有:凤穿牡丹、双龙戏珠、双凤朝阳、狮子滚球、八色花、五彩花等;地方名胜古迹的图案有桂林山水、南宁风光、阳朔风景等。宾阳壮锦是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1998年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庆典指定产品,1994年宾阳壮锦袋属北京世界妇女大会各国与会代表的专用文件袋。2011年4月,宾阳壮锦代表广西赴浙江参加2011年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银奖。

宾阳酸粉

  宾阳米粉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生于北宋时期的皇佑年间(约公元1053年),至今已有了上千年的历史;而宾阳酸粉是在宾阳米粉制作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和创新,约于明朝期间所产生的,至今有了600多年的历史。

  相传宋皇佑年间枢密书副使狄青率军南下征剿侬智高驻宾州城时,因士兵吃不习惯南方之大米,一位聪明的火头军便将大米磨成米浆,蒸成米粉,且切成“米条”给士兵吃后,胃口大开,体力大增,狄军方一举攻下了昆仑关。宾州人觉得这“米条”着实可口,便效仿制之,且将它改称为“米粉”。大约到了明朝期间,宾州城内一位黄姓妇人的婆婆因病长卧不起,口淡无味,不思饮食,米饭米粥不吃,就连米粉亦不思。此妇是位贤孝之人,苦思苦想,遂将米粉作了改革,淋入糖醋等佐料,使其婆婆胃口大开,吃了个饱,病患痊愈。黄姓妇人之举被传为佳话,其所发明的“酸粉”经过代代传承和改进,方有如今的“宾阳酸粉”。宾阳酸粉滑而不粘,柔而不烂,韧而不坚,酸而不冲,辣而不呛,香而不火,脆而不燥,是暑天解渴解暑、祛火祛热的美味佳食,自古便扬名于世,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和喜爱。

宾阳师公戏

  宾阳师公戏,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孕育于汉末时期,雏形于唐宋元朝,成形于明末,成熟发展于当代,具有逾千年的悠久历史。宾阳师公戏,是宾阳县唯一的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艺术形式,已收集、整理有唱腔曲板近30种,融汇着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和本地民族音乐艺术的精华,具有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共存共荣的文化丰富性,拥有众多观众和广阔的市场。以演师公戏为主的文艺队遍及宾阳县城乡各地,每逢节日庆典日子,无处不上演师公戏,更有甚者,每逢城乡之家庭或单位在喜庆日子,例如红白喜事、欢庆寿诞、新宅落成、升学参军、工程开工剪彩等喜庆日子,多有人家或单位邀请前往上演师公戏为其增光添彩,已逐渐形成本县各民族人民不可缺少生活内容的一部分。1950年创作的现代师公戏《借伞》,出席参加“广西省第一次现代观摩演出大会”荣获优良剧目奖;1986年现代师公戏《和气生财》参加原南宁地区“农村文艺会演”荣获编剧、导演、表演、音乐设计、舞美五项一等奖。

蓝衣壮山歌

  蓝衣壮山歌是以五言壮欢为主,又称“五字扣”、“歌伐”,约从明代开始,当地劳动人民在劳动生产、生活当中开始流传,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一直以来都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它是露圩、横县一带山歌的重要部分之一,它以蓝衣壮壮族民间的山歌形式来表现,是在外来山歌的基础上,配合本地独特的蓝衣,融合本地方壮族的语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山歌民族文化。每年的三月三、四月八是露圩蓝衣壮传统歌圩节,每到这一天,蓝衣壮们着新装,展新容,三三两两结伴而游,或坡上坡下,或田头田尾,天音天籁,怡然自得,热闹非凡。《迎客歌》、《哭嫁歌》和《惜时歌》三首五言壮欢山歌被收录入《中国壮族民歌精选一百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协会副会长范西姆教授两次亲自来到该村指导山歌文化的发展,《大地飞歌》摄影组实地进行了录制;广西日报、南宁日报等媒体报道了该村歌圩的盛况。

宾阳竹编

  宾阳县素有“竹编之乡”的美称,宾阳竹编与宾阳陶瓷、宾阳壮锦一起被称为“宾阳三宝”。宾阳的竹编,历史悠久,迄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唐朝时期宾阳竹制品就作为贡品晋贡朝廷。到了宋代,宾阳编织的凉席已经闻名遐迩。清代至民国年间,新桥镇鲁班村竹编的鱼篓、蓬笼、鸭儿箩等,以其上乘的质量就成了当时经商贸易的抢手货。在古代,宾州人就掌握了较全面的竹器编织技术。到了现代,这些竹编技术和编织的种类更得到了日臻完善的提高和广泛的发展,其产品种类繁多,大致有谷萝、谷拨、泥箕、掺箕、圆篮、鱼曲、六角帽、坐椅、桃子扇及供外贸出口的各种花篮、盆、篓、六角簸箕、竹鸭、竹兔等350多种。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宾阳竹编业更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县竹编产品由原来单一的竹编发展到藤编、草编、绳编、芏编、芒编、混编等30多个产品系列,1000多个花色品种,以"新、奇、优、特、美"等特点赢得了广大客户的青睐。

胜利节

  “胜利节”是宾阳县广大人民群众为纪念本县人民抗日抗战战争及桂系军阀的胜利举行的纪念活动。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武陵藤村人依靠勇气和智慧,把包围藤村的日本鬼子打得丢盔弃甲,首创了群众抗敌胜利的先例。后来,藤村群众就把农历正月二十六日定为藤村抗日“胜利节”。农历三月初九为黎塘司村抗日“胜利节”,农历四月初七为宾阳施村“胜利节”,农历六月十九日为黎塘琴堂等六村“胜利节”,农历九月十九为古辣镇马卢村“胜利节”,农历十月十三为和吉镇良散村“胜利节”,。这些由村民自发约定形成的特殊节日,在广西乃至全国都属罕见。自抗战胜利至今,每逢节日,村中家家户户必杀鸡备酒,广邀四方亲朋好友、贵宾及相邻各村父老乡亲共同宴饮,以教育后代永远不忘雪耻。这一特定节日逐渐形成爱国主义教育习俗。

老窍故事

  “老窍”故事在宾阳流行已有悠久历史,沿革无法考证,多为口传。老窍是我们宾阳人憨厚诚信,友善好客,机灵聪慧,勤劳强悍,不畏权势精神的化身。老窍为当时社会乡村最下层贫苦群体之一员,他凭着自己的聪慧乖巧,挞富济贫,惩污吏,对那些趋炎附势,欺男霸女,为利是图之败类,予以鞭挞和揭露,为贫苦百姓伸张正义,从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和传顷,这就是“老窍”故事在各个社会历史时期得以传承流传之根源。“老窍”的每一个故事都折射出当时社会各色各样人生百态的嘴脸,呈现出社会生活一偶的缩影,很有研究本地社会历史的价值。1984年,宾阳籍梁佩民先生已根据其共同参与县文化馆收集、整理的部分宾阳“老窍”故事出版了“老窍”长篇小说,后又改编为19集电视连续剧。1992年由福建影视创作中心摄制,在中央台播出之后,海外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相继热播。其中,电视剧就采纳了“老窍”部分故事为主要内容和情节,例如《分牛》、《祝寿》、《选婿》、《灵筒测》、《智摘柑榄果》等为主线内容、情节、事件的故事。

甘棠关公诞

  “甘棠关公诞”(又称关公磨刀节、逢圩节)产生、形成和发展于该镇镇政府所在地甘棠社区,并广泛流传和影响于横县,邕 宁,昆仑关等地,至今已有170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清朝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甘棠人之祖先便于遗爱桥头斑江河畔建造“关帝庙”(文化大革命中已被毁掉并为卫生院所占),以纪念三国蜀国之武将关羽并祈求关公镇魔降妖、庇护甘棠一方之安宁。庙于1840年的农历5月13日落成并举行开光仪式,相传这是关公的诞日,故称为“甘棠关公诞”,当时天降大雨,传说为关公磨刀必需用水,此后年年如此,故人们又俗称为“关公磨刀节”。自1840年至今,年年于5月13日均举办庙会,届时宾阳、横县、邕宁周边五镇之群众均前往祭拜。“甘棠关公诞”是甘棠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盛大的节日庆典活动,有着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甘棠地区发展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旅游的一大亮点。

宾阳龙舟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在邹圩镇清水河举行的“划龙舟比赛“大约产生于清代(公元1663年左右)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邹圩龙舟比赛一般定于农历五月初五下午14时至16时在邹圩清水河临近邹圩街和六新村的河段上举行。2002年宾阳县委、县人民政府将邹圩的龙舟节确定为宾阳县龙舟节。 2004年至2007年,邹圩龙舟队均代表宾阳县参加了广西国际龙舟比赛、并均获得了五、六名的好成绩。2011年6月3日至4日在南宁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水城”南宁国际龙舟邀请赛中,宾阳龙舟代表队荣获绿城组小龙舟直道竞速赛250米和500米第一名,绿城组小龙舟直道竞速赛总成绩第一名,国际公开组小龙舟500米直道竞速赛第一名,国际公开组小龙舟250米直道竞速赛第二名,总成绩第二名和4金2银的好成绩,实现了我县龙舟赛新的突破。

贵贤采茶戏

  贵贤采茶戏最早起于清朝光绪19年(1893年),是从外地传入,属于桂南采茶戏的一个分支。到目前为止,已流传一个多世纪。最初是为了庆隆社坛,祈福保佑而表演。后来就固定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一灯酒节晚或十五元宵节晚开唱,表演的曲目有贺茶调、正采茶、卖杂货、闹五更、打花鼓、比古人、点兵调、朵仙花、铜钱歌、卖鸡调、倒采茶、采儿调等12个调(其中倒采茶、采儿调目前已失传)。贵贤采茶戏可分为舞台表演和游行表演两种形式。(一)舞台表演是指正月十一晚七时,采茶戏舞台表演队在自村的舞台表演“十二月采茶”戏,邀请全村男女老少以及亲朋友好友一起观看,体验浓重的文化氛围和节日的欢庆。贵贤采茶戏的舞台表演,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演,以“十二月采茶”为主要内容的歌舞演唱,反映了茶农劳动和爱情生活的歌舞。(二)游行表演,也就是采茶戏祈福队走街串巷入宅为主家祈福。正月十一晚上8点开始表演,7个茶娘左手提花蓝、右手打花扇,在手持红鹅伞的茶公领队下唱着旋律优美、抒情欢快的采茶歌,后面跟着的小孩手举蜂、猴、雀、鹿、虾、精、蟹、将、走马灯等灯彩,,伴着冲天的敲锣打鼓、吹拉弹唱的器乐,依此进入全村每个家庭。在主家的鞭炮声中,采茶队的茶公茶娘进入主家厅堂后,便用桂柳方言边唱边祝福主家添丁发财、丁畜两旺。待主家盛情款待和打赏后,依此退出并转入下一家,直至全村各家各户均走完,一般从晚上八点演到凌晨四五点才结束。

“三娘乖”习俗

  宾阳“三娘乖”为本地一项民间民俗活动之一,全县各镇(乡)都有流传,自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时期至今已有愈千年的历史。传说,古代我县有一农家壮族妹仔,排行第三,她天生丽质,禀性聪慧,心灵手巧,故人们尊称其为“三娘乖”,也有叫“密丝姑”、“ 三娘乖”的。据说,三娘是个从天上来到人间投胎的仙女,并说,如今乡间妇女所会做的纺纱织布、绣花绘画、针线剪缝、磨谷椿米、播种插秧编织等,所有的手工技艺和农业生产技能,都是她一手相传授的,故在本地那漫长的各个社会历史时期,农家妹仔长到12~15岁,其母亲或婶嫂便叫她们参加村里的祭拜“三娘乖”活动,祭拜“三娘乖”活动为音乐演唱兼念诵形式,有《请娘歌》、《引娘歌》、《十姐歌》、《赞娘歌》、《传艺歌》、《四季思歌》、《十二更歌》、《诉苦歌》、《散了思歌》、《又称“送神歌”》等共近400行,每一首就是一幅古代农耕时期农家少女田园生活的真实画卷。祭拜“三娘乖”目的就是盼望她们嫁人后,能像三娘一样成为一个心灵手巧,勤劳贤慧的有手工技艺和懂农业生产技能的人,做个人家的好媳妇,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

甘棠彩凤

  壮族民间舞蹈“彩凤”为甘棠镇逢塘村易坡屯一位叫易儿公的人于清朝咸丰年间随戏班外出演出期间偶发奇思而新创,至今已有130多年的传承历史。“彩凤”以竹编织成型,以纸裱外壳再作着色成鲜艳夺目,栩栩如生的彩凤方可上演。凤分雌雄,成双成对作表演,冠高大红者为雄凤,冠矮膆大者为雌凤,扮舞雄凤者着兰衣,雌凤者为红衣。舞凤配八音及锣鼓作伴奏,动作有“比翼双飞”“八字飞舞”和“之字起舞”等套路。舞“彩凤”一般在大年初一至初五,正月十五元宵节、甘棠地区农历5月13日的“关公磨刀节”(甘棠人称为逢圩节)及各种节日庆典活动中举行,以此作为向各家各户祝福拜年,恭祝大家新春快乐、丁财两旺、吉祥如意,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万事顺意,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由于舞彩凤可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的像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和喜爱。1954年时任区人民政府主席的覃应机同志曾特邀了易八公的传承弟子赴邕作专场演出。改革开放以来,甘棠的“彩凤”在宾阳县历年大型群文活动中均被特邀来作了艺术方块队游行表演,2003年曾与宾阳“游彩架”等艺术方块队赴邕参加了广西八桂旅游狂欢节的表演。2010年10月份与宾阳彩架一起随南宁市人民政府代表团到韩国果川市进行访问表演。

大罗毛笔

  大罗毛笔自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720年),至今已有了280多年的历史。大罗毛笔是广西乃至中南各省绝无仅有的毛笔生产专业村。大罗毛笔以其选料精良、配料得当、制料精细、质量上乘而深受广大客户的青睐和抢购,市场供不应求,创造了“恒信”牌、 “恒昌”牌、“鹤笔”牌等名牌产品,远销广西、广东、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四川、日本和香港等地及外国和地区。!大罗毛笔选料以狼毛、羊毛、兔毛、狐狸毛、马尾毛、鸡毛和猪毛作为制毫毛料,经过近120多道工序的精心制作而成。大罗毛笔有斗笔,长锋书画笔、寸楷、五言、七言对楷、极品羊、狼、兔毫,排笔等300多个规格品种。前全国人民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先生在1984年返乡省亲并视察大罗村毛笔生产时,曾挥毫题词为“继承传统工艺,精益求精,为我家乡放一异彩”、“笔挥千军万马,相与振兴中华”,充分肯定了大多毛笔辉煌的昨天和寄希望于发展的未来。

威风龙鼓队

  威风龙鼓队成立于2012年1月,由县文化馆负责组建和辅导,并逐步打造成一个品牌。队员主要有宾阳体校和宾阳职高的教练、学生70多人组成,有大龙鼓8面、中龙鼓32面,演出服装一批,金色和银色彩龙各一条。宾阳体校负责表演威风龙鼓,宾阳职高负责表演金色和银色彩龙。2012年炮龙节期间,威风龙鼓队参加了“炮龙之夜大型文艺晚会”、“文艺大游行”和“炮龙节主会场开光仪式”等活动,阵容震憾强大,宏扬了宾阳炮龙精神,充分展示了炮龙文化的魅力,深爱社会各界的好评。

旅游

  宾阳县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20多处。历史文物古迹主要有昆仑关战役遗址、古辣蔡氏古宅、程思远故居、武陵白鹤观、思恩府试院、南街、南桥、蒙大赉恩荣坊、回风塔、秀峰塔等;自然景观集中了山、河、湖、瀑、洞等,景色迷人,主要名胜景区(点)有新桥清平湖、黎塘相思潭(情人谷)、邹圩清水河、思陇凤凰滩瀑布、黎塘龙岩公园、和吉狮子洞、桃源忘忧谷、大桥石壁山、新桥葛翁岩等。

  • 邹圩清水河 发源于大明山陈峰北麓,境内河道长20多公里,河宽80—150米,河水清澈见底且无污染,河畔有灵泉,江中有怪石,河鱼以肉嫩、美味、可口著称。两岸群山连绵起伏,形状各异,山上有奇峰,山里有幽洞,山水互相映衬,构成一幅幅美丽的自然景观。沿江主要景点有八仙岩、鳌鱼石、将军山泉、娘娘庙、蝴蝶泉、莲塘岩洞等。
  • 碗窑峡谷漂流区 位于县城南面的白花山大峡谷,漂流全程3.5公里,途经16个高位水滩、12道江湾和9个戏水潭,全程漂流用时约100分钟。峡谷内的碗窑江全长8公里,水文落差30米,河水发源于海拔600多米的白花山和天柱寨,常年流水不断,水量充足。景区内山青水秀,景色迷人。
  • 蒙大赉“恩荣坊” 位于宾阳县宾州镇同义村,系明嘉靖皇帝为虎炳蒙大赉之功德而赐建。蒙大赉出生于明正德末年,卒于嘉靖年间,出身科第辉映的书香世家。大赉生性聪颖,才华横溢。嘉靖十六年(1537年)中举人,任郡守,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高中进士,官升朝廷礼部仪制司主政,兵部职方司南京,刑部山西司郎中,叙事职期间屡立功勋,为朝廷所器重,被明世宗恩封为“国舅”,后殉难于任上。明皇帝所赐建的“恩荣坊”代表宾阳县明代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亦是一座精美的建筑,但历经沧桑,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大部分已不存在。1997年开始筹资重建,规划以碑坊为轴心,统一故居、纪念馆、华表、长廊、亭阁、花坛等。现已完成部分建筑,其面貌可窥一斑。
  • 宾州古城 宾州古城位于宾阳县城城北,包括三联街、南街、外东门街和宝水江在内约3平方公里的区域,宾州古城始建于宋朝开宝六年(即公元973年),是广西四大古镇之一,是宾阳古代县、州、郡治地所在地,是宾阳建制伊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岭南地区古代重要商埠。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古宾州城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荟萃了宾阳历史人文景观的精华。宾州古城的房屋多为单层的砖瓦结构,每条街都有一到两户大户人家,其房屋建筑精美,砖雕、石雕、木雕都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古建筑的梁柱、斗拱、檩椽、墙面、天花都雕梁画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整座古城,主要遗迹有清代思恩府试院、文庙、护城墙遗址、护城碉楼、护城河遗址;有长达数里的以明清建筑为主休的南街、外东门街、三联街;有古色古香、饱含着劳动人民智慧和世道沧桑的李家大院、陆家大屋、黄家大屋、湛家大屋;有做工精巧、巧夺天工和南桥、截龙桥、斧桥;还有近代衙门旧址等古、近代建筑物和一大批有价值、待恢复的古建筑物。
  • 思恩府科试院 座落在宾阳县职业技术中学内,是清代科举选士的场所。试院原为右江道行署改建,乾隆六年(1741年)知州宋允升以试院倾圯,详请重建,其间经过多次修补。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即就试院创办“思恩府中学堂”后改为宾上迁中学,民国15年改为省立十二中学(今宾阳中学的前身)。思恩府试院座西北向东南,前后三座,左右包厢,前座和后座之间天井两旁各有一月门通向包廊,前座大门外廊两侧各有一个拱门,中座后廊两头个有一个拱门通向走廊。两边包厢走廊有10根圆柱,其余为方柱。2008年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思恩府试院“三年两试”,应试生员即驻考于此。知府考核宾、上、迁三县之士亦以试院就考。试院原有号舍1200间,随着教育兴起,应试生员倍增,试棚已不能满足应试所需。知州李彦章于道光六年(1826年)大修扩建,试院占广西之首。思恩府试院在广西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研究清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 宾州古南桥 位于宾阳县芦圩镇南街接三联街处,始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古称“太平桥”,历史上曾是邕桂来往的重要通道。原桥废坠,到了崇祯年间,宾州知州钱积中,决意创“太平桥”,“以通行旅”,于是和部属官员发动民众捐集资金进行修复。清雍正十二年,南桥坍塌,知州马朴又慷慨捐资修缮,成为现在的南桥。桥的每边栏杆十二根,档板十一块,栏杆高零点八米,档板高零点六米,该桥南北走向,三孔等跨,全长25米,全用料石无浆砌成,桥面宽4米。两边栏板全用长方形石板刻制的浮雕图案装饰而成,图案 共40幅。2009年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南桥建筑风格独特,全桥料石无浆砌成,造型古朴大方,雕刻工艺精巧,装饰图案典雅,是广西迄今保存较好的古桥之一,对研究我区古代桥梁建筑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 宾阳炮龙展示馆 位于宾阳职高老牌楼二楼,筹建于2008年,于2012年3月份建成,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馆内收集、展示了一批炮龙实物,主要有:特大精品炮龙1条,普通精品炮龙2条,礼品龙6条,流程龙2条,彩架模型1个,以及灯彩、虾兵蟹将、锣、鼓、钹、牛角号、舞龙帽、舞龙服装、炮龙火盘、龙珠、香炉等一批舞炮龙所必备的物品。
  • 宾阳壮锦陈列馆 位于宾阳县民族织锦厂织锦车间内,于2009年11月建成,占地面积200平方米,主要是以宾阳县民族织锦厂场馆为基础,通过厂房、织锦机、壮锦产品、图片、文字说明等,向群众展示宾阳壮锦的文化魅力和内涵。
  • 传统工艺陈列馆 坐落在宾阳县城城北片区,古宾州府衙内,占地600平方米,是一座古老的砖瓦建筑。这里曾是宋、元、明、清、辛亥、民国等历代府衙所在地。馆址曾为南宁地区行政专署的办公用房,广州军区一八七○部队、六九四九部队、广西军区五○四医院办公用房。1984年改为宾阳县职业高中办公楼。200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本馆所展示的实物及其图片,只是宾阳众 多藏品中的少部分,主要筛选其附着在文物及历史传统工艺有本地文化特征的样品,体现宾阳先人所特有的开放、宽容、创新的文化内涵。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传统工艺品共有300多件,主要包括汉代至今宾阳历代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两部分。其中,有国家的二级文物6件,三级文物16件,同时,也有明、清至今被誉为宾阳三宝的瓷器、壮锦、竹编等等,工艺精湛,内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真可谓年轮上塑三千年,镜湖明月照古今。宾阳传统工艺品则是反映宾阳历代历史文化背景的实物标本,它见证了宾阳历代能工巧匠努力探索勤劳创新所形成的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