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20年6月13日 (六) 09:25燕赵组08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唐·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写作背景: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题一作《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业师:业禅师的简称,法名业的僧人。一作“来公”。山房:山中房舍,指佛寺。待:一作“期”。丁大:作者友人。名凤,排行老大,故称丁大,有才华而不得志。

  此诗写作年代待考。此诗写作者夜宿山寺中,于山径之上等待友人的到来,而友人不至的情景。全诗不仅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令特征,而且融合着作者期盼知音的心情,境界清新幽静,语言委婉含蓄。


逐句释义: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夕阳越过了西边的山岭,千山万壑忽然昏暗静寂。
  壑(hè):山沟,山谷;大水坑。
  倏(shū):忽然。
  暝(míng):昏暗;日落;黄昏。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月照松林更觉夜晚清凉,风声泉声共鸣分外清晰。
  生:即生发,阵阵凉意从松林、月光中生出,弥漫整个山林,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夜色的清冷。
  满清听:满耳都是清脆的响声。满:充满,清风鸣泉交相呼应,萦绕耳际,以动衬静,精妙地写出了山中的幽静。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山中砍柴人差不多都回家去了,烟霭中鸟儿刚归巢安息。
  樵(qiáo)人:砍柴的人。
  烟:炊烟和雾霭。
  栖(qī):鸟在树枝或巢中停息。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期望你能如约来此住宿,我独自抱着琴等候在长满藤萝的小路上。
  之子:这个人。之:此。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期:约定。
  宿来:一作“未来”。
  萝径:长满藤萝的小路。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题图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诗意参考图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诗意参考图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夜宿山寺中,于山径之上等待友人的到来,而友人不至的情景。全诗景物描写十分清幽,语言含蓄委婉却不失韵味。

  前六句尽写夜色:夕阳西下,万壑蒙烟,凉生松月,清听风泉,樵人归尽,暮鸟栖定;后两句写期待故人来宿而未至,于是抱琴等待。展示了山寺一带黄昏时美丽的自然景色。

  前六句都是融情入景,到了第七句,才点出“之子期宿来”,然后在第八字再点出一个“候”字,彰显了诗人不焦虑不抱怨的儒雅风度,也从侧面表露出了诗人闲适的心境和对有人的信任。“孤琴候萝径”,以“孤”修饰琴,更添了孤清之感。孤琴的形象,兼有期待知音之意。

  表面上看起来,前六句是写景,只有结尾两句写候友。其实不然,诗从一开始就在写候友,不过诗人暗藏在景物中,没有露面罢了。前六句看起来是无人之境,实际上是有人之境。“群壑倏已暝”是诗人看到的,“松月生夜凉”是诗人感到的,“风泉满清听”是诗人的感觉,“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也是诗人看到的。这些诗句表明诗人候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待读到“孤琴候萝径”,暗藏在景物中的人,与抚琴候友的人迭在一起,形象蓦地活起来,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是此诗名句,写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见泉而感山幽,细致入微地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的全部感受,很有韵味。


名家点评:

  《王孟诗评》:此诗愈淡愈浓、景物满眼,而清淡之趣更浮动,非寂寞者。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生”、“满”二字静中含动,“尽”、“定”二字动中得静,禅语妙思。伯敬谓“尽”宇不如用“稀”字,那知“尽”字得暮宿真境。

  《唐诗摘钞》:与王右丞《过香积寺》作几不相上下,但王作调平时较浑,此作调高而语过峭,此处微输一筹。

  《唐诗别裁》:山水清音,悠然自远,末二句见“不至”意。


试题精选:

1.请概括前六句诗渲染的环境特点。(2分)

参考答案:寂静、清幽、清冷。(2分,至少写出2个词语)


2.对尾联中诗人的心态,有人说是焦急,有人说是平和。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示例一:焦急。诗歌前三联景物的描写,表现出了时间的推移,夜色已深;故人期而未至,“孤”字更流露出诗人的焦急心态。

示例二:平和。诗歌前三联描写了一幅静谧清幽的山中美景,表现了诗人心境的闲适;故人期而未至,诗人抚琴等待,足见诗人心态的平和。

(3分,情感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3.诗中前六句是如何表现时间的变化的?请欣赏其中第二联的妙处。(3分)

参考答案:①前六句先后描绘了夕阳西下、群壑昏暝、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形象,准确地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变化。②第二联写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清泉而感山幽。细致入微地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的全部感受,很有韵味。(或“从视觉、触觉、听觉等多角度表现日暮山间的清幽,表达了作者等待友人而心不急的闲适的心境”。)


4.诗中“孤琴”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以“孤”修饰琴,更添了孤清之感。“孤琴”的形象,兼有期待知音之意。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深情期待知音的孤独形象。


5.请赏析颔联中“生”“满”两字的妙处。(3分)

参考答案:“生”即生发,阵阵凉意从松林、月光中生出,弥漫整个山林,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夜色的清冷。(2分)“满”即充满,清风鸣泉交相呼应,萦绕耳际,以动衬静,精妙地写出了山中的幽静。(2分)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年),唐朝诗人。以字行,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王维齐名,称为“王孟”。其诗清淡雅致,长于写景,多反映隐逸生活。有《孟浩然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作267首,句二联。(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