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建德江”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行: 第1行:
《[[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全译新注]]》、《[[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扩展80首]]》、《[[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4-6年级)]]》<br><br>
+
《[[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全译新注]]》、《[[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4-6年级)]]》<br><br>
 +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0%; color:red;">'''宿建德江'''</span><br><br>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0%; color:red;">'''宿建德江'''</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孟浩然]]</span><br><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唐·[[孟浩然]]</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40%; color:green;">
 
<span style="font-size: 140%; color:green;">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br>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br>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br>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br>
 
</span></center>
 
</span></center>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
 +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
 +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
 +
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离乡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宿建德江》当作于作者漫游吴越时,与《问舟子》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
 +
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窗纱上(仿佛是芭蕉有意分给它的)。</span><br>
 +
  梅子:又称青梅、酸梅,是果梅树结的果。<br>
 +
  软齿牙:一作“溅齿牙”,指梅子的酸味渗透牙齿,使牙齿发软。<br>
 +
  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很大,长椭圆形,花白色,果实跟香蕉相似。<br>
 +
  分绿与窗纱:(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窗纱上。窗纱上的绿仿佛是芭蕉有意分给它的。<br>
 +
  与窗纱:《四部备要》本《诚斋集》作“上窗纱”。与:给予的意思。<br>
 +
 +
 +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
 +
 +
 +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试题精选:</span>
 +
 +
 +
 +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
A.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
B.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
 +
C.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
 +
D.此诗前两句为情借景抒情,后两句为触景生,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
 +
解析: D.选项正确的说法是: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
 +
 
 +
12. 这首诗是怎样抒发情感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
 +
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
 +
 +
(1)请简析第二句中的“新”字。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分析三、四两句中表达的作者的感情。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答案:
 +
 +
(1)以“新”说“愁”,别具一格。停船夜泊,本该好好休息,谁知在这鸟儿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新”字写出了诗人的愁苦时时而生。(意对即可)
 +
(2)这两句借景抒情,表面是写日暮时刻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与舟中人是那么近,旷野无垠唯有明月近人,我们能想象到诗人羁旅的惆怅、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等千愁万绪涌上心头,在表现手法上一隐一现,一虚一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构成了一种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意对即可)
 +
 +
 +
(1)"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
 +
(2)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
 +
 +
答:
 +
 +
(1)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的基调;
 +
 +
(2)天高地远,四野空旷,江水清澈,月亮倒影其中,显得离人很近。整个场景,因日暮而昏暗,又因月色而清淡。作者通过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性描绘,显示出诗人的寂寞孤独,将内心深处的愁绪鲜明地展现出来。(意思对即可)
 +
 +
 +
 +
(1)请简析第二句中的“新”字。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分析三、四两句中表达的作者的感情。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1)以“新”说“愁”,别具一格。停船夜泊,本该好好休息,谁知在这鸟儿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新”字写出了诗人的愁苦时时而生。(意对即可)
 +
(2)这两句借景抒情,表面是写日暮时刻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与舟中人是那么近,旷野无垠唯有明月近人,我们能想象到诗人羁旅的惆怅、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等千愁万绪涌上心头,在表现手法上一隐一现,一虚一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构成了一种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意对即可)
  
  

2020年2月3日 (一) 16:48的版本

唐诗三百首·全译新注》、《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4-6年级)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题与背景: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离乡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宿建德江》当作于作者漫游吴越时,与《问舟子》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逐句释义: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窗纱上(仿佛是芭蕉有意分给它的)。
  梅子:又称青梅、酸梅,是果梅树结的果。
  软齿牙:一作“溅齿牙”,指梅子的酸味渗透牙齿,使牙齿发软。
  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很大,长椭圆形,花白色,果实跟香蕉相似。
  分绿与窗纱:(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窗纱上。窗纱上的绿仿佛是芭蕉有意分给它的。
  与窗纱:《四部备要》本《诚斋集》作“上窗纱”。与:给予的意思。



作品赏析:




试题精选: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B.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 C.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 D.此诗前两句为情借景抒情,后两句为触景生,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 解析: D.选项正确的说法是: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   12. 这首诗是怎样抒发情感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1)请简析第二句中的“新”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三、四两句中表达的作者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以“新”说“愁”,别具一格。停船夜泊,本该好好休息,谁知在这鸟儿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新”字写出了诗人的愁苦时时而生。(意对即可) (2)这两句借景抒情,表面是写日暮时刻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与舟中人是那么近,旷野无垠唯有明月近人,我们能想象到诗人羁旅的惆怅、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等千愁万绪涌上心头,在表现手法上一隐一现,一虚一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构成了一种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意对即可)


(1)"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

答:

(1)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的基调;

(2)天高地远,四野空旷,江水清澈,月亮倒影其中,显得离人很近。整个场景,因日暮而昏暗,又因月色而清淡。作者通过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性描绘,显示出诗人的寂寞孤独,将内心深处的愁绪鲜明地展现出来。(意思对即可)


(1)请简析第二句中的“新”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三、四两句中表达的作者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以“新”说“愁”,别具一格。停船夜泊,本该好好休息,谁知在这鸟儿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新”字写出了诗人的愁苦时时而生。(意对即可) (2)这两句借景抒情,表面是写日暮时刻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与舟中人是那么近,旷野无垠唯有明月近人,我们能想象到诗人羁旅的惆怅、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等千愁万绪涌上心头,在表现手法上一隐一现,一虚一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构成了一种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意对即可)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