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建德江”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10个用户的18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全译新注]]》、《[[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4-6年级)]]》<br><br>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0%; color:red;">'''宿建德江'''</span><br><br>
+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0%; color:red;">宿建德江</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唐·[[孟浩然]]</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唐·[[孟浩然]]</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40%; color:green;">
+
<span style="font-size: 128%; color:green;">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br>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br>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br>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br>
第11行: 第10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羁旅诗]],体裁为[[五言绝句]]。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
  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离乡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郁闷与悲愤。这首诗大约作于作者漫游吴越时,与《问舟子》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离乡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宿建德江》当作于作者漫游吴越时,与《问舟子》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span><br>
 +
  移舟:移船(就岸)。<br>
 +
  泊:停船。<br>
 +
  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一作“幽”。渚,水中的小块陆地。<br>
 +
  客愁新:又新添了客中的愁思。客,指作者自己。愁:指思乡之愁。<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了心头。</span><br>
 
  移舟:划动小船。<br>
 
  泊:停船靠岸。<br>
 
  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一作“幽”。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br>
 
  客:指作者自己。<br>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原野空旷,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span><br>
+
原野空旷辽阔,天空好像比树还低;江水清澈,月亮倒映其中,与人靠得那么近。
  野旷:原野空旷。野:原野。旷:空而宽阔。<br>
+
</span><br>
 +
  野旷:原野空旷。野,原野。旷,空而宽阔。<br>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br>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br>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在靠近人。<br>
+
  江清:江水清澈。<br>
 
+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在靠近人。月,指江中月影。<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
  这是一首[[羁旅诗]],是作者漫游途中停泊在建德江边时所作,通过描写旅途中夜泊江上,在船中所见的景色,抒发了远离家乡、旅居在外时的孤独伤感之情,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
  
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
+
  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
  
 +
  头两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笼罩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客”是作者自指。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
  
 +
  <small>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small>
  
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
  后两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野旷天低树”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江清月近人”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作者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
'''名家点评:'''
  
 +
  《鹤林玉露》:孟浩然诗云“江清月近人”,杜陵云“江月去人只数尺”,子美视浩然为前辈,岂祖述而敷衍之耶?浩然之句浑涵,子美之句精工。
  
 +
  《唐诗解》:客愁因景而生,故下联不复言情,而旅思自见。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
  《唐诗别裁》: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
  
 +
  《茧斋诗谈》:“低”字、“近”字,宋人所谓诗眼,却无造作痕,此唐诗之妙也。
  
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
  《唐诗真趣编》:“低”字从“旷”宇生出,“近”字从“清”字生出。野惟旷,故见天低于树;江惟清,故觉月近于人。清旷极矣。烟际泊宿,恍置身海角天涯、寂寥无人之境,凄然四顾,弥觉家乡之远,故云“客愁新”也。下二句不是写景,有“愁”字在内。
  
 +
  《唐人绝句精华》:诗家有情在景中之说,此诗是也。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背后却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
[[文件:宿建德江题图.jpg|center|thumb|400px|宿建德江 题图]]
 +
[[文件:224宿建德江.jpg|center|thumb|400px|宿建德江 题图]]
  
 +
[[文件:《宿建德江》,华三川(1930—2004)作.jpg|center|thumb|300px|《宿建德江》,华三川(1930—2004)作]]
 +
[[文件:《宿建德江》瓷画,钟福洪绘.jpg|center|thumb|300px|《宿建德江》瓷画,钟福洪绘]]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试题精选:</span>
  
 +
  1.简要分析本诗抒发乡愁的思路和手法。
  
名家点评:
+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抒发旅途愁思的诗。前两句写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蒙的沙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后两句是借景抒情,在诗人的眼里,原野空旷辽阔,远方的天空好象低压在树木之上,使心情更觉压抑,惟有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带来些许的安慰。诗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是传诵已久的名句,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
  
《鹤林玉露》:孟浩然诗云“江清月近人”,杜陵云“江月去人只数尺”,子美视浩然为前辈,岂祖述而敷衍之耶?浩然之句浑涵,子美之句精工。
 
  
《唐诗解》:客愁因景而生,故下联不复言情,而旅思自见。
+
  2.诗的第三、四句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唐诗别裁》: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
+
  参考答案:原野辽阔无垠,天地相连,天比树低,水月映照,仿佛月在身边。描景状物非常真切动人。
  
《茧斋诗谈》:“低”字、“近”字,宋人所谓诗眼,却无造作痕,此唐诗之妙也。
 
  
《唐诗真趣编》:“低”字从“旷”宇生出,“近”字从“清”字生出。野惟旷,故见天低于树;江惟清,故觉月近于人。清旷极矣。烟际泊宿,恍置身海角天涯、寂寥无人之境,凄然四顾,弥觉家乡之远,故云“客愁新”也。下二句不是写景,有“愁”字在内。
+
  3.“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唐人绝句精华》:诗家有情在景中之说,此诗是也。
+
  参考答案: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的基调。
  
  
 +
  4.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试题精选:</span>
+
  参考答案:天高地远,四野空旷,江水清澈,月亮倒影其中,显得离人很近。整个场景,因日暮而昏暗,又因月色而清淡。作者通过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性描绘,显示出诗人的寂寞孤独,将内心深处的愁绪鲜明地展现出来。
  
  
 +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统摄全诗内容的是哪一个字?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
  参考答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羁旅愁思,统摄全诗内容的是“愁”字。
A.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
B.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
+
C.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
+
D.此诗前两句为情借景抒情,后两句为触景生,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
+
解析: D.选项正确的说法是: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
+
 
+
12. 这首诗是怎样抒发情感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
+
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
  
  
(1)请简析第二句中的“新”字。
+
  6.诗中点题兼写环境的诗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分析三、四两句中表达的作者的感情。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
  参考答案:“移舟泊烟渚”,此句点题兼写环境。“移舟”点出江行,“泊”字点出题面上的“宿”字,而“烟渚”二字,既写出了江边烟雾茫茫的时空环境,也体现了日暮无归的莫名惆怅,又为下面抒写羁旅客愁作了铺垫。
  
(1)以“新”说“愁”,别具一格。停船夜泊,本该好好休息,谁知在这鸟儿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新”字写出了诗人的愁苦时时而生。(意对即可)
 
(2)这两句借景抒情,表面是写日暮时刻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与舟中人是那么近,旷野无垠唯有明月近人,我们能想象到诗人羁旅的惆怅、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等千愁万绪涌上心头,在表现手法上一隐一现,一虚一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构成了一种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意对即可)
 
  
 +
  7.“日暮客愁新”中“新”有何内涵?
  
(1)"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
  参考答案:“新”的内涵丰富。一方面,它明说“日暮”引发了“新”的客愁,即无归之愁;另一方面,又暗示了“新愁”之外,自己心中还有许多旧忧。
  
(2)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
 
  
答:
+
  8.写出诗中的对偶句,并作赏析。
  
(1)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的基调;
+
  参考答案:“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工整的对偶句写景:野旷、天低、江清、月近。一写远眺,一写近观,抓住建德江畔景色的特点,写出它的自然之美,并以清新之景衬羁旅之愁,使情物化。
  
(2)天高地远,四野空旷,江水清澈,月亮倒影其中,显得离人很近。整个场景,因日暮而昏暗,又因月色而清淡。作者通过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性描绘,显示出诗人的寂寞孤独,将内心深处的愁绪鲜明地展现出来。(意思对即可)
+
 
 +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
 
 +
  B. 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
 +
 
 +
  C. 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
 +
 
 +
  D. 此诗前两句为情借景抒情,后两句为触景生,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
 +
 
 +
  参考答案:D。正确的说法是: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
 +
 
 +
 
 +
  10.这首诗是怎样抒发情感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
 +
  参考答案: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
  11.分析三、四两句中表达的作者的感情。
  
(1)请简析第二句中的“新”字。
+
  参考答案:这两句借景抒情,表面是写日暮时刻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与舟中人是那么近,旷野无垠唯有明月近人,我们能想象到诗人羁旅的惆怅、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等千愁万绪涌上心头,在表现手法上一隐一现,一虚一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构成了一种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意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分析三、四两句中表达的作者的感情。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以“新”说“愁”,别具一格。停船夜泊,本该好好休息,谁知在这鸟儿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新”字写出了诗人的愁苦时时而生。(意对即可)
+
[[文件:《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99.jpg|center|thumb|400px|《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99]]
(2)这两句借景抒情,表面是写日暮时刻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与舟中人是那么近,旷野无垠唯有明月近人,我们能想象到诗人羁旅的惆怅、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等千愁万绪涌上心头,在表现手法上一隐一现,一虚一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构成了一种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意对即可)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者简介:</span>
  
== 参考 ==
+
  [[孟浩然]](689~740年),[[唐朝诗人]]。以字行,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王维]]齐名,称为“王孟”。其诗清淡雅致,长于写景,多反映隐逸生活。有《孟浩然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作267首,句二联。(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
 
*[[唐诗三百首]]
 
*[[《小学生诵读 唐诗一百首》学习软件|《小学生诵读 唐诗一百首》目录]]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扩展80首]]
 
*[[中华古诗词经典名句]]
 
  
  

2022年7月3日 (日) 16:05的最后版本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题与背景: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羁旅诗,体裁为五言绝句。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离乡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郁闷与悲愤。这首诗大约作于作者漫游吴越时,与《问舟子》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逐句释义: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
  移舟:移船(就岸)。
  泊:停船。
  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一作“幽”。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客愁新:又新添了客中的愁思。客,指作者自己。愁:指思乡之愁。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原野空旷辽阔,天空好像比树还低;江水清澈,月亮倒映其中,与人靠得那么近。
  野旷:原野空旷。野,原野。旷,空而宽阔。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江清:江水清澈。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在靠近人。月,指江中月影。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羁旅诗,是作者漫游途中停泊在建德江边时所作,通过描写旅途中夜泊江上,在船中所见的景色,抒发了远离家乡、旅居在外时的孤独伤感之情,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

  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

  头两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笼罩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客”是作者自指。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

  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后两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野旷天低树”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江清月近人”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作者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


名家点评:

  《鹤林玉露》:孟浩然诗云“江清月近人”,杜陵云“江月去人只数尺”,子美视浩然为前辈,岂祖述而敷衍之耶?浩然之句浑涵,子美之句精工。

  《唐诗解》:客愁因景而生,故下联不复言情,而旅思自见。

  《唐诗别裁》: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

  《茧斋诗谈》:“低”字、“近”字,宋人所谓诗眼,却无造作痕,此唐诗之妙也。

  《唐诗真趣编》:“低”字从“旷”宇生出,“近”字从“清”字生出。野惟旷,故见天低于树;江惟清,故觉月近于人。清旷极矣。烟际泊宿,恍置身海角天涯、寂寥无人之境,凄然四顾,弥觉家乡之远,故云“客愁新”也。下二句不是写景,有“愁”字在内。

  《唐人绝句精华》:诗家有情在景中之说,此诗是也。


宿建德江 题图
宿建德江 题图
《宿建德江》,华三川(1930—2004)作
《宿建德江》瓷画,钟福洪绘


试题精选:

  1.简要分析本诗抒发乡愁的思路和手法。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抒发旅途愁思的诗。前两句写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蒙的沙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后两句是借景抒情,在诗人的眼里,原野空旷辽阔,远方的天空好象低压在树木之上,使心情更觉压抑,惟有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带来些许的安慰。诗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是传诵已久的名句,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


  2.诗的第三、四句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原野辽阔无垠,天地相连,天比树低,水月映照,仿佛月在身边。描景状物非常真切动人。


  3.“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的基调。


  4.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

  参考答案:天高地远,四野空旷,江水清澈,月亮倒影其中,显得离人很近。整个场景,因日暮而昏暗,又因月色而清淡。作者通过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性描绘,显示出诗人的寂寞孤独,将内心深处的愁绪鲜明地展现出来。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统摄全诗内容的是哪一个字?

  参考答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羁旅愁思,统摄全诗内容的是“愁”字。


  6.诗中点题兼写环境的诗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移舟泊烟渚”,此句点题兼写环境。“移舟”点出江行,“泊”字点出题面上的“宿”字,而“烟渚”二字,既写出了江边烟雾茫茫的时空环境,也体现了日暮无归的莫名惆怅,又为下面抒写羁旅客愁作了铺垫。


  7.“日暮客愁新”中“新”有何内涵?

  参考答案:“新”的内涵丰富。一方面,它明说“日暮”引发了“新”的客愁,即无归之愁;另一方面,又暗示了“新愁”之外,自己心中还有许多旧忧。


  8.写出诗中的对偶句,并作赏析。

  参考答案:“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工整的对偶句写景:野旷、天低、江清、月近。一写远眺,一写近观,抓住建德江畔景色的特点,写出它的自然之美,并以清新之景衬羁旅之愁,使情物化。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B. 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

  C. 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

  D. 此诗前两句为情借景抒情,后两句为触景生,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

  参考答案:D。正确的说法是: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


  10.这首诗是怎样抒发情感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11.分析三、四两句中表达的作者的感情。

  参考答案:这两句借景抒情,表面是写日暮时刻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与舟中人是那么近,旷野无垠唯有明月近人,我们能想象到诗人羁旅的惆怅、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等千愁万绪涌上心头,在表现手法上一隐一现,一虚一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构成了一种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意对即可)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99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年),唐朝诗人。以字行,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王维齐名,称为“王孟”。其诗清淡雅致,长于写景,多反映隐逸生活。有《孟浩然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作267首,句二联。(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