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菊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寒 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诗题与背景:

  《寒菊》是宋末诗人、画家郑思肖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宋诗》题作《题画菊》。这是一首题画诗,也是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宋朝)决不向新朝(元朝)俯首的气节。

  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他隐居在苏州,终身不出来做官,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就是他在南宋灭亡以后写的。


逐句释义: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菊花不与百花同开于百花丛中,(它)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意趣无穷。
  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并:一起。
  疏篱:稀疏的篱笆。
  趣: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表现作者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的主观之趣。
  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北风之中。
  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
  何曾:哪曾、不曾。
  北风:从北方吹来的风;寒冷的风。此处语意双关,以“北风”暗示北方来的蒙元统治者。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也是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宋朝)决不向新朝(元朝)俯首的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作者的情怀。抒发了作者不愿随从于世俗权贵、独守清高的人生追求和坚持气节、不仕元朝的爱国情操。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愿随从于世俗权贵,独守清高的精神。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表示自己忠君报国、宁死不屈的精神。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意思是菊花不与百花同开于百花丛中,(它)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意趣无穷。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而菊花不与百花争妍斗艳。百花已经凋零的时候,只有菊花独自立于稀疏的篱笆旁,意趣无穷。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表现作者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的主观之趣。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诗意深转一层,借菊言志。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也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作者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痛切悲壮。“抱香”,喻指作者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为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

  这首诗题咏的对象是画上的菊,而重点是托物言志,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物诗的特征。写菊便是写人,菊花不会自行掉落,只有被风吹袭后才干枯。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忠于宋朝、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作者(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这首题画诗也便有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


寒菊 题图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石鸣禽图》(局部),清代女画家李因作


试题精选:

  1.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寒菊”形象?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6分)

  参考答案:塑造了傲立不群(孤傲高洁),坚贞不屈的菊花形象。从“不并百花”“独立疏篱”中可看出不随时俗、孤高傲世。从“枝头抱香死,北风不落”中突出其在肃杀的北风中,枯守枝头,抱香而死的不屈坚贞。(3分)运用了托物言志(或象征、拟人)的表现手法。借菊花的独立疏篱、抱香不凋,抒写了自己不惧强暴、忠于大宋的情怀。(3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5分)

  参考答案:抒发了不愿随从于世俗权贵、独守清高的人生追求和坚持气节、不仕元朝的爱国情操。(1分)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愿随从于世俗权贵,独守清高的精神。(2分)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表示自己诗人忠君报国、宁死不屈的精神。(2分)


  3.“宁可枝头抱香死”一句中,你认为哪个字用的最为传神?请赏析点评。

  参考答案:一个“抱”字十分传神,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寒菊在北风中的顽强和坚贞表现的淋漓尽致,也表达出了诗人对故国的忠贞与热爱。


拓展阅读:

  郑思肖是宋元之际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寒菊》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抒写了诗人的忠肝义胆,深为后人推崇。

  从元至清,历代文献对郑思肖的这首咏菊诗均有记载。如元代王逢《梧溪集》,明代李诩《戒庵老人漫笔》、程敏政《宋遗民录》、徐《榕阴新检》、蒋一葵《尧山堂外纪》、邵经邦《弘简录》,清人潘永因编《宋稗类钞》、徐枋《居易堂集》、洪亮吉《北江诗话》、邵长蘅《青门剩稿》、况周颐《蕙风词话》、郑方坤《全闽诗话》、郑世元《耕余居士诗集》、黄锡蕃《闽中书画录》、沈涛《瑟榭丛谈》等,均记录或引用了该诗,其影响力不言而喻。

  郑思肖的《寒菊》诗在后世的记录中至少存在两种版本。


  《全宋诗》题作《题画菊》,诗为: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



  《全元诗》题作《寒菊》,诗为: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御寒不藉水为命,去国自同金铸心。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陈福康教授点校的《郑思肖集》,所录咏菊诗与《全元诗》相同。

  《全宋诗》与《全元诗》不仅诗题有异,诗句亦不同,除“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两句相同外,其余两句截然不同。


作者简介:

  郑思肖(1241—1318年),宋末诗人、画家。字忆翁,号所南,自称三外野人。连江(今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人。少为太学上舍,应博学宏词试。元兵南下,痛国事日非,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隐居苏州,寄食报国寺。工墨兰,兼工墨竹。有《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郑所南先生文集》等。又有《心史》,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苏州承天寺浚井时被发现,有说为后人伪托。存世画迹有《国香图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