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唐·杜牧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吴兴,今属浙江。隋时曾改湖州,唐天宝时又改吴兴郡。乐游原,注见李商隐《登乐游原》。

  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杜牧由吏部员外郎外放吴兴(今浙江湖州)任刺史时所作。


逐句释义: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当这清平可为之时自己却过得很有兴味,实因无能的缘故;喜欢孤云之闲也喜爱僧人之清静。
  清时:清平之时;太平盛世。
  闲:指清闲的时候。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我将手持旌麾向江海而去,(临去之前)到乐游原上眺望那位文治武功煊赫一时的明君唐太宗的陵墓。
  把:持。
  一麾:刘宋·颜延之《五君咏》:“屡荐不入官,一麾乃出守。”杜诗用其意。但颜诗之一麾,实即一挥,指阮咸受人排挤挥逐而出任始平太守。原是动词,杜牧却作为旌麾之麾用(古以官吏守郡为建麾),沈括因而指其误用。杜牧恐也知道,或者是故意以虚代实,袭其意而化用之。
  江海:指湖州,因其北临近长江,东临近东海,故云。
  昭陵:唐太宗的陵墓,在今陕西礼泉县东北九嵕(zōng)山。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是杜牧于宣宗大中四年(850年)将离长安到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任刺史时所作。此诗以登乐游原起兴,以望昭陵戛然而止,意在言外,引人深思,表达了作者想出守外郡为国出力,又不忍离京的忠君爱国之情,是晚唐社会士人矛盾心理的典型反映。简炼深刻,沉郁含蓄。

  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是说,在当前这个政治清明的年代,能够享有清闲幽静生活的人,应当只有像我这种无才无能之辈吧。其实这是一句反话。大中三年,原先被吐蕃占领的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的人民起义归附唐朝,这年八月,河、陇诸州老幼千余人来到长安,他们欢呼跳跃,脱掉胡服,换上汉族衣冠。这被看成是太平盛事的一件大事。但统治集团却因此而志满意得,粉饰太平。诗人说自己“无能”,显然也是对自己身居下位的一种牢騷、不平。次句“闲爱孤云静爱僧”承“有味”而来,具体写自己的闲静生活意趣。孤云来去悠悠,无依无傍,无心无机,闲逸自在,历来被士大夫们当做闲情逸致的象征。“闲”与“静”就是上句所指之“味”。而以爱孤云之闲见自己之闲,爱和尚之静见自己之静,这就把闲静之味这样一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显示了出来。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是说,正想到远离朝廷的江海之地去过一种潇洒自在的生活,但登上乐游原,却不由自主地遥望起西北方向的昭陵。第三句顺承上文“闲”、“静”。第四句却笔锋折转,含有无穷感慨,这一句也是本诗的主旨所在。登乐游原不望皇宫、城阙,也不望其他已故皇帝的陵墓,而独望昭陵,则是别有深意的。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合葬墓。唐太宗是唐代、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杰出的皇帝。他建立了大唐帝国,文治武功,都很煊赫;而知人善任,惟贤是举,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在登高纵目,西望昭陵,对盛世的追怀,对自己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包括在内。写得既深刻,又简炼;既沉郁,又含蓄。


名家点评:

  《石林诗话》:此盖不满于当时,故末有“望昭陵”之句。……(宋人江辅之被贬)谢表有云:“清时有味,白首无能。”蔡持正为侍御史,引杜牧诗为证,以为怨望,遂复罢。

  《懒真子》:“清时有味是无能……”右杜牧之自尚书郎出为郡守之作,其意深矣。盖乐游原者,汉宣帝之寝庙在焉。昭陵,即唐太宗之陵也。牧之之意,盖自伤不遇宣帝、太宗之时,而远为郡守也。藉使意不出此,以景趣为意,亦自不凡,况感寓之深乎?此所以不可及也。

  《唐诗绝句类选》:前二句乏逸俊。

  《唐音戊签》:旧史云:牧自负才略,兄惊隆盛于时,而牧居下位,心不乐。“望昭陵”者,不得志于时而思明君之世,盖怨也。首云“清时”,反辞也。

  《唐诗快》:遂成名言(首二句下)。此岂得意人语耶(末句下)?

  《唐贤清雅集》:昭陵为唐创业守成英主,后世子孙陵夷不振,故牧之于去国时登高寄慨,词意浑含,得风人遗意。

  《诗境浅说续编》:司勋将远宦吴兴,登乐游原而遥望昭陵,追怀贞观,有江湖魏阙之思。前二句诗意尤深。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12


作者简介:

  杜牧(803—约852年),唐朝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佑孙。大和二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其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