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尚书

添加64字节2014年10月16日 (四) 18:04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尚书》(汉语拼音:Shɑnɡshu;英语:Book of History),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又称《书》。“尚”的意义是上古,“书”的意义是书写在竹帛上的历史记载,所以“尚书”就是“上古的史书”。主要记载商、周两代统治者的一些讲话记录。有关商代的几篇流传到周代,或受周人语言文字的影响,或由周代宋国史官加工润饰。另四篇所谓虞夏的书,除《甘誓》素材可能传自夏代,历商到周才写定外,《尧典》、《皋陶谟》、《禹贡》均为春秋战国时代根据部分往古材料再加工所编成。  '''《尚书》'''([[汉语拼音]]:Shɑnɡshu;[[英语]]:Book of History),[[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又称'''《书》'''。“尚”的意义是上古,“书”的意义是书写在竹帛上的历史记载,所以“尚书”就是“上古的史书”。主要记载商、周两代统治者的一些讲话记录。有关商代的几篇流传到周代,或受周人语言文字的影响,或由周代宋国史官加工润饰。另四篇所谓虞夏的书,除《甘誓》素材可能传自夏代,历商到周才写定外,《[[尧典]]》、《[[皋陶谟]]》、《[[禹贡]]》均为春秋战国时代根据部分往古材料再加工所编成。  《墨子·贵义》说周公每天要读一百篇《书》,可知周初这类历史文献还不少,但到春秋战国时期所存已不多。从当时引用的情况来看,《左传》有五十多处,所引篇名为十八篇;《墨子》达二十二篇,综计当时各家所引,除泛称《书》者外,所见篇名合计逾四十余篇。其中三十余篇为现存《尚书》中所无;而传到汉代的二十八篇中,先秦未见引者也有十四篇。当时还出现《夏书》、《商书》、《周书》等名称,可能已按王朝作了汇编。不过还没有“虞书”一词,《左传》文公十八年出现过一次,顾炎武《日知录》已辨其非。又无“尚书”一词,《墨子·明鬼下》曾出现一次,王念孙《读书杂志》已校订为“尚者”之误。《尚书》书名为汉代今文家所定。  《[[墨子]]·贵义》说[[周公]]每天要读一百篇《书》,可知周初这类历史文献还不少,但到春秋战国时期所存已不多。从当时引用的情况来看,《[[左传]]》有五十多处,所引篇名为十八篇;《墨子》达二十二篇,综计当时各家所引,除泛称《书》者外,所见篇名合计逾四十余篇。其中三十余篇为现存《尚书》中所无;而传到汉代的二十八篇中,先秦未见引者也有十四篇。当时还出现《夏书》、《商书》、《周书》等名称,可能已按王朝作了汇编。不过还没有“虞书”一词,《左传》文公十八年出现过一次,[[顾炎武]]《[[日知录]]》已辨其非。又无“尚书”一词,《墨子·明鬼下》曾出现一次,[[王念孙]]《读书杂志》已校订为“尚者”之误。《尚书》书名为汉代今文家所定。  儒家的课程原有“诗、书、礼、乐”四项,礼、乐为讲堂外经常排练的实习课,讲堂上的课本只有《诗》、《书》,所以《商君书》和秦始皇的诏令中所严禁的也是这两种。到孟子、荀子时加上《春秋》,到《礼记·经解》中又加上《易》。《庄子》中后出的《天下篇》亦举此六种,《天运篇》并有“六经”之名。由于古时无法将乐调写成乐谱传下来,所以到汉代就只有《诗》、《书》、《礼》、《易》、《春秋》五种,合称为“五经”。《尚书》也成了儒家宣扬二帝(尧、舜)三王(夏、商、周)圣道的《书经》。  [[儒家]]的课程原有“诗、书、礼、乐”四项,礼、乐为讲堂外经常排练的实习课,讲堂上的课本只有《诗》、《书》,所以《商君书》和秦始皇的诏令中所严禁的也是这两种。到孟子、荀子时加上《春秋》,到《礼记·经解》中又加上《易》。《庄子》中后出的《天下篇》亦举此六种,《天运篇》并有“六经”之名。由于古时无法将乐调写成乐谱传下来,所以到汉代就只有《诗》、《书》、《礼》、《易》、《春秋》五种,合称为“五经”。《尚书》也成了儒家宣扬二帝(尧、舜)三王(夏、商、周)圣道的《书经》。
52,141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