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亭夏日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诗题与背景:

  《山亭夏日》是唐代将领、诗人高骈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千家诗》收录此诗。此诗写山亭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描绘了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


逐句释义: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绿树葱郁,树阴浓密,夏日漫长,楼台的倒影映在池塘水面。
  阴浓:指树阴浓密。
  楼台:指楼、台等建筑物。楼:多层建筑物;台:高而平,可供眺望的建筑物。
  池塘:蓄水的坑,一般不太大,比较浅。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微风吹皱池水泛起波纹,水面如水精帘一般,满架的蔷薇散发出的香气弥漫着整个庭院。
  水精帘:一作“水晶帘”。用水晶制成的帘子,多用作比喻。
  蔷薇:植物名。落叶或常绿灌木,种类很多,茎直立、攀缘或蔓生,枝上密生小刺,花有多种颜色,芳香。亦指这种植物的花。


《山亭夏日》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山亭夏日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夏日清新美景的赞美及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

  此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前两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描绘的夏日图景是:绿树葱郁,树阴浓密,夏日漫长,楼台倒映在池塘水面。“阴浓”二字,不仅写出树木繁茂,而且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并非泛泛之笔。一个“入”字,化静为动,写出了池水清澈,映着楼台的倒影,十分生动。

  后两句“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意思是:微风吹动池水泛起波纹,水面如水精帘一般,满架的蔷薇散发出的香气弥漫着整个庭院。“水精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有两层意思:其一,微风吹来,池塘水光潋滟,碧波粼粼,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其二,观赏景致时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这美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蔷薇花散发出的香气弥漫着整个庭院,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

  此诗所描写的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名家点评:

  谢枋得《注解选唐诗》:此诗形容山亭夏日之光景,极其妙丽,如图画然。想山亭人物,无一点尘埃也。“水精帘”乃微风吹池水,其波纹如水精帘也。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试题精选:

  1.这是一首写景诗,诗歌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山亭夏日的景色?

  参考答案: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


  2.有人说,“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入”字用得极好,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夏日午时,晴空骄阳,耀眼明亮,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化静为动,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映池中的真实情景。(意对即可)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水晶帘动微风起”诗句。(4分)

  参考答案:诗句巧用比喻的修辞(1分),把烈日照耀下的晶莹透澈的水面比作水晶帘(1分),生动形象地描画出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如同水晶帘动的清新静谧景象,美妙逼真(2分)。(要求:语句通顺。)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对夏日清新美景的赞美及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


  5.“阴浓”写景状物,妙在何处?“入”字有何意味?

  参考答案:“阴浓”二字不仅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入”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 “入”字正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意对即可)


  6.请具体分析“水精帘动”四个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水面的,全诗写景的角度又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

  比喻。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精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

  全诗从视觉、嗅觉角度写景: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意对即可)


  7.“水精帘动微风起”,明明是微风先吹起,作者为什么先说“水精帘动”?(6分)

  参考答案:烈日照耀之下的池水晶莹剔透,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到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了微风。


作者简介:

  高骈(821—887年),唐朝后期名将、诗人。字千里,幽州(今北京)人。世代为禁军将领。唐懿宗时,历官荆南节度观察使等职。唐僖宗时任淮南节度使、江淮盐铁转运使、诸道行营都统等职,镇压过黄巢起义军。后拥兵扬州,割据一方,终为部将毕师铎所杀。《全唐诗》存其诗一卷,收录其诗作49首。(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