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山西忻州:雁门关
山西忻州:雁门关全景
山西忻州雁门关:古关道
山西忻州:雁门关地利门
山西忻州:雁门关瓮城门
山西忻州:雁门关—杨六郎石雕像

  雁门关汉语拼音:Yanmenguan),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城要口之一。位于中国山西省代县西北20千米处。关东北山势峭拔,西为恒山西段,东南为五台山。境内悬崖绝壁,群山连绵。道路盘旋崎岖,两山对峙,形状如门,雁从中飞过故名。唐代于雁门山顶设关。明洪武七年(1374)移筑关城于今址。城门洞石匾上刻“天险、地利”。形势险要,向为山西省南北交通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沿关一线,古老长城将丛山诸峰联在一起,山上烽火台星罗棋布,城楼、内外城障亭墩,守望相助。关外筑大石墙3道,石墙25道,隘口18个。雁门关和宁武关、偏头关合称为内三关。这一带山多赭石,在阳光照射下更显出关塞壮丽,紫塞雁门为代州八景之一。

  雁门关景区是以雁门关军事防御体系历史遗存、遗址为主要景观资源的边塞文化、长城文化、关隘文化旅游区,景区规划面积30平方千米。随着近年来的大规模修复开发,古老的雁门关已经成为集“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边塞文化旅游目的地。

主要景点

  • 古关道,南起南口,经前腰铺、阜家坪,越制高点关城,再下雁门关村,经后腰铺至新广武隘城,全长20千米,古称“关沟四十里”。关道北通塞外高原,南接中原腹地,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始终为中原汉民族北出和草原游牧民族南下之咽喉要津,战时为军防戍守之关卡,平日为商家营输之必经,行人往来之通衢。
  • 地利门,与天险门对应的是地利门,石座砖身,额扁书刻“地利”二字。城门建有宁边楼,二层歇山顶结构,楼内原为杨六郎祠,现为雁门关古代军事博物馆。
  • 瓮城门,位于地利门外,俗称小北门。石砌门台,砖券门顶,额扁书刻“雁门关”三个大字。两侧镶嵌砖镌对联一副:上联为“三边冲要无双地,下联为”九寨尊崇第一关“。均为明末清初大书法家傅山所题。一字一砖,短短十四个字,形象地道出了雁门关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 云际泉,早在元代就已闻名。元代大诗人萨都刺曾游历并题诗,留有 “长吟入云际,袖拂日边霞”,“闻说名泉奇,观倒泻银河”等诗句。“泉出过雁峰崖畔,水声潺潺流远,犹如天边云际而出,故名‘云际泉’”。可见原来涌水量之大。泉旁曾建有楼亭,池中刻九石龙泄水,亭上书匾“九龙亭”,所以民间俗称九龙泉。2009年6月,云际泉这一千年古泉在旧址上被重新掘出,虽出水量不比从前,但仍为今日雁门关之难得胜景。清代曾任福建布政使的代州人冯云骧留有《过雁门云际泉亭》四首诗作,现刊于泉旁,以飨游人。
    • 雁池,云际泉旁的半月形水池就是雁池,雁门关因深情的大雁而得名,这雁池便是过关的雁阵停歇饮水之处。公元前33年,王昭君以汉室公主的身份出塞和亲,从长安出发,经河东(今运城)、晋阳(今太原),一路北上,由雁门关出塞。一路上告别故土的昭君哀婉凄怨,行至关前时,更是柔肠寸断、愁绪万千,于是拨动琴弦,奏起了离乡之曲,令听者动容,闻着心切。谁想南飞的大雁居然也被琴声吸引,而昭君的美貌更使雁儿们忘记了扇动翅膀,跌落到了关上。从此,雁阵每逢过关时,都要在池旁停歇饮水,并在关上盘旋徘徊,人们说,那是雁儿们还想再次目睹美人的绝代姿容,所以流连忘返,不舍离去。
  • 关帝庙,位于地利门西侧,坐西向东,建有大殿三间,正中塑关老爷坐像,西侧塑关平、周仓站像。大殿对面为三间戏台。
  • 马公杀虎处,马公是明代镇守雁门关的马姓官员。古代雁门关道两侧森林茂密、植被葱郁,时有老虎出没,屡屡伤及百姓,令过往行旅无不谈虎色变。当时马公的弟弟念及民生,自荐除虎害,却被虎所害。马公兄承弟志,终杀虎于道旁,使雁门关道恢复往日祥和。为纪念马公除害之功,当地百姓捐资立碑,曰“马公杀虎处”,且归葬其弟于碑侧。
  • 壮士亭,特为民国十五年(1926年)与国民军在雁门关水峪口战役中牺牲的山西陆军壮士而立。北侧柳林下的土丘即阵亡将士的公墓。1926年初,直奉晋三方联军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晋军在大同失利后,退守雁门关,遂与国民军在关前展开决战。战役持续3个月,最终在直、奉两方的助攻下,国民军败退山西,晋军势力由此扩展至绥远(今内蒙古中部)。此战晋军伤亡甚重。阎锡山感念之际,特建壮士亭并亲笔题字以示缅怀。
  • 杨六郎石雕像,建在海拔1600多米高的山梁上,由汉白玉雕刻而成。高19米,合57尺,寓意杨六郎57岁的人生历程。石雕像手持长矛,脚踏青山,身材魁梧,气宇轩昂,尽显杨家将的英雄风采。
  • 雁门寨,原有50多户人家,200多口人。历史的变迁使得如今的村庄仅剩6户人家,20口人。成为全国现存的不可多得的“边关村”。村庄虽小,却将一个“边关”村落的风貌和特点,展示得淋漓尽致。在历史上村民是地地道道的“边民”,关里的人称他们 “关外人”,而在关北人的眼里,他们又是“关里人”。他们非南非北,却又贯通南北,融合内外。他们是中原与塞外分界点上的生存体。至今他们的生活方式仍体现着兼容南北的特征,风俗习惯仍显露着杂揉胡汉的印记。
  • 后腰铺驿站,后腰铺是过关后的第一个村庄,也是商旅马队休整之所。过去这里客商云集,店铺林立,现已辟为蒙汉风情的景区服务区。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