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归南山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岁暮归南山

唐·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岁暮归南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南山,此处当指岘山,在作者家乡襄阳城之南。唐人诗歌中常以南山代指隐居地。

  孟浩然曾于开元十五年(727年)冬赴长安,次年应举落第即还襄阳。这次应试失利,使他大为懊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又很犹豫。这首诗是在这样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新唐书·文艺传下》:(王)维私邀(孟浩然)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


  据《新唐书·孟浩然传》:王维曾邀孟浩然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命其出,并问其诗,浩然乃自诵所作,至“不才明主弃”句,玄宗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这就是所谓“转喉触讳”。但此事恐系出于附会。《旧唐书》只说他“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全传也只有四十余字)或者他确有怀才不遇的牢骚,对玄宗也有所不满。

  《唐摭言》卷十一载,孟浩然至京在王维处,忽遇玄宗来,维奏闻,玄宗命浩然吟所作诗,即吟此诗前四句,玄宗曰:“朕未曾弃人,自是卿不求进,奈何反有此作。”因命放归南山,终身不仕。此事《新唐书》本传亦载。然此事可能出于附会,不足信。


逐句释义: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再在朝廷宫门前陈述己见,返归南山我那破旧的茅屋。
  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汉书·高帝纪》注:“尚书奏事,谒见之徒,皆诣北阙。”阙,宫门前的望楼。
  休上书:停止进奏章。
  敝庐:指自己的破旧家园。《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犹有先人之敝庐在。”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没有才能而使君主弃我不用,又因多染病朋友与我疏远。
  不才:不成材,没有才能。作者自谦之词。
  明主:圣明的国君。
  多病:一作“卧病”。
  故人:老朋友。
  疏:疏远。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白发渐渐增多催人慢慢老去,岁暮已至新春快要临近。
  老:一作“去”。
  青阳逼岁除:新春将到,逼得旧年除去。青阳,指春天。逼,催迫。岁除,一年过去。除,去。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心怀愁绪万千使人夜不能寐,松影月光映照窗户一片空寂。
  永怀:长久地思虑。
  愁不寐:因忧愁而睡不着觉。寐,一作“寝”。
  虚:空寂。一作“堂”。


《岁暮归南山》题图
《岁暮归南山》,陈十田《唐人诗意山水百开册》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归隐之作。首联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颔联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颈联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尾联阐发愁寂空虚之情。全诗语言丰富,层层辗转反复,风格悠远深厚,富有韵味。

  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这首诗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首联“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作者美好的盼望可以直接上书皇帝,可事实证明他太天真了。在此情况下道出了“北阁休上书”,正是自己希望落空情况下的自艾之言,所以不得已要“南山归敝庐”。


  颔联“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作者自幼抱负非凡,其志如此,其才如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颈联“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怎能不忧虑焦急。这一联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了作者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尾联“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正是由于作者陷入了上述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的情态。“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何等相似。“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这首诗看似语言显豁,实则含蕴丰富。层层辗转表达,句句语涉数意,构成悠远深厚的艺术风格。


名家点评:

  王之望《上宰相书》:孟浩然在开元中诗名亦高,本无宦情,语亦俨淡。及“北阙”、“南山”之诗,作意为愤躁语,此不出乎情性,而失其音气之和,果终弃工明主。

  刘辰翁《王孟诗评》:刘云:他人有此起,无此结,每见短气。又云:是其最得意之诗,亦其最失意之日,故为明皇诵之。

  方回《瀛奎律髓》:八句皆超绝尘表。

  《唐诗归》:钟云:五字恕(“北阀”句下)。谭云:自言自语妙。 钟云:浩然于明皇前诵此二句,自是山人草野气(“不才”一联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三、四二语不朽,识力名言,真投之天地劫火中,亦可历劫不变。

  《增订唐诗摘钞》:结句是寂寥之甚,然只写景,不说寂寥,含蓄有味。

  黄生《唐诗矩》:写景结,隽永。此诗未免怨,然语言尚温厚。卢纶亦有《下第归终南别业》诗,与此相较,便见盛唐人身份。

  徐增《而庵说唐诗》:此作字字真性情,当是浩然极得手之作。

  《唐贤三昧集笺注》:纯是真气贯注。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三、四婉笔叙质语,意尽而更饶隽韵,此最不易。宋人为之,败矣。诗联风花易构,质语难工,以此。五、六“青阳”二字,对出人意。岁前春与岁后春皆可作也,而岁后春作此更有情。

  《瀛奎律髓汇评》:冯舒:一生失意之诗,千古得意之作。纪昀:三、四亦尽和平,不幸而遇明皇尔。或以为怨怒太甚,不及老杜“官应老病休”句之温厚,则是以成败论人也。结句亦前人所称,意境殊为深妙。然“永怀愁不寐”句尤见缠绵笃挚,得诗人风旨。

  张谦宜《茧斋诗谈》:绝不怒张,浑成如铁铸。

  《唐诗合选详解》:吴绥眉曰:此种最为清雅,不求工而自合。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结句意境深妙。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70


试题精选:

  1.这首诗是在诗人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请分点概括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①仕途失意(或壮志难酬)之悲;②世态炎凉之苦;③年华已老之哀;④万念俱灰的无奈(或绝望、失望)。(1点1分,2点2分,3点4分)


  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松月夜窗虚”的妙处。(3分)

  参考答案:窗前松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虚(松间明月照着我的窗台,一切是那么空寂!注:意思相近即可。)该句以清冷寂寥之景写绵长不尽之愁,以景结情(或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语意双关),韵味悠长。(划线处各1分,答对3处即可)


  3.联系全诗,分析“不才明主弃”包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不才”是谦辞,“不才明主弃”写得有怨恨,有自怜或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


  4.“松月夜窗虚”中的“虚”字用得好很传神,分析传神在哪里。(3分)

  参考答案:“虚”字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5.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价《岁暮归南山》一诗时说:“结句意境深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寒冷的冬夜,一轮冷月透过松树,将清冷的光辉照进窗内,给诗人以清虚空寂之感。(紧扣“意境”,描述意境,2分)这句诗以景结情,语意双关,(指出手法,2分)既是对眼前清冷、寂寥的实景客观描写,也是诗人求仕不得后内心愁苦与无望的真实写照,含蓄委婉,极有韵致。(紧扣“深妙”,分析意境的含意与作用,2分)


  6.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表达自己归隐田园,不再“上书”的坚决意志。

  B.颔联中“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

  C.本诗颔联写出因为自己生病,故友疏远、明主见弃的凄凉之景。

  D.尾联“催”“逼”二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不遇明主白发早生的愤慨和激愤。

  E.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在辗转反复、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表达了一腔怨悱之情。

  参考答案:A、D(解析:A“表达自己归隐田园,不再上书的坚决意志”错误,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D.“表达出诗人不遇明主白发早生的愤慨和激愤”错误,是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年),唐朝诗人。以字行,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王维齐名,称为“王孟”。其诗清淡雅致,长于写景,多反映隐逸生活。有《孟浩然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作267首,句二联。(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