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县城俯瞰(从魏宝山)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巍山古城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巍山古城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巍山古街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巍山古城-文庙,位于古城西南,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为州学,州升府后称府学,又称庙学、学宫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拱辰楼,原为蒙化卫城的北门城楼,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原为三层,南明永历二年(1648年)维修时改为二层
巍宝山:南诏土主庙
巍宝山:南诏彝王大殿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彝族服饰
2012中华彝族祭祖节暨“美食大理、品味巍山”第二届中国大理巍山小吃节,2012年2月29日在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开幕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巍山扎染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汉语拼音:Weishan Yizu Huizu Zizhixian;英文:Weishan Yi Hui Autonomous County),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辖的民族自治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其境内的巍宝山而得名,是古代南诏国的都城。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地理坐标东经99°55′~100°25′、北纬24°56′~25°32′。县境北与大理市相连,东与弥渡县毗邻;南面与南涧县凤庆县相邻;西面与漾濞彝族自治县昌宁县漾濞江为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于1956年11月9日成立,总面积为2200平方公里。境内山地、河谷、盆地相间分布,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3.3%。辖4个镇、6个乡。境内居住着汉族彝族回族白族苗族傈僳族等23个民族。

  巍山地处哀牢山无量山上段,境内山势磅礴,峻岭逶迤,河谷、山地、盆地相间分布,最高点在与弥渡县交界的扁提山,海拔3037米,最低点在青华乡漾江边,海拔1146米。以境内西部山脉为分水岭,山脉以东为红河水系,以西为澜沧江水系的漾濞江。红河发源于县境内永建镇北部,是贯穿巍山坝子的一条国际性河流。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干夏雨、干湿季分明的和气候水平分布复杂,“立体气候”明显的地域性气候及立体性气候特征。由于海拔悬殊,导致气候垂直分带显著,因而具有从南亚热带到寒温带6种不同的气候类型,但就总体而言,巍山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

  巍山古称“蒙化”,是南诏国的发祥地。巍山是云南省的文物大县,历史底蕴厚重,文化积淀十分深厚,清代曾被御封为“文献名邦”。巍山境内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有巍宝山、玄龙寺、圆觉寺风景区、天摩牙寺、五印山、小鸡足山、圭峰寺、三鹤洞、蝙蝠洞、茶房寺、紫金山等,另外还可以开发的风景区有马鞍山乡的双龙洞溶洞、青华的蝙蝠洞等。农业特产主要有烤烟、茶叶、核桃、肉牛、黑山羊、白芸豆、啤大麦、水果、药材等。地方特产主要有民族风味小吃、蜜饯、咸菜、牛干巴、青豆小糕、荷包豆、扎染布等,特色小吃有扒肉饵丝香、什锦咸菜、麦兰腌菜、卜酱豆、青豆小糕、“牛打滚”、牛干巴、清香油、“南诏醇”酒、荷包豆等,巍山还盛产兰花、草墩等。“南诏古都、彝祖故里、道教圣地、鸟道雄关、红河之源、和谐回村”是巍山的六大名片。

  • 邮编:672400 代码:532927 区号:0872

行政区划

  全县辖4个镇、6个乡:南诏镇、庙街镇、大仓镇、永建镇、巍宝山乡、马鞍山乡、紫金乡、牛街乡、青华乡、五印乡。县政府驻南诏镇,距省会昆明市450多千米。

历史

  古代属滇国地。西汉遥置邪龙县。唐代时,南诏国在此创始,并为其早期都城。大理国时称蒙舍镇。元代改名为蒙化,明、清历为州、府。1912年降为县,1954年更名巍山,1956年设立了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隶属于大理白族自治州管辖。

  现存的巍山古城虽为明代初年所建,但也处处体现了其为南诏故都的风范。城市为棋盘式格局,方整如印,城内绝大部分民居都保持了明清时代的历史风貌。古城四面原有四座门楼,名曰“忠武”、“南薰”、“威远”、“拱辰”。现仅存北门拱辰楼,建于城墙上,总高度23米,南北屋檐分别悬挂“魁雄六诏”、“万里瞻天”两块巨大匾额,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此外,城内还有星拱楼、文华书院、等觉寺等诸多文物古迹。

历史沿革

  巍山命名,来自巍宝山。巍山原名“蒙化”,1954年,因当时有人提出“蒙化”带有歧视少数民族的意味,故而改县名。事实上“蒙化”这个名称应是出自蒙舍诏。巍山彝族自蒙舍诏后,大部分即以“摩察”、“密岔”、“密撒”(现通称密沙把)等作为自己的族称;如译为汉义,系指“蒙舍川的人”。故“蒙化”应是巍山彝族的族称。“蒙化”是蒙舍川的派生地名。蒙化的涵义及由来,当以主地名蒙舍为依据,即以当地彝族的族称命名。

  先秦属滇国。西汉初为西南夷叶榆部,元封二年(前109年),蒙化更名邪龙,隶属益州郡。东汉永平十二年(69),沿袭邪龙县,隶属永昌郡。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25),为益州云南郡邪龙县。西晋武帝泰始七年(271),为宁州云南郡邪龙县,东晋至南朝梁沿之。北朝周属南宁州。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7),邪龙属隋南宁州总管府。唐初,巍山为六诏之一蒙舍诏之地,因地处六诏之南,故又名南诏。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建立大蒙国,筑山龙山与图城为都。高宗永徽四年(653),筑蒙舍城为巍州治所,属剑南道姚州。开元十八年(730),六诏统一。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筑太和城,再筑大厘城驻守。开元二十九年(741),南诏都城从蒙舍城迁至太和城。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大理国建立,前期沿袭南诏旧制,后将巍山改设为蒙舍镇,统领原南诏开南节度地(今临沧和普洱市的部份地区)。

  元宪宗七年(1257)置蒙舍千户,属大理上万户;至元十一年(1274)改置蒙化府,十四年(1277)升蒙化路,二十年(1283)降蒙化州,复属大理路。明初,蒙化的南诏乌蛮后裔天摩牙九部火头(天摩牙是地域名,九部火头是官名)左禾率部归附明朝,并协助平复蒙化的其它地域。洪武十六年(1383)沿袭蒙化州。正统十三年(1448),升蒙化州为府。清初袭明制,为蒙化府。康熙六年(1667)省蒙化卫入府。雍正七年(1729)7月,裁楚雄府属定边县,其地并入蒙化府为南涧巡司。雍正八年(1730)7月,蒙化府属迤西道。乾隆三十五年(1770)2月,降为蒙化直隶厅,仍属迤西道。

  民国元年(1912)6月,划出蒙化直隶厅所属的漾濞巡检司成立漾濞县;划出白川(今红岩)、马街和赵州部分地区成立弥渡县。改蒙化直隶厅为蒙化府,辖漾濞、弥渡两县。民国2年(1913),改置蒙化县,迤西道改为滇西道。民国三年(1914),滇西道改为腾越道,蒙化县隶属之。民国18年(1929),废腾越道直属省。民国31年(1942),蒙化县属云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驻顺宁县)。民国33年(1944)第五区驻地迁至蒙化县。民国37年(1948),蒙化县属云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驻大理县)。民国38年(1949),蒙化县属云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驻姚安县)。

  1950年1月至4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在巍山设立滇西人民行政专员公署蒙化区办事处,辖蒙化、顺宁、昌宁、云县、缅宁、景东等县。同年4月,蒙化县改属大理专区。1954年6月,经蒙化县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提议,报中央人民政务院批准,改蒙化县为巍山县。

  1956年11月16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40次会议决定:撤销巍山县,设置巍山彝族自治县和永建回族自治县。巍山彝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为原巍山县的第一、二、四、五、六、七等6个区和原属凤庆县的爱国乡。自治县人民委员会驻原巍山县城。永建回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为原巍山县的第三、八等2个区。自治县人民委员会驻原巍山县大仓。11月9日,巍山彝族自治县正式成立;11月13日,永建回族自治县正式成立。巍山彝族自治县、永建回族自治县属楚雄州。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3次会议通过:设立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撤销巍山彝族自治县和永建回族自治县,以原巍山彝族自治县和永建回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合并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1963年9月14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35次会议决定:设立南涧彝族自治县。以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南涧地区为南涧彝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

  1997年,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辖2个镇、9个乡:文华镇、大仓镇、巍宝乡、庙街乡、永建乡、鼠街乡、牛街乡、龙街乡、马鞍山乡、紫金乡、青华乡。县政府驻文华镇。

  2000年,永建乡撤乡设镇,同年6月庙街乡撤乡设镇。至此,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辖4个镇、7个乡:文华镇、庙街镇、大仓镇、永建镇、巍宝山乡、马鞍山乡、紫金乡、鼠街乡、牛街乡、龙街乡、青华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常住总人口296124人,其中:文华镇18338人,庙街镇65151人,大仓镇49671人,永建镇49796人,巍宝乡35065人,马鞍山乡13249人,紫金乡12533人,鼠街乡13846人,牛街乡11025人,龙街乡10761人,青华乡16689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常住总人口304368人,其中:南诏镇46468人,庙街镇62540人,大仓镇49667人,永建镇53970人,巍宝山乡11981人,马鞍山乡15797人,紫金乡13202人,五印乡24401人,牛街乡11639人,青华乡14703人。

  2014年,南诏镇、庙街镇、大仓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

地理

  巍山县地形略似一只平卧的古瓷花瓶,南北两端狭窄而中部宽广;地势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县境东与弥渡县毗邻,西与漾濞彝族自治县和保山地区昌宁县、临沧地区凤庆县隔漾濞江相望,南与南涧彝族自治县接壤,北与大理市相连。巍山的山脉属云岭横断山脉的南延部份,地处云南省西部的哀牢山和无量山北段地区,和大理点苍山遥遥相望。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境内河谷、盆地、山地相间分布。海拔高差悬殊大,其中河谷最低海拔1146米,山地最高海拔3037米。巍山水系属红河和澜沧江两大水系,以境内西部山脉为分水岭,山脉以西的漾濞江流域属澜沧江水系,山脉以东的西河流域属红河水系。境内主要河流有西河、漾濞江和乐秋河。

气候

  巍山县位于北亚热带的南部边缘,总的气候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全县除少部分高山冷凉地区及河谷低热地区外,大部份都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越冬条件较好。全年平均气温15.6℃,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不低于-5℃,极端最高气温34.8℃(1958年)。全年日照总时数平均2320小时,太阳幅射总量5892兆焦耳,年平均降雨量800毫米,风向多为西南风,最大风速每秒20米。

自然资源

  全县森林覆盖率为60.7%,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境内有70多种野生哺乳动物,其中名贵动物有鹿、熊、狐狸、刺猬、穿山甲等;野生禽类有100多种,其中较为珍贵的有绿孔雀、锦鸡、画眉、绿鸠等。有300多种野生植物,植物除大量的云南松、华山松、高山栲,及大片针叶林、阔叶林、混合林外,尚有部分原始森林和唐代高山栲及明清古松、古柏、古山茶、古红椿、古楠木等古树名木;花卉品种有上百种,尤以兰花和菊花类驰名。中药材和菌类较多,有数百种。名贵药材有茯苓、天麻、巍参、细红花等;名贵菌类有松茸、鸡枞、香菇、木耳等。矿产资源丰富,经地矿部门探明的矿类资源有铁、锑、铜、铝、金、银、汞、锡等金属矿藏和煤、碳酸钠、盐等非金属矿物,金、铜、铁、锑、铅锌矿、石黄、石膏、石英沙等十几种,其中锑储量为9万个金属吨,金的储量为11个金属吨。已开采的有铁、锑、煤、石磺、石膏等。其中锑矿年开采量在4000多吨。巍山土地肥沃,物产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农、林、牧等产业的优势,盛产水稻、小麦、包谷、蚕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油菜、药材、茶叶等,是滇西现代农业示范县,云南油菜基地县,云南省牛羊基地县。

民族

  巍山是云南省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地区之一,主要有汉、彝、回、白、苗、傈僳等世居民族。

  彝族是最早在巍山地区生活的土著民族,西汉元封二年设邪龙县,东汉时“哀牢王反叛,邪龙县昆明夷卤承应募,率众大战于博南,大破斩之,传首洛阳,封为破虏傍邑侯”,史记明确记载两汉时居住巍山的昆明夷,即巍山彝族的先民;唐时,由两汉的昆明夷演变而来的民族称“乌蛮”,唐樊绰《蛮书》载:“六诏并乌蛮”,元明清时期由乌蛮演变而来的民族称“罗罗”,李京《云南志畧》说:“罗罗,即乌蛮也。”清代晚期《蒙化乡土志》载“蒙为六诏故地,土著尽倮夷……倮夷占十之七,汉人得十之三。”晚清至民国初,巍山人口中彝族仍占大多数。巍山彝族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唐时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奠定了云南行省的版图。明时南诏后裔左禾,协助明军征讨高天惠,左伽“三征麓川”功第一,官升三品,左正“能文翰,工诗画,有魏晋风”与新都状元杨慎为忘年之交,明清两朝巍山彝族有8人中举,3人廷试进士。

  回族是巍山又一主体民族,元明时期进入巍山,元宪 宗三年(1253年)忽必烈率蒙古军和西域回回军十万平大理,进入巍山的回回军留屯戍守,驻永建镇回辉登、大围埂、小围埂一带。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参加明军的回回随军平云南,大量的江南回回兵“变服民籍”,留永建一带屯田,清又有部分经商、传教者留居。以农业和商业为主业,同时开采矿石,组建马帮运输经商。清初回族人口兴盛“最盛莫如乾嘉间”,道光末期已发展到28个村寨,近万户,约五万人。咸同年间,因杜文秀起义失败,村子被烧,回民被杀,人口降至数千。经一百多年的休养生息,人口又逐渐增加,现已达两万余人。回族全民信奉伊斯兰教,回民文化水平较高,明清时有进士1人,举人12人,贡生7人。民国末期创建私立兴建中学,中阿文并授,阿文学校一般开设阿拉伯语会话、阿拉伯语翻译、古兰经选读、中国历史及阿拉伯历史等课程。阿文学校的教师一般是本村清真寺的阿訇,也有本村德高望重的、从学校退休回乡的老教师,还有个别成绩特别优秀的毕业生留校任教。学生来自6个省区、40个县,1951年改为公立中学,即现巍山二中。

  巍山的白族也是世居民族,据《滇史》载“蒙舍城……初为罗摩(彝族先民)及僰蛮(白族先民)居之” 。南诏统一六诏后由大理、凤仪迁入一部份。白族青年段伟,民国初派美留学,学成后回国任云南航空大队长、航空学校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参事室参事。白族村寨主要分布在永建、紫金两乡镇与大理市毗邻,现有人口约5000多,白族习俗与汉族略同。

  巍山的苗族有花苗、白苗和汉苗,以白苗为主,系晚清时期迁徙巍山,花苗较少,民国时又迁入十多户汉苗。白苗、花苗分布在西山一带,汉苗在东山永安一带。巍山苗族近200户,一千余人。过去生活不定居,经常搬迁,“居以棚,无房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定居,盖墙搭梁的茅草房,无石脚,屋内设火塘作厨房,居住同屋,现在苗家住房大为改观,已是一户一院大瓦房。苗族男子喜狩猎,农闲时结伴外出数月围猎,妇女善纺织、爱挑花、喜刺绣,衣服基本是自己缝制。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巍山苗族已有了自己的大学生,有的已在大专院校任教。

  巍山傈僳族,唐属“乌蛮”,明属罗罗,《明史》说:“有名栗粟者,亦罗罗之别种也,居山林,无室屋,不事产业,常带药箭弓驽,猎取禽兽。”傈僳族民国时迁入巍山,都在高寒山区,住茅草房、木垛房,多为佃户,以农耕和狩猎为生活主要来源,每年播种后,男人就集体外出狩猎,如遇灾年即迁徙异地开荒,过着不定居的游猎式生活,耕作粗放,在山地先撒种再牛犁,产量甚低,自织麻布缝制衣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定居,以农为主并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日子好过了,并住上瓦房,院落方整,有主房、耳房、面房、厨房,还有了自己的小学校,培养了一批高中、中专学生,有了本民族的教师。

  巍山境内的汉族都是明代后进入的。史载“蒙为六诏故地,土著尽倮夷,自明洪武中,始有汉族,均从征来者,一宦籍,一军籍,后来者皆商籍。”明设蒙化卫,有8个千户所,各类官员兵丁计6000余人,有仗打仗,无仗屯田戍守,自食其力。官兵多来自江西、安徽、江苏等省,现在的大后厂、小后厂、前厂、后厂、张官厂、王官厂等,就是当时蒙化卫所编制称谓,留下来作地名,现存的范、刘、姚、陈等族谱,都记录是明随沐英入滇屯田戍守,成了巍山汉族的始祖。因历史原因多居平坝和交通要道(驿站),后由四川迁入称客家的汉族一般居住山区。自汉族涌入巍山后,带来了中原文化,包括农耕、水利、制陶、冶炼、纺织、饮食、酿酒、宗教、文艺等等,促进了巍山经济文化的繁荣。建文庙,办社学,明清时汉族有进士19人、举人210人,明徐霞客游记中说:“闻城中有甲科三、四家,是反胜大理也。”现境内汉族居住户占一半多,各民族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和谐相处,实现了民族大团结。

巍山彝族风情

  生活习俗 巍山彝族主要居住在山区,田少地多,主食是大米、包谷、麦子和荞子。蔬菜除青白菜外,主要是瓜类和豆类,以及菌类。肉食主要有:猪、牛、羊、鸡肉和狩猎获得的野味。巍山彝族男女都喜欢吃甜酒喝白酒,成年男子还喜欢抽草烟和喝烤茶。巍山彝族住房一般由主房、面房和耳房组成。按彝族的传统习惯,主房所有权属父亲,面房属母亲,耳房属儿女。巍山彝族节日主要有:春节、二月八、沙户比节、火把节、月半节、中秋节等。

  婚丧习俗 巍山彝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缔结姻缘一般经过:相好、说亲、合婚、定婚、娶亲等几个过程。彝族娶亲日,要请阿闭(彝族宗教人员)念喜经。阿闭领着新郎敬天地、谢祖宗、拜父母。男方家大门口,由阿闭或长辈念退喜神辞,辞为“福禄重重自天来,婚姻相连已安排;东方一朵红云起,西方一朵紫云来;两朵积云南相结合,新郎新娘下马来”。然后一敬天,白头意诚;二敬地,地生万物;三敬诸神,清吉平安。进洞房后举行拜床仪式,洞房内点香,摆上升斗猪头,新人献祖拜床,喝交杯蜂蜜甜茶,再向双方的双亲敬茶敬糖。有的彝族村寨中还有“花子闹房”的习俗。新婚晚上,由三位男子,一人装老丑,一人装少妇,一人装未婚姑娘,相互取闹说笑,言辞多为吉利的话,如新婚新喜、多子多孙等。花子出大门后,芦笙开始领路,带着青年男女举行打歌活动。

  巍山彝族的丧葬极为隆重,民间有“死人不吃饭,财产分一半”的俗语。从人死亡到丧葬,一般分为探望病人、问丧、开吊、出棺、安葬、接祖、脱孝、送祖等几个阶段。

  彝族服饰 巍山彝族喜欢黑、白、青、蓝色的布料做服饰。服饰式样因地区略有差异。男的服饰各地基本相同,头戴瓜皮小帽或黑布和白布包头,身着黑色或蓝色和白色对襟衣裳,有11至13对纽扣,外加鹿皮或羊皮褂子或黑色领褂、麻布领褂。下身穿大档裤,脚穿剪口布鞋或皮鞋、胶鞋。老年妇女绕黑布或白布包头,戴黑色绕子,耳坠玉片耳环,上身穿黑色或蓝色弯褂长衣和黑色领褂,胸前佩带五穗银饰或针线荷包。年轻的彝族姑娘上身领褂多为红、黑、蓝色,脚穿绣花船形尖头布鞋或圆口布鞋。

  山歌小调 巍山彝族人民爱唱山歌小调,他们在田间劳动时唱山歌小调,在喜庆节日里唱山歌小调,在谈情说爱时唱山歌小调,用山歌小调充分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感情。彝家有句歌谣“不弹弦子不上路,不唱山歌不出门,男弹弦子绕路去,妹唱山歌绕拢来”。这说明巍山彝族和山歌小调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关系。巍山彝族山歌内容丰富,调子五花八门。内容有反映彝族历史的古歌,有歌唱幸福美满的生活的山歌,有表达男女情爱的情歌等。如“爱你爱你真爱你,请个画家来画你,把你画在被子上,盖起被子想起你。”等山歌都是即兴创作。山歌常为男女对唱,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山歌多用彝语唱,也有用汉语唱的。用彝语唱的调子除打歌调外,还有“青云薅荞调”、“东山喜调”、“五印山歌”、“彝家牛歌”、“哄娃娃调”等,旋律优美,歌声婉转。用汉语唱的,比较流行的有“二里半腔”、“凤庆山歌”、“青云山歌”等。

巍山彝族传统节日

  二月八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是巍山彝族人民的年节,节日隆重而热烈。各村寨都要举行活动,其中“栅大路”、“祭密枯”是共同的活动。这天,各村寨都要砍些树枝把进入村寨的各条路口封栅起来,不准外人进入村寨。祭密枯活动在本民族内举行,并且不准妇女参加。活动过程中,都说彝族话,不讲汉语。活动先是叫“地脉”接“密枯”,然后举行祭祀密枯活动,再由阿毕(彝族宗教人员)和童子以及青壮男人守密枯树三天三夜,而打歌是各村寨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彝族人民为什么要在农历二月初八日这一天举行如此隆重、热烈的活动呢?传说过去巍山彝族村寨中有位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老人,名叫密枯,住在离寨子一里外的窝棚里。有一年二月初八的中午,青壮劳力都下地干活去了,寨子里只剩下一些妇女儿童和老人,密枯突然发现两只饿虎向寨子里扑来,老人、孩子危在旦夕。在千钧一发之际,密枯老人不顾自身的危险,口中一边大喊“孩子们快跑!”一边用随身带着的砍刀将路边的树枝、刺芭砍倒堆在路上栅封大路,拖延老虎进寨,在精疲力竭时,毫不犹豫地迎着老虎站在大青树下,将饿虎引向自己。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老虎被射杀死了,村里的人得救了,但密枯老人却倒在血泊中。人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将密枯老人的尸骨葬在大青树下。此后,彝族人把大青树叫做“密枯树”,“密枯树”成为密枯老人的化身。彝族过“二月八”的习俗也就一代一代流传下来。2007年3月27日(农历二月初九),在巍山召开了“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文古籍第十二次协作会”,会议确定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为中华彝胞共同祭祀南诏大土主的主祭日。

  密士节 密士是树神。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全村杀一头猪敬献树神。祈求树神降福消灾,保佑全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沙户比节 “沙户比”为巍山彝语,意为“尝新麦”,时间在农历四月中旬。节日这天,家家户户用新麦面和糯米舂糍耙,蘸蜂蜜敬祖,请亲戚朋友尝新,庆贺小春丰收。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儿要带上糍耙等礼物回娘家探亲。

  土皇节 时间为农历九月中下旬,巍山彝族选择不属于家人属相日的一天晚上举行送土皇仪式。这一天,人们要用灶灰从主房内屋到面房,再到圈房画线,院心交叉线为中点,再画圆,定四个角,形成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分别插上一枝松枝和栗树枝,中央则插三枝,点香敬茶、米、酒、盐等食物,并一手抱公鸡,一手敲犁头,口念“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已土,我家在某月某日敬献土皇”。然后杀一只鸡,在五个方向插上鸡尾毛,烧鸡尾毛绕五个方位,待鸡肉煮熟后再敬献一次,全家叩首,念“送土皇,保安康,保田地,保地基”的吉利。最后把所有的树枝和香火送到房后路边,然后全家聚餐。

  咱喝戏节 “咱喝戏”巍山彝语为尝新米饭,时间在每年农历十月的一天。这一天,人们把收获的新谷舂成谷米,叫回出嫁的女儿和上门去的儿子以及亲友,杀鸡尝新米饭。尝新米饭时要先祭祖,再敬老人。吃饭时,由一位年长的老人致词“咱喝戏,戏欧戏,迟尼汗麦万,纳海去以麦多啦”。意为尝新米,尝呀尝,今年丰收了,祈盼明年更丰收。有的彝村还把新米舂成各种花样的饵块,着上色,分送给亲朋好友和村中的老人品尝。

巍山回族风情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巍山回族妇女

  生活习俗 巍山回族主食是大米、小麦,副食以请阿訇宰的牛、羊、和鸡、鸭、鹅等家禽肉为主,不吃异教人宰的或者自死的畜禽,不吃猪肉、鳝鱼和狗肉。蔬菜以青白菜、青菜、土豆、瓜类、豆类、茄子、辣子为主。回族还喜欢吃咸菜,主要有卤豆腐、豆瓣酱、皮萝卜等。每年旧历腊月时把牛肉腌制成牛干巴,牛肠子腌成干肠子,宰鹅腌制成腊鹅,作为食用或者商品销。回族喜欢喝茶,凡吃饭时都要泡上一壶清茶,一边吃饭一边喝茶。回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不论是饮食或穿戴很讲究卫生,保持身体洁净,饭前便后都要洗手,按伊斯兰教规定,回族在礼拜前都要沐浴洁身,每天进行几次小净,洗涤部分肢体,每七天一次大净(周身沐浴)。进行大小净时,严肃认真,不喜笑、不外露羞体,沐浴用淋浴,洗脸洗脚用铜壶浇洗,揩脸和揩脚巾各一块。巍山有21个回族村寨,村寨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每个村寨都有一座清真寺,供回族礼拜之用。回族的房屋为土木结构瓦顶两层楼房,主房堂屋正面的墙壁上每家都要悬挂阿拉伯文字的对联和中堂,两边墙壁上贴有伊斯兰教画历和克尔白(麦加天房)的照片或绘画;卧室的僻静处有“水房”(沐浴室),屋顶的大梁上一般都写有阿拉伯文字。回族的节日多数来源于伊斯兰教,即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来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主要有圣诞节、开斋节、古尔邦节、白拉特节、陈舒拉节等。回族群众传统、独有的节日主要是:姑太节、亡人节等。

  婚丧习俗 巍山回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一般主张同族而婚,但也不反对异族婚配,在和异族联姻时,多要求对方随从回族一方的生活习惯,在婚前一个礼拜要对方举行入教仪式。斋日期间不能结婚。回族男女的婚姻一般经历说亲、订婚、结婚三个阶段。结婚大喜之日新娘要受一点皮肉之苦,送亲队伍离开女方家到男方家路途中,回族儿童都要一把把地掐扭新娘,叫做“掐新娘”,据说是这天掐扭过的新娘以后才乖顺。回族婚姻除领取结婚证获得法律承认外,还必须通过阿訇念喜经证婚后在本民族中方可得到认可。

  回族的丧葬实行速葬、土葬、和薄葬,不宴请宾客,具有卫生、简朴、的特点。

  回族服饰 巍山回族长期和汉族相互杂居,男女服饰基本和本地汉族相同。部分女子则内戴小白帽子,外戴白、粉红、黑、绿等纱巾盖头(长至腰部),遮盖上体,形似面纱。男子则在参加节日活动和礼拜时才有明显区别:头戴白帽子或戴白布缠头,也有少数的戴紫红色或黑白无遮阳的帽子;教长和阿訇穿特制的绿色长大衣(礼服)。

巍山回族传统节日

  在伊斯兰教历中,每年9月为“斋月”,斋月期间,全体穆斯林都要进行一个月的斋戒,这期间,人们只在每天的黎明前、日落后各用一次餐,中间不吃不喝,禁绝一切饮食,这称之为“把斋”。艰苦的一个月的“把斋”目的,在于体验饥饿和干渴的滋味,从而做到心地善良、道德纯正,从心灵深处培养起同情和救济弱者、穷人的感情来。坚持一月的“把斋”后,回民们在这个月的最后一个夜晚看到一轮新月,标志着斋月结束,新的一个月开始,大家热烈庆贺 “开斋”,这一天是伊历10月1日,这就是“开斋节”。这一天,全村老幼齐聚清真寺,听“吾师台”讲经,集体颂读古兰经,集体举行“礼拜”仪式。“散拜”后,人们互送“油香”,互访亲友,相约聚餐。

  古尔邦节又叫宰牲节,在每年的斋月后70天举行,即伊历12月10日。古尔邦节源于宗教典故:相传古代阿拉伯圣祖易卜拉欣年老无子,他向“安拉”许愿,如晚年得子,愿将爱子杀死以祀礼,后来他果然晚年得到了一个儿子,“安拉”为考验他的忠诚而令他还愿,他虽悲痛万分但仍举刀砍向儿子,“安拉”及时制止了他,并送给他一只羊替为祭品。从此以后,穆斯林们每到这一天都要宰牲献祭,以示效仿易卜拉欣忠于“安拉”。而宰杀后的牲畜肉是不能出售的。也不能独家享用,要把一部分献送给村里的清真寺,一部分送给邻舍、亲友及村里的穷人,只剩余一小部分自己准备家宴。

  圣纪节是纪念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节日。传说穆罕默德诞辰和逝世都在伊历3月12日这一天,这一天也就成为穆斯林们缅怀和纪念这位伟人的节日,圣纪节也称为“圣诞节”。为了更广泛传扬“穆圣”的丰功及精神,巍山21个回族村过圣纪节的时间并不一致,而是前后相继,在回历3月前后,一村过了一村过。每个村举行圣纪节时,全村村民都会聚于清真寺,听“吾师台”讲读《古兰经》,讲穆罕默德的传教精神,鼓励回民们团结进取、艰苦创业。这一天,全村老少都身着节日盛装,其他回族村也都派出代表到该村庆贺。

  圣纪节后一天的姑太节,是穆斯林为纪念穆罕默德的大女儿法蒂麦而设的节日。相传法蒂麦从小就关心公众疾苦、朴素勤劳,长大后嫁给穆罕默德的“十大将”之首的阿里大贤,仍保持善良的心灵和勤俭的本份,穆斯林中流传着许多关于她的美德的故事。人们把法蒂麦作为穆斯林妇女的榜样来而颂扬,并设立了这个节日。这一天回族村寨的妇女都组织起来,穿上节日盛装,由所有妇女凑钱准备一餐丰盛的大餐,邀请村里的鳏寡孤独及贫困户聚餐,之后妇女们才自己欢宴,以学习法蒂麦的善良和勤俭。

文化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饮食文化

  自古以来,“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都在巍山交汇。南来北往、商贾云集,巍山一直是滇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形成了饮食文化中能适应酸、辣、甜、咸、淡各种口味的人群,造就了饮食文化的多元和丰富。再加上巍山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共生、共同繁荣发展的地方,彝族、回族、汉族、白族、苗族等民族各有其独特的饮食风味喜好,形成了巍山饮食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

  宴席主菜:

  牛干巴、牛肉片、红烧牛肉、牛肉粉蒸、牛烂扒、牛肉凉片、牛肠子、牛蹄筋、羊肉粉蒸、凉鸡、炸乳扇、牛肉酥肉、白合、木耳豆腐、皮豆腐、玉豆米、石榴花(野菜)。

巍山县小吃:巍山一根面
巍山县小吃:巍山月饼

  名特小吃:

  巍山名特小吃以品种繁多、风味独特、清淡养生和经济实惠而著称,“魅力巍山,小吃天堂”在省内外得到广泛认同。

  2011年3月12日,中华彝族祭祖节暨首届中国大理巍山小吃节在巍山举办。同时,举行“南诏一根面”申报大上海基尼斯纪录活动,按计划,本次“南诏一根面”冲击的长度为1390米。巍山是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南诏古国的发祥地,南诏兴起距今正好1390年,因此主办方特意选择这一数字作为南诏一根面的长度。最终结果“南诏一根面”长度被认定为1704米,不仅打破了原定计划的长度,而且成为中国最长的手工面条。

  目前,巍山特色饮食可分为饵丝、米糕、蜜饯等11个系列,90余个品种,其中彝家土八碗、巍山咸菜、火巴肉饵丝、一根面、青豆小糕、凉粉等深受各地游客亲睐。

  什锦咸菜     巍山臭豆腐   巍山蜜饯    牛干巴     炸乳扇      巍山回族宴席菜肴

  红烧牛肉     牛肉粉蒸    凉鸡      豌豆油粉    巍山棠梨花粑粑  树皮

  巍山扒肉饵丝   巍山过江饵丝  稀豆粉     巍山青豆小糕  巍山一根面    巍山卷粉

  巍山“牛打滚”  糍粑      巍山死面粑粑  回族大卷粉   冰粉凉虾     “土八碗”

  巍山凉粉     巍山烧饵块   巍山回族咸菜  巍山月饼

地方特产

  巍山的特产主要是:什锦蜜饯、什锦咸菜、巍山扎染、回族咸菜、草墩、兰花、清香油、“巍”字牌中成药、巍山牛干巴、青华绿茶、泡核桃、佛手柑、冬雪梨、树头菜、松茸等。

中药材

  巍山县具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据统计,县境内中草药有965种,232科,644属。

  通过试种和筛选,一些品种由野生变家种,选出了红花、附子、重娄、桔梗、金银花、续断、板兰根、灯盏花、药菊、佛手柑、三七、天麻、茯苓、川芎、当归等品种,其中:红花、附子、重娄、桔梗、金银花等品种的种植有一定规模,红花、附子以产量高、质量好,面积大被定为云南省生产基地县。

  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5万亩,2012年总产553.6吨,产值4802.93万元,平均每亩产值达3142元。品种以红花、重娄、桔梗、附子、金银花、续断、板兰根、灯盏花、药菊等为主。红花分布在马鞍山、紫金、五印、牛街、青华等乡镇的漾江流域低热河谷区;重娄分布在南诏、永建、大仓、庙街等镇和马鞍山、紫金等乡;桔梗、附子、金银花、续断、板兰根各乡镇都有种植。

旅游

  巍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大理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保存完好的始建于明洪武23年、距今600多年的巍山古城,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全国14座道教名山之一的巍宝山,有鸟类迁徙的要道“鸟道雄关”,有省、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余处。

  巍山是滇西著名的宗教圣地之一。巫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甚为盛行,其中尤以巫教、道教、佛教历史最为久远。境内有巍宝山、巫印山,小鸡足山等名山以及天魔牙寺、伏虎寺,降龙寺、玄尼守,灵岩寺等等道佛寺观。白唐代以来,在境内修建大批宗教寺庙,这些寺庙历代不断修复重建。据统计全县现有佛寺85座,道观104座,原始宗教78座。巍山古城始建于明洪武23年,城内古建筑星罗棋布,主要标志拱辰楼建筑雄伟壮观。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属于云南省大理州的一个多民族的县份,地处东经99'55’~100'25’,北纬24'56’~25'32’之间。全县总面积2200平方公里,人口31万多人。县境四周环山,是澜沧江和红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区。境内最高海拔为3037米,最低海拔1146米,西有红河之源阳瓜江纵贯巍山盆地。气候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光照充足,水资源较丰富而无污染,是最适宜人居的旅游胜地。

  巍山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异常丰富,它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浓郁的民族风情、众多的文物古建遗迹和悠久的民俗传统而闻名遐迩。在全国各旅游景区景点中,其旅游资源以独特性、地域性和丰富性著称。

  巍山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云南设置最早的郡县之一,春秋战国时属滇国,西汉设邪龙县,属益州郡,蜀汉时属云南郡。唐初,滇西地区六诏兴起,巍山为蒙舍诏,因地处五诏之南又称南诏。始祖细奴逻经营有方,日渐强盛,先后统一了蒙舍川各部落,于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建大蒙国称奇嘉王,筑山龙 山于图城为都,奉唐为正朔。后经罗盛、盛罗皮、皮罗阁数十年的发展,南诏强盛一时。《蛮书》说“孳牧繁衍,部人日盛”,后盛罗皮归附唐朝,并请求唐王朝批准“合六诏为一”,经过数年艰苦征战,统一六诏,建立了显赫一时的西南少数民族政权——南诏国,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迁都太和城,传承十三代,历时253年,与唐相始终,曾于两次天宝战争中打败最为强盛的唐朝。南诏在曾经在巍山经营92年。

  宋大理国在巍山设开南县、蒙舍镇。元朝设蒙化千户所。明朝设蒙化州,沿元制推行土司制,因南诏后裔左禾协助明军平定巍山有功,封左禾为蒙化土知州。二世土司左伽奉命参加“三征麓川”之役,战功卓著,受嘉奖,升左伽为临安(建水)府同知、大理府知府,后升蒙化州为府,左伽为蒙化掌印土知府、三品官阶。明王朝赠左伽“世守土府”金匾一块。明清两朝左氏历任土知府18人,承袭17世,时间长达513年。清沿明治为蒙化府,乾隆年间改设蒙化直隶厅。

  巍山虽然地处边陲,但是文化渊源深厚。唐初,蒙舍诏主即劝民读汉书,敦崇八行。南诏中、晚期创作《南诏德化碑》、《南诏奉圣乐》、《南诏图传》以及大规模建造寺庙宝刹。明洪武年间建盖孔庙办庙学,明清两朝设文昌书院、文华书院、崇正书院、南社学、北社学等,讲学授课之风盛行。明清时,蒙化有进士23人,文举220人,武举30人,贡生500多人。因人才辈出,被清廷御封为“文献名邦”。文者,文化人多文脉旺盛之谓也,献者,藏书及著述丰富之谓也。巍山文脉传承,1987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巍山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国务院公布列为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

  巍山文物古迹众多,风景名胜荟萃。有至今保留完整的明清时期建筑格局的巍山古城;有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道教名山、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森林公园、中华彝族祭祖圣地为一体的巍宝山;有圆觉寺双塔、等觉寺双塔、封川、文笔二塔;有登龙桥、崇化桥、永济桥、永春桥;有细奴逻耕牧地遗址、山龙山于图城遗址、蒙舍城遗址。馆藏文物有3000多件,其中有多件国宝级文物,各级政府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8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处。2003年文化部公布巍山为“中国民间扎染艺术之乡”,2005年,县人民政府公布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82项,2008年,国务院将巍山彝族打歌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古城内还保存明清时期的书院、社学、楼、阁、寺、庵、宫、庙、亭、坊、塔等古建筑20余处。

  巍山的主要旅游景区景点有巍山古城、巍宝山、东莲花历史文化名村、鸟道雄关、红河源头、五印小鸡足等。

  巍山古城被誉为历史文化活化石,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有东南西北4座城门,城方如印。城墙外四周有护城河、驰道,城门外设吊桥,北门城楼有三层,外建小月城,城中心处建星拱楼为印柄,向四面延伸建东街、南街、西街、北街。新东街、新西街围绕拱辰楼,形成了四方街,如“众星捧月”。古城格局以拱辰楼为中心,城市形成了南门城楼、星拱楼、拱辰楼、文献楼(现群力门)的一条中轴线,呈棋盘式建筑格局,拱辰楼作为古城标志气性建筑,和南面的星拱楼相对。星拱楼城楼檐牙高挑,挺拔俊秀,玲珑剔透,因此又有“凝秀楼”之美称。星拱楼也是巍山历史文化名城标志性建筑之一,1981年被巍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巍山古城内至今保留有25条街,18条巷,总长14公里多。街巷纵横交错,保留了明清棋盘式格局,街道宽窄有别,体现了道法自然的营造观,相互避让,移步换景,街道有直线,有折线,也有曲线。城内保存着明清以来的一大批古建筑和古民居。古城民居大多保留了明清建筑风貌,多为土木结构,青瓦坡顶的“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殷实人家则两种布局相连形成走马转阁楼,有的是以“六合同春”布局,如南街8号院,有的是两院三方一照壁相连。这些建筑古朴典雅,雕梁画栋。户户有庭院,家家栽兰花,有“满城朱兰风亦香”的诗句。古建筑按其使用功能合理布局,西北为蒙化府署,西街建孔庙,东街为察院行台、守备道署。还有布政分司、南社学、等觉寺及双塔、东岳宫、崇正书院、玉皇阁、文华书院、土知府等。所有古建筑规模宏伟,造型美观大方,结构严谨,出阁架斗,画栋雕梁,工艺精湛,民族风格突出,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既古朴典雅,又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现代生活气习,使这座名城古而不衰,新而不乱。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弘祖(字霞客),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游蒙化后在游记中写道“蒙化城甚整,乃古城也,城中居庐亦甚盛……是反胜大理也。”巍山古城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1994年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巍宝山最高海拔2509米。景区总面积19.4平方公里,主景区6平方公里。巍宝山历史悠久,古建荟萃,环境幽雅,自然和谐,集国家风景名胜区、中国道教名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南诏发祥地为一体,是非常罕见的具有优美自然景观和浓厚的人文景观的景区。1987年12月,山中22座明清时期保留下来的古建筑群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巍宝山长春洞被国务院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初少数民族建立的南诏国开国君主细奴逻,传说在巍宝山经太上老君点化后传位十三代,统治时间长达253年,统治疆域已超过今天云南省的区域,达到缅甸、老挝、泰国等地区。巍宝山因其悠久的历史而闻名于世。在山中还能觅到细奴逻当年生活、耕牧的遗址。山中始建于唐开元二年(714年)的南诏土主庙,是细奴逻孙子盛罗皮经唐王恩准所建,彝族土主崇拜从此开始。

  巍宝山集国家风景名胜区、中国道教名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南诏发祥地为一体,是非常罕见的旅游景区。巍宝山现存22余座明清时期的道教宫观,属于珍贵文物。文昌宫的文龙亭保存着的清代乾隆年间的彝族踏歌壁画,是研究彝族歌舞、服饰、社会风情的珍贵文物。长春洞大殿上数十幅群仙会宴图、三皇图、九龙图等,还有镂空雕龙图、八仙过海雕刻等都是艺术珍品,这些木雕、壁画、古建筑,是研究宗教、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料。1987年12月,山中明清时期保留下来的古建筑群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巍宝山长春洞被国务院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巍宝山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唐初少数民族彝族建立的南诏国开国君主细奴逻,曾经在巍宝山山脚耕牧,传说经太上老君点化后传位十三代,统治时间长达253年,其疆域已超过今天云南省的区域,达到缅甸、老挝、泰国等地区。唐开元二年(714年)细奴逻孙子盛罗皮经唐王恩准在巍宝山建盖南诏土主庙,中国彝族土主崇拜从此开始。承袭千年的巍宝山传统山会从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二月十五,历时半月,如今已经成为中华彝族祭祖节,南诏土主庙也成为全国八百多万彝族同胞的寻根祭祖胜地。

  巍宝山是罕见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有遍布19.4平方公里景区的林海,有各种名贵花木和古木群。生活着狐狸、九节狸、麂子、飞鼠、花面狸和金丝画眉、绿鸠等稀禽珍兽。自古形成了“天门锁胜、拱城远眺、美女瞻云、龙池烟柳、山茶流红、鹤楼古梅、朝阳育鹤、古洞藏春”八大盛景,素来享有“巍宝天下幽”的赞誉。

  东莲花村。为回族聚居的自然村,形成始于明洪武年间。村内尚有保存完好的中式建筑风格的清真寺一座、角楼五座、具有明清风格并注入了回族文化特质的古民居22院及一批古建筑,整个村落历史风貌保存完整。以前这里回族素有赶马经商的传统,是茶马古道上马帮文化浓厚的村落。该村的许多成员先后侨居海外,全村有归侨和侨属侨眷百余人,是有名的侨乡。2005年,村内马家大院建筑群被巍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东莲花村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月,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8年10月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清真寺建筑。巍山境内有回族村寨21个,建有22座清真寺。清真寺是穆斯林举行教仪和传授宗教知识的场所,最早建于明洪武年间,后来明末、清、民国年间先后建盖。随着历史演变发展,清真寺建筑形成了两大类特点:一类是西亚式建筑,高耸的尖塔(圆柱形、方形、多边形),尖拱形洞式门窗,大圆拱顶等为其主要特色,如小围埂清真寺、三家村清真寺、回辉登清真寺;另一类由于长期受汉文化的影响,清真寺建筑形成中国殿堂式建筑特色,如:大围埂清真寺、马米厂清真寺。

  两类清真寺建筑分别代表着中外、古今建筑艺术特征而各显风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扩大,近年来修建的礼拜大殿逐渐融合为中西合壁式建筑。外观造型上不再仿效大木架起脊式传统建筑,而是仿效阿拉伯风格和形式,巍山传统清真寺建筑则注重完整的布局,有明显中轴线,建筑物布局井然有序,又突出主体建筑的高大雄伟,充分显示中国传统建筑注重总体艺术形象的特点。

  巍山伊斯兰宗教艺术和回族民俗风情是十分丰富多彩的,比如在工艺、绘画、书法等方面也呈现出明显的特色,在风俗上呈现的民族文化,成为巍山县一笔珍贵的旅游资源。

  红河源。红河是唯一一条发源于云南境内的国际河流,而巍山就是红河的源头。红河全长1200多公里,在巍山县境内流经长度约69公里,云南境内690多公里,出境入越南,入北部湾注入南海。源头位于红河源头第一镇——巍山县永建镇西北约10公里的红河源村委会米鹿么村。一座起伏山包的丫槽间,一股股清泉汩汩流出,涓涓细流汇集成众多的小支流,而后义无反顾地蜿蜒曲折地向山下远去。源头,一块约两米高的石碑上书有“大红河源,额骨阿宝”八个红色大字。在巍山彝族语里,“额”为水之意,“骨”就是弯弯曲曲,“阿宝”是父亲的同义语。“额骨阿宝”就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父亲河。生命源始于此,数千年的文明就在这天地山怀中孕育、发生,形成和发展。红河源养育了巍山南诏文化、伊斯兰文化、道教文化,并使之生生不息,代代传承。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鸟道雄关

  “鸟道雄关”。位于巍山县城东面一座海拔2600米的隆庆关山垭口,历史上是滇西的古驿道。自古商贾行人通过此关进入巍山,是著名的茶马古道。同时,这里又是候鸟迁徙的咽喉之地,形成了天上鸟道和地上茶马古道合一的罕见奇观。明朝万历年间,在山垭口建了石亭、石房,供过往行人憩息,旁边的石匾上镌刻着“鸟道雄关”四个隶体大字,这是目前发现的有关候鸟迁徙最早的文字记载,称得上世界一绝。因隆庆关山高地险,森林植被茂密,经常浓雾弥漫。在夜里,浓雾遮住了星月,候鸟在这里迷失了方向,它们就在垭口来回盘旋,铺天盖地,发出各种叫声,形成候鸟聚会的世界,被称为“鸟会”。这里逐步发展成为旅游者观赏候鸟迁徙奇观的胜地和生物研究及考察候鸟的基地。据科学考察证明,每年从鸟道雄关经过的候鸟有天鹅、鹭鸶、白鹤、画眉、大雕等上百种鸟类。它们之中,有的体重达10多斤,有的不足一两,候鸟齐集之时,构成了五彩缤纷的神奇的景观。1997年9月,中国首次鸟类环志国际研讨会议在巍山县举行。来自日本、印尼、越南、泰国及中国等40多名鸟类专家亲临实地考察,破解自然界中的一个个“奥秘”,对88个品种2500多只候鸟进行细致研究,目睹了数万只候鸟迁徙的景观。同时,正式建立了“云南鸟类环志中心巍山站”。自此,国家鸟类环志中心每年都在此举办全国性的“鸟类环志研讨培训班”。中国和世界各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爱好者、专家学者纷纷慕名而来,一个集科研、生态、风情、观光为一体的旅游中心已面向世界开放。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巄(山于)图山城遗址,位于巍山县城西北十五公里,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巄(山于)图山城遗址位于巍山县城西北十五公里,遗址前临阳瓜江,山环水抱,易守难攻,地势险要,是古南诏国的军事要地。据古史记载,细奴逻建立蒙舍诏后,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在巄(山于)图山上筑城以居,该遗址为南诏国第一座都城遗址。2006年5月,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巍山彝族歌舞文化、地方节日火把节、回族的圣纪节、开斋节等节日,以及巍山的风味小吃等特有的旅游资源,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众多的自然风景区、历史文化遗存、收受的离身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等,共同构成了巍山多样化、差异性大、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具有很大的可旅游开发潜力和可旅游价值。旅游业作为巍山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开发,得天独厚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使如今的巍山成为一个理想的旅游休闲渡假胜地。巍山的蜜饯、扎染产品、草墩、兰花、清香油、“巍”字牌中成药、什锦咸菜、巍山牛干巴、青华绿茶、泡核桃、佛手柑、冬雪梨、树头菜、松茸及其他野生菌类是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产品。巍山小吃久享盛名,有“吃在巍山”的誉称,如今巍山农历二月初八已经成为“巍山小吃节”。巍山形成了成熟的的一日游、二日游旅游线路。各旅行社和旅游企业每年都引进大量的游客,目前有旅行社2家,单是巍山县城内就有各类宾馆、客栈七十多家。旅游交通便利,南北分别有关巍公路、巍南公路两条二级公路,便利游客车辆进出,尤其适宜自驾车游。巍山已经逐步形成了旅游“吃、住、行、游、娱、购”一条龙旅游服务配套体系。

  历届巍山县委、政府始终注重发展巍山旅游,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旅游优惠政策,从资金、手续、税收和用地等方面,积极为投资商提供方便。目前已经有云南省丹彤集团、资源集团等旅游投资集团在巍山进行招商投资。巍山县已成立了巍山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集中加大投融资力度。巍山资源优势潜在着巨大的商机,具有强大的可开发价值。巍山县竭诚欢迎有眼光的商家前来调研投资。

  由于巍山得天独厚的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县委政府的重视开发,巍山已经成为大理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云南省一个著名的旅游目的地。2008年以来,巍山县先后获得了“发现中国魅力小城”综合金奖、“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 ”、“中国魅力旅游名县”等多项桂冠。“十一.五”期间全县游客达到 526.745万人次,旅游社会总收入实现18.937亿元。巍山已经成为云南境内的一个旅游目的地,是国内理想的旅游休闲渡假胜地。

巍宝山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巍宝山玉皇阁,始建年代待考,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重建,是巍宝山中规模最大的殿宇,正殿通明天宫供奉玉皇大帝神像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巍宝山土主庙,俗名巡山殿,初建于南诏时早期,内祀南诏始祖细奴逻和文官波罗旁、武将敦郡矣

  巍宝山距巍山古城东南面十公里处,最高海拔2509米,景区总面积19.4平方公里,主景区6平方公里。巍宝山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道教名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南诏发祥地为一体,是巍山县重点文物集中之地和主要旅游景区。1987年12月,山中道教古建筑群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巍宝山长春洞被国务院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把巍宝山列为中国14座道教名山之一。

  巍宝山因道教而名,道教因巍宝山而盛。道教文化在巍宝山景区发展中起着核心和灵魂作用。巍宝山道教有如下特点一是巍宝山道教历史悠久,道观众多。据史籍记载,在汉代就有名士孟优(孟获之兄)在山中传教。唐初,源于四川鹤鸣山张道陵(俗称张天师)创立的“五斗米教”传入巍宝山,成为当地土著民族的宗教信仰之一。唐代中期,南诏国极力倡导佛教,在佛道消长相争中,巍宝山仍是大理地区的主要道场。明清时期,为避战乱,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的大批道人移居巍宝山,在武当山、青城山之间往来奔走云游,道教在巍宝山盛极一时,鼎盛时期,道人多达三百余人。道人在此地大兴土木,广建宫观,设置道场,先后在山中修建了准提阁、甘露亭、报恩殿、文昌宫、主君阁、老君殿、玉皇阁、三皇殿、观音殿、魁星阁、三清殿、三公主殿、财神殿、青霞观、灵宫殿、斗姥阁、培鹤楼、含真楼、长春洞等22多座道观殿宇。这些宫观依山就势,曲径通幽、出阁架斗、雄浑古雅,工艺精湛,布局精美巧妙,完整的保留着明、清的古建筑风格,体现出道家的文化意韵。这些全真道士们做功的修练场所,今天仍吸引着不少海内外游客慕名前来。中国道教协会的权威人士曾专程考察巍宝山,先后留下“巍宝仙踪”、“巍宝仙境”的墨迹。巍宝山的壁画和木雕艺术成为罕见文化瑰宝。在文昌宫的文龙亭,保存着清代乾隆年间的彝族踏歌壁画,是研究彝族歌舞、服饰、社会风情的珍贵文物。长春洞大殿上数十幅群仙会宴图、三皇图、九龙图等,颜色鲜艳,画笔流畅,还有镂空雕龙图、八仙过海雕刻等都是艺术珍品,是研究宗教、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料。二是道教在巍宝山还兼收了彝族的原始宗教成分。巡山殿便是这一特征的代表。相传南诏始祖细奴逻躬耕于巍宝山,后受太上老君点化成为南诏王,死后被封为巡山土主神,成为道教名山特有的一尊神。道教在巍宝山传播发展的过程中,根植于当地民族宗教,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这是其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三是巍宝山道教派别较多,能够和谐共处。明末清初,外来的道士在巍宝山辟道场传道教,他们以全真教的道教丛林制度,兴建道观。全真教中又有龙门派、天仙派之分。在民间还流传着不出家,平时可以吃荤的正一教流派。这些道派各有自己的侧重和特色,形成了巍山道教各派共存共荣的局面。

  巍宝山是国家级大理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景点。道教风格造就了“巍宝仙踪”这一著名景观,山中幽景古观、异井奇泉、山峰云景,构成了巍宝山史上著名的“天门锁胜、拱城远眺、美女瞻云、龙池烟柳,山茶流红,鹤楼古梅,朝阳育鹤、古洞藏春”八大胜景。巍宝山幽、秀、峻、险,历史上和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文化,道家的《老子》、《庄子》等经典,至今仍然展现出东方特有的智慧魅力。道教文化对中国人的政治、艺术、思维、养生、处世、修养等起着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巍宝山上保留完整的22座道观,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文化瑰宝,是重点保护对象。

  巍宝山是南诏国的发祥地及南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唐初彝族先祖南诏国开国君主细奴逻,传说在巍宝山经太上老君点化后称王传帝,传位十三代,统治时间长达253年,统治疆域已超过今天云南省的区域。其中土主文化是巍宝山南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主是彝族祖先崇拜的产物,彝族人民把真正能代表本民族气质和精神的、对社会民族有突出贡献的、深受公认的历史人物尊为“土主”,加以崇仰膜拜。南诏曾在巍山历经四代92年,以后,历代南诏王都被当地彝族群众奉为土主。

  巍宝山南诏土主庙初建于唐开元二年(714年),第三代王盛罗皮经唐朝钦准在巍宝山为其祖父细奴逻建盖了第一座土主庙,彝族土主崇拜从此开始。以后明、清各朝一直到现代经多次维修。2001年开始南诏土主庙扩建工程,新建了山门,扩大为三进两院,内立细奴逻十三代王及及部分家属共18尊铜像,并有大型浮雕《南诏图传》。1999年巍宝山南诏发祥地被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公布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3月27日(农历二月初九),在巍山召开了“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文古籍第十二次协作会”,会议确定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为中华彝胞共同祭祀南诏大土主的主祭日。顺应彝族祭祖的传统习俗,县人民政府将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农历二月十五定为彝族祭祖节。从此,巍宝山南诏土主庙成为全国彝胞寻根祭祖的圣地。

  除此而外,巍宝山还是一座民俗风情园。承袭千年的巍宝山传统山会从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二月十五,历时半月,人山人海,十分热闹。其间,举行传统歌会,四乡八寨的彝族男女老少着盛装,汇集在前山、后山打歌唱调欢度节日。作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巍宝山还是植物园和动物园。19.4平方公里景区内遍布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分布着有上千年历史的古柏树群、高山栲群,其中 “树王”华山松,高45米,粗可三人合抱。灵官殿一株明代古山茶,高18.8米,每年春天花开万朵,花大如碗,红似胭脂,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高的古山茶。长春洞稀有树种 “云头柏”,树形曲如虬龙,已有千年高龄。山中还分布着兰花、玉兰、杜鹃、山茶、蝴蝶戏珍珠等名贵花木。生有狐狸、九节狸、麂子、飞鼠、花面狸和白鹇鸡、金丝画眉、绿鸠等动物。由于巍宝山然景观独特,天然的形成了“天门锁胜、拱城远眺、美女瞻云、龙池烟柳、山茶流红、鹤楼古梅、朝阳育鹤、古洞藏春”八大盛景,为旧时巍山十六景之一,自古享有“巍宝天下幽”的誉称。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巍宝山的管理得到加强,接待服务水平得到提高,先后接待大量来自欧美各国的游客,来自国内的游人络绎不绝。

图集

收割稻谷,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庙街镇碧清村,2022年9月20日。新华社发(梁志强 摄)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