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工业革命: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1770年取得专利)
工业革命:德国克虏伯铸钢厂

  工业革命汉语拼音:Gongye Geming;英语:Industrial Revolution),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替代以手工业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社会变化过程。又称产业革命。它既是生产技术革命,又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首先发生于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19世纪30~40年代完成;法国德国美国俄国日本等于19世纪先后开始,在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陆续完成。

概况

  英国工业革命 又称英国产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1764年织工J.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可同时转动数个、数十个纱锭;1767年及以后R.阿克赖特制成水力纺纱机等,并在1771年创办世界上第一个棉纺工厂。以后,出现走锭纺纱机(即骡机),可同时转动数百个纱锭;出现动力织布机,效率提高数十倍。1768年,J.瓦特发明蒸汽机,第二年应用于工业生产。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标志工业进入新的时代,推动冶金、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的技术革命,改变了整个工业的面貌,实现机械化生产。工业革命促使英国工业生产迅速发展,1840年英国工业生产已占世界工业生产的45%,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

  法国工业革命 又称法国产业革命。始于19世纪20年代,完成于60年代末,约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其间法国的经济空前繁荣,1870年工业总值达120亿法郎,比1850年增加两倍。

  德国工业革命 又称德国产业革命。始于19世纪30年代,完成于70年代。1870年,德国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升至13.2%,超过法国,进入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

  美国工业革命 又称美国产业革命。约始于19世纪20年代,完成于60年代。其间美国工业总产值增加近9倍,1860年在世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7%,超过法国,仅次于英国。

  俄国工业革命 又称俄国产业革命。始于19世纪30年代,完成于80年代。80年代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度已占优势地位。但其技术设备一直从国外进口,没有在本国建成独立的、门类较为齐全的机器制造业。因此,俄国完成的是一场不完全成熟的工业革命。

  日本工业革命 又称日本产业革命。约始于19世纪70年代,完成于20世纪初,用30多年时间走完欧美国家半个世纪到一个世纪的路程。

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工业革命

商品经济的市场日益扩大

  自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以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从内部腐蚀封建经济,瓦解着封建制度的肌体。国内的资本主义市场在不断地扩大。与此同时,西欧诸国不断地进行海外扩张,海外市场迅速扩大,从而刺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现代大机器工业的先驱——手工工场的发展

  从16世纪开始,一些分散的手工工场发展为集中的手工工场。这是资本主义工业组织的雏形,也是现代大机器工业的先驱。到18世纪中期,手工工场里分工越来越细密,劳动工具专门化了,工人的技术也日益定向而纯熟。这就为以后的大机器的发明创造了技术前提。英国的毛纺织、采矿和冶金等部门的手工工场广泛发展,工艺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准备了重要的经济条件

  自从地理大发现以来,西欧的海外殖民掠夺,加上国内对下层人民的剥夺,西欧各国都有一定的资本原始积累,这为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条件。

  那么,在欧洲各国中,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而不是其他国家呢?这是一个中外学者反复讨论而经久未衰的论题。人们试图在诸因素中寻找出一两个说明应该在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但论点提出时往往都碰到了对立面。如果说有利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是主要因素,那么,这些状况在18世纪以前就存在,而且低地国家也有类似的地理因素,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18世纪以前的国家,或其余低地国家呢?如果说新教精神与伦理是主要因素,那么又怎样解释在信奉同一宗教的国家,如丹麦与瑞典没有诞生最早的工业文明呢?如果说人口革命引起国内市场的扩大和提供了工业劳动力的来源是主要因素,那么,同一时期在爱尔兰,稍后在挪威与瑞典也经历了相同的人口增长,为什么在这些国家没有伴随出现英国似的经济高涨;如果说特殊的社会结构和商业资本的丰厚是主要因素,荷兰先于英国进行了农业革命,荷兰社会同样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荷兰前工业社会的资本积累更为丰厚,为什么荷兰没有从重商主义和海运霸权跨入工业文明呢?如果说突然爆发的技术革新和发明天才是主要因素,那么,在法兰西也有高水平的机械发明,它的科学进步是惊人的,工业我们为什么没有起源于法国?因此,工业革命只能是各种因素相互交叉作用的结果。恰如埃文斯所说:“我们能在欧洲其他国家看到他们具备其中一个或几个因素,有的甚至更加显著。但是,只有英国具有如此丰富的各种因素的结合”。这些因素的积累触发了一种连锁反应,即一个递增的、自我持续的技术发展过程,这就是英国的工业革命。那么到底是那些因素促使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呢?我认为,主要是下列因素:

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原因

英国具有他国无可比拟的优越社会和政治条件

  英国的封建割据势力相对来说是不强大的。“红白玫瑰战争”、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又大大地削弱了其势力。到克伦威尔征服苏格兰时,大不列颠已实现了政治统一,扫除了国内关税壁垒,建立了国内统一市场。这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为工业革命创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1688年宫廷政变后,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建立了联合统治。1689年《权利法案》和1701年《王位继承法》,削弱了王权,加强了议会的统治地位,奠定了现代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基础。从1707年起,国王不再对议会通过的法律行使否决权,国会有了完全的立法权,国家行政权力主要掌握在内阁手中。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使得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可以牢固地掌握政权,而且还可以利用一整套上层建筑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加速资本原始积累,如加速圈地运动、对外掠夺殖民地,推行国债制度。再如,税收政策,英国实行了对内自由放任和对外保护关税相结合的灵活政策。对国内经济,政府采取自由放任主义,很少实行直接干预,它大力推动本国产品出口,对一些商品实行出口补贴。在19世纪40年代改行自由贸易政策以前,英国对外国商品实行区别税率,对殖民地商品给予优惠待遇,对本国工业急需的棉花、靛青、木材等原材料实行低关税政策,而对糖、烟草、咖啡、茶、酒类等所谓的奢侈品征收较高的关税,对可能与英国商品竞争的外国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这种灵活的税收政策保护了民族工业,保证了廉价原材料的来源,并能充分激励竞争机制。在实行保护关税政策的条件下,英国的国内市场和殖民地形成了当时“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农业革命”奠定了工业革命的基石

  工业革命前,农业是英国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英国要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就不可避免地要从改造农业入手。英国的土地占有制度经过延续4个世纪的圈地运动、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土地立法等,把封建的土地占有制改造为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与此相伴的是小农大批破产。千百万农民失去土地,被迫涌入城市谋生,从而为日益发展的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也为工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国内市场。

  大农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也使英国农业生产率得以大幅度提高。据克拉夫兹的宏观经济分析,1610-1618年,英国农业生产率以年均1%的速度递增,比工业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快了近一倍。土地生产率也增长迅速。1750年小麦母产8蒲式耳,1800年为20蒲式耳,到1851年达到27蒲式耳。此外,羊的数量增加2倍,牛的数量增加近一倍。1650年英国一个农业工人生产的粮食可以供养1·5个非农业人口,1800年为2·5人,到1860年为6人。这一时期英国人均产量比爱尔兰、荷兰、德国、比利时、法国高出40-50%,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为英国工业化奠定了基石。因为它为工业提供了廉价的、日益增多的原料和粮食。

  而此时,法国仍以小农经济为主,农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资本原始积累的急剧扩大

  手工工场生产转变为机器大生产(技术革新、建立工厂制),需要相当多的资本积累为前提。英国的资本积累有许多优势。

  其一、英国作为最大的殖民帝国,从直接的殖民掠夺和独占殖民地市场方面得到的财富大大超过其他国家。(1688年以前,英国已在爱尔兰、印度、西印度群岛和大西洋沿岸的北美大陆建立了许多殖民地据点。英国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殖民扩张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了争夺殖民霸权,在整个18世纪,英国先后发动和参加了一系列的殖民战争。通过这些战争,英国击败了争夺殖民霸权的主要对手法国,从法国手中夺取了北美大片土地,并完全控制了印度。1788年,英国在澳洲建立了殖民据点悉尼港,以后加紧向澳洲移民。到18世纪最后30年,英国变成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区的中心。)那时除了贩卖奴隶外,远洋转口贸易是获利最大的。印度的胡椒每磅2便士,运到英国后买20便士,丁香每磅9便士,在英国卖6先令,生丝每磅7先令,到英国价值20先令。英国又将此类殖民地物产转运到西欧北欧各地,当然赢利更丰厚。航海条例给英国带来的好处不仅是商业赢利。英国经济学家彼得·马赛厄斯指出:“随着载货船只荡起的尾波,更多的财富留入了英国。”一些本来可能落入荷兰人和法国人手中的巨额财富和使制造业兴旺发达的机遇,因航海条例和殖民战争转到了英国的五大港口区域。据统计,1660-1760年间,英国的出口贸易翻了3-4倍。1660年为4100000磅,1760年增至6400000磅,在所增加的2300000磅中,有1/2强来自转口贸易。

  其二、英国是最大的奴隶贸易国。根据乌特勒支条约,英国获得向西属拉丁美洲贩卖黑奴的专利权。在18世纪英国是最大的奴隶贸易国。1686-1780年,共向美洲贩卖了230万黑奴。1783-1793年仅利物浦,商人贩卖奴隶就达333,000人,获利1200余万英镑,平均每年111·8万英镑。18世纪英国向法国、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输入了50万黑奴。英国的大商人、船主和贵族就是依靠这种罪恶发了横财。[1807年3月25日,英国议会通过《废除奴隶贸易法案》,禁止英国船只从非洲往美洲运送奴隶。昔日西非最大的奴隶转运站——戈雷岛见证了西方殖民者实行奴隶贸易、残酷压榨非洲人民的罪行。英国港口城市利物浦将于2007年8月23日正式开放国际奴隶制度博物馆。今年是英国废除殖民地奴隶贸易制度200周年纪念,本月23日也是1791年法属海地爆发奴隶起义的纪念日。1999年,利物浦市政厅正式就那段历史道歉,“为城市在这样一场人类悲剧的贸易中扮演的角色表示羞愧和懊悔”。本杰明说,博物馆不会“保持中立”,而是要“主动向偏见、误解和种族歧视发起挑战”。博物馆入口处旁的墙上,刻写着美国前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名言“自由的历史,就是抗争的历史”。

  其三、国债及消费税成为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杠杆。为了进行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战争,英国政府发行了巨额公债。七年战争前夕,国债已增加到1亿2千多万英镑。国债券的购买很多是大资产阶级,他们从国债中获得了大量利息(8%)。18世纪60年代初,政府每年要支付大约500万英镑的国债利息。1778年6月30日《日内瓦新闻》刊登了一段挖苦的话:“经计算,英国如每分钟拿出一基尼偿还国债,尚需272年9月又8天15分才能还清,也就是说债款总额达141405855基尼(1.4亿)。”1824年,杜弗雷恩·德·圣莱昂算出:“欧洲全部公债高达380到400亿法郎,其中英国独占四分之三还多。”许多人被英国人债款总额之具吓得乍舌。大卫·休谟1750年说:“不必未卜先知,就能猜出即将发生的灾难。二者必居其一:不是国家毁了公共信贷,就是公共信贷毁了国家。”(8000万英镑)。但他们错了。国债制度帮助他们取得了对外战争的胜利,皮特:“英国自身弱小,若无商业、工业及其仅存在账面上的信贷,决不可能对整个欧洲发号施令。”(经济学角度)

  为了支付国债和利息,政府对劳动人民大肆搜刮。居民不仅要对消费品纳税,就是结婚、丧葬、生育也要纳税。1737年,一个反对消费税的人写道:“我不知道哪一种必需品不要交税,也许只有水除外……,我们通过窗户税对空气、日光和太阳的热交税,我们通过煤和蜡烛的税对夜间的光和热交税,我们通过盐税对面包、肉、各种草和根交税……,我们不交羊毛、亚麻、肥皂等等的税就不能穿衣服,甚至不能洗澡。”这一段描述,贴切而深刻地揭露了英国政府对广大人民的盘剥。据估计,当时人们在每20先令的开支中有10先令作税交给了政府。

  其四、来自农业的积累。到19世纪20年代,农业节余也许提供了非农业投资的1/5。

  其五、通过正式的资本市场:银行、证券市场,非正式的或“个人”的资本市场,企业主通过各种社会关系筹措所需资金。英国18世纪就形成了商业信贷网。除英格兰银行外,18世纪中叶就出现了地方银行。1825年,这种银行已超过600家。(舒小昀《英国工业革命前期的资本来源初探》,《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5·4)

科学技术和人才优势

  从17世纪中期起,英国已成为欧洲的科学中心之一。16-18世纪,英国出现了培根(1561-1626)、牛顿(1642-1727)、波义尔(1627-1691)、胡克(1635-1703)等近代科学的先驱,他们重视观察和实验,把利用新发明和新发现来改善人类生活作为科学的崇高目标。(在英国革命的动乱和流血以后,科学家们为了避免宗教迫害和政治纠纷而埋头于自然科学,特别是实验科学的研究。)以此为宗旨的英国皇家学会于1662年成立。它是欧洲第一个皇家学会。(1666年,巴黎科学院;1700年,柏林科学院)1754年成立了“工艺制造业和商业促进会”(后更名为“皇家工艺协会”。18世纪下半叶成立了“伯明翰新月会”和“曼彻斯特文哲会”等学术团体,这些团体在促进学术交流和技术进步方面起了积极作用。皇家工艺学会为解决生产中的瓶颈问题,曾多次奖励技术发明者,最新的科学知识较早地渗透到中等阶层和生产领域,使英国在技术革新、机器的发明和运用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18世纪下半叶,焦碳炼铁法、纺纱机、织布机、蒸汽机、转炉炼钢技术、铁路和火车、各种工作母机相继涌现,成了英国工业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全面变革的强大动力。英国政府对科学技术成果采取保护和奖励政策。早在1623年,英国就颁布了专利法。这就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布莱克的热力学理论指导了瓦特对蒸汽机技术的改进。1763年,瓦特发现当时应用的蒸汽机,小型引擎不及大型引擎的效力好。他就此问题求教于本校教授布莱克,瓦特在布莱克的指导下,根据蒸汽变为水的潜热和汽缸材料的比热,对大小引擎的蒸汽消耗进行了计算,证明了小引擎的消耗量大;为了防止蒸汽的消耗,瓦特把蒸汽引擎的主汽缸始终放在同一高温上,而用一个保持在低温的冷却器里冷凝蒸汽,这样每次动作就用不着重温汽缸而损失蒸汽。

  同时,因为英国作为一个新教国家而且又具有相当安全的岛国环境,所以它成为欧洲各地新教徒的避难所。特别是1685年,法国取消“南特敕令”以后,迫使许多加尔文教徒离开法国,逃到英国。这些外来的新教徒大多是富有经验的商人、工场主和熟练的手工业者,他们把欧洲大陆的先进技术和大批资金带到英国,对英国经济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新教精神为工业革命确立了新的价值取向

  一些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如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托尼的《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都注意了清教主义对工业化的巨大作用。新教各派中,最能体现新教伦理的就是加尔文派。英国的清教是加尔文教在英国的变种。从与经济发展相关的角度来说,所谓新教伦理的主要精髓在于:

  新教彻底否定了天主教的“圣礼得救”、“善功赎罪论”,认为圣礼和善功对于灵魂的拯救是毫无用处的。人是否可以得到灵魂的拯救,取决他是上帝的“选民”还是“弃民”。而“选民”的标志就是在尘世间取得事业的成功。因此,人们只有勤勤恳恳、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通过刻苦努力来取得事业的成功,才能够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这样一来,就把把基督教徒最关心的灵魂拯救问题与人们在尘世间的工作表现和事业成就联系起来,因而有力地调动和激发了人民的工作积极性、进取性和创造性,使广大新教徒在经济活动中体现出高度的勤奋和实干精神。瓦特做过乐器工人与教具制作者,后来变成蒸汽机改进者。理发师阿克莱特出身于普雷斯顿一个有13个孩子的穷人家,连写算都不会。但是在理发从业旅行中,他获得了海斯和钟表匠凯伊的的纺纱机模型,然后潜心改进,终于1768年试制成动力纺纱机。后来通过他人参股方式,建成了英国第一座水力纺纱厂。到1782年,该厂已有5000左右工人,资金20万英镑。废除谷物法的著名首相皮尔的父辈和祖父辈,也是一个普通的自耕农,受白蜡餐盘的启示发明印染技术而奋斗成印染大王。(开放性的社会结构为这提供了可能、竞争)

  清教主张“入世禁欲主义”。它认为要想取得成功,不仅需要通过勤奋工作来创造财富,而且还需要通过社会上的节俭来积累财富。而“新教伦理”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正是大力提倡勤俭节约、严格自律的生活方式,坚决反对豪华奢侈、铺张浪费、讲排场摆阔气的生活作风,主张杜绝一切不必要的花销,把积攒的金钱全部用于生产性的投资和经营活动中而不是浪费在奢侈的生活中。用威斯利的名言来概括,这种价值取向是:“尽你之力赚钱,尽你之力节俭,尽你之力舍予”。新教伦理的这一特点,不仅构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精神前提,而且成为日后西方社会中一切有事业心、有作为的企业家们的基本行为准则。这对于英国形成“积极进取、合理谋利”的工业民族精神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也正因为如此,与天主教、东正教徒相比,新教徒通常能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规模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投资和扩大再生产。(节俭会缩小国内市场?如何理解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读马克斯·韦伯的书,《世界历史》2000·4期有一篇书评)

  此外,由于新教还特别强调要让每一个信徒都能读懂《圣经》,以便能够与上帝直接沟通,所以新教徒历来重视普及教育。英国还拥有一套自己的培养新教精神的教育制度。由于法律禁止非国教徒进入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伊顿公学,非国教派便创立了自己的学校,苏格兰大学便是一例。这类学校的课程设置具有强烈的工商业使用倾向,例如数学、外语、笔记、使用哲学等,毕业实习地不是去“大旅行”,而是去欧洲商业中心学习。1660年成立的皇家学会的几位创始人都具有强烈的清教倾向。1663年,皇家学会首批会员名单中,清教倾向者可考者就有42人,占62%。科学思想的扩散无疑与新教精神和价值取向紧密联系。

  英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深厚的自由主义传统。这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英国在进入18世纪后也成为了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发源地。这不仅是工业革命开始后正统经济指导思想,而且也为整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完整的价值观和伦理观。

  大不列颠的位置对航海和商业都有利。环绕不列颠岛诸海由于北大西洋暖流,从不封冻,终年可以航行。不列颠的海岸有许多深切的海湾和港湾。该岛中心部分离开海岸不超过120公里,这就使该国大部分地区可以利用海运。而且,不列颠岛还扼守着西欧、北欧各国许多重要水上通道(如易北河、莱茵河、塞纳河和波罗的海诸海峡)的出口,处于西欧、北欧各国同美洲、地中海、印度洋等地海海路交通的要冲。

  英国作为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不易受到外敌的入侵攻击,这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长期和平稳定的环境。所以当欧洲大陆上战火连绵、各国打得不可开交之时,海峡对岸的英国却平安无事。英国也因其地理位置而无需象欧洲其他国家那样拥有庞大的官僚机器和常备军,所以政府对工商业的税收也一向比较轻,从而有利于工商业的资本积累。

  同时,该岛又属于欧洲最多雨的部分,年均降雨量为1000毫米,雨天的正常数值是每年204天,充沛的降水造成了颇为密致而水量丰富的河流网。这在近代早期交通不发达的农业社会,便利了工业革命所需要的沉重的大宗货物—煤、铁矿石、原棉、机器等等的运送。在自然资源方面英国拥有煤、铁、铜、锡等宝贵的工业资源。特别是号称“工业的粮食”的煤碳,“是18至19世纪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英国的煤炭储量名列世界前茅,其硬煤的探明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9。而且在不列颠岛上,煤田分布广,煤田大多为中厚煤层,埋葬较浅,容易开采,煤种齐全,煤质也比较好。铁矿也很丰富,而且大致分布在靠近煤田的地区,二者匹配关系好,这对近代工业的发展十分有利。

英国具有异常发达的国内外商品市场

  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如何?学术界存在着争论。但可以肯定的是,社会需求的膨胀能促进技术进步,突破生产过程中的瓶颈;刺激投资,推进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专业化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需求增长还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市场需求的变化对生产结构、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起调节作用,对产品的花色、品种、规格和质量起着某种指导作用。因此,“工业革命是以消费的扩大和同时发展为前提的”。

  海外市场在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作用受到经济史学家的特别重视。英国海外市场的扩大是同殖民掠夺和经济扩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后的一百多年间,英国通过三次英荷战争(1652-1674)、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和七年战争(175-1763)等一系列商业战争和殖民战争,先后打败了航海和商业上的主要竞争对手荷兰、法国,确立了自己的海上霸权和对世界许多地区的殖民统治及商业特权。这就使英国具有了比任何一国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进出口贸易增长的速度特别快,在18世纪,进口增长523%,出口和转口贸易分别增长568%、906%。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快于国民收入的增长。在18世纪工业增长约3倍,国内消费增长约2倍,而出口贸易却增长了4倍以上。(与出口关系特别密切的外向型经济比内向型经济发展速度快得多。在18世纪,外向型工业指数从100增长到544,内向型工业指数从100增长到152,而外向型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高达60%。由此可见海外贸易对英国发展之影响。)[王章辉:《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国内外市场》,《世界历史》1992·2]

  另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大陆对英国商品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同时英国国内市场也虽之扩大。

  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国内市场始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工业革命的初始阶段,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据统计,1700年英国的出口货物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4%,1760年上升为14·6%。1700年国内消费占工业产值的79%,1750年占71%,1800年占65。5%。直到1800年,国内消费在工业品中的份额虽然减少,但一直占优势。(联系我国)国内市场扩大的因素:1707年苏格兰再度与英格兰再度合并,此时英国全境已不存在国内关税,成为了欧洲最大的统一市场。1801年爱尔兰正式并入英国,国内市场扩大。

  此外,交通运输的发展、农业革命、人口的增长,使国内工业品市场迅速扩大。人口增长率:1630-1740年间为8%-10%,1740-1850年间为150%。英国人口1751年为577万,1851年为1673万,100年间增长了190%。这一时期,从总体上,工人的实际工资有所提高,假设1788-1792年的实际指数为100,1841-1851年上升到144,因此,社会总需求是扩大的。

  西方学者特别强调“社会模仿”在扩大需求方面的作用。珀金教授写道:“如果有什么原因比别的因素更多地促使工业革命的话,那就是社会模仿”。(H.J.Perkin ,The Social Causes of 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tion,《英国工业革命的社会原因》)他们认为,社会各阶级在追求时髦方面互相模仿,互相竞争,首先是富人和有爵位的贵族之间的竞争,18世纪中叶以后,中产阶级也参与这种竞争,到本世纪末,技工、雇工及其妻子们也参与了这种竞争,因而增加了社会总需求。如,衣着服饰的消费方式的更新。英国原棉的人均消耗量1698-1710年平均为90克,到1750-1760年间平均上升到200克。我们不必夸大模仿的作用,但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这种心态确实是存在,并发挥作用的。

  国内市场的作用我们可以从棉纺织业为例。英国工业革命是以棉纺织业的飞跃为发端的,而在18世纪下半叶,棉纺织业的技术革命和迅猛发展首先是为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的。棉纺织品轻薄舒适,容易洗涤,适合不同阶层的人穿着,很受人喜爱。到18世纪,英国棉织品的需求日益扩大,当时英国棉织品的需求日益扩大,当时英国棉织业还很落后,它所需的棉织品主要从印度进口,也从中国和波斯进口一部分。但大量进口棉织品对英国传统的毛纺织业造成强烈的冲击,以致引起统治阶级的恐慌,从1700年起,英国议会曾多次通过法令,或禁止进口印花布,或提高棉织品的进口关税。仅1797-1798年间,英国就把印度布匹的进口税提高了2倍,1802-1809年又提高了9倍。这样,棉织品在英国变得十分昂贵,棉纺织业变得十分有利可图,这对其发展产生了重大推动力。18世纪60-80年代,棉纺织业实现了一系列的技术革新,英国开始生产比印度棉纱精细而又便宜的棉纱,棉织品始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并开始大量出口。克罗泽估计,1805年约有1/2-1/3棉织品出口了。除了棉纺织业以外,18世纪麻、丝、陶瓷、玻璃等制造业也首先是为了满足自由职业阶层、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固定收入者和农场主等中等收入集团的国内需求。

  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对商品需求量急剧增长,原来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手工工场生产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与落后的技术基础之间的矛盾愈益尖锐。这样,以机器生产来代替手工劳动来满足市场需要就成为一种必需的手段。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量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工业生产的革命。”

指导思想:“自由经济理论”和“功利主义”

  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早在1215年的《大宪章》中,英国已经开始对国王的征税权作出限制。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国王的垄断特权被国会立法所终止,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私有产权制度得以确立,英国政府逐渐减弱了对经济的控制和干预。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国富论》,可以说是对重商主义最后的致命一击。《国富论》弘扬“看不见的手”(即市场)在资源有效配置中的作用,同时指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只有在最自由和宽松的状态下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一切国家干预都有可能对经济造成破坏。”由斯密《国富论》开创的古典经济学理论正是改变了整个世界的18世纪产业革命的先声。边沁:良好的社会应追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只有当每一个人都追求到他自己的最大利益时,全社会的最大利益才能实现。因此,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的叔父、老阿诺德·汤因比在1884年出版的《产业革命》一书中就已指出,产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气机的发展,而是“用竞争取代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规则”(见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除了上述的条件之外,如,优越的岛国位置与自然条件,开放性的社会结构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英国工业革命的后果

工业革命是一次生产力的全面变革

  经过工业革命,纺织、冶金、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成为英国工业的五大基本部门。英国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工业革命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是以往任何时代都望尘莫及的。各主要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量都成倍成十倍增长。在纺织业中,到19世纪20年代,工人纺纱工用机器纺纱每人每天生产100绞纱,是手纺纱工人效率的250倍。英国棉纺织业的年平均增长率,1710-1740年为1·4%,1740-1770年为2·8%,1770-1810年达到8·5%。生铁产量,1790年,英国为7万吨,(美,3万吨;法国,4万吨;德国,3万吨),1850年,229万吨,(57万,41万,21万)。1800-1850年煤产量英国,11802万——5000万吨(美国10万——760万吨;法国,80万吨——440万吨;德国,微不足道——670万吨)

  交通运输:1860年,马车,8公里/小时,铁路,64公里/小时;运河牵拉轮船,3·2公里/小时,海洋汽船,24公里/小时。

  到19世纪50年代,英国取得了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同时,工业革命也加速了农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当欧美各国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的时候,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争得自己的阶级统治地位还不到100年,它所造成的生产力却比过去世世代代总共造成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自然力的政府,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往返,大陆一洲一洲的垦殖,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底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试问在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竟有这样大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面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4第471页,人民出版社1958)

工业革命改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代替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里,变成了依附于机器的、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工人同农业的联系被割断,工人的劳动失去了任何独立的性质。这样,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在工业中得到了确立。工人阶级为争取自身利益也开始进行斗争。宪章运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的。

工业革命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两个新的相互对抗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诞生了。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其他各社会阶级都发生分化而向两极靠拢。农民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了。手工业者加入工人队伍。到工业革命完成时,英国的社会阶级结构已基本简化成土地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三个基本阶级。

英国工业革命为工业资产阶级掌权奠定了经济基础

  议会改革。

工业革命改变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生活

  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1884年英国工业革命演讲集》中写道: 社会在蒸汽机和动力织布机的强烈冲击下突然间支离破碎。18世纪末,英国也象其他城市一样,工业很少,城市很小,人口稀疏而且多半是农业人口。工业革命使近代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巨大的工业城市迅速兴起。1870年已是工厂林立,新兴大城市魔术般拔地而起。人口增长也十分迅速,19世纪初不足1600万,1870年达到3100万。就整个欧洲说,1800年,超过10万人口的大城市有伦敦、巴黎、阿姆斯特丹等21座,1850年则增加到31座,而且不少城市的人口增加了1倍以上。这使得人口城市化趋势日渐明显。1860年,英国多数人已聚居于巴黎,总人口中只有37·7%是乡村人口。法美的乡村人口比重也开始下降。1861年,法美两国的乡村人口分别占其总人口的71·1%和80·2%。(宋则行、樊亢主编《世界经济史》第125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英国工业革命具有世界范围的影响

  工业革命后,英国的工业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到19世纪中期,获得了“世界工厂”的地位。英国的海上霸权也得到加强。英国的工业品倾销所到之处无坚不摧。面对挑战,北美和欧洲大陆国家奋起直追。1825年英国解除出口的限制后,这些国家相继加快了工业革命的步伐从而深刻地瓦解了封建生产关系。而处于资本主义各阶段的亚、非、拉广大地区是欧洲资本主义国际剥削的对象。从19世纪中期起,逐渐形成了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少数发达国家为中心和以广大亚非拉广大地区为边缘地带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国际政治格局。

关于工业革命的几个问题

工业革命的概念

  亚当·斯密在工业革命期间完成《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这样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他并没有注意到当时出现的工业革命,就连李嘉图和马尔萨斯这些生活在工业革命进行时期的“古典经济学家竞未能认识到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不仅经济学领域如此,其他领域亦然。在19世纪前半期的英国人中,根本还无人使用“工业革命”这个词。历史学家马蒂诺、麦考莱在著作中没有使用,狄更斯、迪斯累里的社会小说中也没有出现,在宪章运动的演讲中似乎也没有作出肯定回应。恩格斯在1845《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就对工业革命下了定义,并对它的实质和社会后果做了深刻分析。[恩格斯认为这是指工业化最初的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从手工工场阶段向机器大生产阶段的过渡,它包括生产技术变革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作了以“工业革命”为题的讲座,开始把工业革命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列入历史科学。迄今为止,对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分期,工业革命的劳动力来源、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工业革命的社会后果等问题仍然存在着争论。甚至对工业革命一词的科学性,也存在着不同看法。如,比尔斯,艾什顿等。G·昂文说:“当我们回首过去的时候,就会发现,这场革命持续了200年,而且在这以前还准备了200年。”(何以称革命?)在英国史学界,至今还没有一个大家普遍接受的概念。哈韦特尔认为:“工业革命是发生在1750年和1850年这一个世纪的作为工业化结果的经济增长。”

  罗斯托认为它是转向就持续发展的飞跃。他以“起飞”一词来代替“工业革命”这个概念,“起飞被定义为一场工业革命,它直接关系到生产方法的急剧变化,并在较短的时期内产生出决定性的影响……这一主张所坚持的是,一个或几个新的制造业部门的迅速增长是经济转变的强有力的、核心的引擎。它的动力来自于它的影响力的倍数,因为社会已准备好积极地响应这种影响。”起飞是稳定增长的障碍和阻力得以最终克服的时期,起飞促进了经济进步,并开始对整个社会发生支配性的影响。

  兰德斯对“工业革命”一词进行了区分:小写的工业革命往往指复杂的技术革命:机器取代人的技能,无机能源取代人力和畜力,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转变,由此产生了现代经济,这种意义上的工业革命已经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一些国家。大写的工业革命指的是从农业和手工业劳动向以工业和机器制造为主的经济转变。工业革命肇始于l8世纪英国,以不同方式向欧洲大陆和海外一些地方扩散,它改变了西方人的生活、西方社会本质以及西方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关系。

  门德尔斯首先提出原工业化概念,他在研究佛兰德尔地区经济发展时,把资本主义工业化以前佛兰德尔新型的农村工业发展称为原工业化,强调它是工业化的第一阶段。他为原工业化概括出三个基本特征:为本地区之外的销售和出口市场进行生产;为乡村提供就业;原工业与地区性商业化农业共生。原工业化理论提出后立即引起了经济史学界的强烈反应。蒂利夫妇指出,这个概念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蒂利把原工业化称为“工厂制度之前的工业化”,这暗示它既在时间上早于工厂制度,又成为工厂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克里特等人发展出更为完整的原工业化理论,把原工业化理论概括成欧洲从中世纪到19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模式:原工业化是“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化”,可以界定为农村地区大部分人口完全或主要为跨地区、跨国界市场大量生产工业品的发展模式。这样,原工业化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现象,只不过有些地方不是导致工业化,而是出现产业空洞化。

  让•德•弗里斯指出,工业革命作为一个历史概念有很多缺陷,要用“勤劳革命”这一个新概念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来取代“工业革命”。1500—1800年间出现的产量扩大主要是由于使用了更多的劳动,而不是出于任何生产力的突破。勤劳革命是一个以家庭为基础的资源重新配置过程,它既会增加商品和劳动力的供给,又会增加对市场销售商品的需求,它通过商业刺激(相对价格的变化、交易成本的减少)和口味变化来共同促成。家庭是共同居住和再生产的单位,是生产和劳动力的单位,是家庭成员之间消费和分配的单位,是代际传承的单位。勤劳革命这个概念的核心是这些功能的相互作用,反映在家庭成员之间就时间和其他资源进行选择性分配的决策。勤劳革命通过剥削或自我剥削家庭成员来强化工作,弱化休闲,不重视我们现在所说的人力资本的形成。随着劳动时间不断增加,为减少家务劳动而花钱就表明妇女的时间不再被当作零机会成本。勤劳革命这个概念并不打算把早期经济增长简单地说成是供给的作用。相反,它可以把注意力从新技术转移到劳动力的新供给、新欲望的形成和新的行为方式,这些对工业革命本身做出了独特贡献。

  人类历史上进行了几次科技革命。一般的说是三次。18世纪开始的这次称工业革命,也称产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这次称第二次工业革命。二战后开始的称第三次科技革命。什么叫科学革命?什么叫技术革命?工业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关系如何?

  人民把人类认识自然界的飞跃称为科学革命。工业革命是指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过渡到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度的过程。技术革命是指生产技术领域内的重大变革,指世界性的生产技术上的质的飞跃。工业革命在世界各国历史上只能有一次,因为它包含政治、经济(包括技术)、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变革。而技术革命可以而且已经出现过多次。在工业革命时期,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变化,技术革命也引起了社会关系的某些变化。两者所不同的是,工业革命产生了近代工厂制度,特别是产生了两个新的阶级。而技术革命虽引起某些变化,但这种变化没有超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范围,是量的变化。(许永璋《有关工业革命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河南大学学报》1986·4)

工业革命的分期

  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18世纪30年代;1733年约翰·凯伊发明飞梭;根据《资本论》第1卷为1735年;18世纪60年代(汤因比和哈孟德夫妇);18世纪中期或后期。近一些年,一些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采用统计的方法,对经济发展过程进行了数量的分析,以确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转折点”(主要依据经济发展的速度的突然加快),结果得出结论:1782年(艾什顿)。

  关于它的下限,争论不多,一般定在19世纪中期,也有的定在30年代。

工业革命的研究概况

  关于工业革命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研究颇多。根据探讨主题的不同,国外学者把有关的研究分为社会变革学派、工业组织学派、宏观经济学派、技术学派四类。还有人从能源和消费的角度来考察工业革命,博采众长者亦有之。

  社会变革学派认为,工业革命就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人与人之间经济交易方式的大变革,其理由是这一时期出现了正式的、竞争的、非个人的商品和生产资料市场。工业革命的实质是用竞争取代中世纪控制财富生产和销售的行规,由于机器的发明,工厂代替家庭手工业制度成为工业发展最重要的现象。

  工业组织学派强调工厂结构和规模的变化,或者说工厂制度的兴起。在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集中劳动,受纪律的约束和质量要求的控制,工厂对劳动力进行集中管理,成为当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生产组织形式。

  宏观经济学派重点分析了当时出现的一些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如国民收入的变化、资本形成率和总投资率的增长、劳动力的增加和构成变化等。

  技术学派认为,技术变化是工业革命时期最根本的特征。重点研究这一时期发明和新技术的传播。兰德斯用“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来形容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变化。工业革命的核心就是连续性的技术变化。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出现了三个方面变化:机械设备替代人的劳动;无机能源,特别是蒸汽——取代人力和畜力;原材料的获取和加工技术得到改进,尤其是出现了冶金和化学工业。

  在能源消耗学派的眼里,能源利用方式和种类的变化是工业革命的核心。不同时代的能源概念会随着人类利用技术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消费学派认为,社会再生产过程包含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四个基本方面。消费是一切生产的目的。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