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平遥县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平遥县
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
山西平遥:平遥古城雪景
山西平遥:西沟摩崖造像
山西平遥:历史文化名村—赵村
山西平遥:历史文化名村—梁村
山西平遥:古城角楼

  平遥汉语拼音:Píngyáo;英文:Pingyao County),中国山西省晋中市辖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南缘,东临太行,西望吕梁,南枕太岳,山环水绕。汾河穿境南流。地理坐标东经111°56′~112°33′,北纬36°56′~37°21′。面积1260平方公里,总人口53万。辖5个镇、9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

  平遥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山地、丘陵、平川分别占到46.6%、21.1%、33.3%。东南部宜林、宜果、宜牧,西北部宜粮、宜棉、宜蔬,耕地面积76.69万亩,林地43.2亩。境内富藏煤、铁、石膏、石灰石等矿产资源;水资源非常贫瘠,人均、亩均占有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南同蒲铁路、大西高铁、大运高速、汾平高速、汾屯公路、108国道和东厦线穿境而过。

  平遥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帝尧初封于陶,故平遥亦称“古陶”、“平陶”。县境中都,春秋时期就是晋国古邑,战国时属赵。秦始置平陶县,西汉置中都县和京陵县,北魏初废,改为平遥县。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明清时期晋帮和徽帮是全国最著名的两大商帮,尤以晋帮的实力为厚。平遥是山西全省的文物大县,境内文物数量之多、品位之高、旅游资源之丰富,在全国县级城市中极为罕见,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20处,其中国家级19处、省级1处、市级4处,平遥已经成为全省晋商文化旅游的龙头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 邮编:031100 代码:140728 区号:0354

行政区划

  平遥县辖5个镇、9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

  • :古陶镇、段村镇、东泉镇、洪善镇、宁固镇
  • :南政乡、中都乡、岳壁乡、卜宜乡、孟山乡、朱坑乡、襄垣乡、杜家庄乡、香乐乡
  • 街道:古城街道、城东街道、城西街道

历史

  平遥古城已有2800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级城市。因其所有特征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而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追溯平遥古城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更好地传承历史,延续文明,拓展未来。

  在古代,城墙构成了中国城市的基本框架,是城市的具体形象。平遥城与全国其它许多城市一样,是先修筑城墙后而形成城市,平遥城墙肇建于何时,史书中未见有确切的说法。唯清光绪八年《平遥县志•建置》中载:“旧城狭小,东西二面俱低,周宣王时,大将尹吉甫北伐猃狁,驻兵于此,筑西北二面。”就平遥的历史而言,西周时代,“此”地沿无县、邑的行政区划,但尹吉甫率师北伐时,既“驻兵于此”,营建防御工事,当属首要。他们既在“西北二面”筑墙防守,那末东南二面也决不会空若旷野。很显然,那次浩大的军事防卫工程为后来的平遥城墙奠定了基础,平遥城墙的雏形就在“宣王中兴”的年代里告成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实行郡县制,置县平陶,属太原郡。汉朝时,平遥为京陵、中都二县及邬县地。

  北魏太武帝时,徙汉平陶(原址在今文水县西南)于京陵城西,并因避太武帝拓跋焘名讳,改平陶为平遥,东迁至今址,平遥城作为县治之所在,是平遥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隋唐时期,为防御北方突厥族的侵入,作为“表里山河”的军事重镇山西,在战略上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其时,平遥以一座土夯的城垣,经历过冷兵器时代一场场自卫战争的严酷考验。

  北宋初,太初赵匡胤为讨平北汉政权派兵焚烧平遥城,然而平遥城池毕竟土不为火克,永葆着“城”的伟观。

  唐宋时期,平遥古城商贸初具规模。

  从城内一冀姓市民的先祖遗言中得知,元朝至正九年(1349)时,今城内沙巷街以西尚属城外,那里“桑园成林,百鸟争鸣”。

  明洪武二年(1369),大水成灾,冲垮西城墙,留滞了红色泥沙,次年扩建城池时,城墙西迁,遂有今日沙巷街。再者,今城内窑场街的街名来自明洪武年间烧造城砖的窑场,既是窑场,理当位居旧城之外,那末当年的北城墙必不远于窑场街一带。照此判断,旧城的周长与史传明洪武三年之前原平遥旧城为“九里十八步”是十分相符的。

  明洪武三年(1370),平遥城墙在周长“九里十八步”的“旧城”基础上开始扩建,重建筑成“周围十二里八分四百、崇三丈二尺、濠深广各一丈,门六座,东西各二,南北各一,城墙已砖石包墙。明代中叶以后,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增长,促使城市建筑向外扩展,正德四年(1509)在亲翰门外筑起了“附郭关城”一面,“附郭关城”是加筑在“关厢”之外的又一道城垣。墙身素土夯成,墙高约6米,上砌女儿墙。墙间辟拱券城门一道于龙王庙之左,习称“东关门”。“东关门”面临惠济河畔,北望“九眼桥”,是去向“官道”(如同今之国道)、通往太原府的必经之路。

  明代中叶,古城商贸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明清两代500余年间,平遥城墙历经26次修葺增补,形成了现存的已有规模。即周长6162.68米(与明初“周围十二里八分四厘吻合),平遥城三华里见方城门六道,南北各一,东西有二,形如“乌龟”头南尾北,所以平遥城又称龟城。作为城的标示—城楼,在明代已有之,清康熙年间重修。古城内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街也形成明清时期,体现县置的平遥县衙建成于元至正六年(1346),历经元、明、清各代,保留至今。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历代古城人民的多神信仰生动体现在文庙、武庙、城隍庙、清虚观、财神庙、双林寺、镇国寺等宏大建筑中,这些寺观庙堂香火不断,明清盛极一时。构成古城主体的民居宅地,商铺作坊,是在十五世纪初随着晋商文化的中心城市逐步形成,而渐渐兴建起来的。到明清时期,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在贺兰仙桥、市楼金井等旧有八景的基本上,光绪年间又有清虚仙迹、书院弦歌四景增入邑圣。古平遥十二景胜名远播。邑人一向重视文化教育、乐于兴学。明初的卿士书院,康熙年间的西河书院,嘉庆道光年间的古陶书院(超山书院),咸丰年间的鸣风书院为晋商文化,古城文明培育了代代人才。

  清代中叶,古城商业贸易一度兴盛,曾发展为全国的商业金融中心,有“拉不完,填不满的平遥城”之说,当时城内大小街巷商铺鳞次栉比,繁华异常,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城隍庙街、衙道街等主要街道的商铺以经营大批量,大宗项的中转业为主,各种南北货物源源不断地载进平遥,再发往其他各县以至省名。占地2.25平方公里的古城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十五个市场区域,市中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车水马龙。清道光三年(1823),日升昌票号诞生,平遥商帮迅速崛起,进一步促进古城贸易的发展,此后持续百余年之久。

  平遥古城创建以来,一方面是周而复始地遭灾罹祸,或受水患,或为火燔,或遇兵燹受损,或爱风雨侵蚀,多次濒于坍塌;另一方面又有人不折不挠地进行救护和重建,从守土之吏到爱乡之民,无不将保护古城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绳绳相继,代代相传。每当出现毁坏之后,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去修复。多少年来,修旧补缺者有之,落架修葺有之,改形增制者有之。但从清末到民国年间,由于战乱等在,一度有毁无建。

  民国七年以后,公路、铁路相继开通,促进了平遥的开放。各种洋货大量流入平遥,占领市场。

  1938年2月,日本侵略者入侵平遥城,古城经历了日本法西斯八年的烧杀掠抢,许多建筑或毁坏或改为军事设施。日军推新经济封锁政策,城内商铺减少,满目萧条。

  20世纪中期,附郭关城最终遭遇了建设性的毁灭,如今已难得觅其踪影。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平遥古城保护。五六十年代时,就拨款维修文庙大成殿、双林寺等文物古迹。当时,由于实行公私,个体商铺销声匿迹,城市商业以集体供销社为主,城内兴建起柴油厂、棉织厂等国有企业。

  1965年5月24日,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平遥城墙、双林寺、镇国寺和文庙大成殿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经费得不到保证,加之“破四旧”、“深挖洞”之风盛行,古城内原许多文物古迹或被占用或被拆除,遭到了自然的、人为的损坏。城墙周围开始修起大量民宅。

地理

  平遥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西南端,居汾河两岸,隶属于晋中市管辖。境域方位介于东经111°56′~112°33′,北纬36°56′~37°21′之间。周边与介休、祁县、文水、汾阳、沁源、武乡等县市接壤。境内交通便利快捷,南同蒲铁路、大西高速、汾邢高速、108国道和东厦线穿境而过。县乡公路、旅游路四通八达,水泥路实现村村通。县城距太原机场不足90公里。

  平遥古城县境东南部群山环绕,中部丘陵起伏,西北部为广袤的平川。占地比例分别为44.2%、14.4%、41.4%。最高点孟山,海拔1962米;最低处境内汾河下游两岸,海拔735米。东南山区森林茂密,草坡遍布,宜林宜牧;南部山区富藏煤、铁、锰、石膏、耐火粘土、石灰石等矿产,尤以煤丰;东、南丘陵区沟梁交错,宜植林果;西、北平川区地肥水美,盛产粮棉。水文境内有季节性河流惠济河、柳根河、瀴涧河、昌源河、官沟河和过境河流汾河,为黄河水系。气候全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年均气温10.1℃、无霜期158天、降水量439毫米。

自然资源

  平遥县富藏煤、铁、石膏、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煤炭储量113亿吨,铁矿13万吨,石膏矿1000万吨,石灰石5000万吨。

  平遥县水资源非常贫瘠,境内有惠济河、柳根河、婴涧河和汾河四条季节性河流,年均降水455毫米,水资源总量1.1亿立方米,人均、亩均占有量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平遥县生物资源比较多样,自然植被有草丛、灌丛、疏林和针叶林,人工植被有针叶林、经济林、农作物等。动物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南山区林区和西北部汾河沿岸,主要有野猪、野兔、野鸡、狐獾、狍子、鼠类、蛇类、鸟类等。

文化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晋商源地

  自古山西为商贾之乡,平遥可称晋商源地。早在明代中叶,平遥地少人多,土地瘠薄,多有人外出经商谋生,商贾足迹,遍布全国。延及清初,境内商业逐步繁荣。到康熙年间,以平遥商帮为劲旅的晋商,不仅称雄江北,且将势力扩展到江南。平遥商人多在当地设总号,在外地设分庄。到嘉庆十八年(1813),邑地“迩来商贩云集,居奇罗珍增前数十倍”。嘉庆末年,平遥商帮已遍布全国通都大邑,水陆码头。总号与各分庄及与客户之间,大宗项的批发、运销、中转业务兴旺发达,不少商铺批零兼营。各种货物源源不断运进古城,又直接发往省内外。平遥成为晋中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有“填不满,拉不完的平遥城”之说。商业的繁荣带动和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道光三年(1823),平遥商人首创日升昌票号,总号设在平遥城内西大街,在全国各大城市遍设分号。随之,票号业兴起,先后成立的平遥票号总数达22家之多,在全国70多个城镇码头设立分号400余个,承揽了全国各地上至官银、税赋、军饷,下至商号、店铺的资金及个人私银的汇兑、存放业务。平遥城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票号中心城市。故有“进了平遥城,银子元宝绊倒人”之说。

  商业金融的鼎盛发展,为平遥创建了长达数百年的世纪性繁华和富庶。余秋雨在《抱愧山西》一文中写道:“在山西最红火的年代,财富的中心并不在省会太原,而是在平遥、祁县和太谷,其中尤以平遥为最。”明清时期,平遥商业繁荣,富甲天下,其原因并非靠固有的资源,而是靠邑地一大批有远谋、讲信义、善经营、会管理、具有开拓精神的商业人才。清末民初,因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军阀混战等频仍动乱之影响以及商业机制时代性转换的制约,一次次阻断了中国经济的自然演进,平遥商家也随之衰落和受到摧残。民国年间,境内诸多商铺倒闭,市场萧条。新中国成立后,国营、集体商业获得较大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私营商业再度崛起。

平遥三宝

山西平遥:平遥城墙

  一宝古城墙 即平遥县城墙。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长6.4公里,是山西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城墙。明、清两代都有补修,但基本上还是明初的形制和构造。城为方形,墙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砖砌,墙上筑的垛口,墙外有护城河,深广各4米。城周辟门六道,东西各二,南北各一。东西诈外又筑以瓮城,以利防守。有3000个垛口、72座敌楼,据说象征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圣人。城墙历经了600余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雄风犹存。平遥古城内的街道、商店和民居都保持着传统的布局与风貌。街道呈十字形,商店铺面沿街而建。铺面结实高大,檐下绘有彩画,房梁上刻有彩雕,古色古香。铺面后的居民宅全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整座古城呈现出一派古朴的风貌。

  二宝镇国寺 出古城北门有镇国寺,是古城的第二宝。该寺的万佛殿建于五代(公元10世纪)时期,目前是中国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殿内的五代时期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

  三宝双林寺 古城的第三宝是位于城西南的双林寺。该寺修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寺内10余座大殿内保存有元代至明代(公元13~17世纪)的彩塑造像2000余尊,被人们誉为“彩塑艺术的宝库”。

其他

  民俗客栈 山西省平遥古城内有68处被保护性开发的民俗客栈,这些利用保存完好的明清四合院改造而成、规模不大的客栈,既古香古色,又融合了现代生活元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人游览古城时,选择具有浓郁晋中特色的民俗客栈下榻,民俗客栈逐渐成为平遥古城的一张靓丽名片。

平遥特产

  平遥推光漆器 源于商周,发展于唐代,鼎盛于明清。历史悠久,做工考究,色彩绚丽,古朴典雅。以用中国特有的大漆(自然生漆)为料和人工手掌推光的独特工艺著称于世,有耐高温、耐酸碱、耐老化等特点。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出口历史。主要生产彩绘、镶嵌、雕填、刻绘、堆鼓等五大类千余个品种的传统漆器。有桌、柜、屏、几四大类及旅游工艺品等系列产品。

  平遥长山药 被国外称为“中国人参”的平遥长山药(又称薯蓣、怀山药),是邑地久负盛名的特产。其制品营养丰富,性温味甘,是健身、扶脾、养胃的上等滋补药品。产品远销南洋群岛、日本、美国等地。

  平遥牛肉 清代时已誉满神州。制作工艺独特,色泽红润,绵香可口,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之特点。

  平遥槟干 平遥古城往南二十公里,有一泉水淙淙,溪水清澈,林茂草丰,果木飘香的深沟——果子沟。沟内生长着多种野果,其中以槟果历史最悠久,品质最优良。从明代成化年间人工种植以来,果子沟槟果以其鲜艳的色泽、浓郁的芳香、酸甜的味道享誉海内外。用传统工艺加工而成的平遥槟干,口味独特,具有养颜滋肺,消食解乏之功效,尤其适合妇女、儿童、老年人食用。

  其他土特名产,诸如平遥碗脱、郝温村酥梨、南依涧乡苹果、果子沟槟沙果、孟山醋柳(沙棘)汁、汾河区高粱等。

山西平遥:团圆月饼

平遥美食

  八八宴席 平遥传统名肴,早在清代初年“八八席”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到了清道光、光绪年间,随着票号的兴起,“八八席”便开始风行于平遥城。光绪二十六年(1900)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西行时路经平遥,在上东门赵举人家驻跸,赵举人便安排了此席,博得圣心大悦,赞不绝口。

  平遥的饮食以山西地方特色为主,各式面食居多,口味适中。“新平遥三宝”中,有两“宝”都是吃的——牛肉和长山药。

  小吃:碗托、莜面栲姥姥、手工月饼、平遥牛肉、水煎包、拨烂子、长山药、豆腐脑、莜面搓鱼儿、沙棘汁、牛肉、薰肉、猪头肉、长山药、碗脱则、牛腰腰、薰鸡、薰肘、薰鸽子、黄酒、薰蛋、薰猪蹄、水晶蹄子、酱拔肉、冬瓜盒子、薰干子、豆腐脑儿、茄盒子、甜茶、油茶、醪糟、水煎包儿、肉火烧、水煎卷卷、焦包子、干面饼子、案案糕、桂花元宵、旋儿粉、活鲜粉、小葱拌豆腐、扭嘴嘴包子、捞豆腐、澄沙糕、石头干饼、云云糕、大枣粽子、豆沙包、大米凉糕、小寿桃、油蛋蛋、芝麻酥、香椿芽豆腐、干馍馍。

旅游

  平遥县堪称文物宝库,旅游胜地。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举目皆是。已发现的地上地下遗址、遗迹、古建筑达300余处。

山西平遥:平遥县衙

  平遥县衙博物馆 平遥县衙坐落于平遥古城中心略偏西南的位置,始建于北魏,定型于明清,目前保存下来的最古老建筑可追溯至元朝至正六年(1346年)。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南北轴线长二百余米,东西宽一百余米。平遥县衙是中国现有保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也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县衙。整个建筑群主从有序,错落有致,结构合理,前朝后寝,左文右武。自从平遥(包括此前之平陶)成为县治以后,平遥就开始设立衙署。早期的县衙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风沙之中,现存为明清时期的衙署。据明成化十一年(1475)《山西通志》载,县衙初建于元至正六年(1346),明洪武三年(1370)重建,至今已有六百余年。

  平遥城墙 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四座古城墙之一。平遥城墙的东南角和东门,分别有文昌阁(现已不存)、魁星楼和尹吉甫点将台等建筑。南门部分墙段曾在2004年倒塌,2005年已获重修。除此以外的其余大部分墙体都保存较好,与陕西西安城墙、湖北荆州城墙、辽宁兴城城墙等并列为中国现存最好的四座古城墙。

  协同庆钱庄 在咸丰六年(1856)创立于平遥南大街。该号财东是榆次聂店王家和平遥县王智村米家。协同庆共有五院。一院分:揽柜房、总帐房、埠际帐房;二院分:营业厅、埠际信房;三院分:协理房、祭祀房、经理房;四院是员工的生活区;五院是金库所在。票号旧址于2000年10月全面复修整理,现已开辟为“协同庆钱庄博物馆”。

  南大街 位于平遥古城中轴线上,这里集中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店铺遗迹,是古城最重要、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之一,鲜明地折射出古城文化的光彩。在这条400余米长的古街上,紧密连缀着78处古店铺,包括票号、钱庄、当铺、药铺、肉铺、烟店、杂货铺、绸缎庄等等,几乎包容了当时商业的所有行当。

  日昇昌 中国近代第一家金融机构,中国所有银行的老祖宗。“昇”是为“升”字的旧用。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坐落于“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遥古城西大街的繁华地段。是中国现代银行的开山鼻祖。从清道光初年成立票号到歇业,历经一百多年,曾经“执中国金融之牛耳”,分号遍布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业务远至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而著名。作为晋商文化的杰出代表,其建筑风格和规模都具典型,但又有其特殊性。日升昌票号采用三进式穿堂楼院,即体现了晋中民居的传统特色,又吸收了晋中商铺的风格,达到了建筑艺术和使用功能的和协统一。

  城隍庙 位于城东南的城隍庙街,由城隍庙、财神庙、灶君庙三组建筑群构成。城隍神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城隍庙的宣传词“皇帝有难上天坛,县官有难到此来”不知出自于何处,但在历史上尤其是明代,城隍受封的官职确实高于县令,明太祖诏令各地必需要建城隍庙,与县衙署对称设置,“阴阳各司其职”,这是古代“人神共治”思想的明确反映。

  平遥文庙 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文庙建筑群,有中国最大的孔子及儒学先贤塑像群,同时还有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中国科举史展。文庙位于古城内东南隅城隍庙街,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大成殿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至今保持原貌,是我国现存各级文庙中历史最久的殿宇。平遥文庙规模宏大,规制齐全,也有一条类似的中轴线。魁星楼在文庙外城墙上的东南角,小巧玲珑,直指天空。平遥文庙中现保存有中国1300多年科举史仅存的一张状元试卷,上有明朝万历皇帝御批“第一甲第一名”。

  镇国寺 原名京城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遥县城北郝洞村,大殿始建于北汉天会七年(公元963年),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重修,在佛殿内梁架上留下许多题记墨迹及寺中现存的碑刻,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佐证。从寺内碑文可知,元明利用隙地,前筑山门天王殿,和左右钟鼓二楼,后建三佛楼和东西厢房,观音、地藏二殿,清雍正、乾隆年间重修东西两廊。

  双林寺 原名中都寺,其地本为中都故城所在,因而得名。根据寺内现存最为古老的石碑推断,中都寺的建成时间至少早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所以双林寺的历史至少也有1400多年了。大约在宋代改名双林寺。据佛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涅槃之地为天竺拘尸那城跋提河旁沙罗双树之间,佛在双树之下,面朝西方,右胁而卧,圆寂升天,四边双树顿开白花,称为“双林入灭”,此是得“双林”之名。双林寺庙群内分东西两大部分。西部为庙院,沿中轴线坐落着三进院落,由十座殿堂组成。前院为释迦殿、罗汉殿、武圣殿、土地殿、阎罗殿和天王殿;中院为大雄宝殿和两厢的千佛殿、菩萨殿;后院为娘娘殿和贞义祠。东部为禅院、经房等。明代时于寺庙外围建一周高大的夯土围墙,上置箭垛,外观颇似一座小城堡。

  清虚观 是古城内最大的道观,坐落于东大街东段路北。清虚观始建于唐显庆二年(657年),原名太平观,宋治平元年(1064年)改为清虚观。元初改名为太平兴国观,后又易名“太平崇圣宫”,清代时复称清虚观。历史沧桑,人世变迁,岁月的流逝使这里的许多道教偶像所剩无几。1998年,清虚观被开辟为平遥县综合博物馆。

  蔚盛长钱庄 是平遥“蔚”字五联号之一。成立于道光六年(1826年),由原设于平遥城内的绸缎庄改组而成,总号设在平遥城内。1900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西行路过平遥时,因提取醇亲王汇来的银两下榻蔚盛长票号。1912年经理雷士纬求到了书画篆刻大师吴昌硕先生的墨宝“光绪行宫”四字,故又名“光绪皇帝下榻处”或“光绪客栈”。蔚盛长先后在全国各地开设27个分号,1916年歇业,业务范围包括汇兑官款、存款业务、贷款业务。旧址坐西朝东,一进院,占地面积约260平方米,有房屋16间;铺面临街,面阔3间,进深2间。现保存完好,被誉为风水宝地。

  市楼 位于古城的正中心,也是古城的制高点。平遥市楼的兴建年代目前已不可考,有记载的最早时间为清朝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曾对市楼进行过重修。明清时期,晋商称雄天下,平遥市面空前繁荣,当政者无不注重市容建设,而且商家也争相资助。市楼在清代中晚期以及20世纪后期经历了先后数次修葺。此楼为三重檐木构架楼阁,高18.5米,歇山造。黄绿琉璃瓦顶。楼之底层面阔、进深各3间,平面呈方形,中间南北向是通道,东西两边砖砌台基,四角立通柱,外包砖墙。市楼既居于平遥城“天心十道”处,按理说应有东西向的横街,此处则因地制宜,在东西两边的台基上分设拱门一道,与南大街路面交汇成一个象征性的十字形通道。楼顶屋面的彩色琉璃瓦镶成“囍”、“寿”图案。楼下的中央路面覆盖着当年的“金井”,对此却鲜为人知,市楼却又因而得名“金井楼”。

  中国镖局博物馆 镖局对大多数人而言原本只是武侠古装剧里才会出现的地方,但在平遥,镖局曾经是这个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镖局位于平遥古城南大街61号,是明末清初镖局的旧址,主要介绍中国镖局发展史,以及在明清时期,中国有名的十大镖局、十大镖师和走镖过程中的轶事趣闻,尤其为研究形意拳、长拳、弹腿、长枪、套路等武术门派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实物资料。

  雷履泰故居 日昇昌大掌柜,中国近代金融第一人的故居。

人物

  • 廉颇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
  • 孙资 字彦龙,汉末太原郡中都(今山西平遥)人。三国时魏国重臣。
  • 孙楚 西晋文学家,才藻卓绝,“漱石枕流”,以直言敢谏而流芳千古。东晋玄言诗人孙绰,博学善文,“掷地有声”,为敢于挺身上书而名播史册。
  • 孙盛 东晋史学家,秉笔直书,“词直理正”,以不畏权势而名扬天下。
  • 孙绰 字兴公,东晋玄言诗著名代表人物,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人。孙楚孙。
  • 侯益 唐末五代宋初平遥人。后周太祖郭威即位,封侯益楚国公,改太子太师。不久改封齐国公。
  • 侯仁宝 宋初平遥人。以父侯益功荫迁太子中允。
  • 侯延广 宋代平遥人。
  • 薛融 五代时汾州平遥人。
  • 杜丰梁瑛 金末元初,统兵元帅,百战百胜,为元朝统一大业屡建奇功。
  • 刘基 字伯温,祖籍山西平遥朱坑人。先祖避乱移居浙江青田。清廉正直,博通经史,以奇才大略辅佐朱元璋开创明朝社稷。
  • 李颐 明代平遥人。立志诚笃,孝闻乡里。明成化元年(1465)举人。
  • 任良弼 明代平遥人。弘治六年(1493)中进士。
  • 范道行 字太衢,明代平遥人。九岁能文善诗歌。万历三十一年中举,授河南渑池知县。
  • 阎泰和 字鲁詹,号墨园,山西平遥东大阎村人。清乾隆廿五年(1760)中举,授河津县教谕。三十七年(1772)成进士,入礼部任职,累升礼部员外郎、郎中。
雷履泰
  • 雷履泰 清代商人,以其超人的聪明才智和开拓精神,首创全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成为中国金融史上拔乎其萃的显赫人才。
  • 侯外庐 近代世界著名历史学家,坚信马列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毕生精力为中国革命和历史科学的发展,作出开拓性贡献。
  • 王瑶 文学家,曾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 郝德青 曾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
  • 李予昂 经济学家、建国后第一任税务总局局长。
  • 郭兰英阎维文 歌唱家
  • 程玉英 晋剧表演艺术家、程派晋剧创始人
  • 李琦 画家
  • 巩志伟 作曲家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中,本县1496名优秀儿女献身于革命事业。侯士敏、冀运程、梁学岸、高王氏、张保日、张法中、张光星、张光寿和刘胡兰式的女英雄梁奔前等等英烈,为了民族的生存,浩气凛然,慷慨就义。

参考条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