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3年1月30日 (三) 08:02跨世纪邕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广东省,简称粤,是中国南端沿海的一个省份,省会广州。广东省位于南岭以南,南中国海之滨,与香港、澳门、广西、湖南、江西和福建接壤,与海南隔琼州海峡相望。

  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全省共有21个地级市,23个县级市、41个县、3个自治县、54个市辖区,4个乡、7个民族乡、1134个镇、436个街道(办事处)。


  广东地区在语言风俗、传统、历史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岭南文化,省内土地丰足、水资源丰富,位处珠江沿岸一带的珠江三角洲一直被称作华南地区的“渔米之乡”,珠江三角洲地区已是世界最大的超级大都会区和超级大都市,商业蓬勃、经济发达,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为全国数一数二,但发展极其不平衡。广东人口已超逾一亿人,高居全国第一位,其广东商人统称简为粤商,三大民系各有商人代表,当中不少云集于拥有“千年商都”之称号的广州,自汉代开始番禺城(广州市古名)更是最早期国际贸易的商业都市。其中以清代的广州十三行(广东十三行)最为代表,至今的中非贸易也多在此。

  而广东人又可细分三大民系,依次序较多的有广府民系、潮州民系和客家民系,此外广东还有少数民族,当中人数最多的为瑶族。广东是侨务大省,海外粤籍华侨华人约有2,000万人。 三大民系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吸引大量外来人口,这些来自不同省份南下的人士主要说普通话及其他外省方言。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宗教

行政区划

  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全省共有21个地级市,23个县级市、41个县、3个自治县、54个市辖区,4个乡、7个民族乡、1134个镇、436个街道(办事处)。

人口


民族

  广东是56个民族成分齐全的省份。汉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98.02%。少数民族人口206万人。世居少数民族有壮、瑶、畲、回、满族。壮族主要分布在连山、怀集、廉江、信宜、化州、罗定等县(自治县、市);瑶族主要分布在连南、连山、连州、阳山、英德、乳源、乐昌、仁化、曲江、始兴、翁源、龙门、阳春等县(自治县、市、区);畲族主要分布在乳源、南雄、始兴、增城、和平、连平、龙川、东源、丰顺、饶平、潮安、海丰、惠东、博罗等县(自治县、市);回族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珠海、肇庆、汕头、佛山、东莞等市;满族主要居住在广州市。改革开放以后,因人才流动、婚姻、务工经商等迁移或暂住广东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近200万人,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等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

  全省共有县级范围(含县级)以上少数民族社会团体22个。根据国家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广东设立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3个自治县和连州市瑶安瑶族乡、三水瑶族乡,龙门县蓝田瑶族乡,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阳山县秤架瑶族乡,东源县漳溪畲族乡等7个民族乡。

  三大民系 广东的汉族居民,主要可分为广府、客家与潮汕三大民系。三大民系的形成,是中原汉族与岭南土著长期融合的结果。这种融合早已有之,而较大规模的融合则始于秦征岭南,经过两晋、两宋、明末三次移民高潮(来自中原地区,还包括楚、吴越、闽等岭北地区),逐渐形成了三大民系。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三大民系的人民长期各自保持其生活习俗、文化意识和性格特征,共同构成了广东文化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风情魅力,并以其各自的优势,促进了岭南文化的发展。但是,三大民系的形成,有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自然环境、文化基因、经济条件,加上语言不通,彼此之间长期缺乏正常的交往沟通,不仅民系之间社会经济、精神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就是在同一民系中,边远山区与沿海平原地区也 有较大差距。

宗教

  广东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齐全的省份。至2010年底,全省宗教徒约247万人,其中佛教徒约141万人,道教徒27万人,穆斯林13万人,天主教徒24万人,基督教徒41万人;全省宗教活动场所2803处,宗教教职人员9161人,其中,佛教僧尼7199人,道教乾道、坤道743人,伊斯兰教阿訇17人,天主教主教、神甫、修女190人,基督教牧师、教师、长老、传道1012人。

  全省县级范围(含县级)以上宗教社会团体273个。其中,全省性宗教团体7个:广东省佛教协会,成立于1982年,会长释明生(2010年);广东省道教协会,成立于1994年,会长赖保荣(2010年);广东省伊斯兰教协会,成立于1998年,会长马光星(2010年);广东省天主教爱国会,成立于1958年,主席黄炳章(2010年);广东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成立于1981年,主席苏永大(2010年);广东省基督教三自爱国会,成立于1958年,主席陈顺鹏(2010年);广东省基督教协会,成立于1981年,会长梁明(2010年)。



历史

  广东,《吕氏春秋》中称“百越”,《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越”与“粤”通,也简称“粤”,泛指岭南一带地方。广东的先民很早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动、繁衍。在历史长河中,广州、广东等地名次第出现,逐渐演化成广东省及其辖境。

先秦以前

  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出现了早期古人(马坝人)。商与西周时代,广东先民便与中原商、周王朝有了经济文化往来。春秋战国时代,岭南与吴、越、楚国关系密切,交往频繁。历史上楚庭、南武城的传说,反映出这一时期岭南与楚、越的关系。《国语楚语上》也有“抚征南海”的记载,可见当时岭南与楚国有军事、政治关系。

秦至南朝时期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岭南。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南海郡辖境是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4个县(据《汉书》记载),郡治番禺。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此外,湛江等地属象郡,粤西有一部分属桂林郡,粤北部分地区属长沙郡。这是广东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

  秦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委任龙川县令赵佗代职。任嚣死后,赵佗即起兵隔绝五岭通中原的道路。秦亡之际,赵佗武力攻并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当时,广东除今连州及乐昌北境属长沙郡管辖外,都属南越国地盘。赵佗及其后的南越国,都与汉朝一样实行郡县制。汉武帝平定南越后,汉朝将南越地划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个郡。为了便于监督各郡官吏,汉朝又设立13个常驻监察机构,称为“十三部”,其中设在苍梧郡广信县(今封开)的交趾部,专门负责纠核岭南九郡。东汉末,交趾部改为交州,除监察权外,还拥有军政大权,成为郡上一级政府,地方行政制度也就从郡县二级变为州、郡、县三级。今广东省境包括交州辖下的整个南海郡(粤中、粤东),还包括苍梧郡、和浦郡、荆州贵阳郡和扬州豫章郡的一部。其中南海郡较秦代增置3个县:揭阳、中宿(今清远)和增城。

  东汉末,赤壁之战后逐渐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210年(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吴国的孙权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率兵抵番禺。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步骘把交州州治从广信东迁番禺。264年(吴景帝永安七年),东吴为便于治理,又把南海、苍梧、郁林、高梁4个郡(今两广大部)从交州划出,另设广州,州治番禺,广州由此得名。东吴时期,今广东省境除广州辖下的4郡外,还包括荆州始兴郡和海南岛。

  西晋时,今广东省腹地属当时的广州,粤北属荆州,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属交州。

  南北朝时代,中国政局南北分裂。南朝统治者对俚人(越族)实行“羁縻”政策,在原地大量封官,导致州、郡数猛增。增设的州、郡、县多集中在粤中、粤西、粤北地区,粤东地区设置较少。因为当时粤东农业经济没有粤西发达,交通也没有粤西方便。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隋初,设广州、循州(今惠州)两个总管府统领诸州。隋炀帝废州为郡,改为郡、县两级,大加省并,今广东省境分属10郡、74县。

  唐初地方设州、县。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655年以后,5府皆隶于广州,长官称为五府(管)经略使,由广州刺史兼任。756年(肃宗至德六年),升五府经略使为岭南节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岭南道划分为东、西道,东道治广州,广东属岭南东道,这是广东省名中“东”字的由来,也是两广分为东西的开始。

  五代十国时期,岭南为南汉王刘氏占据,行政区划基本上继承唐朝的建制。南汉升广州为兴王府,在州县稀疏的粤东和粤北,增置1府4州。南汉后期,全境共辖60州、214县。

宋、元、明、清时期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军)、县三级。今广东省境包括广南东路14州和广南西路境内的7州,共61县。宋朝对唐制有所继承又有所调整。粤西及海南岛裁撤8个州,而粤东、粤北除循唐制外,仍保留南汉所增置的4个州。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东路治所在广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广东大部分属广南东路,“广东”即广南东路的简称。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军)、县四级,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转机构。今广东省境分为广东道和海北海南道。广东道道治在广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成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而且,过去长期与广西同属一个大区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划拨广东统辖,结束了广东以往隶属不同政区的状况,广东省区域轮廓自此基本形成。终明之世,广东设10府1直隶州,统辖7州75县。其中,属明代新置的有顺德、从化、高明、饶平、惠来、大埔、普宁、澄海等22县。这些新置的县大多集中在粤东地区,基本形成当今县制的分布格局。

  清初承袭明制,地方行政机关分省、道、府、县4级,但将明时的布政使司正式改称为省。“广东省”名称正式使用,所辖范围与明广东布政使司相同。清设总督管辖广东、广西两省,称“两广总督”,初驻肇庆,1746年(乾隆十一年)移广州。清代广东省最南的辖境是南海诸岛的曾母暗沙。西沙群岛(时称“千里长沙”)和南沙群岛(时称“万里石塘”)属于广东省琼州府的万州管辖。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北宋时期中国政府已在此行使主权,清政府更是经常派水师巡视。

  1841年,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香港(时属新安县)正式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887年,葡萄牙诱逼清政府签订《中葡和好通商条约》,侵占澳门(时属香山县)。

民国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广东省的名称和范围与清代相同,但将府直辖地及州、厅皆改为县,成为省、县二级制,并于省、县之间分区设置绥靖区。民国初年,市建置开始设置。1918年成立广州市政治公所,广州开始以省会设市。1921年,成立广州市政厅。1925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7月改广州市政厅为广州市政府。国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分为省、行政区、县和市,实行委员制。广东省政府下设广州、北江、东江、西江、南路、海南6个行政区,每区设一行政委员,代表省政府处理本区事务。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侵占广州,广东省府撤退到粤北(今连州市);为适应战时需要,全省设4个行署。1940年全省改设为9个区(包括沦陷区),到1941年,复改设9个行政督察区。1945年抗战胜利后,民国政府把行政督察区分为省府直接督察区和专署行政督察区两种。省府直接督察的有南海、番禺等12个市县,专署行政督察区则分为11个区,共辖88个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10月28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成立;11月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全省共设珠江、东江、西江、北江、粤中、南路、兴梅、潮汕、琼崖等9专区,共辖7市98县,广州市为中央直辖市。1952年,广东省和广州市由中南行政委员会领导,将北海市及钦州专区划归广西,广西的怀集县划入广东。1954年,广东省改由中央直接领导,原由中央直辖的广州市划归广东省管辖。此后,市、专区、县几乎年年都有调整。1955年,广西的北海市和钦州专区所属各县划归广东省,并更名为合浦专区。1965年,北海市及合浦专区所属各县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1979年,原属惠阳地区的宝安县改设深圳市,原属佛山地区的珠海县改设珠海市,均由省直辖。广东省直辖广州、海口、汕头、湛江、茂名、佛山、江门、深圳、珠海、韶关等10市,分设韶关、惠阳、梅县、汕头、佛山、湛江、肇庆等7地区和海南行政区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共辖14市、92县、3自治县。1981年,设立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办事处,由海南行政区直接领导。1983年以后,开始实行市管县、乡镇管村的新体制。1988年,中央政府将海南行政区从广东省划出,另设海南省;同年,广东开始取消地区设置,另设18个地级市(后增加到21个地级市),全面实行地级市管县体制、以及乡镇管村体制,一直沿用至今。

地理

  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连广西,南临南海,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全境位于北纬20°09ˊ-25°31ˊ和东经109°45ˊ-117°20ˊ之间。全省陆地面积17.9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5%;其中岛屿面积1592.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0.89%。全省沿海共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759个,数量仅次于浙江、福建两省,居全国第三位。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个。全省大陆岸线长3368.1公里,居全国第一位。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关于领海、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归沿岸国家管辖的规定,全省海域总面积41.9万平方公里。

地貌

  受地壳运动、岩性、褶皱和断裂构造以及外力作用的综合影响,广东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其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3.7%、24.9%、14.2%和21.7%,河流和湖泊等只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地势总体北高南低,北部多为山地和高丘陵,最高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位于阳山、乳源与湖南省的交界处;南部则为平原和台地。全省山脉大多与地质构造的走向一致,以北东―南西走向居多,如斜贯粤西、粤中和粤东北的罗平山脉和粤东的莲花山脉;粤北的山脉则多为向南拱出的弧形山脉,此外粤东和粤西有少量北西―南东走向的山脉;山脉之间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还有高要、清远、杨村和惠阳等冲积平原。台地以雷州半岛―电白―阳江一带和海丰―潮阳一带分布较多。构成各类地貌的基岩岩石以花岗岩最为普遍,砂岩和变质岩也较多,粤西北还有较大片的石灰岩分布,此外局部还有景色奇特的红色岩系地貌,如著名的丹霞山和金鸡岭等;丹霞山和粤西的湖光岩先后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沿海数量众多的优质沙滩以及雷州半岛西南岸的珊瑚礁,也是十分重要的地貌旅游资源。沿海沿河地区多为第四纪沉积层,是构成耕地资源的物质基础。

气候

  广东省属于东亚季风区,从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是全国光、热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从北向南,年平均日照时数由不足1500小时增加到2300小时以上,年太阳总辐射量在4200~5400兆焦耳/平方米之间,年平均气温约为19℃~24℃。全省平均日照时数为1745.8小时、年平均气温22.3℃。1月平均气温约为16℃~19℃,7月平均气温约为28℃~29℃。

  广东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2500毫米之间,全省平均为1777毫米。降雨的空间分布基本上也呈南高北低的趋势。受地形的影响,在有利于水汽抬升形成降水的山地迎风坡有恩平、海丰和清远3个多雨中心,年平均降水量均大于2200毫米;在背风坡的罗定盆地、兴梅盆地和沿海的雷州半岛、潮汕平原少雨区,年平均降水量小于1400毫米。降水的年内分配不均,4~9月的汛期降水占全年的80%以上;年际变化也较大,多雨年降水量为少雨年的2倍以上。

  洪涝和干旱灾害经常发生,台风的影响也较为频繁。春季的低温阴雨、秋季的寒露风和秋末至春初的寒潮和霜冻,也是广东多发的灾害性天气。

水系

珠江流域

  珠江流域位于北纬21°31'-26°49',东经102°14'-115°53'。全长2214公里,流域面积45369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3300多亿立方米,居全国江河水系的第2位,仅次于长江,是黄河年径流量的7倍,淮河的10倍。其长度及流域面积均居全国第4位。珠江的发源地位于云贵高原乌蒙山系马雄山,其源头只是一条小溪,后沿流经地陆续接纳众多的溪流而形成浩瀚的大江。珠江水系是一个由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诸河汇聚而成的复合水系,它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6个省(区),从而形成支流众多、水道纷纭的特征,并在下游三角洲漫流成网河区,经由分布在广东省境内6个市县的虎门、蕉门、洪奇沥、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八大口门流入南海。

  广东境内的珠江流域总面积11125平方公里,其中包括西江流域的一少部分,绝大部分的北江与东江流域以及珠江三角洲的全域。径流总量为1144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489.84万千瓦(占全流域14.6%),可开发量443.75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66.64亿千瓦。在航运方面,珠江是华南水上运输的大动脉,通航能力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的第二位。以广州为中心的通航河道达5500公里。珠江流域不仅水量充沛,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亚热带的气候条件为珠江沿岸带来旖旎风光和盎然生机。广东境内的珠江流域地势大致自北向南倾斜,最高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珠江主干流的左岸面积大于右岸面积3.5倍以上。三角洲地区河网密度达0.81公里/平方公里以上。主流泄出通道基本上自成体系。

西江

  珠江干流,发源于云南省霑益县马雄山东北麓。上源称南盘江。流经滇、黔、桂、粤4省(区),由广东的磨刀门注入南海。全长2214公里。在广西象州石龙三江口以上为上游,三江口至梧州为中游,梧州至广东三水思贤滘为下游,思贤滘至磨刀门为河口段。思贤滘以上集水面积约353120平方公里。河床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地区。广东境内西江下游干流年均径流量为123亿立方米。沿河接纳集水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有贺江、罗定江、新兴江。

  贺江 处西江左岸,发源于广西富川县的黄沙岭,流经广东封开县境内注入西江。在支流渔涝河有世界第二大整块花岗岩石——封开斑石。

  罗定江 处西江右岸,发源于广东信宜县鸡笼顶,流经罗定县、郁南县,在郁南县境内汇入西江。平均年输沙量为163万吨,是省内水土流失最大的河流之一。

  新兴江 处西江右岸,发源于广东恩平县天露山,流经新兴县、高要县,于高要县汇入西江。

北江

  珠江支流,发源于江西信丰县石碣大茅山。北江的上源分为两支:东名浈水,西称武水。浈水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武水发源于湖南省临武县。浈武二水汇于韶关市后始称北江。沿途纳滃江、连江、滨江和绥江等大支流,在三水河口与西江会合漫流于珠江三角洲网河区,主流经洪奇沥入海。全长573公里,集水面积52068平方公里。在广东境内的北江流域,约占广东省境内珠江流域面积的38.5%.平均年径流量457亿立方米,集水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有墨江、锦江、武江、南水、滃江、连江、潖江、滨江和绥江。河床以红色沙岩、砾岩和页岩为主,统称“丹霞地貌”。韶关市沙洲尾以上为上游段,沙洲尾至清远飞来峡为中游段,飞来峡至三水思贤滘为下游段。

  上游段主要支流有墨江、锦江、武江。

  墨江 处北江左岸。发源于始兴县棉地坑顶,于始兴县境内汇入浈江。

  锦江 处北江右岸。发源于江西崇义县竹洞凹,于广东曲江县境内汇入浈江。

  武江 处北江右岸。发源于湖南临武县三峰岭,流至韶关市沙洲尾与浈江会合。

  中游段主要支流有南水、滃江、连江。

  南水 处北江右岸。发源于翁源县安墩头,于曲江县境内汇入北江。

  滃江 处北江左岸。发源于翁源县船肚东,至英德县境内汇入北江。

  连江 处北江右岸。发源于连县三姐妹峰,于英德境内汇入北江。是北江最大支流。

  下游段河道处于平原区。两岸多堤防,北江大堤处于下游的三水县境内。主要支流有潖江、滨江、绥江。

  潖江 处北江左岸。发源于佛岗县通天蜡烛,于清远境内汇入北江。

  滨江 处北江右岸。发源于清远大雾山,至飞来峡汇入北江。

  绥江 处北江右岸。发源于连山摛鸦顶,流经广宁、四会,于四会县境内汇入北江。

东江

  珠江支流,发源于江西省寻邬县桠髻钵。流至东莞石龙镇进入珠江三角洲,并于增城禺东联围汇入狮子洋,集水面积35340平方公里,约占广东境内珠江流域的24.3%。河长562公里。平均年径流量257 亿立方米。干流在龙川合河坝以上称寻邬水,汇贝岭水后始称东江。集水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有贝岭水、浰江、新丰江、秋香江、公庄水、西枝江和石马河等。各支流与干流交叉成“格子状”水系。流域内山岭多由花岗岩和红色砂页岩构成,流域内有新丰江和枫树坝两座大型水库。总库容158.4亿立方米,占全省27座大型水库总库容量的59%,两水库集水面积11050平方公里,占东江流域面积的40.9%。龙川县的枫树坝水库以上为上游段,枫树坝水库中的原合河坝村至博罗县观音阁为中游段,观音阁至东莞石龙为下游段。

  上游段主要支流贝岭水处东江右岸,发源于江西安远县,流入广东龙川县,于枫树坝水库汇入东江。

  中游段主要支流有浰江、新丰江、秋香江。

  浰江 处东江右岸。发源于和平县浰源乡亚婆髻,于和平县境内入东江。

  新丰江 处东江左岸。发源于新丰县崖婆石,于河源市区汇入东江。

  秋香江 处东江左岸。发源于紫金县黎头寨,于惠阳县江口汇入东江。

  下游段主要支流有公庄水、西枝江、石马河。

  公庄水 处东江右岸。发源于博罗县糯斗柏,于县境内汇入东江。

  西枝江 处东江左岸,发源于惠东县乌禽樟,于惠州市汇入东江。

  石马河 处东江左岸,发源于宝安县大脑壳,于东莞市汇入东江。  

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中南部。行政区域包括南海、中山、顺德、珠海、斗门、东莞、广州、佛山、江门、三水、高明、鹤山、新会、台山、恩平等市县以及增城、从化、清远、四会、高要、新兴、深圳等市县的部分地区。是全省平原面积最大的地区。

  珠江三角洲地貌的形成,是由西、北、东三江汇聚珠江所挟带的泥沙,沿流途经数千年的沉积而在中下游形成40~60米厚度的冲积平原。并陆续在新会、顺德、番禺、东莞和南海的西樵山及广州以南的桂岛等地出现较大的居民点。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由西江、北江两个三角洲构成的古珠江三角洲逐渐连成一片,并与其后成陆的东江三角洲相连从而形成现代的珠江三角洲。而由于珠江三角洲处在北回归线以南,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因而农牧渔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之势。早在新石器晚期,珠江三角洲不少先民聚居的部落已出现原始农业,在其遗址发现出土的文物中有用于开辟耕地的刀斧、石铲及用于纺织的石制、陶制纺轮。春秋战国时期,珠三角已出现铁制农具。而至东汉时期,三角洲又进入单牛拉犁、种植双季稻的先进农业时期。

  由于珠三角人民世世代代的辛勤劳动,现代的三角洲已拥有近千万亩耕地与一百多万亩鱼塘,不仅成为岭南的粮仓,其传统农业中的基塘副业亦相当发达(塘鱼产量居全省之首,蚕桑区亦曾列为全国三大基地)。同时,三角洲亦是岭南的水果基地、蔬菜基地与花卉基地,岭南五大佳果——荔枝、龙眼、香蕉、柑橙、菠萝均享誉海内外。

  二十世纪80年代后,人杰地灵的珠江三角洲得改革开放之先,迅速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农业经济格局,加速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繁荣,经济的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增长率,也高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时期的平均增长速度,并崛现出东莞、中山、南海、顺德等南粤经济“四小虎”与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1987年后广东省决定建立以广州、深圳为经济中心,包容十余个市县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作为全省经济建设的示范区。目前,珠三角经济区已统一协调规划,具有比较发达的基础设施,并初具网络规模,投资环境日臻完善,产业结构已由劳动密集型转型为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智力密集型,并生产出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轻纺工业、电子信息业、家用电器与制造业产品如TCL家电、康佳、创维电视、万家乐燃气用具、科龙、美的空调、广州本田轿车等。人民生活水平已率先达到“小康”。今日的珠江三角洲满目春华秋实,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天地。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广东是国内人多地少的省份之一。2008年全省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为农用地1489.12万公顷;其中耕地284.39万公顷,园地99.73万公顷,林地1012.78万公顷,牧草地2.72万公顷,其他农用地89.50万公顷。建设用地178.96万公顷,其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145.70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2.15万公顷,水利水工建筑用地21.11万公顷。全省未利用地130.05万公顷;其中未利用土地69.79万公顷,其他土地60.26万公顷。

水资源

  广东省河流众多,以珠江流域(东江、西江、北江和珠江三角洲)及独流入海的韩江流域和粤东沿海、粤西沿海诸河为主,集水面积占全省面积的99.8%,其余属于长江流域的鄱阳湖和洞庭湖水系。全省集水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各级干支流共542条(其中,集水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62条)。独流入海河流52条,较大的有韩江、榕江、漠阳江、鉴江、九洲江等。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1771毫米,折合年均降水总量3145亿立方米。降水时程和地区上分布不均,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4~10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95%;年际之间相差较大,全省最大年降水量是最小年的1.84倍,个别地区甚至达到3倍。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83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82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450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440亿立方米。除省内产水量外,还有来自珠江、韩江等上游从邻省入境水量2361亿立方米。全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137.2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859.45万千瓦。此外,广东还有温泉300多处,日总流量9万吨;饮用天然矿泉水145处,探明可采用储量全国第一。

  广东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夏秋易洪涝,冬春常干旱。沿海台地和低丘陵区不利蓄水,缺水现象突出,尤以粤西的雷州半岛最为典型。不少河流中下游河段由于城市污水排污造成污染,存在水质性缺水问题。

矿产资源

  广东省地处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接处,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但小矿贫矿共伴生矿多,选冶难。全省已找到矿产148种,查明资源储量的有101种。其中能源矿产7种,黑色金属矿产4种,有色金属矿产11种,贵金属矿产2种,稀有稀土及分散元素矿产15种,冶金辅助原料矿产8种,化工原料矿产9种,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41种,水气矿产4种。储量列全国前三位的矿产有高岭土、泥炭、水泥用粗面岩、碲、建筑用花岗岩、油页岩、铋、锗、铊、硒、冰洲石、饰面用大理岩、冶金用脉石英、铅、镉、钛、锆、轻稀土、玉石等。广东省比较短缺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铝、铁、磷、钾盐等。

  至2010年,广东省已经开发矿种有地下热水、铁、锰、钛、铜、铅、锌、钨、锡、金、银、硫铁矿、水泥用灰岩、大理岩等。其中,地下热水、铁、铅、锌、金、硫铁矿、盐矿、矿泉水等矿种拥有产值超过亿元的大中型矿山。

生物资源

  广东省光、热、水资源丰富,四季常青,动植物种类繁多。全省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280科、1645属、7055种,分别占全国总数的76.9%、51.7%和26.0%。另有栽培植物633种,分隶于111科、361属。此外,还有真菌1959种;其中食用菌185种,药用真菌97种。植物种类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有桫椤和银杉2种,属于二级和三级保护的有白豆杉、水杉、野荔枝和观光木等24种及广东松、长苞铁杉、野龙眼和见血封喉等41种,还有省级保护的红豆杉和三尖杉等12种。在植被类型中,有属于地带性植被的北热带季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和沿海的热带红树林,还有非纬度地带性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针叶林、竹林、灌丛和草坡,以及水稻、甘蔗和茶园等栽培植被。香蕉、荔枝、龙眼和菠萝是岭南四大名果,经济价值可观。

  广东省动物种类多样。陆生脊椎动物就有829种;其中兽类124种、鸟类510种、爬行类145种、两栖类50种,分别占全国的30%、43.4%、46%和25.5%。此外,还有淡水水生动物的鱼类281种、底栖动物181种和浮游动物256种,以及种类更多的昆虫类动物。动物种类中,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华南虎、云豹、熊猴和中华白海豚等22种,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的有金猫、水鹿、穿山甲、猕猴和白鹇(省鸟)等95种。

  广东开展对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至2010年,全省建立自然保护区369个、森林公园418处。广东重视绿化荒山,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海洋资源

  广东省海岸线长,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生物包括海洋动物和植物,共有浮游植物406种、浮游动物416种、底栖生物828种、游泳生物1297种。远洋和近海捕捞,以及海洋网箱养鱼和沿海养殖的牡蛎、虾类等海洋水产品年产量约400万吨;可供海水养殖面积77.57万公顷,实际海水养殖面积20.82万公顷,是全国著名的海洋水产大省。雷州半岛的养殖海水珍珠产量居全国首位。沿海还拥有众多的优良港口资源。广州港、深圳港、汕头港和湛江港己成为国内对外交通和贸易的重要通道;大亚湾、大鹏湾、碣石湾、博贺湾及南澳岛等地还有可建大型深水良港的港址。珠江口外海域和北部湾的油气田己打出多口出油井。沿海的风能、潮汐能和波浪能都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广东沿海沙滩众多,气候温暖,红树林分布广、面积大,在祖国大陆的最南端灯楼角又有全国唯一的大陆缘型珊瑚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很大。


经济

  广东是中国经济总量最大和发展最快的,1979-2007年29年,按绝对数比,2007年GDP总量为1978年的165.05倍;按不变价格推算(以同期全国平均物价水平为基准),GDP年平均增长率13.1%,增长速度居全国第1位。1978-2008年31个年份,除1979、1981、1983和1989年以外,其余年份GDP均超过10%的增长率,最高年份1993年GDP增幅达到23%。广东GDP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从1978年的第5位,到1989年上升至稳居第1的位置;根据国家统计局上已公布的数据,2010年广东省GDP总量达到了46,013.06亿元[7],占全国GDP总数的11.47%。其中第一产业2286.98亿元,第二产业23014.53亿元,第三产业21462.72亿元。根据2010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1美元兑6.7695元人民币计算相当于6797.11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的伊利诺伊州(6,442亿美元),成为世界各国中GDP总额排名第10位的一级行政区。至2011年,广东省GDP已达52673.59亿元人民币,合8155.32亿美元,在全世界各一级行政区中的排名已上升至第7位。

  广东省以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的地位,在许多经济指标上都列各省第一位。如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储蓄存款、专利申请量、税收、进出口总额、旅游总收入、移动电话拥有量、互联网用户、货物运输周转总量等。其中进出口总额年均占全国约1/4,从1985年至2008年连续23年居全国第一;年财政总收入占全国约1/7;累计吸引外商投资占全国约1/4;GDP从1989年至2010年连续21年居全国第一。但人均生活水准有待提高。

  在省会广州举办的每年两届的广交会是中国出口贸易的晴雨表,支撑了广东省内外贸易和出口加工业多年的持续发展。


文化

语言

  广东语言状况复杂,除粤北、粤东有瑶、壮、畲语及粤北土语,主要流行3种保留了丰富的古汉语特点、又各有特色的汉语方言。

  粤方言 又称广州话、白话,省内可分:1.粤海片(广府片),分布在广州、佛山、肇庆、深圳、南海、顺德、三水、高明、鹤山、怀集、广宁、四会、高要、云浮、封开、郁南、德庆、罗定、阳山、清远、佛冈、增城、从化、连州、连山、惠州、韶关、博罗、惠阳、惠东、海丰、仁化、乐昌、英德,以广州为代表,影响最大。2.四邑片,分布在台山、开平、恩平、新会、斗门、江门及鹤山部分地区,以台山为代表。3.高雷片,分布在湛江、茂名、阳江、阳春、高州、信宜、化州、吴川、电白、遂溪、廉江、雷州、徐闻,未形成权威代表。4.莞宝片,通行于东莞及深圳宝安,以莞城为代表。5.香山片,通行于中山、珠海(斗门除外),以石歧为代表。各片小有差别,四邑与粤海差异最大。全省使用的人口近4000万人,但上述区域也搀杂小片客话和闽语。广东粤方言在海外华人社区如马来西亚吉隆坡,越南胡志明市,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美国纽约、三藩市,加拿大温哥华、多伦多等处广泛流行。

  客家方言 广东是客话最重要的流行地,省内可分:1.粤东片,分布在梅县、蕉岭、平远、兴宁、五华、大埔、丰顺、揭西、紫金、惠阳、惠东、宝安,以及揭阳、饶平、普宁、惠来、潮阳、陆丰、陆河、海丰、深圳、东莞、增城、博罗、中山的一些地区。2.粤中片,分布在和平、连平、龙川、河源、新丰、龙门、佛冈,以及广州、顺德、南海、中山、珠海、斗门、三水、四会、清远、高明、鹤山、开平、新会、台山、恩平的部分地区。3.粤北片,分布于始兴、乐昌、曲江、连州、连南、乳源、阳山、翁源、英德,以及韶关、南雄、仁化、连山、怀集、广宁、郁南、德庆、云浮、罗定、新兴的部分地区。4.粤西片,分散于信宜、阳春、阳江、高州、茂名、电白、化州、吴川、廉江、遂溪、雷州、徐闻。省内各地有零星分布,如广州三元里、沙河。全省使用的人口约1500万人。客方言以梅州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海外的印度尼西亚、毛里求斯等国华人社区,客话相当通行。

  闽方言 广东闽语属闽方言闽南一支,大致可分:1.潮汕片,以汕头、潮州为代表,流行于汕头、潮州、揭阳、澄海、南澳、饶平、揭西、潮阳、普宁、惠来、汕尾、陆丰、海丰。2.雷州片,流行于雷州、徐闻、遂溪,以及湛江、廉江、吴川、电白、茂名、高州、阳西的部分地区,以雷州为代表。全省使用闽语的人口约1700万人。广东闽语是泰国、柬埔寨、法国等华人社区的强势方言。

方言特征

  区别三大民系的重要特征是不同的方言,即以广州方音为标准音的广州话,称为粤方言;以梅县方言为标准音的客家话,称为客家方言;以汕头方言为标准音的潮汕话,属于闽方言。在全国汉语七大方言中,广东就占有三种。广东的各种主要方言,都是中原汉族居民在向南迁移中语言分化而形成的,由于这些方言从古代汉语分化出来的时间较早,从古代汉语接受下来的许多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都保持不变,相对于汉语的其他方言来说,保留古代汉语的特点就更多。另一方面,广东古代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这些少数民族的语言主要有壮、瑶、苗、畲和黎语,一般都可以统属于壮侗语族(在语言学上常被称为“台语”),这些方言在被汉语同化的过程中,本族语言的一些特点包括语音、语词和语法格式,也或多或少地为各地方言保存下来,因而使广东各方言表现不少近同之处。还有,广东各方言在近代都向海外广泛传播,华裔、华侨们大量使用广东方言,也把其所在国语言的某些特点(特别是词汇)吸收到本方言来,造成了广东各种方言都有大量的外语借词存在的情况。总之,较多保留古代汉语因素,保存有少数民族语言“底层”以及与海外语言频繁的交流,是广东方言的总体特征。

  持粤方言的称为广府人,在广东三大民系中分布范围最广,是广东风俗文化的主要代表。珠江三角洲是粤方言分布的核心地带。广东使用粤语人数约在3800万左右,全世界使用粤语人数约7000万。

  持客家方言的称为客家人。客家方言主要流行于兴梅地区、东江流域,以及在粤北、粤东分别与广府、潮州方言区交错之处。客家方言流传广泛,比较分散,广东境内纯粹使用客家方言的县市有15个,非纯粹客方言的县市约50个。广东的客家人人数在2100万,全世界的客家人数达6500多万人。

  流行于粤东地区的闽方言,过去称为“潮州话”,现在一般称做“潮汕方言”,简称为“潮语”。潮汕方言是闽南话的一个支系。潮语使用人数约1000万人左右,加上华侨和港澳同胞,使用潮语人数约2500万人以上。此外,粤西的雷州半岛,使用的是属于闽方言的“雷州话”,以海康话为雷州话的代表。使用雷州话的约有330万人。

  广东省的汉民族居民,除了三大民系之外,还居住着不属于三大民系的其他汉族居民。由于外省籍人口大量涌入广东居住,普通话成为一些新兴城市如经济特区深圳等地居民的主要使用语言。三大民系之间的交往较之以往更为密切,影响着广东文化的发展和整合。另一方面,粤方言也向内地和其他民系方言区渗透辐射,说明它仍具生机活力,这是粤方言区在经济上较为发达和商业活动十分活跃的反映。

著名侨乡


  广东省自古就是中国海上贸易和移民出洋最早、最多的省份,近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重点侨乡。

  海外侨胞众多、归侨侨眷众多 广东有2000多万海外侨胞,占全国的三分之二,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越南、柬埔寨,欧美的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南美洲的秘鲁、巴拿马、巴西、委内瑞拉,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非洲的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南非、留尼汪等国家和地区。

  省内约有10.3万归侨、2000多万侨眷,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和梅州地区。广府语系地区的归侨侨眷约有800万人,潮汕语系地区归侨侨眷约有700万人,客家语系地区的归侨侨眷约有500万人。

  侨捐项目众多、侨资企业众多 广东籍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素有念祖爱乡的光荣传统,一向关注支持家乡的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赠折合人民币逾400亿元,捐建道路、桥梁、学校、医院、图书馆、体育馆等逾3.2万项,建立各种公益事业基金会近3000个。截至2010年底,全省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500多亿美元,其中侨港澳资金超过1700亿美元;全省侨资企业总数55511家,其中香港投资在册企业数47755家,澳门投资在册企业数3256家,华侨华人投资在册企业数4500家。广东以侨为桥引进大量海外人才、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

  华侨文化、侨乡文化积淀深厚 华侨文化与侨乡本土文化结合,形成独特的侨乡文化。华侨文化、侨乡文化是岭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6月28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开平碉楼与村落”是华侨文化和侨乡文化的典型代表。

  涌现大批近现代著名华侨先驱人物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是广东的华侨先驱。在政界方面,有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叶剑英等;在实业界方面,有回国兴办第一家缫丝厂的南海籍华侨陈启沅,兴办“张裕葡萄酒公司”的大埔籍华侨张振勋,兴办新宁铁路的台山华侨陈宜禧等;在商业界方面,有创建上海永安百货公司的华侨郭乐、郭泉兄弟,创建先施百货公司的华侨马应彪等;在教育界,有开创中国留学教育先河的珠海籍华侨容闳等。此外,还有“洪门元老、一生爱国”的著名华侨领袖司徒美堂,集实业家、慈善家、领事、侨领一身的珠海籍华侨陈芳,为汕头市政建设做出贡献的泰国米业大王澄海籍华侨陈慈黉等。他们对中国近现代文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他们的思想和精神是广东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省情概貌• •自然地理• •历史文化• •行政区划• •经济建设• •社会事业• •广东旅游• •广东人物• •广东特产•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