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21年1月8日 (五) 22:39大V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广东省
五羊石像是广州市的标志,广州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建于1959年,位于越秀公园西侧木壳岗上
广州城市风景
广州中山纪念堂
深圳新地标:京基100大厦

  广东省汉语拼音guǎng dōng shěnɡ英文:Guangdong Province),简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南部沿海的一个省份,省会广州。广东位于南岭以南,南海之滨。与香港澳门广西湖南江西福建接壤;与海南隔海相望。全境位于北纬20°13′-25°31′和东经109°39′-117°19′之间。东起南澳县南澎列岛赤仔屿,西至雷州市纪家镇的良坡村,东西跨度约800公里;北自乐昌县白石乡上坳村,南至徐闻县角尾乡灯楼角,跨度约600公里。北回归线从南澳—从化—封开一线横贯广东。全省陆地面积为17.9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7%;其中岛屿面积1592.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0.89%。全省沿海共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759个,数量仅次于浙江、福建两省,居全国第三位。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个。全省大陆岸线长3368.1公里,居全国第一位。全省海域总面积41.9万平方公里。全省辖21个地级市,64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34个县、3个自治县(合计121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446+个街道、1128个镇、4个乡、7个民族乡(合计1585+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

  广东在《吕氏春秋》中称“百越”,《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越”与“粤”通,也简称“粤”,泛指岭南一带地方。广东有着独特的岭南文化,与广西部分地方民俗相近。广东土地丰足、水资源丰富,珠三角地区一直是中国的“渔米之乡”;商业蓬勃、经济发达,其省会广州拥有“千年商都”之称。

  广东是分布世界各地的华侨故乡,海外粤籍侨胞有2,000万人。广府商人、潮州商人和客家商人等粤商都集中在广州。广东人可分为三大民系,依次序较多的有广府人潮州人客家人,较小民系还有雷州人四邑人和其他非汉族的少数民族。广东人口已超逾一亿人,高居全国第一位。自改革开放以来,吸引大量外来人口南下,这些人主要说普通话及各自家乡的方言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宗教

行政区划

  全省辖21个地级市,64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34个县、3个自治县(合计121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

  全省辖21个地级市,64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34个县、3个自治县(合计121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446+个街道、1128个镇、4个乡、7个民族乡(合计1585+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

人口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广东省常住人口为104,303,132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8642000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7883132人,增长20.69%。年平均增长率为1.90%。

  家庭户人口 广东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27747417户,家庭户人口为88681724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69人减少0.49人。

  性别构成 广东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54397408人,占52.15%;女性人口为49905724人,占47.85%。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3.82上升为109.00。

  人口地区分布:

   广州市 12,700,800人  深圳市 10,357,938人

   珠海市 1,560,229人  汕头市 5,391,028人  佛山市 7,194,311人

   韶关市 2,826,612人  河源市 2,953,019人  梅州市 4,240,139人

   惠州市 4,597,002人  汕尾市 2,935,717人  东莞市 8,220,237人

   中山市 3,120,884人  江门市 4,448,871人  阳江市 2,421,812人

   湛江市 6,993,304人  茂名市 5,817,753人  肇庆市 3,918,085人

   清远市 3,698,394人  潮州市 2,669,844人  揭阳市 5,877,025人

   云浮市 2,360,128人

民族

  广东是56个民族成分齐全的省份。汉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98.02%。少数民族人口206万人。世居少数民族有壮、瑶、畲、回、满族。壮族主要分布在连山、怀集、廉江、信宜、化州、罗定等县(自治县、市);瑶族主要分布在连南、连山、连州、阳山、英德、乳源、乐昌、仁化、曲江、始兴、翁源、龙门、阳春等县(自治县、市、区);畲族主要分布在乳源、南雄、始兴、增城、和平、连平、龙川、东源、丰顺、饶平、潮安、海丰、惠东、博罗等县(自治县、市);回族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珠海、肇庆、汕头、佛山、东莞等市;满族主要居住在广州市。改革开放以后,因人才流动、婚姻、务工经商等迁移或暂住广东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近200万人,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等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

  全省共有县级范围(含县级)以上少数民族社会团体22个。根据国家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广东设立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3个自治县和连州市瑶安瑶族乡、三水瑶族乡,龙门县蓝田瑶族乡,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阳山县秤架瑶族乡,东源县漳溪畲族乡等7个民族乡。

  三大民系 广东的汉族居民,主要可分为广府、客家与潮汕三大民系。三大民系的形成,是中原汉族与岭南土著长期融合的结果。这种融合早已有之,而较大规模的融合则始于秦征岭南,经过两晋、两宋、明末三次移民高潮(来自中原地区,还包括楚、吴越、闽等岭北地区),逐渐形成了三大民系。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三大民系的人民长期各自保持其生活习俗、文化意识和性格特征,共同构成了广东文化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风情魅力,并以其各自的优势,促进了岭南文化的发展。但是,三大民系的形成,有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自然环境、文化基因、经济条件,加上语言不通,彼此之间长期缺乏正常的交往沟通,不仅民系之间社会经济、精神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就是在同一民系中,边远山区与沿海平原地区也 有较大差距。

宗教

  广东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齐全的省份。至2010年底,全省宗教徒约247万人,其中佛教徒约141万人,道教徒27万人,穆斯林13万人,天主教徒24万人,基督教徒41万人;全省宗教活动场所2803处,宗教教职人员9161人,其中,佛教僧尼7199人,道教乾道、坤道743人,伊斯兰教阿訇17人,天主教主教、神甫、修女190人,基督教牧师、教师、长老、传道1012人。

  全省县级范围(含县级)以上宗教社会团体273个。其中,全省性宗教团体7个:广东省佛教协会,成立于1982年,会长释明生(2010年);广东省道教协会,成立于1994年,会长赖保荣(2010年);广东省伊斯兰教协会,成立于1998年,会长马光星(2010年);广东省天主教爱国会,成立于1958年,主席黄炳章(2010年);广东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成立于1981年,主席苏永大(2010年);广东省基督教三自爱国会,成立于1958年,主席陈顺鹏(2010年);广东省基督教协会,成立于1981年,会长梁明(2010年)。

历史

  广东,《吕氏春秋》中称“百越”,《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越”与“粤”通,也简称“粤”,泛指岭南一带地方。广东的先民很早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动、繁衍。在历史长河中,广州、广东等地名次第出现,逐渐演化成广东省及其辖境。

先秦以前

  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出现了早期古人(马坝人)。商与西周时代,广东先民便与中原商、周王朝有了经济文化往来。春秋战国时代,岭南与吴、越、楚国关系密切,交往频繁。历史上楚庭、南武城的传说,反映出这一时期岭南与楚、越的关系。《国语楚语上》也有“抚征南海”的记载,可见当时岭南与楚国有军事、政治关系。

秦至南朝时期

南越国宫署遗址:1995年发现,遗址位于广州老城区中心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岭南。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南海郡辖境是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4个县(据《汉书》记载),郡治番禺。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此外,湛江等地属象郡,粤西有一部分属桂林郡,粤北部分地区属长沙郡。这是广东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

  秦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委任龙川县令赵佗代职。任嚣死后,赵佗即起兵隔绝五岭通中原的道路。秦亡之际,赵佗武力攻并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当时,广东除今连州及乐昌北境属长沙郡管辖外,都属南越国地盘。赵佗及其后的南越国,都与汉朝一样实行郡县制。汉武帝平定南越后,汉朝将南越地划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个郡。为了便于监督各郡官吏,汉朝又设立13个常驻监察机构,称为“十三部”,其中设在苍梧郡广信县(今封开)的交趾部,专门负责纠核岭南九郡。东汉末,交趾部改为交州,除监察权外,还拥有军政大权,成为郡上一级政府,地方行政制度也就从郡县二级变为州、郡、县三级。今广东省境包括交州辖下的整个南海郡(粤中、粤东),还包括苍梧郡、和浦郡、荆州贵阳郡和扬州豫章郡的一部。其中南海郡较秦代增置3个县:揭阳、中宿(今清远)和增城。

  东汉末,赤壁之战后逐渐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210年(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吴国的孙权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率兵抵番禺。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步骘把交州州治从广信东迁番禺。264年(吴景帝永安七年),东吴为便于治理,又把南海、苍梧、郁林、高梁4个郡(今两广大部)从交州划出,另设广州,州治番禺,广州由此得名。东吴时期,今广东省境除广州辖下的4郡外,还包括荆州始兴郡和海南岛。

  西晋时,今广东省腹地属当时的广州,粤北属荆州,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属交州。

  南北朝时代,中国政局南北分裂。南朝统治者对俚人(越族)实行“羁縻”政策,在原地大量封官,导致州、郡数猛增。增设的州、郡、县多集中在粤中、粤西、粤北地区,粤东地区设置较少。因为当时粤东农业经济没有粤西发达,交通也没有粤西方便。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隋初,设广州、循州(今惠州)两个总管府统领诸州。隋炀帝废州为郡,改为郡、县两级,大加省并,今广东省境分属10郡、74县。

  唐初地方设州、县。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655年以后,5府皆隶于广州,长官称为五府(管)经略使,由广州刺史兼任。756年(肃宗至德六年),升五府经略使为岭南节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岭南道划分为东、西道,东道治广州,广东属岭南东道,这是广东省名中“东”字的由来,也是两广分为东西的开始。

  五代十国时期,岭南为南汉王刘氏占据,行政区划基本上继承唐朝的建制。南汉升广州为兴王府,在州县稀疏的粤东和粤北,增置1府4州。南汉后期,全境共辖60州、214县。

宋、元、明、清时期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军)、县三级。今广东省境包括广南东路14州和广南西路境内的7州,共61县。宋朝对唐制有所继承又有所调整。粤西及海南岛裁撤8个州,而粤东、粤北除循唐制外,仍保留南汉所增置的4个州。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东路治所在广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广东大部分属广南东路,“广东”即广南东路的简称。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军)、县四级,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转机构。今广东省境分为广东道和海北海南道。广东道道治在广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成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而且,过去长期与广西同属一个大区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划拨广东统辖,结束了广东以往隶属不同政区的状况,广东省区域轮廓自此基本形成。终明之世,广东设10府1直隶州,统辖7州75县。其中,属明代新置的有顺德、从化、高明、饶平、惠来、大埔、普宁、澄海等22县。这些新置的县大多集中在粤东地区,基本形成当今县制的分布格局。

  清初承袭明制,地方行政机关分省、道、府、县4级,但将明时的布政使司正式改称为省。“广东省”名称正式使用,所辖范围与明广东布政使司相同。清设总督管辖广东、广西两省,称“两广总督”,初驻肇庆,1746年(乾隆十一年)移广州。清代广东省最南的辖境是南海诸岛的曾母暗沙。西沙群岛(时称“千里长沙”)和南沙群岛(时称“万里石塘”)属于广东省琼州府的万州管辖。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北宋时期中国政府已在此行使主权,清政府更是经常派水师巡视。

  1841年,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香港(时属新安县)正式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887年,葡萄牙诱逼清政府签订《中葡和好通商条约》,侵占澳门(时属香山县)。

民国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广东省的名称和范围与清代相同,但将府直辖地及州、厅皆改为县,成为省、县二级制,并于省、县之间分区设置绥靖区。民国初年,市建置开始设置。1918年成立广州市政治公所,广州开始以省会设市。1921年,成立广州市政厅。1925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7月改广州市政厅为广州市政府。国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分为省、行政区、县和市,实行委员制。广东省政府下设广州、北江、东江、西江、南路、海南6个行政区,每区设一行政委员,代表省政府处理本区事务。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侵占广州,广东省府撤退到粤北(今连州市);为适应战时需要,全省设4个行署。1940年全省改设为9个区(包括沦陷区),到1941年,复改设9个行政督察区。1945年抗战胜利后,民国政府把行政督察区分为省府直接督察区和专署行政督察区两种。省府直接督察的有南海、番禺等12个市县,专署行政督察区则分为11个区,共辖88个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10月28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成立;11月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全省共设珠江、东江、西江、北江、粤中、南路、兴梅、潮汕、琼崖等9专区,共辖7市98县,广州市为中央直辖市。1952年,广东省和广州市由中南行政委员会领导,将北海市及钦州专区划归广西,广西的怀集县划入广东。1954年,广东省改由中央直接领导,原由中央直辖的广州市划归广东省管辖。此后,市、专区、县几乎年年都有调整。1955年,广西的北海市和钦州专区所属各县划归广东省,并更名为合浦专区。1965年,北海市及合浦专区所属各县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1979年,原属惠阳地区的宝安县改设深圳市,原属佛山地区的珠海县改设珠海市,均由省直辖。广东省直辖广州、海口、汕头、湛江、茂名、佛山、江门、深圳、珠海、韶关等10市,分设韶关、惠阳、梅县、汕头、佛山、湛江、肇庆等7地区和海南行政区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共辖14市、92县、3自治县。1981年,设立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办事处,由海南行政区直接领导。1983年以后,开始实行市管县、乡镇管村的新体制。1988年,中央政府将海南行政区从广东省划出,另设海南省;同年,广东开始取消地区设置,另设18个地级市(后增加到21个地级市),全面实行地级市管县体制、以及乡镇管村体制,一直沿用至今。

地理

  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连广西,南临南海,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全境位于北纬20°09ˊ-25°31ˊ和东经109°45ˊ-117°20ˊ之间。全省陆地面积17.9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5%;其中岛屿面积1592.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0.89%。全省沿海共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759个,数量仅次于浙江、福建两省,居全国第三位。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个。全省大陆岸线长3368.1公里,居全国第一位。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关于领海、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归沿岸国家管辖的规定,全省海域总面积41.9万平方公里。

地貌

  受地壳运动、岩性、褶皱和断裂构造以及外力作用的综合影响,广东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其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3.7%、24.9%、14.2%和21.7%,河流和湖泊等只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地势总体北高南低,北部多为山地和高丘陵,最高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位于阳山、乳源与湖南省的交界处;南部则为平原和台地。全省山脉大多与地质构造的走向一致,以北东―南西走向居多,如斜贯粤西、粤中和粤东北的罗平山脉和粤东的莲花山脉;粤北的山脉则多为向南拱出的弧形山脉,此外粤东和粤西有少量北西―南东走向的山脉;山脉之间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还有高要、清远、杨村和惠阳等冲积平原。台地以雷州半岛―电白―阳江一带和海丰―潮阳一带分布较多。构成各类地貌的基岩岩石以花岗岩最为普遍,砂岩和变质岩也较多,粤西北还有较大片的石灰岩分布,此外局部还有景色奇特的红色岩系地貌,如著名的丹霞山和金鸡岭等;丹霞山和粤西的湖光岩先后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沿海数量众多的优质沙滩以及雷州半岛西南岸的珊瑚礁,也是十分重要的地貌旅游资源。沿海沿河地区多为第四纪沉积层,是构成耕地资源的物质基础。

气候

  广东省属于东亚季风区,从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是全国光、热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从北向南,年平均日照时数由不足1500小时增加到2300小时以上,年太阳总辐射量在4200~5400兆焦耳/平方米之间,年平均气温约为19℃~24℃。全省平均日照时数为1745.8小时、年平均气温22.3℃。1月平均气温约为16℃~19℃,7月平均气温约为28℃~29℃。

  广东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2500毫米之间,全省平均为1777毫米。降雨的空间分布基本上也呈南高北低的趋势。受地形的影响,在有利于水汽抬升形成降水的山地迎风坡有恩平、海丰和清远3个多雨中心,年平均降水量均大于2200毫米;在背风坡的罗定盆地、兴梅盆地和沿海的雷州半岛、潮汕平原少雨区,年平均降水量小于1400毫米。降水的年内分配不均,4~9月的汛期降水占全年的80%以上;年际变化也较大,多雨年降水量为少雨年的2倍以上。

  洪涝和干旱灾害经常发生,台风的影响也较为频繁。春季的低温阴雨、秋季的寒露风和秋末至春初的寒潮和霜冻,也是广东多发的灾害性天气。

水系

  珠江流域位于北纬21°31'-26°49',东经102°14'-115°53'。全长2214公里,流域面积45369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3300多亿立方米,居全国江河水系的第2位,仅次于长江,是黄河年径流量的7倍,淮河的10倍。其长度及流域面积均居全国第4位。珠江的发源地位于云贵高原乌蒙山系马雄山,其源头只是一条小溪,后沿流经地陆续接纳众多的溪流而形成浩瀚的大江。珠江水系是一个由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诸河汇聚而成的复合水系,它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6个省(区),从而形成支流众多、水道纷纭的特征,并在下游三角洲漫流成网河区,经由分布在广东省境内6个市县的虎门、蕉门、洪奇沥、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八大口门流入南海。

  广东境内的珠江流域总面积11125平方公里,其中包括西江流域的一少部分,绝大部分的北江与东江流域以及珠江三角洲的全域。径流总量为1144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489.84万千瓦(占全流域14.6%),可开发量443.75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66.64亿千瓦。在航运方面,珠江是华南水上运输的大动脉,通航能力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的第二位。以广州为中心的通航河道达5500公里。珠江流域不仅水量充沛,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亚热带的气候条件为珠江沿岸带来旖旎风光和盎然生机。广东境内的珠江流域地势大致自北向南倾斜,最高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珠江主干流的左岸面积大于右岸面积3.5倍以上。三角洲地区河网密度达0.81公里/平方公里以上。主流泄出通道基本上自成体系。

西江

  珠江干流,发源于云南省霑益县马雄山东北麓。上源称南盘江。流经滇、黔、桂、粤4省(区),由广东的磨刀门注入南海。全长2214公里。在广西象州石龙三江口以上为上游,三江口至梧州为中游,梧州至广东三水思贤滘为下游,思贤滘至磨刀门为河口段。思贤滘以上集水面积约353120平方公里。河床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地区。广东境内西江下游干流年均径流量为123亿立方米。沿河接纳集水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有贺江、罗定江、新兴江。

  贺江 处西江左岸,发源于广西富川县的黄沙岭,流经广东封开县境内注入西江。在支流渔涝河有世界第二大整块花岗岩石——封开斑石。

  罗定江 处西江右岸,发源于广东信宜县鸡笼顶,流经罗定县、郁南县,在郁南县境内汇入西江。平均年输沙量为163万吨,是省内水土流失最大的河流之一。

  新兴江 处西江右岸,发源于广东恩平县天露山,流经新兴县、高要县,于高要县汇入西江。

北江

  珠江支流,发源于江西信丰县石碣大茅山。北江的上源分为两支:东名浈水,西称武水。浈水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武水发源于湖南省临武县。浈武二水汇于韶关市后始称北江。沿途纳滃江、连江、滨江和绥江等大支流,在三水河口与西江会合漫流于珠江三角洲网河区,主流经洪奇沥入海。全长573公里,集水面积52068平方公里。在广东境内的北江流域,约占广东省境内珠江流域面积的38.5%.平均年径流量457亿立方米,集水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有墨江、锦江、武江、南水、滃江、连江、潖江、滨江和绥江。河床以红色沙岩、砾岩和页岩为主,统称“丹霞地貌”。韶关市沙洲尾以上为上游段,沙洲尾至清远飞来峡为中游段,飞来峡至三水思贤滘为下游段。

  上游段主要支流有墨江、锦江、武江。

  墨江 处北江左岸。发源于始兴县棉地坑顶,于始兴县境内汇入浈江。

  锦江 处北江右岸。发源于江西崇义县竹洞凹,于广东曲江县境内汇入浈江。

  武江 处北江右岸。发源于湖南临武县三峰岭,流至韶关市沙洲尾与浈江会合。

  中游段主要支流有南水、滃江、连江。

  南水 处北江右岸。发源于翁源县安墩头,于曲江县境内汇入北江。

  滃江 处北江左岸。发源于翁源县船肚东,至英德县境内汇入北江。

  连江 处北江右岸。发源于连县三姐妹峰,于英德境内汇入北江。是北江最大支流。

  下游段河道处于平原区。两岸多堤防,北江大堤处于下游的三水县境内。主要支流有潖江、滨江、绥江。

  潖江 处北江左岸。发源于佛岗县通天蜡烛,于清远境内汇入北江。

  滨江 处北江右岸。发源于清远大雾山,至飞来峡汇入北江。

  绥江 处北江右岸。发源于连山摛鸦顶,流经广宁、四会,于四会县境内汇入北江。

东江

  珠江支流,发源于江西省寻邬县桠髻钵。流至东莞石龙镇进入珠江三角洲,并于增城禺东联围汇入狮子洋,集水面积35340平方公里,约占广东境内珠江流域的24.3%。河长562公里。平均年径流量257 亿立方米。干流在龙川合河坝以上称寻邬水,汇贝岭水后始称东江。集水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有贝岭水、浰江、新丰江、秋香江、公庄水、西枝江和石马河等。各支流与干流交叉成“格子状”水系。流域内山岭多由花岗岩和红色砂页岩构成,流域内有新丰江和枫树坝两座大型水库。总库容158.4亿立方米,占全省27座大型水库总库容量的59%,两水库集水面积11050平方公里,占东江流域面积的40.9%。龙川县的枫树坝水库以上为上游段,枫树坝水库中的原合河坝村至博罗县观音阁为中游段,观音阁至东莞石龙为下游段。

  上游段主要支流贝岭水处东江右岸,发源于江西安远县,流入广东龙川县,于枫树坝水库汇入东江。

  中游段主要支流有浰江、新丰江、秋香江。

  浰江 处东江右岸。发源于和平县浰源乡亚婆髻,于和平县境内入东江。

  新丰江 处东江左岸。发源于新丰县崖婆石,于河源市区汇入东江。

  秋香江 处东江左岸。发源于紫金县黎头寨,于惠阳县江口汇入东江。

  下游段主要支流有公庄水、西枝江、石马河。

  公庄水 处东江右岸。发源于博罗县糯斗柏,于县境内汇入东江。

  西枝江 处东江左岸,发源于惠东县乌禽樟,于惠州市汇入东江。

  石马河 处东江左岸,发源于宝安县大脑壳,于东莞市汇入东江。  

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卫星影像图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中南部。行政区域包括南海、中山、顺德、珠海、斗门、东莞、广州、佛山、江门、三水、高明、鹤山、新会、台山、恩平等市县以及增城、从化、清远、四会、高要、新兴、深圳等市县的部分地区。是全省平原面积最大的地区。

  珠江三角洲地貌的形成,是由西、北、东三江汇聚珠江所挟带的泥沙,沿流途经数千年的沉积而在中下游形成40~60米厚度的冲积平原。并陆续在新会、顺德、番禺、东莞和南海的西樵山及广州以南的桂岛等地出现较大的居民点。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由西江、北江两个三角洲构成的古珠江三角洲逐渐连成一片,并与其后成陆的东江三角洲相连从而形成现代的珠江三角洲。而由于珠江三角洲处在北回归线以南,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因而农牧渔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之势。早在新石器晚期,珠江三角洲不少先民聚居的部落已出现原始农业,在其遗址发现出土的文物中有用于开辟耕地的刀斧、石铲及用于纺织的石制、陶制纺轮。春秋战国时期,珠三角已出现铁制农具。而至东汉时期,三角洲又进入单牛拉犁、种植双季稻的先进农业时期。

  由于珠三角人民世世代代的辛勤劳动,现代的三角洲已拥有近千万亩耕地与一百多万亩鱼塘,不仅成为岭南的粮仓,其传统农业中的基塘副业亦相当发达(塘鱼产量居全省之首,蚕桑区亦曾列为全国三大基地)。同时,三角洲亦是岭南的水果基地、蔬菜基地与花卉基地,岭南五大佳果——荔枝、龙眼、香蕉、柑橙、菠萝均享誉海内外。

  二十世纪80年代后,人杰地灵的珠江三角洲得改革开放之先,迅速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农业经济格局,加速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繁荣,经济的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增长率,也高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时期的平均增长速度,并崛现出东莞、中山、南海、顺德等南粤经济“四小虎”与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1987年后广东省决定建立以广州、深圳为经济中心,包容十余个市县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作为全省经济建设的示范区。目前,珠三角经济区已统一协调规划,具有比较发达的基础设施,并初具网络规模,投资环境日臻完善,产业结构已由劳动密集型转型为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智力密集型,并生产出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轻纺工业、电子信息业、家用电器与制造业产品如TCL家电、康佳、创维电视、万家乐燃气用具、科龙、美的空调、广州本田轿车等。人民生活水平已率先达到“小康”。今日的珠江三角洲满目春华秋实,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天地。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广东是国内人多地少的省份之一。2008年全省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为农用地1489.12万公顷;其中耕地284.39万公顷,园地99.73万公顷,林地1012.78万公顷,牧草地2.72万公顷,其他农用地89.50万公顷。建设用地178.96万公顷,其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145.70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2.15万公顷,水利水工建筑用地21.11万公顷。全省未利用地130.05万公顷;其中未利用土地69.79万公顷,其他土地60.26万公顷。

水资源

  广东省河流众多,以珠江流域(东江、西江、北江和珠江三角洲)及独流入海的韩江流域和粤东沿海、粤西沿海诸河为主,集水面积占全省面积的99.8%,其余属于长江流域的鄱阳湖和洞庭湖水系。全省集水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各级干支流共542条(其中,集水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62条)。独流入海河流52条,较大的有韩江、榕江、漠阳江、鉴江、九洲江等。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1771毫米,折合年均降水总量3145亿立方米。降水时程和地区上分布不均,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4~10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95%;年际之间相差较大,全省最大年降水量是最小年的1.84倍,个别地区甚至达到3倍。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83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82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450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440亿立方米。除省内产水量外,还有来自珠江、韩江等上游从邻省入境水量2361亿立方米。全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137.2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859.45万千瓦。此外,广东还有温泉300多处,日总流量9万吨;饮用天然矿泉水145处,探明可采用储量全国第一。

  广东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夏秋易洪涝,冬春常干旱。沿海台地和低丘陵区不利蓄水,缺水现象突出,尤以粤西的雷州半岛最为典型。不少河流中下游河段由于城市污水排污造成污染,存在水质性缺水问题。

矿产资源

  广东省地处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接处,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但小矿贫矿共伴生矿多,选冶难。全省已找到矿产148种,查明资源储量的有101种。其中能源矿产7种,黑色金属矿产4种,有色金属矿产11种,贵金属矿产2种,稀有稀土及分散元素矿产15种,冶金辅助原料矿产8种,化工原料矿产9种,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41种,水气矿产4种。储量列全国前三位的矿产有高岭土、泥炭、水泥用粗面岩、碲、建筑用花岗岩、油页岩、铋、锗、铊、硒、冰洲石、饰面用大理岩、冶金用脉石英、铅、镉、钛、锆、轻稀土、玉石等。广东省比较短缺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铝、铁、磷、钾盐等。

  至2010年,广东省已经开发矿种有地下热水、铁、锰、钛、铜、铅、锌、钨、锡、金、银、硫铁矿、水泥用灰岩、大理岩等。其中,地下热水、铁、铅、锌、金、硫铁矿、盐矿、矿泉水等矿种拥有产值超过亿元的大中型矿山。

生物资源

  广东省光、热、水资源丰富,四季常青,动植物种类繁多。全省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280科、1645属、7055种,分别占全国总数的76.9%、51.7%和26.0%。另有栽培植物633种,分隶于111科、361属。此外,还有真菌1959种;其中食用菌185种,药用真菌97种。植物种类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有桫椤和银杉2种,属于二级和三级保护的有白豆杉、水杉、野荔枝和观光木等24种及广东松、长苞铁杉、野龙眼和见血封喉等41种,还有省级保护的红豆杉和三尖杉等12种。在植被类型中,有属于地带性植被的北热带季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和沿海的热带红树林,还有非纬度地带性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针叶林、竹林、灌丛和草坡,以及水稻、甘蔗和茶园等栽培植被。香蕉、荔枝、龙眼和菠萝是岭南四大名果,经济价值可观。

  广东省动物种类多样。陆生脊椎动物就有829种;其中兽类124种、鸟类510种、爬行类145种、两栖类50种,分别占全国的30%、43.4%、46%和25.5%。此外,还有淡水水生动物的鱼类281种、底栖动物181种和浮游动物256种,以及种类更多的昆虫类动物。动物种类中,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华南虎、云豹、熊猴和中华白海豚等22种,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的有金猫、水鹿、穿山甲、猕猴和白鹇(省鸟)等95种。

  广东开展对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至2010年,全省建立自然保护区369个、森林公园418处。广东重视绿化荒山,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海洋资源

  广东省海岸线长,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生物包括海洋动物和植物,共有浮游植物406种、浮游动物416种、底栖生物828种、游泳生物1297种。远洋和近海捕捞,以及海洋网箱养鱼和沿海养殖的牡蛎、虾类等海洋水产品年产量约400万吨;可供海水养殖面积77.57万公顷,实际海水养殖面积20.82万公顷,是全国著名的海洋水产大省。雷州半岛的养殖海水珍珠产量居全国首位。沿海还拥有众多的优良港口资源。广州港、深圳港、汕头港和湛江港己成为国内对外交通和贸易的重要通道;大亚湾、大鹏湾、碣石湾、博贺湾及南澳岛等地还有可建大型深水良港的港址。珠江口外海域和北部湾的油气田己打出多口出油井。沿海的风能、潮汐能和波浪能都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广东沿海沙滩众多,气候温暖,红树林分布广、面积大,在祖国大陆的最南端灯楼角又有全国唯一的大陆缘型珊瑚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很大。

经济

  广东是中国经济总量最大和发展最快的,1979-2007年29年,按绝对数比,2007年GDP总量为1978年的165.05倍;按不变价格推算(以同期全国平均物价水平为基准),GDP年平均增长率13.1%,增长速度居全国第1位。1978-2008年31个年份,除1979、1981、1983和1989年以外,其余年份GDP均超过10%的增长率,最高年份1993年GDP增幅达到23%。广东GDP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从1978年的第5位,到1989年上升至稳居第1的位置;根据国家统计局上已公布的数据,2010年广东省GDP总量达到了46,013.06亿元[7],占全国GDP总数的11.47%。其中第一产业2286.98亿元,第二产业23014.53亿元,第三产业21462.72亿元。根据2010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1美元兑6.7695元人民币计算相当于6797.11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的伊利诺伊州(6,442亿美元),成为世界各国中GDP总额排名第10位的一级行政区。至2011年,广东省GDP已达52673.59亿元人民币,合8155.32亿美元,在全世界各一级行政区中的排名已上升至第7位。

  广东省以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的地位,在许多经济指标上都列各省第一位。如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储蓄存款、专利申请量、税收、进出口总额、旅游总收入、移动电话拥有量、互联网用户、货物运输周转总量等。其中进出口总额年均占全国约1/4,从1985年至2008年连续23年居全国第一;年财政总收入占全国约1/7;累计吸引外商投资占全国约1/4;GDP从1989年至2010年连续21年居全国第一。但人均生活水准有待提高。

  在省会广州举办的每年两届的广交会是中国出口贸易的晴雨表,支撑了广东省内外贸易和出口加工业多年的持续发展。

  2011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2673.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59.83亿元,增长4.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0%;第二产业增加值26205.30亿元,增长11.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6.6%;第三产业增加值23808.46亿元,增长9.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1.4%。三次产业结构为5.0:49.8:45.2。在现代产业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11521.44亿元,增长12.2%;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3392.59亿元,增长8.5%。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1.1%,住宿和餐饮业增长5.4%,金融业增长6.3%,房地产业增长6.0%。民营经济增加值23336.44亿元,增长11.9%。

  分区域看,粤东西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21.4%,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3%,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1.4%,居住类价格上涨4.5%。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3.7%,其中轻工业上涨3.1%,重工业上涨4.0%;生产资料上涨4.6%,生活资料上涨1.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7.3%,其中燃料动力类上涨8.8%,黑色金属材料类上涨7.8%,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上涨11.6%,化工原料类上涨10.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5%。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2.4%,其中谷物上涨19.4%,蔬菜上涨0.8%,水果上涨10.0%,油料上涨29.5%,畜禽产品上涨7.1%。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77.1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8.40万人。年末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38.8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6%,比上年末下降0.06个百分点。年末共有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36个,组织农村劳动力培训85.5万人,转移就业人数137.6万人。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513.70亿元,增长22.1%;其中税收收入4547.53亿元,增长19.6%。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增速缓慢回落与物价仍处高位相互交织,外贸进出口增长下行趋势明显,基础设施投资下滑,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困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节约集约用地压力较大,改善民生任务艰巨,社会管理难度加大等。

农业

  2011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30.42千公顷,比上年下降0.1%;糖蔗种植面积140.58千公顷,增长3.1%;油料种植面积343.34千公顷,增长1.8%;蔬菜种植面积1208.50千公顷,增长2.4%。

  全年粮食产量1360.95万吨,增长3.4%;糖蔗产量1202.69万吨,增长6.0%;油料产量91.90万吨,增长4.2%;蔬菜产量2859.96万吨,增长5.2%;水果产量1210.43万吨,增长7.2%;茶叶产量5.81万吨,增长9.0%。

  全年肉类总产量434.58万吨,下降1.5%。其中,猪肉产量270.97万吨,下降1.6%;禽肉产量150.28万吨,下降1.8%。全年水产品产量762.14万吨,增长4.5%。其中,海水养殖265.57万吨,增长6.6%;淡水养殖331.47万吨,增长5.3%。

工业和建筑业

  2011年全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24408.13亿元,比上年增长1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085.05亿元,增长12.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2.5%,民营企业增长22.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8.4%,股份制企业增长18.5%,集体企业增长6.1%,股份合作制企业增长3.8%。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2.4%,重工业增长12.8%。分地区看,珠三角增长11.3%,东翼增长20.0%,西翼增长14.8%,山区增长19.5%。

  九大支柱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3%,其中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石油及化学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增长11.9%,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增长15.3%,森工造纸、医药、汽车及摩托车三大潜力产业增长9.4%。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7%,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14.4%,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增长12.4%,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8.3%,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1.3%,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16.1%。

  先进制造业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9%,钢铁冶炼及加工业增长8.7%,石油及化学行业增长7.9%。装备制造业中,汽车制造业、船舶制造业、飞机制造及修理业、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7.6%、16.4%、12.4%和37.7%;钢铁冶炼及加工业中,炼铁业下降15.8%,炼钢业和钢材加工业分别增长60.9%和7.7%;石油及化学行业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2.1%,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长4.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1.7%,橡胶制品业增长10.5%。

  传统优势产业增加值增长14.6%,其中纺织服装业增长12.1%,食品饮料业增长16.9%,家具制造业增长11.3%,建筑材料增长17.5%,金属制品业增长18.7%,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增长8.6%。

  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11.3%,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6.3%,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8.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2.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3%。

  全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14.1%。资产贡献率13.3%,资本保值增值率118.9%,资产负债率58.2%,流动资产周转次数2.7次,成本费用利润率5.2%,全员劳动生产率16.83万元/人年,产品销售率97.2%。实现利润总额4609.33亿元,增长2.4%。亏损企业亏损总额369.85亿元,增长56.6%。

  全年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4582个,增长11.2%;实现增加值1797.17亿元,增长7.2%;实现利润总额246.29亿元,增长20.1%;利税总额468.60亿元,增长19.3%。

固定资产投资

  2011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6933.11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分城乡看,城镇投资14199.81亿元,增长17.1%;农村投资2733.30亿元,增长20.4%。分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4430.14亿元,下降8.7%;民间投资10053.32亿元,增长37.0%;港澳台、外商经济投资2449.64亿元,增长11.0%。分地区看,珠三角地区投资12448.09亿元,增长14.5%;东翼投资1624.58亿元,增长29.7%;西翼投资1112.83亿元,增长35.6%;山区投资1747.62亿元,增长20.3%。

  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13.56亿元,增长53.9%;第二产业投资5576.43亿元,增长17.8%,其中工业投资5548.45亿元,增长18.0%;第三产业投资11143.12亿元,增长17.0%。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4899.19亿元,比上年增长33.9%。按地区分,珠三角地区4104.20亿元,增长31.6%;东翼175.39亿元,增长48.0%;西翼239.62亿元,增长45.9%;山区379.98亿元,增长47.1%。按用途分,商品住宅开发投资3495.43亿元,增长37.7%。其中90平方米以下住宅投资883.93亿元,增长37.8%;140平方米以上住宅投资1097.98亿元,增长35.6%;经济适用房投资47.50亿元,增长92.6%;别墅、高档公寓投资405.60亿元,增长17.5%。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投资213.65亿元和456.46亿元,分别增长47.9%和30.7%。城镇保障性住房投资234.85亿元,增长32.1%。

国内贸易

  201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46.72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7348.9亿元,增长16.4%;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897.82亿元,增长15.4%。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8059.41亿元,增长16.4%;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187.31亿元,增长15.5%。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额中,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0.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3.9%,金银珠宝类增长35.6%,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44.4%,家具类增长24.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2.6%,中西药品类增长13.9%,通讯器材类增长33.9%,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1.6%,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1.8%,汽车类增长18.3%。

对外经济

  2011年全年进出口总额9134.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出口5319.42亿美元,增长17.4%;进口3815.34亿美元,增长15.0%。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1504.08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90.74亿美元。

  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7035个,合同外资金额346.9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7%和41.0%。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217.98亿美元,增长7.6%。

  全年经核准境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28.99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13.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2%;对外劳务合作新签劳务人员合同工资总额4.66亿美元,劳务人员实际收入总额4.64亿美元;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年末在外人员共4.26万人。

交通、邮电和旅游

  2011年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035.20亿元,比上年增长9.5%。

  全年全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33704万吨,比上年增长9.4%;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45403万吨,增长6.9%。港口集装箱吞吐量4614.36万标准箱,增长5.8%。

  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9.0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5049公里,比上年末增长4.4%。年末全省民用汽车保有量912.10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6.4%;其中私人汽车746.21万辆,增长18.6%。民用轿车保有量500.24万辆,增长19.0%;其中私人轿车456.59万辆,增长20.0%。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906.41亿元(2010年不变价,下同),增长15.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83.60亿元,增长26.4%;电信业务总量1622.81亿元,增长14.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154.36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213.26万户,乡村电话用户941.10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0953.34万户,新增1245.82万户;新增移动电话中,87.6%为3G移动电话用户,年末3G移动电话用户达1713.36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1800.74万户,增长18.2%;其中互联网宽带用户1728.57万户,增长19.2%。

  全年口岸入境旅游人数11085.8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7%。其中,外国人760.29万人次,增长16.5%;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10325.54万人次,增长5.0%。在入境旅游人数中,过夜旅游者3331.59万人次,增长5.5%。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39.06亿美元,增长11.9%。国内游客达47016.97万人次,增长18.2%,其中过夜旅游者21174.64万人次,增长13.7%;国内旅游收入3931.71亿元,增长32.6%。

金融

  2011年年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91590.15亿元,比年初增长11.8%;各项贷款余额58615.27亿元,增长13.4%。年末全省农村合作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0936.98亿元,比年初增长12.6%;贷款余额6784.36亿元,增长15.1%。金融机构账面净利润1582.40亿元,增长29.8%。年末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比例为1.5%。

  年末全省证券市场共有上市公司339家,市价总值2.38万亿元,比上年末分别增长15.3%和-27.0%。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筹集资金1117.90亿元,下降19.4%。其中,首次公开发行上市(IPO)47家,筹资303.07亿元。证券公司22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65.05亿元,净利润163.24亿元,分别下降28.5%和44.6%。证券营业部618家,证券账户数2702.13万户,股票交易额14.81万亿元,下降18.5%。基金公司20家,共管理328只公募基金。基金规模11215.35亿份,比上年末增长7.1%;基金净值9250.17亿元,比上年末下降14.3%。期货公司24家,全年代理交易量2.98亿手,代理交易额43.78万亿元,分别下降34.8%和12.4%;营业收入16.92亿元,增长2.6%;利润总额5.74亿元,增长26.4%。

  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578.96亿元,增长11.1%。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947.90亿元,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507.53亿元,分别增长6.2%和18.1%;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保费收入123.53亿元,增长24.3%。全年共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398.66亿元,增长25.3%。其中,寿险业务赔付支出109.28亿元,增长27.7%;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232.31亿元,增长19.3%;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支出57.07亿元,增长50.8%。

文化

  广东具有历史悠久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主要分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客家文化三大块。潮汕善堂是中国民间慈善的典范,广东粤菜潮州菜誉满全国,粤剧、潮剧是中国十大地方剧种,舞狮与粗犷豪迈的潮汕英歌舞都是非常具有特色的。

语言

  广东语言状况复杂,除粤北、粤东有瑶、壮、畲语及粤北土语,主要流行3种保留了丰富的古汉语特点、又各有特色的汉语方言。

  粤方言 又称广州话、白话,省内可分:1.粤海片(广府片),分布在广州、佛山、肇庆、深圳、南海、顺德、三水、高明、鹤山、怀集、广宁、四会、高要、云浮、封开、郁南、德庆、罗定、阳山、清远、佛冈、增城、从化、连州、连山、惠州、韶关、博罗、惠阳、惠东、海丰、仁化、乐昌、英德,以广州为代表,影响最大。2.四邑片,分布在台山、开平、恩平、新会、斗门、江门及鹤山部分地区,以台山为代表。3.高雷片,分布在湛江、茂名、阳江、阳春、高州、信宜、化州、吴川、电白、遂溪、廉江、雷州、徐闻,未形成权威代表。4.莞宝片,通行于东莞及深圳宝安,以莞城为代表。5.香山片,通行于中山、珠海(斗门除外),以石歧为代表。各片小有差别,四邑与粤海差异最大。全省使用的人口近4000万人,但上述区域也搀杂小片客话和闽语。广东粤方言在海外华人社区如马来西亚吉隆坡,越南胡志明市,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美国纽约、三藩市,加拿大温哥华、多伦多等处广泛流行。

  客家方言 广东是客话最重要的流行地,省内可分:1.粤东片,分布在梅县、蕉岭、平远、兴宁、五华、大埔、丰顺、揭西、紫金、惠阳、惠东、宝安,以及揭阳、饶平、普宁、惠来、潮阳、陆丰、陆河、海丰、深圳、东莞、增城、博罗、中山的一些地区。2.粤中片,分布在和平、连平、龙川、河源、新丰、龙门、佛冈,以及广州、顺德、南海、中山、珠海、斗门、三水、四会、清远、高明、鹤山、开平、新会、台山、恩平的部分地区。3.粤北片,分布于始兴、乐昌、曲江、连州、连南、乳源、阳山、翁源、英德,以及韶关、南雄、仁化、连山、怀集、广宁、郁南、德庆、云浮、罗定、新兴的部分地区。4.粤西片,分散于信宜、阳春、阳江、高州、茂名、电白、化州、吴川、廉江、遂溪、雷州、徐闻。省内各地有零星分布,如广州三元里、沙河。全省使用的人口约1500万人。客方言以梅州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海外的印度尼西亚、毛里求斯等国华人社区,客话相当通行。

  闽方言 广东闽语属闽方言闽南一支,大致可分:1.潮汕片,以汕头、潮州为代表,流行于汕头、潮州、揭阳、澄海、南澳、饶平、揭西、潮阳、普宁、惠来、汕尾、陆丰、海丰。2.雷州片,流行于雷州、徐闻、遂溪,以及湛江、廉江、吴川、电白、茂名、高州、阳西的部分地区,以雷州为代表。全省使用闽语的人口约1700万人。广东闽语是泰国、柬埔寨、法国等华人社区的强势方言。

方言特征

  区别三大民系的重要特征是不同的方言,即以广州方音为标准音的广州话,称为粤方言;以梅县方言为标准音的客家话,称为客家方言;以汕头方言为标准音的潮汕话,属于闽方言。在全国汉语七大方言中,广东就占有三种。广东的各种主要方言,都是中原汉族居民在向南迁移中语言分化而形成的,由于这些方言从古代汉语分化出来的时间较早,从古代汉语接受下来的许多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都保持不变,相对于汉语的其他方言来说,保留古代汉语的特点就更多。另一方面,广东古代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这些少数民族的语言主要有壮、瑶、苗、畲和黎语,一般都可以统属于壮侗语族(在语言学上常被称为“台语”),这些方言在被汉语同化的过程中,本族语言的一些特点包括语音、语词和语法格式,也或多或少地为各地方言保存下来,因而使广东各方言表现不少近同之处。还有,广东各方言在近代都向海外广泛传播,华裔、华侨们大量使用广东方言,也把其所在国语言的某些特点(特别是词汇)吸收到本方言来,造成了广东各种方言都有大量的外语借词存在的情况。总之,较多保留古代汉语因素,保存有少数民族语言“底层”以及与海外语言频繁的交流,是广东方言的总体特征。

  持粤方言的称为广府人,在广东三大民系中分布范围最广,是广东风俗文化的主要代表。珠江三角洲是粤方言分布的核心地带。广东使用粤语人数约在3800万左右,全世界使用粤语人数约7000万。

  持客家方言的称为客家人。客家方言主要流行于兴梅地区、东江流域,以及在粤北、粤东分别与广府、潮州方言区交错之处。客家方言流传广泛,比较分散,广东境内纯粹使用客家方言的县市有15个,非纯粹客方言的县市约50个。广东的客家人人数在2100万,全世界的客家人数达6500多万人。

  流行于粤东地区的闽方言,过去称为“潮州话”,现在一般称做“潮汕方言”,简称为“潮语”。潮汕方言是闽南话的一个支系。潮语使用人数约1000万人左右,加上华侨和港澳同胞,使用潮语人数约2500万人以上。此外,粤西的雷州半岛,使用的是属于闽方言的“雷州话”,以海康话为雷州话的代表。使用雷州话的约有330万人。

  广东省的汉民族居民,除了三大民系之外,还居住着不属于三大民系的其他汉族居民。由于外省籍人口大量涌入广东居住,普通话成为一些新兴城市如经济特区深圳等地居民的主要使用语言。三大民系之间的交往较之以往更为密切,影响着广东文化的发展和整合。另一方面,粤方言也向内地和其他民系方言区渗透辐射,说明它仍具生机活力,这是粤方言区在经济上较为发达和商业活动十分活跃的反映。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又称珠江文明,狭义称广东文化、广义称南粤文化或岭南文化,指五岭以南广东、广西和海南一带“岭南地区”的独特地域文化。今岭南文化专指南粤文化,尤其广东特色突出,狭义的岭南文化是特指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和客家文化(有时称作岭东文化,潮州又有岭东首邑的称号)。广义的岭南文化还包括广西官话区的文化和本地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岭南先民遗址的出土材料证明,岭南文化为原生性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大概分为曲艺、建筑、美术、饮食四类。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选出了2006年中国6大考古新发现,深圳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榜上有名。出土了大量红烧土、陶质生活用具和锛、斧、凿、铲、刀等磨制石器和打制石器。测定表明,咸头岭出土的器物是6000年至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期岭南人的杰作,从而将岭南文明的历史推至距今7000年前。这些器物的发现充分说明岭南文明的产生时间及历程一点也不比黄河文明、长江文明晚。

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广州、佛山、肇庆、梅州、海康、潮州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高州、连州、新会、平海、佗城、碣石、揭阳、揭西、惠州、南雄、罗定、德庆、韶关、英德、海丰、东莞

民间信仰

  天后诞

  瑶族拜盘王

  祭妈祖习俗

  贞仙诞

  龙母诞

民间文艺

戏曲

粤剧

  粤剧

  潮剧

  木偶戏

  皮影戏

  紫金花朝戏

  采茶戏

  白字戏

  西秦戏

  正字戏

  粤曲(东莞)

曲艺

  龙舟说唱

  龙舟歌

  东莞木鱼歌

  新兴花灯调 

民间歌谣

  三元里歌 恭贺新年 中秋谣 四季歌 摇摇歌 月光光 唪呀唪 荇菜鸡 蛤蟆 竹仔箸 三枝竹板有竹青 东门一个鼓 脚痹痹

神话传说

  五羊城由来的传说 珠海渔女传说 玉香 摇钱树 三娘树 鸡啼塍 牛傍坎 天后诞

民间音乐

  广东音乐

  潮州音乐

  台山民歌

  罗定民歌

  电白民歌

  信宜民歌

  客家山歌

  高州山歌

  茂南山歌

  宝安山歌

  渔歌

  咸水歌

  八音锣鼓

  十番锣鼓

  竹板歌

  唱春牛

  禾楼歌

  十样锦

  瑶族八音

  壮族八音

  壮族三音

  潮阳笛套音乐

  潮阳英歌舞

  石塘月姐歌

  连滩山歌

  鸡山牛歌(珠海)

  三灶八堡歌(珠海)

  三灶鹤歌(珠海)

  沙田民歌(珠海)

  雷州“姑娘歌” 

民间舞蹈

潮汕英歌舞
广东醒狮

  黄阁麒麟舞 貔貅舞 沙坑醒狮 沙涌鳌鱼舞 舞春牛 增城麻车火狗 广东醒狮 潮州饶平布马舞 鲤鱼舞 麒麟舞(东莞) 舞狮 (东莞) 舞龙(东莞) 吉隆舞龙闹元宵 平海舞鲤鱼 舞火狗 小金口镇麒麟舞 惠来鳄鱼舞(俗称九鳄舞) 普宁英歌舞 鳌鱼舞 春牛舞 高脚狮 龙狮舞 麒麟舞 人龙舞 双凤舞 跳禾楼 跳花棚  舞龙船 拜箕舞 杯花舞 花环龙 莲池舞 畲族舞蹈“秋嫁”  席狮舞 竹马舞 仔狮舞 大湾舞火麒麟和飘色 丰鼓舞 高台小长鼓舞 双凤舞 舞(炸、烧)火狮 舞被狮 舞火蛇 舞龙灯 舞马鹿 舞木猫 舞木狮 舞寿星公与龟鹿鹤 舞小长鼓 英德闹花灯 澄海蜈蚣舞 滚地金龙 海丰麒麟舞 钱鼓舞 龟蚌舞 鹤蚌舞 青草狮 双龙戏珠 舞春牛 舞纸马 香火龙 福永醒狮 观澜舞麒麟 南澳舞草龙 沙头角鱼灯舞 罗定春牛舞 麒麟白马舞 郁南禾楼舞 长洲醉龙(中山) 麒麟舞(中山) 龙舞(中山) 怀集舞壮狮 怀集鱼龙舞 调顺“草龙舞” 雷州“高跷龙” 雷州傩舞“走成伥” 廉江“舞鹰雄” 封开县麒麟白马舞 封开县五马巡城 德庆县雄鸡舞 德庆县蝴蝶舞 吴川“陶鼓舞” 吴川“舞貔貅” 吴川傩舞“舞二真六将” 旱木龙 麒麟舞 (东莞) 

民间美术

  佛山剪纸艺术 木版年画  潮州剪纸  新会司前木版年画 平海古城楹联 高州木刻(版画) 潮阳民间剪纸 郁南手指画 

手工技艺

  广彩 广绣 牙雕 石湾公仔”陶塑艺术 潮绣艺术  潮州瓷塑  潮州大吴泥塑  潮州花灯  潮州木雕艺术 连平忠信花灯 南坝 “猫头狮” 竹丝编织画  白花灯  高州角雕 高州缅茄雕 信宜玉雕 信宜竹编 鲤鱼灯 英石 客家凉帽 东水古法造纸 阳江风筝 阳江漆艺 灰塑工艺 罗定藤竹编织工艺 红木雕刻(中山) 端砚民间工艺制作(肇庆) 云安根雕工艺 云城石雕刻字画工艺 中国玉器之乡——四会 中国古法造纸第一村——四会邓村 广宁玉雕工艺 吴川“泥塑” 广宁县竹编 高要金渡花席编织 茶山公仔  千角灯 

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

  龙川杂技 李家拳 打凤梆 装古事 松岗赛龙舟习俗 鹤凤舞(中山) 狮舞(中山) 高要金利赛龙舟 麻章“上刀山” 遂溪“醒狮” 中国武术之乡——广宁 赛龙舟 (东莞) 舞龙 (东莞) 涅槃的百叶龙 

文化遗产

  佛山剪纸艺术 木版年画 潮州剪纸 新会司前木版年画 平海古城楹联 高州木刻(版画) 潮阳民间剪纸 郁南手指画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华禅寺

  光孝寺       潮州开元寺    南华禅寺        陈家祠   怀圣寺光塔     云龙寺塔     三影塔         广州圣心大教堂   己略黄公祠     许驸马府     余荫山房        韩文公祠   梅庵        广济桥      南越文王墓       秦汉造船工场遗址   南越国宫署遗址   莲花山古采石场  笔架山潮州窑遗址    硇州灯塔   广州沙面建筑群   开平碉楼     道韵楼         石峡遗址   七星岩摩崖石刻   从熙公祠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广州公社旧址   海丰红宫      海丰红场遗址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三元里平英团遗址   林则徐销烟池    虎门炮台旧址   黄埔军校旧址      国民党一大旧址   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 广州大元帅府旧址 孙中山故居       洪秀全故居   康有为故居     梁启超故居    叶剑英故居       中山纪念堂

著名侨乡

  广东省自古就是中国海上贸易和移民出洋最早、最多的省份,近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重点侨乡。

  海外侨胞众多、归侨侨眷众多 广东有2000多万海外侨胞,占全国的三分之二,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越南、柬埔寨,欧美的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南美洲的秘鲁、巴拿马、巴西、委内瑞拉,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非洲的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南非、留尼汪等国家和地区。

  省内约有10.3万归侨、2000多万侨眷,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和梅州地区。广府语系地区的归侨侨眷约有800万人,潮汕语系地区归侨侨眷约有700万人,客家语系地区的归侨侨眷约有500万人。

  侨捐项目众多、侨资企业众多 广东籍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素有念祖爱乡的光荣传统,一向关注支持家乡的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赠折合人民币逾400亿元,捐建道路、桥梁、学校、医院、图书馆、体育馆等逾3.2万项,建立各种公益事业基金会近3000个。截至2010年底,全省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500多亿美元,其中侨港澳资金超过1700亿美元;全省侨资企业总数55511家,其中香港投资在册企业数47755家,澳门投资在册企业数3256家,华侨华人投资在册企业数4500家。广东以侨为桥引进大量海外人才、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

  华侨文化、侨乡文化积淀深厚 华侨文化与侨乡本土文化结合,形成独特的侨乡文化。华侨文化、侨乡文化是岭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6月28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开平碉楼与村落”是华侨文化和侨乡文化的典型代表。

  涌现大批近现代著名华侨先驱人物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是广东的华侨先驱。在政界方面,有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叶剑英等;在实业界方面,有回国兴办第一家缫丝厂的南海籍华侨陈启沅,兴办“张裕葡萄酒公司”的大埔籍华侨张振勋,兴办新宁铁路的台山华侨陈宜禧等;在商业界方面,有创建上海永安百货公司的华侨郭乐、郭泉兄弟,创建先施百货公司的华侨马应彪等;在教育界,有开创中国留学教育先河的珠海籍华侨容闳等。此外,还有“洪门元老、一生爱国”的著名华侨领袖司徒美堂,集实业家、慈善家、领事、侨领一身的珠海籍华侨陈芳,为汕头市政建设做出贡献的泰国米业大王澄海籍华侨陈慈黉等。他们对中国近现代文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他们的思想和精神是广东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

  广东重视教育,但与经济发展失衡一样,存在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现象。粤北山区,粤西粤东与珠三角的教育资源存在差距。广州是中国高校分布最密集的城市之一。著名的大学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

普通高校

  参见 →  中国普通高校

华南理工大学校园风光
  1. 中山大学   教育部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本科 (211工程大学)  
  2. 暨南大学   国务院侨办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本科 (211工程大学)  
  3. 汕头大学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汕头市  本科  
  4. 华南理工大学   教育部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本科 (211工程大学)  
  5.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本科  
  6. 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湛江市  本科  
  7. 广州医科大学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本科  
  8. 广东医科大学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湛江市  本科  
  9.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本科  
  10. 广东药科大学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本科  
  11.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本科 (211工程大学)  
  12. 韶关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韶关市  本科  
  13. 惠州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惠州市  本科  
  14. 韩山师范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潮州市  本科  
  15. 岭南师范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湛江市  本科  
  16. 肇庆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肇庆市  本科  
  17. 嘉应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梅州市  本科  
  18. 广州体育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本科  
  19. 广州美术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本科  
  20. 星海音乐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本科  
  21.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本科  
  22. 深圳大学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深圳市  本科  
  23. 广东财经大学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本科  
  24. 广东白云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本科  民办
  25. 广州大学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本科  
  26. 广州航海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本科  
  27. 广东警官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本科  
  28.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本科  
  29. 五邑大学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江门市  本科  
  30. 广东金融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本科  
  31.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中山市  本科  民办
  32.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茂名市  本科  
  33. 东莞理工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东莞市  本科  
  34. 广东工业大学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本科  
  35.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本科  
  36.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佛山市  本科  
  37. 广东培正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本科  民办
  38. 南方医科大学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本科  
  39. 广东东软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佛山市  本科  民办
  40.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本科  民办
  41.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本科  民办
  42.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本科  民办
  43.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本科  民办
  44.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本科  民办
  45.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湛江市  本科  民办
  46.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本科  民办
  47.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本科  民办
  48.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珠海市  本科  民办
  49.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本科  民办
  50.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本科  民办
  51. 广州商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本科  民办
  52.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珠海市  本科  民办
  53.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珠海市  本科  民办
  54. 广州工商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本科  民办
  55. 广东科技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东莞市  本科  民办
  56. 广东理工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肇庆市  本科  民办
  57.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东莞市  本科  民办
  58.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本科  民办
  59.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本科  
  60. 南方科技大学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深圳市  本科  
  61.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珠海市  本科  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
  62.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深圳市  本科  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
  63.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佛山市  专科  
  64.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65.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66.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67. 潮汕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揭阳市  专科  民办
  68.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深圳市  专科  
  69. 民办南华工商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民办
  70. 私立华联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民办
  71.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交通运输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72.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73.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韶关市  专科  
  74.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75. 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深圳市  专科  民办
  76.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佛山市  专科  
  77.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78.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79.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民办
  80. 珠海艺术职业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珠海市  专科  民办
  81.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82. 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83.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佛山市  专科  
  84.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85.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86.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87.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民办
  88.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汕尾市  专科  
  89.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云浮市  专科  
  90.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阳江市  专科  
  91.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河源市  专科  
  92.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93.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汕头市  专科  
  94.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揭阳市  专科  
  95.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深圳市  专科  
  96.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清远市  专科  
  97.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98.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99. 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东莞市  专科  民办
  100.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101.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102.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103.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104.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中山市  专科  
  105.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江门市  专科  
  106.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茂名市  专科  
  107.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珠海市  专科  
  108. 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民办
  109.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民办
  110.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民办
  111.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惠州市  专科  民办
  112. 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肇庆市  专科  民办
  113.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肇庆市  专科  
  114. 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民办
  115.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116. 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民办
  117. 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民办
  118.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119.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120.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121.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122.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123.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中山市  专科  
  124. 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民办
  125. 广州松田职业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民办
  126. 广东文理职业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湛江市  专科  民办
  127.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民办
  128.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东莞市  专科  
  129. 广东南方职业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江门市  专科  民办
  130.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民办
  131. 广州华夏职业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民办
  132.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佛山市  专科  
  133.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134. 广州东华职业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民办
  135.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东莞市  专科  民办
  136. 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137. 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惠州市  专科  
  138. 广东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肇庆市  专科  民办
  139. 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140.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惠州市  专科  
  141. 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清远市  专科  民办
  142. 公安边防部队高等专科学校   公安部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143. 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茂名市  专科  
  144. 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东莞市  专科  民办
  145.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茂名市  专科  
  146. 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广州市  专科  
  147. 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广东省主管  所在地:湛江市  专科

体育

球队

  广东省现拥有5支职业足球队、8支职业篮球队、1支女子乒乓球俱乐部、1支职业排球球队、1支半职业棒球队。

大型比赛

  曾举办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和第九届全运会,1991年举办的第一届女子世界杯足球赛。

  广州于2010年11月12日至12月27日举行第16届夏季亚洲运动会。

  深圳在2011年8月12日至8月23日举办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旅游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参见 →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注:  括号内的数字为批次

5A级旅游景区

  参见 →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1. 广州市长隆旅游度假区(2007)
  2. 深圳华侨城旅游度假区(2007)
  3. 深圳市观澜湖休闲旅游区(2011)
  4. 梅州市雁南飞茶田景区(2011)
  5.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区(2011)
  6. 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地下河旅游景区(2011)
  7. 广东省韶关市丹霞山景区(2012)
  8. 佛山市西樵山景区(2013)
  9. 佛山市长鹿旅游休博园(2014)
  10. 惠州市罗浮山景区(2014)
  11. 阳江市海陵岛大角湾海上丝路旅游区(2015)
  12. 广东省中山市孙中山故里旅游区(2016)

  注:  括号内的数字为评定的年份

人物

  张九龄  六祖惠能 潘茂名  海瑞   康有为  梁启超  何子渊  黄遵宪  吴趼人  苏曼殊  丘逢甲

  邓世昌  饶宗颐  陈垣   詹安泰  陈澧   张竞生  孙中山  彭湃   叶剑英  郑信   许崇智

  陈炯明  朱执信  叶挺   胡汉民  廖仲恺  马思聪  冼星海  许广平  许地山  冯铿   关山月

  何香凝  秦牧   郑正秋  蔡楚生  容闳   詹天佑  冯如   宋子文  宋庆龄  宋美龄  郭任远

  容国团  吴大猷  丘成桐  梁思成  阮玲玉  冼夫人  高力士  冯盎   张桂芳  袁崇焕  丁日昌

  蒋光鼐  蔡廷锴  薛岳   翁照垣  李汉魂  张发奎  梁静茹  刘德华  李嘉诚  霍英东  骆家辉

1949年后广东主要领导人

省委书记

  叶剑英  陶铸   赵紫阳  刘兴元  丁盛   韦国清  习仲勋  任仲夷  林若   谢非   李长春

  张德江  汪洋

省长

  叶剑英  陶铸   陈郁   黄永胜  刘兴元  丁盛   赵紫阳  韦国清  习仲勋  刘田夫  梁灵光

  叶选平  朱森林  卢瑞华  黄华华  朱小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