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广东省 > 广州市
广州风光
广州:天河新城
广州夜景(海心沙)
广州夜景(海印大桥)
广州夜景(花城广场)
广州城市新地标:广州塔
广州大桥

广州市汉语拼音guǎng zhōu shì英文:Guangzhou City),简称,古称“楚庭”,别称羊城穗城穗垣仙城中国特大型城市、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广东省省会,副省级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华南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交通枢纽,中国南方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之一。是于上海北京之后的中国第三大城市。地处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合处,濒临南中国海,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三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韶关市新丰县,南接东莞市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相望,地理位置优越,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总面积7434.4平方千米。 截至2021年,广州市辖11个市辖区。

广州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北部是山区,中部是丘陵台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珠江穿城而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署,冬无严寒,年均气温21.7℃,年降水量1982.7毫米。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揭开了广州人文史的初页。广州自2000多年间,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汉武帝时期,中国船队从广州出发,远航至东南亚南亚诸国通商贸易,东汉时期航线更远达波斯湾唐代,广州已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东方大港,也是当时世界最长的海路航线“广州通海夷道”的起点,中央王朝首先委派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官员市舶使到广州。宋代,在广州首设全国第一个管理外贸机构市舶司。明清时期,广州更是特殊开放的口岸,一段较长时间曾是全国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广州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在近代史上有三元里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抗英斗争、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封建统治的“三·二九”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广州历代名人辈出,代代相传。秦朝任嚣汉朝赵佗清朝学者屈大均,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思想政治家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推翻几千年封建统治的孙中山等,为广州名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广州的文物古迹众多。截至2011年,已公布的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共322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3处。南越王墓光孝寺六榕寺怀圣寺等都有1000多年的历史。此外,还有始建于隋朝南海神庙明朝五仙观镇海楼莲花塔清朝陈家祠余荫山房等。近代革命历史纪念地有毛泽东同志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黄埔军校旧址中山纪念堂洪秀全故居等。广州还有众多的风景名胜,自古以来享有很高的声誉。宋、元、明、清历代都有评选“羊城八景”活动。2001年8月,广州又举办“新世纪羊城八景”评选活动。2002年7月26日,评选揭晓,新八景为云山叠翠、越秀新晖、珠水夜韵、古祠留芳、黄花皓月、天河飘绢、莲峰观海、五环晨曦。2010年11月,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组织“羊城新八景”评选活动,至2011年5月18日,评选结果揭晓,新入选的“羊城新八景”为:塔耀新城、珠水流光、云山叠翠、越秀风华、古祠流芳、荔湾胜境、科城锦绣、湿地唱晚。

  • 市花:木棉花

市鸟:画眉

  • 邮编:510130 代码:440100 区号:020

名称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军征服岭南,南海郡尉任嚣在番山、禺山上(今仓边路附近)修筑番禺城(亦称任嚣城),是广州最早建城时的名称,并一直沿用至民国。公元226年和246年吴国两次把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两部分,合浦以南仍称“交州”,合浦以北取交州刺史部原治所广信之“广”而称“广州”,包括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四郡,治所在番禺。这是两广分治之始,亦是“广州”得名之始,但当时的广州仅指称一个管辖区,约等同于现之广东省。自唐朝始,设广州府,成为广府由来,1921年正式设市,番禺城才第一次正名为广州市。

别称

广州也被称为“五羊城”、“羊城”、“穗城”,简称为“穗”。这些别名来自于五羊传说:曾经有五位仙人穿着五色衣裳骑着五色羊,手执“一茎六出”的谷穗来到广州城,将谷穗交给城中人后,飞升而去,而五羊则化为石。故广州也被称为“五羊城”和“穗城”[17]。由于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适宜花卉种植,加之广州人热爱种花、买花、赠花,年年花市兴旺,广州也享有花城的美誉。

唐代起广州是广州府的府城,清代后是广东省的省城(省会),因此省城亦成为广东人对广州城的通称。古时广州亦有南武城、楚庭、番禺、南海的称谓。

译名

1841年之前,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商政策,外国人只能在广州城登陆停留。由于外国人被限制于广州城内活动,加上当时广州城尚无“市”的称谓,仅有当地人常将其称作“省城”,故将“省城”直接称作“Canton”(音译自粤语之“广东”但特指广东省治),而其衍生词“Cantonese”也随之成为广府人、广东人和广州话的代名词。

1979年北京中央以汉语拼音统一内地绝大部分城市及地名的英文译名,取消了前国民政府根据各地语言特点而设定的传统英文名,广州的对外正式用名被改为“Guangzhou”,使用至今。而广交会的英文则延用“Canton Fair”,2010年建成的广州塔亦采用了“Canton Tower”作为标准译名。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行政区划

截至2021年,广州市辖11个市辖区

人口

  2011年末,广州市户籍总人口为814.5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44万人。其中,市区人口671.32 万人,县级市人口143.26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7.03万人和1.41万人。

民族

  2011年,广州有少数民族人口63.59万人,分属55个少数民族。其中,常住少数民族人口21.29万人,人数较多的有壮族、回族、满族、土家族、瑶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42.3万人,人数较多的有壮族、回族、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全市有3所民族小学(回民小学、满族小学、畲族小学)、1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增城市正果镇畲族村,有78户共355人)。

华侨华人

  广州是全国著名的华侨之乡,也是全国华侨最多的大城市。2011年,广州市有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和归侨、侨港澳眷属共计352.35万人。其中,海外华侨华人106.08万人、港澳同胞87.72万人,共193.80万人,分布在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市内归侨1.68万人,侨港澳眷属156.87万人。广大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同胞一向热心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同胞更是积极发挥桥梁和媒介作用,为广州开拓国际市场、发展远洋贸易、推进与世界各地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同胞热心参与广州经济社会建设,帮助祖国家乡兴办公益事业,投资建成一批大型项目和企业,兴建一批学校、医院、敬老院、托儿所、幼儿园等。市政府为感谢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同胞及外国友人对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从1986年开始,先后13批共授予399人“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其中3人被取消荣誉称号),授予17人为“杰出贡献奖人士”。

宗教

  广州宗教历史源远流长。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俱全,除道教属中国本土宗教外,其余的均由国外传入。传入广州市时间最早的是佛教(公元255年),其次是道教(公元306年),伊斯兰教于唐初传入,天主教和基督教分别在明末、清初传入广州。广州宗教文化底蕴深厚。至2011年末,广州市依法登记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有72处(其中佛教22处、道教7处、伊斯兰教4处、天主教6处、基督教33处),外国人进行宗教活动的临时地点1处。最为特别的是在广州旧中轴线上分布了五大宗教近10间重点寺观教堂,勾勒出宗教文化与广州历史文化相互交融的独特人文景观,增添了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

  2011年,广州市有信教群众36.22万人,宗教教职人员(包括和尚、尼姑、道士、阿訇、牧师、主教、神父、修女等)430人。

历史

  传说广州最早的地名为“楚庭”(或“楚亭”)。现在越秀山上的中山纪念碑下,尚有清人所建一座石牌坊,上面刻着“古之楚亭”四字。不少史籍将“楚庭”视为广州的雏型,是广州最早的称谓,距今已有2847年。“楚庭”又与一个古远的传说相连,传说有五位仙人,身穿五彩衣,骑着五色羊,拿着一茎六穗的优良稻谷种子,降临“楚庭”,将稻穗赠给当地人民,并祝福这里永无饥荒。说完后,五位仙人便腾空而去,五只羊则变成了石头。当地人民为纪念传播优良谷种的五位仙人,修建了一座五仙观,传说五仙观即为“楚庭”所在。由此,广州又有“羊城”、“穗城”的别名。

  春秋战国时期,岭南泛指今两广和越南北部地区,当时居住在这里的民族称为南越(又称南粤)。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秦在主帅屠睢率领下首次进军岭南,但秦兵最终被当地越人击败,屠睢被杀,赵佗等收拾残部北逃。稍后,秦朝派遣任嚣、赵佗等率兵再次分兵数路挺进岭南,经过多年征战,终于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统一岭南。旋即建立政权,设置南海、象郡、桂林三郡,同时建立番禺(今广州)等县。南海郡含今广东大部,郡治番禺,首任郡尉任嚣,这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的行政区,亦是广州历史上最早的行政建置。从此,广州进入其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秦代的广州城。因秦将任嚣主持修筑,故名任嚣城。正式名称为番禺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任嚣平定岭南后,出任南海郡尉并在南海郡番禺县内建城作为郡治。城址在今广州市区仓边路一带。

  秦末,中原动乱,封建割据代替了统一,划地为王代替了中央集权。公元前204年,南海郡尉赵佗乘中原楚汉相争之机,派兵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地区建立了南越国,定都番禺,自称南越武王。南越国疆土“东西万余里”,包括今广东、广西大部分、今越南北部。是为今岭南地区第一次建立古都政权。

  汉元鼎四年(前113)南越国丞相吕嘉叛乱,杀国王赵兴、太后以及汉使,立赵建德为南越王,并联络东越(今福建境内)发兵反汉。次年,汉武帝调集大军10万分兵数路进军南越国。元鼎六年(前111)冬,两支主力部队抵达番禺外围,攻破设置在石门一带的防线后,两军汇合一起从东南、西北两个方向攻城,捕杀吕嘉和赵建德,南越各地守将纷纷降汉。历经五世93年的南越国最终灭亡。汉武帝进一步健全行政建置,把南越国土地划分为9郡。从此,岭南地区直接归中央政府统一管辖。

  东汉时岭南隶属交州管辖,州治设在广信。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孙权任步骘为交州刺史,略定岭南。步氏来到南海郡治番禺,见巨海浩荡,原野殷阜,大为赞赏,认为其自然、经济和政治条件均适合设立州治。于是报请孙权批准,修筑城廓,于建安二十二年(217)把交州州治由广信东迁于番禺。

  后梁贞明三年(917),清海、靖海两军节度使刘岩立国,国都广州。国号初名大越,年号乾亨,次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南汉立国后,承袭唐朝典章制度,并大体沿用唐代官制。升广州为兴王府,在粤东和粤北增置一府四州。启用幕府士人分领诸州,刺史不用武官,从而摆脱唐后期藩镇割据之弊。仿唐制开科取士,扩大地方士人的仕途。大规模铸铜、铅两种“乾亨重宝”。这是岭南首次大规模造币,促进了岭南地区商品流通。积极开展对外商务活动;又与邻国创造良好外交关系。南汉历四主55年。南汉国的建立,促进了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清顺治三年(1646),朱元璋后代在广州称帝,年号“绍武”,史称“南明”政权,仅存在40天。

  1921年2月15日,广州市市政厅成立,下设公安、公用、财政、卫生、教育、工务等6个局。孙科为第一任市长。是为广州建市之始。此前于1918年10月成立广州市政公所,开始进行现代的市政设施建设。

  1938年10月21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州,开始了长达7年的沦陷时期。

  1945年9月16日,侵粤日军在中山纪念堂举行投降签字仪式。日本第21军司令官田中久一和中国第二方面军司令张发奎分别签字。广州宣告光复。这是近百年来广东人民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1949年10月14日18时,解放军占领广州各重要机关,歼灭国民党残敌2000多人,解放广州的战斗胜利结束。解放军在府前路市政府大楼前台举行了隆重的进城阅兵式。

92920.jpg
羊城八景:越秀新晖
92919.jpg
羊城八景:古祠留芳
92918.jpg
羊城八景:白云叠翠
92917.jpg
羊城八景:天河飘绢
92916.jpg
羊城八景:珠水夜韵
92915.jpg
羊城八景:黄花皓月
92914.jpg
羊城八景:莲峰观海
92913.jpg
羊城八景:五环晨曦

地理

  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广州市地处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其范围是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望。

  由于珠江口岛屿众多,水道密布,有虎门、蕉门、洪奇门等水道出海,使广州成为中国远洋航运的优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进出口岸。广州又是京广、广深、广茂和广梅汕和武广铁路的交汇点和华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极为密切,因此,广州有中国“南大门”之称。

气候

  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濒临南海,海洋性气候特征特别显著,因此,海洋和大陆对广州气候都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广州市各地年平均气温在21.5~22.2℃之间,雨水资源丰富,平均年降水量在1800多毫米,年降水日数在150天左右。

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

  春季(3~5月) 气温和降水均处在上升时期,也是天气交替变化的季节,天气的不稳定性很大。有的年份会出现春光明媚的春天,而有的年份却会出现持续的低温阴雨及倒春寒天气。在一些年份因为雨季来得迟,可能出现持续性的春季干旱。但从常年的情况来看,雨季在4月份开始,各地先后进入前汛期。

  夏季(6~8月) 由于受海洋气团的影响,普遍吹偏东南风,带来丰沛的雨水。6月份是前汛期的降雨高峰期,广州市出现暴雨的机会甚多。同时,每年的7~8月还是受热带气旋影响的主要时段,全年影响广州市的热带气旋一半以上出现在这个季节。一年中最热的月份是7月,月平均气温达28.7℃,历史极端最高气温为花都区的39.3℃,出现在2005年7月18日。

  秋季(9~11月) 冷空气开始影响广东,气温逐渐下降。此时多晴朗天气,降水渐少,开始进入干季。但9月份热带气旋影响仍比较多。11 月份热带气旋不活跃,但仍有可能影响广州,在过去对广州有影响的5个台风中,有4个出现在上旬。

  冬季(12~2月) 盛行东北风或北风,来自北方既寒冷又干燥的空气,经过长途跋涉以后变性、增湿,强度大为减弱,到达广州时风速已经变小、气温偏高,所以冬季较温暖。但个别年份在寒潮来临时,也可出现霜冻天气。冬季是广州的干季,降水较少,多晴好天气,光照充足。1月份为最冷月,月平均气温为9~16℃,南北部的温差达7℃以上。广州市历史极端最低气温为2.6℃, 1963年1月16日出现在广州的从化。在广州,冬季虽有南下的冷空气影响,但因所处纬度较低,1月份平均气温仍有13.5℃,故并无气候意义上的冬季。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广州市耕地面积为8.59万公顷,林业用地面积25.61万公顷。广州市土地类型多样,适宜性广,地形复杂。地势自北向南降低,最高峰为北部从化市与龙门县交界处的天堂顶,海拔为1210米;东北部为中低山区;中部为丘陵盆地;南部为沿海冲积平原,是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由于受各种自然因素的互相作用,形成多样的土地类型。根据土地垂直地带可划分为以下几种:(1)中低山地。是海拔400米~500米以上的山地,主要分布在广州市的东北部,一般坡度在20度~25度以上,成土母质以花岗岩和砂页岩为主。这类土地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宜发展生态林和水电。(2)丘陵地。是海拔400 米~500米以下垂直地带内的坡地,主要分布在山地、盆谷地和平原之间,在增城市、从化市、花都区以及市区东部、北部均有分布,成土母质主要由砂页岩、花岗岩和变质岩构成。这类土地可作为用材林和经济林生长基地。(3)岗台地。是相对高程80米以下,坡度小于15度的缓坡地或低平坡地。主要分布在增城市、从化市和白云、黄埔两区,番禺区、花都区、天河区亦有零星分布,成土母质以堆积红土、红色岩系和砂页岩为主。这类土地可开发利用为农用地,也很适宜种水果、经济林或牧草。(4)冲积平原。主要有珠江三角洲平原,流溪河冲积的广花平原,番禺和南沙沿海地带的冲积、海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地肥沃,是广州市粮食、甘蔗、蔬菜的主要生产基地。(5)滩涂。主要分布在南沙区南沙、万顷沙、新垦镇沿海一带。

水源

  广州市地处南方丰水区,境内河流水系发达,大小河流(涌)众多,水域面积广阔,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22条,老八区主要河涌有231条、总长913公里,不仅构成独特的岭南水乡文化特色,也对改善城市景观、维持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起到突出的作用。

  广州市水资源的主要特点是本地水资源较少,过境水资源相对丰富。全市水域面积7.44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0%,主要河流有北江、东江北干流及增江、流溪河、白坭河、珠江广州河段、市桥水道、沙湾水道等,北江、东江流经广州市汇合珠江入海。本地平均水资源总量79.7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78.81亿立方米,地下水14.87亿立方米。以本地水资源量计,每平方公里有106.01万立方米,人均1139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二分之一。过境客水资源量1860.24亿立方米,是本地水资源总量的23倍。客水资源主要集中在南部网河区和增城市,其中由西江、北江分流进入广州市区的客水资源量达1591.5亿立方米,由东江分流进入东江北干流的客水资源量为142.03亿立方米,增江上游来水量28.28亿立方米。南部河网区处于潮汐影响区域,径流量大,潮流作用也很强。珠江的虎门、蕉门、洪奇沥三大口门在广州市南部入伶仃洋出南海,年涨潮量2710亿立方米,年落潮量4088亿立方米,与三大口门的年径流量1377亿立方米比较,每年潮流可带来大量的水量,部分是可以被利用的淡水资源。

生物资源

  广州市的自然条件为多种动物栖息繁衍和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生物种类繁多,生长快速。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但天然林已极少,山地丘陵的森林都是次生林和人工林。

  栽培作物具有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鲜明特征,是全国果树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大类、41科、82属、174种和变种共500余个品种(其中荔枝就有55个品种),是荔枝、龙眼、乌(白)榄等起源和类型形成的中心地带。蔬菜向以优质、多品种著称,共有14类300多个品种。花卉包括鲜切花、盆栽植物(观叶植物、肉质植物、盆花、盆景)、绿化苗木、工业及其他用途花卉、草坪、种苗等6大类,传统品种和近年引进、开发利用的新品种共3000多个。粮食、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和野生动物种类也很多,且不乏名优特品种。其中,增城丝苗米是广州市第一个获得地理标志的保护品种。

矿产资源

  广州市的地质构造相当复杂,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已发现矿产47种、矿产地820处,其中大、中型矿床18处。主要矿产有建筑用花岗岩、水泥用灰岩、陶瓷土、钾、钠长石、盐矿、芒硝、霞石正长岩、萤石、大理石、矿泉水和热矿水等。区内能源矿产和有色金属矿产十分短缺,呈零星分布,规模较小,品位不稳定。

经济

  广州自古已是华南地区著名的商埠,拥有2000多年的开放贸易历史。1970年代末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广州经济发展迅速,国家统计局年鉴数据显示,该市2011年经济总量达12303.12亿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占1.65%、36.84%、61.51%[64]。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0604.4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第三个进入GDP“万亿元俱乐部”的城市,也是首个经济总量过万亿的省会城市。2011年增长11.6%,经济总量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位居第三;2009年全市人均GDP为89082元人民币。根据国务院2005年发表的一份报告称,广州成为中国第一个进入“发达”状态的城市。2012年9月,广州南沙新区获批,成为第六个国家级开放开发新区。

农业

  广州市内雨水充润、土地肥沃,市区曾经有非常广大的农业用地。两千年前就已经有水稻种植的记载。宋代的广州是中国最大的米市之一,蔬菜、水果、糖蔗、花卉也享有盛名。由于曾长久作为全国性港口,广州引进了多种优良作物品种。二十世纪上半叶,交通发展造成外地农产品入侵以及战争的影响下,广州农业增长缓滞。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中期农业产量大幅增长,但后期的“大跃进”以及其后的文革严重打击了农业生产。改革开放后,随着广州发展为大城市,逐渐形成了为城市服务的城郊农业格局,政府的方针为服务城市,富农利民,鼓励出口创汇。具体措施为降低产粮比例,增加蔬果蛋奶等农副产品比例,致力发展林牧渔业。广州农业产值大幅增长,但随着第二第三产业飞速增长,农业所占的经济比重仍逐渐降。1978 年广州市农业生产总值占地区生总值的11.67%,1990 年下降至8.05%,2010年,广州市农业总产值322.1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62%。

  城市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也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农耕用地迅速萎缩。清代光绪五年(1879年)广州府登记在册的田地山塘总面积为1062.32万亩。1990年的耕地面积为247万亩,2006年减至158.3万亩。目前,广州种植农産品的地方主要在白云、花都、番禺、南沙、从化和增城。1990年农业人口有252.87万人,2008年为79.22万人。

  广州较为著名的农业特产有泮塘五秀(莲藕、马蹄、菱角、茭笋、茨菇),以及以荔枝、香蕉、木瓜、菠萝为首的四大岭南佳果等各类热带水果。

工业

  古代广州的手工业非常发达,船舶业、冶铸和五金业、纺织业、食品加工、中成药业、陶瓷业、美工等都享誉全国。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清廷展开洋务运动,广州近代工业开始起步。官办企业有广州机器局制造洋枪弹药和轮船,广东钱局则是国内首家以机器铸币的企业。民办企业包括继昌隆缫丝厂、泰安大药房、华兴织造总公司等。清朝末期,广州附近已经集中了大量各种轻工业工厂。民国开始,海外华侨“实业救国”的思潮带动了广州轻工业快速发展,对外贸易大幅增长,使广州成为当时中国较为发达的城市,同时吸引不少外地人到此创业。1929年至1936年,陈济棠主粤时利用南方相对稳定的政经环境与世界性经济衰退的局势,建立了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对广东经济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抗战期间,广州被日军占领,工业遭受彻底破坏。内战期间,物价飞涨,大半工厂停工或半停工,失业者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业国有化。五六十年代时,工业有所恢复,但文化大革命使得广州工业生产遭受严重冲击,工业发展缓慢。但其间仍在政府扶持下建立了重工业体系。1975年后,政治局面好转,政府大力扶持日用品为主的轻工业,广州工业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八十年代后期,广州市主要发展第三产业,工业产值比重下降。九十年代起乃至2000年以后,广州市政府力图改变产业构成,加大了对重工业扶植。汽车、石化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已成为广州三大支柱产业。广州工业总产值位居全省第三位。其中汽车产业方面,相继成功吸引日本三间主要汽车制造企业投资设立工厂,令广州在数年间成为中国重要的汽车(尤其是轿车)生产基地之一,广州同时亦是国内出产日本汽车最多的城市。

商业

  六朝时期的广州对外贸易已相当兴旺,外国海商“久停广州,往来求利”。隋唐时期广州对外贸易发展到一个顶峰,作为唐朝唯一设置市舶使的城市,外国人数量一度达到全城人口的30%以上,成为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核心。经过元朝的短暂沉寂后,明清两朝广州再次崛起,在清朝一口通商政策下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的对外口岸,成为具有垄断地位的全国商业中心。上海开埠后,随着全国逐渐开放,广州逐渐失去对外贸易中心地位,但仍然是全国最重要的商业城市。

  改革开放后的广州百货业蓬勃发展,1980年代起友谊商店专门为港澳及外宾销售电器等入口商品,西湖路灯光夜市则是平民的热门去处。而地处沿江西路江边的南方大厦就成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百货商店,更创立内地第一家24小时便利店,和华夏百货形成人民南商圈,是上下九传统西部商圈的延伸,后者在1995年成立步行街。位于北京路的新大新公司和广州百货大厦业务亦蒸蒸日上,马路后来也辟为步行街。超级市场万客隆1996年在广州开设内地第一家分店,随后香港7-Eleven、百佳超级市场、OK便利店等广州人熟悉的超市及便利店品牌陆续进入广州。因受交通压力及天河新区发展影响,90年代尾的人民南商圈开始衰落,成为电子服装批发集散地,城市商圈向东部新区转移。到21世纪,以天河城、宏城广场、正佳广场为首的天河商圈逐渐成熟,环市中路淘金商圈亦开始兴旺。

  自1957年起每年举办春、秋两届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现“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现时每届展会均吸引来自全球各地逾20万客商,是中国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最成功的国际展会。随着琶洲展馆三期的建设,展会能力跃居世界第一。

交通

  广州作为中国第三大城市,交通非常发达,但由于私家车太多、道路通行能力低、路面经常施工等原因,交通挤塞成为广州最常见的问题之一,被人戏称“堵城”。近年来政府大力发展立体公共交通,推出智能交通系统、BRT、公交专用道等措施,希望借此缓解交通压力。

铁路

  广州是中国大陆四大铁路枢纽之一。京广(北京至广州)、广深(广州至深圳)、广茂(广州至茂名)、广梅汕(广州至梅州及汕头)等多条铁路干线交汇于此。目前广州最大的客运火车站为广州火车站(位于越秀区环市西路)和广州火车东站(位于天河区林和中路),乘坐由广州始发的旅客列车能到达中国各大主要城市,也能经广九直通车直抵香港。而位于番禺区钟村镇石壁村的广州南站目前已经完工,在2010年初成为武广客运专线(武汉至广州)、广深港高速铁路和广珠城际轨道交通的始发站。

航空

  广州市航空业发达,航空历史始于1911年燕塘机场的落成使用。同时,广州石牌跑马场机场也是全中国第一个开通国际航线的机场。

  旧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曾经是全华南最大的国际机场。

  广州市是中国三大航空集团之一南方航空公司的总部所在地。

  2004年8月5日,广州新白云机场正式启用,而建成已达72年的旧白云机场亦随之关闭。“新白云机场”座落广州市北部的白云区人和镇与花都区新华街道交界处,和市中心的直线距离约28公里。沿机场高速公路往返市区约需20分钟。

  作为目前中国大陆的三大枢纽机场之一,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已开通大约120条国内外航线,仅2004年客运吞吐量便已达2032万人次,新机场2期工程已经启动。2011年,其客运吞吐量达到45,040,340人次,仅次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在中国大陆所有民航机场中排名第2。

公路

  广州是华南地区公路网的枢纽,与除海南外的所有邻省及广东省内所有地级市均有高速公路连通,已建成通车的高等级公路及国道分别有:

  • 广州环城高速公路
  • 广深高速公路
  • 广佛高速公路
  • 机场高速公路
  • 街北高速公路
  • 广清高速公路
  • 广珠西线高速公路
  • 东新高速公路
  • 南沙港快速路
  • 华南快速干线
  • 新光快速路
  • 京珠高速公路
  • 广园快速路
  • 广惠高速公路
  • 广州南二环高速公路
  • 广州北二环高速公路
  • 广州西二环高速公路
  • 广州东二环高速公路
  • 广三高速公路
  • 广肇高速公路
  • 广梧高速公路
  • 广贺高速公路
  • 105国道
  • 106国道
  • 107国道
  • 321国道
  • 324国道
  • 325国道

长途汽车

  广州有14座长途汽车客运站分布市区各处。目的地和路线非常广泛,珠三角,广东省内,以及周边其他省份。各主要站点如下:

  • 广东省汽车站:靠近广州站,路线主要分布整个广东省,以及周边省份。
  • 广州市客运站:原流花车站,路线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广州二汽巴士旗下的路线可到广州市(番禺区,增城市,花都区等)区域内.
  • 天河客运站:位于北环高速沙河立交的附近。路线主要分布在省内,外省,以及北方省份。
  • 芳村客运站:主要路线包括佛山,粤西等地区,位于地铁一号线坑口站对面
  • 滘口客运站:主要营运佛山,粤西,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等路线。位于地铁五号线滘口站。
  • 越秀南客运站
  • 罗冲围客运站
  • 海珠客运站
  • 黄埔客运站
  • 夏茅客运站
  • 永泰客运站
  • 广园客运站: 路线分布在粤东,闽浙地区。位于广园中路(广园新村附近)。
  • 东圃客运站
  • 广州南站临时客运站:广东省内部分城市可到达。位于广州南站,连接武广客运专线,和广珠城际轨道交通。

港口

  • 穗港码头
  • 南沙客运港
  • 莲花山港

  在南沙港强有力的拉动下,2006年广州港的货物吞吐量突破了3亿吨,同比增长22.7%,集装箱的吞吐量达到660万标箱,同比增长43.1%。2006年马士基、中远等全球知名的航运企业进驻广州港南沙。同年,广州港已从5年前全世界排名第12位,跨越到第五位,用了五年时间,使港口从全球第12位跃升到第5位。

  在“十一五”时期,广州市已经规划对港口的投资大概是273亿元,集装箱的吞吐量要争取突破1000万标箱。其中90%是投资在南沙港,南沙港在整个“十一五”时期将会建成一批高水平的国际物流码头,按照规划整个南沙港要建设56个标准泊位。

市内交通

地铁

  目前已有8条线路投入运营,共148个车站,有2个为地面车站,分别是:一号线西朗及坑口,有10个是高架车站,分别是四号线石碁站、海傍、低涌、东涌、黄阁汽车城、黄阁、蕉门、金洲;五号线滘口、坦尾,其他均为地下车站。

  • 1号线:由广州东站至西朗站
  • 2号线:由嘉禾望岗站至广州南站
  • 3号线:目前支线由机场南站至体育西路站,主线由天河客运站至番禺广场站
  • 4号线:由黄村站至金洲站
  • 5号线:由滘口站至文冲站
  • 8号线:由凤凰新村站至万胜围站
  • 广佛线:由西朗站至魁奇路站
  • 珠江新城旅客自动输送系统(APM线):由赤岗塔站至林和西站

  票价由2元至15元;另有3条线路正在施工,2010年亚运会开幕时已有8条线路投入运营,通车里程超过200公里。

公共汽车

  又称“巴士”、“公交车”,截至2013年6月29日,广州市市区的运营线路超过776条,总里程达12251公里;城乡公交达200条,占总公交资源的25.8%[1]。从2007年起,为解决公共汽车过多而引起的交通堵塞问题,广州市采取了分割一个巴士站为数个同名站、建设港湾式站台、发展快速公交系统(参见:广州BRT)等方法大大改善了交通情况,但在高峰时段和个别路段仍会有较严重的堵塞现象。

  广州公交绝大多数线路都装有冷气设备,只有极少部分仍然使用旧的非冷气巴士。至于票价则无统一规定,视线路、车型和运营公司而定,市区线多为冷气巴士2元,非冷气巴士1元,部分到大学城、过洛溪大桥、琶洲大桥的线路为3元,到市桥6元、花都新华、从化街口、增城新塘、增城荔城的线路要10-20元、到南沙要15–20元。服务时间多为早上6时至晚上10时;广州市有多间公共汽车运营公司,其中经营市区线的公司分别有广州市第一巴士公司、广州市第二巴士公司、广州市第三巴士公司主要经营广州市区至番禺之线路。

  广州市亦设有夜班公共汽车线路,方便市民夜间出行;线路由夜1-夜88路,共有88条线路,收费标准为3元起,部分线路分段计费,视公交公司而定。

小巴

  广州小巴由2007年6月起推行,路线编号为“3”、“4”、“7”及“9”字头,主要行经一些比较少人和狭窄道路,但是又有交通需求的地方。中巴设有17个座位,有些乘客量较少的路线就只釆用10人小巴;现时已开办超过100条路线,某些路线被乘客长期投诉班次非常稀疏,尾班车过早完结等,有等于无。

电车

  广州市无轨电车于1960年通车,由广州市第一巴士公司营运(2007年10月11日或之前的营运单位为广州市电车公司)。第一条无轨电车路线由越秀公园至中山三路大东门,不久延长至农林下路,即现时的东山电车总站,广州电车发展至今,仍为广东省内乃至整个华南唯一一座有无轨电车系统的城市,路线增加至目前的15条(其中一条为夜班线路夜78路),现在广州电车票价均为普通电车1元,空调电车2元。

快速公交

  快速公交(简称BRT),计划2007年在中山大道(天河立交~夏园段)长约22.6公里的路段建设快速公交系统试验线。把道路每侧中央的2条车道改为公交专用道,采用中央侧式站台,乘客可以通过天桥、隧道或地面斑马线进出站,有车站30座,约780米设一站。预计投入使用后天河城到岗顶的车速可提高三倍,时速可达31~38公里,每天有7万乘客受益。自西向东方向分别设体育中心站、石牌桥站、岗顶站、师大暨大站、华景新城站、上社站、学院站、棠下村站、棠东站、天朗明居站、车陂站、东圃镇站、黄村站、珠村站、莲溪站、茅岗站、珠江村站、下沙站、乌冲站、黄埔客运站站、双岗站、沙浦站、南海神庙站、庙头站、南湾站、夏园站。已于2010年2月10日开始免费试运营并于当月20日正式运营。但由于建设期间需要将交通要道天河路及中山大道部分路面及人行道围蔽施工,令期间交通比以往更为拥挤,原有公交车站候车亭亦要全数拆除。

  未来计划建设在东风路至黄埔大道、环市路至天河路、解放路、广州大道等主干道设置“井”字走向的快速公交骨架。

的士

  广州人称之为“的士”,是英文“Taxi”的粤语发音。目前广州市的出租车车身有7种颜色,为红、黄、蓝、金、浅绿、绿、橙七色,不同的车身颜色表示分属不同的出租车公司,规模不大的公司无法选择颜色,只能用绿色,规模大的公司则可以选择颜色。不同的公司其价格均相同,市区内起步价10元,2.3公里后每公里2.6元(每行驶385米跳表1元),如路程超过35公里则需加收50%的空驶费(即3.9元/公里),候车计费及当车辆运行时速低于10公里时,31元/小时。增城、从化两市的出租车单价则分别为每公里2.0元和每公里1.6元。

  2012年2月28日,广州市交委在白云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宣布,1000辆分别属于不同公司的高峰的士正式上路。与其它的士不同的是,其营运时间在7:30—19:30之间,晚上9时半全部返回停车场,且全部涂装为橙色,各家公司除了标志不同外,其余基本相同。

机动车

  从2004年禁摩开始,广州市区内的机动车大部分是汽车。随着汽车的增加,广州市内的道路近年来已经处于高负荷状态。2012年7月1日起,广州市正式限制车辆上牌(俗称限购)。从8月开始,每个月限发出一万个号牌(继上海,北京,贵阳后第四个拥有限牌政策的城市)。五千个号牌以拍卖的形式发牌,另外五千以摇号形式发牌。竞投者需达到某些特定的要求。于2012年2月,广州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180万辆[7],全省汽车规模位居第二,仅次于深圳。另外,市区内多处实施限行措施。广州内环路全天禁止1.5吨或以上的货车行驶,5吨以上广州市籍货车也禁止进入市中心(7:00-9:00,17:00-22:00)。

水上交通

  为缓解市区交通拥挤状况,于2007年4月10日开通由芳村码头,途经西堤码头、天字码头,至中大码头全程9公里水上巴士线路,全程航行时间约为40分钟,票价为一个站1元,超过一个站或以上2元。服务时间为早上7时至晚上6时,早上7时至9时及下午4时至6时为20分钟一班,其余时间为30分钟一班;未来继续开通由市中心至番禺区、南沙区及广州至佛山的城际线路。

市内渡轮码头:

  • 中大码头
  • 天字码头
  • 黄沙码头
  • 芳村码头
  • 永兴街码头
  • 纺织码头
  • 海幢码头
  • 堑口码头
  • 省总码头

社会

教育

  广州教育历史始于西汉末年。三国时期,骑都尉虞翻曾在番禺虞苑办学。南宋时期,设有书院。清朝时,设立府学宫,为广州最高学府,而番禺与南海设有县学宫。除此之外,民间自行筹办义学与社学。清末年间,力图改革风气日盛,洋务派于同治三年在广州开设同文馆,以培养翻译人才,大量教会学校也在此时成立,并在后来成立港澳分校,分别是培正、培道、培英、协和、真光。康有为在光绪年间开办万木草堂,以教授新学。当时书院林立,著名的有粤秀书院、越华书院、圣心明德书院、羊城书院、学海堂书院、菊坡精舍、应元书院、广雅书院、番山书院、莲峰书院等。

  广州是中国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南方高校最密集的城市。全市共有高等院校40余所。全国著名学府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其中博济医学堂(现并入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是中国的第一所西医教育机构。当局以巨资兴建的广州大学城也在2004年投入使用。

体育

  2011年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获得中国足球超级联赛冠军,这是广州队首次夺得全国性足球比赛冠军。

  2012年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获得中国足协杯冠军,这既是广州队首次夺得足协杯冠军,又是广东省第一支足球队,更是华南第一支足球队夺得足协杯冠军。

  曾在广州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

  • 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运动会
  • 1991年:第一届女子世界杯足球赛
  •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运动会
  •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 2010年:第十六届亚洲(夏季)运动会、第一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

医疗

  广州是中国大陆医疗水平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市内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市民提供各种医疗服务,与广州市内的多间医科院校和药厂共同构成完整的医疗体系,经常收治广东省内其他医院送至的危重病人。目前全市共有32家三级甲等医院,专业分工较为全面。其中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前身眼科医局建立于1835年,是中国最早的西医医院。

  制药业在广州同样发达,陈李济是中国现存历史最久的制药厂。而王老吉、敬修堂、潘高寿、何济公是家喻户晓的老字号品牌,现统一由广药集团管理。

文化

广州方言

  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方言之一。广义的广州方言又称“广府话”、“白话”,属粤方言广府片,是粤语的代表方言,通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粤中和粤北部分地区,以及广西东南部。狭义的广州方言指广州话,专指广州市区通行的粤语。

  广州方言由古代汉语演变而来。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秦代以前,居住在广东、广西地区的是被称为“南越”(百越的一种)的少数民族,包括壮、瑶、黎族和疍家等。后秦始皇派兵戍守岭南,开始了早期汉语与百越语言融合的先声。不过也有学者认为“粤方言最早的源头,应该是楚人南迁、楚语南来所导致的结果”(李新魁《广东的方言》)。汉代至唐宋,中原汉人源源不断地迁徙岭南,促进了粤语的发展和定型。元明清以来,粤语的变化较小。

  广州方言一方面继承、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一些南方非汉语的成分,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有较大的差异,具有自己特有的语音特点。(1)无浊塞声母,保留古微母m-的读法,古精、知、照三组合流,古晓、溪母合口多读f-,如“欢[fun55]”、“款[fun35]”,古-m、-n、-耷、-p、-t、-k韵尾保留完整,有长短元音a、調构成的一组韵母。(2)声调多达9个:平上去各分阴阳,阴调(来自古清音声母)和阳调(来自古浊音)相配整齐,入声3个,包括阴入(上阴入)、中入(下阴入)、阳入,长元音配中入,短元音配阴入,如“八[pat3]”、“笔[p調t5]”。(3)连读变调不明显,但有丰富的语义变调,如“毛”:毛[mou21]发→发毛[mou55](发霉),“片”[phin33]→[phin35](屎片)。(4)单音节古词较多,如“颈(脖子)”、“望(远望、盼望)”。有些词可能来自古楚语(如“睇[看]”)、古壮侗语(如“谂[想]”);一些复音词的词序与普通话不同,如“齐整(整齐)”;有较多外来词,如“波(球)”、“肽(领带)”;有一批特有词,如“嘢”(东西)、“餸”(下饭的菜)、“攞”(拿)、“靓”(漂亮)。(5)语法方面量词可单独与名词构成量名短语,如“名先几靓”;有些状语可后置,如“行先置(先走)”先;先比较句“我大过你(我比你大)”与双宾句“畀支笔佢(给他一支笔)”的词序跟普通话不同,一些体貌(如回复体、始续体)也很特别。

  广州方言在社会交往和改革开放中影响力不可低估,国内和世界都有不少非粤语区的人士学习和使用广州方言。广州方言是粤语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保存传统文化有重要的价值。在语言方面,广州方言保留了不少古汉语的特点,对古汉语研究意义重大。

广州文化

  广州文化历史悠久,在广州建城前已有土著越族的文化。建城后随着中原文化的传入,广州土著文化逐渐发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并在古代广州商业、对外贸易发达的社会背景下繁荣,近现代西学东渐及民主革命的影响下创新和发展。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与外来文化相互交流、融会,逐渐形成具有浓烈地方色彩的文化。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秦朝以前,在新石器时期原始文化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土著文化。秦统一岭南后,中原汉文化不断南传,与本地文化交会融合,形成了广州古代文化。宋代是广州城建设的繁荣时期,当时广州已成为中国对内对外的贸易中心,随着几次中原人口大南迁、外国商船往来、外国的宗教文化等进入,广州文化出现兴盛的景象。明、清两代,为广州文化发展的高峰期,奠定了具有岭南特色的文化基础。以文学方面有重要成就,而诗坛则尤为隆盛:有号称“南园前五子”、“南园后五子”及“岭南三家”的诗社,形成了“岭南诗派”。艺术方面粤剧逐渐形成。鸦片战争后,西学源源不断传入中国,作为对外开放港口的广州其文化也深受影响。

  1980年代开始,广州开始大量接触香港电视,香港文化在广州以另一种模式演绎。1990年后,广州作为不设防城市,外地人明显越来越多,同时中央的推普工作在广东深化,本地广州话环境不断萎缩。另外,大众逐渐远离传统粤剧、讲古等的民间艺术。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又称珠江文明,狭义称广东文化、广义称南粤文化或岭南文化,指五岭以南广东、广西和海南一带“岭南地区”的独特地域文化。今岭南文化专指南粤文化,尤其广东特色突出,狭义的岭南文化是特指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和客家文化(有时称作岭东文化,潮州又有岭东首邑的称号)。广义的岭南文化还包括广西官话区的文化和本地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岭南先民遗址的出土材料证明,岭南文化为原生性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大概分为曲艺、建筑、美术、饮食四类。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选出了2006年中国6大考古新发现,深圳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榜上有名。出土了大量红烧土、陶质生活用具和锛、斧、凿、铲、刀等磨制石器和打制石器。测定表明,咸头岭出土的器物是6000年至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期岭南人的杰作,从而将岭南文明的历史推至距今7000年前。这些器物的发现充分说明岭南文明的产生时间及历程一点也不比黄河文明、长江文明晚。

曲艺戏剧

  粤剧,源自南戏,广泛流传于两广、港澳和海外华人社区,在广东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清朝解禁粤剧后,粤剧艺人在广州黄沙成立八和会馆,此后广州逐渐成为粤剧活动的中心之一,民国时期达到繁盛的顶峰,并且内战时一批粤剧艺人迁往香港。建国后一度由于文革受到摧残,但改革开放后再次得到重视,重新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蓬勃发展。

  在广州的粤剧著名剧目有:《帝女花》、《紫钗记》、《牡丹亭惊梦》、《双仙拜月亭》《再世红梅记》、《蝶影红梨记》、《香罗冢》、《红了樱桃碎了心》、《血染海棠红》等。广州历来的粤剧剧团有觉先声剧团、广东省粤剧团、广州粤剧团、广州红豆粤剧团等等,而粤剧名伶有:薛觉先、马师曾、靓次伯、梁醒波、新马师曾、芳艳芬、红线女、罗品超等。

饮食

  广州人对饮食极为重视,因饮食文化独具特色而较为闻名,享有“食在广州”的赞誉。广州的饮食文化主要有三大特色:

  1. 饮食业发达。目前全市饮食企业多达数万家,其中绝大多数都经营“三茶两饭一消夜”(即早茶、下午茶、夜茶,和午饭、晚饭、消夜),全天供应几乎没有中断。
  2. 食品用料多样。广州饮食选料庞杂,几乎无所不有。广东人有一俗语:“背脊朝天,人皆可食。”这反映广州饮食文化的博大和开放,同时也威胁了许多珍稀物种的生存,并且带来了一些健康问题(如SARS)。
  3. 风格特色多样。除粤菜外,随着改革开放,世界各地的餐饮企业纷纷来到广州设分店,包括日本菜、韩国菜、越南菜、泰国菜、印度菜、意大利菜等,尽管质素参差不齐。

  饮食在广州人的生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这使得全市每年的餐饮零售总额高达数百亿元,人均消费常年居中国大陆各主要城市之首。

  广州每年还举行“美食节”,促进饮食业的发展。

  传统本地菜以广府菜为主。由于广州位于珠江口,因此海鲜也是常见的菜色,黄沙水产品批发市场就是吃海鲜热点。广州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气候湿热易上火的环境使饮凉茶成为广州人常年的一个生活习惯。

传统工艺

  广州独有的传统美术工艺有雕刻的广州牙雕、广州榄雕、广州木雕、广州砖雕、广州玉雕、广州骨雕、广绣、广彩以及家具工艺等等。随着年轻一代传人的缺乏,各种传统工艺有消失趋势。

迎春花市

  广州每年一度于新年春节之前举办特别的迎春花市,供市民购买贺年年花及各式用品。在明万历年间,广州已经出现花市。清中叶后,广州花市的规模越来越大,上市品种也越来越多。一般春节前的三四天花市就会开始,到农历除夕的午夜收市。

传统民俗

  广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多元文化的交汇,形成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传统民俗,包括岁时节庆、生活习惯、社会习俗、情感信仰、民间文艺等方面。

  广州有已延续100多年的春节逛花市的习俗。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全城长街如锦,百花争艳,游人如织,欢声笑语。家家必置鲜花装点,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波罗诞是广州地区最大的民间传统庙会之一,保留了中国南方海洋民俗文化演变的轨迹。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一至十三日,南海神庙(波罗庙)方圆数十里,热闹非凡。逛庙会的游人,常购一种叫“波罗鸡”的工艺品留念。

  饮食习俗是最能反映广州地方特色的习俗。广州人饮食支出的比重远高出全国大城市的平均水平。“食在广州”一语广为人知。其食肆营业时间之长,饮茶风气之盛,食谱之广泛,烹饪技巧之精湛,都使外来者留下深刻印象。

  西关大屋是广州传统民居的代表。20世纪20~30年代,临街骑楼建筑十分兴盛,也出现了东山花园洋房式的西式民居。

  名扬海内外的广州民间工艺和民间传统艺术集中体现了广州人的审美情趣,是千百年来岭南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广绣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广彩从清代开始已行销国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广雕以象牙雕刻中的镂空、透深技法闻名;广东音乐、粤剧与岭南画派被誉为“岭南三大艺术瑰宝”。丰富的民间传统艺术有咸水歌、沙坑醒狮、黄阁麒麟舞、沙湾飘色、市桥水色、鳌鱼舞、麻车火狗、木鱼书说唱、八音锣鼓等。市井爱好戏曲者茶余饭后常三五成群,吹拉弹唱,自娱自乐,以曲会友。这种被称为“私伙局”的自发的群众娱乐组织形式,至今仍十分普及。

  广州传统民俗正不断变化,逐渐淘汰陈旧的形式与内容,不断丰富生活内涵。它植根于民众,保持着与时代同步的生命力。

传媒

  广州的广播事业可追溯至1929年5月广州特别市无线电播音台在中央公园启播。而广东电视台的前身广州电视台就在1959年启播。时至今日,广州共有广东电视台、广州电视台和南方电视台共3间电视台,南方台旗下的卫星频道,是中国大陆唯一获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上星的地方语言电视频道。广州目前共有2间有线电视公司(广州有线和广东有线)使用数字电视形式传送节目,两司在2007年起强迫所有市内用户开始由模拟信号逐步地转向数字信号,其月租收费也相应提高,收费形式则由原先的“一户一费”转变为“一机(电视机)一费”,并且必须使用由当地两司所提供的机顶盒。该项措施引起市民强烈不满,主要原因是收费高、使用不便、画面质量不如意等三方面。

  广州是中国大陆报刊发行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和《南方都市报》的日发行量都超过100万份。此外还有《南方日报》、《新快报》、《信息时报》、《羊城地铁报》等报纸每日发行,其中《羊城地铁报》是中国大陆第一份免费地铁日报。除了报纸外,广州还发行多份周报,其中包括具备全国影响力的《南方周末》,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期间更邀请接受了《南周》的独家专访。2013年的《南周》新年特刊被删改事件曾引发国际传媒广泛报道。

  现时本地中文报章每份售价为人民币1元,而以普通书报摊形式售卖的境外报纸一般只有获准在内地发行的香港左派报纸《大公报》、《商报》、《文汇报》和澳门的《澳门日报》。广州图书馆和港资快餐连锁店大快活还有不少境外报章等可供市民阅读。广州的杂志也有较高的知名度,《南风窗》、《新周刊》、《南方人物周刊》、《南都周刊》等时政社会类杂志具有全国影响力。

  电台方面,广州拥有广东电台和广州电台2个电台,讯号主要覆盖市区地方。番禺区、花都区、从化市等有自己的电台,但无法覆盖市区。另外多个外市的电台在广州也能接收。

  境外电视方面,广州市是继深圳市之后,普通市民可观看境外电视频道第二多的城市。目前已进入两间有线电视公司网络的频道包括香港传统的四个免费电视频道,即无线电视旗下的翡翠台、明珠台和亚洲电视本港台、国际台,卫星频道有凤凰卫视中文台、澳亚卫视中文台、星空卫视、华娱卫视和全球音乐电视台(MTV)。由于香港电视使用广州话,语言相通和富娱乐性,加上1980年代本地电视频道少、信号差、播放时间短,所以香港四个免费电视频道在那时起就开始被市民以鱼骨架形天线广泛接收,并很快普及整个珠江三角洲。本地电视台在80年代尾开始大量购入香港剧集,更促进了香港电视在广州的普及程度。

建筑

传统和近代建筑

城门

  广州在明清时期,曾有18座城门。1920年广州大举开路时全部清拆,现时只剩下西门口等遗址,而由城门衍生出来的地名如大东门、西门口、小北路(小北门)等仍然使用至今。

骑楼

  骑楼是岭南一带常见的建筑形式,广州骑楼的大规模建设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民国11年(1922年)《广州市内不准建筑骑楼之马路表》和民国19年(1930年)《取缔建筑章程》的引导下形成了持续到现今的格局。20世纪90年代时期,广州当局沉迷于大型建设,先后清拆了包括中山路、宝华路、解放路和六二三路的大量骑楼,造成不可挽回的历史建筑破坏,大量老字号亦被迫结业。到21世纪,当局对骑楼街区的拆迁开始进行限制,在《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里,对骑楼街区的保护便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惟部分骑楼,如恩宁路、北京南路、一德路、万福路等地的骑楼,在旧区重建和地铁工程当中仍面临被迁拆的危机,其去留亦引发社会上激烈的讨论。

书院

  北京街曾矗立自清末以来广州最大古书院群。大小马站古书院群,分布于北京路西边的大小马站、流水井街巷两侧约20000平方米的范围内,现存书院12间。其中大马站西侧5间(平所书院、谢氏书院、赖氏书室、江都书室、三益书室);小马站两侧4间(东侧关家祠,西侧曾家祠、周家祠、见大书院);流水井两侧3间(西侧何家祠、考亭书院,东侧冠英家塾)。由于广州书院多数已经日久失修,部分已经相当破落,广州市政府在2003年曾计划拨资对书院进行修缮,不过时至今日工程仍未开始。在广州,较有代表性的书院祠堂建筑是陈家祠。

西关大屋

  西关大屋位于旧城区西关一带,主要由清代豪门富商兴建的富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俗称“古老大屋”。西关大屋因各种原因,日久失修,多数已经相当破落。随着旧城改造,越来越多的旧楼被发展商清拆,即使有数十年历史的西关大屋也不能幸免。现时龙津西路、逢源路一带比较集中的典型西关大屋民居已划为“西关大屋建筑保护区”。

东山洋楼

  在环市东路华侨新村的别墅群和东山新河浦一带的小洋楼是广州近代建筑史的代表。

近况

  近年来虽然政府不断对传统建筑加以修葺和保护,如修复五仙观、广州城隍庙等,但部分文物建筑仍然受到野蛮拆迁和破坏。在2009年,东山新河浦保护区内的小洋楼被开发商强拆,在文化及建筑专家联名上书至市长后才被紧急叫停。邻近寺贝通津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隅园在一年后同样遭到破坏。

现代建筑

  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广州150米以上的高楼数目与密度均排在中国大陆城市的前列。高楼群主要集中在天河区和越秀区,并随着广州都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超高层建筑正在被兴建。仅中央商务区珠江新城,至今就规划了18栋200米以上的高楼,150米以上的高楼50栋左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高楼有广州国际金融中心(437米)、中信广场(391米)、中华国际中心(269米)和广东电信广场(260米)等。已立项的超高层建筑广州东塔预计在2016年竣工,高530米,将取代广州西塔成为广州第一高楼。而广州塔的塔身主体454米,天线桅杆156米,总高度610米,也成为仅次东京天空树的世界第二高电视观光塔。

宗教建筑

  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广州还保留许多历史珍贵的宗教建筑,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广州市登记文物保护单位11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为石室圣心大教堂,1863年兴建,1888年落成,是全球四座全石构的哥德式教堂之一,亦是中国最大的哥德式建筑。

旅游

  广州市内的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219处。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单位19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1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9个。目前,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南越国水闸遗址等三处南越国史迹现联合申报联合国世界遗产。

羊城八景

广州:塔耀新城(羊城新八景)
广州:珠水流光(羊城新八景)
广州:云山叠翠(羊城新八景)
广州:越秀风华(羊城新八景)
广州:古祠流芳(羊城新八景)
广州:荔湾胜境(羊城新八景)
广州:科城锦绣(羊城新八景)
广州:湿地唱晚(羊城新八景)

  “羊城八景”是指广州市政府列出的8个旅游景点。不同历史时期的“羊城八景”并不一致。以下是2011年的版本:

  • 塔耀新城:广州塔、赤岗塔、海心沙、花城广场、东西双塔、中信广场等景观
  • 珠水流光:珠江广州水域白鹅潭至琶洲段、珠江及珠江沿岸各码头,珠江一线的景点:白鹅潭、沙面、沿江路、二沙岛、海心沙、琶洲会展中心等
  • 云山叠翠:白云山、云台花园等白云山周边景点
  • 越秀风华:越秀山、镇海楼、五羊雕塑、中山纪念碑等景点
  • 古祠流芳:陈家祠(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 荔湾胜景:荔枝湾涌、荔湾湖、恩宁路骑楼、西关大屋以及荔枝湾改造一线的景点
  • 科城锦绣:广州科学城
  • 湿地唱晚:南沙湿地公园

公园

  广州市公园分布较广,市内十区二市均有分布。除少数属于景点的公园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广州动物园等以外,各主要公园均免费入园。其中,开辟于1917年的人民公园(中央公园)为广州第一个综合性公园,也是广州市第一个免费公园。

  除了作为市民休憩用地之外,许多公园具特殊意义,如越秀公园里的广州地标五羊石像,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中山纪念堂等历史事件的纪念园区。此外,许多公园也有各种文化功能,突出的有广州文化公园、广州儿童公园、雕塑公园等;而各人工湖公园,则更兼具了城市湿地的调节功能。其中,建于1958年的东山湖公园、荔湾湖公园、流花湖公园、麓湖公园,并称广州四大人工湖公园。2011年开园的白云湖公园和海珠湖公园成为广州市新增的大型人工湖公园。

  市内公园也常开设花展、画展、灯展等展览以使公园活动更为丰富。不过,广州公园的免费政策[140]和部分免费公园的“园中园”现象[141]也引起市民争议。

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

第一批(1961年3月)

  • 三元里平英团旧址,A
  •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C
  •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A
  • 广州公社旧址,A
  • 光孝寺,B

第二批(1982年2月)

  • 虎门炮台(部分位于东莞),A

第三批(1988年1月)

  • 陈家祠堂,B
  • 洪秀全故居,B
  • 国民党一大旧址(含革命广场),A
  • 黄埔军校旧址(含东征烈士墓),A
  • 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A

第四批(1996年11月)

  • 怀圣寺、光塔,B
  • 广州圣心大教堂,B
  • 广州大元帅府旧址,A
  • 广州沙面建筑群,
  • 秦代造船遗址、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文王墓,A、C

第五批(2001年6月)

  • 中山纪念堂、中山纪念碑,B
  • 余荫山房,B
  • 莲花山古采石场,A

第六批(2005年5月)

  • 南汉二陵,C
  • 六榕寺塔,B
  • 粤海关旧址,B
  • 广东咨议局旧址,B

第七批(2013年5月)

  • 清真先贤墓,C
  • 五仙观及岭南第一楼,B
  • 镇海楼与广州明城墙,B
  • 南海神庙,B
  •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A

注:A代表:旧址、遗址, B代表:古、近代建筑, C代表:古、近代墓葬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南海神庙
广州:五仙观
广州:六榕寺
广州:南沙天后宫

第一批(1978年7月)

  • 升平社学旧址(含义勇祠),A
  • 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A
  • 中共广东区委员会旧址,A
  •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B
  • 广东贡院明远楼、中山大学天文台旧址,A
  • 南海神庙(含浴日亭),B
  • 清真先贤古墓,C
  • 冯云山故居,B
  • 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A
  • 中山纪念碑,B

第二批(1979年12月)

  • 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A
  • 广东省农民协会旧址,A
  • 中共广东区委军委旧址,A
  • 白云楼鲁迅故居,A

第三批(1989年6月)

  • 六榕寺(含千佛塔),B
  • 五仙观、岭南第一楼,B
  • 镇海楼,B
  • 琶洲塔,B
  • 莲花塔,B
  • 莲花城,B
  • 万寿寺大殿,B
  • 广州古城墙,A
  • 留耕堂,B
  • 药洲遗址,A
  • 屈大均墓(含八泉亭及屈氏宗祠),C

第四批(2002年7月)

  • 湛若水墓,C
  • 五岳殿,B
  • 广裕祠,B
  • 纶生白公祠(含“乐善好施”牌坊),B
  • 石井桥,B
  • 资政大夫祠建筑群,B
  • 外国人公墓,C
  • 广东咨议局旧址,B
  • 广雅书院旧址,A
  • 广东邮务管理局旧址,A
  • 粤海关旧址,A
  • 广东财政厅旧址,A
  • 中央银行旧址,A
  • 康乐园早期建筑群(含岭南大学舍建筑群之马丁堂与格兰堂、岭南大学附中建筑群、马岗顶洋教授建筑、模范村中国教授住宅群、孙中山铜像、七进士牌坊),B
  •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将士坟园,C

第五批(2008年11月)

  • 云从龙墓,C
  • 通福桥,B
  • 锦纶会馆,B
  • 大佛寺大殿,B
  • 玉岩书院与萝峰寺,B
  • 邓氏宗祠,B
  • 刘氏家庙,B
  • 越南青年政治训练班旧址、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旧址,A
  • 卢廉若墓,C

第七批(2012年10月)

  • 沥滘卫氏大宗祠,B
  • 仁威庙,B
  • 万木草堂,B
  • 春园,B

单独公布(1982年6月)

  • 仲恺农校旧址,B

注:A代表:旧址、遗址, B代表:古、近代建筑, C代表:古、近代墓葬

人物

历任市长

  叶剑英 1897年4月生,广东梅县人,汉族,192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云南讲武堂,1949年10月19日至同年12月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广州市市长,同年12月至1952年在广州市第一至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期间任广州市市长。1986年10月22日逝世。

  何伟 1910年4月生,河南汝南人,汉族,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武汉华中大学,1952年12月至1955年1月在广州市第五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及广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期间任广州市市长。1973年3月逝世。

  朱光 1906年10月生,广西博白人,汉族,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就读广州国民大学,1955年1月至1960年11月在广州市第一至三届人民委员会中任广州市市长。1969年3月逝世。

  曾生 1910年12月生,广东惠阳人,汉族,193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中山大学,1960年11月至1968年2月在广州市第四至六届人民委员会中任广州市市长。1995年11月逝世。

  梁灵光 1916年11月生,福建永春人,汉族,194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中学历,1981年9月至1983年4月在广州市第七届人民政府中任广州市市长。2006年2月25日逝世。

  叶选平 1924年11月生,广东梅县人,汉族,194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延安自然科学院,1983年4月至1983年7月在广州市第七届人民政府中任广州市代理市长,1983年7月至1985年8月在广州市第八届人民政府中任广州市市长。

  朱森林 1930年10月生,上海川沙人,汉族,195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清华大学,1985年8月至1986年3月在广州市第八届人民政府中任广州市代理市长,1986年3月至1988年6月在广州市第八届人民政府中任广州市市长。

  杨资元 1928年2月生,广东梅县人,汉族,195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中山大学,1988年6月至1990年6月在广州市第九届人民政府中任广州市市长。

  黎子流 1932年2月生,广东顺德人,汉族,195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初中学历,1990年6月至1991年3月在广州市第九届人民政府中任广州市代理市长,1991年3月至1996年8月任广州市第九、十届人民政府中任广州市市长。

  林树森 1946年12月生,广东省汕头市人,汉族,198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广东工学院,1996年8月在广州市第十届人民政府中任广州市副市长、代理市长,1997年3月在广州市第十届人民政府中任广州市市长。

  张广宁 1953年8月生,山东惠民人,汉族,1971年8月参加工作,197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学历研究生毕业(中共中央党校法学理论专业),哲学硕士,高级经济师,2003年2月后,任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兼广州南沙开发区建设指挥部总指挥、临时党委书记。 2003年3月后,任市委副书记、市长,兼广州南沙开发区建设指挥部总指挥、临时党委书记。2003年4月后,任市委副书记、市长。

  万庆良 1964年2月生,广东五华人,汉族,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8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学历中央党校研究生(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班经济管理专业),管理学博士(华南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2010年4月后,广东省副省长,广州市委副书记,广州市市长;2010年7月后,广州市委副书记,广州市市长。

广州之最

  • 广州地区海拔最高点:从化县良口镇内天堂顶山,海拔121O米,为广州地区海拔最高点。
  • 广州最古老的寺院建筑:位于光孝路的光孝寺,有“岭南佛教丛林之冠”之誉。寺址原是西汉等五代南越王越建德的王府,三国时吴国骑都尉虞翻谪徙居此讲学。虞翻去世后家人施宅为庙,名制止寺,后寺名屡易:“王苑朝廷寺”(王园寺)、“乾明法性寺”、“西云道宫”、“乾亨寺”、“天宁万寿禅寺”、“报恩广孝禅寺”等,绍兴二十一年(1151),定名为报恩光孝禅寺。光孝寺于1961年3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0年代重修,90年代又重建钟鼓楼等建筑物。
  • 广东最大的铜佛像:广州市惠福东路龙藏街的大佛寺,原是元代福田庵址,明代建为龙藏寺,明末辟为御史公署。顺治七年(1650),清兵攻陷广州,公署亦被摧毁。康熙二年(1663),平南王尚可喜在此重建殿宇,翌年建成佛寺,大雄宝殿内有用黄铜精铸的3尊佛像(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弥勒佛),皆高6米,重10吨,是广东最大的铜佛像。“大佛寺”即以此得名。
  • 广州最早的佛塔:位于六榕路的六榕寺,最早叫宝庄严寺,是著名的佛教文物古迹。现主要由大雄宝殿、观音殿、六祖堂及花塔等组成。花塔是广州最早的佛塔,始建于南朝梁大同三年(537),原名“舍利塔”。宋初,塔毁于火,元祐元年(1086)重建,改用砖木结构,绍圣四年(1097)竣工,塔高57.6米,外观八角9层,里面看连暗层共17层。塔中各层内外壁佛龛供奉贤劫千佛像,故易名“千佛塔”。清代开始称此塔为花塔。
  • 广州最早的公园:黄埔公园,遗址在今黄埔区长洲镇的牛膀山,即今黄埔造船厂办公室西侧。始建年代不详。
  • 广州现存最古老的桥:流花桥,位于流花路市体育馆西侧。广州历史上有不少古桥,现存的还有流花桥、云桂桥、汇津桥等数座,而以流花桥为最古老。
  • 广州最早的横跨珠江的桥梁:海珠桥。始建于1929年12月,建成于1933年2月,由美国马克敦公司承建。原桥长183米(6O0英尺),有3孔,中孔48.8米,为开合式;南北两孔各长67.l米,为固定式弓形下承钢梁。抗战期间海珠桥被炸,1947年修复后失去开合作用。1949年10月14日,溃逃的国民党军队又把当时唯一贯通市内南北两岸交通的海珠桥炸毁了。广州解放后,人民政府即着手修建海珠桥,于1950年3月动工,同年 l1月7日竣工。1974年底开始了扩建海珠桥的工程。翌年完工。在原钢桥两侧各加建一座ll米宽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它与原桥既相对独立又联成一体。
  • 广东最大的宗祠:位于中山七路的陈家祠,原名陈氏书院,系广东72县陈姓合族祭祀祖先之所,是广东现存最完整、最宏伟的宗祠。该宗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于光绪二十年竣工,总建筑面积达l万平方米。建筑群曾多次毁损。1981年,广州市政府对其全面翻修,现已恢复昔日丰采,被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
  • 广州最早的戏院:广庆戏院。 据清代《广报》记载,广州最先售票公演戏剧的戏院是“广庆戏院”。开办于光绪十五年(1889),位于西关太平门外多宝大街“刘园”前(现荔枝湾)。
  • 岭南第一部地方志书:《交广春秋》,又名《交广二州春秋》,作者是东晋南海郡(番禺)人王范,他曾任广州大中正,熟悉岭南事、物。时人司马彪著有《九州春秋》,但缺岭南交、广二州事。王范为补此缺,搜罗百越典故,写成《交广春秋》一书,并于晋武帝太康八年(287)上送朝廷,获得好评。
  • 中国最早的西医医院:博济医院,即中山医科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前身,是外国教会在中国建立的第一间医院。创建于道光十五年(1835),由美国传教医生伯驾(Peter Parker)创办。院址初设在广州新荳栏,名“眼科医局”,后改名仁济医院,同治四年(1865)在谷埠(今仁济路)建新院舍,易名博济医院。
  • 全国第一家五星级国营宾馆:东方宾馆,前身是“羊城宾馆”,1961年10月11日开业,是当时广州市规模最大的一家高级宾馆,承担着接待交易会来宾、外国友人、旅游团体、国内大型专业会议的任务。1966年8月改名东方宾馆,1984年5月胡耀邦亲笔题写馆名。199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委会评为五星级饭店,是国内首家五星级国营宾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