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全庵桃花”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1个用户的3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center>[[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1-3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4-6年级)|(4-6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7—12年级)|(7-12年级)]] [[学生古诗词名句|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目录|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目录|千家诗]] <span style="font-size: 100%; color:red;"><sup>▲</sup></span>
+
<center>[[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1-3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4-6年级)|4-6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7—12年级)|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目录|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目录|千家诗]]<span style="font-size: 100%; color:red;"><sup>▲</sup></span> [[全唐诗·目录|全唐诗]] [[诗词名句]]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补充名篇|其他名篇]]
 
</center>
 
</center>
 
----
 
----
 
<br>
 
<br>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0%; color:red;">'''庆全庵桃花'''</span><br><br>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0%; color:red;">'''庆全庵桃花'''</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宋·[[谢枋得]]</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宋·[[谢枋得]]</span><br><br>
第14行: 第13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庆全庵桃花》是[[南宋]]诗人[[谢枋得|谢枋(fāng)得]]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千家诗]]》收录此诗。庆全庵,谢枋得避居建阳(今属[[福建]])时给自己居所取的名称。
+
[[文件: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right|thumb|128px|]]
  
 +
  《庆全庵桃花》是[[南宋]]诗人[[谢枋得|谢枋(fāng)得]]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千家诗]]》收录此诗。庆全庵,谢枋得避居建阳(今属[[福建]])时给自己居所取的名称。
  
南宋灭亡后,谢枋得在浙赣交界一带抗击元兵,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不久,信州失守,他变易姓名,躲藏在武夷山区,卖卜论学于建阳市中,一住十二年。这首诗借自己门前桃花开放,结合自己逃难现状,抒发避世心理,表示与新朝的决绝。这首诗大约作于他隐居建阳期间。
+
 
 +
  1276年正月,元军进攻[[南宋]]江东地区。[[谢枋得]]亲自率兵与元军展开了一场血战,终因孤军无援而失败。三月,元军占领南宋首都临安,并将宋恭宗、太后全氏、太皇太后谢氏俘往元朝上都,谢氏曾寄诏书命令南宋臣民降元,但谢枋得拒绝降元。五月,南宋景炎帝即位,谢枋得被任江东制置使。于是,他再次招集义兵,继续进行抗元斗争,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由于元军的追捕,他被迫隐姓埋名,逃亡福建,隐遁于建宁唐石山中,宋亡,流寓建阳,以卖卜教书度日。这首诗大约作于他隐居建阳期间。
  
  
第37行: 第38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
[[文件:29庆全庵桃花6.jpg|center|thumb|400px|《庆全庵桃花》题图]]
  
这是一首抒情诗。
 
  
《庆全庵桃花》是南宋诗人谢枋(fāng)得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南宋灭亡后,谢枋得在浙赣交界一带抗击元兵,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不久,信州失守,他变易姓名,躲藏在武夷山区,卖卜论学于建阳市中,一住十二年。在这首诗中他把庆全庵比作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虚构的逃避秦王朝暴政的世外桃源,希望在这里隐居避难,从此不与世人交往。
+
  这是一首抒情诗。在这首诗中作者把他的居所庆全庵比作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虚构的逃避秦王朝暴政的世外桃源,希望在这里隐居避难,从此不与世人交往。诗题的是作者自己门前的桃花,但诗直接由题宕开,从桃花联想到桃花源。
  
  
首句从桃花想到陶渊明笔下的桃源,并用一“寻”字写出是“避秦”的好地方。他们长期生活在这里,欢度着幸福的年月,无忧无虑,连后来的汉及魏晋这些朝代都不知道,自然更会知道神州又经过盛唐、二宋这些年代了。他们是如何计算历法呢?“桃红又是一年春”,是靠桃树开花,才知又是一年。虽写得是计算历法的方法,但表达的诗意却远不仅如此,而是更进一步形容了这个美妙的绝俗之地。三四两名在,作者又从实景出发,“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桃花一开,万一随流水出洞口,再有渔人发现怎么办呢?如果我在那里,就决不会让桃花落入水中。诗人发挥丰富的想象,表达对桃源的向往。当然,这种桃源佳景,只是向往而已,当时世上除了南宋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过着动荡不定生活,哪还有这样的乐园呢?
+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桃源,即桃花源,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首句借《桃花源记》文意说自己找了一个躲避乱世的“桃源”。第二句说自己自从避世后,连时间概念都没有了,只见到眼前桃花盛开,方才知道又是一年春天到来了。“避秦”,当指“避元”。
  
  
诗题的是自己门前的桃花,但诗直接由题宕开,从桃花联想到桃花源。
+
<small>
 +
  1276年正月,元军进攻宋朝江东地区。谢枋得亲自率兵与元军展开了一场血战,终因孤军无援而失败。三月,元军占领南宋首都临安,并将宋恭宗、太后全氏、太皇太后谢氏俘往元朝上都,谢氏曾寄诏书命令南宋臣民降元,但谢枋得拒绝降元。五月,南宋景炎帝即位,谢枋得被任江东制置使。于是,他再次招集义兵,继续进行抗元斗争,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由于元军的追捕,他被迫隐姓埋名,逃亡福建,隐遁于建宁唐石山中,宋亡,流寓建阳,以卖卜教书度日。这场战争中,谢枋得的妻子李氏饶州安仁人,宁死不屈,与次女和两婢女自尽,谢枋得的两个兄弟,三个侄子也被元军迫害致死,南宋终因回天乏术,走上了灭亡之途。
 +
</small>
  
  
 +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桃花源记》桃花源中的人,因为桃花随着流水而出,被渔夫所追逐而发现了隐避之所。作者当时避世隐居,因此他担心门前的桃花飘落时随流水淌出,有人见到,跟寻而至,发现自己隐居的地方。作者这样说,更多地是宣言自己绝不与新朝(元朝)合作。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桃花源是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诗首句就是借桃花源,说自己找了块与世隔绝的地方隐居,目的是为了躲避新朝。第二句说自己自从避世后,连时间概念都没有了,只是见到眼前桃花盛开,方才知道,又是一年春天到来。这两句虽然读来觉得平易自然,实际上隐含着诗人无数的伤心血泪在内;他的避居,完全是不得已,他何尝不是天天在祈祷有人起来推翻元蒙统治,恢复宋朝河山呢?
 
  
“寻得桃源好避秦”——这里的“桃源”二字指其隐居之 处,言此地与外界隔绝,如同《桃花源记》中描写的那样秘 密,不易为敌人发现。“避秦”的“秦”字暗指南下的元军,当 时,元蒙的军队正在江南一带大杀大掠。
+
  全诗随手设譬,既符合自己身世与当时社会现实,又明白地表明了自己的志向,自然熨帖。不过,作者最终还是被人发现了,程文海、留梦炎等人交相荐举他出仕,他都严词拒绝,最后元世祖也下令他到京城大都去,在福建参政魏天祐的强逼下,他到了大都,不肯做官,绝食而死,实现了自己与新朝不两立的誓言。
        “桃红又是一年春”——桃树开红花,报告又一个春天 已到。可是,一年来形势大变,南宋政权成了流亡政府,岌岌 可危。这里表现了往事不堪回首的沉重叹惜。
+
  
“寻得桃源好避秦”,全用《桃花源记》原意。这里的“避秦”,当然是“避元”。作者避元入山,只身转徙,当然不会像世外桃源那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只在精神上有相通处:“桃红又见一年春”,就是这种孤寂中的“怡然自乐”了。三四两句陡然一转,翻出新意。当年那个捕鱼为业的武陵人不是因见落英缤纷才缘溪发现了避世达五百年的绝境吗?现在桃花又开,可不能让飞落的花瓣再随流水漂出。为什么呢?因怕又有一位渔郎循此发现自己的隐居处,这个当代的世外桃源啊!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三、四句,把基调更降下一层。桃花源中的人,因为桃花随着流水而出,被渔夫所追逐而发现了隐避之所。诗人当时变姓埋名,更怕被人知道,因此他担心地提出,门前的桃花凋谢时千万不要随流水淌出,怕有人见到,跟寻而至,发现自己隐居的地方。诗人这样说,不仅仅是表示不愿让人知,更多地是宣言自己绝不与新朝合作。全诗随手设譬,既符合自己身世与当时社会现实,又明白地表明了自己的志向,自然熨帖。
 
 
不过,诗人最终还是被人发现了,程文海、留梦炎等人交相荐举他出仕,他都严词拒绝,最后元世祖也下令他到京城大都去,在福建参政魏天祐的强逼下,他到了大都,不肯做官,绝食而死,实现了自己与新朝不两立的誓言。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这二句连读, 其意是说这儿一切都对外界保密,倘若走漏消息,说不定会 招来敌人的,故此向飞花提出警告。“渔郎问津”是用《桃花 源记》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和“后遂无问津(问渡口,寻找道 路)者”等句的意思,暗指敌人对抗战派人士的搜捕。
 
 
《桃花源记》中的那个武陵渔郎入桃源曾受到热情款待,挨家吃过酒食,临行时,桃源中人请求他“不足为外人道”。但渔郎无信,归途处处作标志,回去告诉了太守,还引人再来寻找。“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曲折地表现出作者决意绝世之志。翻出这一层意思,并非为了求诗意的新奇。“渔郎问津”在当时确有所指。《宋史》本传载: 至元二十三年(1286)程文海荐宋臣二十二人,以枋得为首,辞不起;二十四年忽必烈降旨召之,又不赴;二十五年,降元的老师留梦炎复出荐举,枋得遗《却聘书》绝之,终不行。最后,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为了邀功,竟将他强押入都,终至绝食而死。这些昭昭史事,正是“渔郎问津”的具体内容,谢枋得又焉得不“怕”呢!、
 
 
 
 
 
此诗题为 《庆全庵桃花》。庆全庵是宗教徒们修建的寺 庙,其地大约即在作者隐居的建阳地方。望桃花而生感,借 故典以立意,暗写隐遁之事,抒发爱国之情,从而使此诗格 调全新,和王维《桃源行》的类乎改编《桃花源记》是大不相 同了。
 
  
 +
<small>
 +
  《宋史》本传载,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程文海荐宋臣二十二人,以枋得为首,辞不起;二十四年忽必烈降旨召之,又不赴;二十五年,降元的老师留梦炎复出荐举,枋得遗《却聘书》绝之,终不行。最后,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为了邀功,竟将他强押入都,终至绝食而死。
 +
</small>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span></center><br>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span></center><br>
 
[[文件:千家诗029-2-600.jpg|center|thumb|400px|《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文件:千家诗029-2-600.jpg|center|thumb|400px|《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者简介:</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者简介:</span>
  
 
+
  [[谢枋得]](1226—1289年),[[南宋]]文学家。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江西]][[上饶市]][[弋阳县]])人。[[宝祐]]四年(1256年)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曾任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率兵抗元。宋亡后不仕,被送往大都(今[[北京]]),坚贞不屈,绝食而死。为文推尊欧、苏。他的散文格调高奇,很有气势。如《上丞相刘忠斋书》、《宋辛稼轩先生墓记》等。诗多伤时感旧,沉痛苍凉,质朴端正,如《武夷山中》、《初到建宁赋诗一首》等。今存《叠山集》16卷,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刊本。
  
  

2021年6月18日 (五) 18:15的最后版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庆全庵桃花

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庆全庵桃花》是南宋诗人谢枋(fāng)得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千家诗》收录此诗。庆全庵,谢枋得避居建阳(今属福建)时给自己居所取的名称。


  1276年正月,元军进攻南宋江东地区。谢枋得亲自率兵与元军展开了一场血战,终因孤军无援而失败。三月,元军占领南宋首都临安,并将宋恭宗、太后全氏、太皇太后谢氏俘往元朝上都,谢氏曾寄诏书命令南宋臣民降元,但谢枋得拒绝降元。五月,南宋景炎帝即位,谢枋得被任江东制置使。于是,他再次招集义兵,继续进行抗元斗争,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由于元军的追捕,他被迫隐姓埋名,逃亡福建,隐遁于建宁唐石山中,宋亡,流寓建阳,以卖卜教书度日。这首诗大约作于他隐居建阳期间。


逐句释义: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寻找到了一处像桃花源那样的地方,正可以躲避像秦朝那样的暴政,看到桃花开了,才知道又是一年的春天来到了。
  桃源:桃花源的省称。借用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用以指避世隐居的地方。
  桃红:桃花开放。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桃花纷纷飘落,切莫让它随水流出去,恐怕有多事的渔郎见了,顺着漂浮的桃花找到这里来。
  遣:让。
  问津:询问渡口,问路的意思,这里指寻访。
  渔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渔人。


《庆全庵桃花》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在这首诗中作者把他的居所庆全庵比作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虚构的逃避秦王朝暴政的世外桃源,希望在这里隐居避难,从此不与世人交往。诗题的是作者自己门前的桃花,但诗直接由题宕开,从桃花联想到桃花源。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桃源,即桃花源,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首句借《桃花源记》文意说自己找了一个躲避乱世的“桃源”。第二句说自己自从避世后,连时间概念都没有了,只见到眼前桃花盛开,方才知道又是一年春天到来了。“避秦”,当指“避元”。


  1276年正月,元军进攻宋朝江东地区。谢枋得亲自率兵与元军展开了一场血战,终因孤军无援而失败。三月,元军占领南宋首都临安,并将宋恭宗、太后全氏、太皇太后谢氏俘往元朝上都,谢氏曾寄诏书命令南宋臣民降元,但谢枋得拒绝降元。五月,南宋景炎帝即位,谢枋得被任江东制置使。于是,他再次招集义兵,继续进行抗元斗争,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由于元军的追捕,他被迫隐姓埋名,逃亡福建,隐遁于建宁唐石山中,宋亡,流寓建阳,以卖卜教书度日。这场战争中,谢枋得的妻子李氏饶州安仁人,宁死不屈,与次女和两婢女自尽,谢枋得的两个兄弟,三个侄子也被元军迫害致死,南宋终因回天乏术,走上了灭亡之途。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桃花源记》桃花源中的人,因为桃花随着流水而出,被渔夫所追逐而发现了隐避之所。作者当时避世隐居,因此他担心门前的桃花飘落时随流水淌出,有人见到,跟寻而至,发现自己隐居的地方。作者这样说,更多地是宣言自己绝不与新朝(元朝)合作。


  全诗随手设譬,既符合自己身世与当时社会现实,又明白地表明了自己的志向,自然熨帖。不过,作者最终还是被人发现了,程文海、留梦炎等人交相荐举他出仕,他都严词拒绝,最后元世祖也下令他到京城大都去,在福建参政魏天祐的强逼下,他到了大都,不肯做官,绝食而死,实现了自己与新朝不两立的誓言。


  《宋史》本传载,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程文海荐宋臣二十二人,以枋得为首,辞不起;二十四年忽必烈降旨召之,又不赴;二十五年,降元的老师留梦炎复出荐举,枋得遗《却聘书》绝之,终不行。最后,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为了邀功,竟将他强押入都,终至绝食而死。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作者简介:

  谢枋得(1226—1289年),南宋文学家。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江西上饶市弋阳县)人。宝祐四年(1256年)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曾任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率兵抗元。宋亡后不仕,被送往大都(今北京),坚贞不屈,绝食而死。为文推尊欧、苏。他的散文格调高奇,很有气势。如《上丞相刘忠斋书》、《宋辛稼轩先生墓记》等。诗多伤时感旧,沉痛苍凉,质朴端正,如《武夷山中》、《初到建宁赋诗一首》等。今存《叠山集》16卷,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刊本。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