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9行: 第9行:
  
 
  庐山系第三纪末或第四纪初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因断层作用使地块上升而形成的断块山,呈东北—西南走向,面积约349平方千米。相传殷周时,有匡氏兄弟结庐隐居于此,故又称“匡庐”或“匡山”。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高出鄱阳湖平原约1,450米。属中亚热带湿润山地气候,以春温、夏凉、秋爽、冬寒为特点。森林荫郁,植被丰富。海拔1,167米的牯牛岭,简称牯岭,为庐山著名的避暑胜地。当江南暮春季节,庐山却正当桃李始华之际;长江中、下游盛夏酷暑时期,庐山却温和如春。牯岭平均年降水量1,833.6毫米。雷暴较多,夏季平均雷暴日39天。庐山年平均雾日191天,3~5月为多雾月,月平均雾日20天。庐山山体主要由砂岩构成,山势雄伟,加以降水丰富,故多瀑布,著名的有三叠泉、马尾泉、黄岩瀑布、玉帘泉、玉渊潭、双瀑等。三叠泉汇集五老峰和大月山的泉水,分三级飞泻,一级最大落差60米,气势极为雄伟。庐山多名胜古迹,主要有仙人洞、五老峰、含鄱口、三叠泉、大天池、香炉峰、文殊台、龙首崖、黄龙潭、庐林湖、白鹿洞书院、玉渊潭、乌龙潭、岳母墓、秀峰、周恩来纪念室等。庐山风景随季节变化,四季各有其胜。此外,在含鄱口北面山谷中有庐山植物园,为中国著名南北植物驯化基地。山麓于1990年建成九江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库。山北、山南修建有登山公路和大型登山缆车。山区特产有石耳、石鱼、石鸡、云雾茶;药用植物有厚朴、黄精、党参、白芨、乌头等。1981年建立自然保护区。1996年作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庐山的地质遗迹丰富多彩,集元古宇地层、冰蚀地貌、断块山构造地貌、流水地貌于一体。地质公园内发育有距今25亿~18亿年前下元古宇星子群剖面、地叠式断块山及第四纪冰川遗迹。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成为世界地质公园。
 
  庐山系第三纪末或第四纪初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因断层作用使地块上升而形成的断块山,呈东北—西南走向,面积约349平方千米。相传殷周时,有匡氏兄弟结庐隐居于此,故又称“匡庐”或“匡山”。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高出鄱阳湖平原约1,450米。属中亚热带湿润山地气候,以春温、夏凉、秋爽、冬寒为特点。森林荫郁,植被丰富。海拔1,167米的牯牛岭,简称牯岭,为庐山著名的避暑胜地。当江南暮春季节,庐山却正当桃李始华之际;长江中、下游盛夏酷暑时期,庐山却温和如春。牯岭平均年降水量1,833.6毫米。雷暴较多,夏季平均雷暴日39天。庐山年平均雾日191天,3~5月为多雾月,月平均雾日20天。庐山山体主要由砂岩构成,山势雄伟,加以降水丰富,故多瀑布,著名的有三叠泉、马尾泉、黄岩瀑布、玉帘泉、玉渊潭、双瀑等。三叠泉汇集五老峰和大月山的泉水,分三级飞泻,一级最大落差60米,气势极为雄伟。庐山多名胜古迹,主要有仙人洞、五老峰、含鄱口、三叠泉、大天池、香炉峰、文殊台、龙首崖、黄龙潭、庐林湖、白鹿洞书院、玉渊潭、乌龙潭、岳母墓、秀峰、周恩来纪念室等。庐山风景随季节变化,四季各有其胜。此外,在含鄱口北面山谷中有庐山植物园,为中国著名南北植物驯化基地。山麓于1990年建成九江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库。山北、山南修建有登山公路和大型登山缆车。山区特产有石耳、石鱼、石鸡、云雾茶;药用植物有厚朴、黄精、党参、白芨、乌头等。1981年建立自然保护区。1996年作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庐山的地质遗迹丰富多彩,集元古宇地层、冰蚀地貌、断块山构造地貌、流水地貌于一体。地质公园内发育有距今25亿~18亿年前下元古宇星子群剖面、地叠式断块山及第四纪冰川遗迹。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成为世界地质公园。
 +
 +
 +
 +
 +
== 名称由来 ==
 +
 +
  “庐山”一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史记》,此前未见有文字记录,但山名渊源存在多种说法,有民间传说,也有史料考究。
 +
 +
  “庐山”名称的三种传说:一种是在中国周朝时期,有一道人匡俗在庐山学道求仙,周朝国君获悉此事后,邀其出山辅政,匡俗并未应允,而是潜入深山不知所踪。后来,人们相传其已成仙,并将其居所称为“神仙之庐”,“庐山”因此得名。第二种传说也与是周朝有关,当时有个叫方辅的人同老子一道骑白驴进山炼丹,并且二人均“得道成仙”而去,留下空庐一座,也即“人去庐存”,故名“庐山”。第三种传说又与前面提及的匡俗相关,而时间却发生在汉代初期。相传匡俗的父亲在辅佐刘邦平定天下期间不幸离世,朝廷为表彰其功绩,封其子匡俗为越庐君。由于匡俗酷爱道术,不愿做“越庐君”这个官,故弃官修道,“庐山”也因之得名。另据《庐山志》载:春秋时的老子与一位叫方辅的道人同来游山,于山中留下修炼之庐,故曰“庐山”。
 +
 +
  有研究资料认为,山名源于其山势轮廓,因为在平坦的鄱阳湖平原上,山体恰似“茅庐”。《诗经·小雅·信南山》有一诗句“中田有庐”,此为对山的形状的描述。晋朝孙放的《庐山赋》“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持平敝之原”,与诗经中的“中田有庐”意思相近。因此,“庐山”一名的来历与山体特征相关。还有人认为,山名源于中国古代的“庐子国”。据《国语·楚语》记载,庐山所在位置在战国时称“庐邑”,因楚王曾到访过庐邑,该地名气渐大,故而庐邑地域内的这座独特的高山,就被称之为“庐山”。
 +
 +
  公元前126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游山后,在其著述《史记·河渠书》中有“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的句子,这是“庐山”之名第一次见诸于文字记录,也是最早的记录,一直沿用至今。
 +
 +
== 地质 ==
 +
 +
  庐山在地质构造上为断块结构,山体呈地垒式,地貌特征呈现多样化,广布湖泊、河流、峰峦、坡地,第四纪冰川的地貌特征十分明显,被称为“世界地质公园”。山体发育早于10亿年,经过了一系列的地质事件,如震旦纪的地质变迁,吕梁造山运动、白垩纪的燕山造山运动和2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得山体区域成为断块状崛起。及至300-10000年前,山体在第四纪冰川期强烈上升,大量断裂构造演变成山峰。在周围地势下之时,山体则相对上升,低洼盆地区域逐步发育成鄱阳湖。褶皱是北部山地的主要地质构造,褶皱运动促成谷、岭地貌的形成。整个山体广布断层崖、宽谷和峡谷,外围则有阶地和谷阶发育。庐山的错层块状构造促使山体形成许多奇峰、峻岭,形态多样。
 +
 +
  20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学者并不承认庐山为第四纪冰川造就,但这一说法遭到当时的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否定。1931年,李四光等中国科学家经过地质考察,列举了山中存在的大量冰川遗迹,正式确认其地貌特征为第四纪冰川“雕琢”而成,进而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诞生地在庐山。山中现仍存有典型的冰川遗迹,如冰斗、冰窖、“U”形谷等。庐山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征,再加之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地质遗址,是其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因素。
 +
 +
  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专家评审会批准庐山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
 +
地质博物馆
 +
 +
  为进一步展示和研究庐山的地质成因和地质奇观,1984年景区管理局将毛泽东住过的“庐林1号”别墅改成“第四纪冰川陈列室”,后又升格为“庐山地质博物馆”。馆内展示山中大量的地质实物标本、图片以及文献资料,为地质学家、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科研、教学服务,同时为感兴趣的游客传播地学知识。目前博物馆共设有4个展室,展览内容有“地质历史展”、“复合地貌景观陈列室”及多媒体电子演示。
 +
 +
== 地理 ==
 +
 +
  庐山耸峙于长江南岸和鄱阳湖畔,西侧山麓为京九铁路和昌九高速公路。山体自东北向西南延伸,面积282平方千米,而整个庐山风景区总面积为302平方千米,另有500平方千米的外围保护带。山体四周悬崖峭壁,气势巍峨雄奇,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山顶牯岭一带是宽浅的谷地(主要有东谷和西谷),溪流清澈,风光秀丽。山区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6.6%,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山间经常云雾弥漫,宋代诗人苏东坡形容这种景象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与莫干山、北戴河、鸡公山并列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
 +
 +
气候与水文
 +
 +
  庐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山上牯岭的年度平均温度11.6℃,较同纬度的平原地区低5-6℃,最热月7月的平均温度为25.6℃,极端最高温度32度,比山下的九江市和星子县低得多,这也使庐山在炎热的夏季有“凉岛”之称,成为中国知名的避暑风景区。庐山的冬季较为漫长,比山下要长2个月左右,常有大雪天气,温度很低,最冷一月的平均温度为-2.9℃,曾录得-16.8℃的极端低温[14]。由于庐山植物茂密,蒸腾强大,加之山上温度低、湿度大,经常出现云雾和大风天气,云雾日年均200天,大风日为100天。
 +
 +
  庐山处于长江流域的鄱阳湖水系,山中虽无大江、大河,但溪水及地下水非常发达,沟壑山涧中分布着大量瀑布,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激流瀑布,这些瀑布又各具特色。主要瀑布有三叠泉瀑布、开先瀑布、石门涧瀑布等。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唐代诗人李白曾以诗句将其描述为“飞流直下三千尺”。山中雨水充沛,年降水量2068.1 毫米,多集中在5-7月(近年均值)。芦林湖为庐山最大的湖泊,海拔1040米,系1954年筑坝蓄水建成的一座人工水库,面积9万平方米,蓄水120万立方千米,是山上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
 +
 +
 +
 +
 +
 +
  
  

2013年9月15日 (日) 19:58的版本


  庐山汉语拼音:Lu Shan;英语:Lushan Mountain),中国名山之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鄱阳湖西岸,北近长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世界名山大会的发起者。庐山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脉,是中国自古以来重要的游览目的地。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被称为“匡庐奇秀甲天下”。汉阳峰为庐山的最高峰,海拔1474米。景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夏季气温比山下低10摄氏度左右,为中国知名避暑胜地之一。

  庐山亦是一座文化名山,被认为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自东晋以来,中国历代著名的文人、高僧、政治人物都在此留下过重要的历史印迹,歌咏庐山的诗歌辞赋有4000多首。对庐山产生较大影响的文人有:古代早期的司马迁、陶渊明、王羲之、慧远等;唐宋时期的白居易、李白、苏东坡、朱熹等;近现代的政治文人蒋介石、毛泽东等。

  庐山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非常大,堪称中国的政治名山。1895年起,英、法、美等西方国家曾在此大兴土木,留下了大量的西式建筑,形成了今日牯岭镇的雏形。北伐战争结束后,这里成为中华民国政府的“夏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之一。1937年6月,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上山与蒋介石进行谈判,商讨共同抗日事宜。1937年7月,蒋介石发表对日宣战的庐山谈话,中国开始全面抗战。1959年、1961年和1970年,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曾三次在此主持大会,即著名的“庐山会议”。

  庐山系第三纪末或第四纪初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因断层作用使地块上升而形成的断块山,呈东北—西南走向,面积约349平方千米。相传殷周时,有匡氏兄弟结庐隐居于此,故又称“匡庐”或“匡山”。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高出鄱阳湖平原约1,450米。属中亚热带湿润山地气候,以春温、夏凉、秋爽、冬寒为特点。森林荫郁,植被丰富。海拔1,167米的牯牛岭,简称牯岭,为庐山著名的避暑胜地。当江南暮春季节,庐山却正当桃李始华之际;长江中、下游盛夏酷暑时期,庐山却温和如春。牯岭平均年降水量1,833.6毫米。雷暴较多,夏季平均雷暴日39天。庐山年平均雾日191天,3~5月为多雾月,月平均雾日20天。庐山山体主要由砂岩构成,山势雄伟,加以降水丰富,故多瀑布,著名的有三叠泉、马尾泉、黄岩瀑布、玉帘泉、玉渊潭、双瀑等。三叠泉汇集五老峰和大月山的泉水,分三级飞泻,一级最大落差60米,气势极为雄伟。庐山多名胜古迹,主要有仙人洞、五老峰、含鄱口、三叠泉、大天池、香炉峰、文殊台、龙首崖、黄龙潭、庐林湖、白鹿洞书院、玉渊潭、乌龙潭、岳母墓、秀峰、周恩来纪念室等。庐山风景随季节变化,四季各有其胜。此外,在含鄱口北面山谷中有庐山植物园,为中国著名南北植物驯化基地。山麓于1990年建成九江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库。山北、山南修建有登山公路和大型登山缆车。山区特产有石耳、石鱼、石鸡、云雾茶;药用植物有厚朴、黄精、党参、白芨、乌头等。1981年建立自然保护区。1996年作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庐山的地质遗迹丰富多彩,集元古宇地层、冰蚀地貌、断块山构造地貌、流水地貌于一体。地质公园内发育有距今25亿~18亿年前下元古宇星子群剖面、地叠式断块山及第四纪冰川遗迹。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成为世界地质公园。



名称由来

  “庐山”一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史记》,此前未见有文字记录,但山名渊源存在多种说法,有民间传说,也有史料考究。

  “庐山”名称的三种传说:一种是在中国周朝时期,有一道人匡俗在庐山学道求仙,周朝国君获悉此事后,邀其出山辅政,匡俗并未应允,而是潜入深山不知所踪。后来,人们相传其已成仙,并将其居所称为“神仙之庐”,“庐山”因此得名。第二种传说也与是周朝有关,当时有个叫方辅的人同老子一道骑白驴进山炼丹,并且二人均“得道成仙”而去,留下空庐一座,也即“人去庐存”,故名“庐山”。第三种传说又与前面提及的匡俗相关,而时间却发生在汉代初期。相传匡俗的父亲在辅佐刘邦平定天下期间不幸离世,朝廷为表彰其功绩,封其子匡俗为越庐君。由于匡俗酷爱道术,不愿做“越庐君”这个官,故弃官修道,“庐山”也因之得名。另据《庐山志》载:春秋时的老子与一位叫方辅的道人同来游山,于山中留下修炼之庐,故曰“庐山”。

  有研究资料认为,山名源于其山势轮廓,因为在平坦的鄱阳湖平原上,山体恰似“茅庐”。《诗经·小雅·信南山》有一诗句“中田有庐”,此为对山的形状的描述。晋朝孙放的《庐山赋》“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持平敝之原”,与诗经中的“中田有庐”意思相近。因此,“庐山”一名的来历与山体特征相关。还有人认为,山名源于中国古代的“庐子国”。据《国语·楚语》记载,庐山所在位置在战国时称“庐邑”,因楚王曾到访过庐邑,该地名气渐大,故而庐邑地域内的这座独特的高山,就被称之为“庐山”。

  公元前126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游山后,在其著述《史记·河渠书》中有“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的句子,这是“庐山”之名第一次见诸于文字记录,也是最早的记录,一直沿用至今。

地质

  庐山在地质构造上为断块结构,山体呈地垒式,地貌特征呈现多样化,广布湖泊、河流、峰峦、坡地,第四纪冰川的地貌特征十分明显,被称为“世界地质公园”。山体发育早于10亿年,经过了一系列的地质事件,如震旦纪的地质变迁,吕梁造山运动、白垩纪的燕山造山运动和2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得山体区域成为断块状崛起。及至300-10000年前,山体在第四纪冰川期强烈上升,大量断裂构造演变成山峰。在周围地势下之时,山体则相对上升,低洼盆地区域逐步发育成鄱阳湖。褶皱是北部山地的主要地质构造,褶皱运动促成谷、岭地貌的形成。整个山体广布断层崖、宽谷和峡谷,外围则有阶地和谷阶发育。庐山的错层块状构造促使山体形成许多奇峰、峻岭,形态多样。

  20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学者并不承认庐山为第四纪冰川造就,但这一说法遭到当时的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否定。1931年,李四光等中国科学家经过地质考察,列举了山中存在的大量冰川遗迹,正式确认其地貌特征为第四纪冰川“雕琢”而成,进而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诞生地在庐山。山中现仍存有典型的冰川遗迹,如冰斗、冰窖、“U”形谷等。庐山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征,再加之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地质遗址,是其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因素。

  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专家评审会批准庐山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地质博物馆

  为进一步展示和研究庐山的地质成因和地质奇观,1984年景区管理局将毛泽东住过的“庐林1号”别墅改成“第四纪冰川陈列室”,后又升格为“庐山地质博物馆”。馆内展示山中大量的地质实物标本、图片以及文献资料,为地质学家、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科研、教学服务,同时为感兴趣的游客传播地学知识。目前博物馆共设有4个展室,展览内容有“地质历史展”、“复合地貌景观陈列室”及多媒体电子演示。

地理

  庐山耸峙于长江南岸和鄱阳湖畔,西侧山麓为京九铁路和昌九高速公路。山体自东北向西南延伸,面积282平方千米,而整个庐山风景区总面积为302平方千米,另有500平方千米的外围保护带。山体四周悬崖峭壁,气势巍峨雄奇,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山顶牯岭一带是宽浅的谷地(主要有东谷和西谷),溪流清澈,风光秀丽。山区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6.6%,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山间经常云雾弥漫,宋代诗人苏东坡形容这种景象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与莫干山、北戴河、鸡公山并列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

气候与水文

  庐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山上牯岭的年度平均温度11.6℃,较同纬度的平原地区低5-6℃,最热月7月的平均温度为25.6℃,极端最高温度32度,比山下的九江市和星子县低得多,这也使庐山在炎热的夏季有“凉岛”之称,成为中国知名的避暑风景区。庐山的冬季较为漫长,比山下要长2个月左右,常有大雪天气,温度很低,最冷一月的平均温度为-2.9℃,曾录得-16.8℃的极端低温[14]。由于庐山植物茂密,蒸腾强大,加之山上温度低、湿度大,经常出现云雾和大风天气,云雾日年均200天,大风日为100天。

  庐山处于长江流域的鄱阳湖水系,山中虽无大江、大河,但溪水及地下水非常发达,沟壑山涧中分布着大量瀑布,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激流瀑布,这些瀑布又各具特色。主要瀑布有三叠泉瀑布、开先瀑布、石门涧瀑布等。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唐代诗人李白曾以诗句将其描述为“飞流直下三千尺”。山中雨水充沛,年降水量2068.1 毫米,多集中在5-7月(近年均值)。芦林湖为庐山最大的湖泊,海拔1040米,系1954年筑坝蓄水建成的一座人工水库,面积9万平方米,蓄水120万立方千米,是山上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