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廉颇(前327-前243),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中山苦陉(今河北定州邢邑镇)人,出生在今山西平遥廉庄福安堡。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前298年—前266年)、赵孝成王(前265年—前245年)、赵悼襄王(前244年—前236年)时期。

  廉颇从小生性粗犷、豪爽。从小习武,练长拳,16岁从军,从军后,屡立战功,升迁很快,10年后便成为了赵国的将军。后来成为了赵国的主将。廉颇因英勇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带领赵国军队讨伐齐国,长驱直入,取晋阳,大获全胜,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拜为上卿。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敢冒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之威。此后,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

  蔺相如完璧归赵,赵惠文王与秦王渑池之会,赵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地位竟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心怀不满,认为自己做为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扩大疆土的大功,而地位低下的蔺相如只动动口舌却位高于他,叫人不能容忍。他公然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并不想与廉颇去争高低,而是采取了忍让的态度。为了不使廉颇在临朝时排列在自己之下,每次早朝,他总是称病不至。有时,蔺相如乘车出门,远远望见廉颇迎面而来,就索性引车躲避了。这引起了蔺相如舍人的不满,蔺相如解释说:“强秦与廉颇相比,虎狼般的秦王相如都敢当廷呵叱,羞辱他的群臣,我还会怕廉颇吗?强秦之所以不敢出兵赵国,正是因为我和廉颇同在朝中为官,如果我们相斗,就如两虎相伤,没有两全之理了。我之所以避他,无非是把国家危难放在个人的恩怨之上罢了。”廉颇听说后,深受感动。他选择蔺相如家宾客最多的一天,负荆请罪。从此两人结为刎颈之交,生死与共,谱写出了一段“将相和”的千古佳话。

  赵惠文王二十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赵惠文王二十二年,再次伐齐,攻陷九城。次年廉颇攻魏,取防陵(今河南安阳南二十里),收安阳(今河南安阳县西南四十三里),痛击燕兵,围燕京,升任相国,封信平君。正是由于廉、蔺交和,赵国内部团结一致,尽心报国,使赵国一度强盛,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后汉书》记载“赵有廉颇马服,强秦不敢窥兵井阱”,《战国策》记载“四十余年强秦不能得其所欲”。

  廉颇征战数十年,攻城无数,歼敌数十万,而未尝败绩。为人亦襟怀坦白,敢于知错就改。他的一生,正如司马光所言:“廉颇一身用与不用,实为赵国存亡所系。此真可以为后代用人殷鉴矣。”这一结论,既概括了廉颇一生荣辱经历的史实,又揭示了人才与国家盛衰兴亡的重要关系,确实值得后人深思。

  赵国占领中山后,廉颇在一村落筑台练兵,定州市廉台村以此而得名。

  在战国时期的秦赵“长平之战”中,廉颇将军曾经是赵国前期与秦将白起对垒的赵军主帅。廉颇将军分析了当时的战争形势,采取了长期坚守,以逸待劳的策略。廉颇命士兵高筑壁垒坚守阵地,筑起老马岭、丹河东、百里石长城三道防线抵御秦兵。无论秦兵怎样挑战,廉颇都坚守不应,一直对峙了3年之久。秦军在求战不成的情况下,采取了离间计,秦国派人给赵国当时的权臣送黄金千斤,而且散布说:“秦国最怕的是赵奢将军的儿子赵括成为赵国的统帅”。听信了流言和权臣的谗言,赵孝成王遂决定以赵括为将,换掉了廉颇,酿成了“长平之战”赵国的大败,40万赵卒被坑杀的悲剧。